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课外阅读质量影响因素的实证

初中生课外阅读质量影响因素的实证

摘要:通过对1103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以探求影响初中生课外阅读质量的因素。结果显示:阅读动机、阅读方法和阅读环境对初中生的课外阅读质量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阅读评价和阅读时间对初中生课外阅读质量的影响并不显著。基于调查结果,可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动机,强化自主阅读意识;根据年级特点设计阅读环境,形成良好阅读氛围;依据学习任务优化阅读方法,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关键词:初中生;课外阅读;阅读质量;阅读动机;阅读方法;阅读环境

阅读质量,早期主要是指学生学业考核中有关阅读题型的得分情况。随着人们对阅读价值与意义的理解,阅读质量则更多地偏重于学生对作品的感悟。20世纪末,OECD进行了一项国际成人阅读素养调查(IALS),调查结果的表述中出现了阅读素养的概念。2000年,OECD将阅读素养纳入PISA测试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能力领域的重要构成部分。针对阅读质量的影响因素,国内外已经做了相当多的研究与实践,但已有研究多集中于单因素分析,多因素之间的关联研究则较少涉及。因此,笔者将以现有的阅读动机测量结构为基础,以“阅读质量”为因变量,以“阅读动机、阅读过程(阅读时间、阅读方法)、阅读环境和阅读评价”为自变量,假设了初中生阅读质量影响因素模型;借助已存在的量表,通过电子问卷定向和在线收集数据来论证初中生阅读质量影响因素模型,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改善初中生阅读质量的相关建议。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理论模型与假设

测量阅读动机、阅读过程(阅读时间、阅读方法)、阅读环境、阅读评价对初中生阅读质量的影响,标明初中生阅读质量结构模型变量之间的关系。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假设1(H1):阅读动机对初中生阅读质量有积极性影响。

(二)研究对象与数据

本研究随机抽取江苏省初中学校的1103名初中学生为被试,通过电子问卷定向和在线收集数据。调查对象中有男生666名,占60.4%;女生437名,占39.6%。

(三)变量测量

本研究中的因变量“阅读质量”,以及自变量“阅读动机、阅读过程(阅读时间、阅读方法)、阅读环境、阅读评价”,主要是根据王蕾的研究、何丽伟的《阅读动机量表》〔1〕〔2〕,同时结合柳长友的《中学生阅读动机发展的研究》中问卷调查以及学生的阅读情况〔3〕而改编,全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达到0.9以上,说明正式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笔者据此设计了调查问卷,以保证问卷的信度和效度。问卷所有题目要求被试均采取李克特五级量表,从“1”非常不同意到“5”非常同意,针对每个项目进行自我评定。在分量表上的得分越高,表明被试在该方面的阅读动机水平越强。

二、实证分析

(一)问卷的信度、效度检验

在进行假设检验之前,本研究采用Amos24.0软件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以检验测量模型的结构效度。所有测量指标的因子负荷量均在0.50-0.90(p<0.001),组成信度(Compositereliability,CR)也均在0.7-0.9,平均变异数萃取量(AVE)基本上都大于0.4。测量模型总体上具有显著的区分效度,各指标的组成信度和萃取量结果如下,阅读动机:CR=0.83,AVE=0.41;阅读时间:CR=0.75,AVE=0.39;阅读方法:CR=0.71,AVE=0.45;阅读评价:CR=0.85,AVE=0.49;阅读质量:CR=0.86,AVE=0.55。模型的拟合度指数检验结果为:模型的卡方值χ2=1627.56,自由度df=362,卡方与自由度比值χ2/df=4.50<5。其他关键拟合指标GFI=0.90,AGFI=0.90,CFI=0.91,IFI=0.91,TLI=0.90,均达到>0.9的要求;RMSEA=0.056<0.08,SRMR=0.05<0.08(Hairetal.,2010)。结果表明,所有研究变量均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适合做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二)初中生阅读的基本情况

针对初中生阅读的基本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初学生阅读动机相对较强(3.72),阅读质量较高(4.24),但在阅读内容上得分明显偏低(3.01),阅读方法和阅读评价的得分也不高。

(三)初中生阅读质量的影响因素

如表2的检验结果显示,阅读动机对阅读质量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0.366,P<0.001);阅读方法对阅读质量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0.339,P<0.001);阅读环境对阅读质量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0.304,P<0.001);而阅读评价和阅读时间对阅读质量没有显著性影响。因此,假设H1、H2b、H3通过检验,假设成立,而H2a和H4假设不成立。

(四)研究结果分析

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影响初中生阅读质量的关键因素主要有三个:阅读动机、阅读方法和阅读环境。在提高阅读质量的过程中,阅读动机是至关重要的内部条件,阅读环境是需要重视的外部条件,阅读方法是提升阅读质量的关键因素。而且,阅读动机、阅读方法、阅读环境还存在着协同、交互关系,三者共同作用于阅读质量的提升。比如,优质阅读环境有助于提升初中生的阅读动机,内在的阅读动机有助于提高初中生的阅读理解、反思与运用能力等。与此同时,尽管阅读时间和阅读评价对初中生的阅读质量没有显著的直接关系,但是阅读时间和阅读评价仍然是影响阅读质量的因素。阅读时间受到阅读动机、阅读方法和阅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应当通过对动机、方法和环境等因素的提升,有限度地延长阅读时间,以提高阅读质量。

三、初中生阅读质量提升的建议

依据研究结果,围绕阅读动机、阅读环境和阅读方法这三个直接影响阅读质量的因素,结合初中阶段不同年级学生具有不同的阅读特征,因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动机,强化自主阅读意识

研究表明,初学生阅读动机之所以薄弱,很大原因在于学生对阅读的理解存在偏差。而学生阅读行为的实施,多源于外在因素的推动,如学校、父母、培训机构等。外在因素确实可助推学生阅读行为的实施,但如果外在因素成为学生阅读的唯一推动力,则极易弱化学生的阅读动机,消解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从这个层面讲,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是提高阅读质量的首要任务。首先,根据行为主义者倡导的强化理论,要求教师合理地利用奖励和惩罚。对初中学生可以采取对阅读成果的奖励来强化学生对于阅读的热爱,建立有效的助评机制,从而提高阅读质量。其次,根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一些“可能自我”的观念性问题。教师可以通过班级读书交流会或开展给名篇、名著编写推荐词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以“对话”的姿态阅读名著,规避陷入“被动阅读”的困境,体味“对话”带来的尊重与被尊重的阅读幸福感,从而意识到自我具有多种的可能性,生发出探索名著构建的广博世界的热情。第三,根据麦克里兰和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个体成就动机,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对于力求成功的学生,要给予新颖且有一定难度的阅读任务,安排竞争的情景,并设置可量化的评价方式;对于避免失败者,要安排少竞争或者竞争不大的情景,并对他们的阅读成果进行及时的表扬,多采用定性的评价方式。这种阅读评价模式,极大地彰显了学生的阅读主体性;阅读感受获得认可与尊重的学生,也将愿意投入更多的热情到阅读之中。

(二)根据年级特点设计阅读环境,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

环境在学生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师要结合初中不同年级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及阅读兴趣变化,营造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阅读环境。首先,对于刚进入初中的初一学生,他们对一切都充满好奇和未知,因此,既要通过校本课程的设置,树立阅读的意识;也要通过社团组织、读书会等,扩散阅读的影响;还要通过树立阅读榜样,营造阅读的氛围。其次,对于初二学生,强化学生自觉的阅读参与意识是教师这一阶段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具体来说:一方面,可引导学生组织阅读活动,让学生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发现自我存在的价值,从而能做到主动、自觉地营构良好的阅读环境;另一方面,要通过鼓励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分享探讨,形成互帮互助、争相阅读的环境。第三,对于面临升学压力的初三学生,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在试卷中设置课外阅读的题型,来促进阅读环境的延续和发展;另一方面,教师可依据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行针对性引导。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的阅读指导,须以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为前提,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舒缓学生的备考压力为目的。

(三)依据学习任务优化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

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因阅读要求、阅读内容的差异,适合他们的阅读方法也有所不同。首先,对于初一学生,他们有充足的时间且需要打下坚实的阅读基础,因此,要强化整本书阅读的意识。如经典名著的整体架构、文体章法、线索分合、人物个性的动态走向等,都需要学生有整本书阅读的统照能力。为此,教师可以通过“鱼骨分析法”引导学生勾勒整本书的结构模型,通过阅读序言和后记领悟作者的写作意旨,通过绘制“人物族谱图”“性格走向图”等宏观把握整本书的人物情节脉络,通过创意拟写“大事记”“词条索引”“章回目录”等方法引导学生剖析整本书的结构章法。其次,对于初二学生,学科增多且难度增加,同时其思维能力有了进一步提升,此时,培养学生阅读批注习惯将成为阅读教学的中心任务。具体操作方法如下:指导学生从语言、内涵、人物性格和情节铺垫等不同角度进行批注;给予学生阅读批注的榜样示范,授予学生简单的批注模式;搭建学生批注交流的平台,充分利用微信、QQ等平台即时展示学生的阅读批注成果,生成可以效仿的、动态互补的阅读方法。第三,对于初三学生,训练其理性的思辨能力,既符合这一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又适用于中考的要求。具体来说,教师可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检索相关书目,并根据摘要、目录等信息对整本书的内容框架有所了解,带着问题去阅读,以提高阅读质量。特别是对于一些名著的阅读和理解,相关名著在中考考试内容所占比重足以引起家长与教师共同对阅读名著的重视。总之,改善初中生阅读现状,需要家庭、学校等各个方面的关注与帮助,以形成教育合力。首先,家长与学校都要意识到,课外阅读对于孩子精神成长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精神丰盈的孩子,将会突破以考试分数为取向的狭隘格局,视探索世界为学习之动力。只有家长与学校都意识到精神健康的重要性、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才有可能尝试改善孩子的课外阅读环境,保障孩子充沛的课外阅读时间。其次,学校与家长要经常沟通、对话,从而在关于优化孩子课外阅读环境上达成共识。不同的家庭、学校,为孩子提供课外阅读环境的条件是不同的,不同的孩子对阅读的需求也是不同的,这就要求学校与家长必须通力合作,使孩子的课外阅读环境得到最大程度的优化。校内外的阅读环境如能合为一个整体,将有助于走出“教辅书”为中心的阅读误区,发挥阅读动机、阅读过程、阅读环境和阅读评价等影响阅读质量提升因素的协同效应,形成“学校—家庭”阅读链,给孩子一个无限的未来。

参考文献:

〔1〕王蕾.初中生英语阅读动机调查〔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5.

〔2〕何丽伟.初中语文课外阅读动机调查与策略研究〔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5.

〔3〕柳长友.中学生阅读动机发展的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7.

作者:吴文芳 马群仁 单位: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江苏省盐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