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策略

高效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策略

问题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有效教学离不开问题的设计。问题不但造就磁力,问题还产生推力,课堂教学中有深度的师生互动是以问题而展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紧扣问题,通过“望、闻、问、切”及各种辅助检查,找准学生学习中的真实问题,才能找到学生学习的“痛点”“兴奋点”,才能有效施教。但是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上缺乏问题设计的有效策略。那么,如何改进?

一、思维驱动——问题设计的立足点

人的思想和思维能力从阅读、思考、感悟中来,从质疑、批判、探究中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高品质的思维能力,课堂教学须注重问题教学。而我们的课堂教学,缺乏问题意识的培育,也缺乏问题教学的习惯。今天的孩子们大量训练的是“寻找标准答案”,追求的是“让知识成为终点”,而不是以知识为起点展开全新的思维与创造。久而久之,学生不愿也不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更不想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原因在于教师自身缺乏问题策略,学生长期缺乏问题意识,师生之间没有养成良好的问题互动习惯。解决学生不会、不敢、不能提问的问题,关键在于教师要转变自己在课堂上扮演的角色,把提问的权力还给学生。问题的设计是一门艺术,提问比回答更有力量。长期坚持“问题导学”课堂,有助于学生多元思维、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等能力的培养,久而久之,就能够养成创新思维品质。

二、价值蕴含——问题的基本特征

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一方面依据于教材,另一方面取源于学生,但很大部分需要教师的再加工,才能设计出好问题。什么样的问题是好问题?一个好问题能生成许多其他的好问题,是“有问题的问题”。问题的特征表现为:吸引性、竞争性、探究性、创新性、实践性。一是问题设计要紧扣目标。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内容,依据班情、学情,精心构建问题链,让问题驱动教学,将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层次梯度化。二是问题设置要满足“四有”的基本要求:即问题要深浅适度,利于启发学生;问题要有生活背景,能激发兴趣;问题要有实际意义,为今后学习奠基;问题解答要及时反馈,真正巩固。三是问题设计要有“主问题”。“主问题”设计具有较强的牵引力、支撑力和凝聚力,真正引领学生的课堂实践活动。能够对教学内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或“话题”,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研读的重要问题、中心问题或关键问题。四是问题设计的有效性需要注意以下七个方面:①“问题”设计的合理性;②“问题”设计的趣味性;③“问题”设计的启发性;④“问题”设计的导向性;⑤“问题”设计的层次性;⑥“问题”设计的创新性;⑦“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三、启发诱导——问题迂回的关键点

启发诱导的真正含义在于把问题留给学生,把过程还给学生。启发要有明确的指向,要具有开放性、多元性。启发的最高境界是以灵性启迪悟性,让学生发掘、质疑、思辨、碰撞。富有灵气的教师善于设疑、激趣、布惑,诱导学生向着未知领域探幽发微,把学生带进“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困境,但不直接点明怎样思考,而是间接地、侧击地、暗示地、曲折地进行启发,让学生从旧知孕育出新知的生长点、相似点、相关点,展开联想,产生灵感,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我们也有启发,但我们的启发诱导大都停留在表层。比如课堂让学生“探究问题”,那所要求的就不是“答案”,而是“过程与方法”。部分教师在课堂请学生回答、分析、板演,谈思路,各种讨论,学生也都参与了,但是最后总由教师“亮出底牌”,告诉学生“标准答案”。最终学生强化认知:自己的思考没有价值,见解没有价值,发言没有价值,因为无论怎样“讨论”和“探究”,老师最后一定会在课堂上公布答案的;即使我的思考有把握,等老师公布答案时一样可以检验,犯不着费神去参与。久而久之,没有切实的质疑和探究,学生思想和习惯已经固化,丧失了好奇心、想象力和质疑批判,课堂启发只能流于表面的程式化。

四、质疑批判——问题效度的基本特质

“问题导学”“问题情境”教学,存在一种虚假探究,存在应付式、被动式讨论。在问题探究和讨论过程中,如果只是按照环节和要素机械地设计教学活动,安排探究路线,然后组织学生按部就班地实践或经历探究过程的每一步,把学生直接引向所要获得的学习结果。这种“探索”就会演变成对智力进行徒有形式的机械训练,而无法使学生体验探究学习的乐趣,迷失探究教学的方向,最终导致他们丧失学习科学的兴趣和热情。学生方面,缺乏平等的沟通与交流,尤其是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往往是优秀者的意见和想法代替了他人,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成了陪衬。课堂提问实质上是一种对话、一种互动。提问流于形式,缺乏问题应有的特质,那么,对话就上去了温度,失去了深度,成了无效劳动。所以,课堂要避免模糊式提问、简单化提问、追击式提问、闪电式提问、频发式提问、牵引式提问、结论式解答等无效提问。

作者:王贵 单位:甘肃省兰州市六十一中新区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