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美感和兴趣培养

美术教学美感和兴趣培养

摘要:

美术教学,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使他们得到审美启迪,受到美的熏陶,是每个教师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教学一方面是教给学生绘画的基本方法,另一方面是开阔他们的审美视野,使他们从中受到审美教育。

关键词:

美育;兴趣;美感;创造美

大学毕业到现在,从事美术教学已经二十多年了,这些年的教学使我体会到做为一名美术教师,要想把学生教好,首先自身要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同时运用不同教学手段,传授给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摘取智慧的果实。这把钥匙就是通过丰富多彩的语言和不同的艺术形象,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学生们有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就会积极地探索,仔细地观察,展开丰富的联想,从而不停地表现,不断地创造。

一、加强美育教育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对高水平艺术作品的欣赏和评价,来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和审美修养,培养学生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使感知、情感、想象、理解、创造等诸多心理能力得以提高并相互协调,这对全面培养发展型的人才,会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重视美的榜样作用对学生心灵的潜移默化和熏陶。比如给学生讲解世界和中国美术史知识、名家的艺术和生活简历、名画的主题和思想、艺术的独特魅力以及艺术风格等,以便唤起学生对艺术美好境界的追求和向往。光凭感知艺术作品的表象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学会欣赏,在欣赏中才能达到忘我,才能进入一种和谐的、崭新的美好境界。可是学生的欣赏能力因年龄和生活阅历的关系而显得有限,这时老师一定要做大量的讲解、分析,分析要切合实际,只有符合实际的分析才能启发学生欣赏美,引导学生通过正确的角度,用适当的方法对美进行欣赏和鉴别。不但要欣赏艺术家的表现技巧和艺术语言,还要探究艺术作品的深刻内涵,这里主要指真与美的内涵,最后实现对学生浓厚的艺术兴趣和良好的道德情操的培养。例如,在带领学生欣赏著名油画家董希文创作的《开国大典》时,首先要告诉他们这是一幅场面巨大的历史画卷,它用写实的艺术手法,表现了新中国诞生,全国欢庆的热烈场面。紧接着要告诉学生,画面中不但有刘少奇、宋庆龄、、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英姿勃勃地站在天安门城楼上,还有湛蓝的、辽阔的天空上漂动着悠闲的白云,雄伟壮观的天安门城楼内外,人海沸腾,红旗飘飘。最后告诉学生这幅作品深刻的社会含义,那就是通过这幅作品我们看到新中国向全世界呈现了从来未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象征着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彻底土崩瓦解,中国已经真正矗立在世界的东方。通过老师的这些解说,学生们面对这幅壮丽画卷时,爱国主义情感就会油然而生。再如,在课堂上欣赏西班牙著名绘画大师毕加索的代表作品《格尔尼卡》时,先要讲清这是一幅集立体主义、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风格为一体的非常著名的艺术作品。在这幅作品中,大师调动了各种表现技法,不仅运用了任意组合和立体主义变形的手法,同时还采用了超现实主义的象征、夸张等造型手段,整幅作品只有黑、白、灰,大师借助这三种颜色突出了悲剧的气氛和复杂的画面效果。还要讲大师创作这幅巨作,目的是为了抗议二战期间德国法西斯野蛮轰炸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的残暴恶行。画面中间是一匹受伤的马,正在仰头发出痛苦的嘶鸣,它象征着惨遭法西斯血腥屠杀的西班牙人民;左上角有一只正在狞笑的牛头,它象征着残暴、兽行与黑暗。最后说明这幅作品极其强烈地表现了画家特别鲜明的爱憎情怀。通过老师这些形象、直观的讲解,不仅激发了同学们强烈的爱好和平的正义感,也使他们体会到了艺术的强大魅力。

二、重视“美感”教学

“美感”教学是美术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这里谈的“美感”是指具有审美内涵的广义的美,不要认为是狭义的“美貌”,例如静物按着一定形式的有机结合显得更加漂亮,人物动作因自然而形成的生动效果,陪衬安排合理,使主体物更加突出等等都是美的内容。那么,怎样把握住美的内涵,并且能在深入理解、研究艺术表现规律的前提下进行“美感”教学呢?在过去的素描课中,我们注重运用一些审美法则来指导教学,取得了很明显的效果,这些法则归结起来就是:节奏和韵律,取舍和调和,强弱和虚实。节奏和韵律是音乐中常用的专业数语。声音有序而形成的轻重缓急称为节奏,节奏是韵律的重要构成要素。在实际素描写生课中我们经常利用节奏和韵律来形容写生对象所具有的美感。比如,学生在画阿里亚斯石膏像时,老师应该先带领学生进行这样一个美的欣赏过程,首先是动作欣赏,阿里亚斯把头微微向右移动,这一微妙变化打破了面部两侧的完全对称,而面部又稍微朝下倾斜,使得面部比起完全正面的那种垂直和水平的线条显得更有变化,这样的面孔看起来更加令人愉悦。这是特别富于节奏和韵律的极美头姿。其次是光线欣赏,我们把一束灯光打在头像的左上方,你就会很清晰地看到明暗在整个头部所形成的明显的节奏感,头顶亮,发束暗;脸颊亮,底座暗。富有美感的黑白和虚实关系,既蕴涵着节奏,又构成了韵律,可以说是音乐性的雕塑佳作。在写生教学中,我经常用罗丹的代表作品大理石雕像《沉思》为例来解释强弱和虚实问题,《沉思》通过大理石透露出青春少女的微弱呼吸、淡淡体温和静静冥思,我们似乎透过她聪颖秀美的脸看到了沉浸梦幻之中的纯洁、善良的心灵。眼睛上方的眉弓向前额推移,这是人类精神最活跃的领域,罗丹把这部分做为再现形象最为“突出”的部分,凭借先声夺人的精神力量去吸引观赏者,而下颌、脖颈、双肩差不多“沉没”在大理石底座里,“突出”和“沉没”,使得现实和梦想、物质和精神世界的矛盾,最后达到完美的调和。

三、激发学生创造美

我们在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美的法则,但只凭这些是不够的,只有参与到美的创造中,借助形象思维召唤美感,才能积累“美感”经验,激发“美感”欲望,从而达到训练实践中“美感”教学的目的。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创造美。在美术教学中,学生有疑难问题,应当及时解决,要保持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强烈追求与炽热之情,对学生作品中的“奇”和“异”要给以及时的肯定和引导,给学生一个充分发挥个性的自由空间。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欲望,用其浓厚的兴趣和高尚的心灵创造出更多、更美的美术作品。培养学生创造美的方法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充分利用美术教学的特点和优势,调动各种积极因素,不断提高学生发现美和创造美的兴趣。教学实践证明,加强美育渗透,运用“美感”教学,方法是可行的,效果也是显著的。

作者:龙云 敖久丽 单位:河北民族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