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五大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高中历史教学五大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还要在此基础上关注学生的五大核心素养。面对这一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在组织开展课堂教学的时候,必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在思考、交流、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五大历史核心素养。本论文立足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五大核心素养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高中历史;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引言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历史不仅是对过去经历的记载,还是一个国家前进的力量源泉。在高中阶段,历史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通过有效的历史学习,学生不仅要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还要在学习的基础上逐渐养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念,同时提升历史综合素养,逐渐形成强烈的家国情怀。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这样的要求,教师必须立足核心素养,积极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中强化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高中历史五大核心素养概述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核心素养”一词被频频提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核心素养进行了明确的阐述,即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具有学科特征的必备品质、关键能力等,这也是高中历史“三维教学目标”的精准体现。具体来说,高中历史的五大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1)唯物史观主要是指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种唯物史观,并借助这一观点,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进行全方位的客观的认识、分析等;(2)时空观念是指历史事件具有相对的时间性、空间性,教师在开展历史教学的时候,应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并据此对历史事件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进而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时空观念;(3)史料实证主要是指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对历史史料的动态感知,并引导学生对史料进行分析,进而对其进行科学运用;(4)历史解释主要是指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科学解释,或者依据历史事件中相关的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对历史事件发生的动因进行推测,或者对未来进行预测,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对事件的预见性;(5)家国情怀与三维目标中的情感与价值观相对应,是新课程改革下的重要历史教学目标,主要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借助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促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1]。

二、高中历史五大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分析

(一)运用哲学的观点分析历史,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历史学科主要是以课本的形式将过去所发生的事情记录下来。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仅凭历史书上的资料,只能保证历史事件的完整性,但是对历史事件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却必须通过自己的感悟才能获得。另外,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还会受当前历史题材的小说、影视剧的影响,对历史产生错误的认识和判断。因此,学生在学习中要透过历史事件的表面现象,对历史事件背后所蕴含的价值观念进行有效的感知。而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借助哲学的观点,对历史事件进行辩证分析,最终达到认识历史现象本质的目的。久而久之,学生就能逐渐形成唯物史观素养。例如,在“鸦片战争的冲击和因应”的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清政府战败的原因”进行分析的时候,就可以借助哲学的分析方式,引导学生从联系、发展的角度进行辩证分析。学生通过分析就会发现,清政府战败的原因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政府内部的腐败、农民起义、闭关锁国等;另一方面是资本主义国家已经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正在飞速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战败是一种历史的必然现象。如此一来,学生在哲学分析的过程中,对鸦片战争形成了客观的认识,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唯物史观素养[2]。

(二)借助时空坐标轴,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时间和空间是一切物质存在的具体环境,人类历史活动也不例外,都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进行的。一旦离开了时间和空间,历史也就不复存在了。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时空观念的培养。要想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时空坐标轴无疑是最佳的选择,教师可指导学生以时间为横轴、以空间为纵轴,将历史知识有机地串联起来。如此一来,不仅使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了全方位的认识,也使学生在分析历史事件的过程中更容易发现其中蕴含的规律等。例如,教学“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时,由于这一部分知识跨越的时间跨度比较长,且跨越的空间地域比较广,对学生的时空观念要求非常高。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借助时空坐标轴的形式,将时间、空间知识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在时空坐标轴的帮助下,对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新变化形成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并从空间上感受到“二战”前后,经济中心开始逐渐从欧洲转向美国,进而使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同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时空观念[3]。

(三)分析史料,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在历史教学中,史料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在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教师必须认识到史料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历史史料的分析当中,最终完成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任务。具体来说,教师在教学中可结合历史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自行收集相关的史料,并对其进行整理。在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形式,对收集的历史史料展开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使学生在分析过程中发现历史规律,并逐渐形成科学严谨的态度等。例如,在教学“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相关史料进行收集和整理。课堂上,教师依据学生收集的相关史料,将其有选择性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其中,材料一主要是自1867年至1885年,江南制造总局所制造的枪支、大炮的数量;材料二是当时清政府的海上武装力量等。教师借助多媒体将这两则史料呈现在学生面前,之后引导学生根据史料,围绕“如果中、日两个国家发生战争,哪一个国家会赢”展开讨论。这样,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也促使学生在史料分析的过程中形成了严谨的态度,全面提升了他们的史料实证素养[4]。

(四)基于史料实证,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

历史解释能力就是引导学生借助史料分析,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进行客观还原,并对其有全面、客观的认识。只有提升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学生才能在学习中将历史问题赋予现实意义,最终达到“以史为鉴”的目的。需要说明的是,教师在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的时候,必须立足史料分析,切记断章取义、主观臆断等,要引导学生结合客观的史料进行思辨,在尊重史料的基础上,大胆假设、科学求证,最终完成学生历史解释能力的培养。例如,在“正面战场、敌后战场和抗日战争的胜利”教学中,教师先给学生播放一段抗日的电视剧,并提出疑问“视频中的资料可以作为史料吗?”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对电视剧素材进行科学的分析。学生通过分析可以得知,“抗日剧”具有极强的文学性,不具备历史的客观性,很难将其作为史料实证的标志[5]。

(五)结合历史事件和人物,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高中历史学习不仅是单纯地让学生获得历史知识,还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国家兴亡的成因,并由此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自豪感,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在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要根据这一要求,以特定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为切入点,将家国情怀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升华自己的情感。例如,教学“甲午中日战争”一节时,教师在完成教学后,可以让学生朗诵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使学生在激情昂扬的朗诵中升华自己的情感,并激发自身的爱国热情。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历史人物,如岳飞、文天祥、陆游等,引导学生在对历史人物分析的过程中,感受其爱国情怀,并使学生在历史人物的感召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6]。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不再是单纯的历史知识传授,而是在此基础上,注重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五大核心素养。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紧紧围绕“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这五大核心素养,优化课堂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梁永.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思考[J].亚太教育,2019(12):81.

[2]王玲.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策略简析[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9(22):58-59.

[3]刘岳.浅析培养高中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48):161.

[4]牛菊荣.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策略研究[J].甘肃教育,2019(21):95.

[5]何兴堂.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思考[J].文教资料,2019(29):211-212.

[6]王娜.核心素养引领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浅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9(26):109+134.

作者:潘红岩 单位:甘肃省民勤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