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师德师风研究的热点内容

高校师德师风研究的热点内容

【摘要】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中,高校教师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而师德师风对学生的成长、学校的发展以及社会风气的引领起到关键影响。基于共词分析方法,研究我国高校师德师风领域学术论文的整体概况、高频关键词和研究热点。结果表明:高校师德师风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这一领域的科研合作成果较少,结合其他领域的交叉研究不多。与此同时,高校师德师风的内涵和重要性、发展现状及对策、考核评价、建设重点和难点,以及新时期的社会背景都是主要的研究热点。此外,这一领域存在忽视理论性、缺少定量分析和数据支撑、综合性和评述性的文献较少等情况。

【关键词】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共词分析;研究热点

一、高校师德师风的研究热点

(一)历年发文量分析

学术论文的发文量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该问题的影响程度。统计336篇学术论文,可以得出高校师德师风研究领域的历年发文情况,自2001年,针对高校师德师风的研究开始出现,开始发文量较少。2006年之后,学者对高校师德师风的探讨增多,发文量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虽然在2017年略有下降,但是随着2018年《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教育部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出台,关于高校师德师风的发文数量迅速增多。从整体趋势上分析,高校师德师风的相关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发文数量也将日益增加。(二)高频关键词的分析笔者通过识别和分析关键词,从统计的学术论文中获取原始关键词1120个,按照高频关键词计算公式[1],得到频次超过20的关键词,即高频关键词共8个:发展对策、高校教师、建设重(难)点、现状、内涵、重要性、评价、新时期。

1.高校师德师风的内涵。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高校师德师风的内涵。史晓东从内在精神和外在表现对师德师风进行界定,认为师德师风包含师德和师风,前者指向教师的内在精神品质,反映个体品德修养;后者指向教师的外在行为表现,反映行为习惯[2]。周宏分析了高校师德师风的特别属性,提出示范性是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专属内涵,决定了高校教师在师德修养方面不应满足于不违反法律法规和既有职业道德规范,而应该追求卓越化,为人师表,创造更高的职业幸福[3]。总体来说,目前鲜有专门研究高校师德师风内涵的论文,现有研究大多数缺乏深层分析,没有细化高校师德师风的具体内容、标准、特征。师德师风内涵是开展高校师德师风研究的基础,必须准确把握。

2.高校师德师风的重要性。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首先在观念上要提高认识,明确师德师风的重要性,正因为如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对高校师德师风的重要性和意义进行探讨。有的学者从高校层面出发论述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如回春园提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和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保障[4];有的学者则基于国家、学校、个体角度探讨其重要性,如荣立和认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党的建设、学校事业发展和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5]。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好坏不仅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教师的发展、学校的建设,还影响着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意义深远。

3.高校师德师风的现状。目前,对于师德师风现状的关注较多,学者对师德师风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剖析。如袁进霞认为当前高校师德师风出现了对教育事业缺乏神圣感、对学生缺少责任感、对自身缺少自律感、对学术缺少使命感等问题[6]。关于师德师风问题的根源方面,雷占荣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他认为认识的不到位、管理的不到位、教育活动的不到位、师德建设理念的不到位引发了高校师德师风的问题[7]。相关研究显示学者肯定了高校教师的主流,认为大部分教师坚持教书育人的基本职责,认真对待教学工作,积极努力地提升自身道德水平;学校及相关的教育管理部门都十分重视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对师德师风存在的问题,学者的研究多是基于师德师风的某些具体表现进行阐述,缺乏全面整体的认识及深层次分析。一方面,学者们对于原因的探讨更多关注于教师个体或学校层面的单方面因素,但是逐渐重视从社会、学校、教师三个方面进行系统考虑,这是今后的研究趋势;另一方面,对于原因的分析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加强,形成有效体系,以便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设措施。

4.高校师德师风的建设及发展对策。关于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对策,学者提出了不同的建议。如赵培举认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需要从强化自律意识,建立考评机制、监督激励机制、组织领导机制、培训机制、模范引领机制、环境影响机制等方面进行[8];韩泽春等提出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内在要求就是提升教师思想素质,强化师德灵魂,锻造教师崇高的道德品格和人格情操;在路径方法上则要加强理论武装,实现观念认同,并将观念外化为行动,完善长效机制[9]。综上所述,关于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现有研究已取得一定的理论成果,学者大多从中观层面即高校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许多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对策。在国家和社会等宏观层面,以及教师自身微观层面的探讨则很少,这可以作为今后研究的重点方向。

5.高校师德师风的考核评价。建立和完善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考评制度,有助于充分发挥师德师风的导向和监督作用,学者主要从师德师风考评的涵义、原则、现状、考评体系等方面开展了相关研究:如糜海波认为师德师风评价须把握好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统一、继承性与发展性相统一、全面性与公正性相统一、人本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的原则[10];赵静认为高校师德评价需要设计科学的评价标准,完善师德评价内容,采取客观的评价方法,丰富评价主体,强化评价监督,健全反馈机制[11]。师德师风考评是师德师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外在他律与教师内在自律的重要途径,开展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总体来说,目前的研究偏重于理论性、体系上的探讨,求大求全,而对于如何建立评价指标及建立什么样的评价指标,特别是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的结合、评价方法的应用等具体操作方面缺乏深入研究,今后应从新时期高校师德师风的内涵入手,结合国家相关文件精神,建立合理的、可操作性的考评内容和指标体系,采用科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并将考评结果作为教师选拔、聘用和晋升的重要依据。

6.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重点、难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包括各个方面和各个层面,不乏重点和难点。有学者从师德师风的建设内容入手进行探讨,如黄少强认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点应该从教师与学生、教师与集体、教师与社会、教师的教学、教师的科研等方面加强[12]。师德师风是道德的一个特殊领域,师德师风培养的过程是由外在规范的他律走向内在价值的自律的过程[13],兼具自律性和他律性的特点,难点在于如何处理好道德的自律性与制度的他律性等关系。这启示我们既要注重宣传、培训等柔性手段,又要重视制度建68江苏高教2019年第12期设、考核评价和监督惩处等刚性手段,通过他律性的规范和约束作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7.新时期的高校师德师风。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关系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探索新时期的高校师德师风。大部分学者从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意义和重要性着手,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现状及创新策略进行了探讨,如佟书华等认为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主力军,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大意义,并在分析高校师德建设现状及原因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案例,提出了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方法[14]。新的时代要求赋予师德师风建设新的要求,将高校师德师风置于当前社会发展环境中进行研究,无疑具有深刻意义。从研究来看,大多数学者对新时代背景下师德师风的特点、表现形式、面临的新要求缺乏研究,今后应该在“新”方面多做文章;另外,将“双一流”建设等战略与师德师风结合起来探讨也是一个很好的研究思路。

二、研究结论与未来思考

(一)研究结论

1.分析合著情况和作者机构可知,师德师风研究的科研合作情况较少,与其他领域的交叉研究很少,且作者机构单一,基本是学校教师或宣传部门、人事部门、工会、图书馆等部门管理人员。

2.经过高频关键词和聚类分析可知,我国高校师德师风的研究热点包含8个高频关键词,其中,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对策是最为关注的研究内容。现有论文多从师德师风的重要性、现状、问题和原因出发探讨师德师风建设的途径和对策,对于师德师风的内涵研究相对较少,并且不太重视与热点领域的结合,对师德师风的时代性分析不够透彻,从而使得研究在思路和方法上存在三点不足:理论性和时代性的忽视、定量分析和数据支撑的缺乏、综合性和评述性文献综述不足,由此导致师德师风的相关研究具有片面性,缺乏说服力,提出的解决对策易与社会实际不符。

(二)未来思考

1.重视基础理论的指导性。其一,当前的高校师德师风研究论文总体上缺乏理论性,在336篇论文中仅有5篇论文分别以TRIZ理论、心理关怀理论、缄默知识理论、定位理论、胜任力理论为基础开展了相关研究。其二,关于高校师德师风的内涵,学者只进行了简单定义,缺乏深层次的理论分析,对师德师风的内容、表现形式没有深入分析。高校师德师风研究领域对理论指导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仅使得研究成果缺乏理论支撑,而且限制了研究视野。加强高校师德师风研究,一方面应积极借鉴其他学科领域中的相关理论及优秀研究成果,比如应用思想政治教育学、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中的相关理论开展研究;另一方面要从道德角度、新时代背景等方面对高校师德师风的内涵进行分析。

2.开展实证调查与分析。目前,大多数的高校师德师风研究都遵循指出师德师风的不足、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提出建设对策的思路,学者往往结合个人工作实践进行经验总结与思考,只有少数研究者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对师德师风的外在体现、总体评价、存在问题及解决建议等进行调查研究,进而探讨师德师风的改进方式。而且研究多就本校、某一类高校或某一区域内高校开展研究,导致调查对象有限,调查信度和效度不明确,分析方法仅停留在推理及经验总结层面,缺乏科学的实证分析。未来应在深入分析高校师德师风内涵的基础上设计科学合理的调查问卷,采用行之有效的调查手段,提高问卷的信度及效度,针对更大范围进行调查分析,并选取代表性高校进行深度访谈,还要注重对调查结果的实证分析,利用定量的统计方法和计算模型等手段进行科学分析,确保研究的说明力和可信性。

3.推进高校师德师风与社会热点及时代背景的交叉研究。当前,师德师风的研究与其他交叉领域及社会热点的结合远远不够,虽然有一些学者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个统一”、中国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等视角探索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但大多数研究者的关注点仍仅限于师德师风本身。今后若不结合或借鉴其他研究领域并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特色,高校师德师风的研究面将会越来越窄,且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也将会越来越弱。在当下的时代环境中,需要与时俱进,紧密结合当前形势,深刻把握时代脉搏,更好地服务社会,唯有如此,才能不断拓宽研究视野、寻求创新和突破点。

4.强化师德师风的制度建设和考核评价。高校师德师风的培养需要依靠外部的教育和影响,促使教师内化为个人的自我修养才能达到效果,制度建设因极具他律性而成为师德师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特别强调的是,师德评价作为制度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包括了职称晋升、经济利益、价值评判等教师为之追求的内容,既激励着教师的道德实践,又借助于社会舆论的力量影响、约束教师的思想和行为,是“外在他律”与“内在自律”的高度统一。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必须坚持他律与自律的结合,以制度规范为保障措施,以业绩考核为重要手段,完善师德师风的培训、奖惩、激励、考评、监督制度,并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保障机制。在考评机制构建中,需要设计科学的评价标准,采取教师个人、学生、同行、社会等多方参与的评价方法,强化评价监督,畅通反馈、申诉渠道,并合理应用评价结果,将其作为教师资格认定、人才引进和选拔、评奖评优、职称晋升、岗位聘用的重要依据,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

作者:徐荟华 单位:河海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