思想品德教学与创新素质培养

思想品德教学与创新素质培养

现代科技时代是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的时代,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从思想品德教学中反映的事实说明现在的教育仍有许多问题,社会偏差就是其中之一。这个问题比较普遍,无疑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更多的困难,特别是现代知识飞跃、培养新素质的时期。本文从这普遍的问题入手,围绕一系列的现象谈谈如何进行创新素质的培养。我们知道创新素质教育是指在学校教育中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和教育,这三个方面构成了创新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创新精神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不满足现状或现成的答案,不墨守成规,敢于提出问题和探索新的问题,这是创新素质的灵魂,是创新素质的理性引导方面。创新能力是指具有创新的基本本领,它是创新素质的基础支撑方面。创新能力包括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还包括在大量信息中选择、辨别知识的能力,具有关于创造的知识、技能、创新人格,就是培养和发展有利于创新或富有创造性的人格特质。在心理学中,它属于非智力方面,是创新素质中比智力素质更为重要的素质方面,是创新素质内在的自然倾向性。这里所谓的“内在的自然倾向”是指,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后天养成的对创新的意愿性和习惯性作用。现在虽然政治课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当前面临的问题也是突出的,学生认识的社会偏差便是其中之一。

一、本文核心问题的提出

社会事物的发展总是不平衡的。在目前情况下,一方面,我国的经济正在欣欣向荣地向前发展,改革也正在逐步深入,总的形势是好的,另一方面,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处境却比较困难,政治课的教学情况也不例外。当前,政治课教学中存在一种突出现象,即由于已经受到或正在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其中包括来自学生家庭生活境遇的影响,学生们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许多“先入为主”的观念。他们不是在被动地接受教育,尽管年轻学生的可塑性很大,但他们的自主意识也在不断增强。正因为如此,在教学过程中,他们会对所学知识作出自己的理解和反应,结果出现了一些片面的、似是而非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乃至表现出对教学的“逆反心理”。表面上看这些是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究其真实原因,其实是受社会影响的结果。教学过程只是提供了使其表现或诱发其表现的条件。这一现象可称之为政治课教学中学生认识的“社会偏差”。所谓“社会偏差”是指学生认识受到来自社会方面的影响,与学校教育的内容与宗旨不相符合,并且发生了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思想行为偏差。

二、关于社会偏差问题的几种表象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现实性偏差

在许多问题上他们缺乏全面、系统的了解,只看到眼前暂时存在的某些表面现象,结果有些事实就被夸张,有些则是被曲解了。表现为学生从社会、生活上获知的现实情况不是片面、肤浅,就是错误的。

(二)社会历史性偏差

历史问题比较模糊,对历史性事实,不少是带有偏见性的,最多就是受社会上流传的历史秘闻和轶事影响较多,而对历史真实的认识却是苍白和无知的。

(三)认识观点性偏差

自我判断意识比较弱,问题的分析理解能力受外部影响较多,认识中缺乏全面、系统的考虑。总的说来,学生社会偏差的思想行为是十分消极的,它会为学生的成长设置思想和心理障碍,轻者缺乏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严重的会成为没有信念追求、丧失道德理想的人,甚至产生反社会行为。

三、在思想品德教学的不适应状况的分析

学校工作是以教学任务为主,完成育人这项主要过程。那么教师当知无愧就是教学的主导力量,而学校德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烦琐的工作,伴随着反复性、可变性和阶段性等多种特点,它的教育必需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这即是教育的客观规律,也是教师职业的本质特征,更是新的历史时期对教师提出的新的任务和新的要求。从本质上讲,中学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德育课程。实施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中,学校的日常思想教育,校园文化、各科教学都能起到育德的功能,但是思想品德课的育德功能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这是因为思想品德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课程,也是学校德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对《思想品德》课来说,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就是学生思想教育的过程,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的过程,也就是提高思想觉悟的过程,所以,这种优势是由学科本身的性质决定的,是其他学科所无法具备的。

四、处理本核心问题的方法

现如今,各方面存在问题、抱怨都有。撇开其他问题角度不提,单是我们教师这面,指望有一套一成不变和始终适用的教材不仅是不现实的,而且也是不正确的。因为社会处在发展变化中,用不变的东西去适用变化的,这就难免有了感觉的不适应。而教育是最不能等人的。任何事情的处理方法都不可能是绝对的,在教育上,在人的教育上就更为突出。除了主观上需加强教师的自身素质提示、能力培养,学知积累外,教师在起主导作用的地位上应做到:在进行教育时,使学生培养一种全面分析问题的方法,用辩证、一分为二的眼光看待事物,从而引导学生对现实的了解与认识逐步接近社会生活的本质。涉及到历史问题时,应消除学生对中国历史,尤其是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史的历史隔膜感,增强对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认同感。考虑到学生历史知识有限、生活体验缺乏,应尽可能提供历史背景材料,引导学生从大处着眼看问题,避免因表面现象或个别事例而产生对历史的误解与偏见。只要我们能不懈地努力,能在教学中注意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加强教育力度,的确可以能够用真理和人格的力量抓住学生,让学生在思想认识上得到改变,才是最根本的解决方法。

作者:朱克万 单位:杭州市余杭区临平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