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人群中慢性病高危人群健康管理

职业人群中慢性病高危人群健康管理

摘要:目的评价在职业人群中开展慢性病高危人群的健康管理效果。方法对昌平区六家企事业单位在职人员中的慢性病高危人群建立健康档案,并分组进行群体健康管理及个体随访管理。结果干预组及对照组高危人群各150人。随访6个月后2组的健康知识知晓率均显著升高,干预组上升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每日吸烟率、每周饮酒率、身体活动水平、体质量测量的频率均无明显改变。2组在过去半年控制体质量、使用控油/减盐措施的比例均显著提高。2组的血压、血糖、血脂的测量频率均有所提高。干预组血糖水平较管理前明显下降,而对照组无明显改变。干预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显著提高,而对照组无明显改变。结论在职业人群中开展健康筛查及管理,能有效识别慢性病高危人群,提高其健康知识水平,促进其健康相关行为的改善。

关键词:职业人群;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高危人群;健康管理

慢性病的发生是危险因素逐渐积累的过程,具有一定的自然规律。针对高危人群,提供早期筛查和健康管理及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可以有效降低发病风险,防治和延缓慢性病的发生[1]。随着慢性病年轻化的趋势,职业人群的健康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职业人群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健康状况与社会发展、家庭幸福密切相关。职业人群中的慢性病高危人群,作为慢性病的后备军不容忽视。针对职业人群中的慢性病高危人群的管理已成为目前我国慢性病防控工作的重点之一。为此,开展了北京市昌平区机关企事业单位慢性病高危人群筛查及健康管理项目,为科学开展职业人群健康管理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选取2018年4月-2018年5月昌平区某6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在职员工为研究对象,采取自愿的原则,进行健康问卷调查和健康体检。对于具有一个或多个慢性病危险因素特征者识别为高危人群,进行登记建档,并分组进行干预及随访。慢性病危险因素特征包括:①现在吸烟;②血压水平在130mmHg~139mmHg/85mmHg~89mmHg;③空腹血糖水平(FBG):6.1mmol/L≤FBG<7.0mmol/L;④血清总胆固醇水平(TC):5.2mmol/L≤TC<6.2mmol/L;⑤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

1.2方法

1.2.1研究分组

选择条件相当(单位级别、性质、规模等)6家单位随机分成2组:干预单位与对照单位。对于干预单位内的高危人群,采取单位群体健康管理及个体化随访管理相结合的形式,对其进行建档后的健康管理。单位群体健康管理的内容包括:①在单位举办4次健康教育讲座,内容包括合理膳食、积极锻炼、体检结果解读、健康自我管理知识及技能等;②在单位举办2次健康教育活动,活动内容围绕讲座内容展开。个体化随访管理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内容包括合理膳食、减少钠盐摄入、适当运动、缓解心理压力、避免过量饮酒等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内容。对照单位高危人群仅建立慢性病高位人群管理信息库,进行健康资料收集,不主动提供任何干预活动。

1.2.2随访

对干预组高危人群,社区医务人员在基线调查后,即根据管理对象的危险因素,制订个性化随访管理方案;随访时,监测其体质量、腰围、血压和各种高危因素的改变,同时进行健康教育,督促其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基线调查后3个月和6个月各随访一次。

1.2.3质量控制

研究方案经多位专家论证,以保证其科学性。现场调查员均接受统一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以减少调查过程中的主观偏倚。现场调查阶段有专人进行质量控制工作,以保证调查过程的高质量进行。数据录入采用平行双录入,以避免数据录入过程中的错误。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连续变量以均数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干预组单位在职员工共479人,筛检高危人群150人;对照组单位在职员工共575人,筛检高危人群150人。2组高危人群的一般特征如表1所示。与对照组高危人群相比,干预组人群本科及以上、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所占比例较高,有肥胖、高血压家族史者所占比例较高,腰围超标者所占比例较低,血压水平在130mmHg~139mmHg/85mmHg~89mmHg者所占比例较高。

2.2健康知识知晓情况

干预组高危人群在项目开始初期对利用体质量指数(BMI)、腰围判断肥胖标准的知晓率分别为12.7%和14.0%,在接受系统干预后,知晓率分别上升到76.0%和71.3%,知晓率的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人群在接受管理前、管理后对BMI、腰围判断肥胖标准的知晓率也均上升(P<0.001)。干预组人群知晓率上升的幅度分别为63.3%(BMI标准知晓率)和57.8%(腰围标准知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人群(32.6%和52.7%)。干预组人群在项目初期对烹调油、食盐用量标准的知晓率分别为8.7%和61.3%,在接受系统干预后,知晓率分别上升到76.7%和88.7%(P<0.001)。对照组人群在接受管理前后对烹调油、食盐用量标准的知晓率也均上升(P<0.001)。干预组人群知晓率上升的幅度分别为68.0%(烹调油用量标准知晓率)和27.4%(食盐用量标准知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人群(36.7%和16.0%)。

2.3健康相关行为

干预组、对照组2组研究对象每日吸烟率、每周饮酒率、身体活动水平、体质量测量的频率在管理前后的改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研究对象过去半年控制体质量、使用控油/减盐措施的比例较管理开始前有所提高(P<0.05)。2组研究对象的血压测量频率、血糖测量频率、血脂测量频率均较项目开始前有所改善(P<0.05)。干预组经常体育锻炼的比例较管理开始前显著提高(P<0.05),而对照组在管理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空腹血糖及血脂水平

干预组研究对象在接受管理后,空腹血糖水平较管理前有明显下降(P<0.01),各项血脂水平较管理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研究对象在管理后空腹血糖及各项血脂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5自评健康状况

干预组与对照组研究对象在管理后自评健康状况认为很好和好的比例分别上升约5%和3%,管理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不健康饮食[2]、吸烟[3]、饮酒[4]、肥胖[5]、高血压[6]、糖尿病[7]、血脂异常[8]是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导致巨大的疾病负担。既往居民健康监测数据显示,昌平区成人超重和肥胖率、吸烟率、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率均明显高于同期北京市平均水平[9-11]。在人群中有效控制及干预这些危险因素,进而预防心脑血管等慢性病的发生,降低疾病与经济负担,是昌平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工作的重点。既往居民健康监测数据显示,昌平区男性肥胖率在中年人中(40岁~49岁)最高,而随着BMI水平的升高,血压、空腹血糖、血脂水平均随之升高[11-13]。考虑到中年人多为在职人群,在工作单位有组织地进行健康筛检,能更高效地识别高危个体,进行健康管理与干预。基于此,对昌平区六家机关单位的在职员工开展了慢性病高危人群筛查,对其建档并定期随访。在健康知识知晓方面,在随访结束后,除腰围的健康标准外,干预组及对照组其他健康知识的知晓率均提高到了75%以上。这一结果提示,在职业人群中,由于具有相同工作背景,个体间交流频繁,健康筛检、建档、随访这些过程本身也可以在职业人群中引起他们对健康问题的关注,引导他们了解更多健康相关信息,并进一步帮助改善他们的健康相关行为。这也与既往的研究[14]结果一致。在健康行为改变方面,干预组经常锻炼者的比例在随访后显著升高,这可能与干预人群参与了系列健康教育活动(如集体组织健步走等),并接受了强化生活干预有密切关系。在单位统一组织健康活动,形成一定氛围,再加上同事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更容易促使健康相关行为的改善[15]。2组研究对象的自评健康状况在研究前后均未有明显改变。自评健康状况是一个相对综合的指标,受个体健康、健康行为、社会文化的影响[16]。本研究的随访时间仅为半年,无法从这一相对综合稳定的指标中看到变化。本研究在各个阶段均进行了严格的质量控制,结果真实可信。依据研究结果,随访后研究对象的健康知识有所提高,多项健康行为有了改善,并且在接受系统健康教育及强化生活方式干预的人群中提高和改善幅度更为明显。依托于共同工作环境,在职业人群中有组织的开展健康管理项目,能够有效识别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高危人群,提高他们的健康知识水平,促进有益健康行为的形成。这一方式可作为经验推广,与健康食堂、健康单位等共同成为职业人群中健康促进的工作模式。

作者:彭文娟 单位:北京市昌平区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