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汉语教育论文范例6篇

国际汉语教育论文

国际汉语教育论文范文1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中国春节词汇;日期表达;书写方式;教学设计

一、中国春节词汇教学

1.教具春节对联、毛笔、红包、“福”字、笔记本电脑。2.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询问学生是否过中国的新年,是否知道中国的新年叫什么;(2)给学生讲中国的新年叫“春节”,并书写在黑板上;(3)讲授“春节”的“春”是“春天”的意思;(4)依次给学生看春联、毛笔、红包、“福”字,并且讲春联是用毛笔书写的,询问学生是否还记得“毛笔”;(5)慢速度将生词写在黑板上,并让学生跟着抄写;(6)给学生讲授春联、红包和“福”字等都是红色是因为中国人喜欢红色,红色代表中国节日的喜庆,代表中国人对新年的美好愿望;(7)用笔记本电脑给学生播放有关中国春节的图片;(8)带领学生朗读两遍词汇;(9)提醒学生重点掌握“春节”的读法和写法;(10)教师抽点学生朗读词汇并纠正学生的发音错误。3.教学总结给学生展示实物和图片形象直观,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词汇;将“春联”和“毛笔”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新词汇的同时对已学词汇进行复习巩固,能够加强学习效果;利用词汇的讲解导入中国文化:“中国人喜欢红色。”这样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汉语词汇的同时了解中国文化,也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词汇的理解。4.跨文化思考中国的春节对泰国影响也较大,尤其在泰北地区,笔者所在的清莱府位于泰国北部边境,在地理位置上离中国较近,再加上这里的华人华裔也较多,所以中国春节的时候节日气氛也较为浓重,华人华裔会在春节的时候贴春联、挂灯笼、给红包等,这也对当地泰国人产生了影响,久而久之他们也就知道了春节的这些习俗,有学生曾经在春节的时候向笔者要红包,说明他们已经知道这个习俗。这节课是春节后的第一堂课,所以想到了设计教授学生一些春节的习俗。

二、汉语日期表达与书写方式教学

1.发现问题中国的春节一般在公历一月或者二月,春节相关词汇教学后泰国学生对日期的书写与表达产生了兴趣,泰国学生喜欢在作业本上写出上课日期,笔者发现在他们的汉语作业本上他们也会写出当天上课的日期,而泰语中书写日期的顺序和汉语正好相反,如:学生在作业本上所写日期为:21/8/55,表达的是2555年8月21日(2555/8/21),与汉语的日期表达顺序正好相反,笔者发现学生在日常用泰语说时间的时候也是和他们的书写顺序一样与汉语相反。2.分析问题泰国是一个以信仰佛教为主的国家,全泰国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泰国人都信仰佛教,因此佛教对泰国人民的生活有深远影响。虽然泰国也用公历纪年,但由于受到佛教的影响,泰国主要采用佛历纪年的方法,泰国自1913年沿用佛历至今,佛历是从涅槃时候算起的,佛陀80岁涅槃,即公元前543年,加上公元2012年,因此2012年是佛历2555年。汉语的日期书写顺序是:“年、月、日”,而泰语则刚好相反,日期书写顺序是:“日、月、年”。如汉语中是“2012年8月21日(2012/8/21)”,而泰语中的写法就是“21/8/2555”,或者是“21/8/2012”。3.教学设计及实施(1)设计内容由于学生在之前学过“星期”和“昨天、今天、明天”。所以将这些时间名词也加入新的内容,同时教授学生“日、月、年”,并在学生学过的简单数字基础上教授汉语月份的说法,让学生学会简单的日期表达的同时也让其了解汉语书写日期和表达日期的顺序与泰语的不同,这也有利于帮助学生避免因受到泰语的影响而把汉语的日期表达顺序弄错。(2)实施过程教学内容:时间名词:“日、月、年”;“一月”—“十二月”;汉语的日期书写顺序与表达顺序。教具:教师设计制作写有汉语生词和相关泰语翻译的A4纸、黑板笔。教学过程:①课程导入:用泰语问学生“今天是几月几日?”;②学生回答后根据板书设计按顺序写出泰语的“日、月、年”并写出相应的汉语名称;③带领学生按照顺序朗读“日、月、年”;④提醒学生汉语的顺序与泰语不同,不是“日、月、年”的顺序,而是“年月、日”的顺序;⑤在“月”的基础上教授学生“一月”到“十二月”;⑥先让学生依次数数,从“一”数到“十二”,然后在数字后面加上“月”;⑦让学生练习“……是某年某月某日,星期……”的句型,如:“今天是2012年11月22日,星期四”;“昨天是2012年11月21日,星期三”;“明天是2012年11月23日,星期五”;⑧教师板书当天的日期并让学生再跟读一遍;⑨让学生也跟着板书当天的日期并再一次提醒学生汉语的日期书写顺序和表达顺序。教学总结:在简单数字的基础上教授“月”的说法有利于让学生理解与接受;用汉语和泰语进行比较,指出汉语表达日期的顺序与泰语的不同,在对比中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记忆;句型练习加入了上节课所学的生词,这样有助于学生在练习所学新词的同时也对已学知识进行复习巩固。4.复习巩固在教学中应该遵循“教学内容循序渐进、螺旋式提高、高重现率的原则,无论是语言知识还是言语技能的训练都是由浅入深、先易后难、由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的循环往复,逐步加强的过程,保证了教学的循序渐进、螺旋式提高以及高重现率。”

国际汉语教育论文范文2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汉语言文学;中外文学素养

一、研究背景

汉语国际教育,既是一种第二语言习得的信息输入过程,也是一种跨双向的文化交际沟通过程。因为语言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1];《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指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的核心课程,重在提升学生的汉语教学技能、文化传播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国际汉语教师标准》也明确要求教师要“了解中国和世界文化知识及其异同,掌握跨文化交际的基本规则。”总之,“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目标,在国内外学界已成共识”。目前关于汉语国际教育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研究成果,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体系的整体视野中[2],讨论“跨文化交际课”的课程设置与教学问题。另一类是围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导因素,即教师来展开研究。梳理现有相关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如下两个特征。一是现有成果只关注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的汉语教师,而没有或较少关注国际汉语学习者。二是现有研究大多集中讨论了跨文化交际活动中的表层文化或者说知识层面的文化,而缺乏跨文化交际中的深层次内容,也就是是精神性文化内容。跨文化交际是一种融合了语言活动、风俗习惯、价值观期待、哲思互动、心理反应、宗教情感等多种因素的综合性文化传播活动。这些跨文化交际因素,至少可以划归为两个范畴和层次。第一个是表层文化或者说是知识层面的文化。日常谈论的衣食住行、习俗禁忌等都属于此类。第二个范畴,就是深层文化或者说是精神范畴的文化。人们常说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等,都可归属于这一类文化。目前在汉语国际教育语境下展开的跨文化交际研究,大多围绕第一个层次和范畴展开。这些表层文化,对初遇中国文化的国际汉语学习者快速融入其中,往往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如果以汉语学习为媒介的中外文化交际止步于此层面的话,显然是非常遗憾的。因为,“把文化背景当知识去学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透过背景知识去了解目的语国家人们的……文化心理与价值观念。”因此,本课题组设计了从国际汉语学习者入手,展开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的方案和思路。期待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跨文化交际及其能力体系建设,提供更多的培养角度和具体内容。

二、研究方案

(一)方案设计的背景及思路

1.既有成果忽视了国际汉语学习者的需求,因而使得汉语国际教育在走出去时存在问题。吴应辉在《国际汉语师资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出路》的报告中指出,当前国际汉语师资培养中,培养方式单一和国际需求多元的供需脱节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走出去”的汉语国际教育志愿者不知道汉语学习者的需求期待,在汉语教学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过程中无法顺利而有效地沟通。喀麦隆高等教育部官员杜迪在“我与喀麦隆汉语教学本土化”的演讲中,也以自己作为国际汉语学习者的亲身经历为案例说明了这一问题。杜迪先生说,他参与喀麦隆本土师资培养、汉语课程大纲的修改、促进汉语教材本土化等方面的工作经历和感受,都告诉他汉语国际教育要本土化,即了解并满足国际汉语学习者的需求。综上,本课题组确定的研究思路,就是要区别于以往单纯从教学活动中“教”的侧面来讨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取向,转而关注教学活动中“学”的侧面来“反观”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需求。2.当前汉语国际教育视域下的跨文化研究,常常忽视文学艺术等精神性文化内容。但是,不管是旧版还是新版的《国际汉语教师标准》,都规定了汉语国际教育“教师应了解中国文学与艺术的基本知识,并运用于教学”。具体来说就是:①应具有较丰富的中国文学与艺术知识,并能准确、客观地介绍和讲授。②能深入浅出地向学生讲授中国文学与艺术的基本概念,并举例说明。③能根据学习者的文化背景、语言水平及个人爱好选择多种恰当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可是,目前汉语国际教育教师们常常喜欢通过衣食住行等外在的物质性、知识性范畴文化细节展示中国,而忽视精神性文化的内容。这常常使得国际汉语学习者想要深入精神层面的文化内部时,往往感到力有不逮。根据以上因素,课题组设计了如下的调研方案。

(二)调研对象

课题组将研究对象设定为在海外进修或来华留学的国际汉语学习者。具体来说,本次调研的对象包括:15名在韩国学习汉语的韩国人;11名来华学习汉语的泰国本科留学生;8名欧非等地区国家来华学习汉语的本科留学生;1名在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埃及留学生。

(三)调研方法

项目组根据客观条件主要采用了深度访谈法和问卷调研法。

(四)调研内容

1.国际汉语学习者学习汉语的目的;2.国际汉语学习者感兴趣的中国文化;3.重点关注中国文化中的中国文学、艺术,尤其是文学因素对其掌握汉语、了解中国文化时影响作用的评价。需要说明的是:虽然课题组在选取调研样本时尽量照顾了样本的丰富性,但是由于现实条件限制,比如课题组本身的资源以及穷尽样本的不可能性等,课题组最终的采样数量并不多。但考虑到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探寻不同层次的汉语学习人员在学习汉语时是否存在学习深层中国文化,比如汉语言文学的需求,以及汉语言文学的引入对其汉语学习和中国文化了解的影响,课题组认为也没必要穷尽所有样本。

三、调研结论及建议

(一)调研结论

课题组得出的结论如下:国际汉语学习者在学习汉语时,是有了解、学习深层中国文化,包括汉语言文学之需求的。而且,汉语言文学引入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之后,国际汉语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是有着明显提升和持久效力。汉语言文学的引入,尤其是中外文学素养的共聚,是能够同时实现语言教学和文化沟通的双重效果的。

(二)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跨文化交际及能力体系培养的建议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阶段,一定要加强他们中国文学方面的知识素养和相关内容教学能力的训练。增加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内容或者提高其比重,对于来华读取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的留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人们常说,文学作品,尤其是经典的文学作品,是一个语言的精华。用该语言所创作的文学作品,既体现了该语言最微妙的语言特征,也蕴含着该语言所在文化的要旨。如果说,国内生源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因为之前主动被动接受的中国文学教育或熏染,使他们具备了一定程度的汉语文学功底,因此在进行汉语国际教学时可以较为自如地达到《国际汉语教师标准》中规定的有关素质标准。那么,来华读取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的留学生,则是储备不足的。周敏莉在江西师范大学的调研便证明了这一点。当然,加强中国文学在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的分量时,要注意把握和平衡其程度。毕竟,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是有别于汉语言文学硕士培养的。

四、结语

目前国内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的课程设置,有围绕中医文化而展开的跨文化交流培养体系,比如天津中医药大学;有以商务场景为中心的跨文化交际培养体系,比如对外经贸大学;但是,作为语言运用的重要成果之一的汉语言文学[3-4],反而缺席了,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因此,教育工作者在培养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时候,是需要引入甚至加强汉语言文学内容的。汉语国际教育教师,也可以主动在教学过程中,调研国际汉语学习者是否想要学习汉语言文学,然后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历层次等,设置一些相应难度的汉语言文学内容。剪纸、武术等手段只能作为跨文化交流的辅助,而不能淹没汉语教学的文学性、严肃性。

参考文献:

[1]王福祥,吴汉樱.文化与语言[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翟宜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跨文化交际”课程建设刍议[J].汉语国际传播研究,2013(02):87-93+190-191.

[3]彭军.国际汉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6(05):695-698.

国际汉语教育论文范文3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 硕士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H1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4)02-0013-03

基金项目:哈尔滨师范大学“中国文化传播研究基地”资助;2011年度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对外汉语视域下的语言实践与地域文化体验创新模式研究”(11D060)的成果。

作者简介:李国慧(1971―),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及汉语国际教育研究。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于2007年设立,当时只有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25所高校被作为试点培养单位,2009年扩大到了63所高校。这个专业是在加快汉语国际推广,解决汉语师资匮乏的背景下产生的,还是个新兴事物,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可借鉴的经验不多。我们认为,不断调整课程体系建设、优化课程设置是建设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的核心问题。

一、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的学科定位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是与国际汉语教师职业相衔接的专业学位,是一个具有高度综合性的前沿专业。在学科建设上它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它集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文化学等多重学科的属性于一体;在课程设置上也具有综合性,既要突出实践技能操作,又不能放松理论探讨研究;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更具有综合性,要培养具有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和良好文化传播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多种教学任务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专门人才。[1]为了推进汉语国际化,使汉语尽快走向世界,必须加强汉语师资建设,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在这些环节中,课程建设是关键。

二、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课程体系的构架趋向

虽然我国在专业硕士的培养及课程建设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还是不难发现很多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还囿于学术硕士的培养方案。比如,很多高校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的培养模式几乎完全等同于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的培养方式,缺乏实践性、技能性。基于上述原因,我们认为课程体系的构建趋向应该有以下几方面:

(一)教学理念体现开放性

现阶段我国教育的发展战略由对外汉语教学转向全面的汉语国际教育工作,重心也由把外国人“请进来”学习汉语转变为“走出去”推广汉语。这就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上应具有开放性的思维,反映在课程建设上要灵活多样,具有创新性,不能生搬对外汉语的教学模式。在国内教授汉语和走出国门讲授汉语完全是两个概念,社会环境、教学环境、语言环境都不同。国外教学对象学习动机复杂多样,需求也多元化。[2]这就要求我们打开思路,让我们的学习者在知识储备方面、心理承受能力方面及技能操作方面做充分的准备,而不仅仅是只掌握汉语知识。

(二)内容组合注重知识性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招生主要面向对外汉语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外语专业等一些文科专业的本科生,但其中也不乏一些理工科学生。因而生源复杂,学生的综合素质、知识结构差异很大,这就给我们的培养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3]因此丰富学习者的知识储备尤为重要,知识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大方面。

1.理论知识。强化学生的理论意识,培养理论素养,将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术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梳理整合,转化为具有实用性、可操作性的教学成果,推动教学模式更新,提高教学的科学性。[4]

2.教学知识。包括与教学相关的语言知识、中华文化知识、二语习得知识等,拓宽学习者的思路,完善学习者的知识结构,为今后走上讲台做充足的准备。[5]

(三)课程设置强化技能性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毕业后将作为国际汉语教师在世界范围内教授汉语并传播中国文化,因此在技能上必然要求严格。除了要具备一般汉语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堂驾驭能力外,要精通两门以上外语,还要具有在异域文化背景下推介中国语言文化的组织协调能力,以及与人沟通合作的素质,更要学会比如剪纸、制中国结、打太极拳等技能。这些能力素质的具备需要完善的课程体系来支撑。

(四)体系构建突显实践性

教学实践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培养时限一般是两年(也有少数高校是三年),其中有一年的时间是实习,通过实践才能更好地获得全面的技能。

(五)整体设计突出跨文化意识

作为国际汉语教师,要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博晓中国的历史和现状。在文化传播上我们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部分,比如仁者爱人、厚德载物等人文精神以及勤俭、孝道等传统美德。更要传播当代文化,让世界了解当代中国的发展与强大。但这些文化因素的传播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跨文化意识,这样在异域文化背景下,本着求同存异、入乡随俗、沟通协作的原则,才不会造成尴尬甚至发生冲突。

三、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课程体系的构架思路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复合型人才,因而课程设置要突出整体性、系统性、针对性、实用性的特点。通过几年的摸索,我们总结出了一些培养经验,梳理并整合了课程体系,我们认为:“四大模块 + 一大环节”的课程体系构架思路是比较科学的。具体来说,“四大模块”是指:预备课程模块、核心课程模块、延展课程模块、操练课程模块;“一大环节”指实践环节。以预备课程为先导,核心课程为基干,操练课程为侧翼,延展课程为补充,加上有效的实践环节,将使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科体系向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一)预备课程模块

这一模块以汉语及文化知识为主线,兼顾外语课程,开设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古代文学、中华文化、当代中国概况、英语等课程。这些课程是学习者本科阶段学过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细化知识点,比如现代汉语课将细化出四个板块:语音、语法、词汇、汉字,并拓展出一些与汉语国际教学相关联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夯实语言基础。

(二)核心课程模块

主要开设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方法论、第二语言习得概论、跨文化交际学、外语教育心理学、汉外语言对比研究、汉语语言要素教学、汉语分技能设课教学等课程。在这一模块中,学习者将系统学语习得与语言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探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和结果;同时学习者还会获得跨文化交际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解决跨文化交际中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种种困惑,培养学习者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避免在交际的过程中发生冲突和障碍;另外学习者还会有针对性地掌握语言要素及各种课型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为课堂教学实践做好准备。

(三)延展课程模块

主要开设外国留学生汉语习得偏误分析、汉语教材与教学资源、现代教育技术与语言教学、国外中小学教育专题、汉语国际推广专题、教学设计与课堂管理等课程。在本模块中,学习者将系统学习偏误分析理论,通过对不同国籍留学生偏误实例的研究,增强预测偏误、识别偏误、纠正偏误的能力;并在汉语国际推广背景下,研究困扰孔子学院的汉语教材瓶颈问题,探讨汉语教材编写的国际视野、教材资源的共享与整合;还将研究如何将现代教育技术完美融合到教学中去。

(四)操练课程模块

在这一模块中,主要开设课堂观察与实践、汉语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与研究、教学调查与分析、教学测试与评估、中华文化才艺展示等课程。主要以课堂教学活动为依托,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者反复观摩不同课型的教学示范录像,了解课堂教学的规律和程序,对课堂教学的某些环节进行反复模拟、操练,并对教学活动加以调查分析,协助任课教师进行考试命题,更重要的是对中华传统才艺,比如剪纸、制中国结、太极拳、篆刻、书法、民乐等进行训练,为今后开展课外活动做好准备。

(五)实践环节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在读期间,约有一年的实践期,有一部分学生通过“汉办”的考试,被派遣到国外的中小学或孔子学院任志愿者,但大多数在国内实习。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实践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观摩见习期。走进留学生课堂,观摩优秀对外汉语教师课堂教学过程。听课前由导师布置听课要求,包括先了解教学对象的基本情况、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等;听课时认真做好详细记录;听课后整理笔记,并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写出“听课笔记”,评析课堂教学的优缺点。

第二阶段:模拟试讲期。通过前一阶段对不同课型的观摩之后,学生对教学有了一定的体会和感悟。由导师选定试讲内容,指导教案的撰写,学生分组试讲,先由学生自评,然后导师评议,个别环节导师做示范。

第三阶段:顶岗实习期。一部分学生通过“汉办”择优考试或是校际交流,去海外顶岗实习;另一部分学生留在学校或联系其他高校及教学机构,在国内顶岗实习。虽然实习对他们来说有一定的压力,但却是对他们所学知识和掌握技能的考验。顶岗实习期间要和导师保持联系,每月至少做三次书面汇报,借以把握学生的实习状况。

学生在实践环节始终不离导师的视线,导师要充分发挥有效监管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R].2007,(10).

[2]许嘉璐,石锓.关于汉语国际教育热点问题的访谈[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

[3]杨金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实践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2).

国际汉语教育论文范文4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综合改革;汉语国际推广;文化软实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1-0027-02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要适应国家汉语国际推广,提升文化软实力,培养国际化专门人才的战略需求,就要进行综合改革。

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综合改革目标

1.构建“三位一体”的学科专业体系,体现综合教育优势。(1)围绕汉语国际教育,构建较为完整的主干学科群。形成由汉语言文学、文化学、外国语言文学“三位一体”的学科体系,实现学科专业之间的交融与互补,强化汉语国际教育主体。(2)形成统一的行业领域,强化人才培养目标的针对性。充分利用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借助汉语言文学的学科背景和优势,在科学合理的学科结构下,确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培养方向,使教学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统一。(3)按照不同培养方向的特点,开展专业综合教育。汉语国际教育方向突出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的教学,强化教学实践;涉外管理方向突出管理学教学,强化管理实践;涉外文秘突出秘书学教学,强化秘书实务实践。同时,三个方向都实施双语教学,注重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2.实施“三位一体”综合教育,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实现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建立相应的理论教育、技能教育、岗位教育“三位一体”的综合教育体系,全面加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综合教育。专业理论教育要以“语言学”、“文化学”、“管理学”等学科理论为基础,技能教育要按照不同方向培养方案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要求,形成由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创新技能构成的技能教学体系。岗位教育要根据相关行业的用人要求,形成由职业素养、岗位技能、行业技术资格认证为内容的教育体系。

3.完善“三位一体,双向互动”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学生应用能力。强化实践教学,重视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三位一体”是指依托留学生教育,建立校内的实习实训基地;依托国际学校、有留学生的高校、地方外事机构、涉外企事业单位,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依托与国外高校的联系,着力建设海外实习实训基地。“双向互动”就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介入留学生的教学与管理之中,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从而实现双向互动。

4.打造“三位一体”师资队伍,保证人才教育质量。借助社会力量,整合师资队伍,建设一支由本校专任教师、外校兼职教师、相关行业专家组成的师资队伍。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培养“实践为基、专业为主、能力为本”的师资队伍。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力争在教师队伍中,专任教师高级职称比例达30,博士研究生比例达50,涉外企事业单位、外事部门兼职教师比例达30%,有国外国际汉语教学经历教师比例达30%,建设一支高水平、强能力、高职称,富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教学团队。

5.建立“三位一体”科研训练体系,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在教学中,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形成“学年论文―学术论坛―毕业论文”为框架的科研训练体系,逐步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

6.建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实施“双语教学”、“人文教育”、“海外交流”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针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双语教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放共享的双语教学网络课程,展示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独特的教学方法、多形式交流的网络平台。加强人文素质培养。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实施“2+2”、“1+2+1”等中美双学位联合培养,积极组织学生赴海外学习,开阔学生视野。

7.疏通“三位一体”就业渠道,保证毕业生就业。抓好考研动员、考研辅导、考研报考调剂指导,鼓励学生考取研究生;通过参加国家汉办赴国外汉语教学志愿者选拔、互惠生项目等多种途径,组织学生海外从事汉语教学;积极开拓就业市场,使学生在国内相关行业就业。

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综合改革措施

1.加强教学团队建设,优化师资结构,增强师资实力。建设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水平高、职称结构合理、具有创新精神的校级教学团队,在此基础上建设省级教学团队,使之成为高水平、强能力、高职称,富有创新精神和开拓意识的教学团队。每年拟从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外事部门、涉外企业等聘请5~8名具有教授职称或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专家任教或讲学;每年拟派遣1~2名优秀教师到国外开展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为专业教学积累经验;每年拟聘请1~3名汉语国际教育方面的资深专家承担实践模块课程的教学与训练。积极鼓励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晋升高一级技术职务、到国内外知名高校访学。不断强化教师的科研意识,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提高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赛教活动,以先进的教学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指导教学实践。

2.实施专业目标、课堂教学、实践训练相结合的教学体系。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注重汉英双语教学,培养具有扎实的汉语和英语基础,能适应教育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需要的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以及国内外其他相关部门从事中外文化交流等相关工作的实践型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初步从事科学研究能力的学术型人才。据此,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材选用、教材编写、学科作业等教学环节中体现这一目标,在实践中不断改革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遴选和编写一套适合本专业教学的教材。完善平时校内实习的各项环节,为学生安排专门的指导教师。与留学生教育机构、外事管理部门、国外友好学校合作,建立实习实践基地,把汉语国际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落实到实践训练之中。

3.强化学生的科研意识,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在学生掌握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中外文化交流的理论,了解相关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知识;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熟悉教育法规,具有良好的口语、书面语表达能力和较高的汉字书写水平的基础上,逐步强化学生的科研意识,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组织学生撰写学年论文,举办学术论坛,创办学生学术刊物,提高学生科研论文写作能力。

4.改革课堂教学方法,革新教学理念。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性,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实践中力求改变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角色,学生由观众变为演员,教师由演员变为导演。使学生在课堂上不再被动地听课,而是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探究式”、“讨论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每次上课之前给学生布置好关于授课内容的阅读材料,学生课下完成阅读任务,并就阅读过程中对问题的思考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

5.实施双语教学,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采取保持型教学法,实施双语教学。在第一学年,各门课程使用母语教学,同时,加强英语的学习。第二学年和第三学年,在“外国文学”、“国外汉学研究”、“西方美学史”和“西方文化与礼仪”等课程开展双语教学。第四学年,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美学概论”、“文学概论”、“中外民俗”、“旅游美学”、“比较文学”、“西方文论和秘书学”等课程中,根据学期教学计划和教师的授课特点,适当开展双语教学。在“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汉语”、“中国传统文化”等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课程中采用母语教学、双语教学兼用。提高学生英汉双语表达能力,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6.加强国际交流,为专业建设打造平台。加强海外联络,不断拓宽国际交流与合作途径,为汉语国际教育学生拓宽视野创造条件。不断拓展合作区域,拓宽合作途径,拓新合作项目,鼓励学校更多的学生赴海外实习。以项目为载体,积极做好教师和学生的访学、留学。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地选派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到国外进行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和访学。选派教师参加国家留学基金委、国家汉办公派教师项目等,积极引导教师赴国外做访问学者、教授汉语或参加学术会议。通过举办出国项目说明会、印发招生简章和网上宣传,选派优秀学生参加带薪实习项目,国家汉办对外汉语教学志愿者项目。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各种方式,搞好留学生招生宣传,改善留学生学习生活条件,扩大留学生规模。充分利用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成果,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打造平台。

国际汉语教育论文范文5

关键词:汉语教师;个人素养;国际教学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6-0229-01

一、个人基本素养

1.良好的思想道德。汉语国际教师首先应该具有健康、积极、乐观、向上的思想品质以及正确的道德观,这也是最基本的人格素养。

2.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做好教书育人工作的基本前提。教师必须要有一种高度的责任感,真正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可以设身处地的从学生的角度思考他们需要什么,而自己能教给他们什么。

3.保持得体的仪容仪表。汉语国际教师在外国人面前代表的是整个中国以及中华民族的形象,因此对外汉语教师一定要注意个人的穿着打扮和仪态。个人形象应该符合作为一名教师应具有的形象,不要给人以轻浮之感。

4.正确的自我认知。汉语国际教师应该能客观地认识到自身的性格特点,明确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有着良好的自信和自我认知,能够在跨文化交际中良好的对待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5.良好的心理素质。汉语国际教师经常会有在国外教授汉语的经历,在国外生活则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处在一个陌生甚至有时候会十分艰苦的环境下,心理承受力差的人往往难以适应。因此汉语国际教师应具备健康的心理,能很快适应国外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并能应对教学过程中的突发事件。

二、知识储备

1.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包括汉语和所执教国语言两种。首先,汉语国际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应达到二级甲等以上。因为对外汉语教授的是普通话,所以教师的普通话应该比较标准。其次,在国外教学,教师应掌握所执教国语言的基本知识,综合运用听、说、读、写等能力与学生交流。

2.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以汉语言文字学为基础,老师应该对语言的本质、结构、规律以及语言学的基本原理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和了解,还必须熟悉汉语语言学知识,包括现代汉语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否则会难以应对学生会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3.教育学。谈到教学肯定就离不开教育学的知识,正确的教学方法应该建立在正确的理论基础之上。掌握教育学知识可以为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及内容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4.心理学。掌握好受教育者的心理,关注他们的所思所想,从他们的需要出发进行语言教学才能收获良好的效果。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学对象是外国人,教师就需要了解他们的文化背景、学习目的、性格差异等等。在了解这些的基础上教师才能根据学生的不同培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设计适合的教学活动满足他们不同的需求。

5.现代教育技术。在一些发达国家的课堂,多媒体技术得到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地开展丰富的课堂活动、展示多面的教学内容。汉语国际教师也因学习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在课堂上有效地运用多媒体达到良好的上课效果。

三、课堂教学能力

1.跨文化交际能力。了解中外文化背景、教育制度等多方面的差异,能在这种基础之上和学生进行交流,是汉语国际教师进行授课的前提条件。

2.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课堂教学的组织情况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汉语国际教师在课堂上应具有灵活的反应,能应对各种突发状况;也能够适当的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整个课堂始终处于自己的掌控之下。

3.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对外汉语教学这门学科还是存在着很多缺乏科学理论指导的教学问题。汉语国际教师在工作中难免会遇到找不到理论作为依据解决的问题,这时候就需要教师们自己一边学习一边研究,为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四、其他

1.掌握一定的中国特色才艺。传授汉语的同时会涉及到传播中国文化。汉语国际教师对中国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精华部分应该有一定的了解,例如太极拳、书法、中国菜烹饪等,最好能够掌握一两项才艺,在课堂上也能向学生展示,从而形成良好的互动。

2.具备一定的涉外礼仪知识。汉语国际教师在国外代表的是中国,因此,他们需要注重涉外礼节,尤其是所在国的礼仪,包括课堂礼仪、日常交往中的礼仪、参加宴请的礼仪、会谈礼仪等。

五、结语

在汉语国际教学日益发展的今天,汉语教师在汉语国际课堂上所面临的问题也逐渐增多。汉语教师们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个人素养,才能更好地应对越来越多的机遇和挑战,更好的发挥自己在汉语国际推广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晓音.对外汉语教师素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

国际汉语教育论文范文6

【摘要】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作为一个应汉语国际推广的新需要而设立的新专业,其人才培养的模式还不完善,有待于我们进行不断地探索。文章立足于汉语国际教育的新形势,探索高校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一个核心,两个辅助”的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层级性的人才培养目标,希望能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为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培养目标;“一个核心,两个辅助”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发展及国际地位的提高,目前在全球兴起了汉语热。在汉语热的新形势下,国家汉办提出了实施对外汉语教学的六大转变:(引自“新华网”2008年12月25日的相关报道)目前,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已从“对外汉语”进入“汉语国际教育”时代,专业内涵丰富,专业概念的外延不断拓展,汉语实现了从“教学”到“教育”,由“国内”转到“国际”的转变。为了适应国家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新发展,新形势,2012年国家教育部将“对外汉语”、“中国语言文化”和“中国学”三个专业进行了整合,设立了“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与过去的对外汉语专业相比,目前汉语国际教育发生了五个方面的变化,主要体现在:1.教学对象构成的多元化。过去对外汉语教学主要教授的对象为没有汉语背景和非汉语区的非华裔以及华裔。而现在汉语教学对象的范围正在逐步扩大,教学对象的构成更加丰富和多样,除了过去的没有汉语背景和非汉语区的非华裔以及华裔之外,现在又增加了很多汉语区接受过很少汉语的非华裔、非汉语区接受过很少汉语的华裔等。2.教学对象学习目的多元化。他们的学习目的都由以前的三大类:完成外语要求、寻根或对汉学感兴趣,发展到现在的多种类别,包括商务谈判、法律研究、新闻、艺术、科学、工程、政府及公共事务等等。3.教学层次多元化。目前我们的教学机构已经由单纯的大学本科教育逐渐转向多层次教育。目前汉语国际教育教学机构种类逐渐增多,包括中文学校、小学、中学、大学、孔子学院、私有教育企业等等。4.教学模式和方法多元化。汉语教学的教学模式由以前的单一课堂讲授向多样化、媒体化教学发展,如海外学习与在华学习相结合、本校学习与跨校学习相结合、课堂学习与工作实习相结合、课堂学习与远程教学相结合、传统教学方法与新的科技手段相结合等等。5.教学内容的多元化。目前的汉语教学内容除了基本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之外,专门用途的汉语课程内容越来越丰富。如商务汉语、法律汉语、医用汉语、旅游汉语等。(引自吕蕴鸽,2010,“新时期对外汉语教学呈现的特点及本科教学的定位”)面对国家发展的新形势,新的学科、专业的调整,高校必须改革过去对外汉语本科人才培养的传统模式,根据汉语推广的新形式,新要求,对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新的思考和定位。因此,对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创新教育理念的研究和实践势在必行。

一、目前各高校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情况

为了了解各高校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设定的情况,我们抽样选取了一些学校,以下是几所高校所设定的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目标:1.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学制四年,着力培养系统掌握汉语言与中国文学、文化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系统掌握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备国际汉语教学及应用的基本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胜任国际汉语教育以及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等工作的国际化、复合型、应用性高级专门人才。(引自/n675582c1268.aspx)2.本专业培养具有较扎实的汉语和英语、法语基础,具备较好的语言应用能力,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及中外文化交往有较全面了解,能在国内外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师资;以及从事对外文化交流工作,涉外企业、事业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引自/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603)3.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汉、英语言基础,具备较强的汉语言文字表达运用能力和较流利的英语交际能力,能够较全面地掌握中国语言、中国文化及跨文化交际等相关方面知识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引自/shownews.asp?id=1613&foid=448)4.本专业培养具备汉语及语言学等方面的专业技能,能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相关部门从事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文字管理及语言应用方面的语言学高级专门人才。(引自李思源,2014,“黑辽两省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发展状况调查与分析”)5.本专业主要研究针对母语非汉语者的语言教学与应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培养学生具有对外汉语教学及涉外语语言交际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引自李思源,2014,“黑辽两省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发展状况调查与分析”)纵观以上各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我们上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有:1.各高校目前的人才培养目标还没有能很好地突出汉语国际教育的专业性,还没有将传统的对外汉语本科专业和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清楚地区分开来。2.高校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的地区优势和学科优势还不突出,存在趋同性。

二、高校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创新教育理念的探索

随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确立,过去的对外汉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理念已经无法适应汉语国际推广新形势的发展,因此,立足汉语国际推广,准确专业地定位汉语国际教育,创新教育理念是本专业的当务之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应在教育部公布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当前的国际汉语教学市场的需求,结合各学校的地区优势、学科及专业优势,同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未来发展方向,使培养目标更具专业性、系统性、丰富性和实用性。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具有层级性的,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核心,两个辅助”。

(一)人才培养核心目标——培养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国际汉语教师

结合汉语国际推广事业的发展和市场需求,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应以培养国际汉语教师为主要培养目标。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人才培养应突出应用性、复合性和国际化,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国际化视野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汉语国际教育教师的培养应充分考虑地区优势和学校的学科及专业资源优势,制定具有自己学校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事业正在蓬勃发展,各个国家,各个地区的教学环境、文化习俗、学生等都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各高校应结合自己的地区优势和专业特色,实施定向培养,设置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相关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培养具有强胜任力的国际汉语教师。

(二)人才培养的辅助目标之一——培养能胜任国际汉语教学管理、涉外事务、对外文化交流等工作的人才

目前随着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逐步深入,除了需要大量的合格的国际汉语教师之外,与之相关的各种人才的需要也随之增加。如:专业的教学管理人员、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的策划和执行人员、涉外事务工作人员。面对这些新的人才需求,各高校的人才培养的内容需要不断丰富和充实,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职业发展方向制定相关的培养方案。

(三)人才培养的辅助目标之二——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和对外汉语专业学术型硕士输送合格的生源

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高水平的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中,学校应设立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块,在本科阶段要夯实专业基础,突出研究型学习的特点,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和学术研究生的报考和攻读打好基础。结语随着汉语国际教育新形势的发展,过去的对外汉语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市场需要。因此,探索和改革人才培养目标和创新教育理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汉语国际教育人才的培养必须加强地域针对性、专业实用性和未来发展方向的多样性,实现国家发展和学生发展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崔永华.关于汉语言(对外)专业的培养目标[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4).

[2]金伟,傅赢.试析本科对外汉语专业的培养目标[J].辽宁师专学报,2012,(4).

[3]吕蕴鸽.新时期对外汉语教学呈现的特点及本科教学的定位[J].学术交流,2010,(6).

[4]马庆林.关于对外汉语教学的若干建议[J].世界汉语教学,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