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学方法分析(7篇)

课程教学方法分析(7篇)

第一篇:汽车检测课程实践教学方法

一、“汽车检测技术”课程实践教学思路

“汽车检测技术”课程实践教学的基本思路包括:(1)要通过理论学习来提升实践能力,让学生先进行一段时间的理论学习活动,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观摩和演示、实验、操作等活动,初步形成一定的实践学习能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汽车检测的能力。(2)要开展实习实训活动,联系企业进行定岗实习活动,让企业内部的优秀工作人员带学生进行实践教学,构建实践教学平台形成具体的实习评价模式。(3)要领学生去优秀的大型企业内部进行参观,并完成毕业论文的设计,同时形成项目实践活动,形成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训练。

二、“汽车检测技术”课程教学过程

“汽车检测技术”课程实践教学要先构建课程实践教学体系。首先,要在已经开设的专业课程的基础上拓展知识体系,将目前先进的汽车检测技术、检测方法、职业理论等内容融入其中,能够让学生在形成专业知识能力的同时具备较强专业思维能力、职业素养,提升专业知识的丰富感。其次,要建立课程实践教学基地,校方要与企业进行合作,构建基础设施更为高级的实践基地,这样才有利于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有亲自检测汽车的机会,提升检测能力。另外,要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要求,制定了具体的专业课程标准,该标准明确了相应课程的实践教学目标、考核方式、评价标准。例如:在进行“汽车动力性能检测”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加速踏板踏下的速度和力度要均匀,且要求重复性良好,取三次测试结果的平均值,若有飞点必须剔除。

三、“汽车检测技术”课程教学环境

“汽车检测技术”课程实践教学要营造真实工作环境。首先,要提升校外实习的时间比例,这样学生才能够真实地感受到参与汽车检测活动的重要性。其次,要开展情境教学。情境教学活动是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营造模拟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模拟汽车维修人员参与工作,例如:“加速熄火”为故障案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小组就会先学习相关理论,然后诊断故障,这样的教学方式效果更为理想。另外,教师还可以模拟企业的管理模式,让学生在班级内感受到企业的工作氛围,因为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实践课程教学和企业的生产有许多的相似之处,因此把企业模式借鉴应用到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实践课程教学中,具有了可行性。

四、“汽车检测技术”课程教学方法

1.推行任务教学方法

“汽车检测技术”课程实践教学要推行任务教学方法。第一,要提出整体的任务目标。例如:发动机检测的教学过程中提出整体任务就是:通过外观症状来了解发动机的问题。让学生通过不同的任务来明确发动机技术状况变化的主要外观症状有功率下降,燃料与润滑油消耗量增加,起动困难,漏水、漏油、漏气、漏电以及运转中有异常响声等。第二,要将任务目标进行分解,每个典型任务分解为若干项目。第三,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执行任务过程中的不足和优点,逐步提升实践的工作能力。在推行任务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明白,任务要有基础和提高之分,如在发动机拆装时,基础任务是每个同学都能够按要求拆装普通的发动机;提高任务则是要求他们拆能够正常运转的发动机,且装好以后发动机要能够良好运转。

2.案例教学方法

“汽车检测技术”课程实践教学要推行案例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展示各种不同汽车故障的解决案例,然后提供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将案例熟记在心中,这样遇到工作中的相关状况就可以通过案例回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其实案例教学方法就是为学生累积了工作经验。同时案例教学方式能够使得课堂教学更为生动,学生兴趣更高。

五、总结

“汽车检测技术”课程实践教学的实施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实施过程中比传统的教学模式要更为明确,思路更清晰;学生能够在合作学习,引导思考,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掌握基本的汽车检测技术能力,在理论知识充足的同时,形成独立检测汽车问题的实践经验;实践教学方法的推行必须要构建课程实践教学体系,营造真实工作环境,推行任务教学方法,让教学效果更具实效性。

作者:邹海林 单位:广西机电工业学校

第二篇:易经课程教学方法探析

一、教学的核心是思维方法

《易经》主要研究宇宙万物的变化,描述的是阴阳转变的系统,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都是被挂上封建落后、迷信低俗的臭名,成为被摒弃封杀的对象。而后我们更难以理解《易经》中所包含的精神文化,例如,《易经》中的“有我”和“无我”境界,“无我”境界中的发到自然以及阴阳变化细分系统、易经规律、表现方式,“有我”境界中的人道合一以及自我实现的方式、真理、内涵等,我们都只是理解表面现象,甚至是一头雾水茫然不知,那是我们思维方式太过于机械化或者其他原因。所以,我们要转变思维方式,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运用独特的见解去分析,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投入《易经》的思想模式,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教学的前提是宇宙观

宇宙观需要用博大的心怀去感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前提。《易经》的变法序列是通过形象来表达的,以观察万物为基础。例如,《易•系辞传》曰:“古者包牺氏(伏羲氏)王天下也,仰者观象于天,俯者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可见,通过远近事物的变化来揣测天地万物的变化规律,再构成形象,来透析本质和规律。《易经》不再是简单的去模仿形态,而是拥有自身的思维特点,可以表达万物的客观存在性。用意念来塑造的形象不能真正反应其客观真实性,单纯靠想象捏造只是主观想法,没有客观的逻辑性。然而《易经》通过形象描绘的事物的特征,通过系统、合理、间接的方式来体现。正因为如此,宇宙观对《易经》的重要性更毋庸置疑了,同时宇宙观也成为了教学的前提,但是由于《易经》本身的博大精深文化以及社会因素,使在教学过程中宇宙观更显得难以理解。对此,学生更应该在课前了解中国文化中宇宙观的进程,及其对我们国家发展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的途径是其结构组成

想要学好《易经》,首先就要从《易经》的组成、内容来学,通过这途径,找到学习方法。《易经》也名《周易》,在东汉郑弦的《易论》中,认为“周”是“周普”的意思,即无所不备,周而复始的意思。而唐代颖达的《周易正义》认为“周”是指岐阳地名,是周朝的代称。总之,对《易经》众说纷纭。但是《易经》中的组成部分是不可辨驳的,从内容上来分,可以分为十篇,《象传》(上分别、下篇)、《系辞传》(上、下篇)、《文言传》等等,被称为“十翼”。《易经》中的“阴”“阳”,形似毛笔画勾勒的“一”形状,相拥成圆形。古人用阴阳来表现寒暑、男女、日月、昼夜等相反的概念,这就是所谓的“一阴一阳”。

四、教学的核心的内容的择取

《易经》包含了两个内容,即卜筮和义理,二者相关相连,包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在择取教学内容上,教师该学会如何去鉴别知识点,去除不适合学生的内容。当今学生在阴阳八卦五行方面是比较迷茫的,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避免将这些传授给学生,以免学生消化不了。要提取《易经》中的哲学思想、道德理念,比如《易经的思维方式》、《易经的宇宙观和人生观》等来作为教学内容,但因为《易经》本书内容丰富结构复杂,教师应该挑重点来说,加深学生的记忆,而不是泛滥教学。

五、教学的目的是加强道德修养

能力不是教学的唯一目标,在教师讲课过程中,也应该重视品德的注入,古人视修身养性为生活的一大重点,而学生在学习《易经》的过程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易经》包含了对立统一、阴阳互根、阳逆阴顺、此消彼长、物极必反等规律,同时与这些规律数千年沉淀和积累形成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居安思危、乐天知足等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特征,以及中华文化和谐意识的核心和精髓。例如在乾卦的一个内容:“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亢有龙悔。”这段总共有六个层次,依据人在每个层次生长所具有的特征、社会经验等来建立适当的选择。初九指的是事物的开端,力量薄弱、根基不稳,这时候需要逐渐扩大实力保存实力,再进行下一步的进展,对应的年龄段是二十岁以下,二十岁以下没有自己的雄厚的能力,学会蓄势待发,属“潜龙”;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也就是九二,就要少年当自强,尽心尽力去学习,把握好机遇展现飞龙奔腾;九三被界定为三十至四十的年龄段,已有所成就,这时候需要有沉稳的心态去尽心工作,存在相应的危机感,不放松警惕,每天反思自己并敢于去纠正自己错误之处,才能走得更远飞得更高。19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曾经感叹说,他一生中最大的遗憾是没有完全学透中国的《易经》,可见《易经》内容的深刻程度。学习《易经》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第一,重振国学;第二,可提高国人的道德水准,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提高国民的精神生活水平,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三,对于治国理政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第四,对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具有重要意义;第五,对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郑琼 单位:辽宁省沈阳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食品毒理学课程教学方法

一、课程设置与发展

上世纪80年代后,由于食品毒理学在世界各个国家的高速发展,结合我国国情的实际情况与需要,首先在预防医学专业开设了《食品毒理学》的基础课程。此后,伴随着我国食品工业的不断发展与壮大,消费者对加工食品的需求不断提高以及相应的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政府、产业界和学术界开始高度关注食品质量与安全的管理。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食品毒理学的研究需求急剧扩大。截止到2005年,教育部批准设立及备案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高等学校已经到达67所。

二、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专业层次不同

食品毒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包含了药理学、免疫学、现代生物学、病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卫生毒理学、分析化学、遗传学、病理学及流行病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尤其是运用临床研究、试验研究和实际调查等多种研究方法对各类毒物质进行全面研究的作用机制,属现代医学方面的范畴。目前,在我国主要是本科医科学校的防预医学专业,农业和商业院校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以及高等职业院校的商检技术(食品质量与安全检验)等相关专业开设食品毒理学课程,食品毒理学的基础课程开设因学生专业的不同存在很大的差异。除了学习食品毒理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外,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中,食品毒理学教学偏重于食物中潜在的有害物质或食品添加剂的毒性亦或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来源等内容;预防医学专业的食品毒理学多侧重于毒理机制、评价程序及管理等方面的教学;而高职高专等院校中食品毒理学则侧重于各种食品中常见毒性物质的分析。这样一来,与医学专业及药学专业的学生相比,我校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的动物实验动手能力普遍较差,对理论知识的领会也不尽如人意。

(二)教材版本多样化

随着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设置,当前出版的《食品毒理学》及类似教材的版本也相继增多。有些教材还是沿用了编写预防医学领域毒理学教材的思路,重点对每阶段毒理实验的具体设计和管理与评价进行了描述,对于食品专业的学生来说,教材的适用性收到了限制,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专业培养要求。因此,选用合适的教材对于食品专业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可喜的是,近几年随着教材的编篡工作不断加强,笔者自己也参与到新教材的编写工作。我校目前使用的是单毓娟主编,我校参编的《食品毒理学》教材,这本书与食品专业特点结合相对来说更为紧密,学生更容易掌握里面的内容。

(三)实践教学环节欠缺

动物试验是食品毒理学研究所采用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也是食品毒理学实验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很多院校和专业食品毒理学都表现出实践教学环节的欠缺,实验课的教学质量受到严重影响。与医学院校自己所拥有的教学实践基地相比,农林院校的食品毒理学专业的学生就缺乏实践环境。例如,由于农林院校未开设有关实验动物学的课程,关于实验动物解剖、染毒方法的操作、动物设计等基本实验项目开设的很少。即便在医学院校,因为食品毒理学的实验周期设置的比较长,所以大部分院校对实验教学内容也进行了简化。我校在这方面的情况表现得更为突出和严重,目前,急需要扩大食品毒理学教学实验室,同时,必须要重视该课程的基础建设与投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四)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教师的知识水平是保证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食品毒理学的发展与生命科学的发展紧密相连。教师自身也要具备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知识。作为授课教师也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修养和综合素质,要广泛学习和阅读最新文献,同时加强对基础学科的理论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要达到融会贯通,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积极投身于教学改革中。

三、教学方法

(一)理论教学

我校将食品毒理学这门课程设置为2个学分,共计34个学时,内容多而课时少的矛盾凸显,若想面面俱到,就需将教材内容满堂灌输给学生,极易使学生知识思维混乱。这就要求教师在完成教材大纲讲授之余,及时补充各种与食品毒理关联的最新科技动态和发展趋势,向学生展示本学科研究所取得的成就,让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学科的一些前沿内容并让他们看到令人振奋的学科前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既大大提高了学生听讲效率,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进而学生普遍对所授内容予以好评,提升了讲授效果。

(二)专题讨论

在完成教学大纲任务的前提下,适当利用一些机动课时组织安排食品毒理学的专题讨论。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组织学生对文献资料进行学习,指导学生对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查阅,并将资料发给他们,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学习。另外,还要根据课程教授进程,形成专题学习小组,每组同学做好PPT后与全班同学进行分享,并开展课堂讨论,很多同学在讨论中表现得都很积极,大部分拿到资料的学生都能认真完成任务。通过这种互动式教学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效果,不但增加了学生的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成就感和完成任务后的成功喜悦感,也大大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布置课外小小论文

本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想法,在课堂教学中,通常要布置课外小小论文给学生作为过程考核的一部分,吸取国外老师授课的特点,加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首先教会学生如何查阅科技文献,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和阅读文献,结合课堂所学的食品毒理学关键知识点和当下热点的食品安全问题,自己选题写一篇小小论文,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论文字数不要求太多,但要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通过这样的探索,让老师能够看到一些同学身上平时发现不到的闪光点和想法,同时也加深了对学生的了解,学生也更愿意与老师交朋友,积极和老师讨论一些问题,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四)结合课程内容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大赛

结合我校目前开展的大学生创新活动,积极鼓励和帮助一部分同学参与项目申报,根据食品毒理学的授课内容和当下的食品安全热点问题,让学生组队,然后和老师一起想办法、查找相关的书籍、进行试验设计。与此同时,老师给予及时的帮助和引导,并督促学生按照设想逐步完成研究内容,遇到困难时与他们进行讨论。通过这样一系列的实验室技能训练,学生的实验动手技能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升,在每年的研究生面试中很多学生能取得好的成绩也与这样的科研实践关系紧密。通过把这样的实践活动年年延续下来,充分发挥和调动了我校本科学生进行实验研究的热情,培养了他们实践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结语

《食品毒理学》作为食品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以培养学生掌握食品毒理学相关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为目的,为学习其他食品相关专业课程和了解我国现有食品安全法规及标准打下良好基础。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个课程的重要性,才能在学科建设方面给予重视,这样,课程的改革才会有充足的力量。另外,课程教学改革是一个持续性的工作,要不断深化和改善,才能适应食品学科发展的整体规划模式,培养出高素质的食品专业优秀人才。

作者:唐俊妮 陈娟 单位:西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第四篇:新课程高中音乐教学方法研究

一、高中学生心理的发展

1.高中学生心理的特点。

高中生正在处于人生当中的朝阳时期,他们不再像小学生和初中生那样稚嫩,开始对社会以及生活中的一切产生好奇。对世界的认识已经由感性转为理性,开始产生实践的渴望。他们正在走向成人化,他们渴望知识,渴望交际,在一点点的摸索中,体会快乐。高中学生的心理大概有以下特点:第一、抽象性逻辑思维能力加强。随着对事物本质的不断认识,使他们的思维概括能力增强。第二、情感更加丰富多彩,逐步趋向深刻而稳定。第三、随着高中生生活内容的不断丰富,他们对事物也有了独立的见解。第四、高中时期学生的认知情况是其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形成的关键。

2.高中学生音乐学习心理特点。

音乐是一种优雅的文化形式,它与民族、道德、人性等息息相关,又包含着情感、文化等。高中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已经趋于成人的水平,他们对音乐的理解与认知也在逐渐提高。高中生正在渴望通过音乐来了解人生,来获取生活体验,来接触文化。良好的音乐感知能够引导高中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以及高尚的情操。高中生从自身对认知的角度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观念,包括对音乐种类的喜好、对音乐作品的欣赏以及对音乐创作者的崇拜与追求,以此来提高自身的文化艺术素养,达到愉悦身心的目的。

二、普通高中音乐教育课程的基本理念、特点及内容

1.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针对高中音乐课程提出了以下几种基本理念:第一、在音乐欣赏中提高高中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并以此为核心,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第二、全体同学一视同仁,但是不埋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第三、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且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及意识;第四、在多元化音乐种类的教学过程中不忘弘扬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使学生增强爱国情操。

2.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的特点。

音乐课在众多课程中是一种必修课程,按照新课程标准来讲,应当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为核心,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并发展成为爱好。音乐课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能够使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情操,弘扬民族文化。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的特点为:第一、高中音乐课程在设置时应当给学生提供选择性的空间,注重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这样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特长。同时要求教师有较高的能力和水平,能够不断的拓展自己的知识范围;第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修养。高中生的音乐文化修养是指学生对音乐中体现的民族性、时代性等人文方面的理解,以及对音乐的表达形式、音响、种类等方面的认识。其目标是为了提高高中生的品味以及文化素养,并使高中生的精神生活得到充实与满足。第三、使学生在“比较”中体验和欣赏音乐的美好,而不是被动的欣赏与理解。让学生能够在音乐的比较中学会对音乐的判断、鉴赏以及学会对音乐作品的价值欣赏;第四、通过对音乐的学习让高中生能够拓宽探索其规律性和逻辑性的思维方式,让高中生更深入、准确的了解音乐的抽象性特征。

三、现阶段高中音乐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校对音乐课程的重视度下降。

音乐课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从孩童时期一直陪伴着学生的成长,从学前教育中儿歌的学习到高中时期对音乐欣赏的学习,音乐课贯穿了整个学生时代。但是随着年纪的增高与知识难度的增加,音乐课程正处于逐渐被缩减的状态。在中国这个应试大国,学生在步入高中之后不得不跟随应试教育的大河,开始对考学科目的研究与学习,也给学生、家长以及学校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这种状态就使得音乐课程逐渐被忽略,成为不必要的学习内容,大多学校都将音乐课程更改为应试科目的学习,音乐的教育与培养不再是学校课程规划的重点,甚至有些学校直接取消了音乐课程的安排。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无疑对高中音乐教育的开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2.教学形式单一,缺乏多样化。

在大多数高中课程中,音乐课依然是在开展的状态,但是限制了课程的课时安排。作为教师,首先不能从自身放弃了对音乐课程教育的机会,应时刻要求自己,从自身开始提高教学知识的储备量,开拓思路,丰富课堂内容和形式,将枯燥的乐理知识讲解转变为组织简单的课堂活动,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对音乐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将高中音乐教育以学生为主体,加深学生对音乐的了解以及加深对乐理知识的掌握程度,从高中音乐课程的教学方式上改善当前高中音乐教育的质量。

3.高中音乐教学的目标不明确。

大多学校在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指定时并不明确,造成课程教学质量的下降,以及无法对学生进行系统化的教学,以至于难以达到新课程标准中对高中音乐课程的要求标准。另外,有些学校使用的教材与课程内容不符合,导致学生对音乐课程的学习兴趣下降,最终造成高中音乐课程教学成为了形式化教学。

四、新课程观下高中音乐的教学方法及策略

1.充分发掘音乐资源。

随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学校教育设施的配备变得更加齐全。在现阶段的音乐教学中,很多学校都配备有钢琴、手风琴等教学设备,甚至有些学校在音乐教室配备了多媒体电脑设备。在图书馆,也为学生准备了乐理知识的图书以及音像材料,使学生能够通过更多的方式获取关于音乐的资料。高中音乐教育除了在课堂上进行教学以外,还可以发掘更多的教学资源,例如,可以在课间休息时使用校园广播对学生进行音乐的熏陶,或者在食堂增加音乐播放的设备。除此之外,还可以组织与音乐有关的课外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身体,还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到更多知识,有利于学生音乐领域能力的拓展,以及学习兴趣的培养。

2.教学方法多样化。

兴趣是决定动力的关键因素。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了高中音乐教师应当研究的课题。教师应当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激励法等方式以及多媒体的辅助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如在课堂上播放一段经典音乐,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音乐进行分析,使学生能够集中精力,思维得到开拓。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适当的增加一些其他科目的知识,如与音乐有关的人文科学知识、历史知识等,丰富教学内容,增加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3.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

审美教育是美育的重要内容,是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感知与创造能力。音乐的教学使美育的重要载体。要想使高中生能够在音乐课程教学中提高审美能力,就应当先用音乐的魅力去吸引他们。高中的学习过程是漫长而枯燥的过程,这个时期学生的心智趋于成熟由还未完全被控制,因此容易因考学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并有较强的情绪波动。音乐恰巧是可以使人得到放松的方式,教师可以在适当情况下播放一些舒心的音乐,在高中生的心理和情绪得到缓解和放松的同时进行审美引导,使学生能够与教师产生共鸣。此外,在高中音乐教育的教材中,所使用的音乐作品大多都是经历了时间的考验,是历史遗留下来的经典。通过对不同风格的音乐欣赏,如:蓝调、古典、浪漫、流行等,领略不同风格的音乐给人带来的美的享受,并在欣赏过程中能够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悟能力,以及对作品的鉴赏与判断的能力,使学生通过对音乐的学习,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并使学生能够陶冶情操,精神得到升华。

五、结语

总而言之,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在音乐课程教育中应当注重教学的方法及策略,充分了解高中生的学习心理,做到因材施教。教师还应当结合自身能力以及学校的教学条件对教学形式及课堂内容灵活掌握。因此,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高中音乐教师就应当熟悉学生的基本状况,针对性的制定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观下,高中音乐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应当建立在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部分学生的抽查来了解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及共性特征,也要求高中音乐教师能够洞悉文化的发展和变化,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以及专业的业务水平,这样才能在学生提出个性化问题时做出合理的解答。在高中音乐的课程教育中,新课程观还要求课堂主体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担任着传授乐理知识,安排教学进度的工作,在新课标中应当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能够对音乐的学习产生兴趣,并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达到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作者:叶璐莎 单位:福建省南平市第一中学

第五篇:高校法学课程逆向教学方法

一、传统法学教学方法利弊评析

从世界范围来看,传统法学教学方法主要分为两类,即以讲授法为主要形式的大陆法教学方法和以案例分析为主要形式的英美法教学方法。

1.讲授法。

讲授法主要是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要方式,辅之以问题解答、阅读辅导和论文写作指导,并以学生是否完全接受教师课堂讲授的知识作为主要衡量标准的教学方式。其课堂讲授内容多以系统的介绍整个法律制度结构为主线、详细讲解法律概念、性质和特征等基本法律知识,因而这种教学方法通常具有四个明显特点。(1)讲授法注重法学知识讲解的系统化和体系化。系统化和体系化是大陆法系国家制定成文法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其目的是避免法律规则间的冲突和保证法律体系内部逻辑性的统一。因此,教师在以讲授法为主要教学方法时必须严格按照法律体系的内在要求系统地讲解法律基础理论知识和法律文本的具体规定。这样的讲解更有利于学生们系统地了解法律基本原则、基本精神和基本框架。(2)讲授法注重法律素质的培养和法律精神的传播。法学教学是以培养法学研究型和实务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因而法律规范的学习和分析,法律价值的理解和判断,以及法律精神的领会和传承应成为法学教学的主要内容。而这些教学内容的实现不仅有利于学生法律素质的提高,也有利于法律精神的弘扬和传承。(3)讲授法注重教学者理论功底的加深和法律素养的提高。法学教学过程主要是教师对法学理论和实务知识的讲解和分析,指导学生依据法律逻辑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整个过程完全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过程。因此,教师理论功底的深厚和知识广博的程度直接决定和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和任务的完成。(4)讲授法注重课堂教学形式的采用。这种方式对教学环境和物质条件的要求不高,可以在教师数量不足和法律实践场所不足的情况下开展,有利于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法学的发展,传统的讲授法已经很难单独应对学生们获取知识的渴望和社会对法学人才的要求,讲授法的劣势逐渐显现。例如:讲授法过于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而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2.案例分析法。

为应对讲授法的弊端,案例分析法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讲授法的不足。案例分析法是源于英美法系国家的教学方法,其逐渐受到各国高等学府的重视并应用于法学教学实践之中。该方法是通过分析和研究现有案例,指导学生将法律规定适用于案例的解决过程,从而使学生掌握案例分析、逻辑推理和法律适用的技能。其具有如下四个主要特点:(1)案例分析法是以案例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该方法要求教学活动紧紧围绕案例展开,进行介绍、分析、讨论和讲解。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尽可能地让学生在案与法的融合中感受和理解法学理论的含义和法律条文的具体规定,并运用法学理论和法律文本解决具体案例。(2)案例分析法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引导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始终居于主导地位,这种主导地位应体现在教学策划、案例选择、信息提供、课堂组织和讨论评判等一系列活动中。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案情、评论案情、共同讨论和相互辩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自发地和自愿地参与其中。通过上述的引导行为和激发行为帮助学生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案例分析法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整个案例教学活动中自主完成案情讨论、案情分析、法律思考和法律适用等活动,而教师只是在这一过程中予以细心的指导,并引导学生顺利完成案例分析和得出正确的结论。(4)案例分析法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际能力是案例分析法所要实现的主要目标。通过案例分析的形式,重点培养学生理解法律、适用法律和评价法律的认知能力,分析判断和归纳总结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陈述观点,解释缘由和观点论辩的语言表达和书面写作能力。然而,案例分析法同样具有许多不足之处。例如:①案例分析法过度侧重于案情分析和法律适用,忽视法学理论的研究和学习。其结果只能是学生学会依据法律推理得出案件可能的裁判结果,但是为什么法律如此规定和法律背后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则很容易被学生所忽略。②案例分析法在实践中还依然是讲授法的辅助手段,案例只是理论知识讲解后的辅助性解释工具而已。对此问题,许多学者建议将讲授法与案例分析法有效结合,使学生在理解法学理论的同时学会分析案例和法律适用技能,这样做既兼顾了理论学习又兼顾了法律实践。然而,如何很好地运用这一混合方法一直是学者们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对此,逆向教学法的出现为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提供了可行性方案。

二、逆向案例教学方法的优势和实践

逆向教学法是美国课程与教学领域的专家GrantWiggins和JayMacTighe于1999年率先提出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该教学方法是从教学目标逆向入手,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和开展教学活动,最终指导学生完成教学目标的方法。换句话说,课程只是实现既定学习目标的手段,而教学则是将注意力集中于特定主题,使用特殊资源,选择特殊学习指导方法,最终达到既定学习目标的过程。在具体教学中,逆向教学法不是由理论讲解到案例分析的顺向教学方式,而是先引入案例分析再进行理论讲解的逆向教学方式。其教学过程由三个阶段组成:(1)明确预期的教学目标;(2)确定教学目标需达到的证据;(3)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

1.逆向教学法的优势。

(2)逆向教学法首先进行的案例分析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这种教学法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精心地选取典型法学案例,并为之后的案例解析所需理论的学习奠定实例基础。那么在这一阶段,学生的法律学习是以了解案例具体情况为主,进行独立的分析和思考,并形成基于理性判断而得出的结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可以享受美好的探索乐趣,开拓广阔的思维空间,在伦理、道德和法律之间迂回游走,在快乐的探索中完成理论学习的铺垫工作。(2)逆向教学法鼓励学生基于各自的判断依据展开讨论,相互攻辩,在激烈的交锋中辨别是非曲直。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学生们通过讨论和辩论发现各自观点的不足,在相互学习中逐步提高对案情所涉及法律知识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同时,相互探讨和相互辩论会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热情和渴望获得真理的想法。(3)逆向教学法有利于教师通过启发式和探究式的讲解帮助学生解开谜团,帮助学生把对案情所涉及的法律关系的理解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在这一阶段,教师需要将分析案例所需的法学理论和法律条文予以详细讲解,使学生们能够将自己原有的认识与这些法学理论和法律条文相比对,从而理解法学理论的含义和法律规定的合理性,最终实现法学教学的预期目标。

2.逆向教学法的运用。

逆向教学法在法学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可借《民法学总论》课程为例加以解释。例如:教师准备讲授公序良俗原则时,可以依据这个教学目标选取一个现实的并且社会争议较大的借腹生子案例,并将详细的案情提供给学生,使其对案情有所了解。然后,鼓励学生们进行思考和讨论借腹生子是否符合社会伦理道德要求和法律规定的问题,并让学生将形成的观点予以表述。那么,当不同的观点出现后,学生们自然会对与自己意见不一致的观点进行反驳。当然,如果在对方观点依据充分且分析合情合理的情况下,学生也会认可和接受不同观点。这就由自行探索和学习的阶段进入到相互学习的阶段。最后,教师可以就这个问题认真讲解借腹生子可能产生的一系列社会伦理和道德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对社会公德和社会公共利益可能造成的危害性结果。之后,顺势引出公序良俗原则,通过解释该原则的含义明确指出借腹生子虽没有具体的法律规定予以禁止,但其违背了公序良俗原则的基本要求,因而属于违法行为。

三、结语

逆向教学法是一种与传统教学方法在设计方式上相逆的教学方法,其强调以教学目标为起点和归宿,视教学为目标达成的手段,致力于对教学思路的核心环节进行改进和创新。如果探究该方法的本质,逆向教学法实际上是传统教学方法中讲授法和案例分析法的结合,是一种混合教学方法。只不过这种教学方法将教学过程的顺序由传统教学的顺向教学转变为逆向教学。其由教学活动的终点起步,基于所要实现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合理安排案例分析和理论讲授的过程和阶段。在以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自主参与和主动求知,最终全面掌握法学理论和实务技能。

作者:顾成博 高凛 单位:江南大学法学院

第六篇:国际金融学课程引导式教学方法

一、国际金融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教学手段落后,“灌输式”仍是教学的主要形式,把记忆当作接受知识的唯一途径。目前,国际金融学教学仍然是教师主讲为主,教师依据国际金融学的教学安排和要求自行讲授每节课内容,在讲授中,很少与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性,在课堂上很少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这种传统的讲授方式,使学生经常不能很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应用能力欠缺,教学效果不佳。

2.学生在学习国际金融学过程中,教学资料较少,缺乏案例型和便于自学的学习资料,导致学生在预习和复习课程的过程中,难于理解课本上的知识。

3.在国际金融学实践教学和实验教学中,学生只是单纯上机进行模拟炒汇,在实践环节中缺乏对各种外汇交易案例分析和讨论。学生虽然对实践和实验环节很有兴趣,但学的内容却很少,只是单纯学会了炒汇的基本操作,可外汇交易的水平和灵活利用各种传统和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国际贸易、投资、风险规避水平仍较差。

4.双语教学仍处于教师主讲,而且以“翻译课”为主。在国际金融学双语教学中,很多学生感觉课堂上比较吃力,感觉教材的英文程度较难,感觉现有的补充资料理解也很困难。在上课中,把主要精力都放在英语学习和翻译中,而无法把精力放在国际金融学课程的消化和理解上,导致双语教学效果并不好,学生学习兴趣不大。通过以上的分析,研究表明,现在采取的一般的教学方式不适合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影响到上课学习的效果,因此有必要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本文提出了“引导式”教学方法,期望通过国际金融学课程“引导式”教学方法的设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国际金融学的知识。这种“引导式”教学方法在国际著名大学的经济相关课程授课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应用前景广阔。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引导式”教学是美国专家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经过不断的改革和优化,现在提出来的“引导式”教学的基本原理是:教师改变以往传统课堂上,以教师为主讲的授课方式,而是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教师首先按照教学要求整理好预习的资料,并通过网络或其他媒介发给学生,事先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所了解,然后在上课的时候,教师主要通过各种引导方式,如问题引导、案例引导、热点新闻引导等方式,提出一些问题,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多思考,多发言,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美国著名学者AsliDemirguc-Kunt在1998年提出,“引导式”教学方式优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引导式”教学方法通过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热情,使学生能真正掌握课程的知识。我国“引导式”教学方法开展得比较晚,但是有些专家也开始进行了研究,朱尔茜(2013)提出教师们在金融学教学中,通过引导各种金融的最新案例,让学生课堂上进行大量讨论和发言,调动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和新鲜感,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新知识,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周剑雄等人(2012)提出教师在讲授课程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情境来设计引导式问题,特别设计一些与课程相关的热点问题和新闻问题,使学生能认真思考,努力寻找答案,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李寒梅(2013)提出在大学教育中,根据课程设计多种生动有趣的案例,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帮助。

三、国际金融学“引导式”教学方法的研究目标及内容

1.研究目标:

(1)提高学生国际金融学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素质,通过理论教学的“引导式”教学,使学生比以往更能熟练掌握国际金融学理论体系和相关原理。

(2)提高学生国际金融的实践素质,通过实践教学和实验的“引导式”教学,使学生炒汇水平得到提高的同时,能灵活使用各种金融工具和衍生工具进行投资,规避风险。

(3)灵活采取各种引导式教学方法,使学生高效地学习国际金融相关知识,增加课堂的活跃度,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

(4)通过双语教学引导式设计,加强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增加英文精读、课堂英文互动,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锻炼英文听、说、读、写的能力。

(5)改革考核方法,使学生不再以一张卷子来论分数,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分析能力。

2.国际金融学课程“引导式”教学方法的主要内容:

(1)教师在课堂上设计不同的引导方法进行教学:一是“问题引导式”和“案例引导式”教学方法。所谓“问题引导式”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提出问题来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的一种教学模式。“案例引导式”是教师提出案例来引导学生思考的模式。其具体步骤是:第一,教师课前认真备课,结合内容设置要思考的问题和案例;第二,教师课堂讲课,提出问题和案例,请学生思考和讨论;第三,请学生发言和修正;第四,教师进行进一步的总结和提高。二是“兴趣引导式”教学方法。对学生广泛关心和感兴趣的内容,比如“外汇市场”、“外汇风险”等,可以由学生自己查找案例和资料,并自己对找到的案例进行分析,写出分析报告。国际金融学“兴趣引导式”教学根据课程的不同章节,设计有趣的题目,比如国际金融市场章节可以设计国际股票市场是怎么发展的,有哪几个重要市场;在学习“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金融危机”时,可以设计让学生自己阐述欧债危机和美国次贷危机发生的机理等等。学生还可以分组对各种有意思的题目进行分工和讨论,每组有一个组长,负责组织和安排工作,最后要每组派代表利用幻灯片和各种素材进行讲解。有的时候,对于比较简单的章节,还可以安排学生自学为主,自己准备课程,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成就感。三是“热点新闻引导式”教学方法。国际金融学作为与国际经济形势和实践关系非常密切的一门课程,许多热点的国际金融新闻都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教师要密切跟踪国际金融新闻和信息,并把这些国际金融新闻融入到各个章节的引导教学中。比如,在讲述“国际收支”时,教师选择一些重要贸易伙伴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的新闻,让学生们了解国际收支情况;在讲述“外汇与汇率”时,教师可以选择有关影响汇率因素的不同新闻,让学生们判断汇率的变化走势;在讲述“国际金融市场”时,教师选择国际金融市场的新闻,比如国际主要股票市场的信息变化、欧洲债券市场的每周情况、国际金融期货市场的新闻等,让学生们结合这些新闻,对国际金融市场变化进行判断,使他们更加了解国际金融市场;在讲授“国际资本流动”的时候,结合欧债危机和其他国家货币危机的新闻,让学生讨论和评价各国政府处理货币危机的方法。总之,每天,通过各种媒体的国际金融新闻数不胜数,所以,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需要经常关注国际金融新闻,并结合课堂的各个章节,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评价和预测。四是“视频引导式”教学方法。教师还可以准备一些视频录像,有关于国际金融方面的视频非常多,既有生动有趣的纪录片,比如“货币”、“华尔街”,还有各种各样的访谈节目,比如“一周财经新趋势”、“财经正前方”等,在国际金融课堂上,应适当按照章节安排选择一些视频给学生们播放,比如在讲授外汇和汇率制度的产生、国际金融市场、国际货币体系等章节,选择给学生课上播放一些时间短的视频,课下以作业方式让学生自己看一些时间长的视频,课堂上让学生们进行交流、讨论或谈感想,有利于学生学习到更多的国际金融学的实践知识。学生通过观看生动有趣的录像,对国际金融基本知识都能全面了解,枯燥的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浮动汇率制等知识,通过视频引导就能全面了解和掌握。

(2)教师要准备好引导式教学的资料。在上课之前,教师要深刻理解教学大纲的精神,认真钻研教材,然后对教材内容进行“剖析”,明确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哪些地方可以设疑,哪些内容枯燥乏味,在此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独特的自我设计,设计出相应的教学资料、讲义和习题,更重要的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有意义的主题或带有争论性的问题和案例(以视频形式),并全部上传到网上,要求学生预习,并对主题、问题和案例进行思考。

(3)在实践课和实验课中,教师也应采取“引导式”教学方法。在实践课和实验课之前,教师也应把相关课程资料、问题、实验设计资料和案例传到网上,在学生充分做好预习基础上,按照教师设计的实验内容进行基本的外汇、期权和期货操作,重要的是还要按照教师提出的问题和案例设计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比如,设计出案例中涉及的外汇投资、风险规避等方面的解决方案。

(4)双语教学的“引导式”教学方法设计。双语教学比较有难点,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有些困难,但是必须改革以往灌输式,以翻译为主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一,应重新选择或编写一本国际金融学英文教材。现在选择的是英文原版教材,难度较深,重新选择一本相对简单的教材,或者在原版教材基础上编写一本教材,在系统介绍国际金融学本身的同时,英文相对简单易懂,生动有趣,对学生非常重要;第二,教师必须准备大量的相关英文、中文资料,并且英文资料要简单易懂;第三,教师要设计好问题和案例,让学生认真预习;第四,在课堂上,要与学生多交流,多互动,真正展开讨论,而不是单纯地翻译。

(5)按“引导式”教学特点,设计考核方法。“引导式”教学有别于传统教学方式,考核方式上也需要重新设计,具体考核成绩分为平时成绩分数、笔试成绩、实践教学的成绩。第一,平时成绩。平时成绩要占到总成绩的30%-50%,这是由引导式教学的特点决定的,平时成绩包括课堂上回答问题情况、分组讨论情况、案例分析情况等,教师要严格记录每一个学生平时成绩,做到有据可查。第二,笔试成绩。这部分成绩主要是通过试卷试题的完成情况来给分,但考试的内容也侧重于国际金融学基本素质和实践能力,侧重于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死记硬背。第三,实践能力的考核。这部分主要通过国际金融学的实验考核来完成,通过在实验课中,学生国际金融学的实验表现、模拟外汇交易操作的分析能力、盈亏情况、学生对外汇风险规避方法的运用情况来给成绩。

四、国际金融学“引导式”教学方法的实施方案

1.设计国际金融教学中文和双语教学的“引导式”教学方法,根据各个不同章节和内容设计问题引导式、案例引导式和兴趣引导式等教学方法。

2.对国际金融学的理论教学进行“引导式”教学方法改革,突出国际金融理论的重点和难点,并要配上简单易懂的案例,并且不断补充相关的最新国际金融理论,编写教学资料和习题库;与此同时,在国际金融学双语教学中,选择或编写一本更好的英文教材,并编写相关教学资料和习题库。

3.设计国际金融实践和实验环节的“引导式”教学方法,并设计实验内容、实验问题、案例,并且在实践和实验环节中实施“引导式”教学方法,编写实验教材,制作实验模拟软件。

4.根据“引导式”教学的特点,改革考核方式,详细设计。

5.在上课的实践过程中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相关资料进行修改和纠正改革思路。

五、结论

“引导式”教学作为一种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值得研究和应用。通过将“引导式”教学方法在国际金融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教师们通过设计各种不同的“引导式”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国际金融学的课程学习中,可以通过分析问题和案例来学会知识,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水平、分析问题和解决金融、贸易、经济问题的素质。“引导式”教学方法对于加强学生课堂的主动性、趣味性,加强对课堂内容的理解以及实践能力起到重要的作用。

作者:罗丹程 宋连成 单位:沈阳工业大学经济学院

第七篇:公共政策学课程教学方法

一、实施该方法的重要意义

第一,可以推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互动关系。通过引入这样一种形式灵活、内容丰富的教学方法,可以改变过去由专业教师单独讲授的“一言堂”模式,变为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不仅可以采用主题发言、小组汇报的形式,也可以由不同观点的同学提出疑问供大家讨论与争鸣,使课堂氛围变得活泼有趣,极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此外,作为一种“任务驱动型”的教学方法,它的实施不仅能够帮助教师检查学生课下自主学习的情况,掌握每个学生对研读资料的分析水平,同时对于教师本人来说,每一次的经典阅读也是一次新的学习之旅,必将积累不同的学习感悟,发现更多前人的思想闪光处,无形中逐步夯实了教师自身的专业体系,拓宽了教师自身的专业视野。第二,逐步培养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目前,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呈现两种不良状态:一种是虚心向学,苦下功夫,但学习效果不明显;另一种是平日不学,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临阵磨枪”,这两种学习状态与本科教学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严重偏离。而究其原因,问题均出在学习方法上。笔者通过与班级学生课下访谈得出结论,结合教学过程采取经典研读,可以适当地施予学生压力,并且能通过集体讨论、辨析和教师总结更好地为学生答疑解惑,这有助于课程学习效果的持续提升。

二、实施该方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第一,明确课程教学目标,整体优化。依据教材编写教学大纲以完成基本教学为基础,经典文献的研读为辅助,做系统化的设计,整体遵循“形散而神不散”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做到课堂讲授和课外专题研读、研讨相结合。第二,知识容量大,视野开阔,覆盖面广。在总体教学框架中,各主题内容的覆盖面力求宽泛,尤其注重选择有代表性的前沿理论。第三,突出重点,详略有度。

三、实施该方法的具体步骤及考核指标

具体步骤:首先,由任课老师指定经典文献、经典书籍或者经典公共问题评论等材料,要求全体学生认真进行阅读与思考(阅读周期通常为一周);其次,采用随机抽取方式,每次抽取若干名学生,作为每次经典研读学习讨论课的指定发言人,根据相应的评分要素进行考核。再次,发言过后,评委及观众可进行提问,提问应由讲述者回答,其他人有独到见解也可回答。若论辩交锋情况出现,视其回答问题的观点正确、逻辑层次、深刻程度、流利度以及最终有无解答提问者的解答等方面酌情加分。最后,每位同学在经典研读讨论课上,需要上交一份此次规定经典研读内容的读后感或读书笔记。考核指标:第一,读后感演讲:(60分)1.仪态仪容:服装是否正规、得体,妆扮是否自然、得体,台风是否自然、大方,肢体语言是否简洁、得体。(5分)2.语言表达:普通话是否标准,感情是否丰富,语意是否清楚,语言组织是否符合逻辑,用词是否准确,演讲是否能完全脱稿连贯流畅表达。(10分)3.主题内容:演讲内容是否完整、丰富,演讲内容是否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内容是否具有趣味性。(10分)4.逻辑结构:演讲是否主次分明、详略得当、清晰完整、符合逻辑。(10分)5.分析结论:经典研读材料分析的是否有结论,结论是否深刻独特,并体现个人独特视角,能否引起他人共鸣。(20分)6.时间安排:详略是否得当,时间控制是否得当(是否超时)。(5分)第二,读后感写作:(20分)1.内容:对于经典材料主题内容把握是否准确、完整,内容是否具有科学性、合理性。(5分)2.结构:结构是否主次分明、详略得当、清晰完整、符合逻辑。(5分)3.感悟:研读的感悟是否深刻独特,并体现个人独特视角,能否引起他人共鸣。(10分)第三,论辩交锋与创新:(20分)1.问答:所提问题是否新颖独特,是否具有说服力,随机应变能力如何;论辩过程中把控全局的能力如何,小组协调程度如何。(10分)2.创新:演讲内容、演讲形式等方面的闪光点;任何独到之处都可加分。(10分)

四、实施该方法后取得的效果

笔者在自己所授课程《公共政策学》实施该教学方法后,取得了如下的效果:第一,这种教学方式处于初步尝试阶段,从第一次实施效果的反馈情况来看,学生能够按照具体的任务要求认真进行课下准备并完成读后感,但是在课堂上形成激烈交锋的时段较少,这说明在平日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教师不断培养学生深入思辨、开展论辩的能力。读后感整体完成的质量较好,学生态度较认真,但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形成个人独到的见解,并在课堂上勇于阐述个人的观点。第二,根据问卷调查的简单统计,学生普遍认为能够从课堂内、外经典研读的交流与思考中学到很多东西,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活跃思维思路,拓展视野,提升能力,为以后的学业深造做铺垫。学生对于经典研读的教学方法有一定的认识,认为采用过经典研读教学方法的老师比较清楚经典研读的目的及其意义。第三,根据问卷调查的最后一个开放式问题(你对专业课老师的授课还有哪些更好的建议),将两个年级学生的建议汇总如下:1.期望授课教师更多地与学生交流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2.能够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理论研修或带领学生开展外出实践。3.加强文献研读与拓展思考,多结合社会时政、实事进行分析,和学生交流、交换观点与思想。4.课堂形式应更为丰富多彩,可以案例教学、经典研读、课外实践、课程讲座等多种形式相互穿插于课堂之中等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

五、个人小结与反思

首先,与课程同步的、紧密相关的经典专题材料的选择问题。这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需要自己广泛地进行阅读,从中挑选出适合学生阅读实际的文献。程度过高,学生即使按老师要求去读了,也有可能对知识一知半解,不能真正读懂,反而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程度过低,又有可能达不到研读的目的。因此,经典材料的甄选可在后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挑选出适合的文献并建立学科经典资料库。其次,从哪个年级开始实施经典研读的方案?对于大一、大二年级的本科学生,接受的课程几乎都是大学通识教育课,此时进入专业书籍/文献的研读是否适当。有老师认为从二年级开始就应该进入高要求高水平的经典研读,那么,往后的专业课是否能继续地保持和跟进,是不是所有的老师都能沿用这样的方法,有的著作在二年级某门课上就提及或有部分学生课下已经读过了,那么以后在专业课课堂里还有没有必要介绍,或者介绍多少?这些问题还需要在教研活动中继续交流与思索。最后,授课方式的系统化设计,包括教学进度安排、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设计、考核办法等问题。如何在规定课时(课时较紧)的前提下,既保证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又不脱离基本的教学框架要求,完成教学任务?如何与教材结合,如何与考核方式相配套?这样教的教学广度和难度是否会超出教学大纲要求,老师能否驾驭?这样教,学生能否适应?等等。

六、结语

总之,初次尝试有苦有甜:说苦,是因为从任务设计到作业批改,从具体实施到考核评价,老师的工作量较大,而且这是个程序较繁杂、周期较长的评价过程;说甜,是因为从问卷统计及学生座谈所得到的学生信息反馈看:两个年级大多数学生是接受并欢迎这种做法的。在问卷调查中,有学生这样说:这种教学模式使问题更集中,将教材的内容扩展开来,充分调动了我们的思维,摆脱了教材的框架结构,能从纵横方向探讨问题,有时甚至可以在不用书本的情况下充分理解并掌握其主要内容,这是学生对这种方法给予的肯定。于我个人而言,在与学生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对于经典的阅读也会有新的收获和体会,这样一种方式也在促使自己不断提高。加之在一次又一次的教学过程中,积累的许多新感悟或疑问,也在理论的阅读中获得了新的提升或释疑。

作者:张瑜 单位:北方民族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