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学生自学能力培养(4篇)

高中数学学生自学能力培养(4篇)

第一篇:高中数学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摘要:

高中数学属于理论性较强的学科,需要学生不断深入思考才能够系统地掌握数学知识.在此种情况下,教师应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由此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今后的课堂上掌握更多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

高中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高中生的思维处于活跃时期,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此种形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但近年来,因为受到了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在课堂上一直处于被动状态,思维模式太过单一,对于数学知识也是强制性记忆,学习氛围沉闷,学习效率也得不到提升.而教师也将讲解知识当做最为重要的任务,采用了高密度的练习,忽略了对数学史等内容的讲解.而自主学习策略则较为符合“学讲方式”教学模式的宗旨,强调了自主探究等内容,能够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创设自主学习氛围,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是学生思维的引导者,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因此教师需要多与学生沟通,使学生体会到教师的友好,对教师产生信赖感.如此便可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使学生愿意“亲其师,信其道”转变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当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积极鼓励学生,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动力,因此创设符合实际教学内容的情境,调动学生的数学兴趣非常关键.“学讲方式”的教学模式指出,创设合理的情境能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由此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到教学中.在数学课堂上教学情境的设计应当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入手,为课堂教学做好铺垫,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与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例如在讲解“椭圆定义”时,教师就可联系实际生活,为学生展示行星运行的轨道,使学生直观地认识“椭圆”,随后借助几何画板按照椭圆的定义来设计动点轨迹,同时提出问题“怎样的动点轨迹是椭圆?其方程是什么形式?”等,由此便可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在讲解等比数列前n项和时,教师就可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目前市面上有很多关于学生的保险种类,如教育险以及分红险等.A同学购买的保险为,每年缴纳1万元,持续20年,等到60岁退休后,就可每年领取5万,同时在交纳保险的时间内,每年可获得一千元的返利.随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按照银行4%的利率与此项保险来进行对比,假设A同学生能活到80岁,哪种形式能获得最大的利润?当学生思考结束后,教师可提示学生,两种方法间的差距可能会达到数百万.如此便会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更想掌握对比的方法,如此便可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二、优化教学方法,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教学方法包含了一定的技巧,在数学课堂上,恰当地运用合理的教学法,就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一切不合理的教学法只会影响教学效率,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在数学课堂上,教学方法的选择应当是灵活的,在一节课上可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恰当地选择,并灵活地运用.例如在学习“概率”时,教师就可先掏出一枚一元硬币,往空中抛,随后伸手接住,让学生猜一猜是正面还是反面.因为平时的数学课堂都非常严肃,学生见到此种轻松形式时,积极性都很高,注意力也非常集中,都认真地猜测教师提出的问题.此种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相结合的形式,能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什么是概率,如何理解生活中的概率事件.随后,教师可引进排列组合,同时示范“抛掷10次硬币,1次正面向上的概率”,同时结合树形图的形式求出概率.随后教师可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每三个学生为一组,一名同学抛掷硬币,一名同学记录,另一位学生计算,分别计算一些抛掷10次硬币,2次正面朝上,3次正面朝向,5次正面朝上的概率.学生在实践时,教师可走下讲台,与学生进行互动,对学生出现的细节问题进行指导.通过此种形式,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很高,自主学习能力也可得到显著的提升.

三、改变评价方式,增强学生的自主性

在以往的数学课堂上,教师都是将升学率与学生的成绩作为衡量数学与评价教学质量的关键,影响了学生的自主性.“学讲方式”教学模式普及后,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建立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的评价体系,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当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树立多样化的评价观,将关注智力评价转变为多元能力的评价,如可结合口头表达、日常作业、课堂提问等形式,还可结合学生间的互评.通过此种更加完善的评价形式,就能够使学生及时掌握自己的学习情况,同时还可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主性.

综上所述,高中生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接受能力.在"学讲方式"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开展数学教学必须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首先要将学生当做教学活动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此外教师还需要恰当地引导学生,对学生的学习习惯与行为进行指导,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如此便可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主性.

作者:袁方案 单位:江苏省新沂市第三中学

参考文献

[1]马文辉,张晓月,程立云.新课程理念下改革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数学[J].中国科技信息.2005(09)

[2]吴绪升,周国良,刘玉梅.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路径探析[J].新课程学习(上).2013(06)

[3]韩艳艳,.基于导学案的学生分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高中数学教学模式———以《演绎推理》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2013(S1)

第二篇:高中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摘要: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有些教师一味地讲解,而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教学效果不理想.高中学生面临很大的压力,学习负担比较重,再加上高中数学难度大,从而对于数学学习缺乏兴趣.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认识到学生是数学教学的主体,必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有更大的进步.

关键词:

高中数学教学;自主学习能力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管是在课前,还是课后,教师都必须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他们自主学习.高中数学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难度的,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传统的“教”与“学”的模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跟以前有了很大的不同,必须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是他们成才的关键.由于高中学生的自我约束意识比较薄弱,教师要给学生讲解一些自主学习的方式,并不断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下面就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谈点体会.

一、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对于高中学生来讲,他们在初中学习数学时接触的都是一些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这样的数学学习比较简单,在步入高中以后,数学学习显得比较困难.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采取措施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明确学习意义,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就要让他们明白学习数学的意义,也要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数学是每一个高中学生迈入大学校门所必须要学习的一门科目,也是高考的主要科目之一.也就是说,要想让学生考入好的大学,就要让他们学好数学.数学成绩决定着一个人能否走向一所好大学.因此,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由于高中数学比较难,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成为教师关注的主要问题.新时期,情境创设法越来越多被人们所重视.所谓的情境创设,就是在课前教师对自己所要讲的内容进行精心准备,然后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创设一些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一个人学习的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提高了数学课堂的学习兴趣,那么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自然就会提高.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促使学生参与数学课堂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独特魅力.

二、倡导学生自主学习

高中数学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教师片面讲解,只能给学生起到暗示的作用,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1.启发学生进行质疑.要想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就要启发学生进行质疑.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填鸭式教学,学生只需要认真听讲,对教师讲述的内容进行认真记录,并根据教师制订的模式进行套用.这样的教学模式,固定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于问题缺乏好奇心和探究动力.新时期,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就必须对学生放手,在课堂上采取互问互答的教学模式,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促使学生探究相关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高中阶段是每个学生一生中的关键时期,不管是教师、学生还是家长都特别重视这个阶段学生的学习.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时间进行严格规划,把学生生活中的每一点时间都利用起来,使学生几乎没有自主学习的时间.新时期,要想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数学问题的探究.

3.倡导学生相互协作,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对于高中学生来讲,他们的自我判断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对于数学学习,学生通过小组间相互协作完全可以做得很好.教师可以给学生分组,然后给每个小组布置相应的任务,让学生在小组内展开探讨.这样,小组内成员可以对自己的观点进行阐述,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观点,解决问题的思路就会产生很多,对解决问题有很大的帮助.同时,通过讨论,学生可以学到更多知识.

作者:王琪瑶 单位:山东省莱芜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马正旭,陈婷.高中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研究.西北师范大学,2014年.

第三篇:高中数学教学学生自学能力研究

学习,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自主去完成,而在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被作为接受知识的对象,其主观能动性被忽视,“教”等同于“讲”,“学”等同于“受”,学习效率不高,技能难以得到培养.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自主感知、探索、构建数学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提出任务,引导学生预习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预习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从学生的学习来看,很多学生在课前不会主动预习,有的学生在预习中不知道该做什么,只是粗略地阅读教材,效果并不理想.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课前预习中就要向学生明确目标和任务,让学生知道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通过什么途径去完成任务.这样,有利于学生展开自主学习活动.比如,“对数函数”的学习,什么是对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有什么特点,抓住这两个核心引导学生去阅读教材,初步感知,才能为学生理解知识奠定基础.在课前预习环节中,对于基础知识点,要引导学生尝试理解,例题要引导学生能看懂,提出遇到的问题,练习则要先尝试解决.很多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习惯了依赖教师,为让学生自主完成课前学习任务,实践中可用导学案引导学生完成,导学案中可应用填空、例题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自学.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要对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检查和反馈,及时进行评价.

二、问题引导,促进学生探究

课前学习更多的是让学生根据任务学会去阅读教材,初步了解教材的结构、知识点的安排,初步尝试理解知识点,但因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学生在预习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对知识点也不一定能完全理解.过渡到课堂中,教师需要精心设计问题,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学习活动,结合自学而和同伴展开交流活动,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讲“直线的两点式方程”时,若要求直线方程,应知道什么条件,合作解决下面两个问题:(1)已知直线l经过两点P1(1,2),P2(3,5),求直线l的方程;(2)已知两点P1(x1,x2),P2(y1,y2),其中(x1≠x2,y1≠y2),求通过这两点的直线方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已知两点的坐标,先判断是否存在斜率,然后求出直线的斜率,从而求出直线方程.再引导学生通过画图、观察和分析,发现当x1=x2时,直线与x轴垂直.结合课本中例3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所给的条件有什么特点?可以用多少方法来求直线l的方程?哪种方法更简捷?然后求出直线方程,再结合课本例4进行巩固.这样,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展开学习活动,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三、自主练习,引导学生反思

一般而言,数学教学中的练习都是由教师布置、学生完成,很多学生都不会自主进行练习.在数学教学中提倡自主练习,并不是让学生自由练习,而是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完成相应的练习任务.这种练习的针对性更强,有利于学生通过练习巩固知识.例如,在讲“两直线的交点坐标”后,一类练习是让学生判断两直线是否相交,若学生能判断了,再进一步练习求交点坐标.在练习过程中,练习的层次、难易度要有所区分.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关注学生的差异性.练习后,要引导学生根据练习情况进行反思,即练习中掌握了什么,还有什么是不清楚的,哪些知识点还没有牢固掌握,哪些方法还不会灵活应用,针对自己练习中存在的问题,再找相应的练习进行训练.

四、查缺补漏,帮助学生归纳

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不仅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学会自主预习、合作探究、自主练习反思,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归纳与整理.高中数学阶段所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各知识点间的联系较强,而有些学生却不会整理,所掌握的大多是零散的知识点,在解决问题中错误也就较多.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归纳,不仅要每节课结合知识点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归纳,还要结合章节引导学生归纳.例如,“函数”的归纳,其中包括函数的概念和图象、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函数与方程、函数模型及其应用等多个知识点.首先,结合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对不同的知识点进行梳理,然后串联起知识点,找到其中的关系.

总之,自主学习能力已经成为时代衡量人才的标准.就高中数学教学而言,教师不仅仅是把课本中的知识告诉学生,让学生记住,还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主动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乃至生活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万军 单位:江苏扬州市邗江区瓜洲中学

第四篇:高中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数学中用到的思维模式有很多,如正逆思维、逻辑思维等.这些思维模式对于学生学好数学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十分重要.下面就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谈点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

通过对数学试题的分析发现,可能很多题运用的就是一种思维模式,只要将概念理解后,掌握了这种思维模式,那么很多数学问题都能迎刃而解.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大脑反复思考、进行逻辑推理的过程.学生认识概念后,需要遇到相关的问题,才能深刻理解概念.有了问题,学生才能运用自己的数学思维对问题进行分析并解决.有了问题,学生才能运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对某一公式加以运用.因此,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要注重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设置合理的问题,让学生对学到的公式、概念进行运用,让学生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培养.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前后的知识进行联系来设置问题,帮助学生通过对旧知识的回忆与新学的知识进行联系,培养学生的连贯性思维.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巩固旧知识,更重要的是如果学生养成这种思维模式,那么对于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拿出10分钟对学生进行提问,前5分钟学生可以将自己上节课没有听懂的问题向教师请教,后5分钟由教师对上节课学生学习的知识进行检验,这样就能让学生做到课前认真预习,上课认真听讲,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讲“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时,教师可以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画一些图形,通过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然后教师讲解新知识,让前后形成对比,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数学解题的过程,就是学生运用思维的过程.数学中的解题方法有很多,如归类法、反向思维法等.这些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学生理清解题思路,让原本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举一反三”的数学思维在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对相同的问题进行延伸,让他们学会解“一类题”而不是“一道题”.通过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帮助学生对一道题进行发散思考,对问题进行归纳总结,能够让学生养成周全考虑问题、由点及面的数学思想.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解题思想,能够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考虑问题更加细腻,提高他们的数学水平和综合素养.例如,在讲“解三角形”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正弦进而推论出余弦,在学习余弦后再对比学过的正弦,通过解一道题学会解一类题,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三、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反思,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帮助学生提高数学素养,而且有利于学生谨慎性格的养成,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对自己的行为方式进行总结.在新的教学要求下,数学教师的任务已经不是单纯地提高学生的成绩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考虑问题的思维.对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符合现代教学的要求,学生通过对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总结出一套属于自己的解题方法.在很小的时候,老师就告诉我们不要像“狗熊掰棒子”学了就忘,要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反思.反思包括对错题的反思,由新知识对相似的旧知识进行联系的反思,对老师讲课过程的反思,等等.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深刻理解解题思路.对老师的解题思路进行总结,然后运用到自己做题的过程中,学生就会感到轻松,提高解题效率.例如,在讲“抛物线”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思前两节所学的“椭圆”和“双曲线”,让学生通过对比三种不同的曲线方程,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同时通过反思加深对旧知识的印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找准时机,在合适的章节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这样,既能让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又能提高教学效率,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反思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理性思维,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不断地去反思、去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作者:李迎春 单位:江苏省上冈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