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策略解析

高中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策略解析

【提要】阅读教学课一直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基本课型。文章试在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新型阅读教学中注入对话式教学,并于整本书阅读教学、思辨性阅读教学、跨媒介阅读教学三种阅读课程类型中展开具体有效的对话式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语文;对话式教学;阅读教学;策略

2018年,酝酿已久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终于面世,这标志着新一轮的阅读教学改革即将到来。对比《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新课标在阅读课程设置、能力要求等方面都进行了较大改动,传达的部分基本理念与对话教学的基本原则大致吻合——民主平等、开放有序、合作交流、实践创新。因此,笔者将尝试于新课标的三个阅读任务群中进行对话教学实验,展开对话式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

一、整本书对话式阅读教学策略

(一)创设自由开放学习情境

在中长篇小说的阅读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在较长阅读周期中实现有效阅读的关键在于教师以点带面,帮助学生理清人物关系与人物性格的发展脉络。比如就《林黛玉进贾府》片段,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学生自行分组,协调角色扮演者与剧本撰写者。在展演前后,教师针对具体情况发起有效对话,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抓住林黛玉、贾宝玉等主要出场人物的特点,学会构建立体人物关系网络,推及整本《红楼梦》,进而掌握其情节发展脉络,体会小说的主旨,研究小说的艺术价值。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时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创设类似于角色扮演的自由开放的学习情境,赋予学生“心理安全”与“心理自由”,创造性思维便拥有了孕育的温床,深度生本对话、积极生生对话与和谐师生对话也得以生成。

(二)创设多种多样活动情境

根据整本书的具体内容,设置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采用形式多样的对话形式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对话。例如借鉴综艺节目《一站到底》的形式:布置学生事先阅读《堂吉诃德》,教师选取书中的具体情节、人物、细节等拟成问题。设置一位挑战者,其余同学为守擂者。挑战者通过限时答题与守擂者一一PK,获胜将赢得守擂者的积分,而守擂者获胜则取而代之,成为新的挑战者,最终以积分最高者为胜。这种形式的好处在于擂台范围可以涵盖全体同学,促使全体同学都加入到对话中来,特别是可以带动部分缺乏对话意识的边缘同学参与到积极对话中,点燃其对话激情,激发其对话兴趣,坚定其对话信念。通过创设多样活动情境,创新对话阅读教学方式,可以引发学生不断反思、不断强化,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全书的关键信息与精彩内容,加深对作品的印象,实现每一个体对其原有水平的升华。

(三)创设民主平等交流情境

新课标中关于整本书阅读任务群有如下教学提示:“……教师应以自己的阅读经验,平等地参与交流讨论,解答学生的疑感。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成功经验,及时组织交流与分享。”读书交流会、阅读经验分享会等对话形式,以学生为课堂主体进行生生对话,互相交流,互相评价,教师辅以解惑与分享,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发挥师生合力,对话成为了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完美结合的有力抓手。而读书沙龙则是另一更为自由的对话形式。在沙龙营造的本真自然、民主平等的自由情境中,师生之间富有个性地进行多层次交流与对话,相互倾听、相互启发,相互评价、相互完善,不断开发潜能,开启智慧,改善和发展生命,取得人文素养和生命质量的整体提升。

二、思辨性对话式阅读教学策略

对比探究是思辨性阅读教学中最常用的探究手段。郁达夫的佳作《故都的秋》与《江南的冬景》由于体裁一致,常常被用来进行同类比较阅读教学。教学有三要素:甲方、乙方、话题。在对话式比较阅读教学中,话题更是决定教学质量高低的核心要素之一,直接影响比较的深入展开。因此,教师要在比较的大话题下,择其一端设置课堂主话题,例如将《故都的秋》与《江南的冬景》进行语言风格对比,以此统摄对话,而后巧设小话题,延续对话,深入比较。

(一)秋冬有别,美之大同

散文中意象的选择与营造是作者独特审美情趣的外在表现。在对话教学中,教师可将小话题“两篇文章的审美意象比较”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拾阶而上,超脱物象,描意传情。如学生将《故都的秋》中“破屋”“浓茶”与《江南的冬景》中“乌篷小船”“茅屋”“酒客”等意象进行对比:秋日破屋品茶与冬日泛舟饮酒皆非一般情致,颠覆学生的审美认知,个中意味的语词化表达对学生来说是个难题。教师便可先以“名花”“美酒”与“破屋”“浓茶”的对比搭建理解的桥梁,引导学生体会郁达夫的深邃情致。秋之美于郁达夫而言,在于死亡的悲凉,所以赏秋不宜为半开、半醉之态,而宜具品茶的悠闲与清醒,慢品细尝。江南的冬虽是明朗、和暖的,但冬日有闲致泛舟者鲜矣。“悠闲是雅趣的姿态。”而在如此细致的思辨性对话后,学生易能发现两篇文章意象的选择与营造无不透露出一股悠闲情调,显露出郁达夫作为都市名士的雅趣,表现了郁达夫一以贯之的审美情趣。

(二)雅俗对比,今音古韵

五四新文化时期,外来文化冲撞传统文化,传统文化虽有倾覆之态,但千年的文化已然积淀成为民族的底蕴。在传统文化中陶染成长的郁达夫,语言既闪烁着亮丽的时代色彩,又蕴含着浓浓的古典韵味。以“两篇文章的雅俗对比”为话题发起对话仍显空泛,教师需在对话时循循善诱,启发学生从古典诗词常用手法、通俗意象选择等角度仔细解读文本,与文本对话,通过圈点描画,将对比落实至具体词句中。如《江南的冬景》中“雪深几尺”对“风大若雷”,“门对长桥”对“窗临远阜”,典雅整饬,优美凝练,极富语言的古典美。而《故都的秋》则在意象的选择与语言的运用上,更具有白话的意味。如“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雅俗共存,通俗易懂。经过两个小话题的深入对话后,带领学生回归主话题。明确都市文人独特的审美趣味与雅俗共存的语言运用孕育了郁达夫独特的语言风格,既自然畅达又热情坦荡,宛如洞箫之声,余音袅袅,又如山泉叮咚,甘冽清澈。在对话式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同类对比、异类对比等对比方法,引导学生探究文本异同,通过师生对话不断进行感受、理解、体验的“碰撞”,点燃学生辩证思维发展的引线,“发展学生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辨水平。”

三、跨媒介对话式阅读教学策略

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带来了教育技术的全面变革,语文课堂在关注学生的同时,也要有效运用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因此,教师在建立好相对稳定的课堂结构后,可以构建富有弹性的实施机制,如在老舍先生《想北平》的阅读教学课堂中加入音频元素辅助教学。首先以《想北平》的原文导入,引导学生与教材编者对话,找出教材选文相较于原文进行的三处明显改动。学生找出改动后,教师有目的地利用《想北平》的名家朗诵音频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情境。学生聆听朗诵的同时体会文章整体感情基调,揣摩选文改动后与原文在情感表达上的异同。而后自然转入对话情境,教师在对话中顺势而导,启发学生咬文嚼字,品出情蕴。现以其中一处改动为例进行教学策略探究:在文章的第六小节中,原文为“哼,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改文则为“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其一,改文需改?“哼”字可删?教师首先向学生发起任务:回味音频,自由朗读,小组讨论、交流,比较语气词删改前后在情感表达上的差别,思考“哼”字是否可删及其相应的原因。而后教师发起师生对话,在对话中明确“哼”字表现的是老舍对于家乡的自豪、骄傲之情,要求学生利用朗读将这种感情表现出来,唤起学生对老舍对于北平这份情感的理解,产生情感共鸣。其二,改文未改?“儿”字要留?改文既有变动,又具不变。延续上文对话情境,引导学生回归文本,再次比较发现编者删去了“哼”,却保留了“儿”。“儿”有何特别?教师在关键处提问,启发学生结合作者背景进行思考,明确“儿”已成为地道北京话的标志之一,编者保留“儿”意在表现老舍先生对北平的深爱。随后教师可截取名家朗诵片段再次播放,带领学生感受朗诵者以老舍视角对于北平浓厚情感的深情表达,品味文章中大量儿化音的运用所带来的浓郁老北京韵味,体会老舍先生对北平的深厚感情。跨媒介对话式阅读教学利用音频、视频等媒介形式辅助教学,科学地构建了互动化、高效化、人性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与作者、编者、朗诵者对话,学习写作技巧与朗读技巧,并提高理解、辨析、评判文本内容的水平,以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审视文本内容,汲取情感养分,激发创造潜能。这符合新课标改革的内核——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与辨证思维水平,适应了创建创新型社会的时代要求。

四、结语

对话式阅读教学是对话的时代精神在阅读教学领域的回应。本文以新课标中整本书阅读教学、思辨性阅读教学、跨媒介阅读教学三个任务群为例,尝试探究了对话教学理论在三个任务群中有效实施的具体策略。但由于新课标颁布尚且不足一年,新课改仍处于起步阶段,本文的探究目前只能停留于理论阶段。在之后推行的新课改中,高中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策略势必要结合现实情况,考虑不断升级的教育策略,进行改进与调整。

作者:金丹妮 龚孟伟 单位:扬州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