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教育范例

心理咨询教育

心理咨询教育范文1

关键词:心理咨询法;思想政治教育;运用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在“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时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往往与心理问题交织在一起,解决心理问题的同时需要解决思想问题,解决思想问题时也需要解决心理问题,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层面来看,借鉴心理学领域的相关理论与方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已经成为必然。

一心理咨询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重要方法

(一)心理咨询法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方法

《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对心理咨询的定义是:“一种以语言、文字或其他信息为沟通形式,对来访者予以启发、支持和再教育的心理治疗方式。[1]其对象不是典型的精神病患者,而是有教育、婚姻、职业等心理或行为问题的人。不能合作或无法交流的患者不能作为心理咨询的直接对象,但可以通过其亲友提供咨询指导而间接给患者以帮助。”心理咨询是受过专门的心理咨询人员处理来求助的来访者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的方法和艺术。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以教育为中心社会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它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意志,表达的思想内容与社会主导的意识形态相一致。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2]。心理咨询属于心理学范畴,以咨询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及各种心理治疗理论为理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为指导。心理咨询是人们处理心理问题的艺术和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是人们处理思想问题的艺术和方法。“心理学是在一般意义上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关系,它主要揭示人们心理活动的一般机制,而思想政治教育学则是研究人们的特殊的实践活动与思想品德形成之间的关系,更注重心理构成的社会内容。”心理咨询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都是促进人的健康全面发展。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好的思想品德素质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包含有心理学的相关内容,如大学思想政治公共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有专门的章节讲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内容。心理咨询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方法,很多学者在著作中都明确的提出,如陈华洲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周中之、石书臣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微探》(人民出版社2009年),黄志斌主编的《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年),刘新庚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人民出版社2006年)。心理咨询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在学界已经形成共识。这些著作中都提及心理咨询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方法。有学者称心理咨询法是指教育者或心理咨询者运用心理学的专门知识和技术,测量受教育者的心理素质,并用语言、文字等媒介对咨询对象的心理、行为施加影响,使其认知、情感和态度发生变化,解决其在学习、工作、生活、疾病等问题,以提高心理素质、增进其心理健康的方法。

(二)心理咨询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重要意义

心理咨询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具有方法论的意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既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又要借鉴吸收许多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才能建设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从2005年至今,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从本体论出发,开始自主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活动,提出新的研究范式,如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模式的问题。把心理咨询引入思想政治教育,运用心理咨询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渠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新的形势,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面临的选择与诱惑增多。[3]此外,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有其特殊性,在大学的心理咨询来访者中,主要涉及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人生目标迷茫、自我价值不独立、亲密关系障碍等。人生目标迷茫实际上就是世界观、人生观问题,自我价值不独立是价值观问题,人生目标迷茫与自我价值不独立自然产生亲密关系问题,在亲密关系中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过度依赖亲密关系,从而希望建立亲密关系而又无法建立亲密关系。这些问题经常表现为心理问题,实质是思想问题。不少学生由于无法认识问题的实质,没有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面对问题无法解决,进而表现为产生心理障碍。心理咨询法,顾名思义属于心理学领域。心理学是研究人们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在一定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也是一种心理活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学借鉴和应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能更好地揭示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从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心理咨询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一种新途径、新方法,它的价值绝不仅仅是停留在方法的层面,心理咨询法中积极关注、真诚、共情等思想、观念和态度,深刻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者,它促使思想政治工作者进一步研究如何面对人、认识人、理解人、分析人、帮助人,其意义已经超出它本身作为一种方法的价值。

二心理咨询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具体应用

心理咨询的方法可以对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产生积极影响,甚至可以说,心理咨询中的极大多数方法都可以经适当的改造后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从而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心理学的主要几个流派的理论及其方法都思想政治教育有借鉴的意义。

(一)用精神分析法探究大学生思想问题的深层原因

精神分析法以弗洛伊德为主要的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始创的精神分析学说,认为人的意识分为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人的行为受由潜意识决定的,意识和潜意识既对立又统一,它们相互联系,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弗洛伊德把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由一切与生俱来的本能冲动组成的。它按照“快乐原则”行事,寻求无条件的、即刻的满足。自我是现实化的本能,在现实的训练下富有理性,自我不再受“快乐原则”的支配盲目追求满足,它对外正确的认识和适应环境,对内满足本我的欲望。超我是理想化的我,它从自我中发展出来,是道德化的我,按照“良心原则”行动,是人格中最后形成而且也是最文明的一部分,是道德准则的代表。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始终处于矛盾的运动中,它们之间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自我既受到超我中“道德的我”的监督,又受本我中“理性的我”的冲击,同时受现实环境的制约,从而产生焦虑。要消除焦虑,就要协调自我、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关系,使超我能够接受,本我能够满足,同时适应环境。于是在潜意识下形成心理防御机制,表现为压抑、压制、自居、歪曲、退行、幻想、固着等。过度的心理防御引起心理障碍。精神分析法通过自由联想、释梦、移情法寻找出压抑在潜意识内致病的情结或矛盾冲突,把它们带到意识领域,使来访者对此有所觉悟,从而消除不健康的心理。运用精神分析理论,可以探究大学生在产生一种价值观问题时,它的深层原因是什么,把潜意识中的病因找出来,告诉来访者,一旦来访者领悟领了,认可其是问题的根源,主观上愿意面对和解决问题,问题才有被解决的可能性。心理咨询中的精神分析法有助于挖掘教育对象产生问题的心理根源从而为解决问题提供一个途径。

(二)用行为疗法塑造大学生良好的行为模式

行为主义疗法的代表人物有巴普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和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行为疗法是建立在现代行为科学基础上的一种心理咨询方法,它根据心理实验学和学习心理学理论,通过对个体反复训练,达到矫正不良行为的一类心理咨询方法。行为主义者认为,人的行为问题是由于受到某种强化而习得的,因此,心理咨询就是通过改变对来访者起强化作用的强化物来矫正行为问题,同时发展良好行为。人的问题行为也常常使通过观察学习获得的,因此,模仿正常行为就可以消除异常行为。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就是思想与行为,行为疗法中的操作条件反射代表人斯金纳认为,所谓教育,就是行为塑造,塑造符合社会要求并能发展自己的行为。塑造的主要方式是通过系统的行为训练来实现行为目标。依据行为主义的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对于社会主义所倡导的价值观和行为,既可以通过不断的条件反射、行为训练来强化,倡导正向行为,传递正能量,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针对大学生环境适应、考试焦虑、缺乏自信引发的个体情绪、情感问题,行为疗法中的放松训练、自信训练可以有效快速地解决。

(三)用来访者中心疗法关注人的发展

来访者为中心疗法是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创立的,来访者中心疗法理论认为,人必须依靠自己发现、发展和完善隐藏在内心深处的“自我”,依靠他自己在这个世界中获得的经验,并借助于情感和认知合二为一的认识途径,形成一个充分的、独立的、创造性的、充满真实、信任和移情性理解的“完整的人”。它主张心理咨询师以平等伙伴的身份去理解来访者的情绪与问题,为来访者提供一个安全的、自由表达和宣泄的机会,帮助来访者体验和发现其自我价值,实现其人格成长的心理治疗方式。来访者中心疗法的基本要素是无条件的积极关注、真诚和同感。这要求咨询师无条件地接纳来访者,在咨询过程中的主要方法是倾听,不操纵、不评判来访者,使来访者感到温暖,受到宽容和充分的理解,这种真诚和接纳的态度,促使来访者重新评价自己和周围的事物,并按照新的认识来调整自我和适应生活。罗杰斯所提出的无条件积极关注、真诚和同感与其说是一种咨询条件,不如说是一种人生境界。来访者中心疗法中对咨询师的要求也是我们社会主义的道德要求,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到达的道德境界。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要坚持全面发展,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在《1844年哲学政治经济学手稿》中提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来访者中心主义主张让真实的自我充分表达出来,用发展积极面来克服消极面。将来访者中心主义的理念运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助于建立良好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关系,而进一步实现人的精神交往。

(四)用理性情绪疗法来建立合理的认知

理性情绪疗法是艾利斯在20世纪50年展的治疗理论和方法,它强调认知对情绪和行为的影响。理性情绪疗法的核心理论是ABC理论,它的主要观点是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本身直接引起的,而是当事人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引起的。人天生具有理性和非理性两种倾向,理性使人产生合理的思维,非理性使人产生不合理的思维;合理的思维导致合理的情绪和行动,不合理的思维导致不合理的情绪和行动。通过和来访者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帮助来访者认清其信念的不合理处,进而放弃其不合理的信念,产生认知的改变,进一步建立合理的认知。在改变认知的同时,强调付诸行动,配合以行为的改造。在理性情绪疗法中,心理咨询师需要指出来访者的不合理理念,给来访者灌输合理的理念。大学生中的思想问题,有很多是由于不合理的认知导致的,比说说在评价一个人或者一件事时,会产生以偏概全、个别否定一般,仅仅从自己的主观出发,缺乏用普遍的观点客观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同时运用心理咨询的中的提问技术帮助大学生找出不合理的认知,为其灌输合理的认知,用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来访者的行为。

三心理咨询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时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心理咨询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时应当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不同心理学流派产生时都有它特定的时代背景,依据不同哲学基础,有机械唯物论的也有唯心主义的,从某种程度上说,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精神分析法在分析意识与潜意识的关系、自我和超我的作用时,用了辩证法的观点,认为意识和潜意识是既对立又统一,它们相互联系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心理问题是一种不利于社会和个人的平衡,心理咨询就要打破这种平衡,建立一种有利于社会和个人的平衡。弗洛伊德致力于发现具有普遍性的心理规律,但是忽视了人类心理的社会文化基础,人有生物的需要,但是在不同的文化里也会有不同的表现。行为疗法虽然是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行为机制的解释有扎实的科学基础,但是对人的认知和情感的重要性的忽视依然存在,它可以有效地解决恐惧症、焦虑症,但是对于复杂的社会家庭问题,如缺乏诚信、尊老爱幼等问题,就显得束手无策。行为疗法的哲学基础是机械决定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是刺激决定的,只要有好的刺激,行为就会朝着预想的方向发展。忽视事物的发展是相对的,不符合辩证法的思想。来访者为中心理论突出对人格的尊重和对潜能的开发,把治疗和发展结合起来,但是它过分强调成长的潜能,在人性的善恶矛盾体中,只强调善的一面,违背了人性发展的辩证法,在哲学上容易导致走上性善论的极端。艾利斯的理性情绪疗法理论把古典哲学中抽象的观念进行具体化,来指导生活实践。坚持科学的认识论,它认为科学的方法能够使人取得有关自己、别人及世界的知识。强调改变不合理的认知,同时在改变认知的同时,付诸行动,提高治疗效果,这是符合心理发展规律的。但是过分强调情绪的困扰作用,事物的发展是多种合力的结果,有些情绪的产生是由于社会因素或生理因素导致的,仅仅通过认知是无法改变的。心理咨询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方法,应当坚持以完整准确的马克主义体系为根本指导思想,要遵循的是马克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的思想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现实的反映,事物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的,既对立又统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心理咨询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方法,不能等同于心理学中的心理咨询,仅仅局限于解决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问题,需要通过运用这种方法解决心理问题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由于不同的心理学流派有其历史局限性,在使用时应当以思想政治教育的的目标有选择的合理使用。

(二)心理咨询法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时应当进行价值干预

心理咨询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都是人,都是为了发展健康的人,人如何才能健康、全面发展,必然涉及到树立一个价值观的问题。心理咨询的有些流派主张在咨询的过程中“价值中立”原则,如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学派,强调咨询师对来访者的价值不进行判断、鼓励或否定。人本主义的理念认为心理咨询的目的是帮助来访者发展独立的人格,由来访者自己进行价值选择,同时对自己的选择进行负责;人本主义者认为,事物是有两面性的,生活中的价值观是相对的的,没有严格的好坏之分,是否合适只能因人而异。马克思曾对人的本质做过经典的论述:“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社会属性才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关系“分成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思想的社会关系不过是物质的社会关系的上层建筑,而物质的社会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和意识为转移而形成的,是人维持生存的活动的(结果)形式”。在心理咨询中,无论是来访者还是咨询师都是社会中的人,其自身必然在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一定的价值观,其价值观必然受到其所在阶级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要咨询过程中保持绝对的价值中立不具有现实性。有学者主张“价值参与”,因为健康的心理应该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事物的本来面目应该是对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心理咨询的目的就是要改变来访者,包括改变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能客观、科学地认识世界。把心理咨询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方法,尤其是针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价值干预就显得更有必要。大学生的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中国的大学生又有其特有的特点,应试教育使一部分学生未建立起其应有的独立性,传统教育中对“好”的极端标准导致部分学生对自我的价值判断和对他人的评价方式扭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运用心理咨询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应该进行有意识的价值干预,促使其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者运用心理咨询法需要具备扎实的心理学以及相关学科的知识,防止将普通的说理、灌输当做心理疏导和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操作能力,懂得正确的操作规则,不恰当的解释或者不正确操作不但不可能解决问题而且还有可能使问题恶化,甚至由于使用不当对来访者造成严重后果。如由于对心理现象的误诊,引起的心理问题可能比原来的心理问题更为严重。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颁布的《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规定,任何一级心理咨询人员都必须具有相应的基本文化条件,并接受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认可的培训机构培训,要求掌握的基础知识包括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心理测验学、咨询心理学、与心理学相关的职业道德与法律知识等。心理咨询师经过专业学习,达到规定学时数,取得结业证。在此前提下,通过理论考试和实际能力考核后,经过一定时期的专业督导合格后,颁发相应的资格证书。因此,作为一个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成为一个心理咨询师,应当接受系统培训,培养心理咨询的专业基础和工作经历,才能恰当使用心理咨询中的技术,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刘福义.心理咨询是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01):11-12.

[2]崔向红.思想政治教育应与心理咨询相结合[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5(05):33-34.

心理咨询教育范文2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身体和心智都处于发育阶段,而此阶段大部分学生的家长正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境况,工作上也正值上升阶段,需要大量的精力周旋于家庭和工作之间,从而极大可能疏忽对孩子的教育和陪伴忽略了学生的内心需求和感受,导致青少年出现种种心理问题。当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时,家长和学校也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用来应对,但可能因为沟通方式、交流技巧、信任关系等问题导致一部分有心理问题的青少年无法得到有效的帮助。此时最为有效的解决方案便是寻求专业的心理老师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帮助青少年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习效率、培养人际关系沟通能力和技巧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

1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1.1学习上的压力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学校要求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综合素质也越来越高,中学生不仅学校课程安排紧,课余时间少,大部分学生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参加课外补习班、兴趣班和提升班,孩子们基本上没有放松的时间。随着年级升高、课程难度的不断增大、孩子们精力不足等因素导致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没办法集中注意力、精神萎靡,导致学习效率下降,成绩下滑,孩子从而产生厌学情绪、自卑心理、紧张焦虑情绪等。而我们社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学校的教师处于快节奏的高压状态,往往没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照顾这群孩子的情绪而忽略了这部分孩子的内心感受,导致这部分孩子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的疏解,心理压力增大。教师在针对这一类学生时应及时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重视其心理问题,做到及时与学生及其家长沟通,增加与其在课堂上的互动,提高孩子的自信心,认可孩子身上的优点,肯定孩子的努力,必要时建议家长及孩子及时找专业机构心理咨询师求助。

1.2学生自身产生的原因

经过小学时期的过渡,学生身体和心智逐渐趋向成熟,从小学高年级开始孩子自我意识发展加剧,针对家长的管理和学校的约束会产生抵触心理,他们会以自我为中心,会努力挣脱教师和家长的约束,他们希望像小学一样自由,不想花太多的时间去学习。这时开始从心理上逐渐变为自闭状态,疏离家长、老师和长辈,总认为家长老师们都不理解自己,不懂自己,不愿和家长说心里话、分享自己的心情,也会与教师产生隔阂[1]。如果在这种时候家长和教师不能及时调整和孩子们交流的方式和状态,就可能会导致学生产生叛逆心理,产生所谓的“青春期效应”,以至于严重影响学习成绩。针对这一问题教师与家长需要和孩子一起成长,了解每个阶段孩子的心理需求,了解孩子叛逆期是孩子成长必经的一个阶段但不是必然的状态,从而处理好自己情绪,懂得自己身负的责任,尽量保持理智和冷静,发现问题及时沟通和引导。

1.3青春期产生的情感问题

由于青春期青少年生理和心理都会发生一系列巨大的变化,因此他们会对情感的需求变得更加强烈,对异性会产出极大的好奇心理,由此产生早恋现象。目前由于各种资讯高速发展,各种信息、影视作品、艺术作品等对爱情的渲染越来越重,对孩子们的感官和脆弱的心理诱惑越来越大,加上与家长和教师的隔阂,家长和老师无法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导致孩子们很容易不自觉地陷入情感的迷宫。同时,由于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大部分老师和学生都会十分避讳性教育与青春期的讲座,导致学生性知识缺乏,面对诱惑时既不能理智的把控自己,同时又会产生耻辱感,因此也会产生心理压力。针对这一现象,家长要正确认识孩子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变化,保持宽容和开放的态度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同时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实时的普及青春期的相关知识,引导孩子正确的认识青春期。学校方面可以开展青春期知识讲座,将基本的青春期性教育知识进行普及,指引学生正确的面对青春期身心的变化,从而接纳自己,接纳同学和异性,做到彼此尊重,和谐相处[2]。

2心理咨询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的特殊时期,无论是心智还是身体都飞速发展,面对家长的管教和学校的约束,心里有烦心事和压力时找不到合适的宣泄出口,容易产生心理压力加重叛逆心理。作为心理咨询师,与其他授课教师有着很大的不同,学生会对心理咨询师产生好奇心,信任感。心理咨询师可以针对这一特殊性制定方案来解决学生的问题[3]。但是心理咨询只是解决个别同学的心理问题,要使所有学生的问题真正被解决学校还要从平时的教育下手,要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发生情绪变化时可以先做到自我调节,解决不了的可以求助心理咨询师,最有效的减少学生因心理问题而产生的情绪失控等问题。

3进行心理咨询的方式与注意事项

3.1自我调节为主导

要注意的是,学生进行的心理咨询更多的是指导性开导和帮助性指导,心理咨询原则是“助人自助”,即主要依靠学生自己在咨询师的引导下进行自我调节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中学生正处于懵懂时期,心智和身体还未发育完全,当其遇到问题用其他方式都无法解决时,决定求助心理咨询师时,心理一定十分犹豫和矛盾[4]。这时心理咨询师应该以热情、诚恳的态度去接待学生,建立彼此信任的咨访关系,让学生从心理慢慢接受并放下戒备心,同时充分应用同理心、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找到学生问题的源头,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2多种咨询方式

由于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和性格不同,导致每个人出现的心理问题都不同。针对大部分学生可能出现的考试紧张焦虑、同学之间的交往问题、自卑心理问题等,学校可以安排统一的心理健康公开课,以班级或者年级为单位进行授课,不仅仅可以避免一部分因害羞而不敢咨询的问题发生,还可以解决学校里心理咨询师不足的问题,心理咨询师也可以在课堂上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让学生多一条求助的途径;可以在班级进行团体测试,然后针对测试结果中大部分同学都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团体辅导;对于部分特别腼腆,内向,不愿意面对陌生人的学生,可以进行网络咨询或者热线电话咨询。

3.3以学校与家长为主导

中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往往不是由一种因素导致的,例如学校、社会与家庭的相互作用都可能会导致学生产生不健康的心理问题,因此心理咨询师在解决问题的时候需要结合有关因素,进行家庭咨询和辅导。同时让学生家长重视学生身上存在问题,提供最有效的解决方案。

4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中学阶段正处于过渡的黄金紧张时期,中学生面对学校、家庭和人际交往带来的压力和竞争会产生消极、自卑、紧张、焦虑状态。为了尽量减少孩子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的概率,学校和家长应高度重视孩子的心理成长,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及时给予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引导,促使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针对出现了心理问题的学生,学校应配合学生家长,必要时求助心理咨询师针对学生的具体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帮助学生和其家庭走出困境,使学生重获自信,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郑亚楠,常春英.传统文化理念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的初步构想[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9,367(3):173-175.

[2]张心蕊.老师,我是胆小鬼吗?——由一例心理辅导案例讨论小学生情绪辅导[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384(1):51-53.

[3]汪翠满,荣沁瑜,毛华萍.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创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32(1):74-77.

心理咨询教育范文3

关键词:心理咨询;教育活动

随着当前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职工在就业、工作、生活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心理健康问题日渐突显,职工的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正常运转。为进一步做好公司职工的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和关爱服务工作,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工会积极作为,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新形势下的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中,扎实推进职工心理健康帮助行动。为此,集团工会首先抓好队伍建设,组织各基层单位专职工会副主席举办心理咨询师培训班,进一步增强工会干部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疏导技能。尼龙化工公司工会积极响应集团工会开展心理咨询活动的号召,深入开展员工心理咨询教育活动,缓解职工心理压力,构建和谐工作氛围,提高职工工作效率,不断推进心理咨询活动向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迈进。2016年在集团工会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尼龙化工公司工会成立EAP工作室(心理咨询室),并挂牌运行,集团为咨询室购买沙盘、音乐放松椅,公司建立微信心理咨询群,各基层单位工会主席、女工委员大力宣传心理咨询微信公众号,职工订阅关注微信公众号,定期开展课程,方便心理咨询师与职工沟通交流,引导一线职工缓解紧张情绪、疏导心理压力,以阳光的心态正确对待工作和生活。2017年,为了切实推进该项工作,公司工会将关爱一线职工心理健康列入公司工会重点工作之一,统筹规划,多措并举,取得明显效果。一是定期培训各基层单位书记、女工委员开展心理咨询课程;二是把公司已取得心理咨询师证书的同志聘请为各基层单位兼职心理咨询师,明确职责范围,要求兼职心理咨询师广泛深入开展心理咨询教育工作,每周组织不少于一场次的心理咨询讲座;三是把兼职心理咨询师考核指标与津贴补助挂钩,充分调动兼职心理咨询师的工作积极性。

一、心理压力对职工的危害

职工在日常工作中,要承担着研发、安全生产等任务,还要为公司创造更高的利润,有时职工的工作时间和生活时间有了冲突,难免会有情绪,导致了职工在工作上的心理压力更大,无法得到缓解和宣泄,加快心理问题的产生。工作太累以至于缺乏干劲和动力,甚至于可能出现紧张和挫败的心理。当职工的压力太大而且得不到适当的缓解,就会产生较大的心理健康危机,可能会发生工伤事件和家庭矛盾。这些事情的发生与同事的关系不够融洽、家庭婚姻发生变故、工作生活中遭遇到不公正待遇等等有密切关系。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的心理状态而又得不到及时纠正,非常容易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甚至有可能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企业建设心理咨询室,能够及时有效的通过心理咨询教育来解决,及时缓解心理压力使心理处于一种健康状态,有利于人企稳定。如何通过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提高职工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水平,成为提高全员素质的重要内容。心理咨询作为一种解决方法,在提高职工心理健康水平的同时,也具有企业思想教育的作用,将心理咨询特有的功能与职工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不失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二、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教育活动,提高职工的工作效率

目前,公司兼职心理咨询师已按要求积极开展此项工作,深入到各项目组织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讲活动,通过PPT展示、案例研讨等形式,运用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语言,对一线员工如何进行自我调解、有效化解压力进行了针对性辅导。心理咨询教育讲座开展以来,深受员工喜爱,在广大一线员工中引发了强烈的共鸣,增长了员工心理知识,增强了大家自我调解能力,激发了一线员工工作和生活的热情,得到了基层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广大员工好评。公司准备进一步加大心理咨询教育工作力度,切实引导各基层工会设立职工“心理辅导室”和“职工诉求服务点”。今年3月份邀请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举办3天的《人本/超个人心理辅导实操技能基础班》讲课活动,组织15名职工学习心理咨询基础课程,通过学习“手指操”活动、五大原则、四大流派,通过“带领育人”游戏让职工从游戏中体会被呵护的温暖和幸福,同时体验和分享中发现自己的思维模式,并围绕在游戏中的分享体验,讲解人与人交往中语言的种类,了解自己的情绪,感受并从中学习如何表达感受。课程结束后,学员发表感悟,共同成长,为职工提供专业的心理疏导、调理和释放服务,帮助他们排解不良情绪,处理好社会、事业、婚姻家庭等方面的问题,不断推进公司职工心理帮助行动的普及和实施。公司发展的快慢取决于职工的工作效率。工作效率的高低与职工的心理因素是密不可分的。职工之间关系融洽,公司的工作效率会有很大的提高,所以开展好心理咨询工作,可以使职工工作情绪高涨,对工作有着强烈的认同度以及满足感,从而极大的提高职工的工作效率,增强公司凝聚力。

三、公司心理咨询需要注意的细节

心理咨询教育范文4

[关键词]心理咨询;思想政治;运用

随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增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引领下,各高校明确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的定位,不少高校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咨询与辅导机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采用心理咨询技术的展开也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心理咨询技术的运用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了新的途径,开拓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

1将建立咨询关系技术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咨询关系是属于心理咨询师以及来访者彼此之间的联系,是进行心理咨询的基础与先决条件。了解学生自身的思想情况,可以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要职责。只有了解了学生的思想活动,才能形成一个较好的师生关系,才可以切实认识到学生自身的精神世界,进一步走进学生的内心活动,使学生能够相信和信任老师,增加学生的主动性。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1尊重

尊重在心理学上可以被理解为是满足人的一种内在需要的表现,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共有五层需要,其中尊重是人类的一种高级需要。在心理咨询中,尊重是咨询师对于来访者所给予的一种无私的帮助与接纳。对学生给予足够的尊重无疑是为学生打造了一个温暖并且安全的学习与生活环境,能够使得学生不断的敞开自己的心扉,极大程度地去表达自己,这样老师可以快速而精准地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所了解,对学生的内心世界也有所认识,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

1.2热情

热情可以令求助者认识到咨询师的关心和温暖。因为受到教育体系的影响,学生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教师,因此在和教师谈话的时候,经常会担心老师批评自己,从而会出现一些紧张以及不安的不良情绪,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认真倾听以及面部细微的表情和身体姿态等方式去对学生展现热情,可以缓解学生的紧张心理,拉近和学生的心理距离,达到较好的沟通和了解工作效果。

1.3真诚

咨询师针对求助者的态度需要保持真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果保持真诚就能够为学生树立一个比较良好的榜样。通过对榜样的学习,能够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坦然地表达学生真实的内心世界,也可以使学生和老师之间能够实现一种非常好的沟通与互动效果。

1.4共情

共情是针对求助者本身的内心世界,做出情感上的理解和体验。作为心理咨询师可以使用共情的方式,去换位理解学生,使得学生可以体会到自身是被理解和接纳的。当然表达共情需要运用适当技巧,掌握“教师—学生”在角色上的转变,这也属于共情的一种有效方式。

1.5积极关注

积极关注是咨询师针对求助者在言语和行为上所给予的一种关注方式。针对自卑感比较强大和经常经受挫折的一部分学生,教师给予的积极关注可以使其能够从客观的角度真正地意识到自己内心世界的不足,从而把自身的闪光点无限放大,增强自信心,建立积极的心理品质,从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展开。此外,还可以使用阳性强化法对于学生不良行为进行矫治,使用这种良好的训练行为,可以对学生给予适当的加强,让学生能够达到教师所期望的一种行为习惯。

2可以运用心理测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心理测验是对心理问题进行分析的主要工具,可以比较直观地了解大学生当前的一些心理情况。常用的心理测验工具有两种,一种是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这个量表的测查可以比较精准的了解学生本身的心理症状特点并被描述出来。另一种是抑郁自评量表(SDS)。抑郁症主要表现是负面情绪持续时间比较久的心境低落,这是作为临床上判断的核心特征,严重的时候会出现自杀念头和一些自我伤害的行为。还有一种是大学生人格测试问卷(UPI)。此问卷的测试目的就是为了发现大学生心理问题,能够起到早发现和早干预的积极作用。如同去医院看病就诊一样,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要想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首先要使用适当的测查方式,得到学生多方面情况的详细了解,然后将测查结果作为主要参照依据,来判断学生的心理问题种类,从而使用有针对性的沟通辅导方式。教师与学生在彼此之间需要形成一种平等、开放、和谐的沟通交流方式,才能使学生敞开心扉,实事求是地诉说自身的烦恼与问题,使得教师能够更为真实的掌握学生的一些情况。方便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通过心理咨询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心理咨询方式的采用是将咨询关系当成沟通的基础条件,咨询师通过采取换位思考的方式去对学生给予适当的引导,学生就可以袒露心扉并且主动地接受,这样的一种教育方式和正面灌输的方式相比更能获得非常好的效果。心理咨询常常使用“同理共情”的基本原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可以用此方法,达到让大学生自我启发以及自我教育的目的。这样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自我决定,感觉内心非常舒适,加强了他们承担挫折的能力,使学生的内在素质得到提升。学生从高中升入大学,他们所面临的生活、学习压力以及人际关系矛盾等不断地增加,很难通过自我排解的方式来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从增强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做起,并通过一系列自身的自学、培训、参加专家讲座等多种形式,来提升个人心理咨询技术水平,同时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实际行动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实现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4将心理咨询技术的原则适当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中

4.1个人本位的适度引入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不太注重学生本身的自我体验,而如果将适当的心理咨询“人本主义”原则引入其中,将学生的自身需求摆在首位,这样即可以满足当前的教育目标。也会降低学生对于传统思想教育产生的一种心理防御。使学生在得到良性体验发展的基础之上,容易配合老师来解决实际问题。所以说,将心理咨询技术中的“人本主义”原则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2助人自助观念的引入

助人自助,在心理咨询中,主要是咨询师帮助来访者能够合理地看到自己所面对的问题,让来访者积极主动地做出处置问题的选择,并且在之后遇到相同的情况时,也可以让来访者自己去处置而不是再次进入困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将“助人自助”的观念引入,能够改善过去对学生单一的指导以及灌输状况,在了解学生出现的问题时,并不简单地或者主观地教育学生应该怎么去做,而是将学生面临的问题就像是自己面临的问题一样,能为学生设身处地的想一想,或者能和学生共同分析、讨论处置问题的多种方案,可供学生选择。但是究竟学生使用何种方案,需要学生自己做出选择,并希望学生能为自己做出的选择负责[1]。

4.3价值中立原则的引入

在西方心理咨询中,一般都要求咨询师对来访者所供述的内容不直接给予评价,除了这些之外还要求防止对来访者自身的价值观去进行评判,最好能够保持一种中立的态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有一些工作没有保持“价值中立”的原则,总是存在一定的道德评判标准。但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如果引入“价值中立”的原则,这是能够使用“中立”和“导向”之间彼此渗透,在倾听时先保持“中立”,分析之后再使用“导向”的一种模式[2]。

4.4保密性原则的引入

在心理咨询中,因为涉及了学生本人的一些心理困惑、心理障碍或者一部分隐私问题,为此,保密性原则可以说是心理咨询师一定要遵守的一个基础职业道德,心理咨询师必须坚持。为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如果参照心理咨询中的保密性原则,处置好“隐”以及“显”的问题,这样会极大程度地获得学生的认同感,来切实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在具体的操作中,面对当前学生有许多敏感问题需要尽可能地能隐则隐,特别是在涉及学生深层思想的心理活动上,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就更需要对处置问题的火候加以掌握,认识到什么问题需要向家长汇报,什么问题只需要当事人知道就可以了[3]。

5将心理咨询面谈技术在思想教育过程中进行实际运用推广

5.1学会倾听,以逸待劳

倾听属于心理咨询进行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技巧。它指的是心理咨询师在面对来访者时,能够认真仔细地倾听来访者的叙述,让其将负面情绪宣泄出来的一个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大多都习惯于“我说-你听”的教育模式。一般情况下,教师告诉学生“你应该这样”“你不应该那样”,这些命令式的语言都无法让学生把自己内心的苦楚宣泄出来,无法达成真正意义上的沟通,教师的建议也没有什么有效性。而实际上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师要学会倾听,才能提供有效建议和参考。因此学生主动或者是被动地找到你的时候,要通过倾听来帮助学生及时的宣泄情绪[4]。

5.2简述语意,一石三鸟

简述语意技术主要指的是心理咨询师运用自己的话,提纲挈领去地把来访者所陈述的内容回馈给来访者,其中涉及到的语意一般不可以超出或减少来访者陈述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把这一技术使用在平时的思想教育谈话过程中,可以达到三个目标:①使思想教育政治工作者能够传递出针对这一学生的关心和关注;②确定思想教育政治工作者是不是能够精准理解学生所表述的内容;③可以帮助学生捋顺思路,寻找症结[5]。这一技术的推广使用,可以提升思想教育政治工作者的工作效果。

5.3运用同理,引起共鸣

同理心技术主要是指心理咨询师通过对来访者的叙述进行倾听,可以进入来访者的内心世界中,通过倾听后使用一种感同身受的方式,让来访者主观感受和情绪情感能够展示得客观真实,拉近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的距离。思想教育政治工作者运用同理共情的方法,可以走进来访者的内心世界,也可以形成对来访者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并且将这种真实信息传递给来访者,达到沟通的通畅和顺利。

5.4复述技术,引发主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大部分时间都是主动去完成工作的,而学生常常是处在被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而对这种情况,经常是你想听,而学生却并不想说。如果这个时候能够使用心理咨询里的一个复述技术,让学生主动复述,这无疑是思想教育政治工作者推行的一种有效手段。复述的主要技巧就是让学生在进行描述事情内容中,同时选择一些核心的部分完成二次复述,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能够使得学生对自己复述的内容进行有效说明。通过这样的一种缓冲,学生就可以顺着复述的方向深入交谈下去,变不想说成为愿意说的状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5.5自我揭示,示范引导

自我揭示通常被当成是自我开放或者是一种自我暴露,主要是对交流的另一方去展现自我具备隐私性质的一种信息或多种信息。教师一般并不会对学生透露自身的实际信息,其实在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教师如果能够适当将自己的部分感受或过去相关经验以及经历和学生进行分享,就可以帮助学生对于自身感觉和想法,以及行为后果等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能从中获得非常积极的启示。自我揭示一方面能够出现示范作用,另一方面能够加强彼此之间的信任感,深入彼此之间的关系。总之,将心理咨询技术使用在思想教育过程中,这属于一种比较新的观念、态度以及方法技巧上的融合,属于一种人和人彼此交往方式的探索,并且属于一种思想和另外一种思想之间的沟通,同时也是一种经验和另外一种经验之间的融合。通过这种融合,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于鲁文.怎样发挥心理咨询的教育功能[J].中小学管理,1996,10(10):36-37.

[2]李战军,谢钢.试论大学生心理咨询的教育功能[J].江苏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6(4):51-54.

[3]郭念锋,虞积生.心理咨询师(三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52-65.

[4]汪新亮.实现心理咨询与思想教育的适度融合[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04,56(4):50-52.

心理咨询教育范文5

1、高校团体心理咨询是开展素质教育的需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2年)》明确提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其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并把“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作为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团体心理咨询的一般目标包含:帮助成员自我认识、自我了解和自我接纳;在团体中学习社交技巧和发展人际交往的能力;培养成员的责任意识、归属感和被接纳感;培养成员独立自主、自己解决问题和抉择的能力,有效解决冲突矛盾.团体心理咨询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团体成员的心理健康,提高成员的心理素质,塑造成员的健康人格.由此可见,团体心理咨询的目标和我国学校教育“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目标是一致的,是一种发展性的活动,主要任务是提高成员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

2、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

团体心理咨询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一致的.维持大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是现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同时也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01年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颁布的一号文件《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重视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或咨询工作”;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也开始融入了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在高校开展团体心理咨询,是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又一个有效途径.

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本身的需要

目前,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开展心理咨询工作.但是,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理论知识讲述比较多,缺乏实际训练,学生缺乏体验,因此学生从课程中的获益较少,课程所应该发挥的积极作用大打折扣;在高校的心理咨询工作中,个体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咨询是两大支柱.个体心理咨询,每次咨询的时间大致是1小时左右,对于高校来说,即使按照教育部的要求1:4000的比例来配备心理咨询人员,要为庞大的大学生群体提供咨询也是很有困难的.而且高校的心理咨询老师专业素质良莠不齐,这样的境况势必使一些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接不暇,整天忙于应付一个个前来求助的学生,而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顾及那些需要帮助但是没勇气走进咨询室的学生,这样也无暇主动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团体心理咨询是一对多的方式,一个指导者同时指导多个团体成员,增加了咨询的效益,提高了心理咨询工作的效率,省时省力;同时,团体心理咨询新颖独特的方式,易于被学生接受,增加了学生求助的机会.因此,团体心理咨询既可以缓解高校咨询人员不足的矛盾,也为学生增加了求助的途径和方式.

二、高校开展团体心理咨询的有效性

近年来,团体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成为大学生健康教育的主要工作之一,主题丰富,覆盖范围广,而且不少研究已经表明团体心理咨询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是有效的.目前,高校团体心理咨询的主题主要有人际关系、情绪和压力管理、自我探索、学业管理、生涯规划、入学适应训练、恋爱问题、团体团队合作、领导才能训练等.高校团体心理咨询得到快速发展有着丰厚的基础:一是在大学里,学生喜欢以团体的形式学习和生活,从同伴那里获得支持和认可,有团体生活的倾向;二是在高校里大学生常常面临着共同成长课题,如学业、人际、交友、择业等等;三是大学生有着类似的困扰,更容易接受来自同伴和同龄人的建议和反馈.

1、团体心理咨询有助于大学生适应大学生活

笔者在三亚学院大学生军训期间,在新生中开展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通过“叠罗汉”“直呼其名”“我是谁”等活动,使大学新生在愉快的情境中彼此熟悉,缩短同学之间的心理距离,并通过“怪兽过河”“爱心传递”等活动培养学生的信任感和合作意识,促进班级凝聚力建设.大部分新生对这种形式的活动很喜欢,帮助他们很快适应了大学生活.叶玉清的研究也表明: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改变大学新生入学适应的自然进程;可以有效解决大学新生入学适应中的心理问题;团体心理辅导是高校解决大学新生入学适应问题可以采用的有效方法.

2、团体心理咨询有助于大学生了解自我、认识自我、悦纳自我

在笔者亲自指导的团体心理咨询中,通过“20个我”“我的左手”“我的自画像”“优点大轰炸”“我的生命线”等活动,使大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赞美别人、被人称赞的感受,从而进一步了解自我,客观而全面地认识自我,能悦纳自己的优缺点,清楚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和想要成为什么人,达到现实我和理想我的统一.并通过“价值大拍卖”等活动引导大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探索,促进自我成长.团体成员在咨询结束后报告:“我从来没有想到我自己还有这么多优点!”“我从来没有这么好好认识过自己,真是太高兴了.”“通过团体心理咨询,我能够很坦然地接受自己的缺点.”

3、团体心理咨询有助于大学生提高人际交往技巧,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比高中更加复杂,来自于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学生在相处时容易出现问题.目前很多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情况不容乐观,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许燕的研究显示:人际交往问题在大学生适应问题中居于第二位.个体咨询由于缺乏相似的情境,咨询的效果不容易迁移,在停止咨询之后,复发几率很大.在高校运用团体心理咨询来帮助那些人际关系不良或想要提高人际关系的大学生在更为真实的团体人际沟通情境下,通过团体成员的互动,改变人际关系的认知、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水平、学习新的人际模式和交往技巧,帮助他们建立建设性的人际交往模式.笔者曾在三亚学院开展两期人际关系团体心理咨询,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陈菊珍、刘华山的研究也显示了团体心理咨询在改善人际关系方面的有效作用;刑秀茶,王欣对团体心理咨询的长期效果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团体心理咨询在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方面具有长期的效果.

4、团体心理咨询有利于学生在团体中宣泄情绪,保持积极情绪

在团体心理咨询中,团体为个体提供了一个安全、被接纳、被认可、被尊重和被保护的环境和气氛.很多学生遇到的问题往往没有他们想象中的严重,他们需要一个机会,需要一个进行情绪宣泄的机会,宣泄自己内心压抑的机会.在团体心理咨询中,他们可以倾吐内心的苦闷和困惑.情绪得到了宣泄,有助于保持心理健康.在上述的系列研究中,团体成员的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都有明显的好转.

5、团体心理咨询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咨询教育范文6

[关键词]本土;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中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部分,向来重视立足中国国情、社情及大学生群体的基本情况、特点及发展水平。党中央明确提出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近两年来,如何扎根中国大地做好心理工作,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本土化的呼声和尝试也不断涌现。新时代背景下,以本土视野反观现有的高校心理工作体系,结合心理学科本土化的历史进程,探讨高校心理本土化工作未来的发展方向很有必要。

一溯源求本:心理学界的本土努力与尝试

“心理”一词源自西方,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本土化,不能不谈心理学科在中国的本土化。追根溯源,无论是“本土心理”还是“心理本土化”,最早都是由心理学界提出,并以之为目标开展了诸多研究与工作。自20世纪初期西方心理学被引介入中国,学界已然开始探索将西方心理学本土化和传统本土心理思想现代化的道路。有学者将此历程分为三个阶段[1],自1922年至20世纪80年代,中国第一个心理学刊物《心理》创刊号首次提出本土心理研究方向,张耀祥提出发展中国心理学的纲领性意见:“发扬中国固有心理学,尤指处世心理学,期对世界斯学有所贡献”。20世纪70年代末期,潘菽提出“中国心理学”的概念,学界开始讨论“中国本土心理学”与“中国特色心理学”议题,本土化开始成为学术研究趋势。由杨国枢、杨中芳、黄光国为首的港台心理学者开始规划中国心理学本土化方向,提出研究标准。20世纪90年代起,两岸研究逐渐统一采用“本土”及“本土化”提法,以王登峰为代表的大陆学者开始建立本土化心理测量工具,有学者试图建立完整而系统的本土理论体系。吕小康[1]总结,“本土心理学在当下中国(包括大陆与港澳台地区)心理学学术界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力量,但是其力量还相对分散”。在心理学学科内部,已形成若干本土心理理论、测量和干预方法,有的部分已自成体系,但这些理论和方法,对高校来说还相当陌生,其本土化成果对高校的影响有限。

二使命使然:高校心理工作基于效用,天然蕴含本土特点

中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始于20世纪80年代,其脱胎于学科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作为一项基于效用的实践性工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从诞生之日起就打上了着西方学科本土化运用的烙印。

(一)本土高校心理工作的内涵

“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本土化”及“本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提法的产生是心理学全球化及其在高校广泛及深入应用的结果和产物。谈及本土,高校心理工作者常将“本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本土化”混用,两种表达方法的区别尚未取得一致性意见。前者为名词性短语,后者为动词性短语,心理学界对此二词有诸多讨论,较狭义可参照Heelas的理解,本土心理学指“在任何一种文化中,(当地人共同接受的)对某些与心理学有关题目的看法、理论、猜臆、分类、假设和类比。同时,也包括内隐于当地社会制度的一些有关心理学的想法及看法。”[2]广义的本土心理学可按杨中芳的解释,是一门描述及解释当地人心理及行为的学问[3]。参照汪卫东[4]比较“本土心理治疗”和“心理治疗本土化”的用法,可将本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理解为终极目标,即描述、解释、预测及干预中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及行为,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本土化可理解为达至目标之过程。过程之目的是立足国情,发展本土高校心理事业,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使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立足本土的高校心理工作历程

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第二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中的一项内容,高校心理工作渐渐从“自发萌动”“松散探索”进入到由社会组织(以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为代表)和政府共同推动,且以政府管理部门为主的阶段[5]。自此,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及政府管理部门对高校心理工作不断发文,出台相关文件政策,指导工作。党中央和国务院和地方省市具体指导意见,对高校心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指明了方向并提出了具体要求。2017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7〕62号)将心理育人作为十大育人体系中的第六体系,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毋庸置疑,这将进一步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高校心理工作。相比西方高校松散多样的组织形式,中国高校心理工作是在党和国家的统一领导、指导和支持下开展的。当前工作基本是根据以上文件进行规划、设计和实施的,对高校心理工作的意义、工作原则、工作管理、队伍建设、主要任务和工作途径进行了本土化处理,它们既是高校心理工作本土化的保障,也是在发展过程中本土化的成果。其实施成果,就是中国高校历经三十多年的发展后现有的心理工作体系,此体系基于中国国家和大学生的基本现实、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可视为中国高校心理本土化发展的阶段性产物,基本能满足大学生需求。

三放眼未来:立足本土发展高校心理工作的要点

(一)对高校心理工作本土化意义及进程达成共识

对工作的目的、意义和发展方向达成共识,有意识地推进本土化工作,应成为当前高校心理工作的首要任务。应使工作队伍在较大的时代和历史背景下反观现有工作,能从全局、变局、布局和格局的不同层面理解高校心理工作,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本土化理解为工作固有的题中之义和发展性目标,分阶段地设立发展规划。应鼓励有条件的高校,结合自身特色,积极探索可行的本土化途径,提高工作的本土化水平。

(二)使心理学学科的本土化成果在高校生根发芽

现代西方心理学引入中国以来,在学科内部的本土化成果已有若干,高校心理工作者应加强对学科本土化进展的了解和理解,增加和学界的互动与联系,使学科发展和实践结合,可从本土化心理测量工具和咨询方法等方面开始试点,根据大学生的效果反馈,建立高校模型,在实践中完善和充实学科的本土化成果,在促进学科发展的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育德与育心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使之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服务。

(三)培养兼具研究和实践能力的高校本土心理队伍

现有的本土高校心理工作,原创性的理论建构不强,研究不足,应激发高校一线心理工作者的本土研究兴趣,提高其研究能力,使他们在工作实践中基于大学生和高校心理事业的需求,根据学生和一线教师的运用反馈,在本土视野下梳理既有成果,培育一支具有本土视野、兼具研究和实践能力的中国高校心理队伍,在修正和总结中提炼适用于中国大学生的本土心理理论和方法。

(四)借鉴其他中国传统学科进行本土工作

当前高校心理工作的学科性支撑不够,即便存在较为有效的本土方法实践,也难以凭经验总结将其整合为系统性的理论。现代意义上的心理学是西方国家诞生的,但中国有悠久的心理思想史和心理疾病治疗历史,其中诸多论点和方法技巧在其他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如传统哲学、社会学、文化学、历史学、教育学、伦理学、美学、中医、军事、体育、音乐、戏剧等学科中都有着发展和继承,应立足我国国情,结合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树立家国情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借其他传统学科之力,遵循教育规律,搭建本土化工作之骨架,或可起事半功倍之效。

(五)汲取其他国家和地区高校的本土化经验

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较早开始心理学本土化工作,台湾更是将本土化作为一项学术运动[6];西方高校针对华人学生开展心理工作有研究和实践,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亦有其特殊的高校心理工作本土化经验,无论成功或失败、捷径或弯路、他山之石或前车之鉴,都应是中国高校学习和利用的资源,将其恰当运用,应当都有启发思路、避免误区的效果。人类的认知和心理过程有诸多共性,但身处具体情境时,不同民族、文化下的人的心理反应和应对行为仍有差异。中国高校心理工作者结合国情,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导下,发展了一套具有本土特色的高校心理工作体系,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未来,将结合以上要点,继续深化发展新时代背景下的本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吕小康.中国心理学的本土化:源起、流变与展望[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

[2]杨中芳.如何研究中国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3]汪卫东,李桂侠.心理治疗本土化与本土心理治疗的发展[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3(1).

[4]裴学进,王雄杰,周瑶瑶.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脉络与启迪[J].中国高教研究,2009(9).

心理咨询教育范文7

确立一套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并用此诊断大学生出现的相应心理问题,是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前提。发展心理学指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认知能力正常;意志健全;情绪健康;人格完整;社会适应良好;人际关系良好;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以这一标准作为参照,可以将大学生心理障碍的突出表现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人际关系紧张,缺乏人际交往技巧和对他人的信任;神经衰弱焦虑,其中学习焦虑和就业焦虑表现得尤为突出;情绪困扰,消极情绪体验过多,自我调节情绪能力较弱;迷茫与困惑。在大学阶段一些学生会有困惑丛生、无所适从的心理状态。这些心理问题在社会转型期有加剧的趋势,依靠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法是不能够完全予以解决的,这就要求我们探索新的工作方法,个体咨询方法介入就是其中之一。

二、个体咨询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运用个体咨询介入方法,有助于更好地帮助大学生解决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从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其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局限性,促使个体咨询的介入。大学生离开家庭开始学校生活,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长久以来,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总是以教育者为中心,仅仅采取灌输的方式,督促大学生无条件地服从。例如仅仅讲授教育知识,很少与学生的具体生活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和手段相对落后,教育者单纯地讲解,大学生单纯地听受等等。这些不足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个体咨询介入法则强调社会工作者与工作对象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这些对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有重要启示,可以积极借鉴。其二,大学生不断产生新的心理健康问题,使得个体咨询介入成为必须。有的教育模式在解决心理问题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运用个体咨询有助于克服这种局限性,更好地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运用个体咨询个别化的原则和沟通会谈的技巧,能更好地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问题、情绪和行为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等。具体到个体咨询的治疗模式包括:一是工作者运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有关理论和技术,把使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心理和社会因素结合起来。二是运用理性情绪治疗模式的有关理论和技术,使工作者更深入地了解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误区,使大学生自己帮助自己宣泄情绪。三是运用行为修正模式的有关理论和技术,利用放松疗法、系统脱敏等帮助大学生改正不良行为。

三、个体咨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运用的可行性分析

个体咨询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可行性,拥有很好的推广运用前景。首先,“以人为本”的理念为个体咨询以学生为主体提供了基础。以人为本就是在工作的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节,提高自己的能力。大学生心理问题仅仅依靠工作者很难得到全面的解决,这就需要大学生自己学会调节的能力,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开发自己的潜能。大学生在解决自己问题的同时使个人价值得到了体现,从而促进了大学生更好的发展。其次,个体咨询的目标和功能为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提供了基本前提。个体咨询的目标是帮助人们解决各种心理问题,协调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环境的关系,其基本功能是预防心理疾病、恢复心理健康、稳定和发展心理功能。在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不仅要满足其精神世界发展的需要,还要促进其全面的发展。再次,个体咨询的实践过程为全面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提供了指导。个体咨询致力于工作对象做出改变的过程,需要遵循一套工作程序。科学的工作程序有助于提高工作的实际效果。大学生心理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其解决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个体咨询从预估到最后的评价,其程序是非常完备的,遵循这一过程可以深入地挖掘到导致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从而寻找到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结语

心理咨询教育范文8

关键词:生命教育;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近年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了相当高的重视,各高校纷纷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积极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组织和开展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活动。尽管如此,仍出现了一些诸如大学生自杀或残害他人的恶性事件,反映了大学生对生命意义的忽视。因此,有必要在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顺应了时代潮流,是心理健康教育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趋势。为建立一个服务于高校大学生生命安全与生命健康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本文提出构建生命教育视野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将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1建立关注学生生命发展的心理健康课程体系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任务是宣传与心理健康相关的内容,提升学生的自我意识,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增强学生心理素质,让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高校心理健康课程体系的建立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1转变课程教学理念。传统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局限性,注重于解决学生当下出现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学生积极体验生命的过程,思考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勇于追逐自己的人生理想,在有限的生命中不断拓宽生命的宽度,实现生命的长远发展。在生命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理念要服务于学生的生命存在,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要求教育以人的生命存在为根本出发点,不以生命的存在为前提的教育,是没有根基与活力的教育,是失去发展动力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要实行以人为本,真正做到关注人的生命发展、培养健全的人格、尊重生命、激发人的潜能[1]。

1.2构建合理的课程目标。生命教育视野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应当着眼于生命发展的贯彻与落实。当前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着眼于心理问题的预防与补救,关注少数问题学生和现实问题,忽视了与全体学生生命长远发展相关的工作。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当以德育生命化的指导原则为引领,积极关注与贯彻好服务学生生命发展这个目标。具体而言,应当改变过去过于注重解决当下存在的心理问题的模式,将有利于学生长远发展的目标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目标,真正从大学生的生命诉求出发,最大限度地挖掘其潜能,从而更好地推动大学生长远发展。1.3重视教师的示范作用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指出,只有学习上总感到不满足的老师,才能教出和他一样好学的学生[2]。身教重于言传,心理健康教育同样需要重视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与豁达态度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师作为学生最易效仿的榜样,应当对自我提出严格要求,用开朗、阳光、团结、友善等特质以及对生命的激情、热爱等态度感染学生,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教育者本人对生命意义的追求会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情,促使其生命价值的实现。教师自身的涵养为学生的为人处世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1.4注重课程体验。生命教育视野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注重体验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参与和体验触动学生的内在感受、激发其内在生命力量、唤醒个体提升生命质量的教育形式[3]。生命教育强调个体真实的生命体验过程,正如蒙台梭利所说:“我听过了,我就忘了;我看见了,我就记得了;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坚持体验式教学模式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使学生完成对知识的主动构建,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1.5构建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主要是为了有效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课程的实际效果取决于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感悟和体会。心理健康教育要真正发挥作用,离不开学生的亲身体验,学生只有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吸取经验、不断自我反思,才能很好地吸收学到的心理技能和相关知识,并熟练运用于实际生活中,解决当下或未来可能出现的实际问题[4]。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决定了其课程评价不应以分数作为唯一指标,而应以是否有利于生命的发展作为衡量课程教学的依据。

2建立解决学生生命成长困惑的心理咨询服务体系

心理咨询这项工作对咨询师的技巧有很高的要求,是一门综合艺术。咨询师通常会运用成熟的心理学技术、理论和方法,对来访者提供帮助和启发,促使其心理健康发展[5]。心理咨询服务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心理咨询服务队伍建设机制。心理咨询师是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主要实施者,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队伍是心理咨询服务在高校有效推进的前提和重要保障。建设高校心理咨询服务队伍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组建一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原则上要求高校心理咨询师具有心理学专业硕士以上学历,并接受过专业的心理咨询理论与技能培训,能够胜任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2)加强对高校心理咨询教师的培养,根据教育部的要求,高校专职心理咨询教师每年应接受不低于40个学时的培训,并接受专门的督导[6]。(3)适当提高专职心理咨询教师的待遇,在工资、薪酬、职称评审等多个方面给予政策倾斜,鼓励他们在完成咨询工作之余,积极开展相关科研工作,为心理咨询的实践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7]。

2.2建立全方位的心理咨询体系。大学生心理咨询的目标是通过心理咨询解决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困惑,促进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传统的心理咨询将关注点放在解决已经出现的具体心理问题及困惑上,忽视了生命的整体性及长远发展性。只有重视生命的健康成长、追求生命的长远发展,才能充分发挥心理咨询的效果。2.2.1实施以人为本、促进生命成长的个体咨询。个体咨询应当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同时立足于生命教育这一理念。通过心理咨询,个体将对问题本身的关注转移到对真实生命存在状态及生命成长的关注,使生命个体对自我形成恰当的认识,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设立契合自身实际且有助于自我发展的目标,提升应对困难与挫折的能力,真正明白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最终实现心灵的成长与生命的发展。2.2.2建立大学生生命团体辅导实践模式。实施团体辅导的根本原则是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同时不损及群体性。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积极成长[8]。在团体辅导活动中,围绕生命教育的主题进行的一系列实践活动,就是生命团体辅导。生命团体辅导活动是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途径,例如组织“我是谁”“生命线”“写墓志铭”等主题活动,加深大学生对生命的理解[9]。2.2.3拓宽心理咨询的渠道。传统的心理咨询主要是在咨询室内的面对面咨询。面对面咨询有利于咨询师直接观察来访者,收集来访者的基本信息,包括言语信息和非言语信息,有利于及时对来访者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做出判断,是咨询中最常见和最主要的形式。除此之外,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渠道提供心理咨询:电话咨询、专栏咨询、网络咨询、自我调适与朋辈咨询等。

2.3建立心理疾病预防与生命危机干预体系。目前,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层出不穷,其中自残、自杀、伤人等事件多是由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所致。学校应将心理健康工作的重心放在心理疾病的预防上,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学校可以通过心理状况测验及时发现存在心理疾病苗头的学生,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必要时动员社会和家庭的力量进行心理疾病干预。生命危机干预的目的是预防大学生出现自杀或蓄意伤害他人生命的行为,高校应创建生命危机预防体系,密切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制订并不断完善生命危机预防方案,完善社会支持系统。当发生与生命安全相关的突发事件时,学校应积极与学生家长联系,形成合力,必要时寻求社会力量的支持,以寻找最佳解决方案,对生命危机事件进行有效干预。

3建立体验生命过程、理解生命可贵的实践活动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