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对话式教学形式探析

高中语文阅读对话式教学形式探析

【提要】从古至今,阅读教学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对师生、文本之间的互动性、联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对话视野下,将课堂打造成“三方一体”的格局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对高中语文阅读的对话式教学形式进行探索性的研究,寻找阅读教学的突破口,从而构建高效课堂,提高语文阅读对话式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高中语文;对话;阅读

对话,顾名思义,多方之间相对平等的谈话。在其思想理论范畴内,还包含了在思想禁锢、言论压制年代保持谦卑思想和言论自由这一重意思。将对话引入教育,也代表着教师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要注重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给予学生言论自由,激发学生的表达欲。阅读教学是语文课程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也能提高中华民族整体性的语文素养。目前看来,阅读教学成本高、费力大、成果少、见效久,且形式较为单一,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对此感到有心无力,疲惫不堪。近年来,随着教育界对语文阅读的重视,不少学者将“对话”与“语文阅读”相结合,开创了不同形式的语文阅读对话式教学。笔者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研究,基于前者在此领域的探索发现,汲取传统阅读教学的有效经验,将新课标下高中语文阅读对话式教学形式分为生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进行初步探究。

一、生本对话,建立自读体系

生本对话强调的是学生与文本之间心灵的沟通,思想的碰撞,是倾诉者与聆听者之间亲密的关系。生本对话形式是高中语文阅读对话式教学的核心,是三种对话形式的起点,旨在打造学生阅读灵活化、自主化、个性化,同时体现了教育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阅读鉴赏中,着重突出学生个人,淡化教师角色,将文本完整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减少教师的干涉。阅读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更是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自读体系,通过阅读,与生命、美达成多方沟通。

(一)生本对话进行了多年,仍然存在很多根深蒂固的问题:

教师过度参与,学生失去自主体验的机会。郭乐思(2006)提出了儿童阅读“起点非零”的观点,由此胡广君(2017)的高中生阅读“起点非零”的结论也被推断出来,它有几层含义:高中生的语文自主阅读能力非零,阅读积累非零,阅读兴趣非零。对高中生来说,这三个“非零”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有教师遗忘这个关键点,有一个教师在教学《祝福》的反面例子:教师:祥林嫂是怎么死的?学生:四婶不断地对祥林嫂说“你放着罢,我来摆”,她不让祥林嫂插手任何事。教师:对,祥林嫂的死源于封建礼教纲常伦理的内在矛盾,四婶觉得她不吉利,这同时也是大众冷漠的体现。部分教师对学生的自主能力视而不见,为了追赶教学进度,单方面进行文本解说“表演”,将学生与文本活生生地切断联系。

(二)文本无法匹配,学生自主体验的成效微小

每一个学生因为成长环境、知识水平、个性特征等因素,对文本有不同的理解。相同的文本使得每个学生对于文本的接纳度、吸收率不尽相同,过于深奥的文本,使解读能力水平较为低下的同学无法好好掌握;过于浅显易懂的文本,使解读能力水平较高的同学不能展开深度思考,这两种情况对于同学来说都是得不偿失。文本深度与学生能力的不匹配,大大降低了学生自主体验的效率。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归纳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给学生充分的阅读自由,为学生铺设对话通道

打击“灌输式”教育,保证学生与文本的初接触,以自己的成长经验、知识水平去体会文本、解读文本。同时,教师给予学生自主体验的充分自由并不代表放任不管,教师需时时刻刻引导生本对话,为学生铺设好对话通道,利于生本对话的有效开展,与文本作者形成情感共鸣、思想共鸣。

(二)文本内容多元化,文本深度多重化

生本对话应以师本对话为基础,在选择文本时,教师应考虑到学生的能力不同,选择不同内容、不同深度的文本,尽量使文本与学生个人匹配,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阅读方法,把握文本的精髓,保证生本对话的高效。

二、师生对话,开拓个性世界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师生对话是关键一环,是生本对话与生生对话的桥梁。不仅参与师本对话,更要以“对话者”的身份引导学生、教导学生,发挥自身的教育性。自从师生对话提出以来,学生在对话中的地位就受到了无可比拟的关注,“平等”二字在师生对话中是必不可少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18)中明确指出:“教师应以自己的阅读经验,平等地参与交流讨论,解答学生的疑惑。”这意味着教师要给予学生阅读、思考、表达的空间,建立师生间良性的合作关系,帮助学生培养沟通表达能力、自主发展能力,参与学生个性的精神世界。至今,我国关于师生对话阅读形式的体系还是零碎的、片面的,在高中阶段的实施中出现了以下问题:第一,师生对话不对等,步调不统一。这种情况均对学生的阅读起着极大的消极影响,当双方进行沟通交流时,教师以自己的知识水平体系为准,忽视学生提出的疑问,将值得探究的问题一带而过,只将关注点放在自己认为的难点、重点、疑点上,不仅没有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同时也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打击学生的积极性。第二种,教师丧失引导地位,放任学生表达想法,导致学生的思维偏离主方向甚至与原作者的思维背道而驰。第二,教师模糊对话概念,对话形式化。教师误将对话等同于双方的问答,回答仅限于“是”与“不是”,仍然没有逃离“灌输式教育”的怪圈。这种做法只关注答案的得出,忽视了对于问题的思考、交流,不利于学生感受能力、思辨能力的提高。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归纳出以下几点对策:首先,搭建高效交流平台,创建多元化对话。教师要提高自身能力素养,谨记倾听,维护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自己的定位,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提升对话质量。扩充对话形式,根据自己的阅读思路、思维特点,将自己的想法梳理、概括,拟成文章,互相交换阅读、批注,在全面了解对方的想法后,进一步探讨,形成螺旋式对话方式。另外,杜绝对话“暴力”,提倡积极对话。以学习《大堰河——我的保姆》为例,面对学生的提问,一位教师是这样引导的:学生:在“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一句中,灵魂为什么是紫色的呢?教师:抽象来看,如果灵魂有颜色,你觉得是什么颜色?学生:透明的,代表灵魂是干净纯粹的。教师:换句话来说,你觉得透明这个颜色是代表干净纯粹的,那紫色呢?它代表什么呢?学生:紫色给人的感觉比较偏向于高贵、冷艳。教师:没错,紫色象征高贵、神圣,那我们来尝试将这层含义与大堰河的灵魂相结合,分析分析艾青的思想感情。学生:大堰河虽然身份卑贱,但是她慈爱、善良,她的灵魂称得上高贵、神圣。参考这位教师的表现,我们得知:对话从来不是说服,教师要打破话语垄断权,杜绝对话“暴力”。对话也从来不是问答,教师要明晰对话的意义,杜绝对话形式化、虚假化。教师在与学生对话之前,应对文本进行充分解读,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鉴赏文本,揣摩学生心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形成积极向上的对话场景。

三、生生对话,培养合作能力

生生对话即学生与学生之间自由、平等的对话,是三种对话形式中最具有开放性的对话形式。《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18)中关于生生对话明确指出:“围绕感兴趣的话题开展讨论和辩论,能理性、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平等商讨,有针对性、有风度、有礼貌地进行辩驳。”此形式有利于激发学生之间的认同感,提高对话的真实性,实现多方要素的整合与内化;提升对话的协调性,保证学生的对话参与度,帮助学生培养思辨能力、合作互助能力。相较于另外两种对话形式,生生对话在实际教学中相对被忽视,产生了以下几点问题:首先,教师缺席生生对话,学生盲目对话。部分教师游离于生生对话外,不仅无法把握学生的动态思维,而且阻塞了收集学生对话信息的渠道,对学生的对话进展、结果“一问三不知”,致使教学进度严重滞后,教学效果迅速降低。另外,对话机制不合理,学生无效对话。生生对话多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展开,在一般情况下,小组组建的依据多是成绩、能力、社交关系。在阅读研讨时,就以文本解读来说,由于每个学生的侧重点不同,导致文本的解读进度缓慢,每个小组的阅读体验都大同小异。这样的组建方式增多了学生的无效对话,收效甚微。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归纳出以下几点对策:一方面,教师有效协调,接受学生反馈。教师适时加以指导,帮助每位学生进入文本,产生个性化的解读,相互接纳、兼收并蓄。同时实时跟进学生的阅读研讨,接受学生阅读反馈,归纳疑难杂问,补偏救弊。另一方面,科学分组合作,尊重学生兴趣。为提升学生阅读技能,深度解读文本,小组的组建可依据解读方向、侧重点,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大致想法,“同道中人”为一组就此方面对文本进行解读。兴趣、想法、研究方向相同的学生分组合作,有利于其根据自身特点,表达自我、发展自我、深入文本。

作者:戴怡珺 龚孟伟 单位:扬州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