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浅析(6篇)

初中数学教学浅析(6篇)

第一篇:初中数学变式教学

在数学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就需要在解题思路、解题方法上不断变化,推陈出新,夯实解题基本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变式教学就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手段,它可以帮助学生转换解题思路,理解题目的条件与内涵.在初中数学中,教师应对一题多变给予足够的重视,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例题变式,帮助学生了解变式涵义

例题变式,顾名思义,就是在有必要的时候,教师把课本上的例题进行调整与变换.在调整与变换之后,题目的本质并没有改变,只是对题目的形式和条件等非本质因素进行变换,让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中认识问题,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增强学生“透过问题看本质”的意识.例题变式应以实际情况为基础,根据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设置场景,但是注意不能改变例题中想表达的本质内容.例题变式改变的是例题的外在表现方式,如把结论设为已知内容,让学生去反方向推导出条件,几何问题中改变图形的形状、位置等,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树立起“一望到底”的做题习惯.在例题的变化过程中抓住不变的东西,从而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彻底看透一个题目想表达的内容.例题变式,让获得知识的过程通过不同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告诉学生问题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同一个数学问题会产生多种演变和扩展,这种新的教学方法能够对学生的思维起到训练效果,增强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类比变式,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含义

初中数学与小学相比,明显的特点是知识抽象化.有的定义和概念是高度概括而得到的产物,学生理解的时候往往一头雾水,甚至有个别术语是头一回接触到,还不懂是什么意思;还有的内容是隐性存在的,就算教师讲过以后,学生还是无法完全理解,需要教师进一步对其内涵进行阐述.面对这样的情况,就要求教师增强自己的教学能力,丰富自己的“武器库”,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授课.例如,在讲“分式的意义”时,有一种情况,需要教师反复强调:当一个分数出现哪些情况时,分数的值等于0呢?一般来说,学生都知道当分数中的分子等于0时,这个分数表达的含义就是为0,但是还有一个条件,学生经常忽略,那就是分母不能是0,这说明学生考虑问题时不够全面,经常出现遗漏问题条件的情况.对于这种情况,教师要采取类比变式的方法,安排学生进行变式训练,把分子和分母设置成多种情况,来表达分数的值为0,帮助学生深入认识分数的性质,抓住问题的本质.

三、变式教学,促进教师进行概念教学

一堂数学课往往是从一个知识点的基本概念讲起的,由于课程内容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学生学习的内容几乎都是新知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程度决定了对这块知识的掌握情况,如果连概念都理解得磕磕绊绊,那么后面的进一步深入学习也必然受到不良影响.概念是一项比较特别的知识,对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要求比较高,学生不但要记住概念所讲的内容,而且要认识到其与相关知识有怎样的关系.概念在阐述上显得非常抽象,它的语言都是经过高度的提炼而形成的,初中生无法完全理解概念所表达的内涵.针对这种现象,变式教学就显得富有针对性,能够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概念的效率.

四、一题多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多安排一些题型相似或知识点相关的题目给学生训练,并且做到一题多变,由原题目延伸出新的问题,从而让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更加深刻.例如,一艘潜水艇与一艘军舰在同一个起点上,潜水艇以每小时50海里的速度前进了200海里.为了追上潜水艇,军舰的速度是每小时80海里.请问:要用多久军舰才能追上潜水艇?变式1:一艘潜水艇与一艘军舰在同一个起点上,潜水艇以每小时50海里的速度前进了2个小时,为了追上潜水艇,军舰的速度是每小时80海里,请问要用多久军舰才能追上潜水艇?变式2:相遇问题和追击问题是田径比赛中最常见的.假设在世锦赛400m小组赛中,加特林的速度是9m/s,博尔特的速度是10m/s,他们在同一起点出发.①两人同时相向而行,经过几秒两人相遇?②两人同时同向而行经过几秒两人第一次相遇?③加特林先出发5s,然后博尔特开始起跑,问:博尔特起跑后多长时间两人第一次相遇?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变式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大胆联想、深入思考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王军 单位:江苏省淮阴中学

第二篇:初中数学教学创新教育

在初中时期,数学学习进入到新的阶段,增加了大量的新知识点,内容也比以往深入了许多.但是,由于一些教学实际问题的存在,让数学教学很难达到预期的成效,加上一些学生学习态度不认真,使得课堂互动难以展开.而新课改实践证明,数学教育想要取得良好的成绩,绝不能忽视对教学模式的大胆创新.

一、初中数学的教学特点分析

1.教学目标

初中的学生,如果能帮助他们培养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将会对他们的一生极为有用.初中数学的教学目标就是帮助学生树立起辩证的观念,讲究实际,联系各种条件,耐心求证,从而得出最准确最客观的结果.

2.教学内容

初中数学的教学内容,可以概括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介绍与实践四大领域.初中数学增加了许多全新的知识点,也增加了许多种解题的方式,教学内容多且复杂.

3.教学对象

初中数学的教学对象都是处在青春期的少年.他们对于事物有着较大的好奇心,正处于学习知识的好时期.但是他们的心理素质还不够稳定,遇到问题时的情绪波动很大.这就给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二、初中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缺乏自主思考能力

由于初中学生处在活泼好动的青春期,对于他人传递的信息并不一定能耐心接受.一些学生数学基础相对较弱,在学习稍微复杂一点的数学知识时,往往会觉得无从下手,因而在主观上增加了自己的学习压力,甚至有的会失去信心,干脆破罐子破摔.

2.教学方式守旧枯燥

传统教学多为讲授式的教学,教学的方式守旧,没有改革和创新的观念.理科类的东西往往是一板一眼的,数字和公式等都讲究准确,这个特点就容易导致教学时课堂变得严肃沉寂.

3.师生之间缺乏交流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上,教师往往只会在讲台上为学生讲解知识,当学生遇到解不开的难题或者理解不了的几何知识时,教师也很少会与学生展开交流讨论,往往忽视了与学生交流互动的重要性,课堂气氛变得呆板压抑,影响到了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初中数学教学的创新策略

1.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在遇到一些难度不大的问题时,挑选学习情况好的同学上台给大家进行演示,从而能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主动去求知与探索.此外,一个数学老师,更应该投入极大的热情到数学中去.青春期的学生最易受到别人的影响,日复一日,他们也会跟着老师一起开始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2.开展教学手段创新

数学教学中,教师注意结合实际开展教学手段的创新.例如,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在讲解几何题或应用题时,利用生活中的实物事实来进行举例,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或者采用竞赛的方式,在完成当堂习题的环节,把学生分为几个竞赛小组,让学生试着用不同的解题思路来解答数学题目,然后上台进行阐述,以此发散学生的思维.另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教师也要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设计一些新颖的课堂板块,来促进课堂气氛的提升.在讲解几何知识的时候,可以利用动图和视频,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图形或几何体,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

3.促进师生互动交流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多多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来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设置一些小问题,并引导学生进入到课堂讨论的环节.这样的教学过程就加强了师生之间的联系,增加了互动的机会,课堂变得活跃起来.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发散,能用更深更广的角度去看待数学问题,能帮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数学知识点.

4.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

当前数学教学要改变以往传统的知识传授的方式,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兴趣.整个教学过程,教师要注意营造一个宽松的课堂环境,缓解学生的紧张感.要注意改变教学观念,把主导变为陪伴,耐心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剖析,由此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对于那些难以理解的题目,要先用一些简单的例子为他们讲解知识,在他们理解消化以后再慢慢增加难度,同时注意培养他们举一反三的能力.

5.开展教学评价创新

以前进行数学教学评价的方式大都是作业完成的情况或是每次考试结束之后对考试成绩进行评价和排名,考试分数和排名往往决定了数学教学的好与坏,不能完全体现每个学生的成绩进步的情况.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开展教学评价创新的方式,来了解教学的效果.首先是自我评价,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用发言的形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其次是小组互评,教师可以把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采用小组比赛的方式,通过对比了解各小组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后是教师评价,要注意带着发现美的眼光,不要过于严厉,注意多表扬,少批评,善于发现学生点点滴滴的进步.初中数学教学中想要搞好创新教育需要做好很多方面,教师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以扎实的专业素养和灵活应变能力去解决课堂上的突发问题,在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经常性地进行自我总结,追求自我水平的不断提升.不仅要结合初中学生的特点以及数学学科的要求,鼓励发散学生思维,更要勇于突破创新,积极开展交流学习不断地开创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为数学教育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作者:戴国华 单位:江苏省海门市中南东洲国际学校

第三篇:初中数学教学归纳推理法

摘要:

归纳推理法是培养初中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归纳与类比思想、推理与演绎能力,它关乎学生数学素养的养成。数学知识与教学实践是建立在基础知识构架上的,而数学的归纳推理能力也是数学课程改革及当前初中数学课堂设计的重要内容。本文概述了归纳推理法的主要内容,分析了中考试题考查学生归纳推理能力的情况,最后阐述了初中数学归纳推理法的教学设计。

关键词:

初中数学;归纳推理法

初中数学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学科,也是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关键。一方面,初中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另一方面,初中数学教学要注重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其中,数学的归纳推理能力是数学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关乎学生整体数学水平的重要方面。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实践中,结合数学课程发展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是当前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

一、概述归纳推理法

归纳推理是对某类事物的总结过程,特别是通过某些对象特征从一般事实得出结论的推理过程。归纳推理法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完全归纳推理,即通过多类事物或某一对象进行概括,并得出一般性结论。如归纳推理“三角形中三条高及其延长线的共点”,可以得出相应的结论;第二类是不完全归纳推理,主要从某类事物的一部分或子类概括出一般性结论的过程。如从具体实数的运算中概括出实数的运算规则,就是不完全归纳推理法的表现。不过,不完全归纳推理的结论不一定正确,往往与命题的引出以及相关公式的运算规则有关,对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渗透归纳推理思想,引导学生从知识的理解、技能的掌握及解题方法的实践中进行归纳与总结,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中考考查学生归纳推理能力的情况

近年来,中考试题对归纳性问题的考查呈现出上升趋势。这些题型取材广泛,而且题型多变,主要考查学生的猜想、分析、归纳和抽象等思维能力,所以师生都应格外重视。

三、初中数学归纳推理法的教学设计

要想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设计来渗透,依照归纳推理法的教学实际,善于从实例生活中选取和设计教学内容,启发学生从中发现规律和特点。

1.了解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

在设置问题时,教师不但要体现出问题的多样性,从归纳中明确易错点,还要了解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水平,制订出相应的教学设计。

2.设置相应的题目

如在教学《不等式关系》中,对于不等式概念的提出,笔者利用两根1cm的绳子,分别围成正方形和圆,然后让学生计算两者的面积,思考“如果要得到圆的面积小于100cm2,那么绳长应该满足哪些条件?“”当绳长8cm时,正方形与圆的面积哪一个更大?”对于此类题型的解法,学生可以通过实践及猜想进行验证。

3.明确归纳推理的方向及考查角度

要想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教师可以通过预设问题来实现。对于教学设计中的预想问题,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同时,还要从归纳设计中梳理教学方向。因此,教师通过有效地渗透与启发,让学生从不同视角来全面思考问题,从不同的结论中推理出结论。这样一来,通过有目标的猜想,教师就能提高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

四、结语

归纳推理法运用于初中数学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特别是在课堂教学设计。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接受程度入手,从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来把握整体,引导学生利用直觉和逻辑思维进行互动,从归纳过程中、从特例的共性与个性差异中,把握归纳推理的方法,增强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作者:李小忠 单位:江西省信丰县第七中学

第四篇:初中数学教学问题设计优化策略

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初中数学教学改变课上讲授,课下巩固的模式,而是以问题式教学为主的探索性学习,即教师先精心地设计问题,然后以问题引导学生学习.那么,如何诱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探究将是初中数学教学问题设计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到初中数学教学的效率.本文从四个方面对此进行了探讨.

一、启发性问题的设计,注重启发教学

数学的特点是抽象,这也是不少学生觉得数学难学的主要原因,因此在问题设计上要注重启发性,要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进行启发性问题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用提问的方式给予学生引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也是问题教学的魅力所在.例如,平行四边形ABCD,E、F两点在对角线BD上,且BE=DF,连接AE、EC、CF、AF,求证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在这一问题中,首先以启发性方式向学生提问相关的性质,进而他们明白:可证明△ABE≌△CDF,得出AE=CF,再进一步证明AE∥CF(或AF=CE).根据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或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这一定理可以得出四边形AECF为平行四边形.教师还可以继续引导学生,如果对角线互相平分,也能进行论证.通常刚学习平行四边形的学生由于思维的定式,很难想到用对角线来求证,而教师将其提出来让学生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对于这道题,教师还可以继续提出延伸问题,如若E、F分别在BD、DB的延长线上,AECF仍然是平行四边形吗?面对这个问题,学生很自然能联想到用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定理来解题,因为解答方法与上述是相同的.毫无疑问,启发式提问是最好的引导方法,而设计启发性问题的技巧在于要直指问题本质,以提问来给予学生更好的帮助.

二、比较型问题的设计,提高求同分析

比较型问题设计,顾名思义是对材料进行分析,提出一些问题,学生能从问题的答案中找到共同点,进行总结并找出规律,提高学生的求同分析力.在设计比较型问题上,要注重对问题的多途径研究,以便于更好地找出问题的联系和区别.例如,在复习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性质时,可用到比较问题的方法.四者放到一起进行比较,并运用列表格的方式进行辅助.表格可以从特殊四边形的性质着手,例如边、角、对角线和对称性.四种特殊四边形均具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和相等的特点,菱形和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在角的性质上,他们也存在共同点,如两组对角分别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其中矩形与正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在对角线性质上,四种特殊四边形的对角线均互相平分,矩形与正方形对角线相等,菱形和正方形对角线互相垂直且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从对称性上来看,四种特殊四边形均是中心对称图形,除平行四边形外,其他三种都是轴对称图形.这种比较方式最大的特点是能将同种类型的题目进行总结,以寻找同类题目解题的突破口,提高学生求同分析能力.同时,它还有助于学生的记忆,让学生对知识有更好的运用,在归纳和理解能力上也能有所提高.

三、质疑型问题的设计,培养分析能力

质疑型问题的提出并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否定,而是提高问题的呈现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的旧观念还能在这种质疑中得到更新,从而有更好的发展.另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质疑,培养课堂质疑氛围,与学生一起在质疑中不断有新的发现,提高课堂质量.例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后,教师提出了这样一道题,已知一元二次方程(k-1)x2+2x+1=0存在实数解,那么k的取值范围是多少?对于这道题,大多数学生会直接求解,通过判断Δ≥0来进行解题,得到k≤2的结论.对此,教师可以提出疑问,k是不是取所有小于等于2的数都满足题意,如果k=1呢?学生们恍然大悟,原来k=1是不满足题意的,因此这道题k的取值应该是k≤2且k≠1.之后,教师又稍微对这道题做出了一点改变,仍然是这个方程,(k-1)x2+2x+2=0,只是已知条件中没有了一元二次方程这几个字,那么答案会不会有不同呢?学生在教师的质疑提问下,很快地将这道题分成了是一元二次方程和不是两种情况进行讨论.当k=1,方程是普通的一元一次方程,有唯一解为-1/2;当k≠1时,方程为一元二次方程,k的取值是k≤2且k≠1.质疑型问题的设计能让学生很快明白自己错在什么地方,产生错误的原因是什么,以及如何有效纠正自己的错误.它不仅提高了学生主动分析力,还完善了解题方法,帮助学生形成了批判性思维和解题能力.因此,初中数学问题教学设计要注重质疑,以质疑唤醒学生的求知欲,创造一个积极的课堂环境.

四、操作型问题的设计,挖掘思维深度

操作型问题设计是指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更好地理解所学概念,感受数学的趣味.可以表现为为学生创设操作情景,让学生自己动手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这样不仅能够加深他们对概念的理解,他们的数学思维也会更加清晰,变得有逻辑性且严谨.例如,在学习全等三角形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操作型问题:首先,教师画一个三角形,让学生画出一个与他全等的三角形,并回答是不是必须要全部满足六个条件才全等,少一两个条件是否可行?在学生完成讨论之后,教师进行总结,引导学生从角、边的分类上进行归纳,归纳得出:①一个条件:一角,一边.②两个条件:两角,两边;一角一边.③三个条件:三角,三边;两角一边;两边一角.接下来,教师继续提问,如果给出一、二个或三个条件,是否能证明全等?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发现,只有一或二个条件都无法证明全等.那么,是不是随便给出三个条件都能画出全等三角形呢,学生对此也进行了实际研究:①给出了三个角的度数比较是否全等.②给出了三条边的长度画出三角形.最后得出了三边长度确定可以画出全等三角形的结论.由此可见,操作型问题确实能挖掘思维深度,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

总之,在设计初中数学教学问题时,要以教学目标和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为基础,从一些学生容易理解的材料出发,帮助学生将数学概念进行外延,使得学生思维得以发散.此外,还要注意问题设计的新颖性和数学的严谨性,只有问题设计得巧妙,学生才能紧跟教师思路,一起走进数学的殿堂.。

作者:许菊云 单位:江苏省阜宁县北汛初级中学

第五篇:初中数学教学反思法运用

摘要:

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反思法,已成为教师持续发展、不断完善的重要方式,也是促进教师成长进步的有效途径。本文介绍了初中数学反思教学法的概念,然后结合实践,阐述了初中数学教学反思法的运用,对于提升现阶段初中数学教学效率具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

初中数学 教学反思 概念 运用

一、初中数学反思教学法的概念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的本质在于发现问题、提炼问题和解决问题。发现问题,即数学教学中会出现很多问题,如教学现象和现有观念相矛盾,所以教师要详细分析教学过程,梳理出关键问题,并记录教学过程;提炼问题,即提炼出契合数学课堂、教师普遍关注,有助于学生进步的数学问题,然后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反思其得失利弊,再进行假设,寻找数学理论,总结解决方案;解决问题,即在实践过程中,教师检验假设是否能真正解决问题,并验证问题解决的效果。“四环八步法”包括目标引入、自主学习、展示交流、归纳总结这四个环节,每个环节又分两个步骤实施,它能培养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提高教师的数学水平。

二、初中数学教学反思法的运用

1.以教材教案为基础,进行反思教学设计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关系到能否顺利运用反思法。如在教学《有理数乘方》时,笔者设计的教学环节包括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展示交流、归纳总结等。其中,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是引出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即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概念,掌握有理数乘方的运算。在自主学习环节,笔者的教学设计如下:首先,引入乘方的概念。给学生五分钟时间,让他们阅读本节的第一二自然段,并回答问题:“什么是乘方?乘方的结果被称为什么?n个a相乘记作什么?读作什么?”其次,教学乘方的运算方法。笔者先让学生阅读本节例题,理解乘方的运算过程,然后计算23和(-3)2。第三,理解乘方的性质。在展示交流的过程中,笔者组织学生分组观察,并探究乘方的性质。在归纳总结环节中,笔者向学生提出了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反思:“①你理解了乘方的概念及运算过程吗?②在书写乘方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2.以“四环八步”模式为依托,实施反思教学

“四环八步”教学模式有利于促进反思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笔者以数量表示为例,阐述了如何利用“四环八步法”进行反思教学。数量表示这一节的教学目标是:①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数量关系;②观察数据和图形后,学会用代数式进行数量关系表示。在课堂上,笔者先提出问题:“如图1是每条边上有n个点组成的空心方阵,那么图中方阵的总点数有多少个?为什么?”然后以此为切入点,引出数量关系概念,列出实际数量关系,再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最后,通过习题的形式,让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并反思在本节内容中有哪些不太明白的,或者理解不深入的地方,再让学生带着问题,完成课外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以教学目标为参考,开展教学效果反思

在不同阶段,初中数学教学的内容和解决的问题均不同,所以完成每个阶段,教师都应以教学目标为参考,进行教学反思。首先,教师要反思教学的整体效果。即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有没有平等对待每位学生,有没有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活跃的数学思维,有没有帮助学生树立数学学习的信心,有没有给学生提供良好的锻炼平台;其次,教师要反思教学成绩。即学生的数学水平有没有提高,学生有没有完全吸收和理解所学内容;最后,教师要反思教学方法,即“四环八步法”有没有真正落实和运用到数学教学中,教师是否清晰地了解“四环八步法”的内涵,是否给予学生合理的引导。此外,教师还要及时记录反思结果,以便改进不足之处,从而不断提升初中数学教学效率。

三、结语

教学反思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技能的发展。笔者以“四环八步法”为主要教学模式,结合教学案例,阐述了反思教学法的运用,对培养教师的实践探索能力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值得推广和运用。

作者:卢春莲 单位:江西省上犹县第二中学

第六篇: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研究

在我国的传统教学方式之中老师只是以偏概全地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这种整齐划一的教学形式造成了学生们整体学习效果相差较大,不能很好地提升整体的教学效率.所以利用分层教学的形式来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对于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有着一个清晰的了解,之后再根据这些不同的情况来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针对于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改革提升教学的整体效率.鉴于中学生的数学学习的个体差异很大,因而分层教学就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

一、尊重个体之间的差异,科学地进行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有着很明确的实施目标与实施的步骤,期间的步骤要很谨慎的进行.在进行分层教学之前就要对于班级里面的学生进行详细的调查,包括他们的整体学习情况、学习成绩、家庭情况、性格等等各个方面,然后依照这些得到数据再进行详细的分析与研究,之后在班级上按照成绩进行分组.但是这种分组要在学生不知情的前提下,保护学生们的自尊心.一般的情况会将学生们分为五个人的小组,其中包括极优生、优秀生、中等生、学习困难的学生这几类,这种分组的方式可以促进学生们之间的共同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可以帮助成绩较差的学生,成绩较差的学生也可以在成绩好的学生的带动下开始自主的学习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成绩.

二、钻研教材大纲,确定具体的目标

分层教学要求针对于每一位学生确定出相适应的学习目标,这种教学方式就要求老师在上课之前就要钻研教材大纲,然后根据教材大纲进行分层,结合着学生的具体情况定制不同的目标.这种目标可以分成几个,一种是最为基础的目标,这个是要求全班同学必须达到的,之后就可以设置一些中级目标与高级目标,这些目标就不会要求全班的同学都必须要达到,这个目标就要根据学生的整体情况与学习的基础来进行目标的选择.比如在进行“有理数加法”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就分为了两个具体的层次目标,基础层次目标是将有理数加法的法则给记牢之后根据这种法则来进行计算.中层目标是在将法则记牢的基础上对于运算的技巧进行把握.从这两个层次上可以很直观地看出来目标设置的难易度,这种难易度是一层一层叠加的,基础层次的目标可以保证学习困难的学生与中等成绩的学生可以理解与掌握,之后的中层次目标就是对于一些优秀的学生进行提升与知识面的拓展,针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层次划分,满足每一个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

三、结合教学目标,设计预习作业

在分层教学的过程中对于下一堂课的内容要求学生们首先预习做好充足的准备,之后在课堂讲解的过程中学生们也会更好地进行理解与掌握,这种方式也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方式。这种分层计算的设计可以让学生们找到一种做计算题的乐趣,激发出了学生的学习与探究的欲望,学生们也可以在预习的过程中找到自己所存在的困难的知识点之后在课堂上着重注意老师对于这些知识点的讲解,更好地提升学习的效率.

四、根据讲课的内容进行分层讲解

在题目讲解的过程中老师也要注意针对于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分层次的讲解,其讲解主要还是针对于基础的层次,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一定的拔高,注意掌握住一个度即可以照顾到学习较为困难的学生,也可以对于一些较为优秀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拓展.还是在学习“有理数加法”的时候,就进行了分层次的讲解方式,首先要进行运算测试,要求同学们在规定的时间之内进行题目的运算,这种方式可以提升学生们的运算能力.之后就是小组之间对于一个题目进行探讨,主要是探讨题目的不同的运算方式,讨论出最为简便的运算方式,然后老师再进行补充与讲解.最后就是针对于一些成绩优秀的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拔高,这个时候就会出现“+”、“-”、“0”这样的情况,要求成绩优秀的学生完成.这种方式就可以照顾到班级上的所有的学生,真正达到分层教学的目的.

综上所述分层教学就是一种面对学生与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在分层教学的过程之中首先就是要对于学生们的整体情况有着一个清晰的认知,之后再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来制定针对性较强的学习目标,让班级的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有着一个最为清晰的定位.老师自身也要对于所要教授的内容有着一个极为清晰的认知,根据内容来制定分层目标,而且要具备着很好的耐心保护好学生们的自尊心,以一种引导的态度来进行教学。

作者:蔡菊美 单位:江苏省海门市悦来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