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汉语教学学科建设研究

国际汉语教学学科建设研究

摘要:

本文主要探究的内容是汉语教学学科的必要性、国际汉语教学与传统汉语教学的异同,并阐述汉语教学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旨在通过研究汉语教学学科,了解我国当前汉语推广的状况,以及需要改进的方法,通过战略、国别和软实力的研究,使汉语学科建设和汉语国际传播进入到良性发展轨道。

关键词:

国际汉语;学科建设;国际传播;研究

随着中国的经济迅猛发展,汉语也开始走向世界,对外汉语教学时代开始转型为国际汉语教学时代。故此,为让更多的人学习汉语,就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国际汉语学科。探究在汉语传播中国际汉语教学起到的作用,目的是希望更多的同行参与到汉语的课程研究和文化传播中,满足学科建设要求,并通过研究汉语国际传播模式,为汉语的推广工作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

一全球时代下的国际汉语教学

20世纪末信息技术的逐年发展,全球背景下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完善,加速了全球的一体化进程。世界上很多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间的联系日益加深,汉语的跨文化和跨国界传播变得更具可能性,而中国经济的发展也让这一发展变得更具现实性。我国在20世纪的下半期就开始保持经济社会的强劲增长,改革开放让我国打开国门,世界人民开始了解中国,中国也开始接触世界。语言就成为彼此间交流的载体,且与社会的生活和生产密切联系。世界看到中国市场的强大潜力,所以逐步了解中国,与中国建立各类经贸往来,汉语也就成为国际间交往和贸易往来的必要工具。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必然让世界各族文化相互交融在一起,故此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地位和作用更显重要。德国的语言学家就曾在《语言与人类精神》中提及,与一个民族相伴的事物很多,比如居住的地点、气候、宗教和国家的想法都能在很大程度上与民族产生分离,但是只有语言是民族特有的印记,是民族的灵魂,与民族的存在密不可分。汉语是世界上所有汉民族共同使用的语言,并承载着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史,也标志着中华民族的特征。

二国际汉语教育与之相适应的国际汉语学科

对外汉语教学开始进行国际化的发展,其中对外汉语教学要本着与时俱进的理念,逐步转型为国际汉语的教学学科。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建立自己的对外汉语学科,并在此期间飞速发展,形成自己独有的理论系统,通过方法的研究,推出大批独有的科研成果,并建立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完整人才培养体系,这能为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人才支持。国家汉办从2003年开始就举行“汉语桥工程”要求对外汉语逐步向着国际化转型。《汉语桥工程》明确提出将集成、创新和跨越看成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战略发展方向,即集成一切可用的资源和要素,采用创新发展举措,满足汉语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要求。在2005年我国首次在北京举办汉语大会的推广动员工作,与会的国家多达66个国家的300余位代表,通过此次大会进一步推进我国的国际汉语推广工作,并逐步进入到高速发展阶段。会议里面提及到的“六大转变”,能够进一步加快我国对外汉语向国际汉语教学的转型速度。自2006年以来,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已经开始逐步进入到国际化发展新趋势,相关部门也在政策推行上加大力度。针对我国的汉语教学推广多集中在国内的状况,提出改革现有工作方式,调整工作重点,转变传播思路的新模式,其中转变要从以下六方面入手:第一,要求对发展战略做出变更,对外汉语教学走出国门,逐步向国际化形式发展;第二,工作重心进行转移,传统的汉语教学是要求外国人“走进来”,但是现在的工作重心是我们“走出去”;第三,推广理念是要求汉语教学符合大众化、普及型目标;第四,推广的机制主要从教育系统的内部向着外部转化,并借助于政府和民间的力量共同推进其发展;第五,推广模式主要从政府主导的模式逐步转为政府推动的市场运作模式;第六,教学的方法也要发生变革,从纸质的教材面授逐步转为使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开展多媒体网络教学为主体的系统化教学模式。这六个转变简单总结起来主要有三个层面的意思:体制、机制、对象。主要是将原有的“请进来”模式进行变革,让教师走出去,到所在国家任教传播汉语语言和文化;由于请进来的人员数量毕竟有限,能够来中国学习汉语和文化的留学生和学者的数量相对较少,但是走出去则全然不同,即能在当地传播中国的语言和文化,并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语言和文化的博大精深,将会吸引更多的人学习中文,汉语传播的目的也就达到了。我国现在开始在各地建设“孔子学院”致力于传播中国文化,通过文化让更多的外国友人爱上中国的风土人情和语言,更多的人使用中国语言更能加快中国文化的传播深度和广度。故此,这种走出去的教学模式十分可取,有助于汉语教学逐步转型为国际化的教学模式。

三汉语国际传播的研究

(一)汉语的推广、国际传播和汉语教学间的区别与联系

关于汉语的推广、国际传播和汉语教学之间的关系是具有联系和区别的一组概念。它们的共同之处都是要让汉语走向世界。汉语的推广,是将汉语文化传播看成一项事业,更是以汉语为母语的国家—中国,正在努力地将自己的语言传播给世界,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中国语言的行为,是一种主动的语言和文化传播方式。这一术语多用在官方使用,能将汉语传播的主动性体现出来,使汉语传播更为广泛,但是也会产生“文化侵略”的负面影响。最近几年在大型的国际活动中,正式的书面报告中已经很少提及。汉语国际传播则是一个较为中性的词汇,主要反映当前汉语逐步走向世界的时代性特性,并能将学科的特点彰显出来,从而为学科的发展扩充提供更为广阔的学术空间,这是学术界普遍公认的国际汉语教学的分支学科。国际汉语教学主要是研究汉语的学科的专业研究性词汇,可以将其看成学科目录中的二级学科,是汉语国际传播的上位学科,汉语国际传播也是其下属的包含内容,是构成国际汉语教学的主要部分。

(二)汉语国际传播的研究领域

1.汉语国际推广的战略研究

有关汉语国际推广的战略性研究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国际汉语推广的总体战略发展要求、国别战略和孔子学院的战略布局。汉语国际推广的总体战略布局是构成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与国家的外交策略相一致,并要适应国际间的经贸往来,具有超前性的特征。总之,有关汉语的国际推广战略是主要研究汉语国际推广实践性意义的。

2.汉语国际传播中国别问题的研究

汉语国际传播中国问题的主要内容是教育的体制、语言的政策、国家间汉语传播的政策。汉语国际传播的成功与否直接体现在国民汉语教育程度上,因而就应不断的研究汉语传播中不同国家的教育体制,从而努力促使汉语教育进入到国民教育的新发展系统中。汉语的国际传播主要是让国家间语言和政策文化相统一,并能细致的研究国家语言政策和文化组成部分,做到知己知彼,才能满足传播发展的需求。国家间的汉语需求调查明确的标明汉语国际传播的重要性研究中需要强化各国间汉语的需求量调查,借助定量和定性的方式,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发展要求。

3.汉语传播中的本土化和软实力研究

各国汉语传播中对汉语教学产生影响的因素是:本土化的教材、教师和教学的方法。不同的国家受到该国教育体制的影响对汉语的教材使用、教师配备和教学方法上使用都有着该国的“烙印”,所以在不同国家开展汉语教学的方式和方法都不同。近年来随着汉语学习人数的逐年攀升,本土化的汉语教材和教学模式,以及教师的素养就成为汉语教学模式研究的重要因素。语言传播有助于提升国家的软实力,但是传播中需要借助于何种方式进行传播是值得深究的问题。有关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争取对国家汉语国际传播事业的投入能产生较为积极的作用。

四结束语

汉语能够走向世界是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更是世界各国的需要。中国具有世界上六分之一的人口总数,也是亚洲最大的消费市场,其经济发展前景无量,世界各国要想寻求经贸的发展与往来,就要重视中国市场,汉语就成为进入到中国市场的“敲门砖”。汉语教学的主要场所已经从国内转移到世界各地,当前成立汉语教育学科已经是迫在眉睫。但是长期以来汉语教学的开展多集中在国内,人们有关汉语教学的研究也多集中在对外汉语领域,甚至部分研究均集中于汉语的本体研究,与当前国际间的汉语教学需求极为不符。因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还可以培养和加强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更好的保护、复兴和传承民族文化,因此,如何整合和利用河北省地域民间艺术资源,对推动艺术院校对民间艺术的研究和培养民间艺术人才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是高校艺术专业教学和改革的重要内容。

作者:焦占威 单位:河北工程大学

参考文献

[1]佟利平.本土民间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实意义及方案研究[J].中国电子商务,2013(10):260-260.

[2]袁玲.高师民间美术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初探[J].美与时代:下,2012(3):122-123.

[3]马越颖.河北民间美术引入大学校园的调查与分析[J].戏剧之家,2014(12):140-140.

[4]王胜彩.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间美术资源调查研究[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2012(3):69-70.

[5]苏娟娟.高校美术类专业民间美术课程资源整合的探析[J].青年与社会,2014(16):164-164.

[6]王莲.民间艺术在高校传承与发展的必要性[J].文艺争鸣,2010(10X):165-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