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师德缺失问题

高校教师师德缺失问题

摘要:高等院校教师担负着培养社会所需各类人才的重任,网络新媒体时代对教师的关注度及要求越来越高。加强高校教师队伍自身建设变得十分迫切,这关系着人才培养的成败,关系着国家前途和命运。建设一支既有渊博专业知识,又有高尚道德品质、符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的师资队伍,对民族复兴大计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修养;师德建设;人才发展

新时代即是知识与经济高度融合、信息与科技日益互联的时代,因此我们的教育思想也应跟上时展步伐。目前,我国教育领域正处于改革的深水区,社会对教师的关注度空前高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在日益增长,对教师的要求也空前之高。因此,新时代师德建设在思想指导上也须加强和跟上时展的步伐。

一、当前高校师德建设的现状

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师德建设工作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方面和薄弱环节。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和全面素质亟待进一步提高,师德建设工作亟待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制度环境亟待进一步改善。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是一项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近年来,学术造假、腐败之风、导师虐生、教授骚扰性侵学生的新闻时常见诸网络媒体报端。很显然,高校中出现“不正之风”,是教师队伍建设出现了问题,是师德建设制度不健全及监管力度不严所致。师德建设迎来新考验,一些新问题在高校教师中呈现。

(一)爱国意识淡薄,法律观念不强。当今世界是开放多元的,受经济全球化影响,教育领域也出现了大融合景象。由于长期受西方自由、人权思想影响,当前国内部分高校教师思想“麻痹”还自诩先知,一旦人生不顺便马上借着各种理由批这批那,甚至为发泄私仇而有曲意迎合国外反华势力者,转过来抨击家国的现象时而见之,这是爱国意识淡薄的表现。“子不嫌母丑”,爱国爱家者,是不会做出有损家国尊严行径的。爱国意识淡薄的教师还极易形成偏激的思想,在学生中散布极端个人主义,对其造成长远的不利影响,甚而危害国家安全,影响稳定与发展。更有教授利用职务之便,徇私舞弊,骚扰性侵,知法犯法。作为一名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往往最容易漠视法律的权威。实际上这些现象均表明,部分高校教师的法律意识不强。

(二)教书职责不明,育人意识欠缺。当今社会的浮躁风气,使部分高校教师开始“不务正业”,有些直接以赚钱为目的,并以此为荣,大加炫耀,育人成了兼职。这样的教师上课是极其不负责任的,课上敷衍了事,课下搞“歪门邪道”,这样急功近利的教师对学生会带来不利影响,甚至扭曲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说,这样的教师是没有职业观念的,更不用论其爱岗敬业了。还有教师学富五车,可缺乏实践经验,育人意识不强,特别是面对不同层次学生时,不注重学生个体差异以及群体接受能力,理论观念陈旧,一个课件讲到底,没有与学生的沟通、交心,对学生漠不关心,甚至不尊重学生的人格,诋毁学生,更不会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和生活指导了,这样的教师注定不会得到学生的尊重和爱戴的。

(三)治学不严,学术腐败,有违为人师表形象。部分高校教师不注重为人师表的形象,上班迟到早退,备课不认真甚至不带任何东西上课,课堂上教学方法单一,讲课枯燥无味;为了个人晋升,不择手段,找或剽窃别人的研究成果,大搞假科研、假学术报告。近年来,网络媒体报道了多起高校教授学术造假事件,舆论哗然!大众对高校教师神圣形象之认知大打折扣。部分教师确实有违为人师表的职业操守,违背了教书育人的初衷。高校学风不浓,监管不力,致使学术腐败,造假成风,严重亵渎了教师教书育人的神圣职业,损害了“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光辉形象。

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分析

自媒体时代,使部分高校教师遮羞布不再有用,以上现象均表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缺失。出现这些问题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教师自身问题,也有教育部门对师德建设的认知和监管力度不够等造成。

(一)教师自身综合素质低下,无职业道德观。受当今社会“快餐文化”“利益至上”“金钱至上”等浮躁世风影响,本身素质不高的部分教师变得功利化,他们的思想极易受侵蚀。人生际遇好得过且过;当遭坎坷之时,便不自尊不自爱。高校教师本应有敬业奉献精神,但部分教师只当教书为谋生渠道。孔子曾经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部分教师行不正,言不诚,应付式教书,课外没有反思,这是没有尽到教书育人的本职。有些高校教师生活上攀比腐化,出入灯红酒绿之地,甚至有教师利用职务之便,对异性学生进行骚扰和性侵……凡此种种,表明部分高校教师综合素质极低,道德观念淡薄,毫无职业操守。

(二)制度不健全,师德建设力度有待加强。在高校中师德建设是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受从众心理影响,许多高校形成了“攀比”之风,如校园要大、硬件设施要齐备、师资队伍要有大师级人物等。在这种不正风气引导下,学校引才计划就自然偏向引进一些所谓的带头人、科研“拔尖人才”,而把一些有品德操守、踏实教书的人拒之门外。过于强调“科研”成果,忽视对“品德”的考核,这是在师德建设和道德规范方面缺乏制度的制约和引导。

(三)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全球经济大融合,市场经济得以自由发展,同时其所带来的弊端也渐渐显露。目前,社会对高校教师关注热度在提高,我们的教育部门对教师队伍建设开始重视起来,高校师德建设和践行整体上是好的。但也应看到,在新时代下,高校师德建设出现了诸多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网络媒体上一些负面的、腐败的现象开始在高校教师中出现。有些教师除了教书,还担着几份兼职;他们热衷于挣钱发财,无心教书和育人。但一旦有利可图,便急功近利,如职称晋升,请人论文、代搞科研,目的是骗取国家经费,这些都是市场利益至上观念荼毒。

三、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需合力应对

师德,即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从事教育活动所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其涵盖了教师职业道德、思想观念、道德品质等意识形态的相关内容。因此,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应该从多方面合力应对。

(一)高校教师应主动加强对国情的认识,积极提高自身职业道德涵养。高校教师应有最基本的认识,即对国家的制度及所处的阶段有充分的了解,这样才能全面看问题,而非人云亦云;认清国家现状,才会清楚自己的状况,从全局高度上思考问题。另外,高校教师也应加强对国家教育制度、法律法规的学习力度,充分了解我国现阶段教育相关法律法规,注重养成良好的职业品德操守。教育部2011年12月印发的《高等教育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就明确了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操守。真正为人师表,应该为学生树立身先垂范的榜样,在他们中树立威信,赢得尊重,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是受人敬仰的人物。从思想上切实提高觉悟,才能使自己不断地在育人和科研上攀登高峰,做到“学高为师,行为世范”。

(二)强化对教师的监管,树立先进典型,引导教师崇德尚学。根据教育部《关于新时期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制定出符合校情、学情实际的师德建设方案。力求做到科学合理、适应时展要求、有创新大胆的理念。同时建立健全师德建设监管指挥系统,加强对师德建设的管理和监控力度,及时对师德建设实况反馈,发现问题,分析查找原因,有效整改;其次是完善师德激励机制。了解教师的需求,满足其正当合理诉求。善于利用绩效去强化,在教师中积极倡导敬业、乐业的奉献精神,注重对有高尚德行教师的回报激励。在兼顾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的同时,应该更加突出精神激励。对教师中的一些道德典型,应该大力宣扬,在广大教师中形成效应,从而占领道德高地。在涉及广大教师利益问题上应尽量做到最大化的公平公正,使教师真正回归“崇德尚学”的育人本位。

(三)引导教师严谨治学,以德育人。高校应该成为社会之外的一片净土,成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理想殿堂。要做到这些,就要监督引导,使教师放心甘心当教书匠。在高校领导管理层面身先表率,去形式化、去官僚化,拒腐败于校门之外。引导广大教师专注育人,对有重大贡献或者受到广大学生拥戴的教师,要提拔重用;对潜心学术研究且有丰硕成果的要进行物质重奖。净化教风学风环境,对学术造假、侵害学生合法权益的教师进行警告、降级或者直接解除聘用。严把教师入口关,对新进教师进行岗前职业道德培训,合格持证上岗。引导教师更多的注重修养品德,以德育人,以德治学,营造尊师重道的校园文化氛围。综上所述,应新时展要求,高校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更新育人理念,不断提高道德涵养,方能对得起教书育人的职业。高校要积极创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切实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管理,提高广大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教师品德的提高,有利于高校存正气,提声誉。相信培养出来的人,也必定深受社会的青睐。人才兴则国家有望,民族有未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靠的是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需要有更多品德高尚的教师去完成。

参考文献

[1]钱焕琦主编.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概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

[2]陈宁主编.师德建设新维度:组织文化的视角[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2.

[3]韦冬雪.高校师德修养使用实用教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

[4]张立兵.论师德师风建设在教学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年第06期.

[5]闫小柳,赵忠义.师德修养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陆延仕 单位:琼台师范学院府城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