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反思(3篇)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反思(3篇)

第一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课程改革

一、关于课程改革视阈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重点的概述

(一)课程改革视阈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重点内容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重点的内容,就是以人教版教育教学的大纲为指导思想,积极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不断学习掌握和积累过程。使学生积少成多,由不会到会的过程转变;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积极进取,热爱历史课堂教学,了解和掌握历史发展的进程。在教学的方法上采用开放式、参与式、启发式、合作式、小组讨论式等新的教学理念。

(二)课程改革视阈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是为了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了解和掌握历史的发展进程。课程改革视阈下,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将传统教学中的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疲劳备战等方法割舍掉,改为以学生为主,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寓教于乐,快乐中学习,快乐中成长。加强对学生自身素质教育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操,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有知识、有文化、有思想、有道德、有素质的综合型人才。

二、课程改革视阈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重点方法创新的基本思路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特点,就是运用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的思路,使教育教学内容丰富多彩,与其他学科紧密相连。课程改革视阈下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将这一点牢牢的掌握,围绕这一点开展工作,将学生自身的特点和教育教学的内容紧密结合,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出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

(一)树立学生主体地位,加强教学过程互动

新时期课程改革以来,运用人教版教学大纲,将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要增强学生主体地位意识,主动的进行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在历史课堂中与历史老师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学习,改变传统教学中老师占主体地位,对学生进行灌输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开阔了学生的学习思路,极大地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运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历史的演变过程,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互动,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印象。

(二)推进启发式教学,开发学生历史思维

启发式教学方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是人教版教学特点的具体表现形式,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改变传统教学中一问一答的教学方法,加强提问的方式和水平,将问题设计的恰如其分,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课前和欲望,难度不要太大,大多数学生都可以作答,具有发展研究的意义。在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研究的同时,也起到了开发学生想象思维的目的,使学生养成分辨是非的能力,拥有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三)凸显问题参与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

新时期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重点,是以人教版教学大纲为中心展开的教育教学方法,是增强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思考的能力。这与古代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教学理念相一致,鼓励学生多问、多想、多思。课程改革视阈下,初中历史课堂创新教学思路,将问题参与式教学方法运用到课堂中来,核心思想是以问题参与的方式,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和思考。在这个参与过程中使学生获得更多的自信心,增强了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课程改革视阈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重点是认真贯彻和落实人教版的历史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高效性。运用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加强历史课堂的生动有趣性,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丰富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正确的树立世界观、人生观、发展观,奠定基础。

作者:李艳华 单位:赤峰市元宝山区古山中学

第二篇:初中历史课堂效率提高

一、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树立人格魅力

中学历史课本注重的是基础知识的传授,在阐述史实方面简洁、概括,不长篇大论。但是,对历史教师的要求非常高,不仅要熟练掌握古今中外历史知识,还要时刻关注具有权威性的最新历史动态以及评论,不断充实自己的历史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善于根据教材扩大知识面,带动学习学习激情,将历史课的学习氛围提高到学生开心,教师放心的地步。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必须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热爱教学事业,以教育学生为己任,在教学中感情饱满,用生动形象的方式讲述知识,传授经验,以达到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同时,教师的人格魅力在教学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以德服人是现在很多教师追求的目标,教师用人格魅力来博得学生的好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学艺术是一门需要教师终身学习的内容,如何运用妙趣横生的语言将枯燥的历史常识讲述的抑扬顿挫,如何用丰富的情感带动学生的全部思维,如何把课堂变成中学生尽情发挥的场所,都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不断学习的。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参与度

笔者讲《抗日战争的胜利》一节时,传统的教学方法还是教师照着课本滔滔不绝的宣读,告诉学生们抗日战争胜利的时间、代表事件以及重要意义等,遇到考试的内容时会叫学生画上重点,代表着需要重要记忆的。学生由于在课堂上占不到主要地位,就只能默默的记录着老师的讲解,一节课下来还是糊里糊涂的,不知道哪里是重点?这种缺乏创新意识的教学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在新时期的大潮中必将被冲走。如今各种信息技术铺天盖地而来,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室教学已经是很普遍的了,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看一段抗日战争的历史记录片,从视频中抛出教学问题让学生讨论完成。学生通过讨论,不仅掌握了历史知识,而且也提高了自己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爱学习了,成绩自然就提高了,学生参与度高了,教学任务自然就完成了。此外,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把收集到的大量教学资料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教师可以在课堂有限的时空中,增加学生接受知识的信息量,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维的空间。

三、开展第二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舞台

第二课堂不同于第一课堂,它不是一种统一的教学活动,而是课外活动。要是要把握好度,如果安排的不好,就是得不偿失。因此,在第二课堂的的举办必须要有严密的原则性和较强的实践性。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愿参与到活动中,不但有利于释放孩子的天性,还能够寓教于乐,互助共赢。可以组织学生举办一次化妆晚会,选取一个历史事件,由学生扮演里面的角色,让学生自导自演。第二课堂为学生提供了宽松的舞台,学生们可以互相交流感情,解决问题,取长补短,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抗挫折能力,有力地推动了第一课堂的进行,为把学生培养成新时代高素质人才提供了条件。

四、精心设计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的目的是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保证新世纪教育质量。有趣味的教学方式更能得到学生的认可,教师在课前要精心设计教学方式,与其他教师探讨教学中如何处理出现的状况。作为中学历史教师,我们必须根据新的课程理念去探索,研究历史课堂教学中优化学习的策略,赋予课堂教学与学习新的文化内涵,探索课堂教学新的时代功能,积极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历史课的内容丰富多彩,但目前中学历史教材由于篇幅有限,会把一些原本生动的史实浓缩成抽象的概念性文字,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只有历史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巧妙运用教学手段,设计出吸引学生的教学方法,才能将历史知识教给学生,才会有利于课堂教学。

五、联系生活实际,拓宽学生思路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历史教学往往去掉了很多精彩的历史部分,只注重与升学有关的历史知识,初中生的年龄决定了他们是不安于现状的,他们是具有好奇心的,历史课堂平淡的让他们反感。教师在上课时要努力将历史知识与学生喜欢的内容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吸引学生注意力。例如,在讲到科举制度时,可以让学生先讨论一下当今教育制度的利弊?尽管有的学生的回答很贴切,有的学生的回答显得离谱,但是通过他们的讨论,让学生有了自由发言的时间,学生的情感上会很痛快,然后再一点一点的引入科举制度的利与弊,将提前准备好的小故事讲给学生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大大的提高。一切历史都是实实际际发生过的事情,将历史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更能制造出闪光点,从而提高历史课的教学效果。为适应科学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积极推出了新一轮课程改革,这次的改革力度空前,实现了中小学从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转变的大跨越。好的课堂与好的教师是密不可分的,因此,为了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上舒展头脑,焕发青春活力,教师必须具有雄厚的专业基础,建立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通过不断学习和借鉴,利用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学好历史,上好历史课,才能实现教书育人的崇高宗旨。

作者:刘英姿 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碣石中学

第三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内容拓展

一、围绕课标要求,把握学生实际

课堂的拓展,一定要以课标要求为基础,注意课堂的时间分配,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新课程提倡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但是教师一定要发挥“主导”作用,切忌为了迎合学生一时的所谓“兴趣”而忽视了我们的教育目的、教学目标。比如,在“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这一课,讲到“”和“化”这两个栏目时,我给学生投影一部分资料、图片,作为我们这个年龄段的教师都知道,这个时期发生的事情是多么的荒唐可笑!如果不做限制的话,学生们会在一堂课中哄笑过去。基于此,本人在提供相应的历史图片资料后,要求学生分组探究“:”和“化运动”给我们的教训分别是什么?学生在兴奋之余大声展开讨论,很容易达到教学效果。总之,课堂的拓展要适度,要围绕教学目标,我们在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不要放弃了“主导”作用。历史课堂的拓展是为了服务教师的教和学生更好地学。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更要注意到不同的学情,考虑到学生阅读水平和理解能力,不能太肤浅更不能太深奥,分层次进行拓展,也许对于学困生来说,掌握基本的目标就是“拓展”。

二、注重传承与创新的有机统一

所谓传承,简单地说,就是继承传统教学模式的合理成分和成功的教学方法。例如:重视历史基础知识的传输;帮助学生建立合理、完整的知识结构、整体框架、理清历史发展的线索和脉络;注重对重大历史事件或人物的比较;组织有针对性的习题进行训练,加强对知识的落实和检测等。而创新主要是指教学思想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作为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实现传承与创新的有机统一。新课程改变了历史知识的内涵,学生学习的历史知识不再单纯是过去的人与事,历史不再孤立,而是与现实的统一。历史教师的使命就应将历史拉到学生的身边,让学生走进历史,再成功地返回现实,让历史发挥其应有的不可替代的“史鉴”作用。抗日战争的胜利一课,为了达成最后正确对待和处理中日关系、维护国家主权的情感升华,引入一段关于钓鱼岛问题的视频文件用于拓展,该视频是网络人士用了我们都很熟悉的几个电影片段重新配音录制而成,开始诙谐的语言、熟悉的电影明星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慷慨激昂的对白加配乐激发了学生心中的爱国情结,明确了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应尽的责任,反对和谴责日本的各种否认侵华事实的言论和行为。同时,让学生掌握正确对待和处理中日关系的方法,以史为鉴,展望未来。当然,中日关系问题较为敏感,为此历史教师在课堂中涉及此问题时要注意引导。另外,历史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式,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不要过于迷信课本上的结论,而要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为此,作为教师,首先要做到钻研教材,把握教材中的精髓,体味教材中的意境,将情感教学融入课堂,与学生产生共鸣;其次,要经常关注史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及新闻热点问题,在课堂上做适度的补充,如在讲“南京大屠杀”时,可以补充“国家公祭日”,让学生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三、梳理联系点,提升“应试”能力

在现阶段的初中历史教学中,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是学了新知识忘了旧知识。当然,有学生记忆力不强的原因,更重要的是没有掌握学习的方法。他们总把学过的历史事件看成是孤立的、零碎的,没有意识到这些事件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因此,在历史教学课堂拓展中,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梳理课本体系中前后存在密切关系的联系点,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中,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才能提高历史教学质量,从而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如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有关于建国后农村政策的变化与农业的发展这部分知识点是课标要求的重点内容,也是测试中经常考查的知识点,在课堂讲解中,必须要分阶段归类总结,并结合有关背景知识,深入理解几次政策变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变化产生的影响。再如九年级下册关于工业革命这个知识点,讲解时必须将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联系起来,通过列表的形式分析说明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产生了正、反两方面的深刻影响、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这样的讲解、拓展,让学生加深了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中外联系,从而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拓展是要求我们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我们在用好教材的同时,要对教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注重开发课程资源,适当拓展利于学生的学和理解。拓展的内容、途径是多方面,对于教师来说仅有教材、教参是远远不够的,平时要多阅读一些名人传记、最新的史学研究成果等,拓展自己的视野,多向其他教师学习教学方法,提升理论水平,从而打造属于自己的精品课堂。

作者:李秀 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