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综合管理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应急综合管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应急综合管理

应急综合管理范文1

第一,加强技术优化配置,完善环境应急预警与处置体系

进一步细化环境应急事件的规范科学分类,建立有针对性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技术库。通过事前技术优化配置和事中快速处置手段筛选匹配,将环境应急处置技术有机融入应急综合决策机制,实现智能决策技术与专家现场指导的相辅相成。根据不同区域面临的突出环境风险问题和特点,结合区域环境敏感性特征等需求,建立科学的技术标准、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和完善的跨部门联动机制,实现技术、物资、人员的一体化运作。探索环境应急管理与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融合,形成协同性应急处置技术体系,构建集监测、预警、处置等多功能为一体的联用技术系统,做好与现有应急决策机制的有机衔接配套。完善重大风险源排查和数据共享机制,提高环境应急事件的处置效率和决策智能化水平,织牢织密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环境应急响应与综合协调立体网络,做到突发环境事件事中、事后全过程综合应急管理。

第二,完善环境应急管理人才体系,夯实应急处置能力基础

环境应急管理具有较强的复合性、综合性、系统性、专业性,要发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优势,针对应急处置技术和综合管理的薄弱环节,加大基础型和应用型项目的科研投入。打造校企合作纽带,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机构“订单式培养”环境应急管理领域的复合型人才。持续完善环境应急管理创新领军专家库,成立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综合性环境应急管理组织,稳定环境应急管理的“政策链”“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

第三,加强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管理的指导培训

强化企业对环境应急预案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指导企业规范环境应急预案管理和预案编制工作,突出风险点预防和事件发生后的处置方案。努力实现“一厂一案”“一企一策”的精细化管理模式,发挥应急预案的应急管理与指导功能。通过编印全行业环境应急预案范本、管理手册等方式,为相关行业企业提供学习参考。发挥好行业主管部门的监督作用和行业协会的协调组织作用,以专家讲课、交流研讨会、专题培训等方式,提高企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在环境应急预案方面的管理水平和专业素质,将环境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贯穿突发环境事件的预防与应对、预警与监测、救援与处置、善后与恢复等各个阶段。

第四,加强环境应急处置废物处理能力建设

在突发性环境事件发生后,往往会在现场产生体量巨大、复杂多样的应急处置废物。企业环境预案应准确提供可能产生的环境应急废物的种类、数量等信息,并及时反馈给政府部门,由当地政府根据区域内污染物处置规划制定配套的应急废物处置方案。在实施废物处置能力建设时,充分考虑应急废物的处置技术、处置能力、处置地点等多方因素,要留有余量或有可替代的处置应急废物的管理方案。及时总结环境应急废物管理的历史经验教训,坚持“统一指挥、上下联动、平战结合、未雨绸缪”的思路,做好环境应急废物处理处置的日常模拟演练。

第五,提升突发环境应急事件舆情应对能力

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树立全局思维、底线思维、紧要思维、风险意识,尽快完善包括舆情应对引导在内的环境应急响应体制机制。在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当地有关部门必须及时启动应急响应程序,积极主动引导社会舆论。做到第一时间如实上报情况、第一时间赶赴事故现场、第一时间向社会信息、第一时间开展环境监测、第一时间组织开展事故调查与善后工作,充分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

第六,深化国际环境应急管理合作

应急综合管理范文2

目前,从法律角度规范消防应急救援主体主要体现在法律、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以及国务院和各省级人民政府的规范性文件四个层面。1998年《消防法》第27条第2款规定:公安消防队除保证完成本法规定的火灾扑救工作外,还应当参加其他灾害或事故的抢险救援工作。第34条规定:公安消防队参加火灾以外的其他灾害或者事故的抢险救援工作,在有关地方人民政府的统一指挥下实施。这是首次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公安消防队参加灾害或事故的抢险救援工作的职能,明确了抢险救援的主体是地方人民政府以及公安消防队。2007年《突发事件应对法》改变了以往针对突发事件单行立法的模式,通过确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建立了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基本的应对框架,实现了对突发事件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作为一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综合性法律,《突发事件应对法》并没有对消防应急救援主体作出具体的规定,从该法第9条和第16条规定的内容来看,《突发事件应对法》明确了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作为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的行政领导机关的地位。2008年修订的《消防法》,对消防应急救援主体作了进一步的规定。该法第37条规定:公安消防队、专职消防队按照国家规定承担重大灾害事故和其他以抢救人员生命安全为主的应急救援工作。第46条规定:公安消防队、专职消防队参加火灾以外的其他重大灾害事故的应急救援工作,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可以看出,修订后的《消防法》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消防队、专职消防队确立为消防应急救援的主体,并将1998年《消防法》规定的“参加灾害或事故的抢险救援工作职能”修改为“承担火灾以外的其他重大灾害事故的应急救援职能”,进一步强化了消防应急救援主体履行应急救援职能的专门性和独立性。

自《突发事件应对法》颁布以来,北京、辽宁、湖南、广东等省市针对本地实际情况,制定了应对突发事件的地方性法规,对应急救援主体进行了细化和拓展。其中与消防应急救援主体相关的规定主要体现在:一是设立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领导的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突发事件专项应急指挥机构及其常设办事机构;成立了应急管理专家组。二是具体规定了综合应急救援队伍、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志愿应急救援队伍、单位专职或兼职应急救援队伍组成方式。提出依托公安消防专业队伍,建立综合应急救援队伍,承担综合性救援任务。与《突发事件应对法》相比,应对突发事件的地方性法规新增了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突发事件专项应急指挥机构、委员会和指挥机构常设的办事机构、应急管理专家组、单位专职或兼职应急救援队伍作为应急救援主体,进一步规定了综合应急救援队伍的构成。2008年《消防法》修订以后,全国共有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修订并颁布了消防条例,其中对消防应急救援主体的规定出现了以下新的变化:一是将公安消防队、专职消防队、志愿消防队等多种形式的消防组织纳入消防应急救援体系,如《江西省消防条例》第4条第1款、《甘肃省消防条例》第45条、《河南省消防条例》第43条、《安徽省消防条例》第40条、《山西省消防条例》第27条之规定。二是依托公安消防队建立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如《黑龙江省消防条例》第54条、《河南省消防条例》第48条、《江西省消防条例》第4条第2款之规定。三是规定专职消防队从事消防应急救援活动应服从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统一调动,如《青海省消防条例》第50条第2款、《西藏自治区消防条例》第52条第2款、《陕西省消防条例》第51条第2款之规定。四是建立消防与供水、供电、供气、通信、医疗救护、交通运输、环境保护、气象等有关单位和其他应急救援队伍的应急联动机制,提高消防应急救援能力,如《云南省消防条例》第43条第2款、《浙江省消防条例》第43条第2款、《河南省消防条例》第49条、《贵州省消防条例》第40条之规定。与《消防法》相比,各地消防条例将志愿消防队、依托公安消防队建立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协助消防应急救援的有关单位和其他应急救援队伍纳入了消防应急救援主体的范围。

《公安消防部队执勤战斗条令》作为公安部的部门规章,对消防应急救援主体进行了相应的规定。一是规定了公安消防部队作为消防应急救援主体的具体职责范围。《公安消防部队执勤战斗条令》第81条规定:公安消防部队依照国家规定主要承担下列重大灾害事故和其他以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应急救援工作:(一)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二)道路交通事故;(三)地震及其次生灾害;(四)建筑坍塌事故;(五)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六)空难事故;(七)爆炸及恐怖事件;(八)群众遇险事件。第82条规定:公安消防部队依照国家规定和上级指令,参与配合处置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自然灾害,矿山、水上事故、重大环境污染、核与辐射事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二是规定了消防应急救援的领导和指挥主体: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公安机关。三是规定了消防应急救援的协助主体:供水、供电、供气、通信、医疗救护、交通运输、环境保护、工程抢险、卫生防疫等部门和单位、有关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应急救援专家组。(四)消防应急救援主体在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规范性文件中的体现国务院规范性文件与消防应急救援主体相关的主要有三个: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15号)、《关于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24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办发(2009)59号)。

从上述国务院规范性文件规定看,与消防应急救援主体相关的规定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从肯定公安消防队作为应急救援骨干力量进一步演进为依托公安消防队伍建立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二是明确了消防应急救援具体职能范围;三是从整个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的角度,提出建立充分发挥公安消防、特警以及武警、解放军、预备役民兵的骨干作用,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各负其责、互为补充,企业专兼职救援队伍和社会志愿者共同参与的应急救援体系;四是明确了国务院、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实施应急救援的领导职能。依据《突发事件应对法》、《消防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的意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制定了一系列与消防应急救援主体相关的规范性文件,初步确立了消防应急救援在国家应急救援体系中的地位、职能和综合应急救援队伍的组建方式、管理机构和组织指挥体制。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依托公安消防总队、支队、大队组建省、市、县综合应急救援队伍。目前,全国已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组建了综合应急救援总队、支队、大队,除重庆市以外,都是依托公安消防队伍组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担负的职能范围和《公安消防执勤战斗条令》基本一致(关于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应急救援承担主体的规定,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的意见》和《公安消防执勤战斗条令》规定不一致)。二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综合应急救援队伍组建方式存在一定差异,主要有三种模式:(1)单纯由公安消防队组建各级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如河北省、海南省、上海市等。(2)以公安消防队为主体,以相关部门应急救援队伍为辅助组建各级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如湖北省、天津市、广西自治区等。(3)统一整合辖区所属各类应急救援队伍组建各级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如重庆市。三是各级综合应急救援队伍自身管理机构模式存在不同。#p#分页标题#e#

有的保持现有体制不变,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军政首长仍由各级公安消防部队军政首长担任,负责队伍的运行和管理。如河北省、海南省、浙江省。有的设置了由政府主要负责人为第一政委或者总指挥,公安消防部队军政首长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军政首长、其他相关部门负责人参与的混合式组织领导机构,并成立混合式的日常办事机构。如贵州省、湖南省、陕西省。四是综合应急救援队伍组织指挥体制多样化。主要存在以下组织指挥体制:(1)日常管理体制不变,应急救援由各级政府和公安机关组织指挥。如河北省、黑龙江省。(2)日常管理体制不变,同时接受同级人民政府应急管理部门指导,应急救援由政府应急指挥机构统一指挥、调动和使用。如天津市、甘肃省、贵州省。(3)区分应急救援主体确定指挥机关。在综合应急救援队伍与公安机关各警种、社会其他联动部门及单位协同实施应急救援时,由地方人民政府统一组织指挥;当综合应急救援队伍与公安机关其他警种联合实施应急救援时,由公安机关统一指挥;当综合应急救援队伍独立实施应急救援时,由其独立组织指挥;当配合其他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实施应急救援时,由地方人民政府指挥。

消防应急救援主体法律规定的现状分析

我国消防应急救援主体正经历着一个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上述消防应急救援主体的相关法律规定,既是对近年来消防应急救援实践经验的积极回应,又体现着对今后消防应急救援主体的理性勾勒。其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将公安消防部队纳入了《突发事件应对法》中的总体应急救援体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普遍依托公安消防部队组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深化和扩大了消防应急救援主体的内涵和外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突发事件应对法》和《消防法》在应急救援方面的衔接。进一步明确了消防应急救援的职能范围,实现了消防应急救援职能和《突发事件应对法》中的综合应急救援职能的对接。职能范围的明确和对接确立了消防应急救援在整个社会应急救援体系中的独立地位和作用,对整合社会应急救援力量,进一步完善消防应急救援主体奠定了基础。2.消防应急救援主体呈扩大化、多元化、具体化趋势。在《消防法》规定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消防队、专职消防队的基础上,新增了单位专兼职消防应急救援队伍、消防应急救援志愿队伍、消防应急专家队伍、协助消防应急救援的应急联动队伍等主体。对各类消防应急救援主体的组建方式、组织指挥做了进一步的细化规定,促进了实践中消防应急救援主体的完善。

消防应急救援主体相关立法缺乏有效衔接。在法律层面,尽管《突发事件应对法》颁布在前,《消防法》修订在后,但修订后的《消防法》并没有将消防应急救援主体纳入《突发事件应对法》框架体系中予以规定。而只是对消防应急救援主体、范围作了原则性的规定。在地方性法规层面,部分省份的应对突发事件条例和消防条例虽然做出了依托公安消防队伍组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消防应急救援主体的立法衔接,但这种衔接并非普遍的,关于综合应急救援队伍的规定也是概括式的寥寥数语。在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规范性文件层面,关于消防应急救援主体的规定虽然逐渐得到丰富和细化,但由于上位法规定的原则和概括,对消防应急救援主体的范围、各主体尤其是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的组建方式、组织指挥模式的规定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各主体相互关系的规定也比较模糊和混乱。

消防应急救援主体具体规定的法律位阶过低。纵观消防应急救援主体法律规定,体现在法律和地方性法规层面的具体规定除了相互之间欠缺衔接以外,还表现为具体规定过于原则和概括,对消防应急救援主体基本内容如范围、构成、相互关系规定存在不完善和空白的地方。虽然这些不完善和空白在规范性文件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补充,但规范性文件的位阶过低,一方面无法为消防应急救援主体范围确定、构成、相互关系等基本内容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另一方面也导致消防应急救援主体的具体规定缺乏稳定性和强制性。因此不利于形成一个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消防应急救援机制。

消防应急救援主体的专门性在相关立法中没有得到体现。消防应急救援作为综合性的应急救援,与其他专业性应急救援相比,存在着主体多元、主体相互关系多样、功能复杂的特点。因此,需要在相关立法中对消防应急救援主体作出专门性的规定。但从关于消防应急救援主体的法律规定看,消防应急救援主体的专门性并没有在相关立法中得到体现,无论是消防应急救援主体的具体设置、职责任务,还是消防应急救援日常管理、应急处理,都没有形成一个统一完整的模式和体系。另外,消防应急救援主体专门性规定的缺失,也给消防应急救援主体范围的界定和职能的履行带来了困难。

完善消防应急救援主体法律规定的建议

从消防应急救援主体相关法律规定,可以清晰地看到,目前关于消防应急救援主体的法律规定并未就消防应急救援主体范围达成一致,客观上阻滞了消防应急救援成效的发挥。从目前消防应急救援相关法律规定和实践出发,消防应急救援主体范围的确定需要考量以下两个因素:一是将消防应急救援纳入《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的应急救援体系中,消防应急救援主体范围应符合《突发事件应对法》关于应急救援的规定;二是从消防应急救援承担综合性应急救援任务的角度,在对相关应急救援资源进行整合的基础上,对消防应急救援主体范围进行专门性的规定,使之成为一个相对完整和独立的体系。因此,笔者认为,消防应急救援包括以下组织或机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委员会及日常办事机构、综合应急救援指挥机构、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单位专兼职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志愿者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其中综合应急救援队伍构成如下:公安消防队、专职消防队、综合应急救援专家组、综合应急救援协助队伍(指除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以外的供水、供电、供气、通信、医疗救护、交通运输、环境保护、气象等有关单位组织的协助综合应急救援的队伍)。单位专兼职消防队纳入单位专职或者兼职综合应急队伍,志愿消防队纳入志愿者综合应急救援队伍。

应急综合管理范文3

关键词:应急管理;功能体制;化工企业;安全发展

0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我国化工行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呈现密集化、规模化、复杂化等特点。化工安全事故率也随行业发展呈上升趋势,形成系统性风险,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1]。因此,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但是,现阶段化工行业安全生产理念还不成熟,应对事故灾难有效管控能力有限[2-4]。故而,稳步推进化工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尤为重要。我国学术界对化工安全管理要素研究颇多[5-7],但突破固有思维,创新完善应急管理体系还较少[8-11]。文章遵循现代应急管理理论[11],从应急管理功能体制方面,梳理化工行业部分应急管理问题,并结合工作实际,优化建议措施。

1应急管理功能体制概述

据陈安等提出的现代应急管理理论,从其功能上划分为“四个系统”“八种能力”[11],如图1所示。

1.1行政责任与社会责任能力

行政责任能力指参与应急管理的政府组织及应急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等。社会责任能力指参与应急管理的非政府机构、企业、民众及其关系界定等。

1.2资源支持与技术保障能力

资源支持能力指参与应急管理的应急资源储备、集成和分配能力。技术保障能力指确保应急管理业务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支撑。

1.3事件预防与灾难减除能力

事件预防能力指为人员和设备提供保障,使其免受攻击或降低冲击影响。灾难减除能力包括两方面:(1)灾难发生时临时避难设施、场所;(2)灾难发生后的现场救援。

1.4事件响应与评估恢复能力

分为信息收集和处理系统、预警和现场指挥系统、灾害评估系统、恢复重建系统,其分析与评估模型包括:综合风险分析法、风险九度分析模型、事中评价模型、状态-能力-绩效综合应急评价。在化工企业应急管理过程中,应急管理功能“四个系统”相互依存,表现在:行政责任和社会责任能力属于基础主体定义层,界定应急管理责任主体间的关系;资源支持和技术保障能力属于后方支持层,提供应急管理所需资源技术,确保应急响应有效性和稳健性;事件预防与灾难减除能力、事件响应和评估恢复能力属于应用实践层,体现应急管理主体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应对突发事件的实践能力[11]。

2应急管理问题分析

从应急管理功能“四个系统”三个层面,梳理化工行业部分应急管理问题。

2.1主体定义层存在的问题

化工行业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范种类繁多,但应急管理法制构筑仍不完善,部分地方政府安全发展理念不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不深入;开发区、工业园区等功能区产业定位不准、规划不合理,在应急管理方面存在监管体制不健全、职责不明和人员未配位等现象;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监管责任落实不到位,监管方式固化,过程执法不严、不实、不深入,未能正确处理“放管服”之间的关系;分类分级差异化监管执法机制深度不够,未能较好突出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领域和重点项目;安全监管力量薄弱,执法队伍专业化水平、技术装备、经费保障等参差不齐。部分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流于形式,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欠缺;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及其管理人员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和相关规章制度(包括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操作规程和基本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不完善、不科学;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权责不清,管理模式落后;从业人员专业素质能力不足,缺乏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安全生产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企业本质安全水平较低,化工工艺设计存在安全隐患、工艺流程缺乏技术创新,化工设施设备选取不合理、安全性能不达标,化工物料管理不当、危险源集中堆积。

2.2后方支持层存在的问题

园区所在地政府应急救援体系不成熟,体现在多部门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协同应急救援水平较低;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尚处于探索中,物资集成和分配能力较差;应急救援专家队伍素质不一、规模小、力量弱。社会化的应急救援机制不完善,体现在社会参与度低,应急资源统筹能力较弱,应急物资装备保障难。企业安全生产资金提取投入不足,应急设施设备陈旧甚至带病运转;安全生产普法宣传、教育培训不到位甚至走形式;应急管理产业发展缓慢,安全风险监测预警技术手段不完善,稳定性、可靠性不达标。

2.3应用实践层存在的问题

部分化工企业对应急救援体系认识不清,未严格依据GB/T29639—2020《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及企业风险种类对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进行编制、评审、发布、备案、培训、演练和修订等,主要表现在编制不规范甚至与实际脱节、针对性弱、难以实操,被动编制、未及时修订[12];未建立健全安全风险评估和论证机制,对风险评估报告、应急资源调查报告的作用认识不到位;未定期组织开展综合或专项应急救援演练,救援队伍的指挥协作能力差,一旦发生事故,现场响应和救援效率低[13]。

3应急管理优化措施

3.1创新监管方式,加大执法力度

持续深化推进“放管服”改革,创新“事前、事中、事后”监管方式,不断完善综合监管和行业监管体制。强化源头风险管控,结合园区化工产业特点、资源和人才基础等情况,明确化工产业定位,加快制定完善产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危险化学品“禁控限”目录,严格落实“两重点一重大”建设项目“三同时”的多部门联合审批制度,深入开展“审批验收”回头看,建立淘汰退出机制。配齐配强符合化工产业特点的安全监管力量,制定完善监管人员的培训、实训制度。扎实推进监管能力现代化,整合“互联网+监管”“互联网+执法”“信用监管”“风险监测预警系统”等平台资源,实现监管数据归集共享,综合运用信息化、大数据等现代化手段和“四不两直”明查暗访等传统手段分类分级差异化监管,全面全过程排查整治事故隐患,消除监管盲区漏洞。

3.2优化化工工艺,提升本质安全

化工工艺安全贯穿于化工工艺设计各环节,引导化工企业积极开展化工产品生产工艺全流程的风险评估,持续推进化工项目设计诊断复核和精细化工反应热评估。根据危险度等级和评估建议,推动安全生产技术改造升级,加强生产设备维护保养,及时淘汰更换老坏设备,推广应用机械化、自动化控制系统,实现“机械化减人、自动化换人”,提高安全防护等级与保障能力。通过除噪音、降粉尘、防静电、保通风等措施改善作业环境,减少对人的损害;通过规范“废气、废水、废渣”处置的管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3完善管理制度,落实主体责任

根据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压实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设置或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配备,建立健全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及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坚持“三个必须”原则。压实企业各级领导、职能部门、工程技术人员、岗位操作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在生产过程中的主体责任,完善落实安全承诺、安全诚信、舆论监督和举报奖励等措施,确保安全生产政策在各个环节得以落实。推动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强化化工过程安全管理与安全标准化要素有机融合,落实“两个导则”,持续提升企业安全管理绩效。

3.4注重教育培训,提高综合素质

树牢安全发展理念,持续推进从业人员综合素质能力提升行动。通过专家讲座、法制宣传、灾难文化、警示教育、知识竞赛、技能晋级、继续教育等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教育培训,培训考核和补考均不合格的员工不得上岗,从而不断提高从业人员安全生产知识、安全生产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严把从业人员准入管理,对于新入职的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主管生产、设备、技术、安全的负责人和特种作业人员必须具备规定的学历或资格证书。

3.5加大安全投资,保障应急资源

加强应急救援装备配备,规范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制度,适当提高资金投入比例,对资金统一规划、专款专用且成本列支,使资金流通更顺畅、利用效率更高。加强应急资源管理,定期对消防、防护、运输、通讯等装备进行检修、养护,及时淘汰落后装备、增添先进专业设备,保证所有应急资源在事故发生时能够发挥其作用。

3.6培育应急产业,补齐技术短板

现代应急管理理论将应急产业主要划分为应急管理咨询业、重大应急设备生产制造业、智能交互型应急平台[11]。这三大产业虽已取得较好成绩[14-15],但要快速推动应急产业化进程,仍需进一步补齐技术短板。如,以园区为结构单元,打破企企界限,实现应急资源、信息共享,组建高素质专业应急队伍,联动协调开展应急救援演练,提升现场救援能力;加大基层应急专家库建设,引导培育一批风险管理、安全评价、安全培训、检验检测等专业服务机构参与安全生产治理,提升政府监管研判能力和企业应急技术水平;鼓励支持安全生产责任险服务业发展,充分发挥事故预防技术服务作用,有效防范化解安全风险,持续推动安全生产形式稳定好转[16]。

3.7严控预案程序,强化应急能力

事故应急管理按时间维度划为“预防、准备、响应、恢复”4个阶段,要达到“防灾、减灾、救灾”目的,高质量应急预案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应急预案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系统性和层次性,化工企业应严格按照《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结合企业实际情况编制应急预案,并保证其科学性、合理性和实操性。首先成立预案编制组,针对企业实际情况,做好事故风险评估、应急资源调查,由专业人员按照“综合、专项、现场”的层次要求完成相关编制工作;其次将整套预案资料送请安全或应急专家组评审或论证,并就专家组意见进行整改;最后将修订版预案送属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能部门备案,投入实践。

4结语

应急综合管理范文4

这次全市应急管理工作会议是市政府决定召开的,主要任务是总结近年来全市应急管理工作,安排部署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任务,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强化工作措施,不断提高全市应急管理水平。刚才,各县区负责同志分别作了发言,目标明确,措施有力,讲得都非常好。会议还表彰了全市应急管理基层基础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我代表市委、市政府表示热烈的祝贺!下面,围绕全市应急管理工作,我讲几点意见。

一、全市应急管理工作成效显著

近年来,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单位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法规和上级决策部署,积极探索,扎实工作,应急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应急组织体系基本形成。市及5个县区、40个乡镇(街道)都成立了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市政府应急办为副处级建制,县区政府应急办全部为副科级建制,所有乡镇、街道均在党政办公室加挂应急办的牌子。不少市直部门、单位成立了应急领导小组和应急职能科室,一些社区、学校、企业也成立了应急组织或指定专人负责应急事务。

(二)应急预案体系基本建立。全市基本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目前有市级总体预案1件、专项预案30件、部门预案198件,县区总体预案5件、专项预案133件,乡镇(街道)、社区(村)、中小学(幼儿园)以及全市7500多家企业都制订了应急救援预案。市、县区政府每年都举办大型综合演练,各行各业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应急演练,学校普遍开展了应急逃生疏散演练。

(三)应急救援队伍初具规模。目前全市已建立四大类应急队伍:一是综合应急队伍。以公安消防部队为依托,成立了市应急救援支队和县区应急救援大队,各乡镇(街道)也都成立了“一专多能、一队多用”的综合应急队伍。二是专业应急队伍。以有关部门、单位为依托,建立了防汛抗旱、道路抢通、电力、通信保障、环境、危化品等多支专业应急队伍。三是应急管理专家队伍。目前,市、县区政府应急管理专家组共有专家343名。四是应急志愿者队伍。主要依托团委、红十字会、大中专院校等各类群团社会组织,组建了若干应急志愿者队伍。

(四)应急管理机制逐步完善。一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手机短信等方式,及时灾害性天气等信息,建立了预警预报信息机制。二是通过规范值班、初报、续报等制度,以及建立约谈、问责、每日报告等制度,完善了突发事件信息报告机制。三是通过在消防、防汛、海上救援、油区治安等领域加强油地合作,建立了应急救援区域联动机制。四是通过将应急管理工作列入市政府专项督查考核、对先进进行表彰等措施,建立了考核激励机制。

(五)应急宣教培训深入开展。以“四进”活动为载体,以国际减灾日、全国消防日、安全生产月等为契机,大力宣传普及应急知识,增强了群众的公共安全意识。同时,通过组织应急管理培训、将应急管理纳入党校教学等多种形式,有效提升了领导干部的应急意识和能力。

(六)应急处置能力明显提升。近年来,我市发生了一些突发事件,如去年的“3.15”华泰集团垃圾场火灾、“9.7”胜利三号作业平台滑桩、“12.9”鲁东渔0293号海上遇险等事件,由于值班人员报告及时,主要领导高度重视,相关部门反应迅速,应对措施得力,都化险为夷,避免了人员伤亡和重大经济损失。

另外,近年来,我市在应急管理示范点建设、应急物资储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应急平台建设等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成绩的取得,是各级党委、政府正确领导、方方面面共同努力的结果,特别是凝聚了应急管理系统干部职工的辛勤汗水。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提高思想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从国际看,进入21世纪以后,虽然和平与发展依然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但仍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如“9.11”等恐怖袭击事件、SARS、禽流感、海啸、地震等灾难,给人类造成了严重威胁。据统计,年全球发生7级以上地震20次,去年发生28次,今年1-3月份已发生了8次,特别是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大地震,引发海啸、核电站爆炸和核泄露事件,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至今仍余震不断。目前,世界各国都迅速行动,积极预防和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美国、加拿大、意大利、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建立了比较完备的预警和应对体系,在减少突发事件危害和影响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从国内看,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安全生产、环境污染等事件频发,灾害种类多、范围广、程度深、危害大,给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影响。一是自然灾害处于多发频发期。受全球大环境影响,近几年干旱、洪涝、台风、高温热浪、低温冷冻、雪灾等极端天气频繁出现,地震、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均不同程度发生,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损失。比如,年,发生了南方部分地区低温冰冻灾害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两次巨灾,年粮食主产区受旱程度、局部地区降雨强度、台风登陆比例、华北地区暴雪等均属历史罕见,年春季贵州、云南持续大旱,我国冬小麦主产区遭遇秋冬连旱,“4.14”青海玉树地震、“8.8”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等,都造成了严重损失。二是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安全生产基础薄弱问题仍然比较突出,非法违法行为、违规违章现象屡禁不止,事故总量居高不下,重特大事故频繁发生。去年,山西王家岭矿难、上海“11.15”高层住宅楼特大火灾、大连输油管道爆炸事故等重特大安全事故都造成了重大损失。三是公共卫生事件防控难度增大。甲型H1N1、手足口病、禽流感等新型传染病防控任务十分繁重,部分传统传染病的防治形势也不容乐观。食品药品安全仍处于风险高发期,滥用食品添加剂、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农药残留、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等现象时有发生。环境污染问题还比较严重,影响到人民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这些问题,都是引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潜在威胁。四是社会安全面临新的挑战。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各种社会矛盾交织并存,不安定因素很多,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贵州翁安事件、湖北石首事件的发生,都对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危害。疆独、藏独、东突等势力的存在,也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造成很大威胁。网络群体事件也日益增多,刑事案件处在多发期,尤其是近年来,发生了多起杀害幼儿园师生案件,这种针对弱势群体的暴力刑事案件,影响恶劣,防范难度大。#p#分页标题#e#

从我市看,一是公共安全形势不容乐观。自然灾害方面,近年来我市发生了低温冷冻、冰雹、暴雨、洪涝、干旱等多种自然灾害,灾情较为严重。安全生产方面,还存在大量隐患,事故仍呈多发态势。公共卫生方面,影响食品药品安全的因素还很多,特别是随着我市流动人口的不断增加,给疫病防治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稳定方面,不和谐、不稳定的因素仍然不少,维护稳定的任务比较繁重。二是应急管理工作还存在许多与新形势、新任务不适应的地方。如:应急组织体系、指挥协调体系还不够健全,综合预警和预先研判能力不强,公众防灾避险意识和能力还不足,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应急物资管理、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等还需加强,等等。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法规政策,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多次对应急管理工作提出明确要求。防灾减灾不仅是一本“经济帐”,也是一本“政治帐”。成功应对突发事件,就可能把一场灾难转化为一次机遇,更加凝聚人心;如果应对失误,就会酿成更大的灾难,甚至会丢失民心。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绩效,已经成为考验政府公共管理水平和行政能力的重要标志。因此,大家一定要充分认识当前面临的严峻形势,站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利益的高度,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积极探索,创新思路,切实把应急管理工作抓紧抓好。

三、突出工作重点,扎实做好“十二五”及今年的应急管理工作

“十二五”期间全市应急管理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健全统一指挥、结构合理、反应灵敏、保障有力、运转高效的突发事件应急体系,提高危机和风险管理能力;健全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强化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建立以专业队伍为基本力量,以公安、武警、军队为骨干和突击力量,以专家队伍、企事业单位专兼职队伍和志愿者队伍为辅助力量的应急队伍体系,提高生命救治能力;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加强综合管理,优化布局和方式,统筹安排实物储备和能力储备;建立应急教育培训体系;完善特大灾害国际救援机制。今年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认真做好值班和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工作。值班和突发事件信息报告环节如果出现问题,不仅直接影响领导决策和突发事件处置,而且影响政府的形象和声誉。去年9月,市政府办公室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务值班和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工作的通知》,各级、各部门要按照《通知》要求,认真抓好贯彻落实。要进一步规范日常值班工作,加强夜间、公休日、节假日、敏感时期和应急状态下的值班工作。要建立完善值班工作规章制度,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领导带班、突发事件信息初报和续报、约谈、问责等各项制度,确保信息报告及时、准确,坚决防止瞒报、漏报、迟报问题。要积极配备先进适用的通信工具,县区政府应急办和有条件的部门单位,要尽快配备卫星电话。要加强对值班人员的管理和教育,引导大家爱岗敬业,用心工作,认真接好每一个电话,下好每一个通知,处理好每一项信息,做到快节奏、高效率、零失误。

(二)深入推进应急管理体制建设。各县区要在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的基础上,成立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委员会,定期召开成员会议,总结工作,分析形势,安排任务。要重点加强县区和乡镇(街道)应急管理办公室建设,配齐配强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要在所有村居、社区、学校、企业推行信息报告员制度,有条件的要建立应急管理组织,明确专人负责应急管理工作。

(三)扎实做好应急预案管理工作。一是进一步提高应急预案的覆盖性。认真落实全省“应急预案修编年”的各项部署要求,加快建立健全各级各类应急预案。市政府总体应急预案已修订完成,上报省政府应急办,下一步,关键是抓好危险化学品事故、重大交通事故、油气管线事故等29项专项应急预案的修编工作。市政府部门预案和县区政府总体预案要及时报市政府应急办备案。各县区应急办要抓好县区专项预案和乡镇总体预案的修订、备案工作。村居、社区、学校、企业也都要编修应急预案。要加强应急预案的管理,注重各类预案的衔接和配套,形成完整的预案体系。二是增强应急预案的有效性。加强应急预案演练,定期开展不同类型、不同级别、不同规模的预案演练,特别要着力推动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性演练,达到以演练检验预案、磨合机制、锻炼队伍的目的。大力推行应急预案手册化建设,一本预案编制一本实用手册,做到责任人、直接责任人、应急救援队伍、通讯联络方式等都清楚明白。

(四)大力加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一是抓好应急队伍建设。要按照省、市有关要求,继续抓好综合应急队伍、专业应急队伍、应急管理专家队伍、应急志愿者队伍四大类队伍建设。重点抓好市、县区综合应急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大经费和装备建设投入,提升队伍综合应急能力。乡镇、街道综合应急队伍要与民兵应急分队相结合,按照“一专多能、一队多用”的要求和不少于60人的规模搞好建设。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设专兼职综合应急队伍。二是抓好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要按照社会与专业储备、政府与商业储备、实物与生产能力相结合的原则,做好应急物资储备的统筹规划与布局,合理确定储备品种与规模。要建立市、县区应急资源数据库,对应急物资储备情况实行动态管理。要探索建立现代应急物流体系,完善应急物资余缺调剂和保障机制,实现区域之间、部门之间、上下之间的有序调拨。三是抓好防灾减灾基础设施体系建设。重点搞好防汛抗旱工程项目的建设、管理和维护,加强城市新建工程抗震和防火管理,加强人口稠密区域应急避难场所和紧急疏散通道建设,拓展公共场所和人防工程的应急避难功能。

(五)积极做好应急宣教培训工作。要创新应急管理宣教形式,抓住防灾减灾日、《突发事件应对法》颁布实施日、世界气象日等有利时机,深入推进应急管理进村、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四进”活动。今年“5.12”防灾减灾日即将来临,各级特别是地震局等部门、单位要以此为契机,认真吸取日本在防震减灾中的经验教训,集中策划开展一系列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活动,特别要抓好中小学生防震减灾知识的普及教育,提高社会公众防灾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要充分利用各级各类培训机构,搞好对各级领导、应急管理工作人员、基层干部以及企业负责人的培训,努力提高应急意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各级政府应急办的业务骨干要带头走出去,组成宣讲队,深入基层,搞好应急管理工作的宣传和培训。要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认真学习先进地区好的经验和做法,不断提高我市应急管理水平。#p#分页标题#e#

四、加强组织领导,努力形成应急管理工作的强大合力

第一,各级各部门一把手是应急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要将应急管理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经常研究、及时解决应急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要把应急管理经费纳入本级财政年度预算,逐步加大对应急管理工作的财政投入。要继续把应急管理工作作为政务督查的重要内容,加大督查考核力度。同时,要关心应急管理干部的成长进步,努力帮助他们解决在工作、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第二,各级各部门要积极做好本地区本行业的应急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快速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提高快速反应能力。要充分发挥和调动全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应急处置工作,形成政府统一指挥、部门协调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应急管理体系。

应急综合管理范文5

关键词:化工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

1我国化工行业安全生产现状

1.1小化工企业数量多

中国有化工生产企业约9.6万家,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近30万家,其中小化工企业占80%以上。2017年,中小化工企业发生的事故占到事故总量的81.7%。

1.2企业安全基础薄弱

我国化工企业建设年代早,在化工行业法律法规不完善时期,大量的化工企业兴建起来,部分化工企业安全设计标准低、工艺技术落后、设备设施简陋,自动化程度低。

1.3化工人才匮乏

由于化工企业具有易燃易爆风险,对人体健康有很大的危害,很少有人愿意从事化工行业,目前我国相当部分化工企业主要负责人没有高等化工专业教育背景,安全管理人员能力不足,化工技术人才缺乏,相当部分从业人员未受过化工专业教育,缺乏必要的安全意识和技术素养。

2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

2.1企业主体责任不落实、认识不到位

企业将政府监管部门当成自己的“保姆、安全员”,依赖于政府监管部门的日常监管,对企业主体责任认识严重缺失。有的企业主要负责人认为自己不会干,是安监干部没有教会怎么干,有的企业主要负责人对自己的应急职责一问三不知,应急管理方面的工作交给副总或安全员。

2.2企业风险意识差,应急管控能力严重不足

企业从主要负责人到安全管理人员甚至到一线操作员工,风险意识差,不能对厂区所有车间、设备设施、岗位进行风险辨识,没有建立风险台账,没有风险管控措施,导致风险得不到管控带来隐患,最终可能酿成事故。

2.3企业应急培训教育不到位

加强对化工企业员工的培训教育工作是从源头管控的有效手段,但是目前部分化工企业在培训工作中只注重安全生产工作的培训而忽视应急管理方面的知识培训。企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生产上,不能定期的组织员工进行培训教育,一旦事故来临时员工凭借的更多的是本能意识和工作经验,没有应急救援和处置的能力。不能在事故初期阶段采取必要的应急措施,防止事态扩大。

2.4应急资金投入不足

部分化工企业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企业效益不好,安全生产方面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降低应急知识的培训费用、减少应急装备的配备,应急设备设施严重不足,一味的降低企业应急方面的资金投入,导致企业应急管理存在很大的漏洞,很容易导致事故发生。

3加强应急管理能力的几点建议

加强应急管理是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必然要求。化工企业的应急管理水平是建立在安全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只有将安全生产基础工作抓实抓细,才能不断将企业应急管理能力上一个台阶,提高企业应急管理和处置的整体能力和水平,发生事故时才能将企业经济损失降到最低程度,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

3.1严格落实企业应急管理主体责任

化工企业在应急管理工作中扮演着最基本、最重要的组角色,如果企业的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政府监管部门付出再大的努力也是无用的,这就要求企业的主要负责人要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高度重视企业应急管理工作,把应急管理工作作为安全生产工作很重要的一项来抓,抓实、抓好、抓出成效。尤其是在化工企业规划建设中,从源头开始抓,要充分考虑安全距离、消防设施、用电设备、环保设施等各类基础设施的建设,找到危险性高的重点部位、薄弱环节。

3.2加强应急管理组织机构建设

应急管理机制建设首先从政府各级应急管理部门不断完善,做到综合协调、统筹管理、专人负责,进一步理顺应急管理机制,职责分工明确,不断推进应急管理工作制度化、常态化,完善应急决策机制,建立强有力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一要注重加强应急管理综合协调能力,确保应急状态下快速反应、高效运转、协调有效的应急管理工作机制。加强隐患排查监控机制建设,要依法落实隐患排查监控责任,实现隐患治理制度化、规范化。二要强化应急处置联动机制,应急处置是需要多部门联合行动、各执其责,形成强有力的联动机制才能发挥合力作用,各部门要坚决服从应急指挥机构的统一指挥和命令,强化各方面之间的协调配合,才能快速高效的处置突发情况。三要完善全员动员机制,应急状态中需要全体人员的共同配合和行动,发挥全员力量,充分发挥职工在各车间、各岗位在突发事件应对和处置方面的作用。

3.3健全应急保障体系

一是要不断加强化工企业应急队伍建设。依据法律法规,化工企业要建立专兼职队伍的应急救援队伍,企业没有能力建立专业应急救援队伍时,可以委托专业的队伍给予指导和帮助,需要应急情况下,可以第一时间开展应急救援,不断提高各类应急队伍综合协同应对能力,形成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应急救援格局。二是加大应急管理的资金投入力度。健全规范的应急保障资金投入制度,开辟多元化的筹资渠道,实行政府、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应急保障资金投入机制。加强各项应急资金和物资使用情况的监督管理,每一笔投入都要严格审查,建立台账。三是加强应急物资的储备和管理。进一步优化储备布局和方式,确定储备的品种和规模,实行动态管理,保证及时补充和更新,加强跨部门、跨企业的应急物资协同保障、监测预警和信息共享,建立调运机制。四是推进应急管理平台建设,提高应急决策指挥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充分发挥大家的智慧,为科学应对突发事件提供决策。

3.4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一是企业要制定应急救援预案。化工企业应该根据企业情况,编制综合应急预案、专业应急预案、现场处置方案,依据国家安监总局出台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化工企业应当组织对本单位编制的应急预案,聘请安全生产或者应急管理方面的专家进行评审,分析应急预案是否符合企业实际情况,在应对企业应急情况时是否科学有效,评审后要形成书面评审纪要。当企业的应急指挥机构变化、工艺调整导致重大事故风险发生变化、应急资源发生重大变化的,应及时进行修订,企业主要负责人签署令后,可以遵照实施。每年在对职工制定培训教育计划中,应当将应急预案的内容纳入培训工作内容,让职工了解企业存在的风险,掌握发生突发事件后应急逃生技能。二是企业要定期组织开展应急演练。化工企业制定完应急救援预案后,应当结合企业风险情况制定本年度应急演练计划,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化工企业,至少每年要组织一次综合性的应急演练,要求企业主要负责人组织,全体职工都要参与的应急预案演练,每半年开展一次专项应急演练或者现场处置方案,演练结束后,要对演练的内容进行评估,分析演练存在的不足,为下一步应急工作提出建设性的意见,通过定期的开展应急演练,进一步检验企业应急救援队伍应急实战能力,提升事故应急救援能力。

参考文献:

[1]胡燕兰.化工企业安全培训问题及对策[J].化工管理,2014(05):58.

[2]王大勋.化工企业安全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科学,2014(02):159.

[3]魏兴红,丁晓红.浅议企业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7(S2):186-189.

[4]曹丹.石油化工安全生产质量风险控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6(16):15-16.

应急综合管理范文6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应急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应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着力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应急管理体制;全面提升安全生产水平、自然灾害防治能力、重大灾害救助能力、应急救援能力、信息化支撑能力,安全风险防范工作取得扎实成效,灾害损失明显减少;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继续"双下降",为全区人民创造安全稳定环境。

二、重点任务及分工

(一)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推进安全生产建设

1.强化党政领导责任落实。建立和完善"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的安全生产责任体制,明确安全生产工作目标以及相应的项目、资金、措施和支撑体系,做到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各项工作同规划、同部署、同推进。同时,要加强对安全监管工作的领导和支持,制定安委会领导安全生产责任清单,构建职责分明、责权统一、监管有效、保障有力的安全监管体系。(牵头领导:牵头股室:安全生产综合协调股;责任股室:办公室、安全监督管理一股、安全监督管理二股;完成时限:全年)

2.强化部门监管责任落实。落实"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安全生产责任,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全面落实行业主管部门的专业监管、行业管理和业务指导责任,坚决克服"重发展轻安全"、专业安全监管缺位错位或不到位的问题综合协调部门认真履行综合协调职责,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综合统筹协调和督导检查。(牵头领导:牵头股室:安全生产综合协调股;责任股室:安全监督管理一股、安全监督管理二股;完成时限:全年)

3.强化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建立健全以企业主要负责人(实际控制人)为核心的安全生产工作责任制和责任区网格化管控体系,进一步健全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完善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设置安全生产和应急处置机构,开展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安全管控,加强作业现场管理,并根据生产经营特点,规范生产过程操作程序和标准,杜绝违章指挥、违规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的"三违"行为。严格遵守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认真执行安全生产标准,确保安全生产投入,不断改善生产经营设施设备和作业环境,切实达到安全生产要求。(牵头领导:牵头股室:安全生产综合协调股;责任股室:安全监督管理一股、安全监督管理二股;完成时限:全年)

4.完善安委会综合协调机制。认真履行安委办工作职责,建立安委会成员单位定期调度机制和安全风险研判机制,加强督导检查,抓好工作落实。强化安委办综合协调职责,制定分解任务清单;在抓好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冶金等高危行业领域安全专项整治的同时,督促和指导有关部门继续深入开展交通运输、建筑施工、特种设备、消防、有限空间作业等行业领域三年专项整治。制定安全生产诚信分级分类联合奖惩措施清单,定期企业安全生产失信行为。加强各类园区安全监管,统筹规划布局,严格安全准入,严管安全风险,有效防范各类安全事故。(牵头领导:牵头股室:安全生产综合协调股;责任股室:安全监督管理一股、安全监督管理二股;完成时限:全年)

5.完善巡查督查问责考核机制。认真落实《河北省安全生产巡查工作制度》,组织对安委会成员单位进行例行巡查,并根据工作需要对巡查整改情况实施"回头看"。针对安全生产突出问题,组织开展专项巡查,切实解决制约安全生产工作的突出问题。建立领导包联责任制,突出重点时段、重点领域、重点部位的督导检查,围绕"双控"机制建设、重点行业专项整治、打非治违等方面,开展督导检查和暗查暗访。优化安全生产考核指标和考核办法,坚持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并重,提高事故情况、责任落实、重大决策部署、重大活动和重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考核比重。对未按有关规定履行安全生产职责的各级各类人员,对发生事故的企业,严格责任追究;充分发挥卡、单、函、令制度、黑名单制度的作用,督促问题隐患整改,推动工作落实。(牵头领导:牵头股室:安全生产综合协调股;责任股室:办公室;完成时限:全年)

6.建立事故调查评估统计机制。强化事故调查处理跟踪督办和挂牌督办,严格事故领导批办和举报核查工作,严肃查处事故企业的迟报、漏报、瞒报等违法违规行为,严把事故调查报告、核查报告的审核关,对事故调查处理实行闭环管理。组织调查统计业务培训,加强事故评估工作,规范和提升全市调查统计和评估工作水平。运用事故统计分析结果指导安全生产工作,防止重复发生同类事故。(牵头领导:牵头股室:科技法制统计股;责任股室:全局所有股室;完成时限:全年)

7.加强危化品和烟花爆竹安全监管。深入开展危险化学品安全治理攻坚行动,坚持周统计、月调度制度,真正把"四个一批"落实到位。全面加强危险化学品源头管控,认真开展危险化学品生产项目联合审查,严格化工建设项目准入。(牵头领导:责任股室:安全监督管理一股;完成时限:全年)

8.加强工商贸行业领域安全监管。深入推进冶金行业专项整治,建立钢铁联合企业动态监管台账,深入排查治理煤气、高温熔融金属等方面的重大事故隐患,严格安全管理制度诊断,完善管理制度和作业规程,提升制度执行和岗位标准化作业能力。深化有限空间作业专项整治,定期完善监管台账,持续开展《河北省有限空间作业指导手册》宣贯培训,统筹有限空间作业环境危害评估,根据作业时间和季节特点组织专项检查。推动安全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联动工作机制落实,引导督促企业制定重污染天气停限产应急预案,加强环保治理设备设施安全管控。制定加强中小企业监管意见,压实区乡责任,推动广大中小企业健全风险防控机制。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定期调度工作进展,强化督办约谈曝光,提升监管工作实效。(牵头领导:责任股室:安全监督管理二股;完成时限:全年)

(二)优化应急管理能力体系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1.建立值班值守机制。制定《应急管理值班值守工作制度》,来电接听、文电运转、信息报告等方面规范值班值守工作。严格落实24小时应急值守和领导带班制度。加强值班室规范化建设,建设满足值班需要的值班场所,健全完善规章制度,配备设施设备,推进应急值守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牵头领导:牵头股室:应急指挥中心;责任股室:全局所有股室;完成时限:全年)

2.建设综合多能的救援队伍。整合全区现有救援力量,提升各类救援队的专业化、正规化和职业化水平。争取上级支持,搞好地方配套,鼓励社会参与,按照"政府主导、部门主管、企业主建、有偿服务"的原则,在重点区域组建不同规模的应急救援、防灾减灾、防灭火、地震地质灾害专兼职救援队伍,加强应急实战演练,开展区域机动应急救援。(牵头领导:牵头股室:应急指挥中心;责任股室:全局所有股室;完成时限:全年)

3.切实发挥减灾办协调指导作用。落实自然灾害防治责任,坚持分级负责的原则,严格落实地方党委和政府主体责任,推动建立权责一致、失职追责的自然灾害防治责任体系。推动完善统筹协调、分工负责的自然灾害管理体制,按照分级负责、分工负责的原则,抓好工作落实,推动形成灾害防治的工作合力。建立自然灾害风险普查与常态摸排机制、会商研判机制、监测预警机制和工作协调推动机制。充分发挥减灾办统筹协调职能,推进落实自然灾害防治九项重点工程建设和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牵头领导:牵头股室:应急指挥中心;责任股室:地震预防应急股、火灾防治管理股、救灾物资保障股;完成时限:全年)

4.做好防汛抗旱统筹协调工作。健全完善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防汛抗旱责任体系,调整完善区防汛抗旱指挥部领导成员和成员单位,明确工作职责任务。适时启动应急响应,组织指导各级各部门做好防范工作以及较大以上水旱灾害抢险救援工作。提早部署落实全区汛前各项工作,督导检点区域、重点工程、重点部位的防汛抗旱工作情况,组织开展防汛抗旱业务培训,加大对各级新任防汛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组织开展城区排水、应急抢险、军地联动、洪水调度、人员安全避险等应急演练,提高洪涝灾害防范和应对能力。(牵头领导:牵头股室:应急指挥中心;责任股室:地震预防应急股、安全监督管理一股、安全监督管理二股;完成时限:全年)

5.做好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继续实施重点火险期封山管理,深化"五增"措施,强化一线巡护力量科学管理。开展野外违法用火专项打击行动,开展"五清"专项行动,抓好重点时段、关键部位的可燃物清理工作。积极推进全区森林草原防灭火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提高大型扑火装备应用、新型技术推广力度。严格执行森林草原火灾的分级报告、零报告、有火必报、日报、火灾快速报告、监测热点核查全覆盖等应急值守制度,确保火情信息传递顺畅高效。(牵头领导:牵头股室:火灾防治管理股;责任股室:火灾防治管理股;完成时限:全年)

(三)切实加强社会公共安全保障

1.开展全员大培训大宣传活动。全面开展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培训,着力提高各级各部门和全社会应急意识和应急能力,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加强对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培训,推进高危行业企业从业人员安全技能提升行动,继续组织高危企业班组长专项培训,指导生产经营单位开展从业人员培训。深入开展以企业、救援队伍、社会救援力量为主的应急教育培训。加强与新闻媒体深度合作,持续曝光督导检查、暗查暗访发现的问题隐患,形成有力震慑。规范灾情和舆论引导,完善灾情信息依法统一机制,健全新闻发言人制度,加强网络、微信等内容管理和舆情分析,引导网民依法、理性表达意见。(牵头领导:牵头股室:宣传培训中心;责任股室:全局所有股室;完成时限:全年)

2.打造应急指挥综合应用平台。围绕安全生产、自然灾害、防灾减灾、应急指挥、应急救援等核心业务,全面启动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建设。(牵头领导:牵头股室:科技法制统计股;责任股室:全局所有股室;完成时限:全年)

3.加强基层应急管理站(点)建设。开展以有班子、有机制、有预案、有队伍、有物资、有培训演练等为主要内容的乡镇(街道)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标准化建设,推进以有场地设施、有装备物资、有工作制度等为主要内容的行政村(社区)应急服务站(点)建设,落实基层组织和单位应急管理责任,确保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有人抓、有人管;积极推行灾害风险网格化管理,支持引导社区居民和社会组织协同开展灾害隐患排查,确保风险防控工作落实到基层。(牵头领导:牵头股室:办公室;责任股室:全局所有股室;完成时限:全年)

三、措施要求

(一)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进一步深刻理解把握关于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等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正确政绩观,坚决把中央和省、市、区要求落到实处,认真践行"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总要求,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守护人民安宁为神圣使命,着力强化"人民城市人民建,应急工作为人民"的工作意识,坚持以敬畏之心推进隐患治理,切实把安全生产和城市安全发展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进一步防风险、除隐患、降事故、保安全,全力确保社会安全稳定。落实好深入基层和深入企业开展调查研究的长效机制,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推动应急管理实事工程落实落地,把群众诉求、基层需求作为推动应急管理工作的指向标,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坚持底线思维,大力推进安全生产、防震减灾、森林防灭火、防汛抗旱等重点工作。

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红线意识、底线思维,深入开展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专项整治、非煤矿山专项整治、冶金专项整治、有限空间作业专项整治、复产复工外围施工专项整治、防震减灾专项整治、防汛抗旱专项整治、森林防灭火专项整治八项重点工作,抓紧抓实抓细各项工作,全面排查治理安全隐患,营造良好环境。

应急综合管理范文7

一、结合山区实际 规划预案编制

地处大别山北麓的安徽省六安市,境内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240多座,占大别山区的四分之三。且六安市位于郯城-庐江地震带,地质灾害隐患点多面广,地形地貌复杂,灾害事故风险交织叠加。自2019年开始,安徽省六安市因地制宜,以全省应急资源普查为契机,着力推动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和生产经营单位编制简明实用的应急预案和应急处置办法。“我们从区分风险特点,推动乡镇、村编制应急预案;结合创建活动,推动街道、社区编制应急预案;强化部门协同,推动生产经营单位编制应急预案等方面入手,因地制宜推动应急预案编制。”六安市应急管理局负责人表示。据了解,针对金寨、霍山、舒城等3个山区县(Ⅰ级火险县)的实际地形地貌和风险隐患,六安市应急管理局因地制宜指导督促所属乡镇、村重点编制森林火灾、地震和山洪地质灾害等应急预案。霍邱、金安、裕安、叶集等县区内河流和水系较多,则重点编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在街道、社区的应急预案编制方面,六安市应急管理部门也有自己的独到心得。他们结合六安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等活动,指导社区编制各类应急预案。除了由市、县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指导督促物业服务企业抓好住宅小区火灾、防汛等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之外,六安市应急管理局还会同县区应急管理局适时组织街道和社区开展应急演练和安全培训,帮助城乡居民增强应急意识,推动社区提升防灾减灾工作水平。推动生产经营单位编制应急预案对于切实提升生产经营单位的应急处置能力至关重要。六安市应急管理局按照“三管三必须”原则,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作用,建立并落实月通报、季调度、年考核制度,通过网上巡查、受理备案、现场执法检查等多种手段督促指导生产经营单位编制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推动生产经营单位应急处置的综合能力全面提升。据统计,截至目前,六安139个乡镇(街道)、1937个行政村(社区)、7个开发区(园区)、4290家企业、1277个事业单位(非企业重点防火单位)在安徽省应急管理信息化平台注册填报了应急预案。

二、构建良性循环 实战检验成效

今年年初,六安市先后经历3次低温雨雪天气过程。六安市应急管理局第一时间发布了预警信息,气象、公安、交通、住建、农业农村等部门及时启动应急响应,做好物资等相关应对准备,确保了人民生产生活秩序正常,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时间再往前,2020年,该市遭遇历史罕见洪涝灾害。六安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先后启动Ⅳ、Ⅲ、Ⅱ、Ⅰ级防汛应急响应,六安市减灾委启动Ⅲ、Ⅱ级救灾应急响应。各部门按照应急预案要求全力抗击洪涝灾害。最终,灾害过后,全市没有发生人员伤亡事件,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工作没有受到影响。重要堤防和基础设施也没有受到大的冲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应急管理工作中,实战同样是检验应急预案成效的“试金石”。在实战中检验预案,用预案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完善预案。包括2022年初应对低温雨雪天气过程、2020年应对罕见洪涝灾害在内的每一次突发事件应对结束后,六安市应急管理局都会及时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对实战中的应对处置过程进行复盘,从中查找差距,拟定预案改进措施,并纳入下一轮修订内容。通过构建“实战——复盘——改进”的良性循环,确保应急预案始终“接地气”。除实战外,演练也是检验预案成效的好方法。指挥关系是否顺畅、职责是否明确、措施是否可行、协同是否有效,这些问题在演练中也可以得以充分体现。据悉,自2019年以来,六安市应急管理局坚持每年围绕一个主题,先后开展了六安市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应急演练、六安市危险化学品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演练、六安市矿山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演练、六安市防汛综合应急演练等一系列演习演练。通过演练,进一步增强预案意识、落实各方责任,提升救援能力,为及时有效应对处置各类灾害打牢基础。以练备战、以战检验、以学应战。在专项应急预案修订印发后,六安市应急管理局会及时组织防汛抗旱指挥长、森林防灭火指挥员培训班,帮助市、县、乡三级指挥员学习掌握应急预案的基本内容和应对处置要点,为实际应急处置工作提前打好基础。此外,各牵头部门也在第一时间通过政府及部门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和新媒体等渠道对预案进行公布和解读,帮助群众更好的理解预案,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截至目前,市、县两级总体应急预案和防汛抗旱、森林火灾、生产安全事故、突发地质灾害、地震等4大类24个专项应急预案均已修订完成。各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根据自身特点制定了相关应急预案。各类企业应急预案管理工作稳步推进。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完善应急预案的各环节,实现突发事件的快速处置,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六安市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三、后记

应急综合管理范文8

一、问题剖析

1-功夫停留纸上 效果脱离实际

当前,在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中,各地区各部门对于各类应急预案的建设完善都十分重视。但令人不解的是,在应对一次又一次重特大突发事件中,预案的作用为什么无从发挥?究其本质,形式主义“重说功,轻做功”是原因之一。反映出在应急准备态度上存在不端正问题。甚至有人言:预案是“被查”的,没有这个“摆设”不行,至于“用”的问题则不是大家所关切的。在实际工作中也是这样,预案看起来站位很高,讲起来头头是道,干起来却是另外一套。始终在“写”和“说”上做文章,把写了说了当做了,始终未将如何发挥作用当做头等大事。形式主义盛行,预案编制中的问题始终不被关注。预案编制以谁为核心问题没有定论。预案是以突发事件为核心,还是以管理为核心,此问题在实际中无争议。看似是以突发事件为核心,以四大突发事件构建预案体系,但在实际预案中只表明针对“事件”的大概念。实质上,所谓的专项预案体系都是以管理部门为对象划分的,不强调“事件” 是什么,而强调的是哪个部门管。而在预案中则以指挥体系参加部门为重点,看似明确了参加部门的责任,但具体到事件的任务,要解决的问题却都是空的。削弱了采取措施的部门意义。预案的结构存在问题。总体预案、专项预案和保障方案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现在是由一个模板形成的,“左右一般齐,上下一般粗”形成了全国一样的格局。每个专项预案都形成了比总体预案低一个层级的指挥结构。如此一来,总体预案确立的最高指挥结构还有存在价值吗?总体预案与专项预案在结构上功能作用不清的前提下,形成了所谓分层次的总体与专项预案是没有价值的。预案未有判定突发事件启动响应的适用条件问题。由于预案所涉及的事件是抽象的,并未涉及具体情景下发生的事件,更未涉及突发事件响应的适用条件。因此,解决问题的响应措施也无法启动。“预授权”本是预案中必须存在的,但在我们的预案中却是无“立足之处”。

2-培训止步理论 实践难以突破

应急培训在应急管理体系中的作用是培养应急管理、应急处置人员的能力,使他们具备在应急状态下处理应急事务的能力。但目前应急培训始终在认知培训的圈圈中打转转,未越出理论教学的模式。应用的案例分析、现场教学也与实践脱离,得到的是“听起来热闹、未听过新鲜”的评价。现在培训基本做法是“问题问题再问题,重要重要再重要”的再强调。究其原因,主要的问题是:一是应急管理理论和应急管理培训理论研究不充分。在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中未能很好结合,理论还发挥不了为实践提供指导的作用。同时,应急管理培训理论的应用也没有突破,停留在“认知”的学习上,对于能力训练的“迁移”理论学习和研究不够。二是培训方法老化。现代培训方式虽然在使用,但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未真正解决。现代培训方式运用起来也是认知教育的内容,培训方式的变革只是形式上的,并未带来实质教育模式的转化,应急能力形成的训练模式没有真正形成。三是学员组织创新不强。现发达国家普遍适用的应急管理的整体培训始终做不到,没有形成应急管理、指挥、救援团队的整体学习。

3-演练变成“演戏” “本我”意义缺失

演练本是在平时积极为战时做准备的一种最佳方式,可以起到查找问题、训练能力、磨合机制的功能,但在实际中演练的成效未能发挥。湖北武汉在军运会前的2019年9月30日上午曾组织了“一场输入性传染病疫情应急处置演练”。可这场演练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处置中发挥了什么作用?不禁让人打个问号。 据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网站信息,2019年10月,美国多个机构联合展开了一次代号为“事件201”的全球流行病演习,模型假设为一种类似于SARS的冠状病毒,能迅速传播并引发全球大流行。演习由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牵头举办,相关场景模拟了一种新型人畜共患病冠状病毒的暴发。现在看来,这场推演对美国疫情处置似乎也没有发挥出太大作用。究其原因,主要问题是:一是演练是什么?举行演练为了什么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演练与预案共生的,演练是通过模拟预案准备中面临的事件情景,将预案设计的处置过程真实的进行模拟处置或者推演。查找预案编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升预案中涉及的指挥人员和救援人员的能力,磨合指挥、救援、保障等团队的协同机制运行状况,从而达到预案准备的目的。在应急管理领域,真正意义上的推演还没有开展,一种是教学中演练,另一种是应急准备工作中的演练。由于现在培训所存在的问题,教学演练也只是形式,成为案例教学的一种方式,达不到演练的目的。工作中的演练由于预案与实际的脱节,演练难以发挥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二是演练组织形式完全是自编自导自演,是实足的“演戏”。演练的组织者一般是预案的制定者和应急事件处置的组织者,而在实施演练中领导观摩检查又是其中重要的内容。演练组织的周密、演练过程的顺畅、救援队伍演示的标准等成为所追求的目的。在组织单位自编、自导、自演下,演练成为十足的“演戏”,甚至在演练中“电视导演”已登场,不是指挥人员在指挥救援行动,而是“导演”在指挥救援行动表演,可视性成为演练追求的主要目标。要改变这种状况,演练必须具有制度性的保证。三是演练效果评估没有建立。演练效果评估也是“演戏”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导演”设计的一项内容,评估成为装饰门面的遮羞布。演练必须由独立资格的专家队伍保障,评估专家不是演练组织者邀请的,而必须是演练管理单位,也就是应急准备的管理机构聘请的。通过一个有效的专家机制产生的,必须去除人为的因素。只有这样演练评估才能发挥作用,才能推动演练回归“本我”,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四是法律和预案中要求进行演练,缺乏保证落实的措施。在《突发事件应对法》及各专项应急管理的法律法规中,都将演练作为预案实施准备和应急管理人员和救援人员能力提升的方式加以规定。有的还规定在一个时间段必须进行演练,但是这些规定缺乏保障性措施。演练是否进行,没有考核的规定,演练的结果也与应急管理组织和队伍的生存没有关系。现在,有的地方将组织应急培训演练做为绩效考核的部分,但考核结果也仅仅停留在做与没做上,效果与考核无关。一次简单的“演戏”,对于获得绩效考核的结果,比一次认真的演练效果更佳。五是演练设施的建设是个短板。从硬件上保证演练更是一个大的问题,缺乏甚至没有应急演练的硬件设施是一个普遍的问题。应急训练缺乏训练设施,特别是缺乏综合性、情景式的设施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大问题。此次调配医务人赴武汉参与新冠肺炎紧急救治时要求,各地要选派整体的重症治疗团队。团队要能够熟练使用重症监护、救治设备,在医治过程中具备整体协调、配合能力的,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的。而此种能力的获得,跟团队的整体训练、团队基于情景的整体演练密切相关。

4-风险治理孤立 评估机制不全

治理体系中的风险治理未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而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却大行其道,阻隔了风险管理在重大风险事件中的作用。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一是风险辨识和评估的结合问题。风险辨识和评估从未结合,我们的风险管理只是在排查风险、认知风险上进行了一些工作,但将风险认知落实在全过程中、落实于风险处置和准备上,仍是“两张皮”。只有辨识没有评估还不能将自身的处置力量和方法与辨识的问题相结合,未能真正形成风险评估的机制。二是风险辨识未能与风险处置、风险准备有机结合。将风险辨识的问题转换为风险准备预案的“事件”都未实现,在管理中还处于各管各状态。三是风险管理只是处于号召阶段,还未能将风险管理融入全过程之中。当前,各级领导对风险管理高度重视,但风险管理进入应急管理全过程的问题还远未解决,从应急管理的机关领导干部,到社会承担高风险工作的人群,再到全社会对此还是处于一知半解状态。在风险管理知识和意识的教育中,还是将其做为“高大上”的理论,与社会经济生活的需求不联接,最后“一公里”还未能打通。

5-处置缺乏担当 错失应急先机

纵观近年来我国发生的应急事件。据笔者分析,2003年的非典和2019年的新冠肺炎都有一个特征——早期阶段的“早”均被错过。在发现问题的第一现场采取措施的问题始终没有解决。 一是报告阶段。虽然“报告”被提升到重要地位,但第一时间来自一线的“直报”始终未实现过。不管事件如何紧急,对上级的报告都是在向主管领导报告后有了明确意见才报。例如:花重金打造的传染病直报系统,从未有过真正意义的直报。二是预警阶段。对于应急值守系统而言,现在接受的预警信息不是少,而是多。相应的专业管理部门都站在自己的视角,将自身认为有影响的信息都报给政府的应急值守系统,而目前值守系统又无能力做信息的综合分析判断。比如:2021年雨季,郑州特大暴雨预警迟迟发不出来。据笔者分析,问题的原因是,事件的专业处置与社会公共影响的关系没有作为预警的考量指标,专业信息判断权在专业部门,但决定权则在政府。政府需要的是专业信息与公共信息的综合分析,但专业部门又完成不了,单纯的值守系统也不具备这个能力。三是处置阶段。预案中“预授权”问题没有解决,处置阶段的先期响应也只停留在承担社会救援职能的消防、公安、医疗等领域。

6-处理只追责任 忽视根源问题

《突发事件应对法》第六十二条规定:“履行统一领导职责的人民政府应当及时查明突发事件的发生经过和原因,总结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经验教训,制定改进措施,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提出报告。”《安全生产法》第八十三条规定:“事故调查处理应当按照科学严谨、依法依规、实事求是、注重实效的原则,及时、准确地查清事故原因,查明事故性质和责任,总结事故教训,提出整改措施,并对事故责任者提出处理意见。” 在实践中,安全生产事故频发,引发全社会高度关注。事后的调查报告也成为社会热点。一出事,就抓人,事故发生与追责成为标配。其实,根据行政程序方面的规定,基于程序不当做出的决定,可以再行做出处理决定。上述问题的存在对于寻找“事件的根源性“问题,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是没有帮助的。

7-系统重建设 成果不达期

近年来,我国一些大中城市的政府部门进行了信息化系统建设,特别是在应急领域,更是加快了建设应急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步伐。但是,据笔者判断,每当有突发事件发生,投入巨资建设的信息化系统却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2021年郑州暴雨事件更说明此点。现在使用的是依赖于传输技术飞速发展保障的通讯。建设多年的技术支撑的地理信息系统、决策辅助系统等效果不尽如人意,成为摆设。究其根源是:一是缺乏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理论研究支撑。应急管理的研究、应急管理信息的研究、应急管理信息分析判断的研究都是分立的,难以放在一个平台进行综合,一综合就成为难以融合的大问题,资源分散始终没有解决。二是政府工作部门的问题。前边所言是政府各部门间信息连接不上,在信息化建设中一个部门内的机构也是各说各的。三是信息化软件制造部门不具备应急管理专业的支撑。形象地说,“出版部门出版一本书,不是找写书的,而是找了印书的”。现在各家公司是万能的,当没有接到任务时,拼命寻找任务,没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当接到任务,就简单地将其推给软件的编成人员,有的人连信息系统需连接的关系都没有明白,就已经开始写代码了,拿出来的成果无法使用。

二、对策建议

1-学成熟经验 优化促提升

欧州部分国家的经验值得借鉴。德国的做法是在应急管理机关建立研究、培训、演练一体化的管理机构和学院,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模式。实现研究与管理的融合、管理与培训的融合、风险管理与预案建设的融合、培训与演练的融合、演练与实战的融合。做法是:应急培训学院是应急管理机关的内设机构,承担研究、预案、演练和培训的职能。同时,建立一个培训学院,全面承担管理机构的任务,人员是可以互换的。学院既是应急管理机构的一部分,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培训机构,还承担应急指挥系统的备用功能。主要的做法是:一是培训学院用于演练的培训设施也是突发事件应对处置的备用系统。不仅演练教室是实战的设施,学员宿舍也可用于特殊备用设施启用的后勤保障。二是培训及演练设施做为突发事件应对处置的备用平台,可以迅速实现“平时”与“战时”的结合和转换。三是培训学院的教师团队是全国性演练的设计者,承担每四年一次全国演练的设计和组织,并承担“战时”备用指挥的服务保障工作。四是教师不仅是培训师,还是研究者、管理者、战时的指挥员,多角色的融合。同时,应急管理中的工作人员与教师有调换的机制。

2-建培训机制 明各项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