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继续教育发挥教育扶贫的主体作用

高校继续教育发挥教育扶贫的主体作用

【摘要】高校继续教育学院作为一个专业从事学历和非学历继续教育的特殊的教学单位,如何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扶贫主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有效地为本地市扶贫工作服务,是课题组研究的重点。通过对河北省教育扶贫现状进行调研,对高校继续教育开展教育扶贫的优势和意义、参与教育扶贫工作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从而研究出高校继续教育发挥教育扶贫主体作用的策略:转变办学理念,强化社会服务意识;丰富办学模式,发挥教育扶贫主体作用;予以政策扶持,完善教育扶贫管理体系。

【关键词】高校继续教育;教育扶贫;主体作用

说过,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教育扶贫则是彻底稳定脱贫的重要推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扶贫攻坚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教育扶贫的政策也应随之调整。教育扶贫内容应从传统的以基础教育为中心转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思想文化教育并重,在教育扶贫范围上,逐步扩大教育扶贫的覆盖范围,让贫困地区的群众享有终身学习的机会;在教育扶贫方式上,将扶贫与扶智、扶贫与扶志结合,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教育扶贫工作实施以来,其参与主体也表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中央和国家机关、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国家重点科研院校、各人民团体、大型企业、地方政府等都作为教育扶贫主体充分发挥了自身优势,有效推动了我国贫困治理的进程。高校继续教育学院作为一个专业从事学历和非学历继续教育的特殊的教学单位,如何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扶贫主体为政府扶贫机构所重视,使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有效地为本地市扶贫工作服务,是课题组研究的重点。

一、我国教育扶贫政策

2001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中提出“切实加强基础教育,普遍提高贫困人口受教育的程度”。“实行农科教结合,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统筹,有针对性地通过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和各种不同类型的短期培训,增强农民掌握先进技术的能力。”2011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中提出“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远程继续教育和社区教育”。2013年,国务院《关于实施教育扶贫工程的意见》,指出教育扶贫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提高继续教育服务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通过教育培训与当地公共服务、特色优势产业有效对接,大力提高就业创业水平。完善毕业生和接受培训人员就业服务政策,通过带技能转移、带技能进城、带技能就业,使转移劳动力在城镇多渠道、多形式稳定就业”。2016年1月22日,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54所高校的代表聚集北京,共同商议教育助力扶贫攻坚。宣读《高校参与脱贫攻坚倡议书》,倡议动员更多高校和社会力量深度介入教育扶贫工作,努力打造教育扶贫培训平台、交流平台、互动平台、公益平台。倡议各高校开展贫困地区教师培训,提高当地教育教学水平;开展贫困地区劳动力技能培训,提升当地劳动力脱贫致富的技能和本领;开展贫困地区乡村医生培训,助力提高当地医疗卫生水平;开展贫困地区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助力提高基层干部管理能力。

二、河北省教育扶贫现状

通过查阅资料,河北省不断加大教育扶贫力度。贫困地区五年新建扩建校舍1026万平方米;投入49亿元用于新建、改扩建1653所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学校进行校舍建设;投入65.5亿元用于资助228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招聘7000名特岗教师为贫困地区农村学校注入“新鲜血液”。通过问卷调查、深入调研,目前全省各地市把教育扶贫的重点主要放在九年义务教育学生、高中生、全日制大专和本科生。改善贫困地区中小学办学条件,基本保证了没有因贫辍学,全面落实“两免一补”“三免一助”政策,也努力为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教师提供进修、学习机会。各地市也十分注重对贫困地区的农民进行农业种植技术、畜牧养殖技术、果树栽培技术等的培训,但却忽略了这种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培训形式也是教育扶贫的一种。在目前扶贫攻坚冲刺阶段,全省义务教育基本完成脱贫的情况下,提升农村劳动力的学历层次、劳动技术水平更是目前我省迫切需要解决的教育扶贫问题,必须从源头上挖掉穷根,减少返贫现象发生,阻止贫困代际传递[1]。

三、高校继续教育开展教育扶贫的优势和意义

(一)优势

作为主要以面向社会群体为服务对象的高校继续教育,在与基层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面联系更为密切,在教育扶贫工作开展中,一些措施应该更具有可行性和针对性,更能突显其优势。1.组织和管理优势。高校继续教育学院作为高校的一个特殊的教学单位,具备教学和管理双重职能,既具备教学单位的教学实施、学生管理等职能,又具备职能部门的公务接待、制度制定、招生、教务、考务、学籍、经费核拨等多种管理职能。同时还具备一批思想、管理能力、教育水平都过硬的长期从事继续教育的高素质人才。对于开展教育扶贫工作,无论从政策执行、组织管理、业务水平等方面都具有绝对的优势[2]。2.人才和技术优势。高校继续教育学院依靠高校教育、教学资源办学,而每个高校都具有大批在科技、科研领域领先的高端人才,也具有大批实用型专业技术能力很高的“双师型”教师,他们都能够在教育扶贫工作中充分发挥技术引领、技术培育、生产示范、信息服务和基层社会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独特优势。3.专业和平台优势。高校在面向产业和生产技术一线的应用技术实验室、学生实训基地、成果孵化园地等这些独有的资源和特色,将会成为开展教育扶贫工作的最好平台和载体。

(二)意义

高校继续教育发挥教育扶贫主体作用既是新时代教育扶贫工作新的尝试和实践探索,也体现了高校继续教育服务社会的自身价值。高校继续教育参与教育扶贫,提升贫困地区劳动力的科学文化和生产实践技能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我省教育扶贫方案和政策的制订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高校继续教育学院可以充分利用高校自身专业优势,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实际,更多地为贫困家庭学生和劳动力提供专业技术和应用技能培训,既能使高校继续教育作为扶贫主体,在教育扶贫中更好地提升自身办学价值,凸显高校专业特色和优势,扩大社会影响力,又能使扶贫对象免费享受到高校优质的教学资源和服务,实现互利共赢。

四、目前我省高校继续教育参与教育扶贫工作存在问题

课题组成员对河北省五个地市八所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及实地调研,了解我省高校继续教育参与教育扶贫工作中存在问题如下:

(一)教育扶贫主体作用不突出

我省高校继续教育基本都具备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继续教育两种办学模式。学历继续教育以自学考试、函授教育形式为主,个别院校也有远程教育和电大教育形式,办学层次以专升本、高起专为主。非学历继续教育多以社会培训和技能培训为主,个别院校还有中小学教师培训和职教师资培训。从教学模式上看,完全具备教育扶贫工作需要的教学资源条件。虽然我省高校继续教育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培训管理经验,但目前在教育扶贫工作中并没能发挥其应有的主体作用,多以辅助所在高校被动地承担少量扶贫工作任务。

(二)参与教育扶贫积极性不高

高校继续教育参与地方扶贫工作积极性不高,分析其原因,一是认识不到位。没有把教育扶贫当作高校继续教育服务地方服务社会的一项责任和义务,通常以完成上级指令为目的,缺乏深入思考和调研。二是仍存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办学理念。无论是学历继续教育,还是非学历继续教育,对于无法为学校获得经济效益的项目,各个高校承接起来积极性都不高。而教育扶贫行为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性、公益性的行为,目前国家向高校投入扶贫经费还比较少,这就势必影响到高校继续教育参与教育扶贫工作的积极性。三是功利性较重。高校继续教育学院没有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自身存在和发展的价值,在教育扶贫工作中功利观念较重,形式主义严重,常常追求一些周期短、易撑门面、易见政绩的手段,忽视了对贫困劳动力致富能力的培养。

(三)缺乏国家政策扶持和经费投入

经费投入不足仍是目前教育扶贫工作面临的重要问题。高校继续教育学院作为高校一个特殊的教育实施单位,目前所组织的学历和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项目资金来源都是以国家、省拨专项和学生个人缴纳为主,除去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使用的经费外,还能适当为学校和各二级教学单位赢得部分经济利益,这也是继续教育在高校一直能够生存下来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高校继续教育作为一个教育扶贫主体开展教育扶贫工作,必须得到政府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否则实施起来比较困难[3]。

五、高校继续教育发挥教育扶贫主体作用策略研究

(一)转变办学理念,强化社会服务意识

高校继续教育应转变办学理念,实现继续教育与社会并重、公益与效益共进的战略转型。继续教育与社会并重是指将高校继续教育与社会继续教育、社会实践相结合,公益与效益共进是指将公益与效益二者的地位对等,推动二者共同发展。如果高校缺失公益性,就会受社会排斥,不被社会认可;如果失去效益性,就会影响高校继续教育质量和效率,降低其在市场的竞争力,这都将阻碍高校继续教育战略转型。高校继续教育可以一方面把开展省培、国培的职教师资、中小学教师、学前教育等相关培训项目和针对企事业单位开展的社会培训作为主战场,用来提高学校经济和社会效益,改善办学条件,提升社会影响力;另一方面还要为贫困地区免费开展以提高贫困地区教师队伍素质为方向的教师教育培训、以提高贫困地区民众的思想素质和科技水平的教育培训、以提高贫困地区农民就业能力和种植、养殖技术的职业技术培训等,强化服务意识,使高校继续教育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为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所认可。

(二)丰富办学模式,发挥教育扶贫主体作用

高校继续教育欲开展教育扶贫工作,应深入教育扶贫一线,了解贫困地区实际需求,丰富原有办学模式,建立适用于开展教育扶贫工作的多种办学模式。如以培训内容为分类标志,开展思想教育培训、职业教育培训、学历继续教育培训等培训模式;以培训手段为分类标志,开展课堂讲授、实战演练、远程网络等培训模式。高校继续教育应充分发挥教育扶贫主体作用,从贫困户个体出发,通过改变他们的思想认知水平和自身劳动能力,来发挥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性,进而改变个人经济状况,让这些贫困人口能自力更生,而不是对政府的救济“等、靠、要”,这比单纯救济式的扶贫方式更有针对性、更具长期性,也更有可持续性。

(三)予以政策扶持,完善教育扶贫管理体系

明确把高校继续教育学院作为一个教育扶贫主体为国家和地方政府所重视,从政策上予以扶持,以政府名义,把教育扶贫作为高校继续教育承担重要项目之一。1.建立组织机构,构建管理体系。省、市地方政府应该逐级建立教育扶贫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领导和指导各教育扶贫主体的工作,深入贫困地区开展教育扶贫调研,制定工作方案和考核标准,负责项目分配和经费划拨等。高校继续教育作为教育扶贫主体,受省市地方政府教育扶贫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继续教育学院也要建立自己的教育扶贫管理机构,其中校领导负总责进行宏观指导,院领导负责相关工作部署和实施方案的制定,相关业务科室负责具体工作的实施,如对项目进行前期培训调研、制定培训方案、选聘授课专家、做项目经费预算、联系实训基地等等[4]。政府作为教育扶贫项目的顶层设计,保证教育扶贫工作的持续性,力求教育扶贫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2.强化制度建设,明确责任分工。政府教育扶贫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指导教育扶贫工作,就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和实施文件,使各教育扶贫主体做到有法可依、有制度可循。政府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明确责任分工,依据考评机制对教育扶贫主体的项目完成情况进行量化考核。高校继续教育学院作为教育扶贫主体,严格按照上级考评机制组织培训工作的实施,逐级进行项目责任分工,明确责任人,确保每个项目有序开展。3.严格过程管理,加大经费投入。高校继续教育作为教育扶贫主体得到国家和政府政策扶持的同时,也应获得教育扶贫专项资金。教育扶贫经费总量投入不足,上级教育扶贫领导小组对项目的过程管理更应该严格把控和监管。作为教育扶贫实施主体,高校继续教育学院应根据培训内容、规模、形式等对培训的各项支出经费进行基本量化。教育扶贫工作作为高校继续教育一项社会性、公益性服务社会的行为,在得到政府一定经费支持的情况下,勤俭节约,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为己任,同时提升学校社会影响力,圆满完成所承担教育扶贫项目。4.建立考评机制,检验扶贫效果。建立完善的管理和考评体系,既是教育扶贫主体项目实施的参照,也是检验教育扶贫主体完成项目情况的依据。政府教育扶贫领导小组项目下达前要对教育扶贫主体承担项目的能力进行考评,项目完成后也要对其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考评,保证项目实施过程中做到前期有计划、中期有检查、后期有总结。并对教育扶贫工作中作风扎实、勇于创新、表现突出、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及时给予表彰和奖励。

【参与文献】

[1]王月辉.高职教育助力精准扶贫策略研究[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4).

[2]向雪琪,林曾.我国教育扶贫政策的特点及作用机理[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8(3).

[3]吴静.论社会化在继续教育管理中的有效实现[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9(3).

[4]祖静.高校与政府合作开展继续教育模式解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0).

作者:刘丽梅 陈攀峰 高伟明 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