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高中计算机教学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职业高中计算机教学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摘要】在互联网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21世纪,计算机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高中开展信息技术课程对于让学生提前适应信息化社会至关重要。而当前的高中计算机课程过于强调技术操作能力的培养,教师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无法真正的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创新能力。本文将分析研究当前职业高中课程教学方面的现状,并在已有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相对应的改良措施。

【关键词】计算机;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引言

当今时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计算机在人们的工作生活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让学生们提前适应计算机的使用,计算机教育被越发的重视。随着计算机课程在高中阶段的广泛开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只重视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创新要求。所以,如何在完成高中计算机课程教学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计算机的创新能力,就成了计算机教学的重点。

一、现状与分析

为了适应各行业对于计算机技术人才的需求,我国很早就在职业高中课程中引入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个课程。计算机技术人才是当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量最大的人才之一。职业高中的计算机课程标准也在不断地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改变完善。计算机应用是一门实践性很高的学科,对于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要求很高。创新能力的实质,是指人们通过已知的信息,比如学到的知识,技术以及积累的经验等,创造出来一种独特的,具有新颖性的新知识的能力。然而,从我国目前职业高中计算机应用的创新能力培养情况来看,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不足,创新思维也有待提高,这与职业高中的计算机课程要求的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

二、存在的问题

2.1课程内容过于死板

教学认真对于老师来说是个好事,但有些老师只会抱着课本上课,照本宣科,课堂内容死板无趣,计算机的操作对于小学生来说,本来就有些难度,上课的内容再死板无趣一些,很快就会让学生失去上课的兴趣,进而对计算机失去兴趣。高中学生的年龄正值青春期,面对枯燥无聊的课程内容很容易走神。面对冰冷生硬的计算机系统操作,老师更应该精心设计课程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对于计算机的兴趣所在。

2.2学生自制力弱

高中生的年龄特点,正值青春期,这就造成了学生上课不专心,不积极的现象。机房里的电脑又无时无刻不在吸引着学生上网,玩游戏。当老师在演示操作过程结束后,有一部分学生就会管不住自己,用电脑上网。这种现象极其不利于学生的熟练掌握操作内容,本来是留给学生自由练习的时间,却被用来上网冲浪,学生不光练习时间没有了,上课也不会专心听讲。教师应该针对学生自制力差,爱上网的特点,加强监督学生的学习。

三、相关措施

3.1建立优秀的教学平台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作业通常是教师自己手动批改,在一定程度上,这样的批改方式是非常不利于学生高效学习的,教师批改的效率低,也就没有办法对学生的成绩严格监督,对学生针对性的辅导。所以,创建一个优秀的教学平台,就解决了这个问题。通过对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创建好的教学平台,使传统低效的教学方式得到创新,减轻教师的负担,增加学生的学习效率。首先,教师可以在教学平台上课程的资料以及课后作业,学生自行下载。之后,学生可以在课后随时自行提交作业,教师通过教学平台来进行对学生作业的批改。其次,在进行考试的时候,也可以用教学平台来监督学生的作答,严格了考试纪律。

3.2数字化学习工具及资源的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适当的数字化工具及资源,来帮助教学任务的完成。比如,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分析评估可以用到的数字化工具,并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合理的选择。而对于一些特定的学习任务,教师可以使用一些数字化的学习策略,来帮助学生学习,了解课程内容,进而帮助学生完成作业。

3.3课堂教学氛围的优化

教师在教授学生课程时,应注意课堂氛围的轻松。在学习flash动画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在上课前,播放一段国内优秀的动画作品。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对于动画知识的兴趣,又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专心听讲。在学习用PhotoImpact软件制作书签时,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学生喜欢的动画人物或者可爱的动物图片作为制作书签的素材。

四、结语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迅速发展,计算机教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在高中就开展计算机课程,就是为了提早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创新能力。本文根据相关资料,对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的创新能力提出了相关的建议。而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应该对已有的教育方法有效的利用,并不断总结完善已有的知识方法,从而可以更好地为计算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孟庆瑗.论计算机教学与高中生创新能力提升[J].才智,2019(34):50.

[2]杭金梅.创新高中计算机学习模式的策略分析[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11):123.

[3]于德清.高中计算机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J].学周刊,2018(25):67-68.

作者:杜建楼 单位:山西省长治市第二职业高级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