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8篇)

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8篇)

第一篇:本科高校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

在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学生的素质建立有效的教学策略,保证人才培养模式符合社会的实际需求。本文针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法课程教学的教学特点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法课程教学的问题以及相应的改革措施展开了讨论,旨在为相关教育教学人员提供有效的教学指导。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

1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法课程教学的特征分析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基本特征建立相应的教学结构,并且优化教学策略,但是整体教学模式的建构都必须以课程本身为依托,建立对应教学目标的教学计划,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效的分析高校经济法课程的实际特征,建立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结构。在实际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法课程教学过程中,基本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懂经济、懂管理,并且对整体经济法律有所了解的复合型人才,教师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充分贯彻相应的教学目标,并且保证实际教学过程是完全贴合实际教学目标的。另外,教师要对经济法课程以及法学内的经济项目进行课程的联系和知识的互动,建立经济行为的知识网络,保证知识点之间的有效连接,并且对整体教学内容的衔接性进行及时的教学纠偏,从而保证学生和教师之间建立有效的学习互动。法学内的经济行为教学和实际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法课程教学之间还是有其自身特点的,教师要集中研究其教学实质,并且建立具有针对性的课程内容,才能从根本上优化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

1.1专业设置广泛

在教学内容推进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建立有效的教学行为,教师要保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能给予学生充分的教学关注,主要是由于实际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法课程教学专业内容的设置比较广泛。经济法教学在本科教学中,会涉及很多的专业,其中包括会计专业、工商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等都开设了经济法的实际课程,但是各个不同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侧重点并不同,需要教师给予必要的关注和重视,在建立有效的教学项目和教学行为的过程中有效分析相应的教学实质。另外,教学项目中经济类人才培养目标也是比较广泛的,不仅涉及经济法中的相应理论,也对比较常见的法律类型进行了有效的讲解和实例分析,旨在更好的帮助学生对经济法建立系统化的认知,从而确保相应知识的内化能力能得到有效的提升。在实际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法课程教学过程中,对于经济法的讲解和剖析,其理论深度的要求并不深,但是较之法学专业中的经济法项目存在很大的不同。

1.2教学目标独立

教学目标是指导整体教学结构和教学内容走向的基本,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只有把握了课程的教学目标,才能建立有效的教学行为,并且针对教学目标建立具有实效性的评价和考核体系,从而了解学生的实际能力。因此,在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法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顺应时展的要求。建立贴合于市场和社会发展的教学目标,从而保证整体教学结构和教学项目符合实际需求,集中对学生的实际能力进行有效的提升,保证经济、管理工作都得到有效的提高,并且集中提升学生的实际能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多元化的应用型人才。

2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法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困境分析

2.1学生的课程认知结构缺失

任何教学课程的建立都需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意识的教育,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法课程教学没有建立足够的认知,相应的重视度也不够,就导致学生不能建立有效的教学项目,在分析这些问题的时候,高校教学人员要从多方面进行了解和剖析。一方面,从客观层面分析学生的认知结构缺失,主要是由于学生的自身条件。学生在进入高校前,对于经济法没有建立相应的概念,了解的也只是高中政治中简单的经济类词汇和事件,没有对法学建立基本的理论概念,相应的理学背景也比较缺失,就导致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不能对相应的知识建立有效的知识网络,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长此以往下去,学生就会逐渐丧失学习兴趣,对于基本的教学认知也就逐渐丧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入了学习的恶性循环,本身没有学习基础,就导致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非常困难,逐渐兴趣丧失,由于兴趣丧失就变得越来越不愿意学习,整体教学结构不能得到有效的践行,直接影响了整体学习氛围。另一方面,从主观认知方面分析,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本身对经济法就不感兴趣,没有学习的欲望,在学习过程中也只是将经济法作为需要考试的一门科目,没有对经济法的内容建立主动学习意识,就会导致整体教学结构出现问题。缺少了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就会导致学生整体知识学习效率下降,甚至会发生应付考试的现象。

2.2教师的教学内容专业缺失

在课程教学推进的过程中,教师要建立有效的教学行为,就要保证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能被有效的调动,教师要积极的鼓励学生建立有效的学习行为。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不同经济法的是从不同侧面分析经济法的各个项目,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针对的项目就有所缺失。例如,在对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集中针对市场规划以及市场项目分析上,主要是利用经济法更好的规范市场行为,并且对经济法中相应的约束条款和项目进行有效的分类和汇总,另外,教师还要针对经济交易行为中合同的签订过程进行教学指导,甚至会涉及合同法和广告法等项目,若是教师没有建立有效的知识迁移机制,就会导致学生的整体知识框架建立的特别模糊,整体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都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另外,在实际教学项目中,教师要依据实际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建立对应的教学项目,但是教师却忽略了学生对于经济法的不同需求,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学习欲望得不到满足,只是一味的接受教师的讲授,也会导致整体学习效果的下降。

2.3教师的教学方法缺失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在教学项目中只是依据课本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没有对相应的实践知识进行有效的践行,就导致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只是片面的了解经济法中的理论知识,却缺少相应的实践能力。另外,在传统的教学课堂内,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教师没有建立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甚至会发生满堂灌的问题,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就会导致整体学习行为出现偏差。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推进,在实际教学课堂内虽然已经开始运用实例分析法以及实践教学法,但是整体项目的实效性却不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没有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只是流于表面。学生对相应的经济知识还是停留在知识框架上,就导致整体学习氛围和学习效果的降低,学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能激发自身的自主学习机制,没有良性互动的课堂,导致整体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法课程教学缺乏实际意义。

3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法课程教学的优化路径分析

3.1优化引导方式,促进学生建立自主学习行为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建立对应的教学模式,保证相应的教学内容能促进学生对整体知识结构有更好的理解,因此,教师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利用最优化的教学引导方式,进一步促进教师和学生建立有效的学习互动模式,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行为。教师要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知识建构能力进行有效的指导,保证学生在了解相应知识体系和法律知识的同时,对相应的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的分析,并且具备实际解决经济分析行为的能力。教师在实际课堂中要想实现以上目标,不仅需要建立有效的知识教授机制,也要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平时对学习理论和实际学习方式进行反复练习和思考,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真正实现自我能力的优化。第一,教师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保证课程讲解和学生练习的并重式发展。教师要将积极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自主学习小组,促进学生在实际交流过程中积极的发挥自身的学习优势,在相应的知识理念中建构进一步的内化模型,教师要保证利用相应的教学措施促进学生积极的投入学习环境中,建立高效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化框架。第二,教师要将实践课程融合在理论知识内,促进学生在实际练习中能对自身的学习行为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教师要促进学生积极的运行相应的学习框架,保证整体学习行为能得到有效的分析和落实。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要对实际学习情况进行集中的汇总,教师要集中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将知识框架的建立和知识实践项目作为整体教学项目的重点,在提升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构建更加优化的学习框架,促进整体学习效果的提升。第三,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对应难度的实践教学,并且教师要积极的利用差异教学措施分析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真正建立贴合于学生的实践教学措施,保证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有效的优化。

3.2优化融合措施,促进教师教学设置合理化

在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法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教材,促进整体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的优化建立,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建立对应的教学措施,集中考虑不同学生的自身特点和专业特质,积极拓宽整体教学质量和教学框架的贴合模型。并且,教师要根据专业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基本情况建立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框架,集中确立相应的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教学框架、教学措施方法以及教学评价机制等。由于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法课程教学本身涉及的内容特别多,教师只有保证整体教学内容的丰富,才能建立教学设计和教学结构之间的紧密贴合,教师要利用相应的教学措施进行实用化知识的讲授和落实,促进整体教学效果的进一步优化。

3.3优化教学路径,建立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学的措施和方法,教师要利用优化的教学措施促进学生和教师建立有效的教学互动,从而提升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保证学生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的项目分析。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积极的建立有效的学习问题,有效的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建立有效的思考模式,并且进一步扩充学生对整体知识的认知,教师可以利用相应的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内容的优化练习,促进学生在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法课程教学中进行自身能力的提升。教师要保证合理化的安排内容,形成递进式的阶梯化教学,保证每堂课的课堂容量都能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并且也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相应的思考时间,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能得到有效的践行。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利用讨论法对相应的经济学观点进行集中的分析和讨论,从而深化学生对于相应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有效地建立课程进度和课程内容之间的互动关系。除此之外,教师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积极的运用有效的教学案例,促进学生将相应的教学内容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保证相应的专业特点能在实际案例中得到有效的运用。教师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对资源的自主收集能力,鼓励学生建立相应的交流平台,在平台内进行案例的推送,并且引导学生对相应的内容建立有效的项目观点,通过讨论进一步内化相应的经济知识。教师要在平台内对学生的观点给予必要的专业化指导,促进学生和教师之间建立有效的互动关系,真正提升师生之间的交流效果。

4结语

总而言之,教师应进一步优化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措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好地为社会输送应用型人才。

作者:于立华 单位:大连财经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张辉.“经济法律通论”课程建设新思维[C]//教育部高校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2013年年会暨“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论坛论文集,2013:106-112.

[2]田艳敏.项目教学法在高职法律事务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浅探[J].教育与职业,2013,30(9):141-143.

[3]梁静.民办高校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案例教学问题探析———以西安翻译学院为例[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4,26(5):93-94.

[4]伍小美.高职“经济法”课程“2-3-4”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17):137-138.

[5]杨海涛.高校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案例教学改革探析[J].钦州学院学报,2014,29(1):38-42.

[6]李皎,李宏,朱媛媛,等.高等农业院校《经济法》课程实习实践教学改革初探———以云南农业大学为例[J].消费导刊,2016,35(4):372-373.

[7]孙琳.应用型人才培养之独立学院经济法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浅探[J].时代教育,2015,24(3):211.

[8]左剑君,王海焦.论经济法课程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经济师,2014,23(2):227-228.

[9]喻靖文.浅论《经济法》课程在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2,30(19):14-15.

[10]杨月锋,李正红,徐学荣,等.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课堂案例教学效果评价———以经济法课程为例[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3,16(3):61-65.

第二篇:高校音乐教学改革挑战和应对

【摘要】

高校音乐教育是传播音乐知识,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要课程。本文主要分析我国高校音乐教学在改革中面临的挑战和应对措施,首先对当前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阐述,主要包括教学内容陈旧、改革力度不足以及资金投入不足等,其特征是改革中的音乐教育教学方式多样、师生互动更加频繁。针对当前的问题,应加大改革力度,通过健全高校音乐教学系统、改进音乐教学方式以及加大资金投入等方法,以提升音乐教学水平和质量。

【关键词】

高校音乐;教学改革;应对;措施

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大学课程,高校音乐教育是提升学生音乐素养、培养实用性音乐人才的主要方式。大力发展改革高校音乐教学,是当前我国高校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目前,虽然高校音乐教育已取得一定的改革成效,但从总体来看,仍旧有一些普遍问题存在,例如教学内容仍需创新、改革资金投入不足等。因此,研究高校音乐教学在改革中的问题和应对措施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一、当前高校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过于陈旧。

从目前来看,我国许多高校采用的音乐教材都是由教师亲自编著,这种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但是毕竟各个教师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实际水平也有所差距,使得音乐教材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另外,专业性较强的高校音乐教育,则大多采用国外的音乐教材,与我国的实际情况难免有所出入,导致音乐教学的质量难以得到有效提升。大多音乐教学仍处于传统教学的阶段,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教学内容明显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教学内容比较古板和陈旧,已难以适应社会对复合性音乐人才的需要。传统的教材内容灵活性不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难以提升,使得高校音乐教学的效率不高。

(二)教学改革力度不够。

一般来说,高校音乐教育的主要课程由音乐创作、音乐表演以及作品欣赏三个部分组成。这三个重要因素呈互相联系和影响的关系,形成了系统性的音乐教学体系,对于学生的音乐素养的提升有重要的作用。但实际上,除了专业的音乐教学之外,大多数高校的音乐课程都以简单的作品欣赏和练习为主,而没有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和学习。这样的课程设置使得学生对音乐课程的认知和理解不足,致使大学音乐课程失去了其应有的教学功能和作用。此外,音乐教育改革力度的不足,使得当前的音乐教学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支持,音乐教学的水平没有得到有效提升。

(三)高校音乐教育资金投入不足。

新媒体的广泛运用,使得社会生产和发展都得到了有效提升。在高校教育中,新媒体的充分运用已逐步成为教学的主流,在提升教学效率、满足教学要求方面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一方面,新媒体的有效运用需要足够的系统支持和硬件支持,许多高校对音乐教学的重视程度不足,使得在音乐教学中的资金投入较低,音乐教学所需的专业教室和器材等也不足。另一方面,许多高等院校对于新媒体对教学的促进作用认识不足,缺乏专业的音乐教学体系,使得新媒体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二、高校音乐教学特征

(一)教学方式多样。

在高等院校的音乐教学中,深层次的音乐本身就是一项内涵丰富的事物。从文学艺术角度来说,音乐是不同阶段艺术融合的产物,也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反映。高等院校的音乐教学涉及的因素和理论较多,学习难度较大。因此,单一的教学方式,难以充分展示音乐课程的魅力。在当前互联网和新媒体被广泛运用的环境下,音乐课程的教学方式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使得其表现形式变得丰富多样。另外,高校的音乐课程大多将国内的音乐发展和与西方的音乐史联系在一起,仅仅从教材实现音乐内涵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但在运用了多媒体教学的条件下,拓宽了学习的渠道和方式,使得学生能够了解到更多相关的音乐知识,进而促进音乐教学的发展。

(二)师生互动频繁。

充分运用多媒体设备的教学,要求学生有更高的学习主动性和思维能力。因此在改革中的音乐课堂教学中,大多音乐教师由课堂的主导者转换为引导者。学生逐渐成为课堂的主体,其学习积极性也得到有效提升。借助多媒体进行的音乐教学和音乐鉴赏,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都得到充分拓展。同时,借助多媒体的音乐教学,学生通过观看优秀的音乐演奏和表演,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则主要负责解惑和引导,逐渐形成愉快、轻松的课堂氛围,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也逐渐增强,获得良好的音乐教学的效果。

三、高校音乐教学的应对措施

(一)更新教材内容。

教材内容的更新是提升高校音乐教学的重要前提,教材内容的更新可从两个方面来着手。一是改进教材的编排体系,传统的音乐教材大多注重音乐作品的鉴赏和表现,而忽视了对音乐理论和音乐发展的教育。因此,在进行教材编排的改善过程中,应适当平衡音乐鉴赏、音乐创作以及音乐表演三者的关系,以促进学生综合音乐能力的提升。二是音乐教材内容的更新,许多音乐教材的内容仍旧以西方音乐,或者经典的音乐作品为例,这种内容编排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现代音乐的发展。可适当进行当代的优秀音乐作品的添加,使音乐教学更接近实际发展。

(二)健全高校音乐教学系统。

高等院校的音乐教学,涉及到的音乐知识和理论更多,学习的层次也更深入。不应仍旧停留在以课堂教学为主的阶段,而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音乐能力,例如音乐鉴赏能力和运用能力。优秀的音乐作品,大多涉及到了艺术的各个方面,包括文学、历史等。因此,高校的音乐教学需要系统性的教学体系的支持,才能实现更深层次的教学。科学的音乐教学体系中,应包括当前音乐教学的社会需要,还应包含其深入发展的理论需要。通过科学的教学体系,能够使学生在良好的音乐环境中感受音乐的魅力,在逐渐深入的学习过程中,提升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和领悟能力。

(三)改进音乐教学方式。

音乐教学方式的改进是实现高校音乐教学的重要基础,通过科学的教学方式,才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在信息化时代,要进行音乐教学方式的改革,需要充分运用新媒体和互联网的功能。实现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更新。一方面,可将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新媒体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在课堂中充分运用多媒体设备,以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另一方面,传统的教育理念也需得到进一步的更新,以便在促进两种教学方式融合的过程中,保证音乐教学的主流性。此外,还可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进行学习方式的适当转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以不断提升学生的音乐水平。

(四)加大资金投入。

加大资金投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日常的教学中增加资金投入,学院可根据实际的学习需求,进行音乐器材和专业教室的设置,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音乐学习环境。同时,学院还可定期聘请相关的专业人士,开展音乐知识的讲座,在提升学生理论知识储备的同时,不断加强对当前音乐发展的了解。二是在音乐课程的实践中,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学院可组织举办专业性较强的音乐竞赛,竞赛内容包括英语创作、音乐作品表演等。使学生在实践中实现音乐素养和音乐表现能力的提升。另外,学院还可资助优秀的学生参加大型的音乐竞赛等活动,以此树立榜样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结语

随着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其对于学生的促进作用也逐渐受到重视。为加大高校音乐教学的改革力度,通过更新音乐教材内容、健全音乐教学体系,改善音乐教学方式以及增加资金投入等手段,能够有效提升我国高校的音乐教育水平和质量。此外,促进音乐教学的发展,还可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院校对音乐的重视程度等角度进行改进和完善。

作者:康晓丹 单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李越.目前我国高校音乐教学中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黄河之声,2013,(15):53.

[2]李新.新媒体时代的高校音乐教学改革[J].新闻战线,2015,(09):175-176.

[3]王健.试析高校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J].才智,2012,(25):221

第三篇:高校英语听力教学改革创新思考

摘要:

英语作为第一国际语言已经显现出了它的重要性,全世界很多国家将其作为外语去学习,目前中国的英语听力教学存在“听不懂、讲不出”的弊端。文章从客观及主观原因分析了目前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时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关于英语听力教学改革的几点想法,论述了该如何改革创新英语听力教学。经分析,文章认为英语听力教学应从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利用课堂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并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才能提高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

英语听力教学;地方高校;问题;措施;改革

英语,已成为一种世界上相对通用的语言。新的社会需求对大学生的英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以英语为工具,走向社会以后,能够用英语熟练地进行各种信息交流与国际间的沟通,如听学术报告、参加学术讨论、参与对外谈判,以及跨国间的各种知识竞赛等,越来越需要更多的外语交际应用能力,而交流与沟通在很大程度上要以听说的形式来实现。所以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针对传统的单单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课堂进行改革,发展由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一位英语教师关心的问题。因此,能否正确把握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创新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1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英语教学很难跟得上社会变革和发展的速度。李岚清分管教育工作时,曾经针对我国外语教学工作特别指出:“……大多数学生不能较熟练地阅读外文原版书籍,尤其是听不懂、讲不出,难以与外国人直接交流,这说明我国的外语教学不理想,还不能适应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和扩大对外交往的需要……”面对新世纪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要求,最为突出的问题主要是:

1.1课时安排相对不足

英语专业的学生平均一周一节的听力课,课时较少,学生听力能力的训练缺少连贯性,无法保证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听力技能和听力水平。面对社会改革开放的新要求以及等级考试的改革,教师学生不适应,缺乏主动性。

1.2应试教育带来的弊端

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英语的教与学绝大多数侧重于死背硬记和书面表述,很多学生在中学阶段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英语听力训练,进入大学后教师对等级考试认识不到位,把重点放到了片面追求考试通过率上,在教学中忽视了提高学生英语的应用能力,“哑巴英语”现象普遍存在。

1.3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相对较弱

学生听力水平起点较低,发音不准,特别是地方性高校,大多数学生来自县乡村,语言学习上受各种方言的影响,发音不准确,重音掌握不够好,连读、弱读、重读分不清楚,成为“地方式英语”。

1.4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差

学生听英语的潜在问题是心理障碍。特别是来自偏远农村的大学生,他们总感到不如城市里的学生,往往表现出被动、紧张、无把握。他们害怕在老师同学面前犯错,害怕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嘲笑,因此而产生消极情绪,造成听力下降,以致形成恶性循环。

1.5听力材料难度较大

现在使用的听力教材,虽然内容涉及面广,但语速较快,特别是地方性高校招收的有些学生很难听懂,慢慢地就失去了对英语听力的学习兴趣。

1.6语言学习环境差

学生在母语环境中学习英语,地方性高校聘用外教数量较少,客观上缺乏语言环境的优势条件。英语专业的学生的听说活动也仅仅局限于课堂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也很少有意识地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交流。

1.7教学设施、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相对落后

地方性高校由于财力不济,近些年来虽然对听力教学设备有所改善,但是还满足不了实际的教学需要;教师教学理念陈旧、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原形、单纯灌输式、教学手段单一等等现象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

2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改革措施

对于英语听力教学而言,只有积极改革,努力创新,才能弊革求新,提高听力教学的质量。因此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教学实际,积极创新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教学先进手段,争取更好的激发学生听力学习的积极性,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听说水平,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2.1学生角色要转变,由单纯的“听众listener”变成“信息接收者receiver”

传统的听力教学中学生只是单纯的“听众”lis-tener,因缺乏基础和背景知识,导致难以理解听力内容,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指向性,让每一个学生都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努力激发学生对听力的学习兴趣,最终变成信息的接收者receiver。

2.1.1重在引导

每个听力内容都有其相应的背景知识,在预习任务中提前给学生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去热身,从而在听力教学中缓解难度。听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边听边记录相关信息,如时间、地点、数据、原因等。听后对这些信息进行再整理,达到对听力内容的巩固和深度理解。

2.1.2因材施教

针对听力较差的学生,选择简单易懂、接近生活实际的片段,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帮助他们客服畏难情绪。而对于听力能力较强、基础知识扎实的学生,进行示范演练,不断提高他们的听说应用能力。在英语听力教学模式创新过程中,教师寓教于乐,引导学生通过倾听,感受英语之美,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教师平时要经常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英语学习活动中,给他们提供展示的机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2.2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要转变,由单一性变成多样性

大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会受到语言知识、听力习惯、心理素质等各种内因或者外因的影响,所以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听力能力。

2.2.1听说有机结合

要提高英语语音的准确性,可反复听,听是说的基础,说是听的提高。听的能力可以理解和归纳信息,说的能力可以表述和传递信息。因此,英语听与说的能力应该同步提高,是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

2.2.2进行仿说

举一反三地进行练习。引导学生学会在短时间内通过把握高频词,提高快速准确有效地捕捉到关键信息的能力,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学会怎样去推理等听力技巧。

2.2.3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生动、有趣、幽默的英语电视节目、英文歌曲、电影片段、电影对白、广播电视节目等能够有效地减轻学生听觉上的疲劳。课堂上适度提供给学生,每集不超过10分钟。

2.2.4积极快速更新试听资料,注入当下流行元素

结合视听资料,适当增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做泛听材料,内容涉及趣闻轶事、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等,充分发挥学生在听力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分成小组,针对所听内容,归纳主题,提出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更加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2.2.5充分利用课后业余时间

有限的课堂时间对于长效提高听力是远远不够的,建议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来磨练耳朵,随时随地听些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创造英语学习的氛围。

2.2.6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微信成为时下最受关注的交流工具,推荐学生关注微博微信里的一些公众账号,比如微课程平台“教书匠小夏”,每天早晨都会有题为“夏说英文”晨读节目的更新,既有听力文本,又有音频,大概都有12分钟左右的讲解,学生若能做到每天收听类似的节目,就可以随时随地感受英文,营造出良好的语言学习氛围,让学生逐渐养成英语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英语听力水平,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2.2.7系部开展自己的活动

比如一周影视,每天定时播放英语歌曲,英语笑话,让学生随时浸润在英语听力的氛围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2.3教材内容要转变,由统一规定变成适合学生听力的教材

统一规定使用的教材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但是要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教师还要结合实际,在听力教材内容的选择上下功夫,根据学生的听力基础特点,充分考虑学生的适应能力和接受能力,结合本地区实际及社会需要,选择适合本地区高校学生实用的难易适度的教材。

2.4注重听力教学评价

英语听力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教学反思的形成和教学评价的开展。教师要对创新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详尽的教学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对教学过程进行及时的调整,保证英语听力教学改革创新取得实效。对教学方案进行评价,就是要确保教学模式创新方案能够具有较强的可行性,提高教学模式创新的执行效果,保证教学顺利进行。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就是反思教学过程中每个环节是否有效,教师对教材的讲解是否清晰,学生的配合是否积极,只有做好这一点,才能有利于英语听力教学模式创新的整体推进,为英语听力教学模式创新提供有力支持。对教学结果进行正确评价,并及时调整创新过程,保证英语听力教学模式创新达到预期目标,提高英语听力教学模式创新的整体效果。在实际听力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及时地进行教学反思,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实时的评定,也对教师的整个教学过程以及达到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及时地做出修改和调整,促进整个听力教学顺利完成。

总之,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的听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得以提高。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教师必须得从教学实际出发,充分利用课堂内外的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调动学生听力学习的兴趣,加强对学生听力的训练,及时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提高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质量。

作者:任泓璇 单位:忻州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教育部办公厅,2007.

[2]陈晋华.浅析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现状及其改进方法[J].教育与职业,2007(8):153.

[3]齐林涛.大学英语听力课教学现状浅见[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7(6):146-147.

[4]蓝色.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现状及其改进方法[J].河池学院学报,2008(3):70-71.

[5]张琳.大学英语教学应进一步提倡自主学习[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25-26.

[6]张金艳.关于英语听力教学模式的新尝试[J].中国科技信息,2010(14):19-20

第四篇:高校旅游管理实践教学改革探析

摘要:

瑞士的洛桑酒店管理学院是世界上第一所专门培养酒店管理人才的学校,为酒店行业培养出了众多杰出人才。其独特的治学理念、办学传统、教学方式等已经形成了世界公认的洛桑人才培养模式。本文通过分析“洛桑模式”在实践教学方面的成功之处,来探析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途径。

关键词:

实践教学;旅游管理;洛桑模式

1“洛桑模式”实践教学的特点

1.1“洛桑模式”实践教学的治学理念:

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培养人才的治学理念是:培育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有素养的全面人才。酒店管理者除了需要有必备的知识、技术、管理和沟通技巧,同时也需要有特殊的个人魅力和综合素质,如热情洋溢、精力充沛、善于交际、创新精神等。基于这一治学理念,洛桑学院在初期选择新生时,不仅测试知识和语言能力,更重要的是测试学生的自信成熟、团队协作能力、领导意识等潜在的职业素养。新生入学后,也必须经过22周的酒店基本锻炼,每周的活动均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旨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等品质。学校在环境建设上好比一个小型酒店,学校设有前厅、餐厅、厨房、酒吧、会议室等部门,学生轮流充当顾客和服务员的角色,在环境上烘托浓厚的职场环境。

1.2注重平衡的教学方式与课程体系:

洛桑的教学方式注重师生互动,重视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在课堂上,教师鼓励学生提问,与学生进行探讨交流。提倡frompushtopull(从推到拉),fromteachingtolearning(从教到学)的引导式、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项目设计等活动,学校也配有小组会议室,圆桌会议室等设施去促进学生的研讨。洛桑学院的课程设置分为理论课、实践课和语言课三大类。在课程内容上结合行业的发展动态,会适时进行调整,加入一些新型课程,如《事件与MICE管理》、《跨学科案例研究》、《创业与中小企业管理》等热门课程。在课程比例设置上,注重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平衡:大一新生入学之后需要在厨房、客房、吧台等20个不同部门的22个岗位进行实习,每个岗位轮流1个星期,先让学生积累岗位实践知识。进入大二开始,学生正式学习理论知识,每门理论课程结束后都会有一个相应的实习,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1.3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

洛桑学院的教师不仅理论知识扎实,其实践经验也很丰富。从选拔到考核都十分重视教师的实践经验。鼓励教师到酒店担任职位,并积极推荐学院教师到企业去做顾问,支持教师的一专多能发展。教师在教学岗位工作一段时间就要回到酒店去进行学习实践,以便让教师能跟进行业发展,同时也能丰富教学案例积累。同时,学院还会聘请一些酒店的高级管理人员,如总经理、行政总厨、房务总监等担任学院的兼职教师,更好地实现校企结合,行业融合。

2洛桑模式在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2.1培养对象专业兴趣培养:

目前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招生门槛较低,有的甚至是分数达不到,被调剂而来的。然而,大部分的学生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认识不足,学生不了解、不喜欢专业的情况居多。这样招生的结果导致学生层次良莠不齐,毕业之后行业流失率严重。结合“洛桑模式”,我国高校在招生时设置有实践经验的门槛相对较难,这与我国的高考体制有关。但是,可以在学生入学之后进行进一步的兴趣培养。模仿洛桑模式,为大一学生设置一学期的专业岗位轮流实习。这样以便学生对该专业进行深入了解,也让学生对于行业有一定的认识,培养学生对该行业该专业的兴趣。同时也为之后学习理论知识奠定基础,激发学生去进行探索。

2.2校园文化建设:

国内的高校一般属于综合型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其中的地位不高,若借鉴洛桑模式整体上去营造专业氛围,不太可行。但这一模式可以在旅游学院进行借鉴创新。如在旅游学院布局设置上,模仿酒店的构造,设置前台、会议室、模拟客房、模拟中西餐厅等。每个岗位安置学生实习,学生轮流扮演服务人员和顾客。同时规范学生的着装礼仪,要求学生和教师在校期间都着职业正装,化淡妆,交往过程中注重社交礼仪的培养。现代大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需要学校为学生提供社交和协作的环境氛围。若学校的国际生源较多,可以规定让本国学生与国外学生共同进餐,加强不同文化的交流和学习。如果国际生源较少,以不同省份、不同专业进行区域划分,加强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交流。一方面学生在无形中学到不同地域的社会文化,了解不同客源地的人文地理历史;另外还能锻炼学生的社交能力,与不同性格特点的人交往,在交流中塑造学生良好的社交礼仪,同时扩大学生的关系网。不仅在餐厅,比如在学校设置专门的文化沙龙,学校提供场所,按不同的地域或文化特征进行划分,营造轻松自由的文化氛围。

2.3课程体系设置:

国内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没有统一的标准,各高校依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单独设置。存在旅游专业的特色挖掘不足等问题。而且有的学院课程体系设置经久不变,有所陈旧,已经不符合行业发展的需要,也无法适应行业最新动态发展,亟待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更新。比如近年来比较火热的会展市场备受关注,旅游专业应适当加入相关课程的教学。甚至可以完善旅游管理专业方向的设置,充实会展管理专业的招生和教育。另外在课程体系设置时还要注重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平衡,专业实践性强的课程要融入相关的教学实践,通过建设专业实验室、软件设施等方式加强学生课程实践的操作。

2.4师资队伍培养:

国内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大多注重理论知识,而相应的实践经验较少。有的教师甚至没有接触过旅游行业,对行业的发展认识不足。结合“洛桑模式”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应当加强教师与行业的结合,积极提倡教师走出教学岗位,到旅游行业相关岗位去挂职或学习,以积累实践经验。除了聘请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一线员工担任兼职教师之外,还可以限定年限培养自己的师资队伍,如每两年教师需要到酒店工作半年,或者在不影响教学的前提下,教师在旅游企业担任职务等。

作者:杜媛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参考文献

[1]龚敏,夏迎庆.洛桑模式与我国酒店管理实践教学的比较及其启示[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04:60.

[2]张丽.“洛桑模式”对我国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启示[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9:15-16

第五篇:高校行政法学教学改革目标思考

【内容摘要】

高校《行政法学》课程为大学生普及了法律知识,培养法制意识,推进高校的素质教育。但《行政法学》课程的目标不仅要培养大学生的法制意识,还需要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行动力。本文阐述了高校《行政法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提出高校《行政法学》课程教学目标改革的必要性及措施,认为应该将大学生的法制教育目标从法制意识培养到注重法制行动教育,提升大学生的素质,为促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和推进依法行政奠定基础。

【关键词】

大学生;法制意识;法制行动;教学改革;行政法学

【基金项目】

本文为江西省高等学校省级教改项目“建构主义理论在《行政法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编号:JXJG-15-1-48)成果。

自建国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主要经历了法制初建时期、法制停顿调整时期、法制严重破坏时期以及法制发展时期这四个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飞速发展的同时,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也在稳步推进,实现了由“人治”到“法治”的重大变革。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建设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法治国家的前提是法制体系、法制意识和法制行动,在国家法制体系逐步完善的过程中,培养公民的法制意识和法制行动显得尤为重要。

一、依法治国及其法治基础

(一)依法治国及其意义。

依法治国,简言之就是依靠宪法和法律来治理国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变革,由“以党代政”过渡到“依法执政”,增强了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夯实了党的执政地位,体现了党与时俱进的能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保障人民民主,实现人民当家做主权力的制度保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

(二)法治基础。

良法是善治的前提。一是依法治国应遵循“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前提,维护宪法的主体地位,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培养公民法制意识和现代公民意识,推动公民将法制意识转化为法制行动,促进现代公民意识的觉醒。在现有的法制体制之下,立法机关要及时修订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法律法规,维护法律的权威性。二是为善治提供良法,良法的制定是需要公民的参与,汲取广大公民的利益诉求,制定出维护公民切身利益的法律法规,为我国依法治国提供法律依据。三是国家要加大对法律法规的宣传,增强人们对法律法规的认知和了解,培养人们的法制意识。

(三)法制意识与法制行动。

哲学中常言道,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人的意识对人的行动具有反作用。在高校的法制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是前提,法制行动是良好法制意识的体现。人生而无知,后天所接受的法制教育,树立的法制意识,可以指导自身的法制行动和个人实践,养成一位遵法、敬法、守法的合格大学生。

二、法制意识:高校《行政法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定位

“科教兴国”作为我国长期坚持的一项战略决策,突出表明我国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以及各大高校的扩招,我国公民的综合素质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较大的提高,高校作为人才的培养基地,对人才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培养大学生的法制意识在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被列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

(一)法制意识培养课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高校培养大学生法制意识最为普遍的方式,大部分高校都将这门课作为一堂公共课,相对于专业课而言,要求并不是很高,学校安排的课时较少,重视程度较低,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也是为了学分。书本内容共有七章,前三章讲的是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方面的内容,后三章则开始涉及法律的基础知识,法律知识的内容比较笼统,对于学生的法制意识培养效用甚微。另外,还有一些高校开设了《行政法学》课程,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的法制意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略。《行政法学》这门课程,主要内容涉及行政法的基础理论(行政法的渊源及原则)、行政主体、行政行为、行政救济等。课堂上任课老师多采用多媒体展示课程内容,同时辅以案例分析。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树立基本的法制观念,对行政法制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形成浅显的法制意识用来规范自身的行为、维护公民权利以及促进依法行政。

(二)《行政法学》课程存在的问题。

高校对于《行政法学》这门课,课时安排较少,但课程内容较多;学校并未将《行政法学》作为普法教育的一部分,重视程度不高。由一些高校《行政法学》课程内容和课时设计可知,大学生的法制教育还是仅仅注重于法制意识的培养以及法律知识的灌输,在现行的法律体系之下让学生形成一种潜在的规则意识,明确什么事可为,什么事不可为,使学生个体的行为受到潜在的规则意识的约束,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以法制意识培养为重要目标之一说明当前《行政法学》教学的目标定位比较清晰,但这恰恰也容易成为课程教学的劣势。因为柔性的法制意识抵制不了外界的诱惑,也抵抗不住内心利己主义的斗争,以培养学生法制意识为目标的课程教学必然受到挑战。

三、法制行动:高校《行政法学》教学改革的目标

高校作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供给者,在大学生法制意识培养方面,不仅需要宏观的法律知识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还需要提高大学生的法制行动力。因此,高校对于法制教育的教学目标要进行重新的规划,培养大学生的法制行动力,为社会输送优秀合格的人才。

(一)法制意识到法制行动转型的必要性。

据了解,我国公务员队伍要求大专以上的学历水平才有资格报名,因此,我国公务员大多数人的学历至少是本科毕业,其中不乏有研究生及博士,甚至更高学历的人。但是,就当前我国公务员队伍而言,滥用职权、权钱交易等违法乱纪的现象依然频繁发生。是不是他们没有接受法制教育?又或者是他们不具有法制意识?答案是否定的。他们在高等院校受过法制教育,并形成了一定的法制意识,但问题的关键是,他们并没有将脑海中的法制意识转化为法制行动,成为法制思想的巨人,法制行动的矮子。因此,高校作为人才的输送者,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依法行政的今天,不应该仅局限于大学生法制意识的培养,还应注重学生的法制行动。一方面要将《行政法学》作为高校普法的通识教育课程,另一方面应该对《行政法学》课程教学目标进行改革,从注重学生法制意识的培养转换到学生法制行动的实践。加强大学生的法制意识,养成大学生的法制行动能力对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尤为重要。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都不太成熟,容易受到主客观环境的影响,虽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行政法学》等课程,培养了大学生的法制意识,但法制行动力仍然不够强。近些年,发生在高校的马加爵案、复旦投毒案、川师大分尸案、药家鑫杀人案等,以及不计其数的高校偷盗案件,说明大学生法制意识仅仅是封存在脑海中,大学生受好逸恶劳、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想的影响,法制意识约束不了自身的行为,导致各种违法案例频发,社会对于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也进行重新的审视。可见,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有待改革,法制行动能力的培养有待重视。

(二)以法制行动为《行政法学》课程教学目标改革的措施。

1.增加法制教育的课时安排,提高对高校法制教育的重视程度。高校对于非法学专业的学生只能进行浅薄的法制意识培养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课程内容多与课时安排少两者之间的矛盾。以南昌大学为例,《行政法学》在大学阶段总共只有48课时,还要剔除节假日放假,期中考试等因素的占用,进行内容教授的课时较少,任课老师只能挑一些重要的知识进行讲解,而且由于课时安排少而不能深入、精细讲解,其他的知识点一带而过。这只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法律知识的一点皮毛,理论与实践容易脱节。因此,高校可以适当增加《行政法学》课程的课时安排,将《行政法学》课程列入一学年的课程安排之中,第一学期主要进行系统、全面的法律知识的讲解,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第二学期主要进行学生法制行动的锻炼,比如说开展“模拟法庭”活动、“我是律师”活动、庭审的旁听、参观监狱等实践活动,促使大学生将所学的法制意识转化为法制行动,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2.将《行政法学》课程安排至较高年级。《行政法学》课程一般置于大一或者大二的课程安排之中,虽然这样安排存在一定的合理之处,但将法制教育置于高年级的课程安排中更为妥当。大一的学生还不能平复进入大学的激动之心,对于大学的课程、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校园环境等还处于一个适应的阶段,法制意识的形成以及将课堂所学的法律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还不足;处于大二的学生虽然已经经过了一年的适应期,但是此阶段的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处于不成熟的时期,对于法制,仅仅只停留在意识的层次;大四阶段大部分课程已差不多结束,课程学习到课率不高。因此,将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放在大三第一学期的课程安排比较合适,此时学生对于社会已有些许认识,“三观”也处于较成熟阶段,对他们进行法制教育,能够加深他们对于法律知识的理解,对于犯罪成本的认识,能够更好地促使他们将法制意识转换为法制行动。

3.增强学生对于法律所规定的权利与义务的全面认识。在学生的法制意识当中,大多数学生局限于只要不做法律禁止的事情就是守法,注重履行法律所赋予我们的义务。其实,法律也是公民权利的保障。在大学的法制教育中,培养大学生法制意识的同时,也要教导学生将敬法的法制意识转化为守法、用法的法制行动。一些大学生维权的案例表明,在《行政法学》的课程上,学生不仅需要学习法律知识,还需清楚全面认识法律所赋予的权利与义务,培养法制意识,更重要的是,将法制意识转化为法制行动,维护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

作者:黄雪琴 单位:南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陈大文,孔鹏皓.关于高校法制教育定位问题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7

[2]魏胜强.论新形势下的大学生法制教育创新[J].行政与法,2013,2

第六篇:本科高校物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

高校转型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大战略举措,而转型发展中的重点难点与课程转型与教师转型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文章通过分析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物理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对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物理课程教学改革策略展开探讨,旨在为促进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物理课程教学改革有序开展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

转型发展;高校物理课程;教学改革

引言

物理学是一门基础科学,主要研究的内容包括物质基本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力及物质运动基本规律等。物理学主要任务、目的是借助各式各样的概念、规律,对物质基本结构和运动基本规律进行全面概括。大学物理学作为大学理工科类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可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物理基础。学生通过物理学的学习还能够提升自我探索精神,优化数理思维能力,提升科学素养,可以看出物理学有着其他课程难以替代的作用。近几年来受一系列因素影响,很大一部分院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高校出现了不断压缩大学物理课程学时的情况。伴随国务院“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决议的制定,物理学及培养高等专业人才基础学科得以被明确确立,由此可见,对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物理课程教学改革开展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1]。

一、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物理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落后,没有很好凸显现代性、专业针对性

近年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物理知识、技术逐步推陈出新,为诸多学科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物质与理论前提,有效促进着包括农业科学、生命科学等学科的不断进步。但是现阶段很大一部分新建地方本科高校采用的物理教材,教学内容落后,过于强调经典物理学中力学、电磁学、光学等基本理论知识的教授,而对于先进技术、前沿科技在现实社会中的应用则鲜有关注,不具有专业针对性,忽略了信息科学、生物科学、材料科学等学科密切关联的混沌理论、新型显微技术、量子通信技术、激光信息技术等相关教学。

(二)过于侧重物理理论,对物理实验重视不足

在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大学物理实验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是基于大学物理课堂教学外的有利补充。现阶段,大部分地方本科高校都存在物理实验课时开设欠缺的问题,且缺乏专业特色。大多数开设的实验课程均为常规的物理演示实验,由于受到内外因素的影响没有开设与不同专业密切相关的特色实验,使得学生对大学物理实验缺乏兴趣,难以形成对大学物理实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再加上大学物理实验期末成绩仅仅取决于平时实验成绩,使得学生进入大学物理实验无实际作用这一误区。

(三)课程体系结构设置缺乏科学合理性

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大学物理课程地位逐步受到削弱,大学物理课程教学亟待解决教学内容多、学时少这一明显问题。现阶段,一些地方本科高校各理工科专业多采用减少教学内容来改善学时不够的问题,对经典物理理论知识教学内容予以重点保留,而相关近现代物理技术及其应用进行简单接受或者直接全面删去,在课程体系结构设置上仅对必修课进行选取[2]。物理新理论、新技术的进步可推动其他学科的进步,鉴于此,对物理学前沿新进展及其在不同专业中的应用开展介绍不可或缺。由此可见,当前物理学课程体系结构设置科学合理性有待提升,并且已经无法满足物理学知识在深度、广度上的发展需求以及各理工科专业对物理理论知识学习的需求。

(四)理论考评方式过于单一

现阶段,大学物理学的考核大多推行理论成绩结合大学物理实验成绩的模式,其中理论成绩涵盖日常作业、上课出勤及期末闭卷理论知识考试成绩等内容,且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日常作业完成情况及上课出勤情况为辅。大部分高校采用统考统评,教师对于部分与学生所学专业关联但不进行考试的教学内容往往只做简单介绍,学生面对考试压力不得不进行被动学习,理论考评方式过于单一,使得学生对物理知识学习掌握及应用水平难以得到有效呈现。

二、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物理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大学物理作为大学理工科类的一门基础课程,经由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可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物理基础。并且,学生通过物理学的学习还能够提升自我探索精神,优化数理思维能力,提升科学素养。然而近年来由于受一系列因素影响,很大一部分院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高校出现了不断压缩大学物理课程学时的情况。全面地方本科高校,在时展新形势下,要与时俱进,大力进行改革创新,引入先进科技、成功发展经验逐步优化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策略。如何进一步促进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物理课程教学改革有序开展可以从以下相关策略着手:

(一)强化与专业对接,对教学内容展开科学调整

物理学涵盖了经典物理学、近代物理学及当代物理学等方面内容,其中经典物理学包含了力学、电磁学、光学等内容,该部分内容教学对培养理工科专业学生物理素养、数理思维及实际问题解决问题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意义。在应用技术型发展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存在物理教学课时开设不足问题,要想摆脱大学物理与学生专业不对接局面,在开设大学物理课程过程中,务必要结合专业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展开科学调整,如此方可做到“天时地利人和”。大学物理主要包括实物、场、物质与波等方面教学内容,每一部分教学内容在各类专业中应用类型、深度应当予以一定区分。在学时有限这一前提下,相关与学生所学专业课程关联并非特别密切的内容只要紧扣物理学基础性知识内容开展定性介绍即可,只需要学生构建起明确的物理图像,切忌过于复杂的数学理论及理论推导;而相关与学生所学专业课程关联密切的内容应当开展着重教学,具体而言:计算机与电子信息类专业等工科专业,此类专业学生对光学、电磁学等教学内容有着相对高的学习需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强化光学、电学部分授课,包括波动光学、稳恒磁场、静电场等。帮助学生认识到所学物理知识与自身所学专业基础知识及工程实践的关联性,有效调动起学生专业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土木、机械类专业等工科专业,此类专业学生对力学等教学内容有着相对高的学习需求,对热力学学习需求则较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强化力学部分授课,包括牛顿力学定律、质点运动学及动量定理与动量守恒定律等。如此可帮助学生打下良好的专业学习基础,并以饱满的学习兴趣投入进专业课学习中。材料、热能类专业等工科专业,此类专业学生对热学等教学内容有着相对高的学习需求,对电学学习需求则较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强化热学部分授课,包括热力学三大定律、统计分布及能量均分定理等。与此同时,材料类专业学生还对近代光学教学内容存在一定学习需求,包括光电效应、光子假说等,这是由于在进行材料设计期间,往往要就材料对光的适应水平展开考虑。除此之外,还应当权衡对经典物理教学内容比重予以适当压缩,提升对近代物理教学内容的侧重,对陈旧的、与中学物理相类似的教学内容予以精简,引入更深层次的现代科技、现代物理知识相关内容,如此一来,一方面可扩宽学生科学眼界,强化对现代科技发展实时动态的认识,一方面可强化学生物理知识综合应用能力。

(二)健全课程教学结构,实现不同课程的有机结合

不同专业特征、人才培养目标存在一定差异,对大学物理课程教学需求也不尽相同。鉴于此,应当对大学物理课程体系开展科学调整,解决长期以来课程模式过于单一的问题,实现大学物理课程体系的多元化。结合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内容与不同专业的关联性,可将它们划分成必修、选修以及自主学习不同模块。其中,必修模块涵盖了经典物理理论知识及相关核心内容,且以与每一专业密切关联的物理知识为重点,需要学生全面掌握,学生经由对这一模块的学习能够构筑起基本的物理素养、数理思维;选修模块则强调物理知识的延伸应用,大多涵盖与每一专业密切关联的物理学先进知识、技术及其在不同专业中的应用,这一模块可有助于理工科每一专业学生实践学习操作打下良好基础,提升学生物理知识实践应用能力;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量、信息量庞大汇集,一方面通过必修模块、选修模块把经典物理教学内容和与每一专业紧密关联的近现代物理学先进知识、技术教授给学生,一方面应当对与不同专业密切相关的物理学新型研究进行择优选择,包括“混沌理论”“超导体与超流体”“高亮度发光二极管”等内容编制为网络教学课件,为学生结合自身兴趣、自主学习提供可靠学习资源,从而起到扩宽学生眼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作用[3]。

(三)结合专业设定各种类型物理实验,发挥实验有效作用

众所周知,实验作为物理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学的任何知识概念都会涉及到三个基本因素,它们分别是实验、物理思想以及数学。越来越多教师开始认识到实验教学中学生自主合作的重要性,合作探究学习作为物理实验教学过程的重中之重,是一个必不可缺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学生实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水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有效提升实验课堂教学效果。在物理课程教学期间,可结合不同专业设定对应类型的物理实验,我们都知道,物理理论课程离不开物理实验的有力补充,经由相关物理演示实验,可有助于学生更为直观地认识物理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可有助于学生对相关难以理解的抽象物理规律、现象产生进一步直观具体的物理图像,从而促进对学生物理素养的培养[4]。此外,各个专业的学生对物理实验设定有着不同的要求,好比计算机与电子信息类专业可适当引入相关电学实验;另一方面,要求学生进行基础性实验的同时,还可开设部分研究性、综合性实验,如此既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提升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参与度,还能够有效发挥教学期间教师主导作用及学生主体作用。

(四)优化教学方式、手段,推行多元化教学

促进传统教学方式与启发讨论教学方式的有机融合。应用技术型转型发展背景下,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课时被一定程度压缩。长时间以来大学物理课程多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课程教学不仅要耗费大量的课时,教学课堂中学生主体地位还未得到有效重视,教学成效不尽如人意。鉴于此,应当结合教学内容特征及专业实际情况,促进传统教学方式与启发讨论教学方式的有机融合。对位移电流进行教授过程中,教师可引入奥斯特实验对学习开展启发式教学。经由奥斯特实验可使学生对电场变化产生磁场形成有效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采用类比的手段,告知学生磁场变化即等于电场产生的问题,以便让学生构建位移电流概念,并同传导电流开展对比,进一步促进学生对位移电流内容形成明确认识。基于对传统教学方式、启发教学方式的推行,针对那些不同专业工程技术、日常生活密切关联,学生又极易混淆,理解应用难度大的物理知识点,教师可通过构建问题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促进学生对极易混淆的知识内容形成明确认识。要想强化学生对极性分子极化、取向转变及涡流加热、电磁感应原理的明确认识,在教学期间可引导学生相互开展探讨———为什么金属容器不允许置入微波炉,而电磁炉仅支持钢、铁等金属容器?首先教师要求学生们进行交流探讨、查阅文献资料等,然后教师对关联物理知识予以概述总结,从而使学生对涡流加热、电磁感应原理形成有效认识。强化对先进教学技术的合理应用。伴随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为现代教育事业发展创造了有利契机,多媒体、音频演示等先进技术可使抽象的物理知识、现象变得生动形象,有助于学生通过进一步直观的物理现象强化对物理基础知识、规律的理解认识,此外还可一定程度替论等文字性内容板书,从而极大水平提升教学课堂的容量。值得注意的是,在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期间,务必要明确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用作为辅助教学的定位,不可忽略教学内容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应当结合教学内容特征对先进教学技术开展选取,切忌对于先进教学技术的过度依赖。例如,在开展抽象性的物理知识点教学或观摩演示性教学时则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开展,以辅助教学过程。而相关强调定量计算、理论推导的教学内容,则应当采用常规授课教学方式。在开展麦克斯韦方程推导过程中,传统推导式教学方式可促进对学生思维的培养、锻造,使学生形成独立的逻辑推理能力,而采用多媒体技术则很难起到这一显著效果[5]。

(五)转变考核模式,采取考评相结合方式

现阶段,地方本科高校物理课程教学多推行结合日常作业、上课出勤及期末闭卷理论知识考试的考核模式,并以期末闭卷理论知识考试为主。该种考核模式极易使得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对考试重点进行死记硬背,而未有很好对知识点开展实际应用。转型发展背景下,要想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针对学生的考核同样应依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一并开展优化调整,采取考评相结合方式,强化对日常考核项目的重视。日常测试可采取单元测试、随堂测试及制作研究性论文等形式。在电场强度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对均匀带电圆环轴线电场分布知识点进行教授后,可对学生开展随堂测试,即要求学生对均匀带电圆盘在其轴线部位的电场分布情形开展推断。教师还可对教学内容做不同单元划分,每一单元教学完毕后即可结合对应单元的教学重点、难点制定应用型测试题,开展单元测试,以评定学生对单元知识点掌握情况。此外,教师还可适时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的物理现象进行提问,要求学生相互间开展讨论,查阅文献资料,制作研究性论文。在单元测试、随堂测试等日常测试的基础上,结合学科基础知识、教学重点,学期末再开展一次开卷答题考试。最终推行以汇集日常作业、考勤、日常测试及期末测试为一体的考核模式,强化对学生学习成效的考评[6]。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近些年来,地方本科高校大学物理课程授课学时不断受到压缩,且伴随我国经济转型发展逐步深入,地方本科高校可能转型为职业本科教育,再加上受美国发生的“慕课”风暴等因素的影响,地方本科高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迫在眉睫。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物理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的一种挑战,对教师和学生均提出了极为严苛的要求。鉴于此,相关人员务必要不断钻研研究、总结经验,全面分析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物理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强化与专业对接,对教学内容展开科学调整”“健全课程教学结构,实现不同课程的有机结合”“结合专业制定各种类型物理实验,发挥实验有效作用”“优化教学方式、手段,推行多元化教学”“转变考核模式,采取考评相结合方式”等,积极促进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物理课程教学改革有序开展。

作者:宗波 赵大田 单位: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倪燕茹.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大学物理教学改革研究———以泉州师范学院为例[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5(5):57-59.

[2]王琼.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形势下大学物理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J].大众科技,2014(7):154-155.

[3]颜慧贤,曾振武,杨秀珍.转型背景下的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6(6):162-163.

[4]李梦硕,刘斌,罗鹏晖,陈兰莉.转型背景下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15(3):69-71.

[5]李明雪.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大学物理实验五维一体教学改革[J].高师理科学刊,2015(3):87-90.

[6]钟家富,刘丽,何志伟.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J].物理通报,2015(4):10-12

第七篇:高校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创新

摘要:

在课程教学中,高校设计类课程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氛课程教学要更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上实现学科间的交又渗选教学方法上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双团队教学模式,拓宽学习渠道。

关键词:

培养;创新思维;设计;课程教学;改革

在本利专业结构调整中,国务院新增加了三个和设计有关的一级学科。设i专业受到了普遍认可及关注,另外,满足学科特征的教学思想与方法也极为需要。有关设计的定义,最简单的解释是,“有目的的创造行为”。高校教学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然而,设计类课程教学活动较多地体现了原创性,针刘另夕卜些课程,更看重对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为了实现以上目标,不但要树立新的教学观念,而且还要创新教学的各个环节。

一、更新教学观念和学习观念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柳币教、学生学,柳币掌握评判学生的权利,学生显得非常被动。事实上,这单项的教学体系已经非常滞后,无法满足新时期高等教育的需求,尤其对设计鑫专业的高等教育,并不适合。所以,教学和学习都需要创新。

1•更新教学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教学活动也是这洋,科学的教学观念是能够保障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提供了必要的保障基础l[]。设计鑫专业一个显著隆特征就是,设计无对错之分。尤其是信息技术高速发达的今天,即便是争人不可思议的想法都可以借助技术手段来实现。柳币告诉学生的只有一些基本的原则和法)必,另夕卜点,学生的设计无对错之分。因此,设计鑫拿业教学只存在合适或者不合适,在教学过程中,柳币要改变自己对设计的偏好,不要随意雪定学生表面上看似不可思议的想法,尽管他们的设计背离了设计的初衷,也要鼓励学生去实现他们的想法。

2•更新学习观念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已经习贯了一切听凭教师,这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挥,不利能动险的调动。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习惑受到许多学生非常在意柳币的观念,缺少自己的想法。面刘这种情祝,一定要树立学生敢于环疑的意识,勇于挑战权威。柳币要求学生在课外学习过程中多学习、思考和词论,同时以环疑的态度去思考设计间题。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常常要求学生研究优秀案例,以批判的态夏审视名家大家的设计作品,提倡学生分析自成体系的设计案例。

二、创新教学方法

1、转变教与学的地位

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启发式教学与探索式教学,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利特征,积极寻求新的教学模式,精已行乏计教学,灵活采用教学方法。开展启发式教学和探索式教学形式,捌昌采用多种学习方法,如发现式学习、案例式学习等,通过参力专题词论对话的方式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险,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参与其中,激发学生的发散险思维,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间题的能力。笔者和课题组成员共同研究了多年,摸索出了创新险思维的教学方法:也就是,在教学中,坚持推进三个模式,搞好三个突破。三个模式:基础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的有湘1结合;结合多拜匕课题与单项课题共同作用下的课程训练模式;个人能力与团体综合素质的培养模式。三个突破:突破以往刻闭式教学模式,形蒯币生互动的交互式教学模式,建立开放和沟通为一体的教学方法,搭建有效的沟通平台,展现教学的艺术险;突破教师的个仪教学模式,皇邵织学生集中研究与词论课题,引导学生参与课题研究的演变中,让学生真正喜爱上学习;突破以往埋头钻研的局面,开展实践调研,增强学生的市场敏感险。

2、构建叹团队教学模式

双团队教学模式完善柳币队伍结构,使团队教师知识体系产生良险互补,让学生形成集体观念和意识。在教学团队建设中,实际教学按照责任负责制进行,教学团队要保持稳定险。按照学科之间的交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控制教学中的不确定因素。笔者坚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求教师敏锐地洞察学科动态,对教学团队的建设,一定要深入研究学科的科学性厂糙高质量的教学研究团队,通过合理的建设研究推动学科教学的发夔,培养高素质的创新思维型人才。窿叹团队教学中,另夕卜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团队的构建。首先设计专业“实验室”专业不同,设i专业不可能由单仪来完成,所以团队合作刘设计尤为重要。其次,设计专业涵盖了众多的知识,下是所有的人都育器口道所以然。为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定葵求教少裔口学生间、学生和学生间展开思想的碰撞和学术的词论。结合这些特征,设计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特征,将学生划分成各学习小组,由组长负责,课题导师结合学生不同需求,开展教学。各习组间有效交流,营造良好的学习和词论氛围。柳币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合作、沟通口表现,让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的同时,提升自己和别人沟通的能力,以实训强化实践技能,通过导、启发与引导的方式超越自己、相互沟通,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3、拓展课堂学习途径

借助网络平台开展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基于原有的多媒体教学,在教学中植入天空教室等网络教学平台,开发多拜匕的课堂学习教学模式。以网络资源共享与在线提交作业等形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个全化学习氛围。此外,搭建学习资料共享平台,提供给学生教学辅助材半习及教学设计资料等,在教学实践中,记下学生的优秀作品,调动学生的积极险,树立他们的竞争意识,让学生从已底喜爱上学习,爱好钻研,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结束语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高校课程设计有必要进{改革,这是新时欺对地方高校教学的要求,也是教师教学的职责所在。信息化教学变革必将改变资源观和柳币发夔观、教学观,推进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构建综合素质较高的柳币队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z[]。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新教学观念,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喜爱上学习,调动他们的积极险积极参与学习中,以生珍子地实现教学目标。事实上,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求二只截取了其中两个大的方面进行论述,以期探究地方高效课程设计如何改革,才能生珍子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作者:陈志权 单位:湖北文理学隐

2016年度湖北文理学院教学建设与改革项目阶段胜成果

参考文献

【l]陈思.学校教学观念变革的社会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2]金陵.大数据与信息化教学变革IJ].中国电化教育,2013,(10):8一13.

第八篇: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内容摘要】

信息科技时代的迅速发展,使得诸多行业对计算机应用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高等院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肩负着提高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与操作技能的重任。近年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已成为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必需选修的一门公共课程。但是,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对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技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基于此,本文拟从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出发,分析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路径,旨在提升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与水平。

【关键词】

高等学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计算机应用

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应用课程已经在高校中广泛普及,并发展成为高校的一门公修课。当前高校中多数专业的教与学几乎都与计算机知识不可分隔,因而通过学习计算机应用课程,不仅可以让大学生对计算机应用的基础操作知识有所了解,而且有助于大学生其他专业与课程的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是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必然选择,也是大学生未来生活与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所以,计算机应用技能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评判大学生能力与素养的重要标准。尽管我国高校已经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但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足之处,因而加大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力度显得十分必要。

一、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21世纪是一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是计算机技术广泛普及的阶段与时期,计算机技术已经渗入到了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计算机技能成为当今社会衡量人才的一项重要参考标准,而只有掌握扎实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具备应用计算机的各项基本技能,能够熟练操作相应的软件与数字化终端等能力的人才,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需要。

素质教育是新时期我国大力提倡的新型教育模式,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兼具培养大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一门课程,对推动高校的素质教育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功能。[1]从本质上讲,推动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促进高等教育在信息时代的健康发展,提升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创建创新型国家与人力资源大国的重要战略举措,更是在高等教育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直接体现。所以,大力实施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是满足新时代高校教育改革的根本需要。

(三)是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需要。

随着近年来我国高校扩招政策的大力实施,大学生规模大幅增加,而急剧增加的大学生数量使得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式愈来愈严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因此,通过各种途径提升大学生的综合实力,是强化其就业竞争力的重要路径。计算机技术作为信息时代的一项必备技能,如果大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这项技能,则能够有效提升其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2]

二、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够。

当前我国多数高校的教师与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认识程度不够,片面地将这门课程定位为可有可无的公共课程,即只要确保考试可以顺利通过就行,普遍存在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探究其中原因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师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缺乏严格要求,认为只要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就可以应付这些非专业的学生,对学生也是抱以不管不问的态度,致使广大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是大学生自身存在的观念偏差,很多大学生认为上网聊天、播放电视电影、浏览网页、玩游戏等就是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认为只要自己具备这些技能就等于掌握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内容;同时由于近年来就业压力的逐步加大,致使一些学生错误认为只有加强专业学习才能够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而对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内的公共课程一概不予以重视,认为学习这些课程就是浪费时间等。无论是教师还是大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普遍不重视,都直接导致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素质与能力不高,这对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非常不利的。

(二)教学目标不够清晰。

教学目标是顺利开展课程教学的主要引线,是一切教学行为的出发点与落脚点。然而,目前我国绝大部分高校在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都只是将教学目标定位在单一的“教”的层面,而对学生的“学”缺乏足够的重视。这种不清晰的教学目标定位不仅会让学生产生迷惑,而且也会让教师摸不清教学的重点、难点等。[3]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如果没有清晰明确的目标,就会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眉毛胡子一把抓”,让学生分不清哪是重点、哪是次要内容等,进而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提升,也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教学内容相对落后。

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这就使得社会发展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标准与要求不断提升。同时,计算机应用能力作为新时代各行业发展所必不可少的一门知识与技能,促使具备计算机基础应用技能成为现代化人才的一项基本要求。然而,当前我国多数高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仍然以网络基础应用、office操作、基础知识等方面的知识应用为主,这种相对落后的教学内容已经不能满足时展的需求,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教育资源与教学资源的浪费,尤其对强化大学生的综合实力与就业竞争力具有消极影响,对实现高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具有阻碍作用。所以,不断加强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更新,即是提高大学生就业实力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三、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路径

(一)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当今高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要想紧跟新时代计算机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步伐,就必须不断将最为前沿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及时高效融入到教学内容之中。这就需要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师对原有教材的不足进行总结与修正,对教学内容进行不断更新,基本上要达到每两年更新一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的标准,从而真正实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前沿化发展。[4]同时,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也必须贯彻现代化的教育理念,积极培育大学生协作学习、探究学习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加强文字教材内容、数字化教学资源与网络课程等多种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实现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全面化与科学化发展。

(二)丰富多元教学方法。

我国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需要对不同教学方法进行灵活应用,从不同角度激发大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活跃课堂学习气氛,提升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例如,案例教学法具有培养大学生发散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功能,摆脱了以讲解理论知识为主的传统方式,而是以实际案例为切入点,然后将相关理论知识点融合进去,值得注意的是,案例教学法必须对案例进行认真筛选,只有科学合理的案例才能够最大程度发挥案例教学法的价值;多媒体教学法是集声音、图像、文字、视频等多种元素于一体的现代化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同时调动学生的多个感官,可以有效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与直观性,对增加大学生对相关知识的了解与掌握效果十分明显。[5]因此,加大对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力度,摒弃传统“填鸭式”与“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促进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板式教学等教学方法的多元化与灵活化运用,实现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发展。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深化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在于教师,提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成效的根本也在于教师,只有不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与素质能力,才能实现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顺利开展。教师可以说是大学生知识学习的指导者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者,在具体实践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但目前一些计算机课程教师的学历层次、知识结构与实践经验等都比较欠缺,因而提升计算机教师的教学水平与业务素质势在必行。[6]具体而言,高校一方面可以提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师的聘用标准,从源头提高计算机教师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定期组织在岗教师参加业务培训,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理论、多媒体课件制作、实践能力等相关内容开展培训,以此促进高素质、高能力师资队伍建设;采取多种措施鼓励计算机教师参与教研活动,激发其研发计算机教学应用系统的动力与激情,进而为课堂教学提供更为丰富的案例与教学模式等。

(四)大力创新考核模式。

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突出特征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以考查学生理论知识为主的传统纸质考试形式已经不适应时展的需要。所以,突破传统考试模式的束缚,积极创新能够同时考查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考试模式是当前的重要任务之一。比如,目前部分院校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自主研发的在线考试系统平台,不但能够实现教师对学生的在线测评,而且可以实现学生的自我测评,并具有提供试题、成绩、考务、自动评分、智能抽题等多方面的管理功能。[7]同时,综合实践报告作为由教师提供开放课题,由学生亲自动手完成的实践能力测评模式,是考查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考试方式。因此,积极探索在线考试与综合实践报告相互结合的考试模式,不但可以实现对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理论知识的科学测评,又能保证对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能力的科学测评,真正实现理论测试与实践测试的均衡推进,提高大学生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方面的综合性发展。

总而言之,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不但是培养大学生计算机文化的基础性教育,而且是强化大学生综合能力的素质教育。因此,作为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直接实施者,广大教师应该大胆创新与改革,对计算机教学内容进行及时更新,不断提升计算机知识与各学科之间的相互结合,增强计算机在各领域中的应用教学。同时,高校教师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与素质,积极参与教学经验交流活动,对计算机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进行不断改进。只有增强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才能推动高校计算机教育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孙培岩 单位:许昌学院助理

【参考文献】

[1]张一帆.有关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的思索探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15

[2]戴伟敏.浅析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教学改革[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3

[3]项丹.浅谈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32

[4]刑玉娟,曹晓丽,谭萍.多视角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

[5]丁银军.基于任务驱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探究[J].计算机教育,2013,12

[6]王洁.基于CCAI的“计算机文化基础”研究性学习系统构建与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13,6

[7]田永战.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