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构建

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构建

摘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科技创新是核心,而科技创新的关键因素则是人才。所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相辅相成,承载共同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使命。当前,许多新建本科院校相继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但是存在教育目标模糊、服务保障机制不健全、培训指导体系不完善等诸多问题,所以新建本科院校亟需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适应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需要。

关键词:创新驱动;新建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在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时代背景下,我国适时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明确地将科技创新作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正契合创新驱动的社会发展需求。

一、创新驱动战略背景下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1.适应创新驱动战略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导经济集约创新型发展,国家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来驱动实施发展战略。这客观上对高等学校教育培养和输送新型人才提出迫切要求。新建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创新性人才为目标,以服务地方经济为主要向导,它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创业思维,培养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使学生主动将学到的知识与能力内化,创建新的发展模式,寻求更有效的方法,从而推动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创新型发展。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应以适应社会发展为需求,培养大量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

2.适应创新驱动战略对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近十多年以来,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有许多专科院校升格为本科。但是,新建本科院校的教育还是以专业学科为体系,注重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尚未形成以市场为向导,以创新创业为目标,以学生个人职业发展为中心的教育体系。此外,新建本科院校还存在科技创新、科研成果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创新能力不足、社会服务水平不高等现象。如何定位办学目标、调整学科专业、服务社会需求、培养创新人才是新建本科院校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必须按照创新驱动战略的要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构建新的育人体系,培养创新复合型人才。

3.适应创新驱动战略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需要。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毕业生规模逐年增长,“就业难”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在创新驱动战略的指导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大学生的就业难题。一方面,地方本科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增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促进就业,实现就业岗位的自我创造和繁衍,减轻新建本科院校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创新驱动战略会拉动经济的增长,也会促进许多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新兴产业里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创业起步的,对创新创业型人才更是有着强劲的需求。因此,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对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孵化、扶持,可以有效增加就业,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大局。

二、新建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新建本科院校相继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一些成绩,也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但是也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

1.创新创业教育的思维理念缺乏前瞻性。一是一些教师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认识存在误区,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属于就业指导课程范畴,目的是为了教授学生创业实践技能,促进毕业生创业,这种理念上的偏差直接导致创新创业教育被边缘化。二是大学生由于社会经验的不足,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对创新创业实践认识不深刻,认为创业必须有雄厚的经济基础才能开展,而忽视了创新创业活动对自身各项素质发展的作用,在创业实践面前产生畏难、自卑心理,影响活动的开展。

2.创新创业教育的培训指导缺乏统筹性。首先是新建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匮乏,专技型创业人才紧缺。目前,很多院校的创新创业指导师资队伍由来自管理学、经济学专业背景教师和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教师组成,由于均缺乏创业的实践经验,导致教学的内容与形式难免偏重于理论,创业的实际教学效果欠佳。其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度较低。虽然许多高校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但是尚未纳入整体的育人课程体系中,创业类的课程与专业课程契合度不高,直接导致学生由于缺乏专业知识支撑,许多创业项目门槛低,专业技术含量不高,违背了创新驱动发展引导大学生以科技知识创业的初衷。

3.创新创业教育的服务监管缺乏科学性。一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亟待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不同于专业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创业项目的孵化是必需的实践环节。目前,尚有一些新建本科院校因为资金、师资等原因尚未建立实践平台,有的高校已经建立了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园等平台,但是由于缺乏管理、孵化经验,创业基地里的项目大多门槛低、容易复制、创新性不足。二是考核管理制度缺乏。学生创业项目需要有资金、技术、场地、法律和人员五个方面的支持来实施。目前,许多新建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工作还只停留在表面上,从深度和广度的管理上还欠缺。同时,缺乏必要的监管制度而导致师生积极性的减退和资源的浪费。

三、新建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构建

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很多的要素和环节,各高校要把握和处理好其中的逻辑需求和内在关系,做好相应的思想引领、教学设计、平台搭建、服务保障等系列工作,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1.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想引领体系。新建本科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要统一思想,有大局意识。首先,通过对高校教师、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思想教育,牢固把握创新驱动战略的意义,明确高校承担科技进步与人才培养的责任,启发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升创业教育认知水平。其次,引导高校师生正确认识当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和社会经济转型发展新形势下开展创新创业的机遇与挑战,转变就业观念,深入贯彻执行创新创业的理念,履行创新育人的使命,进行高等教育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再次,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受到多元价值观念的影响,容易出现许多问题,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引领,指导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实践,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技能培养的范畴,用社会主义理想激发创业精神,培养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大学生创业者,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提供有效的思想保障。

2.丰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体系。我国目前许多新建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教学模式和学科体系,高校应以创新驱动战略为指导,创新教育方式。首先,优化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结构。教师在培育创新创业型人才中起到关键的作用,所以,高校需要建立一支专业理论知识丰富、实践经验水平高的教师队伍,既有多元化的职业素养,又具备一定科研能力,创造性地开展育人工作。其次,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把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纳入创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应考虑不同专业、学科的特点,课程设置应具有综合性与实践性。同时,教学形式不能囿于课堂和书本,应结合市场与地域特点加以创新。再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互动融合。利用校园各种宣传渠道推广创业文化、创业典型,营造氛围;将校园各类文体活动、课外活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与创业教育专业教育相结合,丰富第二课堂内容,营造一种协同合作、资源互补、交流共享的教育环境。

3.拓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社会实践体系。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所以需要学生真正去动手实践,获取技能与经验。首先,积极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一方面,学校建立创业孵化园和创业实践基地,开展创业知识的培训与创业项目的孵化;另一方面,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相结合,可以引进社会资源,加强校企合作,与地方企业、创业孵化基地合作,拓展学生商业实战空间,让大学生创业项目对接市场,形成特色品牌。其次,建立创新创业型社团。高校应以社团活动为载体,围绕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将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实践化、行动化,落实在日常的课外活动中,提升大学生的行动力,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学生社团在服务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的作用。再次,以创新创业类竞赛为契机。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比赛,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开阔眼界,积累经验,鼓励学生以赛促创业实践。

4.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服务保障体系。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还需要高校政策的支持与制度的保障,新建本科院校亟需进行体制改革,完善相关制度,提供资金支持,保证创新创业教育顺利开展。首先,规范高校创新创业管理组织机构。学校层面成立创新创业领导小组或者成立“创业学院”,整合资源,联动协调各部门院系,统筹各学院学科创新创业教育。同时,依托不同学科、专业优势,在各院系层面打造特色创业项目。两者有效结合,形成合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发展。其次,加大资金投入。资金是创新创业教育开展、创业项目得以实施的重要因素。所以,高校要落实和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扶持政策,设立专项资金,保障校内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同时,充分利用政府开展的小额贷款、岗位补贴、税费减免等对大学生创业项目的普惠政策,争取企业来校设立创业基金,提供资金保障。再次,完善考核激励机制。一方面,对创业成功的学生给予物质与精神上的奖励,给其他同学树立榜样;另一方面,鼓励更多教师积极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中来,对在创新创业活动中表现突出的教师在评优评先上给予政策倾斜或奖励。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提升综合国力的基础教育,它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用以满足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高等院校特别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新建本科院校,势必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对现有教育模式进行有效改革,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方法,拓展创新创业教育空间,推动我国经济、科技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史俊冰.新建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学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8,(1).

作者:史晶 李杨 冯译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