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词范例6篇

初中语文古诗词

初中语文古诗词范文1

一、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认知意象

古诗词是作者对所处时代的一种写照,其创作离不开作者的生活,是时代的产物。抛开作者的时代背景,古诗词的理解就无从谈起。

首先,影响作者古诗词创作的一个大因素就是时代背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时代背景进行详细的介绍,否则学生很难理解一些意象在文章中的具体含义。例如,在诗人杜甫的作品《石壕吏》一文中,作者描写了“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学生就会产生疑问:官兵为什么连“老妪”都要抓走?这时候,教师就应该对学生适当点拨,给学生讲述中后期的唐朝,因为“安史之乱”,政治极其腐败,连年战争,当时的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十分痛苦。有了对背景的了解,学生对意象的理解就不会产生偏颇。

另外,作者的个人遭遇也是影响作者创作的重要因素。在对古诗词进行鉴赏的时候,也要适当了解作者的人生遭遇。诗词中的意象的选择和作者的人生变故也是有着极大影响的。有了一定的人生遭遇,就会在一些事物的看法就加上了个人的感情,从而体现在诗词的创作上。例如,在词人苏轼坚持自己的政治意见的时候,遭到了王安石新法的影响,结果被贬谪到密州上任。因此,其在作品《江城子・密州出猎》一文中,就发出了“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感叹。作者拿魏尚自比,内心希望政府能够早日下达重新重用自己的皇命。再后来,作者在作品《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写到“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表现了作者极想摆脱尘世,可是有留恋尘世的矛盾内心世界。最后,无奈只能发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感叹和对生活的向往。再如,诗人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诗中写道:“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风飘絮”和“雨打萍”都是很平常的现象,而如果联想到作者当时的国破家亡的遭遇,二者就有了深一层的象征意义了。写出了祖国山河的破碎和自己的漂浮不定,读之使人倍感悲怆。

二、从具体的意境出发,更好地把握意象的含义

在古诗词当中,作者想要表达的真实含义称为“意”,这种含义作者没有直接说出来,而是借助具体的物象来表达的。很多古诗词所要表达的意境不是一个意象所能表现的,需要多个意象组成共同来阐述。这些意象的结合就构成了意境。

在古诗词当中,为了更好地理解诗词的意象在其中的准确含义,经常要把单一的某个意象放到一定的意境中去。例如,一些常见的意象,“松”“竹”“柳”“月”等被人们约定俗成理解为“坚贞”“谦逊”“离别”“思乡”等含义。但是有一些应用不是特别广的意象,如果单独对其进行分析,就会产生误解。因此,不妨把它放在具体的意境当中,联系上下文对其进行把握。例如,在马致远的元曲《天净沙・秋思》一文中,里面的“枯藤”“老树”“古道”“西风”等意象单独分析看不出什么深刻的含义,但是如果把这些联系在一起,就会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画面,从而感受到一种萧瑟悲凉的氛围。而下文当中的“小桥”“流水”“人家”则构成了一幅祥和、平静、安详的生活画面,展现的是江南人家的风光图,与前面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这是对作者家乡的写照。上述意象构成一幅游子思归图。再根据最后一句话“断肠人在天涯”,就足以看出作者的漂泊羁旅的游子心,给人以震撼的艺术感受。

三、从诗词中的意象出发揣摩诗词的表达技巧

在诗词当中,诗人运用一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主体内容。最常见的就是修辞手法,诗词中的比喻、借喻、借代、双关、夸张等修辞能够把作者的思想表达的更加具有深度。例如,在古诗词《木兰诗》中写到: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木兰男扮女装比喻成双兔的雌雄。以“兔”进行表达,能够表达花木兰替父从军的事情,同时也说明了木兰的机智。

另外,在古诗词中,一些比较特殊的意象,其意味丰富而又深远。例如在李商隐的《无题》中,作者写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用“春蚕”和“蜡炬”来表达爱人之间无限的相思之情。对于一些意象的理解,要兼顾到它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作者的创作离不开时代,作者都是期望自己的国家能够长治久安,朝廷能够明政爱民,人民幸福,因此常会在诗词中针对历史而针砭时弊。考虑到诗词对社会的影响,因此,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常会采用一些隐晦的词语,表达相当含蓄。例如,在《泊秦淮》中,诗人杜牧引用了陈后主的歌词“花”,以此来表达晚唐朝廷的荒淫无度,提醒统治者不要像陈代的情形一样,重蹈历史的覆辙。

初中语文古诗词范文2

我国古诗词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很强的艺术魅力,集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于一体,是文学殿堂中的一朵奇葩。古诗词中和谐的韵律,优美的形式,含蓄精炼的语言,深沉炽热的感情,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上好材料。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应该充分挖掘古诗词的美,让学生感受到并因此而喜欢古诗词,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一、语言的精辟

初中语文课本所选的诗词一般短小精悍,具有“言约旨远”、“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语少而意广”等特点。古诗词追求在有限的字数内表现尽可能丰富的情感内涵,在运用语言方面力求简约含蓄,常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里的“生”与“入”二字不仅使得这一联对仗工稳,更妙在这两字一出,才使得“海日”和“残夜”,“江春”和“旧年”两不相干之事物有了联系,而且还因此而生动起来,既写景又抒情。

二、情趣的充盈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育是审美的,诗意的,充满情趣的。”而语文教育中的古诗词读解更具这方面的魅力。这种情趣的充盈主要表现为:

1.诵读时能感到语言美。古诗词审美教学中要注重诵读,让学生在品味诗歌音乐美的过程中,受到美的陶冶,并由此产生创造美的积极性。古诗词所具有的美多不胜数。在教学中要挖掘这些美,把传授知识和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统一起来,实现古诗词的审美化教学。初中诗词大都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读起来抑扬顿挫,听起来扣人心弦。在学生读通了文句、理解了诗意的基础上,再反复让学生吟读,细心地体味诗的平仄、声韵、节奏,就能让学生体会到诗词和音乐的相通处。先秦诗歌,多为四言一句,反复吟唱。例如,《诗经》中的《蒹葭》,对于这样的诗句,一般处理为两个音节一停顿,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整齐划一,节奏简单而分明;五言、七言古诗则一般多为三个节奏,如“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握这种规律性的节奏,同时点拨学生去留意押韵产生的朗朗上口的韵律美、声调平仄搭配产生的、章节的回环往复,学生即可在这样的诵读中自然领略到古典诗词的韵律美。

2.诵读时能体悟出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在某种程度上,所有的诗词都应是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没有感情,就没有诗人,也就没有诗词。我们诵读诗词时,只有把凝注于古诗词里的思想感情读出来,才能真正使自己受到感染,从而使我们的情趣得到提高。如何读出感情呢?我们可以注意以下方面:首先,要反复地诵读,比起读散文来说,诗词要读得稍慢,以便于思考领略,悟出其义。其次,诵读中要深入理解诗词的主旨。这样又可以更好地确定自己诵读的语调和语气。再次,诵读中要准确把握作者感情的变化,这样才能恰当地处理自己声音的高低、升降、快慢和抑扬顿挫的变化。《黄鹤楼》中崔颢的感慨和乡愁,《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刘禹锡的愤懑和乐观,《泊秦淮》中杜牧的忧愤,《夜雨寄北》中李商隐的深情,都必须在反复诵读中才能领悟,才能诵读得更有情味。

3.诵读时能体会到生活的多姿多彩和人生哲理。古代的学校,诵读之声不绝于耳,古人通过诵读激发学习古诗词的方法是值得效仿的。在教学中,采用多种诵读形式,不要拘泥于单一的齐读,可以采用多种诵读形式,如范读、齐读、自由读、比较读、配乐读、表演读,还可以举办诗词朗诵会,以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和积极性。古诗词之所以情趣充盈,主要在于诵读时,我们不仅能感到语言美,而且能体悟出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体会到生活的多姿多彩和人生哲理。

三、诗意的蕴藉

诗意的蕴藉就是诗意含蓄而不显露。古诗词诗意的蕴藉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1.古诗词意象的蕴藉。由于诗词追求简约含蓄之美,作者往往舍弃铺陈直叙或直接抒情,而通过淡漠勾勒之笔和婉曲比兴之词,追求言外的意趣来表达题旨,因而诗词的意象常常带有蕴藉性。蕴藉性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很常见的,比兴、象征、用典、暗示,往往情在言外,旨在句中。在教学中,教师领学生通过把握其总体情感内涵,去领略其诗意与诗美。

在古诗词中,诗人常常通过选取特定的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来表达内心独特的感受,这些客观物象我们称为“意象”,意象是诗词抒情言志的基本单位,是诗词的情感赖以寄托的地方。所以从意象入手,展开想象和联想,是理解诗词的必由之路。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前三句,十八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九个意象,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凝练而不简陋,九种事物之前分别冠以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

初中语文古诗词范文3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

《初中语文新课改论》中强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坚持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加强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提升学生对古诗词的整体感知,在整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探究能力、合作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传统的初中古诗词课程中,教师普遍采用讲授式的教学模式,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提升学生的鉴赏水平。本文通过分析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希望为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古诗词有效教学提供借鉴。

一、我国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

在我国现阶段的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带着学生进行一字一句的讲解,理解了诗词的具体含义后进行背诵。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谈不上鉴赏能力的提高。另外,古诗词教学模式深受语文中考机制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会教学生诗词鉴赏的答题技巧来应对语文中考题。这往往忽视了学生的理解,只让学生暂时记住了答题模式,而不能做到深刻理解,所以改革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二、提升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能力的途径

1.重点分析作者的身世和写作背景

作者每写一首古诗词,都是有感而发。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古诗词鉴赏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写作背景,并结合作者的身世来分析,提升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例如,在讲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人教版)《观沧海》的时候,由于本诗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分析本诗的写作手法,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分析本诗的写作背景,即“作者曹操在当时击破了来自北边乌桓的困扰,在这场战争中取得了实质性胜利,所以作者心情十分愉悦,路过碣石山,所以登山望海,写下此诗。”教师给学生讲述了作者的写作背景之后,学生对诗中的具体意象就可以清楚理解,更好地分析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提升了学生的鉴赏水平,促进了有效教学。

2.引导学生品味“诗眼”或“词眼”

“诗眼”是一首诗的“生命”,是对一首诗的浓缩表达,体现了一首诗的全部精华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对“诗眼”的分析,从“诗眼”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有效理解古诗的内涵。

例如,在讲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教版)《望岳》的时候,由于本诗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分析本诗的“诗眼”,体会作者的雄心壮志,分析具体的描写意象,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本诗教学过程中,教师先给学生提出问题“本诗的诗眼或者关键句是什么?”带领学生进行思考,分析题目中的“望”字最具有传奇色彩,全诗并没有提及“望”字,我们却能够从诗中感受作者从山的高处进行眺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出作者想要登山的意愿,同时也深刻地表达出作者不畏艰难险阻,敢于征服一切困难的壮志雄心。作者带领学生分析诗眼或者关键句,使学生很好地抓住了诗的中心内容,促进了学生的理解。

3.深刻分析作者所用的艺术手法

在每首古诗词里,作者都会或多或少地使用一些艺术手法。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古诗词鉴赏的教学中,重点带领学生分析作者使用的表达技巧,从而更好地分析具体的意象和描写特点,促进学生的理解。

例如,在讲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人教版)《饮酒》的时候,由于本诗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分析作者的描写技巧和抒情特点,分析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进行本诗教学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本诗的整体结构,即“全诗共分为两部分,脱离世俗喧嚣之感和从南山之景中感受田园之乐。”分析了整首诗的结构之后,教师指导学生分析本诗的艺术手法,即“通过前两句的叙事加说理,之后又融入作者的思想感情,整个过程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描述了作者回归田园生活的悠然自得和心灵的宁静,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由衷热爱和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之情。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诗词的写作艺术手法,从艺术手法之中结合作者的抒情,分析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促进了教师的高效教学和学生的有效学习。

在初中语文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不断关注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引进新型的古诗词鉴赏教学法,不断提升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专业素养和汉语文化水平。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古诗词范文4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方法

古典诗词作为初中语文的教学的重点之一,原因在于其独特的缜密构思和凝练语言以及优美的意境,在数千年的中国文化传统中,诗词一直是为历代文人所青睐的文学样式。因此,在初中语文的古典诗词教学中,一方面要注重文本本身所具有的韵律、意境的感性之美,同时也要分析出诗词中推敲、雕琢的理性之美。

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诌。"吟诵诗歌是感受古典诗词意境美的重要途径之一,由于古典诗词所特有的字句整齐,以及其特有的押韵,使得它不仅便于吟诵和记忆,诵读起来往往琅琅上口,还能让人感受到诗词中强烈的音韵美和节奏美。在引导学生进行古诗鉴赏的过程中,首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根据语言的节奏诵读。所谓节奏,指的是长短强弱不同的声音按照一定的规则反复交错形成的抑扬顿挫的音乐感。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采薇》)韵律则指的是诗词的韵脚以及格律,古诗词一般把同韵的字放在句尾,也成韵脚,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在诗中,"流"和"楼"就是由于押韵而形成声调和谐的韵律美。朗读应当作为课程教学的一条主线,贯穿始终,只有这样才能在每一个教学阶段更好地引导学生把握和欣赏。[1]

2.隔岸观火,不如身临其境

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的先生曾经说过:"隔岸观火和身临其境毕竟不一样。"因此,在欣赏短小精悍的古典诗词过程中,教师应该更多的引导学生领略古典诗歌的整体意境美,感受古典诗词中的诗言之道,诗话之景。[2]具体说来,就是在诗意的酝酿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知,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与情感。如在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初春漫步湖岸愉悦而欣喜地领略诗中"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场景,甚至可以让学生作画,在想象中激发学生对诗词同时也是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力。特别是意象丰富的诗词,就以《天净沙·秋思》为例,诗中接连出现一连串的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在这些意象中,无需更多的讲解分析,学生就可以根据日常的生活积累和审美经验,很好地感受到诗歌本身质朴或华丽的意境之美。如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诗句中选取的"月"的意象就是经典的表达思乡、思亲的情感,从而表现出作者内心的寂寞情感。通过意象来领会作者选取的高度集中的社会生活角度,或者了解作者的内心情感。特别是情感,情感不仅能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还能通过这一中介打动读者。

3.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古典诗词最迷人之处在于"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这样的境界源自诗词本身的语言美。[3]诗词高度凝练的语言时常每一字、每一词都包含着极为丰富的美学内涵,高度集中的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生活或者是诗人、词人丰富的内心情感,因此有着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不懈追求,有着孟郊"夜吟晓不休,苦吟鬼神愁"的苦苦推敲。因此在初中语文的古典诗词教学中,还要注重咬文嚼字的欣赏,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的精妙,为什么不用"过"或者"吹",以及宋祁《玉楼春》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一个"闹"字,意境全出,写出了红杏花开时的繁茂之景,经过这样的一品,有对于古典诗词的语言美有着更加深刻的理性分析。

4.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初中语文的古典诗词鉴赏也不能仅仅局限于字词的理解,还应当从诗歌整体把握。因为诗歌的欣赏与把握从来都是见仁见智,就像"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古典诗词的鉴赏还应当适当的引导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教师也应当参与其中,在对于诗歌整体的反复推敲与琢磨中,大家各抒己见,就能在交流中获得更多的思路和成果。如《寻隐者不遇》一诗中,隐者到底身在何处?第一句"言师采药去",无法得遇,但是又言"只在此山中",这样又有一些机会,然而"云深不知处"又使得短短的几句诗达到一波三折的多层变化,其中不经过相互探讨,很难领略诗人推敲字句的功力。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材的特点安排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在学习诗词的过程中反复尝试,更好的培养其理解能力和创造力。在他们古诗词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审美观念,既能学习几千年中国文化的精髓,同时也能更好的陶冶情操,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效果,在欣赏古典诗词的同时在语文中更好地渗透美育教育。

参考文献

[1] 李建新.感性理性结合品读古典诗歌.语文教学与研究(教师版).2010(2).

初中语文古诗词范文5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精粹,它以其精炼简洁的语句,动人的情感传承至今,成为中华文化史上的一颗璀璨明星。初中语文教材精选的古诗词,都是语言通俗、朗朗上口的佳作,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诗歌文化呢?以下就初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谈谈多年来我的几点教学策略。

一、创设古诗词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创设古诗词教学情境,可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有效的古诗词教学。那么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呢?情境的创设可以通过开展一些活动,可以是播放多媒体课件,还可以进行朗诵表演等等。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的方式不一样,如在学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播放背景音乐《故乡》,学生的学习也会随着歌曲所营造的情境而逐渐深入,感悟出诗人的思乡之情,激发出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从而丰富学生学习古典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创设情境还可以通过开展一些古诗词鉴赏活动,课前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古诗词,熟悉古诗词的作者、写作背景、内容、抒发的情感等等,上课时进行课堂鉴赏演示,其中包含古诗词的朗诵、古诗词的赏析,让全班同学一起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通过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很多学生都能课前进行材料收集、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堂演讲等。当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有其他很多方式,如古诗词背诵比赛、举行诗歌朗诵比赛、开展积累古诗词活动等,通过以上的教学活动,尽可能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二、认真备课,挖掘古诗词的写作背景

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面对古代久远而陌生的情境,必须给学生介绍作者写作时代的背景、当时的文化传统等,才能让学生与古诗词进行情感交融,做到迁知入文、移情入文,可见认真备课,挖掘古诗词的写作背景的重要性。只有让学生充分了解当时的写作背景,才能有效帮助学生学习古诗文。古诗文的写作背景一般有诗人的简介、文章的写作背景、课文中的插图、与课文词句相关的资料等。诗人的背景主要是作者的生平,生活经历,写作时所处的环境时代等。每一首古诗词都有其写作背景,依据学习古诗词的需要,我们在设计教案时有所选择的对历史背景进行介绍。介绍这些内容时,可以收集相关的文字材料,图片资料等。如在学习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时,让学生通过网络了解宋朝当时被外敌入侵的历史背景,再辅助插图,让学生感受诗人的独特经历感受,以及当时的思想情感。再如在学习《破阵子》时,引导学生们看一看插图,体会其意境,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三、挖掘古诗词中的审美因素,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

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都是千古名篇,其中包含的美感,是陶冶学生情操、美化学生心灵、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一个最佳载体。古诗词中的美学内容非常丰富,如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等。在教学时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善于点拨,就会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如描述自然美的诗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学习这样的诗词,可以感受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不能让学生只停留在理解诗词的意思,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欣赏诗词,充分把握诗词的内容和内在的思想情感,利用丰富的想象,描绘出作者当时写作时的生活情景,创设情景将自己融入到诗词中去,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如在学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播放哀婉气氛的歌曲,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将自己融入到诗人哪种月夜无眠,在月光下低吟、徘徊,思念远方爱人的相思之苦之中,从而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表达和鉴赏能力。通过古诗词教学,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同时个性得以张扬,我们的古诗词课堂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实践中,教师只有关注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认真备课,挖掘古诗词中的审美因素,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才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古诗词的美感,充分感受美,亲近美,才能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以及智力。也只有这样,古诗词的教学才能不断地探索创新,才能有更大的收获。

参考文献:

[1]王婷.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分析[J].新课程学习,2012(5).

[2]蔡献荣.论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学[J].考试周刊,2010(47).

初中语文古诗词范文6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有效教学;途径

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些基本理念是我们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是

我们课堂教学创新的出发点,也是我们教师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只有在教学设计中体现这些理念,才能摆脱传统教学模式对我们的束缚。

一、初中语文诗词有效教学的原则

也许有人会怀疑教学有效性的理论性,但是前苏联有位名叫巴班斯基的教育家提出的最优化教学的思想正好为它提供了最有效的理论支持。在巴班斯基的教学论思想当中,最优化教学是最为核心的思想。而教学过程中的最优化并不只是简单的一种特殊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而是真正科学地、合理地组织和指导教学过程的一种原则。这种原则要求教师在了解教学规律、教学任务、教学原则以及现代教学的一些方法与形式,还有就是这种教学系统的一些特征的基础上,对整个教学过程给予目的性明确的教学安排,也可以说是教师科学地、有意识地选择 出一种最为适合当下条件的教学模式,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还要保证能够在规定的时间里让教学发挥出最优的作用,取得最大的教学效果。

二、初中语文诗词有效教学策略

1、强化课前预习,为课堂教学夯实基础。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如果将教学活动全部安排在课堂教学有限的45分钟之内,必定会很仓促,煮夹生饭。对此,作为有经验的初中语文教师,都会 将开展课前预习活动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笔者在教学中,从三方面入手强化课前预习活动。首先,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对诗词作者的生平背景、主要经历、写作 风格等方面常识进行搜集,通过网络、资料等途径,获得详细的信息,既可以为课堂教学增加生动内容,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教学主题的理解。其次,要求 学生找准预习重点,最好列出详细的预习计划,明确自己哪些方面需要进行详细研究,对于古诗词中的字词理解、内容理解等方面做到提前介入,依靠自己的理解来开展学习活动。另外,还要对预习活动中无法自己解决的地方记载下来,筛选出自己在这一首古诗词学习中的难点问题,为课堂学习针对性奠定基础。实践证明,在课前开展有效的预习活动,能够将课堂教学的时间更好地运用到重难点研究方面,有助于教学成效的提高。

2、全讲精讲,着意重点,突破难点。有些老师对古诗词的教学比较随意,一节课蜻蜒点水地讲好几首诗词,然后就布置学生背诵,学生当然是可以背诵下来的,但是对诗词的内容却是不甚理解,几乎是盲背,机械性背诵。这样的教学对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记忆效果欠佳,而且考试时一旦出现的考题是理解运用默写题,学生纵然会背诵某首诗,但因对其内容不理解,也就会无从答题。笔者认为,诗词一定是要全讲精讲的,因为古诗词语言高度凝练,古人的生活离我们又很久远,初中生在不了解写作背景的情况下理解诗意还是有难度的,比如杜甫诗《望岳》中的“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如果教师上课不讲,学生是不会知其意思的。又如王维的《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假如老师不讲写作背景,不讲作者此番远行是被排挤出朝廷,学生是不能体会诗人激愤、抑郁、失落的心情的。我发现,当老师讲诗人的生平故事时,往往此时,课堂是最安静的,所以学生对作家本人的生活是非常感兴趣的,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诗歌也是大有好处的。教师全讲精讲,还要注意着意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有所感悟,以致学会运用,从而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对初中学生来说,理解记忆比机械记忆记得更牢更持久,这当然对考试也是有好处的。

3、开展专题活动,为诗词教学拓展空间。单纯的初中诗词教学可能显得有些单调,其实,诗词教学有着较大的拓展空间,教师要善于整合资源,开阔思路,改进与优化整个诗词教学活动,就能够发挥出较强的整体教学功效。笔者在诗词教学中,针对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组织开展专题研究,如研究某一个诗人的作品风格,研究某一段时期的诗词作品思想意义等,通过这样的活动来满足学生对诗词学习的探究欲望,教师给予必要的指点

与引导,提高教学成效。另外,笔者在教学中还经常组织诗词朗诵比赛、文学常识抢答赛等,以赛促学,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等。

4、监督检查,严格过关。对课本中的精短、经典篇目,教师可以安排出专门时间,要求学生进行默写。教师通过检查学生的默写情况,就可以比较直观的了解到学生的背诵状况。另外,通过默写的方式,教师还可以了解学生是否达到了能背会写的要求。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由此可见,多多阅读和背诵古典诗歌 (词),不仅能提高我们的审美情趣,更能提高我们的语文综合能力,可谓一举多得,舍此别无其它捷径可寻。因此,无论是教师或学生,都要坚信这一点。

三、总结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读出韵味、品出情感、拓展视野。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切感受古诗词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情感,从而达到心灵的相通,产生共鸣,获得思想上的启迪。

参考文献

[1]兰金星。初中语文有效整合写字教学的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