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学生素质培育信息化教学初探

职业院校学生素质培育信息化教学初探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在教育领域也引发了深刻变革,信息化教学逐渐成为教育界的大势所趋,潮流所向。信息化教学,一改传统封闭式的以单纯授受的教学模式,而改变为综合的、开放的、立体的、多元的、交互的新型模式,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多方面智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伴随着信息化教学的改革,也必将带来教育教学思想、理论和教学模式等各方面变革,由此也向新时期的高职学生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即将信息技术与高职学生素质能力培养教学实现有机整合,实现高职全面素质教育课程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将职业素质培育教学与时代特征相协调,加强学生素质教育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我们在素质能力教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探索和尝试,探索如何更好地在高职学生素质培养课堂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构建为不同的教学任务、不同的教学目的服务的多种类型的素质培育信息化教学模式,在课题研究和教学过程中,尝试将传统教学模式与信息化相融合,构建了三个适合新时期高职学生素质能力培养的信息化教学模式。

一、“案例分析”信息化教学模式

“案例分析”信息化教学模式包含以下五个环节。

(一)精心选择典型案例

案例是教师(或由教师安排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收集的典型人物或典型事件,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社会现象、时事等。精心选择适合的案例是实施案例分析信息化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它决定着实施效果的优劣。案例的选用必须具有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分析过程的教育性、题材的新颖性及内涵的丰富性。

(二)创设情境呈现案例

教师将精选的案例通过教学媒体以恰当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为学生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问题,同时也可引导学生从案例情境中发现问题,进而思考探究问题。这一环节通过信息化手段创设情境生动呈现案例,问题的设置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实际水平,层次上有梯度性,难易适度,由浅入深,重在能力培养上。

(三)自主或合作学习

学生带着案例问题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和信息资源,通过各种途径寻找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自主探究,也可小组合作。教师的主要任务则是深入学生中,及时掌握学生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的反馈信息,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个别指导。在学生充分搜集相关资料,理解和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的后,即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四)分析讨论用理释例

这是“案例分析”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关键和核心环节,即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或基本原理,针对案例问题展开分析讨论。教师要营造轻松和谐、自由民主的课堂氛围,做好启发、引导和组织工作,以引导者的角色组织学生的讨论,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认识、情感等方面展开交流,学生可以发表各自的观点、看法,各抒己见,畅所欲言,鼓励不同观点展开辩论、争论,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激发学习兴趣、活跃思维,使学生在互相启迪中、在师生多边交流中以“理”释“例”,以“例”析“理”,用“理”解“疑”。

(五)总结升华、明理导行

这个环节是“案例分析”信息化教学模式的落脚点和归宿,主要任务有两个:一是教师及时评价学生在分析讨论中的闪光点,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对学生分析讨论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点拨,还要对案例所揭示的问题进行更加广泛、深入地分析,以帮助学生达到解决案例问题和“明理”的目的。二是教师要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迁移,学以致用。结合学生自身实际布置作业,如社会调查、热点跟踪、焦点透视等,允许学生运用信息化手段和方法完成、提交和展示作业成果,帮助学生对理论知识或基本原理的把握能进一步扩展、升华,深化对理论的领悟。实现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使学生能把学到的观点、基本原理加以应用、验证、内化,最终实现知行统一。

二、“问题导向”信息化教学模式

“问题导向”信息化教学模式是指教学活动以问题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及教学媒体展示教学内容并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则运用各种信息资源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解决问题寻找答案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始终以问题为导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循环往复环环相扣,最终达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与探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目的。具体程序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题

良好的问题情境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学习基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及教学媒体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的体验过程中产生问题意识,发现并提出探究的问题。当学生产生了问题意识,就会对学习过程产生兴趣和热情,就会主动开始自主学习。素质教育课程的许多教学内容往往可以与时事、社会热点相联系,更易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学习兴趣。

(二)自学探讨,建构新知

这一环节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学习问题的解决是以学生通过运用信息资源自主探索为主进行的,教师则扮演着发问者、引导者、促进者的角色。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由于学生对新知识的运用可能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连贯性,因此教师要注意把握时机,适时从旁指导,引导学生进行概括、归纳和总结,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和技能的掌握。当一个问题解决后,教师通过继续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如此循环往复环环相扣,最终完成所有的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三)总结创新,课外拓展

教师应对学生问题解决的完成情况进行及时评价,以保证问题解决的顺利进行。针对高职学生学习基础薄弱但动手能力强的学习特点,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已获取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分析综合、总结提炼,并作为学习成果通过QQ群、微信群以及相关学习网络平台等各种信息化交流手段和方式,与同学分享、交流学习成果,同时也巩固了所学。

三、“翻转课堂”信息化教学模式

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时间更加自由,学习空间灵活,学习氛围轻松无压力;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而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学习视频可反复观看,便于学生预习和复习,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学习,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此外,翻转课堂的考核方式也与传统教学不同,在课前自主学习、课上合作学习以及作品展示等不同阶段都设有考核项目,最后综合评价学生,避免了单一考核的片面性。翻转课堂通过重新分配教学要素,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成为切实可行的新型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从指导者、学习者和资源环境三个维度出发,翻转课堂应用的策略体系。

(一)课前知识传授阶段

教师活动:第一,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对象;明确教学方法,完成教学设计。第二,收集和学习资源,包括教学视频、教学课件,布置课前练习。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布置课前练习,既可督促学生学习,也可起到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巩固学生自学知识的作用。学生活动:首先,学习教学资料。学习资料主要以视频为主。教师通过教学内容的分析,把适合学习的视频资料上传至平台供学生学习,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课堂学习时间。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调整学习进度,随时可以暂停或重复观看,有效避免了传统课堂上跟不上教师节奏的问题。同时,在观看视频过程中,学生还可以通过做笔记将自己不懂的问题带入课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对视频中的知识进行梳理和总结,明确掌握的内容与疑惑的知识点。其次,做课前练习。学生通过观看教学视频来完成由教师预先设计好的有针对性课前练习。这些练习是教师针对教学视频中所讲的知识点及概念、为加强学生对内容的巩固而设置的,通过学生完成结果找出易错题项进行着重辅导。教师根据“最近发展区”对课前练习的数量和难度做合理设计,让学生完成相应题项,加深对教学视频中知识的巩固与深化。

(二)课中知识内化阶段

1.确定问题,交流答疑。教师在课中首先分析课前搜集到的问题,根据问题组织探究式课堂或者讨论式课堂等。传统的课堂由教师主宰,师生之间的交流处于一种不平等的地位,若要在课堂中实现真正的交流就需要创建一种融洽的环境。而翻转课堂是以学生为中心,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原则,让学生对教师没有了畏惧感,真正实现了交流讨论的效果。2.独立探索,完成任务。教师设置相应任务,根据具体情况开展自主探究或小组协作学习,教师可进行适宜的个别指导或集体讲解;学生通过独立的思考对知识内化,教师通过方法的引导使学生完成任务。翻转课堂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知识内化的过程中逐渐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三)成果展示,分享交流

学生通过前面的独立探索和合作交流之后,完成个人或者小组内的任务并形成学习成果。学生将成果以报告会、演讲、辩论等形式与大家交流学习,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在成果展示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点评的方式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取长补短,从别人的展示中学习他人的优点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这也是一个互相学习、进步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汇报来掌握其对课程的理解程度,分析结果并开展针对性的“补救”教学。但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1.课前学习以自学为主,但由于高职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学习习惯不好,自控能力差,学习效果难以控制。2.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参与协作学习流于形式,参与度不足。3.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教师备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需要提前精心准备学习材料及提出学习任务,需对思政课课程内容进行重构,精心设计课堂活动,同时兼顾学生课前、课中、课后的表现进行考核评价,重构课程评价体系,并对学生发表的作业进行及时反馈,这就需要教师花费相当的时间和精力,对于教授多个班级的思政课教师来说难于在所有任教班级中同时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并不一定适合所有课型,教师可根据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部分实施,或调节性使用。

四、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积极影响

实践证明将信息化技术与高职素质教学有机融合的模式,对学生、教师及学校发展均产生了有益的影响。

(一)增强了教学的吸引力

高职院校学生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对学习思政课所需要的前期知识和背景较为缺乏,而思政课由于课程自身的性质和特点,课程内容涉及很多抽象的概念、原理,如果仅靠口头进行语言表达确实难以吸引学生,难以帮助学生掌握这些抽象的概念和理论。而信息化教学模式将新媒体信息化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利用文字、图像、影像、声音、动画、视频等不同的媒体信息创设教学情景,声画和谐、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可以使教学内容形象直观、生动有趣,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课堂吸引力,使学生更容易领会和掌握教学内容,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的幸福指数。

(二)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在信息化时代,随着无线上网手段的不断改善、智能手机的普及,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已不再是传统的书本报刊、广播电视,而是网络。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在线学习和交流平台、论坛、贴吧、QQ、微博、微信等,将一些优秀的学习资源,比如电子教案、电子图书、教学案例、微课、精品课、优秀视频等教学资源挂在网上供学生查阅,学生通过点击相关网页实现在线学习。学生既可以广泛接触教材以外的学习资源,又可以突破学习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自主学习”有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三)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进行“满堂灌”,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往往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唾沫横飞,学生却“身在曹营心在汉,”在下面昏昏欲睡,看手机、看课外书等,个别学生甚至逃课。而当时的网上教学由于受上网条件、屏幕和投影设备等条件的限制,不便于在课堂上使用,处于“辅助性”教学地位。信息化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随着新媒体新技术特别是一些网络教学互动平台的开发应用,网络教学也由“辅助性”教学走上前台,融入课堂教学中,形成新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学生通过手机客户端应用软件、网络互动平台等在课堂上查询资料、分组讨论,回答问题,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互动平台上的弹幕功能,给同学的回答点赞、献花、留言等,使教学活动从教师的讲授活动转变为全员参与,全员互动,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有利于解决思政课大班教学讨论难的问题,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四)有利于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中,新媒体信息技术在高职思政课堂的应用使教室不再是唯一的学习空间,它打破了传统的师生之间面对面交流模式,教师可以通过短信、QQ、微博、微信等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开展微话题讨论等,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学生遇到的困难、困惑可以通过网上网下的措施及时帮学生解决。这有利于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为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奠定基础。同时,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需要什么,有利于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过程,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增强学生的获得感,形成线上线下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在参与信息化教学过程中,自觉参加学习和培训,同时为了适应信息化教学需要,也会积极探索制作出一批技术含量较高的课件,使个人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作者:李奕 单位:襄阳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