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困境与突破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困境与突破

摘要: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常态,呼唤国内高校高度重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但目前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普遍在办学定位、教育理念、文化氛围、学科地位、人力资源等方面存在发展困境,高校需要在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教学体系、创业保障、教学人才等方面进行突破,营造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教学体系、构建全方位的创新创业软环境保障、打造创新创业教育“两栖”型专业化教学团队,构建良性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

关键词:经济增长;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

1引言

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增长步入新常态,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简称国贸)专业亦如此。因此,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通过不断提升本国的自主创新能力,以创新推动创业,从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和提升就业成为必然趋势。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就已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国家发展战略;2015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三十八次提到“创新”、十三次提到“创业”、两次提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最主要的原因是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滞后,缺乏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存在不足,学生的专业技能不高等等。因此,如何优化国贸专业的教学体系,积极开展和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推动学生熟练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创新创业,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将成为当前及未来国贸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

2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2.1国外研究现状

熊彼特创新创业理论推动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1912年,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先提出了“创新创业理论”,他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而创业就是这种新组合的实现。他认为经济增长的真正根源就是创新创业。熊彼特的创新创业思想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传播,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达、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进展、创业热潮的风起云涌以及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对熊彼特创新创业思想的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通过对澳大利亚医药行业48家公司的实证检验,Hindle和Cutting(2002)证明创业可以提高就业和公司绩效。Natalia和Isabel等(2009)运用计划行为理论,通过对西班牙卡斯蒂利亚-莱昂地区的354家公司作为样本进行路径分析,发现不断接受管理学和创业教育的人更富有创新性,创新行为与创新教育可以相互促进。企业的经营创新需要学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创新和创业能力(Marie、Anne和Jerry(2009))。而Thursby和Fuller等(2009)通过对在读MBA和科学与工程博士研究生综合培训规划的调研,认为学生需要能够将基本知识转化为技术和创新能力的技能。为此,国外很多高校很早就开始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研究和开发。以美国为例,1947年和1949年哈佛和斯坦福大学分别开始实施创业教育,哈佛在MBA教学中开设《创新企业管理》创业课程。到2003年,美国1600所高校开设了2200多门创业课程,44种相关英语学术刊物及其100多个创业研究中心,它们不断完善创业教育的教学方法,举办各种高校创业计划竞赛,加强创业研究等。其他发达国家如英国、法国、德国、新加坡、韩国等,都较早重视创新创业教育,而且在实践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2.2国内研究现状

第一,对创新和创业的关系研究,学者在关注“创业”与“创新”差异(刘键钧(2003)、李乾文(2004))的同时,也在努力探索“创业”与“创新”之间的联系及其本质上的渗透与融合,李时椿、刘冠(2007)、张映红(2006)、任迎伟、张宁俊(2006)等都认为创业和创新之间本质上具有无法分割的关系。第二,对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及问题的研究,高晓杰(2007)、孙?,解长福(2011)等认为我国高校目前存在创业基本知识教育相对落后,创业师资力量不足,创业课程体系不健全,缺乏创业实践指导及创业支持相关措施,创业基地难以提供等问题。第三,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现途径的探索,王杏芬(2010)、刘艳,闫国栋等(2014)、尹翔,郗芙蓉(2015)等学者认为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契合是价值指向;创新能力与创业能力的融合是核心素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应深度融合;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的整合是实现路径。第四,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曲秀琴、吕秀丽(2013),蔡杰、韦维(2014),刘艳、闫国栋等(2014),徐晓辉、兰草(2014),马利英(2018)等提出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框架基本由创新创业精神培养、创新创业知识与技能训练、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三个维度构成,课程教学模式可采用传统教学与案例教学、专业课程与课外活动、模拟教学与体验式课程相结合,从而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创业素质与相关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纵观以上研究,目前中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同欧美发达国家差距甚远。在理论研究上,大多是泛泛而谈,不能对理论知识的具体方面进行透彻而系统的分析,结合案例分析甚少;在教学实践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具体专业教育中的研究甚少,缺乏针对性,忽视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本文将通过对国贸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困境和突破提供新思维,助力高校国贸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和深化发展。

3国贸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困境

3.1办学定位对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制约

目前部分地方高校服务于区域经济、为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等培养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办学定位,往往造成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忽视将创新创业教育有机地融入专业教学中,造成对学生创新创业理念、能力培养的缺失。具体表现为:在课程设计上重基础理论课程轻实践实训课程,在教学内容上重理论性知识传授轻探究性、前沿性专业知识培养,在教学模式上重单一传统课堂教学轻实训实践教学。这在国贸专业人才培养中也是如此。因此,如此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会观念滞后、思维固化、缺乏创业意识和创新思维,从而导致缺乏合作精神、承担风险的能力、缺乏组建公司和管理公司的相关专业知识、法律法规常识以及遇到困难时的分析、应变能力等。如此长年累月地没有新事物的磨炼和刺激,学生就会失去创新的积极性,渐渐的个性就会变成被动型的对世界新事物没有兴趣的人。

3.2传统教育理念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冲突

传统的高校教育重视大学生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以及就业技能等教育及辅导,轻视对创新创业的科学指导,这往往造成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误读,认为其是就业“困难户”专业的“救命稻草”,或是学生毕业后“发家致富”的“必修课”。于是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传统教育理念里是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生没有需求,高校没有意识。但是,当前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格局和趋势使更多高校教师意识到各中小企业已成为各国经济的增长点,“独角兽”企业数量规模一定程度上成为衡量一国新经济战斗力的重要依据,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对人才培养的积极意义,认为其不仅可以创新学生的思维模式,而且也有益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所以开始有意识的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中,减少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障碍。但据调查,仍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学生对此兴趣不高,认知不强,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徒增了其个人的学习负担和提高了毕业门槛,这也导致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阻力增加。

3.3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与创业支持系统不完善间的矛盾

虽然国家大力激励和扶持高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及教育,但是近年来进展缓慢。其原因之一就是目前大多数高校校园大学生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仍欠浓厚,课程开发流于形式,相关创新创业比赛停留表面,后续的鼓励政策支持力度不明显,仅停留于简单的场地租金优惠或减免、少量的启动创业资金支持等,学生在创新创业中没能掌握科学的方法,导致创业失败居多,影响创业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这些创业支持系统的不完善,使“孵化”机制无法凸显,浓郁的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氛围难以显现。

3.4创新创业教育学科地位的边缘化

很多高校在制定某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时都面临这样的问题,如何确定不同层次高校、专业、学科背景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教学内容、基础课程及教学目标等?还是不分专业、所有学科全面打通?据调查,目前一些高校从事创新创业课程教学的大多要么是管理学学科的兼职师资,要么是学校招生就业部门的师资,这样往往很难把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起来。而且不少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内容是直接参照就业指导课程,而有的高校却是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为素质教育的选修课,供普通本科生自主选课,这些都很难保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

3.5创新创业教育人力资源的匮乏

目前大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力资源的来源主要为有创业经验的个人和创业研究专家,他们大多为校内教师、企业管理人员或政府相关部门人员等。对于有创业经验的企业管理人员来说,他们更多的是作为高校创业教育活动的评委或嘉宾,很少参与到学校正规的创业教育课程中。这样其创业经验就无法有效系统的传递给学生,激发学生创业意识和提升创业教育成效。而具有创业经验的高校教师是有限的,专业教育教师专业知识强,创业经验弱,这往往导致在专业授课中难以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从而使专业教师对学生创新创业思考的影响是有限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4国贸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突破

4.1理念突破:确立国贸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营造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应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贯彻落实“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精神,秉承“学以致用、授之以渔”的教学原则,以“创新创业”为核心,探索人才培养新路径。一方面加强创新创业意识和兴趣教育。通过积极指导学生进行各种创新创业研究与实践活动,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获取丰硕的成果。通过积极组织和带领学生参加各种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如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挑战杯、国贸技能大赛省(区)赛、国赛等,引导学生开创新思维,推行实践多元化,发挥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将创新精神贯穿于实践教育活动之中;另一方面加强创新创业基本素养教育。通过创新创业训练营模块课的设置、实验室虚拟仿真模拟、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集中实训、企业家讲谈坛等,以及通过支持学生成立创新创业协会或社团等,实现创新创业基本素养教育的校内外联动;第三方面推进创新创业能力实践教育。通过鼓励师生在线上(如创办虚拟公司)或线下(如到校企合作基地挂职)进行创业锻炼、协同创新、组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室,或鼓励整合多方资源完善大学科技园、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等建设。

4.2体系突破:构建多维度的国贸专业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教学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在传统的国贸专业人才培养计划里一般都缺乏或被忽视,这是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业精神的。因此,结合专业教育,构建多维度的国贸专业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教学体系迫在眉睫。我们将课程体系设置为国际贸易专业知识类、创新创业基础知识类、创新创业实践模拟类有机结合的三大模块,提出校内校外两大课堂共同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设置一个政府、高校和企业三位一体的国际贸易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保障体系。

4.3保障突破:构建全方位的创新创业软环境保障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数量迅速增加与就业困难的矛盾日趋凸显,自主创业成为缓解这一矛盾的一副“良药”。但是大学生创业率和成功率偏低的现实让我们不得不反思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其中原因之一就是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体系不完备、不够健全。为营造积极向上的创新创业环境,高校应该构建全方位的创新创业软环境保障。首先,政策支持。如推行弹性学分制,为有需要的在校创业学生保留学籍。其次,创业教育支持。突破传统教育体系,构建各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再次,资金支持。如通过学校创新创业项目立项资助、校友创业基金以及银行合作等方式搭建资金保障平台,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活动,且减缓后顾之忧,活力得以激发。最后,孵化支持。学校可以鼓励、帮助学生的创新科技成果进入创新科技园,协调各方面关系,为大学生创业公司的创办及后续孵化提供优质服务。通过政策、教育、资金和孵化等全方位的配套支持,激发在校生创新创业的活力与潜力,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全方位的软环境保障。

4.4人才突破:打造优秀的创新创业教育“两栖”型专业化教学团队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亟待培养一批“专业化+创业型”的两栖师资,他们对工作有情怀和对事业又充满热情。那么高校一方面需要打造更高综合素质的创新创业型教学团队。依托现有的教学资源平台与教学环境,以教学质量为核心,加强创新创业培训,以教学改革为动力,以制度建设为契机,突出创新创业,全方位打造立体化创新型教学团队,培养高水平的创新性人才,实现“1+1>2”的协同效应。另一方面利用现有的校外资源,聘任成功创业者、风投经理、企业家等各业高端优秀创业精英,担任本校创新创业课程兼职教师,构建一个由校内专业教师+辅导员、校外创业人士+社会企业家等专兼职结合的多元化专家型智库,为进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保障。

5结语

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环境背景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日趋紧迫。只有突破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办学定位、教育理念、文化氛围、学科地位、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困境,才能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激发、促进学生创业者的不断涌现,推进中小企业革新与研发,优化产业结构,撬动经济的快速增长。

参考文献

[1]高伟.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反思与对策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5,(08):92-95.

[2]王杏芬.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0,(12):22-26.

[3]马利英.基于创新教育模式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J].未来英才,2018,(01):171-172.

[4]李家华.创新型经济视野下的创业教育发展[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0,(09):52-56.

[5]费志勇,陈梦玲.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若干问题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8,(11):97-101.

作者:廖万红 孙子婷 单位:广西民族大学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