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道德教育论文(4篇)

高校道德教育论文(4篇)

第一篇:高校生态文明道德教育教学

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时代主旋律

(一)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

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先后出现四种文明形态,即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原始文明、农耕文明的共同特点是依赖土地而生,发展速度相对较慢,过程比较漫长。工业文明始于19世纪西方国家的工业革命,在征服自然的基础上快速发展,其成果人类社会带来空前的技术进步与经济繁荣,但也付出了牺牲生态环境的沉重代价。人类在享受工业化成果的同时,形成多种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破坏了生态环境,催生了生态危机。进入20世纪以后,生态文明应运而生。生态文明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对依附自然的原始文明和农耕文明、征服自然的工业文明的超越,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试图通过人类的知识和智力,把工业文明的破坏与掠夺降到最小化。生态文明建设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次成功转型,必将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二)国际社会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携手前进。

20世纪60年代开始,人类已经认识到生态环境破坏带来的危害,开始携手探索生态文明建设道路。其中有一些标志性事件如下:①1969年,美国公告《国家环境政策法》,在世界范围内首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先河,也首开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先河。②美国大学校园发生声势浩大的“草根”环境保护运动,并在1970年4月22日演变成为一场席卷全美国学校、旨在提高公民环境意识的“地球日”运动,极大地推动了整个国际社会对生态环境问题的理性认识。③1980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制定《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第一次向全社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概念,提出让公众更多地参与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并详细地分析了让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好处。④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了举世闻名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这次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第一次把“可持续发展”理念变成了各国政府的行动计划。

(三)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日益受到重视。

相对西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起步较晚,但日益受到重视,科学发展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①1973年,我国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会上环境保护被确立为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②1983年,环境保护被确立为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环境保护观念开始深入人心。③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完整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④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立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⑤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明确提出“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的设想,并且要求“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⑥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全面战略部署,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综上所述,无论是世界还是中国,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逐步成为一种共识,建设生态文明摆在一个更加突出的位置,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成为时代主旋律、最强音。

二、大学生是加强生态文明道德教育的重点对象

(一)大学生是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重大的战略性任务,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事关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转变,事关我国在全球生存空间的大小。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我国要想获得一席之地,拥有一定的话语权,必须具备强大的实力,必须有一大批具有生态理念、环保技术和系统思维的高素质人才作支撑。大学生毕业后将是各行业和各领域的精英,将逐步成为企事业单位的决策管理层、科研部门的中坚力量、管理部门的政策制定与执行人员。可以说,他们的生态文明意识的强弱、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各行业、各领域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直接制约今后我国低碳环保相关政策的制定、实施和执行,决定着我国生态文明的发展程度。

(二)大学生是生态文明知识的重要传播者。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在全社会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强化生态文明意识。就我国目前而言,社会公众的生态文明知识和意识总体来说还比较薄弱,迫切需要在全民全面强化生态文明道德教育。大学生这个群体,既具备知识文化水平较高、对事物的认知理解能力较强的特点,也是学校、社会、家庭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他们更能理解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也能有效担当起一个传播者的角色,将他们在学校学到的生态文明知识传播到家庭和社会。

三、生态文明道德教育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应成为我国国情教育的重要主题。

加强国情教育、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任务之一。当前,我国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挑战,具体表现为:在农业方面,毁林垦荒、毁牧开垦、围湖造田、填海种植,导致森林和草原等植被破坏,加剧了水土流失,湿地减少,土壤退化和沙化、荒漠化、盐碱化;滥用化肥农药,导致土地功能衰退,植物无法生存。在工业方面:废水、废气、废渣不经有效达标治理的大量排放,破坏了整体环境的自然形态。在城市建设方面,布局混乱,工业区与居民区、商业区混杂,人为破坏了区划功能。在资源产业方面,矿业盲目开采,森林乱采滥伐,灭绝性地捕杀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等行为,破坏了生物链及生物的多样性,这些现象造成了我国的生态危机,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对此,党和国家作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构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吹响了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时代号角。有鉴于此,高校思政课必须将这些国情教育内容有机纳入课程教学之中,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严峻形势,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党和国家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精神,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切实履行好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

(二)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应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

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构建的价值体系。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兼顾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两个层面的道德关系,形成了以人与自然和谐为特征的生态文化传统,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天人合一的主张。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深入挖掘本土生态文化的内涵,在高校德育教育中融入生态文明道德元素,应该来说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十分吻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的内容。生态文明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正好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比如说,保护生态环境、弘扬生态文明、创造生态文化、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等内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系统论,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思想,体现了爱护祖国大好河山、推进可持续发展的爱国主义情怀,体现了社会主义荣辱观。从这个意义上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重视和加强生态文明道德教育,让大学生认识到人类对未来世界的生态文明道德义务,认识到人类对未来世界所肩负的生态文明道德责任,认识到人类必须给子孙后代留下充足的发展选择和空间,十分重要和必要。

(三)加强生态文明道德教育应成为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德育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主阵地,思政课则是加强德育教育的主渠道。长期以来,高校德育教育关注的重点是人与人、人与家庭、人与集体、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注重弘扬个人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这也在思政课教学中得到充分体现。人既具有社会属性,也具有自然属性;既要承担社会责任;也应承担保护自然的责任。而从生态文明的视角来看,当今的高校德育教育,在重视人与社会道德的关系的同时,忽略了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到目前为止,还很少将人类对生态环境的道德义务纳入高校德育教科书当中。虽然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的环境教育就已经起步,但长期处于被忽视的地位。从总体上说,大学的生态文明教育一直没有明确的要求,没有把环境素质作为21世纪大学生必备素质列入培养目标,更谈不上对塑造“理性生态人”最为重要的情感体验、习惯养成及价值观的培养,这是导致大学生生态道德意识不高的最主要的原因。目前,高校在普遍缺乏生态教育公共必修课的情况下,加强面向各层次、各科类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态文明教育的力度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总之,将大学生生态文明道德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更加符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主题,必将极大地激发中华民族的生态文化创造活力。

(四)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职责。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在大学时代,引导他们深入学习生态文明知识、提升生态文明素质和水平,对他们走向社会、服务社会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根据有关专家学者、研究机构的调查,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状况堪忧,具体表现为:大多数学生生态文明道德意识淡薄,对生态环保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生态文明知识严重匮乏,对社会的一些环保行为参与率低;践行生态环保的思想之弦绷得不紧,铺张浪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时有发生。传授生态文明知识、提升生态文明素质的主要责任在学校、在思政课。高校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思政课中充实、增设生态文明道德教育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强化大学生生态文明道德养成教育,帮助大学生准确把握自己应该承担的生态伦理责任和义务。

作者:雷艳平 单位: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高校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

一、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目的与意义

(一)会计职业道德具有相关职业发展的必备功能:

1.指导功能

会计职业道德使得会计人员有了向导,在它的指引下,消除矛盾、改善关系、调整行为,保证会计工作的持续、稳定、正常的进行。

2.评价功能

会计职业道德能够指导并纠正人们的行为,促进会计从业人员的自我肯定、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激发其积极性和主动性。

3.教化功能

会计职业道德通过树立职业道德榜样,培养从业者良好习惯和优秀品质,启迪从业者的思想觉悟。

(二)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1.爱岗敬业

这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基础,要求从业人员热爱本职工作,恪尽职守,具有职业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对工作充满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

2.诚实守信

“诚信”是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要求从业者言行一致、遵守承诺,这也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3.廉洁自律

要求从业者不贪不受,严格约束控制自己,让必须遵守变成习惯于遵守。

4.客观公正

按照事物本来真实可靠的内容去反映,不为他人意见左右,这是会计职业道德追求的理想目标。

5.坚持准则

在实际工作中,严格遵守会计工作的相关法律制度和准则制度,按照法律法规办事。

6.提高技能

会计从业人员应通过学习、培训和实践等途径,持续提高自身职业技能,达到和维持工作所需的专业技术能力,这是每个会计从业人员的义务。

7.参与管理

从业人员要间接参加管理活动,积极主动地向单位领导反映财务状况,提出合理建议,参与市场的预测,政策的制定,为单位经营者做好辅助参谋。

8.强化服务

会计从业人员要具备服务意识,提高自己的服务质量。

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会计高职教育不仅仅是提高会计专业技能,更多的是对学生进行实践化的道德教育。会计职业道德重在工作中的实际行动,是易于实行和检查的道德,但不是自发性形成的。需要学校结合大学生心理特点,适应教育规律,针对大专学生具有针对性的加强教育,为社会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会计人才。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的会计专业都开设有传统的马哲、毛概、邓论、思修、大学语文、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等基础课程;也开设了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会计电算化、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审计学、行业会计、会计模拟实训等专业课程。从课程设置来看,各院校的课程设置都有重技能轻思想道德的倾向,这是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下的必然结果。对于《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的教学,也是以考会计从业资格证为主要目标,弱化了学生职业道德的强化和学习。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学校来说,对会计道德教育的重视不足

高职院校在订立会计专业学生培养目标时,就缺乏对其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制定,对就业和技能大力倾向,却忽略了德育和职业规范的制定。大部分高职院校仅仅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一般专业教育课程,不具备针对性。目前大专教育都实行“2+1”模式,在两年内都是填鸭式专业知识学习,缺乏专门开设职业教育学习的针对性。内容讲解也多局限于考证和期末考试内容,将职业道德教育仅仅作为一门文化课开设,没有系统地用案例、讲座等形式让学生对职业道德观念深入人心。使得学生在校期间学习这门课程缺少系统性和渗透性,以致走向社会后职业道德意识薄弱,没有坚定的职业道德观。

(二)从社会大环境来说,配置落后,观念滞后,跟不上与时俱进的步伐

由于会计专业具有特殊性,尤其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职业道德的必要性极其重要。但我们的家长和孩子在报考会计专业时,只是因为好就业,工作紧俏,名声好听。认为在校的两年学习只需毕业、考证,而职业道德教育那是工作中的事,与在校教育没多大关系。或是走进社会工作后再边学边工作即可掌握那些简单的会计职业道德,自觉地把做人体验与专业职业情感体验隔离开来,缺乏对两者之间关联性的认识。更把平时的做人和专业要求相剥离,殊不知平时的一言一行就是职业道德规范形成的垫脚石。我们的学生在学校由于缺少切身感受,对于职业道德只是书本上感性的认识,没有在头脑中形成大是大非,该与不该的深刻观念。大多数情况下还误以为会计职业道德就是公民一般素质要求,对于会计工作也只是纸上谈兵,缺少实际经验。将来在工作中极易由于没有经历和经验的借鉴,没有职业是非观而掉入职业陷阱,更有甚者,触犯法律法规,酿成极其严重的后果。

(三)从学生自身来说,缺少对会计职业道德的正确认识

我们的学生自己在经历了十几年的寒窗苦读后,形成了惯性的应试思维,认为高职教育就是考证、攒学分,两年后实习上岗就业,就完成了人生目标。由于这种观念的根深蒂固,导致他们只注重专业技能的学习,没有重视职业道德素质和观念的培养。平时学习知识只是为了应付各类考试,这与教师教学有一定关系,但学生自身没有去正视忽略职业道德后果的严重性仍是主要原因,他们还没有意识到毕业后处处存在的职业陷阱,没有分辨性,没有坚定性,极易成为以身试法者。

三、创新高职院校会计学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对策

(一)在高职课堂中全面渗透职业道德的教育

我们要在高职学生两年的在校时间中,将会计专业知识与会计职业道德相辅相成,全面综合渗透。把握一切会计专业课程,去渗透会计法、会计行政法规、会计部门规章、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等内容,找准每一个知识讲授与职业道德教育的最佳结合点,结合一切可以运用的知识点去延伸法律法规的讲解。让孩子们首先有理论上的全面框架认识。在课堂举例中,要善于例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比如银行存取款、个人生活理财、应聘面试的提问等,让学生感受经济现象的无处不在,提高自己的职业觉悟和道德敏感性,时时约束和提醒自己。学校应该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些讲座和展览,聘请审计、财税部门人员来讲解清查执法过程中的实例,邀请大中企业财务部门人员来讲解实际工作中如何坚守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抵制诱惑和避免陷阱的案例等,营造良好的专业的实际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各种社会资源了解渠道。让他们在活动中自觉认识到职业道德的重要性,提高自己职业道德行事的能力。

(二)在实践中进行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学生的职业角色转换对职业道德教育升华起到关键作用,学生在第三年的顶岗实习中,会全面接触真实的会计环境,学校要监督学生从事本专业工作,而不是跨专业或赋闲在家。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从琐碎的跑银行,记账统计开始做起,在工作环境中,收集并分析相关会计行业与会计职业道德的案例,全方位了解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与会计工作的息息相关,这是强化学生职业道德规范的最有力途径和最直接方法。学生带着实习任务,深入收集相关案例,这已经不再是书本上的纸上谈兵,而是真实的实践调研。学生会在切身的工作实习中,体会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准则去应对会计日常工作,遇到问题时,如何坚持道德规范和准则等。学生实习时是带着资料和账目去工作,经过真实环境中的案例收集和资料获取,学生认真圆满完成实习作业。这就是职业道德教育联系实际的最高层次,让学生自己在摸索中归纳总结,会自觉钻研业务知识,向老同事请教,在工作中逐渐学会自律。总之在实习实践中,强化了学生的职业道德责任感,养成了依法办事的意识和观念,从而树立了他们正确的职业信念和提高了他们的道德修养。

(三)加强高职会计专业教师的师德建设

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在教书育人的课堂上,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学生的职业选择和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成正比。因此会计专业教师要先检视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平,兼顾会计职业道德示范和会计专业技能的学习。不断完善修正自己的道德水准,在课堂上要以身作则加大对学生职业道德的传播力度,教育学生热爱本专业,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对于知识点的讲解也不要忽略渗透职业道德的宣传和强调。对于教师的培训要实现日常化和规范化,学校要经常组织专业教师学习最新国家会计法律的新规定新要求、财经动向新规定和要求的讲座、论坛等,组织教师走出去学习和交流,扩大同业同行之间的交流渠道,获得更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会计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专业,要加强教师的挂职企业工作经验的积累。主动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交流,深入调研搜集一手教学资料,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并在日后的教学中,及时的学以致用,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学生。我们加大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就是为让学生在学校这个摇篮就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坚守准则,绝不触碰底线,成为德才兼备的会计人才,为国家的会计领域源源不断地输送高素质的综合专业人才。

作者:曹永年 朱文莉 单位:陕西科技大学

第三篇:高校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途径

一、高职院校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教育的特征

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含了道德认知教育、职业规范教育、职业理想教育以及职业纪律和法制教育四个部分。其中道德认知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基本的道德教育和道德规范,结合马克思主义职业道德观和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对学生进行现代职业道德教育。对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进行指导;职业规范教育是指,将学生进入社会后,职业生活中所需要遵循的道德行为准则,各种行业生活的道德行为准则中有不同的道德标准和道德规划,但是大体上分为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五个方面,也是所有行业执业规范指导的基础;职业理想教育是指,对学生进行职业活动和职业成就的规划,将职业生涯作为一种能够奉献终生的内容,使学生能够在工作中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职业理想教育与理想职业完全不同,需要学生进行区别;职业纪律与法制教育,是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必须遵守的原则,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和遵守职业纪律和法律法规的规定,使学生成为遵纪守法、廉洁奉公、认真负责的职业人。

二、高职院校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教育的现状

当前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教育,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缺陷,这是由于高职院校在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精神教育过程中,没有将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精神教育与生活和社会相结合,单纯的将理论讲给学生,使学生无法将理论与现实结合起来,并且由于一些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学生对自身的职业生活中的位置、权力和义务并不了解,对社会上的黑暗面产生过度关心或过度冷漠的心理,严重的影响了学生对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的学习效果。

三、加强高职院校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

1.注重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在学习生活中三观形成和确立的主要方式,也是搞好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与否,能够直接影响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正确性,也能够为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习惯的基础。高职学生只有正确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辩证唯物主义的分析和理解问题。妥善的处理好个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和集体之间的关系,做到坚定信仰、乐观向上、热爱生活和事业。因此,在日常的教学当中,要着重开展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进行结合,努力的发挥思想政治课的作用,打好学生的道德基础。

2.开展专业思想教育

高职院校的学生是技能型学生,在毕业后就马上投入到社会当中,成为该行业的一份子。因此,学生在校期间,就应对自身专业和自身的职业道德具有较为整体的认识,高校应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行业的学生进行具有行业特色的职业道德教育,确保学生在接受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能够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强烈的职业责任心,能够从根本上理解和热爱自己的职业,主动摒弃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将职业道德与专业思想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将职业道德的学习真正的重视起来。

3.大力开展渗透式教学

渗透式教学,顾名思义,就是将教学的地点延伸到课堂外,将教学形式从授课改为体验式教学,并将教学内容与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从生活中学习到知识。这种渗透式教学,在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中,具有非常高的优势,渗透式教学,能够将教学内容通过附带课程的教学形式,在合适的时机和方式下,传达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以外的地方接受知识,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效果。

作者:吴青松 单位:成都艺术职业学院

第四篇:高校道德教育工作探讨

一、加强师德建设

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使人文关怀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首先应注重教育工作者自身的道德建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水平和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质密切相关。学生对教师的工作是否认可,是否敬佩教师的人格和品质,都影响教师发展的效率。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师,是党的理论的忠实饯行者,也是我国教育事业的实践者,其表率作用能够体现为人师表的高尚道德品质,学生效仿以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由此可见,师德建设十分重要。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原则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人文关怀,主要就是用富有爱和情感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开展教育工作,真正实现对生命的关怀,对人性的关爱。只有充分尊重个性的发展,促进其道德发展,才能够使社会发展得更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体现人文关怀,就需要坚持以人文本的工作原则,注重培养人文精神,在充分尊重人、肯定人和丰富人的基础上开展各项工作,使人能够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以人为本的原则要求重视学生的实际需要,与学生的思想方向更加切合,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让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自身的潜力得到有效开发,从而发展成为一个能够为社会做贡献的人。

三、构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更好地体现人文关怀就要实现平等与和谐的师生关系。虽然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有教学的职责,学生有学习的任务,但二者地位平等。尽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但在教师眼里都应该是平等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平等,同时教师应发自内心地与学生平等交流,避免出现一言堂的现象,要注重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在教学和谐的氛围中展开教学。同时教师应该尊重学生需求,了解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让学生能够与教师成为朋友,这样学生就会更加尊敬教师,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会开展得更有成效。

四、教育工作者加强情感的投入

在高校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人文关怀更加有效,应该注重教育工作者情感的投入力度。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水平,就需要让学生更加信赖教师,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很强的感召力。教师拥有足够责任心的同时,要用更多的情感去感化学生,让学生能够体会到人文关怀。教师应该把学生当成朋友和家人,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让学生感受到爱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

五、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使人文关怀体现得更加明显,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树立正确的观念,养成健全的人格。心理疏导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心理诉求,重视学生的心理波动,通过积极的心理疏导,让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具有强大的心理能力和高尚的心理品格。只有教师知道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才能使宣传工作开展得更加有效。只有了解了学生的心理,采取积极的疏导措施,才能保证学生不会由于个别原因养成不健康的人格品质,阻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重视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方法和原则。只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真正把工作落到实处,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品质,同时注重以学生为本的工作方法,在具体的工作中能够投入更加真挚的情感,让学生感受到教育工作者无微不至的关怀,才能够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率;只有对学生的心理加强疏导,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所遇到的事情,在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中使自己的人格更加健全,道德更加高尚。

作者:思勤途 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政法与历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