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题教学范畴结构化形成机制

基础教育课题教学范畴结构化形成机制

摘要:基础教育学科课程教学的本质内涵,是科学教学过程的建构与实施。高效课堂产生于科学教学过程,科学教学过程的产生又根植于课题教学范畴结构化形成机制模式的创新研究。本文在剖析传统课程教学范畴形成机制模式及其影响的基础上,阐述了运用科学家课题研究的思想、原理及方法,在新的学术视野中重新建构课题教学范畴结构化形成机制模式的创新实践研究。

关键词:课题教学论;结构化机制;科学教学过程;教师专业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呼唤优质教育。笔者认为,优质教育不仅指优质教育资源的丰富程度,而且还要看是否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科学配置与有效运用。基础教育学科课程教学的本质内涵,是科学教学过程的建构与实施。高效课堂产生于科学教学过程,科学教学过程的产生又根植于课题教学范畴结构化形成机制模式的创新研究。本文在剖析传统课程教学范畴形成机制模式及其影响的基础上,阐述了运用科学家课题研究的思想、原理及方法,在新的学术视野中重新建构课题教学范畴结构化形成机制模式的创新实践研究。

一、传统课程教学范畴形成机制模式的形成及其影响

基础教育传统学科课程内容框架构成体系,大多是按照本学科固有课程知识体系,被明文规定在国家学段学科“课程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之中。即主要由课程知识内容模块及其所属章节在心理、认知、教育及教学等原理与规律的支配下,分学段建构其学科课程内容知识体系,并以此体系为依据,按照体系框架内知识内容的类别、形态及功能,建构学生学科知识、技能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及科学素养培养体系,进而界定其学段学科课程教学目标体系,以实施学科课程教学过程。教师在学段学科规定课程知识内容体系框架内,依据“课程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教学要求,按照规定教材内容的编排顺序,按模块章节,逐章逐节熟悉教材、了解学生、制定目标、确定教学重难点、准备教学用具、预设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手段和方法,开展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及命题考试与评估。然而,在长期的教学实践研究中发现,由于受思想理念、课程资源、课时容量、教学条件、教学手段,尤其是激励机制等因素的影响,教师对课程、教材、学生、教学、学习、实践活动、教学过程建构以及教学实践状态的转变等诸领域的研究,长期停留在低层次及一般意义上的初步认知。致使教师难以有效提高课程教学质量,难以有效实现专业发展,更难真正落实“培养普通公民科学素养以至核心素养”这一国家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总目标。

二、课题教学范畴结构化形成机制模式的建构

这里的课题,是指由能级知识点建构的学科课程教学的基本单位。课题教学论是研究课题教学原理与规律的科学。研究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学发展变革原理与规律,建构课题教学范畴结构化形成机制模式是课题教学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课题教学范畴构成因素、形成结构与组织机制、价值取向及其运作规律等教学论问题的系统研究。课题教学范畴形成机制模式的科学化,既是建构科学教学过程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提高课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其原理是,创造性地运用科学家课题研究的思想、原理及方法,以如何创造性地运用课程内容、科学教育原理与规律建构科学教学过程,有效形成课程教学质量为研究对象,在新的学术视野中,对传统课程教学范畴形成机制模式进行体系、内涵与机制的结构化重建,以形成国家基础教育课题教学范畴结构化形成机制的创新模式。其方法论是,紧紧围绕课题教学原理、规律及科学方法论系统的建构展开研究。首先,将国家基础教育学段学科的课程内容分解为能级知识点。所谓能级知识点,即只能再度分解一次的知识点。能级知识点被分解后形成具体知识点。具体知识点是不能或不足再分的知识点,它由若干要素组成。并以能级知识点为基点界定课题,每一个能级知识点即为一课题。再运用架构能级知识点的桥梁知识点建构起学段学科课程教学课题构成体系。并对每一个学段学科教学研究课题展开课题教学原理、规律及科学方法论系统的建构研究。即对同一课题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运用科学家课题研究的思想、原理及方法,从以下十方面深入系统地开展课题教学范畴结构化形成机制模式的建构研究。

(一)课题教学内容体系的建构研究在充分熟悉课标教材的基础上,首先判断构成本课题的教学内容是否只含有一个能级知识点,如果有多个,应依据学科知识体系内部知识点间的隶属关系,将该能级知识点分解为具体知识点,并逐一分解为具体内容要素。每个能级知识点可分解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具体知识点及若干内容要素。再按知识、技能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已分解的若干内容要素进行分类,并在每一类内容要素中寻找其联系建构知识体系。这时的课题原有课程内容体系,也就是课题能级知识点已经转化为由知识体系、技能与能力体系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系构成的课题教学内容体系。与课标教材固有原始形态的课程内容不同,课题教学内容是教师运用教育、教学、心理及认知等原理、规律与技能建构起来,直接应用于教学过程,形成教学质量及产生教学功能的教学内容。

(二)课题教学目标体系的建构研究在课题教学内容体系建构研究的基础上,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课程资源及教学条件等实际状况后,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相关要求,对已经形成的能级知识点及所属具体知识点与内容要素,逐一界定出明确、具体、符合学生认知水平与教学实际状况的课题教学目标。然后按知识、技能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类建构本课题教学目标体系。现行国家课程标准执行的是“了解”“理解”与“应用”三层级课程教学目标体系。由于层级设置少、笼统、层级间跨度大,教师往往难以有效调控课程教学目标与规范教学过程。在长期教学实践研究基础上,我们建构了“了解”“领会”“理解”“分析”与“应用”本土化五层级课题教学目标体系。每个层级具有特定的内涵及其所规范的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教学要求。在本土化五层级课题教学目标体系中,层级越高,同一知识范畴的教学要求也就越高,同时说明这一知识范畴的认知难度也就越大,或者说对学习者应具备的认知水平要求越高。五层级之间存在包含关系,即高一层级的教学目标同时包含着低一层级的教学目标。

(三)课题教学储备知识、技能与能力的建构研究在熟悉教学内容体系与教学目标体系后,考察与挖掘储备知识、储备技能与能力及获得性素养是课题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对应已经建构的课题教学内容体系、目标体系及学生实际认知水平逐一核查,学习本课题内容需要具备哪些知识、哪些技能、哪些能力。而对哪些知识、技能与能力是学生已经具备的,哪些是尚未了解、掌握及需要补充的,教师务必做到心中有数。认真思考如何将已具备的知识、技能与能力有机架构起来,使之成为学生获取本课题新知识、技能及能力的本领及有效工具。对于尚未了解与掌握的必备知识与技能,研究科学安排和有效利用教学过程中的切入点进行补充,并做到精准界入、有机契合。研究储备知识、储备技能与能力的建构,其意在于培养与提高教师建构科学教学过程的意识、技能与能力。

(四)课题教学重点的建构研究课题教学重点的界定,可以忽略学生生活经验与实际认知水平。先寻求统领本课题能级知识点的桥梁知识点在学段学科教学课题构成体系中的学术地位,在弄清构成本课题能级知识点的若干具体知识点、内容要素、存在形态及其相互关系后,以具体知识点为基本单位,依据学段学科课题教学内容体系、基础教育学段学科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课程标准既定教学要求界定本课题内容的教学重点。应着重研究具体知识点、能级知识点及桥梁知识点三者在学段学科课题教学内容体系中的属性、地位及其在教学过程中所能产生的教学论价值。当然,还须建构师生辨析重点与非重点课题内容的认知技能及其意义。研究教学重点,其意在于规范与调动教学重心的转移,培养与提高教师建构科学教学过程的意识、技能与能力。

(五)课题教学难点的建构研究在熟悉课题教学内容体系与教学目标体系后,挖掘课题能级知识点、具体知识点及内容要素的形成结构与存在形态。以具体知识点为基本单位,依据课题内容难易程度、学生生活经验与实际认知水平、既定教学要求及课程资源与教学条件等诸因素,综合界定本课题的教学难点。教学难点不同于教学重点,受生活经验、认知水平与教学条件影响较大。当学生生活经验与实际认知水平、课程资源与教学条件发生变化时,教学难点将随之产生或消失。研究教学难点,其意在于培养与提高教师调节与控制科学教学过程的意识、技能与能力。

(六)课题教学策略的建构研究在熟悉课题教学内容体系、教学目标体系、学生实际认知水平、课程资源状况及教学条件后,以能级知识点为基本单位,运用认知、心理、教育、教学及学科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建构等原理,对课题教学内容的性质、类型、特点及其存在形态进行认知分析,紧密结合课型、课程资源及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对课题教学内容体系中的知识、技能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存在形态与教学功能进行比较教学论研究,注重教学内容、策略方法及功能意义三者的有机统一,建构最具价值的教学策略体系。力求策略方法科学简便、切实可行,尤其是对重点课程内容,尽可能在一定认知水平与课程资源内形成适用度大、接受面宽、不同层次学生均能有较大收获的较为稳定的策略方法体系。其意在培养和提高教师如何从实际出发择优选择、建构与实施教学策略方法的能力。

(七)课题教学过程的建构研究在熟悉课题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课程资源状况及教学条件后,依据课题教学内容的性质、类型、特点,紧密结合不同课型与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充分运用认知、心理、教育、教学及课程学习等原理,利用课题内容要素及具体知识点科学建构课题能级知识点。在这一过程中,要突出核心概念、相关认知技能与能力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学科科学素养形成原理及过程的建构。其意在培养和提高教师如何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认知水平、课程资源及教学条件等实际情况出发,建构与实施科学教学过程的能力。

(八)课题学习策略的建构研究在了解课题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条件及教师教学方式与教学要求后,着重在课题教学内容体系范畴内寻求由内容要素建构的知识、技能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系,以知识为基础和主线,充分运用认知原理、学习原理、储备知识、技能与能力、适应性学习习惯及思维方式,建构起结构完整、符合认知规律与学科学习原理的学习策略,即课题教学内容学习过程。结构完整、符合认知规律与学习原理的学习过程是能力与素养形成的根本途径。

(九)问题解决思路与方案的建构研究在熟悉课题教学目标、学生实际认知水平、课程资源状况及教学条件后,依据能级知识点教学内容的存在形态、教学目标及教学要求,研究在学段学科课题教学内容范畴内如何建构问题系统,建构什么样的问题系统能有效培养学生科学认知思维方式。在此基础上,研究如何运用课题知识、技能、能力与素养要求,建构解决该问题的科学思路及实施方案。一般地,一个课题能级知识点可建构1~3个问题系统,再以此为基础,建构其他不同类型的问题系统。其意在有效培养师生的科学认知思维方式及问题解决能力,建构起问题设计、问题实验、问题验证与问题解决等一整套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问题认知技能与能力体系。

(十)课题教学目标检测实施方案的建构研究研究课题教学目标检测原理、方式、方法与实施方案是课题教学研究的重要范畴。在熟悉课题教学内容体系、目标体系、教学过程存在状态及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后,在由课题内容要素建构的知识、技能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系框架下,依据能级知识点教学内容的存在形态、教学目标及教学要求,以具体知识点为基点建构其采分点、题型、题量、难度及检测实施方式与方法。常态课教学中的目标检测,整套试题的平均难度一般应控制在0.65以下,并依据学生实际认知水平调整试题难度、类型及检测实施方式。可在同一重要采分点上多层次、多角度建构多种类型试题,以建构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能力,以及开发智能、形成科学素养为根本目的的教学目标检测实施方案。

三、课题教学范畴结构化形成机制模式的教学论功能

(一)传统课程教学范畴形成机制模式致使教师对同一课程内容的教学长时期处于低层次机械性重复状态,难以有效产生教学效能。课题教学范畴结构化形成机制的创新模式,为教师建构课程教学范畴形成机制模式提供了科学思想体系与实践技能体系。

(二)研究课程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的策略与途径,其核心是建构科学教学过程。课题教学范畴形成机制模式的科学化是建构科学教学过程的前提和基础。实践证明,依据课题教学论建构的课题教学范畴结构化形成机制模式,为教师建构科学教学过程提供了科学思想体系与实践技能体系。

(三)课题教学范畴结构化形成机制模式的建构为教师教学中如何科学运用教育、教学及认知原理与规律,利用学科课程内容体系建构与实施科学教学过程,有效实施教育科研提供了科学的研究对象与范畴。

(四)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专业范畴与成长途径。基础教育学科课程教学的专业范畴体系主要由课程设置、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建构、课程教学目标体系建构、科学教学行为状态建构与评估、成功学习行为状态建构与评估、科学教学过程建构、科学教学状态建构与评估、实践类教学过程与状态建构、教学过程转归检测与评估以及媒体信息技能系统建构等构成。科学的实践教学经历是课程教学专业范畴体系形成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在熟悉学科课程内容体系的基础上,按照课题教学范畴结构化形成机制建构模式,在学段学科课程内容构成体系内进行课题教学研究,并随课堂进行实践教学验证,这便形成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科学的课题实践教学范畴结构化形成机制模式,直至建构起科学的、成熟的、具有教师个性化特征的学科课程教学论专业范畴与体系。

作者:王培生 单位:西宁市教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