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美术教育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美术教育论文

一、新课程标准理念下“鉴赏”的界定

2003年4月颁布的《新课程标准》设置了美术鉴赏系列内容,指出普通高中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各种现象的活动,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拓展与延伸。

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欣赏与普通高中美术鉴赏的区别:1999年出版的缩印本《辞海》对“欣赏”与“鉴赏”这两个词做了如下解释:“欣赏”就是领略,玩赏;“鉴赏”就是人们通过特定媒介与艺术形式逐步进入对作品的具体感受、体验、欣赏和鉴别的精神活动。

由此看来,“欣赏”与“鉴赏”这两个词在程度上有区别,鉴赏包含鉴别和欣赏的意思,而欣赏一般并不包括鉴别的意思,只限于感知、想象、情感体验等感性认识方面。鉴赏是“判断美的一种能力”,它高于一般欣赏水平是对美术作品的鉴别和欣赏。当然,在教学中两者有时交叉进行,不是完全分开的。

二、美术鉴赏在审美教育中的意义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主要是以一些美术家的美术作品为教学内容来进行的。所以,美术鉴赏在审美教育中也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可以启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提高其对美的认识

高中美术鉴赏是提高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思维能力的重要阶段,由于美术作品的直观形象性,易被学生接受,能引起学生心理的愉悦。在对其鉴赏评价时,是学生思维最自由的时刻,就像黑格尔所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而想象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所以,在美术课程中开展一些美术作品的评价,能够使学生认识到美的标准和判断原则。如学生看到春景时,想到的是春天的美景和人们在春天里活动的各种景象;看到梵高《向日葵》作品时,在老师对其色调、布局、笔触运用等方面进行鉴赏后,学生在充分地了解梵高的基础上,想象到向日葵的内在涵义,即象征着充满活力的新生命,同时也象征着梵高热爱生命,渴望生活的情感;再如学生对有关劳动作品鉴赏后,认识到劳动的艰辛和伟大,认识到劳动不仅可以改造世界也可以创造世界,再通过作文形式写一些认识体会,进一步认识到美与劳动者之间的某些联系,从而拓展自己的思维和意识,提高对美的认识与理解。从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横向联系的角度来说,它可以促进学生通过美术学习获得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理解。

(二)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中国艺术,提高民族荣誉感

众所周知,中国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且具有独特的风格。中国艺术是以线条为主,讲究诗、书、画融为一体。早在1949年出土的两件战国帛画中的线描人物的形象,从略施色彩的绘画技巧来看,至少在2000多年前我国艺术水平就达到了一定高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艺术的绘画门类和形式也在快速发展并日益壮大,成为和西方油画艺术并驾齐驱的世界两大艺术体系。如国画整体上分为三大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而三大艺术又可以细分出很多类别。它不仅仅是中国近代、现代绘画艺术发展的基础,也是我们为之自豪的民族艺术,具有传情达意、表言立志和其他艺术所不能替代的艺术特色。从美术鉴赏的角度来说,这一教学内容的设置,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美术学科的内涵,使美术的学习成为了一种文化的学习。从文化的多样性角度来说,它加深了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了解,尊重并理解世界的多元文化。所以,加入一些绘画故事或历史发展的讲述或评价,可以让学生们进一步了解中国艺术,提高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

三、美术鉴赏课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性

在美术作品分析中,关于绘画作品中的构图、造型、色彩、笔触、肌理这些绘画专业术语。有些教师一讲到构图就必谈“三角形、S形”,一讲到色彩就必然分析“环境色、光源色”,这种“专业课”也许只有美术专业的学生才会听得懂。而面对着一群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学生,即使教师分析得头头是道,学生也只会听得云里雾里,索然无味。

(二)随意性

与此相反,有的教师低估了高中生以自己的眼光分析、鉴赏甚至批评美术作品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对艺术家的生平津津乐道,甚至讲一些秘闻轶事。分析作品却三言两语,一笔带过。这种主次不分,不求质量,只求热闹的故事会式教学,只是让学生走近了作品并没有进行剖析,学生当然无法发表对作品的见解,也无从获得鉴赏作品的能力。

(三)标准化

有些教师在作品分析中往往坚持课本或自己认同的一种观点,通过不断的暗示、诱导,使学生抛弃自己的观点,而步入教师铺设的标准轨道,这无疑是给作品贴上了标签,也影响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与发挥。

(四)模糊性

与此同时,美术鉴赏课也有一片模糊区域,教师在分析诸如抽象作品、意象作品、印象派、后印象派等流派作品时往往束手无策。用什么方法来构建通向这些作品的桥梁呢?是美术史为这些风格流派所下的概念定义,还是课本上简单笼统的描述?是艺术家生平中的怪异举止,还是拍卖行中创下的惊人天价?

四、美术鉴赏课新思路

(一)明确教学任务,增强审美意识

美术鉴赏是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和评价,是适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并理解其作品背后的艺术现象的活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去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初衷,体悟美术作品的精神含义,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学生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使作品中蕴含的人文精神进入学生的心灵世界,从而达到益智增识,提高文化修养、艺术素养和陶冶情操的目的。

(二)在学生的生活中挖掘教学资源

由于美术教科书中提供的资源大都离学生的生活较远,面对这些信息,学生很难提起学习的兴趣。而生活中的相关资源却很丰富,因此,在教学设计中,美术教师可以进行挖掘、筛选,并加以合理运用。通过在学生身边挖掘这样的美术资源,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美术鉴赏学习,在师生的共同讨论中尝试去了解与分析一些正在发生的美的现象。

(三)要不断充实教师自身的知识含量和储备

相较于原先的教材,新课改后的教材更突出了知识性和理论性的结合。那么作为教师就应广泛地涉猎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水平,丰富自我。首先要将中外美术史论理解透彻、梳理整齐,只有自己清楚了,在授课的时候才能将需要的知识点举重若轻、更有选择性地传授给学生。除了这些基础知识,新课程标准不仅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并且与其相关的知识面也越来越宽,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和查阅资料获取更多的信息,尤其是学生们最感兴趣的名家名作背后的故事,将这些穿插在授课过程中,可以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画家所处的时代和他的思想情感,从而更深刻地对作品加以理解。无论如何,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吸收才能适应并胜任高中美术教学,这是创新美术教学的一个大前提,也是教育的根本所在。

(四)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美术鉴赏作用于不同的个体,表现出不同的鉴赏效果。美术鉴赏虽然是一种艺术再创造,但由于学生各自的生活阅历、学识素养、审美趣味、价值观念等存在差异,他们在进行美术鉴赏时,必然表现出各自的主观色彩,赋予不同的个性特点。这种差异性表现在爱好的多样性和鉴赏结果的差异性两个方面。面对一件作品,有的为之动情,有的则可能无动于衷。同样一幅作品,学生对其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学生的生活阅历越丰富,艺术素质越高,立场和观点越接近正确,对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意义的理解就越深入。对于那些艺术形成和思想内容较为复杂,或者格调低下、思想庸俗的美术作品,也能予以鉴别,并加以正确的批评。因此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应尊重个体间的差异性,承认这种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教学中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其个性。

(五)让学生在文化情境中学会鉴赏

人类艺术从来就是多元文化相互影响的结果,没有一件艺术作品能够脱离人文、科学而独立存在。艺术家在创作一件艺术作品时,往往还有更深层的内涵和更隐秘的意蕴。美术是一种文化,是精神层面的追求与体现,也是美术作品的最高价值之所在,她是时代、社会、民族精神的写照。因此,我们可以考虑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渗透文化的涵义,让学生在文化情境中学会鉴赏美术作品。

(六)以多重感官刺激强化学生的审美感知

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的学习,对知识的掌握是通过多种感官(眼、耳、鼻、舌、身)把外界信息传递给大脑中枢而形成的,如果在教学中能有效调动多种感官并用,就会提高学习效率。美术鉴赏虽然主要依靠视觉感知,但是如果引入其他感官的刺激,会给学生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多方位感受。例如,凡•高《向日葵》中大量黄色与橙色的运用,仿佛让我们触摸到温暖的阳光,感受到太阳的气息。因此在教学中设计了这一个通感再现的活动,即让学生用色彩表现不同味觉,以此来帮助学生了解色彩除视觉外更丰富的表现力。在美术鉴赏课上,不可能像绘画、雕塑课那样去完成作品,因此教师可以尽量利用学生身边能取到的材料,选择具有针对性的小创作来让学生完成。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动手制作、创作,同样也是让学生接受多感官信息刺激的过程。

(七)改进教学方法,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

新课程理念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只有在主动参与了学习活动,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身的创造潜能。上课时,教师出示鉴赏作品后,教师不要立即讲解,可以让学生读画几分钟,也可以以讨论的形式,再请他们说说自己对作品的第一印象。然后抛出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画面。另外,鉴赏与实践相结合,从中领悟作品内涵。

(八)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美术鉴赏教学

现有的美术鉴赏教材中所展示的作品有限,并存在印刷质量不高、画幅小的等不足等问题。这些教学中的矛盾,如果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是很难解决的。然而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欣赏到更多更美的物象,为其审美素质、思维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引进具有高效率的信息技术,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相整合,才能在有限的45分钟里完成美术欣赏的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在制作课件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三点:

1.添加音乐。

有时候为了烘托气氛和导入课题,可以在课件的开头和结尾添加音乐,但应尽量避免在讲课过程中使用背景音乐。因为国内目前高中大都采取班级授课制,极少能为教师提供麦克风和扩音设备。而使用背景音乐如果音量控制不当的话,非常容易掩盖教师自身的声音,使学生尤其是后排的学生听不清楚台上的教师到底在讲些什么。

2.课件中的链接按钮应简单而不花哨,尽量避免使用音响效果。

很多教师在制作课件的时候力求完美,运用了许多漂亮的链接装饰,有的还喜欢在链接上加按键音效果。但事实上这么一来很容易喧宾夺主,反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3.课件中应尽可能多地使用图片,少添加大篇幅文字说明。

我们运用课件,目的就是使原本枯燥的理论直观化、感性化。所以在课件中添加大幅文字完全是画蛇添足,只能让学生分出更多的精力从大屏幕上阅读原本从课本上就可以读到的东西。

五、结语

总之,新课标下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只要我们美术老师在教学中勇于探索,美术鉴赏教学在理论上将更加完善,在实践上也将更加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