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视唱练耳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高校视唱练耳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教育信息化、多元化发展趋势,面对现代化教育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教育改革形势,传统教学方法势必跟进信息化技术手段的发展而实施改进。为满足学生对知识的多元化需求及学生个性化学习,教师的学习势在必行。视唱练耳课程教学需要顺应时展来更新原有的教学理念,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社会发展培养有坚定信念、思辨能力以及综合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视唱练耳;“互联网+”;教学能力;教学改革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分别强调了人才培养在高校中的中心地位以及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的战略意义;随后,教育部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强调全面振兴本科教育乃为高等教育改革之重中之重;紧接着中央组织召开全国教育大会,会议强调高校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大批优秀的专业人才。不难看出,国家层面在当下“互联网+”时代是如此重视人才培养,而培养人才正是教师肩负的重大责任。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传授知识阶段,更重要的是顺应“互联网+”时代更新教学理念、丰富自身知识结构提升教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社会发展培养有坚定信念、思辨能力以及综合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一、更新教学理念

“互联网+”时代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更具体化的要求,面对现代化教育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教育改革形势,传统教学方法势必跟进信息化技术手段的发展而实施改进。为满足学生对知识的多元化需求及学生个性化学习,教师的学习势在必行。教师要有勇气、有担当地迎接挑战,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与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都要各司其职且做到更好地“教”与更好地“学”。

(一)课程性质

视唱练耳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音乐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学习程度的深浅决定了学生音乐艺术发展道路的宽窄。将课程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很好地契合,引导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发挥主动性与挖掘创造性,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另外,重视审美体验与审美评价,有效提升音乐鉴赏力并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教育必须把生活的艺术、个性的建构、创造力的培养作为主要目标。”[1]视唱练耳课程的学习对于这些目标的实现起到很大的作用。

(二)融合创新

“互联网+”时代标志着学科交叉、知识融合、追求创新,这是时代重要特征。同时,要求教师拓宽知识体系、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运用信息化技术教学,将自主学习常态化、终身化。教师要从长期以来“教”的思维范式转变为“学”的思维范式;从课堂中心一成不变的讲授者变成学生身边的指导者;从传授知识给学生变成引导学生建构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地听讲转变为主动探究学习。要想进步向前,就要有新的教学思维与观念,不负时代赋予的重要使命。

二、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是课程,教师要在课程上下功夫。课程是学生摄取养料的重要阵地,教师要时刻以“四有”好老师为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要有责任感以及敬业精神,以身作则、立德树人,要不断丰富自身知识结构,做到终身学习。视唱练耳课程具有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便利条件,教师要以此为契机,在课程设计中以多元化的方式启发、引导学生提高民族文化自觉意识、增强文化自信、重视审美教育;在课程教学中以实际行动传承大学精神,教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用心提升人格魅力、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学生,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领路人。

(一)教学目标明确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对课堂预期所要达到的结果能够随机应变并确保在可调控范围,这对教师提出新要求,需要认真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以及情感备课,备课必须要了解、掌握学生的关注点与疑惑点,从中发现并总结出有价值的问题来组织教学,通过多元化教学方式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兴趣,在思辨中形成知识,切实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对学生定位要准确,不同的教学目标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案。教学目标明确,学生才能有的放矢、形成主动学习,教学效果也会相应转好。视唱练耳课程教学目标得以显效势必要在课程中运用诵读节奏、身势伴奏、体态律动等灵活多样的训练方法来坚实音乐专业技术素质,大胆实践音乐表现力,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感知、分析并理解音乐作品内涵,形成自己独特的音乐思维。

(二)教学内容丰富

“互联网+”时代各种相关教学信息快速更迭,教师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与判断力,具有较强的收集、获取信息能力,能够高效准确地选择出具有训练价值的课程信息,以充实自身知识储备。“信息素养是教师‘金课’胜任力的内在要求,是教师成功适应信息社会的时代需求,也是其实现自主发展的重要支撑。”[2]在视唱练耳课程教学中,教师仅围绕课本教材服务课堂是远远不够的。单纯的音准、节奏训练固然重要,但是整节课堂都被程式化的训练模式占有,那么学生的专注力很快就会瓦解,授课教师形同虚设,学生的个性特点无法发挥,课堂没有价值体现,培养人才显然就成了空话。因此,丰富教学内容,要能够抓住学生的兴趣所在,激发学习热情,将学生带入广阔的音乐空间。音乐艺术极富创造性,音乐专业学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很强,又注重张扬个性。同时,他们又是互联网原住民,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时刻考验着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作为传递文化、推进文化发展的主体,时刻要强化自身综合素质;发挥自身教学优势、重视学科交叉、合理利用前沿知识拓展教学的纵深度;改进视唱练耳课程内容、加入不同时期风格特色的音乐文化,包括民族音乐、当下流行音乐、电子音乐、新世纪音乐来增强课程综合性;传递作品音乐思想以及人文精神、开阔学生思路、培养创新意识,通过课程给予学生更多的启示。

(三)教学方法多元化

教学方法的改革同教师的教学思想观念密不可分,有效的教学需要教师过硬的专业素质、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采用互动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是指通过师生、生生互动,教学相长,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协调发展的教学模式,它改变了机械、单向的传授过程,成为开放、探究、讨论的过程。”[3]传统的教学方法压制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改变求新,这样就要求教师与学生一同走出藩篱。教师要有力地组织课堂,做好教学设计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学生要带着问题积极参与到课堂互动,使学习真正变成主动性行为;问题的凝练与解答需要教师与学生在课前课后付出更多的投入,互动式教学对发展个性、活跃思维与创新教学非常有益。重视互动性、强调音乐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以及练习过程中的内心感受,将音乐听觉、节奏、旋律、调式、音乐记忆等要素从单纯的视唱与听记练习中抽离出来,利用点面结合的方式,通过精心挑选的经典音乐作品的音乐感知训练,来掌握各音乐要素在具体音乐作品中的运用及特点,以此扎实基本功、更好地服务音乐实践活动。

三、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采取实践教学活动、促进提高教学质量,根据校内外视唱练耳课程实践活动的成效来评价教学质量,进而教师进行反思、改进再提高,形成良性循环。另外,帮助学生积累知识丰富体验、加强思想品德道德修养、培养思辨能力及综合能力都离不开实践。

(一)课堂实践

在课堂除了听记中外经典音乐片段以及教师根据班级学生学习现状编写的旋律曲调外,会加入一些学生非常喜欢的音乐。一般从旋律性强的作品入手,建议用首调、固定调记谱,并写出听后感文字。如赵雷的民谣《南方姑娘》、逃跑计划乐队的《夜空中最亮的星》,鼓励学生将记谱内容在课堂上进行视唱,与大家共享自己的成果。随后,展开讨论是否与原谱相符,如有不符,那么找到有出入的地方再进行对比、校正,从而积累经验。这对培养学生实际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非常有益。另外,以民族民间音乐为蓝本,在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如节奏上的即兴变化、或改编创编旋律,继而进行视唱交流与互评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二)舞台实践

举办视唱练耳教学音乐会,可以将课堂改编、创编的作品融入到音乐会曲目中,也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鼓励与认可。提倡班级全程参加音乐会,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习能力;在排练中敢于面对困难、主动思考并解决问题,真正做到了学习视唱练耳课程的自觉性;音乐会实践环节,一方面,检验教师课程教学水平以及考验教师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促进了教师的自我教育。学生参与到各个环节,如商议策划、排练彩排、协调音乐厅使用时间、确定舞台调度、音响师等事宜,大力推进了学生的组织策划与协作能力、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很有帮助,切实做到了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

(三)田野采风

教师与学生一同走入民间,参加当地规模性的民俗文化活动或是走进当地乐种传承人家现场观摩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音频、视频、图片、文字以及乐谱记录,完成这些田野作业着实要花费一番工夫,通过细致观察、认真调研,使学生切身感受到特定区域的民族精神并获得丰富的经验。实践记录当地音乐,使学生的听记能力明显提高,并且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不仅对自身专业学习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而且唤醒了学生的学习责任感,让学生更加热爱民族音乐文化。田野采风是对课堂教学的拓展与延伸,更是增强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信息化时代,高校音乐教育的改革势不可当。作为一线教师时刻要加强理论修养、提高责任意识,增强多学科知识的融合及运用能力、学习信息化技术掌握课程教学规律,为社会需要培养高质量人才。

作者:张晓燕 单位:天水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