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的变化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的变化

摘要:新课程改革是时代的要求,是历史的必然。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是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本文通过分析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变化,重新对教师的角色进行定位。教师角色进行相应地转变,能更有效地教学,确保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教师角色

2001年,我国开始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有许多创新与突破。原来一直使用的单一的知识传授模式已无法应对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因而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也必须进行转变。这对教师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一、从“闭门造车”的工匠转向“博采众长”的学徒

有别于过去只注重单一形式地传授知识的传统目标,新课程明确提出了新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要求实现知识、能力、态度的有机整合。从三维目标上看,新课改的目标着重于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完整的人”,即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首先,学生作为个体的人不能离开社会和自然而单独存在,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追求个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使学生学会独立学会生存。同时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学生在社会、自然中的发展。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学校教育的另一个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养成完整的人格。要培养一个“完整的人”,教师就不能够只专注于某一单一的教学领域。在过去的教学模式中,学校实行分科教学制度,以教师的专业决定其任教的学科,一些教师难免故步自封、画地为牢,犹如一个闭门造车的工匠把自己禁锢在封闭的工厂中,不再涉及或探究其他领域的知识。这样单一的知识体系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也不符合新课改的价值取向。根据新课改的要求,课程内容和课题研究涉及多门学科和知识,学科与学科之间交集甚密,对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更加注重。此次课程改革除了在学科内容上删改了许多过时而死板的知识,添加了许多鲜活的、有时代特色的知识,还增加了新的课程领域和类别。例如,根据高中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特性,信息技术课程和通用技术课程被列入了基础课程。一个合格的教师至少要掌握七个方面的知识:一是内容(学科)知识;二是一般性教学知识,主要指课堂管理组织的原理、策略等方面的知识;三是课程知识,指教师作为“职业工具”材料、程序(或教材和教学计划);四是学科教学法知识,是指学科内容与教育专业知识的混合物,包括一般教学及教学方法知识;五是有关学习者的知识;六是教育环境知识,包括班级和小组的运转、社区的管理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七是关于教育目标、价值等哲学知识以及历史渊源的知识等(舒尔曼,1987)。知识是教师教学的基础,为了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够好地进行有效教学,教师需要博采众长,成为广泛涉猎相关领域的学徒。

二、从“拿教鞭”的师父转向“爱玩电脑”的小伙伴

二十一世纪,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深刻地影响着教师的课堂教学。在信息技术大力发展的今天,教材并不只局限于课桌上的课本,而是向着立体化的趋势发展,以图文为主要载体,多媒体音像材料相应辅助,网络的各种教程,如微课、慕课,更是未来教材的发展趋势。相比之下,多媒体、立体化的教材具有图文材料无法比拟的优势,其更为生动、形象、有趣,不仅方便教师指导,而且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和研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展实践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广泛提倡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指出“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随着教育的改革,教师不应再“拿着教鞭”指着黑板教学,而是要具备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在教学中将信息技术与课程结合,能够利用网络上丰富的学习资源开发新型的教学模式,能够关注新的科学技术研发,并能将其应用于教学中,同时能够为学生提供各种运用技术进行实践演练的机会,以此进行有效性、针对性的指导,教师要成为能够应用技术对学生和教学过程进行合理有效评价的新型教师,成为能带着学生用新的方式学习和探索的小伙伴。

三、从“解惑者”转向“启迪者”

自古以来,教师被定位为传道授业解惑者,传统的授课模式是教师满堂灌。但是在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中发现,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教师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规律。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教学生学习任何科目,绝不是对学生心灵中灌输固定的知识,而是启发学生主动去求取知识与组织知识。教师应该教他如何思维,教他学习如何从求知过程中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教育的主导方向。同时,新课程改革提出课堂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模式。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互动过程,而非传统意义上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教师必须转换角色意识,由解惑者转为启迪者,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海洋,指导他们学会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要随时掌握学习过程中的各种情况,及时给予学生适当的反馈和评价,而不是简单地代替学生去研究,剥夺他们思考与想象的机会。除此之外,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上,教师习惯于权威者、控制者的角色,缺少与学生平等的对话和尊重。这不仅损害师生的关系,降低了教学效果,也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因此,教师需要在心理上给予学生支持和鼓励,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学习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陪伴学生共同成长。

四、从“教书匠”转向“设计师”

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各地区的地域文化更是丰富多彩、意义深远。每个地区的经济条件、文化底蕴、教育水平有着很大的差异。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考试形式、教学手段、评价标准一直是统一的范式。这使一些教师过分依赖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将教材当作教学的“圣经”,对教学内容不敢有任何的改变,严重影响了教师创造力的发挥。然而,没有一套特定的教材能够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所有需求。教师作为教学工作者,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和实际需求,对于课程的改革具有发言权。因此,此次新课程改革在基础教育阶段赋予教师“设计师”的角色,使其结合地域的特色,研发有益于当地学生发展的课程,把每一间教室变成探究教育教学实验的实验室。新课程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三级课程、三级管理,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这样教师不再仅仅是课程的被动实施者,在某种程度上,教师可以对国家课程进行“二次开发”,即教师依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既有的教材进行整合和重组,从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既是课程的实施者,同时又是课程的研究者。二十一世纪是科学技术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在教育技术和教育心理学等迅速发展,新技术、新理念不断涌现的背景下,基础教育的改革顺应时代要求,是历史的必然。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单一的传授知识不再是教师的主要职责。教师对课程改革的成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其角色必须进行相应的转变,成为博采众长的“学徒”,成为和学生一起用新的学习方式学习的“小伙伴”,成为课堂上的“启迪者”以及课程的“设计师”。对于教师而言,新课程改革是严峻的挑战,更是不可多得的机遇,教师必须要意识到自身角色的变化,不断提升自我,以此更好地提高新课程改革的成效以及我国的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嘉毅.课程与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曹艳杰.基础体育课程改革价值取向研究的社会学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5

[3]郭丽君,吴庆华.教育信息化与教师角色的转换[J].教育评论,2001

[4]冯增俊.当代国际教育发展[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

[5]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傅道券.教师的成长与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7]钟昱.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J].教育探索,2006

[8]惠中.论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J].集美大学学报,2002

[9]康卫忠.试论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J].科技创新导报,2008

[10]刘兼.国家课程标准的框架和特点分析[J].人民教育,2001

作者:吴维霞 单位:云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