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教案范例6篇

小学信息技术教案

小学信息技术教案范文1

小学语文信息整合方案研究一、IT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相关问题简介

IT是信息和通信技术的简称,也叫信息技术。它是由计算机通信技术和微电子技术信息等相关技术结合生成的新型科学技术的总称。IT或者说信息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结合意义也越来越被更多教学人员重视。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逐渐形成紧密的联系,而这种有利的资源整合是建立在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技能和教育哲学意识之上的。在小学语文具体教学过程中引入现代科技元素,将进一步优化教育工具,从而为更好传递观念、熏陶感情、创设高效学习场所提供平台。最终为受教育者提供更加良好的学习环境,加快教育现代化实现的步伐。

随着现代科技飞速发展,伴随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的现代化,基础教育教学与IT教育有效结合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而教学和信息技术的组合已成为一个颇受大家关注的课题。

二、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1.研究目标

通过具体研究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小学语文和IT技术有效组合的策略和技巧,为有效增强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效率提供些许有益借鉴。

2.研究方法

本文研究过程中涉及了材料的选取与阅读、材料的分析与综合、现有研究成果的深度分析以及对亲身经历的进一步思考。

(1)文献研究法

即通过选取与小学教育和IT技术有关的资料,仔细研读、进行反思来进行主要研究。

(2)成果分析法

即在运用文献研究法的基础上,对现有研究结果进行深度分析,从而得出自己的认识。

(3)行动研究法

即在运用以上研究方法的同时,对自己亲身经历和看到的教育现状进行反思来辅助这一研究。

三、教学实践中,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理论基础的深度探析

随着科技进步和教学观念的不断优化,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IT技术的加入与运用已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而对二者之间实现有效的组合的研究应当建立在以下三种组合理论基础之上。

1.基于奥苏贝尔教育理论的组合理论

奥苏贝尔主张教育工作有用性,而教育工作是否有用,是由教育者的教学是否能为受教育者有意义受教以及新旧认识间搭建桥梁。所谓桥梁的搭建则是个体与环境相互影响的结果,而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寻求和造就能够帮助学生主动认知的自然和社会环境。而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借助信息展示造就特定的联系的环境是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升。

2.基于罗杰斯教育理论的整合理论

在罗杰斯的看来,学习是从学生开始和进行认定的过程,知识的需要性是由学生自身特点所决定的,而学习活动是外界环境对学习者生内部产生刺激而学生内部积极改变的过程,它充分强调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中心位置。而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教师起到引导与辅助的作用;而如今这种作用就体现在通过教学用品,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对外部情景的设定过程之中。

3.基于皮亚杰教育理论的组合理论

皮亚杰认为学习是自我设定重置的特定程序,知识是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利用相应的学习用品通过自我意义重置的方式得到的,而要重塑学生当前的知识框架,教学者只能为学习者设定其自我重置的环境,让他们根据已有的知识对自己的知识框架不断进行设置。而在小学生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借助相关理论和技术为学生造就进行自我重置的情景。

4.基于莱夫教育理论的组合理论

莱夫的理论是对建构主义的进一步实践化应用,它主张学习者在类似真实化背景下的学习过程中的发展与升华。他讲求老师引导学生加入类社会性的场景中进行自我发掘与自我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在实践中,老师处于诱导的地位。在小学生汉语教学与教育技术的组合过程中,教师起到设定类似社会真实环境的情境并诱导学生进入情境的作用。

四、正确整合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方法研究

通过研究教学与信息技术组合的理论的基础上,我们发现现代教育教学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教与学的过程,而是一个教师建立外界刺激与学生主动认知的过程。

1.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小学语文知识的学习与拓展

小学生在学习把握常规知识点的同时,应进行适当拓展训练,从而有效更新知识;而在此过程中应当有效合理的基于多媒体乃至更多信息技术;如汉语字母“a”的学习,可以运用多媒体教授与教师口授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有效保证学生发音的准确性;而学生学会字母“a”的基础上,对“an”“ang”的拓展,也通过IT技术所提供的平台展开资源的展示,从而提高教有效增强教学效果;对于字词的学习更应该将信息技术与教学结合起来,以便学生更准确地识记字词;这是由于字词的学习过程中需要进行形象化展示,传统的教学会借助一些卡片图像帮助学生认识,而借助IT技术,将图片动态化或与声音引导同步准确进行,其效果必当有所提高;因而,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知识学习与拓展是将小学语文教学和IT技术组织在一起的有效对策。

2.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语文学习的意境设定

科学的教学组合理论讲求通过教育技术为学生学习知识营造意境,而运用教育技术对语文片段的训练进行意境设定渲染就显得相当必要。如讲述丑小鸭因为长得太过丑陋丑陋而被其他动物嬉戏和欺负,直到丧失生命的勇气与活力的时候,可以运用多媒体声音和播放视频来渲染当时的情景,从而让学生能够更为直接与深刻的感受和理解文章,而这种做法的效果要远远大于教师口头渲染的效果,也是一种有效的组合方案。

3.借助教育技术顺利设置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可以增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感受,并有效塑造学生个人本身,其对增强受教育者感受与体会人物心情具有些许必要性;传统的角色扮演实际上是过于简单与直白的,其对学生和教学的作用也不能很好体现;而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加入适当的背景音乐、动态图像及其他信息技术元素,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主动扮演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角色扮演的效果。因而,运用信息技术辅助学生参加角色扮演是一种有效的小学语文教学和信息技术组合策略或方案。

参考文献:

\[1\]严菊华.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识字教学\[J\].新课程学习,2011,(6).

小学信息技术教案范文2

教学目的

、使学生熟练掌握画笔中绘画工具箱中的涂色工具的用法;

、进一步掌握调色板中前景色和背景色的设置方法;

、培养学生绘画兴趣,提高绘画能力等

教学重点:涂色工具的应用。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在绘画中学会前景色和背景色的调配方法以及对封闭图形

涂色的方法。

教学准备:

、计算机、网络及辅助教学软件。

、范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复习画笔进入的方法和步骤

()双击“学生电脑”图标,指导第一种打开程序的方法-----最小化

()指导第二种进入方法,(投影出示)双击快捷菜单“画图”图标。

()双击快捷菜单“画图”图标,使其最大化。

、复习绘画工具箱中各种工具的名称。

点击任务栏中“学生电脑”使其弹出,指导学生操作。

二、教学新课

、调色板的应用。

()教学前景色的操作。

打开画笔以后,前景色和背景色在计算机中默认为黑色和白色。

指导操作:先用鼠标点击一下前景色,再按回车键.

()练习操作一下。前景色设置为绿色、红色等。

点击任务栏中“学生电脑”图标使其弹出。

()教学背景色的操作。

先用鼠标点击一下背景色,再按回车键。

()练习:背景色设置为绿色、红色等。

、涂色工具的教学。

用左键单击-用前景色涂色

用右键单击-用背景色涂色

、 开文件。

点击任务栏中“学生电脑”图标使其弹出。指导操作-----最小化

、 打开文件“房子”,、 练习涂色。

三、学生练习、交流

、做练一练()

() 打开文件:图形涂色。绘画P页“试一试”

全课总结 (略)

〔课后记〕

这个内容其实不难的,而且学生很感兴趣,所以安排学生多上机操作,有利于学生掌握涂色工具的用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会出现涂色不正确,左击和右击会操作相反导致前景色和背景色对调。所以特别提醒要注意。

主题: 查找文件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文件和文件夹的基础知识;

、初步认识“资源管理器”;

、掌握查找文件的一般方法。

教学准备:计算机、网络及辅助教学软件。

软盘。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学习计算机的过程中,你最喜欢干什么?

有的时候,桌面上或开始菜单中的快捷方式会被不小心删掉,同学们就不会打开这个游戏了,通过学习“查找文件”,你就会自己来找游戏了。

二、教学新课

(一)介绍文件和文件夹。

电脑中的信息是以文件的形式保存的,根据信息的不同,文件图标也不一样,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常见文件及对应的图标。(图示)

练习:说出下列文件分别是什么类型文件。

文件名有点像外国人的名字,格式是“名.姓”。他们的“名”叫主文件名,“姓”叫“扩展名。不同类型的文件,他们的扩展名也不一样。(结合图介绍)文件的名可以由汉字、字母、数字等构成。(结合图介绍)

我们根据需要,可以将文件放在文件夹中(图示文件夹),在文件夹中,可以有文件和文件夹,但在同一个文件夹中不能有同名同姓的文件或同名的文件夹。

(二)在“我的电脑”中查找文件。

1、怎样打开“我的电脑”?

2、我们可以打开某个盘,来查看文件信息。

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图标的排列顺序。

3、如果再打开某个文件夹,就可以查看该文件夹的文件信息。

练习:(1)查看软盘中有那些类型文件?文件夹中有什么类型文件?(2)打开C盘,看有没有five.exe文件。

(三)在“资源管理器”中查找文件

1、教学怎样打开“资源管理器”。(师示范)

2、它与“我的电脑”窗口有什么不同?重点介绍“所有文件夹”框 :选择盘或文件夹,右边框中就会出现内容。

练习:查看D盘的文件夹和文件。

观察:“+”“-”号分别表示什么?

我们要看一个文件夹的内容怎么办?

练习:找一下C盘的windows文件夹中有没有readme.txt文件。

3、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打开“资源管理器”?看“试一试”。

练习:在D 盘的five文件夹下找一个应用程序,然后打开它。

全课总结 (略)

〔教后记〕

主题: 初识Windows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生初步认识Windows、桌面和开始菜单。

、学生掌握启动和退出Windows 的方法。

、学生了解鼠标指针的含义,初步掌握鼠标器的五种基本操作。

、培养学生学习Windows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学生初识Windows ,掌握启动和退出Windows 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生掌握鼠标器的操作,特别是双击操作。

教学准备:计算机、网络及辅助教学软件。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同学们,通过前一段时间的学习,你们对计算机有所了解了吗?把你知道的向同学们介绍一下。

那你们想不想学会使用计算机呢?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走进神奇的Windows,探索其中的奥妙之处。教师板书课题:初识Windows。

二、Windows是什么

、你知道怎样启动Windows吗?

教师讲解启动Windows的方法:先显示器,后主机。并请一生复述。

、全体学生打开主机与显示器电源,观察Windows启动:你是怎样开机的?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指名回答,教师说明:计算机开机过程中,我们不要动其他设备。

、学生讨论:Windows是什么?你还能了解哪些与此相关的知识呢?

、小组讨论汇报:通过刚才的上网查询与讨论解释:Windows是什么?它的作用是什么?它的发展经过怎样呢?

、小结:Windows是美国微软(Microsoft)公司年推出的具有图形界面的计算机系统软件。它的作用是负责管理计算机的硬件、软件资源和为其它应用软件提供运行环境。

三、Windows的启动

、刚才,我们都启动了Windows,可以看到显示器上有什么?你能给它们分别起个名字吗?

       

、学生观察讨论。

、小组汇报,教师对照画面小结:蓝底的画面叫Windows桌面,它如同我们所用的桌子,可以在桌面上摆放和移动物品;而桌面上摆放物品就是这种小图形,叫做“图标”;小箭头随着鼠标移动而移动,所以称其为鼠标指针,简称指针;这像个按钮,上面还有“开始”两个字,叫做“开始”按钮;Windows桌面最下面是一个灰色长条,它把计算机执行的任务都显示在上面,所以是任务栏。

、同桌互相指着屏幕上出现的东西问对方。而后,教师用鼠标指针指到哪,学生说出所指物品的名称。

四、鼠标器的操作

、Windows的许多操作是用鼠标器来完成的。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鼠标器,它长什么样?用手握一握鼠标器,怎样握比较合适呢?

、学生观察尝试后,指名回答。(教师不作直接评价)

、他说得对吗?你还想进一步了解鼠标器吗?请同学们上网了解一下鼠标器的结构,学一学鼠标器的正确握法。

、学生汇报:通过上网你了解到了什么?你还有别的发现吗?

、学生边汇报,教师边小结:鼠标的结构、握法,鼠标的指针含义,鼠标的发展历程。

、刚才我们了解了许多关于鼠标器的基本知识。鼠标器怎样操作呢?今天,我们请计算机陪着大家来学一学。

学生使用辅助教学软件练习指向、单击、双击、右击、拖动五种操作。

学生按照软件的描述性要求去操作。做对了,计算机提示“做对了!”,并由电脑老师告诉他这样的鼠标操作就是某一操作;做错了,计算机提示“没有成功”并指出操作要点,电脑老师鼓励学生“加油啊,再试试!”

、刚才,你学会了什么样的鼠标操作,是怎样操作的?操作时你有什么要提醒同学注意的?教师相机小结。

、及时练: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页试一试(、号同学轮流操作)。

五、Windows的关闭

、我们已经学习了怎样启动Windows,那怎样关闭Windows呢?

、请同学们自学P.“四、Windows的关闭”第一小节。

看完书后,单击开始按钮,你看到了什么?

、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汇报,教师小结:开始菜单的内容和菜单命令的含义。

、同学们阅读第页的“读一读”了解一下开始菜单的命令作用及“快捷菜单”。

、比一比:哪个小组最先关闭Windows。等关机秒后,让全体同学比一比哪个小组最先开机启动好Windows。

、(在开机启动Windows时进行交流)你是怎样关闭Windows的?

教师小结:、单击开始按钮;

、单击关闭系统;

、单击关闭计算机;

、单击“是”;

最后还要关显示器。

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探讨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你还想知道什么?我们将会在以后的学习进一步研究Windows 。

[教后记]

主题: 画方形和圆形图形

教学目的和要求

、 习圆、矩形、圆角矩形、多边形工具的使用方法。

、 让学生能运用画图工具作简单的规则图形。

教学重点:进一步认识“圆”、“矩形”、“圆角矩形”“多边形”等画图工具

教学难点: “圆”、“矩形”、“圆角矩形”“多边形”等画图工具的使用方法。

教学准备:。计算机、网络及辅助教学软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提问:工具箱中的工具名称

教师指工具,学生口答

二、新课导入

、出示图例: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上有些什么简单的图形?如果老师将这些图形移动一下,就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

出示:其实许多规则的图形

都是由正方形、长方形、多边形、圆形、椭圆形等基本图形构成的。

同学想和老师一起用这些简单的图形去画出漂亮的图形吗?

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学习“画规则图形” (投影出示课题)

三、 教学新课

、教学“矩形” 画图工具

()教学画长方形

①选择矩形工具单击;

②将鼠标指针指向画图区合适的位置,先按下左键,再沿对角线拖动鼠标,屏幕上出现一个矩形;

③当矩形大小合适时,松开鼠标左键。即可绘制出矩形。

()教学画正方形

①选择矩形工具单击

②按下Shift键后,再将鼠标指针指向画图区合适的位置,按下左键,拖动鼠标,屏幕上出现一个正方形。

③当正方形大小合适时,松开鼠标左键。即可绘制出正方形。

、教学“圆角矩形” 画图工具

圆角矩形的画法同画直角矩形的画法方法一样,只是“圆角矩形”画出的长方形的四个角是圆角的。

、教学“椭圆” 画图工具

()教学画椭圆

引导:画椭圆和画矩形方法是相同的。请学生讲一下操作步骤

()教学画圆

说明:画圆方法和画正方形的方法是一致的。可以怎么画?

、教学“多边形” 画图工具

操作步骤:(师生讨论得出)

教学画度和度角的拐角。

、教学画一幢房子。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图形的布局,提问:图形的组成以及每一部分是什么图形,可以用什么工具来实现?

()画房子的主体,用矩形工具

()画房子的门,用矩形工具

()画房子的窗户,用圆角矩形工具

()画房顶,用多边形工具

()画烟囱,用椭圆工具

、练一练 画出下面的图形

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画图工具?

〔教后记〕

主题: 画线

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画线的工具,让学生能运用画线工具作简单的图形

、学会选择及改变线宽。

教学重点:曲线画图工具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能用鼠标器进行熟练地画图方法

教学准备:计算机、网络及辅助教学软件。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引入画线的常用工具如果要画线,可以用使用工具箱中的(铅笔)、(直线)(曲线)等绘图工具。

二、新课教学

、教学画直线和任意曲线

() 教学画直线

下图是一条直线,若要在屏幕上画出来。我们可以单击工具。这时指针变成“”形状。然后在画图区选择一点。按下左键,这一点就是直线的起始点,再拖动至另一点。放开左键,这一点就是直线的终点。于是一条直线就画出来了。

小学信息技术教案范文3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学论;教学行为;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9-00-02

引言:2011版《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标准》针对2001版分小学、初中、高中分段要求,初中、小学都实行“零起点”的实际,依据教育改革实际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课程整合。强调初中信息技术要实行“双衔接”,实现信息技术内容与课程目标要求的衔接;强调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淡化学科体系,打破各操作软件间的界限;强调以跨学科的活动为主题,实现技术学习与技术应用的整合。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编订的2012年版,《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强调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依据学生特征和学生信息素养形成规律,按照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设计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框架。基础模块是各地各校必须完成的内容,拓展模块是可以根据条件选择开设的内容。对整个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进行整体设计,不同学段在内容和水平上相互衔接,小学为零起点或低起点,初、高中为非零起点。

这对信息技术教学论教学无论在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还是教学方式、评价考核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结合现代教学理论和本人长期教学的实践,从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创新、课程评价创新等方面,阐述了信息技术教学论教学行为创新的思考与实践。

一、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内容创新

为了有效的落实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培养能适应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的合格师范生,就需要进行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创新。首先要进行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创新。打破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体系,采用模块编排形式组织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内容框架,包括:基本模块、实践模块、拓展模块。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主要在实践模块、拓展模块,做了如下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创新。

1.加强培养师范生新课程意识的课程内容

重视对师范生进行信息技术新课程意识的培养,加强信息技术新课程理论的学习,加强培养师范生新课程意识的课程内容,引导师范生充分理解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准确把握信息技术课程的三维目标,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创造性价值、开放性价值和人文价值,正确认识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现况和问题。

2.加强培养师范生教材研究能力的内容

重视对师范生进行信息技术课程目标解读、教材研究的能力培养。加强信息技术课标研读、教材研习的学习,采用小组学习――全班交流――教师解读――归纳总结的学习模式,培养师范生教材研究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的能力很重要,但协作能力更加重要,或者说其中的组织能力,调动每个人的智力和情感,发扬团队精神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可贵。由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开放性更能发挥分组协作的优势,更能实现分组教学的意义。

3.加强培养师范生课程资源开发能力的内容

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创造性价值、开放性价值和人文价值,意味着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丰富多彩。重视培养师范生课程资源开发能力,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调研、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等形式,加强培养师范生课程资源开发能力的内容,培养、提升师范生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开发能力。

二、信息技术教学论教学方式创新

新课程带来了教学方式的变化,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学科有一定的共性,但信息技术有他自身的特点。比如:中小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程重视不够;学生的起点不同,同一班级学生差异大等等。决定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应该有其独特的教学方式。因此,为了适应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体现新课标的要求、实现新课标的目标和价值,教学中应进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式的创新。我在教学中依据信息技术课程特点、学生认知特点、新课标要求,运用“自主学习、精讲引导”、“模拟情景、案例研习”、“小组协作、任务驱动”等教学方式开展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教学。

1.自主学习、精讲引导

自主学习、精讲引导是通过“诱导动机――自主学习――精讲引导――巩固运用――检查反馈”的程序进行的教学策略。该策略适用于信息技术课程中以理论为主的内容、科普知识性内容、程序设计内容。

自主学习、精讲引导策略吸取传统教学中讲授模式信息量大、节省时间的优点,选用学生熟悉的大量事例或故事,制成多媒体教学课件,对理论和概念进行阐释。但改变了传统讲授教学模式中死记硬背的弊端,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使抽象、枯燥的内容趣味化,以刺激学生兴奋点,诱导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感知理解教材内容,达到更好地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

2.模拟情景、案例研习

模拟情景、案例研习是通过“创设情境――案例研习――分享交流――归纳总结――实践操作”的程序进行的教学策略。该策略适用于信息技术课程中以应用为主的内容、程序设计与课堂实施等内容。

选择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案例和学生生活中信息技术应用案例,创设教学情境和操作情境,研制教学案例,引导学生研习案例,从案例中归纳总结信息技术应用的原理、原则、操作程序,指导师范生实践操作,培养提升其信息技术操作能力。

这里的案例需要有现实背景,具有问题的针对性和挑战性,否则难以引起师范生的兴趣。同时,它们还应该有利于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因此,研制教学案例非常重要。而我们的难点在于大学教师本身积累的实际问题和案例有限,要设计出高质量的案例,首先要提高大学教师的学术研究水平,其次,教师要多接触实际工作,深入中小学多积累案例与问题。

该策略依据“情境――建模――解模――运用”的逻辑思路进行课程设计和实施。有利于学生在模拟情境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案例研习中,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在分享交流中,提升师范生的教师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在归纳总结中,培养他们的逻辑归纳能力;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发展师范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小组协作、任务驱动

小组协作、任务驱动是通过“合理分组――确定任务――分工协作――全班分享――教师点拨”的程序进行的教学策略。

任务驱动是指按照课标、教材的要求和学生实际,师生共同确定学习任务,去完成某项工作。用任务驱动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①把好任务设计关

在信息技术教学论的教学中,“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师给出的任务,一定要适应学生的年龄、生理、心理、知识水平和智力状况。适应者便能完成任务,不适应者便会失败,学生对完成任务的信心和兴趣就会降底。因此,“任务”设计非常关键。

②教师必须进行角色的转换

任务驱动要形成“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因此教师必须进行角色的转换。

角色的转变有两重含义:一是从讲授、灌输,转变为组织、引导;二是站在讲台上讲解,转变为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讨论、交流,共同学习。

任务驱动教学策略对对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引导师范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创新能力都有积极作用。

小组协作是将学生按一定的要求、原则分成学习小组,小组内多个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任务和学习内容彼此合作学习,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竞争、协同、帮助、分工、伙伴、角色等形式,达到对学习内容的深刻理解和领悟,完成学习任务。

该策略既适用于信息技术课程中以理论为主的内容、科普知识性内容;也信息技术课程中以应用为主的内容、程序设计与实施等内容。

4.小先生制

小先生制是通过“小先生示范――伙伴分享――师生讨论――操作应用”的程序进行的教学策略。

“小先生制”适用于教学内容为一些同学已经掌握,或者学生有作品的情况。让“小先生”展示他们的作品,讲解作品制作的方法、程序、原理,其他同学观摩、提问,师生共同讨论,学生操作应用。该策略的优点是激发示范者的学习兴趣,提升示范者的成就感,有利于提升示范者语言交流能力;有利于激发观摩者的学习动机,促进观摩者的创作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升合作能力。

三、教学评价创新

信息技术教学论教学评价的创新关系到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资源的创新、信息技术教学论教学方法创新的效果。鉴于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具有强烈的实践性特点,该学科课程的考核采用多元化开卷考试。采用对每位学生进行多维度考查,再加权平均的方法。重视评价主体多元化,采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测评相结合;重视评价内容多样化,考核内容包括:说课方案设计、说课演讲、理论答辩、课件制作(定时)、教学设计、微型课教学等方面;重视评价方式多样化,采用书面教学设计方案、微型课现场教学、演讲答辩等形式。

参考文献

小学信息技术教案范文4

论文摘要:目前,我国中小学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现状不容乐观。该文基于面向学生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分析了我国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并提出了改善此现状的几点建议。

我国分别于2000年11月14日颁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2003年3月颁发了新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这些文件中指出要培养信息时代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那么,我国中小学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现状如何呢?

1.我国中小学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现状分析(从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分析我国中小学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不足之处)

在面向学生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课程与技术整合中有许多信息技术和各个学科整合的案例,我们不仅可以把这些案例作为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培训的培训内容和教学资源,而且从这些案例的设计中可以看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运用信息技术于学科课程学习当中的过程。例如,高中科学加速度学习活动的设计,在这个案例中教师让学生利用网络搜集有关加速度的资源,再联系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建立一个有关加速度的网站,演示作品(网站),和同伴共享结果。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这样的教学活动培养了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了如何获得需要的信息,和有效使用必要信息和技术的能力。可见,培养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交流、合作中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比纯粹地掌握技术重要得多。然而,在我国,虽然在颁发的一系列纲要中也一贯地提出“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但是我国中小学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现状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比较薄弱,有待加强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逐步普及到2001年底,全国普通高中有1.2519万所学校(92.15%),大中城市初中有1.2511万所学校(65.32%),小学有4.4190万所(10.32%)开设了信息技术必修课。(资料来源:中国科学院网站)。以上数据说明了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薄弱,需要进一步的加强。

1.2我国中小学学校,学生更多的时候是在信息技术课的学习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还有许多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度不够,认为信息技术课不是“主课”。那么,在国家努力培养具有信息技术素养学生的今天,如果不把国家颁布的纲要落到实处,培养具有信息技术素养学生的口号就是一句空话。

1.3学生在实际学习当中没有形成信息技术与学习、生活整合的习惯,即学生对信息技术难以“内化”。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学会信息技术与学习过程的整合,习得这种整合的方法很多,但最重要、最直接的方法是在学校学习过程中教师的示范和训练。教师示范不是指在信息技术课堂中信息技术教师用信息技术整合某门学科的知识,而是指各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整合本学科内容。前一种整合是低层次的整合,是不彻底的整合。而在后一种整合过程中教师在无形之中示范了如何整合并且指导学生整合,最终使学生形成信息技术与学习、生活整合的习惯,学会了在未来信息社会中应用信息技术学习、生活,即学会了信息技术的“内化”过程。

在美国信息技术标准中规定了各科教师应把信息技术整合应用于课程当中,通过这种方式逐步培养学生积极应用信息技术于自己的学习当中,以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要。这种做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有利于创造终身学习的人才,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在我国,04年颁布了教育技术教师能力标准,目的是完成信息技术和各个学科整合。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各科教师整合信息技术的程度和水平不容乐观,这就造成了学生对信息技术难以“内化”的现状。

2.基于我国中小学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现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向改善现状

2.1继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建设,包括硬件设施的建设和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尤其是偏远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

2.2贯彻实施教育技术教师能力标准,改变信息教育的大环境

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高了,教师才能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才能使学生懂得在当今信息时代,学习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利用信息技术的学习。所以,现阶段应该大力贯彻实施教育技术教师能力标准,对各科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念和技能的培训,切实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

2.3在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同时,学生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信息技术素养

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素养,一方面靠教师的教,另一方面就要靠自己习得。从美国教育技术标准中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整合的案例,可以看出案例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教师如何让学生自己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比如上面提到的搜集资料建立网站,在合作小组中和小组其他成员协同工作等。

总之,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学生应当是具有信息技术素养的学生。那么,在认清我国中小学学生具有的信息技术素养现状的基础上,我们就应该充分认识和借鉴美国国家信息技术标准中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积极的一面,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使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

参考文献:

[1]祝智庭等译.国家教育技术协会《面向学生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课程与技术整合》.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

[2]2000年11月14日颁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3]2003年3月颁发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4]《中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总纲》.

小学信息技术教案范文5

信息技术课难教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集知识性和技能性于一体的基础性课程,其操作性和实践性强,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上机练习之后,学生才能掌握信息技术,因此教育部规定上机操作的课时比例不得少于信息技术总课时的70%。

一个公认的事实是,如何实施个别化教学、如何检查作业和练习、如何考试等等,是困扰每个信息技术课教师的最头疼的难题。因为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学习进度、理解水平均不同,在上机时会产生各种不同的问题,教师不得不花很大力气逐个解决。

信息技术课难考

技能考核问题一直是制约和困扰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突出问题。由于实践性是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最重要特性,因此教学评价的重点应该在于信息技术技能水平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试应该在计算机上进行,而上机考试往往只能以单个学生或小组为单位进行考试,实施起来难度大、效率低、费时费力,因此现行的计算机应用课程一般仍用纸和笔来考试。常规试卷对于考核知识技能是有效的,但是对于操作能力的考核就显得无能为力了。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出现的一些所谓的“无纸化信息技术课考试系统”虽然提高了考试效率,但是考的只是信息技术的知识而不是技能,仍无法解决真正的信息技术课考试问题。

个性化学习需要难满足

今天的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差异是非常大的。对于经常接触电脑的学生来说,信息技术课非常简单;而对于从来没有摸过电脑的学生来说,掌握信息技术课并不容易。学生的这种个体差异,要求信息技术课教学应该赋予他们一定的主动选择权利,允许学生自主学习。而这对于目前的信息技术教学来说,也是一项不小的挑战。

解决信息技术课教学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些专家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诸多问题,必须在深刻理解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对信息技术课的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并在理论和技术上加以突破和创新。一些业界人士则针对此提出了一些相关解决方案。

课程服务体系解决方案

业界有关人士认为,信息技术课程有一个基本需求——配套的课程服务体系。因为其他必修课程都有相关的教研机构和协会,信息技术课程也应建立类似的课程服务体系。

这种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建立一个庞大课程服务体系的过程可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因此这并不是一种立竿见影的解决方案。

“教材+光盘”解决方案

这种方案认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材体系由文字教材和光盘教材两部分组成。信息技术课程的理论性、知识性内容适合放在书本上,操作示范、过程讲解、模拟练习等内容适合放在光盘上。

但是,这种“文字教材+光盘教材”的方案也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第一、教师组织教学难度大。虽然满足不同进度的学习需要是光盘教材的优点,但是教师适当地调控学习的内容和进度也是很有必要的,而光盘的学习内容是无法控制的,因此每个学生使用光盘之后,教师无法控制学生的学习内容,只能进行分散学习。

第二、教学效果提高有限。现有的信息技术课光盘即使有音频和视频讲解,但是还是没有体现计算机辅助教育在交互性与个性化教学的优势。比如Office的多媒体学习光盘,学习者只是在设计者提供的仿真界面下学习,而且大多数情况下只有看的份儿,而没有实际操作的过程。在缺乏互动的环境中,学习者很容易对学习内容产生厌烦情绪,学生学习效果差。

有的多媒体教学光盘虽然提供了模拟操作的功能,比如单击菜单,会出现相应的菜单项目,但是由于采用的是“仿真”思路,只提供了软件的模拟界面,因此只能按照设计者预设的操作步骤走,非常死板,与真实的环境相比,还远远达不到真实的程度。

第三、信息技术课的测评问题没有解决。信息技术课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测评应该在真实的操作环境中进行,但是现有的多媒体学习光盘提供的测评只能对信息技术课中的知识部分进行测评,对于操作技能的测评还是无能为力。

第四、个别化教学效果差。个别化教学一直是计算机辅助教学追求的目的,但是效果一直不理想。虽然多媒体光盘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学习内容和出色的视听效果,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就此实现了个别化教学。

因此,“教材+光盘”虽然是一种能够立竿见影的信息技术课教学模式,也有一定的实效性,但是还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

“信息技术课教学与测评系统”解决方案

该解决方案的核心是“运用信息技术本身进行信息技术课教学”。虽然多媒体光盘也运用了信息技术,但相对来说,更多的是在媒体技术层面上运用信息技术,而不是在教育技术和软件技术层面上运用信息技术。

所谓在信息技术课上运用信息技术,其在产品形态上主要表现为“信息技术课教学与测评系统”,这套软件系统应该具有以下功能。

(1)真实操作环境下的教学功能

走多媒体光盘模拟的老路是不行的,信息技术课教学系统应该具有在真实的操作环境下指导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功能。

学生在学习时,系统能够向学生呈现一定的任务,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在真实环境下操作软件,系统自动记录学生的操作,如果学生没有掌握,系统可以演示多媒体操作过程。

系统也可以将记录下的全体学生的操作结果传给教师,并加以分析,教师就可以非常清楚地了解某个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全体学生的学习进度。

要实现该功能,就必须实现在真实环境下跟踪学生操作的技术,这就需要在系统底层和Office二次开发接口上做大量编程工作。

(2)真实操作环境下的测评功能

如果实现了在真实操作环境下跟踪用户的操作,创设必要的操作命题情境、答案以及相关程序,就可以实现在真实操作环境下信息技术技能的测评,这对处于信息技术课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来说,能够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布置作业、批改作业、评分,是一个非常实用的功能。

另外,对教育软件而言,实现真实操作环境下的教学和测评,不能不说是一种革命性的突破。以往的教育软件更多意义上是运用了媒体技术,这样的软件是真正运用了教育技术和软件技术。

(3)深层次的个别化教学

小学信息技术教案范文6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 档案袋评价 调查 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8-00-02

1 小学信息技术课档案袋评价应用现状的调查

1.1 调查的目的与内容

调查的目的旨在通过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评价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对评价方式的认识和看法,寻找有效进行小学信息技术课评价改革的必要性和动力的途径,从而为本研究的设计与实践过程提供前提和依据。调查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对现有信息技术教学评价方式的态度、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平时如何开展信息技术教学评价。

1.2 调查方法与对象

调查方法是教师座谈和学生问卷。从学校3―6年级的其中一个班随机抽取25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可见附录6)。同时,为获得更加全面的第一手数据资料,发现更深层次的问题,还采用了访谈法,访谈对象为以学校为单位,随机选取的5名信息技术教师。访谈内容主要围绕如下几个问题进行:①您在平时的课堂中会关注学生哪方面的进步?②您是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开展评价的?③在教学评价中遇到的困惑(困难)是什么?④信息技术课的期末成绩是怎么得来的?

调查与访谈的对象分别是连云港市幸福路小学的学生和相关的信息技术教师。问卷调查对象人数为来自于4个班级的共100位学生,访谈对象为来自同一学校的5名信息技术教师。

1.3 调查的统计与分析

统计和分析问卷调查:调查受访者学习信息技术的需求调查问卷,我们可以看到,绝大多数学生希望利用信息技术来解决问题和学习的能力;通过问卷调查,大多数学生希望在学习习惯和操作方法上得到老师的帮助。在100份有效问卷中,68%的人认为老师评价并不能反映他们的信息技术水平等实际情况,71%的学生认为现有的信息技术课程评价方法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对教师的评价不满意。95%的学生认为,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对自己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这反映了学生评价主体多元化的认识,在教学评价过程中,信息技术课程应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只有1%的人愿意使用,来衡量他们的最后得分,65%的学生喜欢测量他们的学习信息技术的主要应用性能。

教师的访谈分析:教学评价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以纸笔测验和上机测试为主;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不重视,对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关注不够。

综上所述,学生期望老师用不同的评价方式来衡量他们的学习状况,教学评价要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2 小学信息技术课档案袋评价的设计

2.1 小学信息技术课档案袋评价的设计原则

(1)表扬性原则。“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抬起头来走路。”“抬起头来”是学生信心的体现,让学生抬起头来的最好方法是肯定与表扬。因此,教师无论对待怎样的学生,都要让学生树立一个信念“我能行”,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表扬。在课堂上多让学生听到“你能行!你很棒!”的赞扬声,让学生沉浸在成功与成长的喜悦之中。这样,有助于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形成积极的学习心态,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2)物质刺激原则。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希望得到老师的赞美和奖励,而最好的就是能反映他们在某一方面成功的凭证。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时给予一定的物质刺激至关重要。

(3)科学性原则。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发展水平,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评价建议为依据,力求评价的科学性。通过评价,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4)合作互动原则。学习过程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出现,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优势,相互学习、相互协作,形成交互的学习网络,使学生进行有目的、有选择的学习,从而达到实现自主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2 小学信息技术课档案袋评价的策略

(1)成就激励,培养兴趣。兴趣是内在动力,可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要善于为学生创造各种成功的机会,要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课堂上勇于展示自己。

(2)目标分层,共同进步。档案袋评价,教师必须从优化评价机制方面,多元评价的概念,通过不同层次的学习标准的建立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及时地表扬和鼓励,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适应鼓励学生评价点。在定期反馈教学的教师,对学生学习中的成功及时掌握并给予及时地指导和鼓励。

(3)多管齐下,培养习惯。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最为直接的内驱力,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原动力。在课堂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4)评价交流,体验成功。在交流展示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每节课后根据学习的情况对自己在这一节课中的表现参照成长日志进行有针对性地自我反思,并且以日志的形式记录学习的历程。同时,学生每月展示自己满意的作品,并进行小组评议、自我评价,“我的学习档案”及“我的特色报告”是每学期结束时的一个展示。

(5)设计多种评价表格,丰富评价内容,记录成长历程。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档案袋评价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记录着学生成长历程的每一份表格和各个时期的相关作业、作品、试卷等。在本研究中,从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特点出发,为真实客观地反映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成长轨迹,并为今后能够全面的评价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衡量每位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成就,设计出了一系列的记录表格作为档案袋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