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教师专业技术范例6篇

学前教育教师专业技术

学前教育教师专业技术范文1

【关键词】教育技术;信息化教育;一般普通高等院校

一、一般普通高校的定位

随着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一般普通高校开设了教育技术学专业。笔者文中提到的“一般普通高校”,是指由于所处地域、发展历史等因素的影响而与国家重点普通高校和“211工程”高等院校在软硬件建设方面存在差异的普通高等院校。一般普通高等院校多为省市级属院校,由于上级机构的投资、学校的发展规模、学校的发展历史等因素影响,在基础设施、教师员工、科研成果等方面与重点院校存在差距,这些院校大都为二批、三批本科院校。

二、一般普通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

新开设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一般普通院校大多为本科师范院校及部分大专院校,有些院校在不具备开设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条件下,为了顺应时展需要,盲目开设教育技术学专业,加之教育技术学专业本身的一些欠缺,致使目前教育技术界问题百出。2002年10月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高级研讨班” 的57所高等院校的66名骨干教师及相关学术期刊编辑人员的问卷调查,发现这些长期从事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科教学和研究工作的专家和教师认为,“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按其严重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学科定位模糊,教育理论与技术脱节,理论与实践脱节,培养目标不明确,资金支持不够,教学资源匮乏,教学人员知识结构单一”。[1]结合专家提出的问题和笔者了解的现状,笔者对目前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科定位模糊,学生认识不清

关于教育技术学学科定位的论述并不少见,但并没有因此而使从事教育技术工作和学习的人能够很好地认识本学科的地位和作用,很多新开设教育技术专业的院校,由于对教育技术学的解读不到位,专业教师本身专业素养不足,导致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开设在师范类和非师范这两种专业性质上就有了很大的不同。大多学校都是定位为师范类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从事教学媒体和教学系统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等教育技术学科高级专门人才,包括各级各类院校和现代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以及各级教育技术机构、高校和普教的教育工程技术人员,中小学信息技术专业教师,毕业颁发的学位证书为教育学士。而新上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某些院校,定位为非师范类专业,培养目标却和师范类相同,颁发的证书依旧为教育硕士,这给本来就迷茫的同学们又一个疑问:既然是培养教师,为什么又是非师范专业呢?是非师范专业,怎么又在毕业时颁发教育学士的学位呢?

2、教育理论与技术、与实践脱节,媒体技术缺乏教育理论指导

教育技术学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其技术性涉及计算机软硬件的操作应用技术、组网技术、电子技术、摄影摄像技术等。从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前景看,教育技术学专业开设在教育学院(系)是最合理的,这有利学生学习教育理论,合理的利用教育理论来指导教学者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而目前很多开设教育技术学专业在教育(学院)系的院校,其实验室的设备和实验教师很难满足教学需要,特别是计算机软硬件、组网等技术课程的实验,根本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学生虽然有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技术上的理论知识,但是理论与技术、与实践严重脱节,学习的理论没有适合的环境去付诸实践,从而使学生的技术也仅仅使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上,很难体现出教育技术学专业应有的技术特色。

教育技术学专业开设在计算机学院(系)、物理学院(系)、新闻传播学院等院系的院校,学生由于为学理工科出身,加之没有学习教育理论的氛围,对教育理论的学习没有足够的动力和兴趣,导致教育理论修养不足。学生对计算机软件、音频技术、视频技术等现代化的技术能熟练应用,但是制作出来的作品缺乏教育理论的指导,教学功能不强,不能充分的体现出教育技术学专业应有的教育性。

3、教学人员知识结构单一、专业素养不足

教育技术学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不仅要求教学人员要有丰富的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等理论性的知识,还应该掌握一定的计算机软件(如:Flash 、Dreamweaver、Authorware等)和影视方面(如:影视节目编导、非线性编辑、线性编辑等)的知识。而从事教学的教师要么只会机械地使用媒体,而不理解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深层含义,这样永远体会不到教育技术的真正魅力;要么只是理论的讲解,如果没有自己的学术积累,没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就永远难以提高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层次。这种教学人员的知识结构在二类、三类本科院校尤其常见,教师讲授的是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而自己在实际的教学中却很少注意这些问题;教授给学生的是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而自己对教育技术发展的新动向一无所知。

4、资源匮乏且达不到资源的共享

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资源建设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信息机器、信息技术的引入过程,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计算机化或网络化,它的建设过程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转变的过程,是以信息的观点对知识传授过程进行系统分析、认识的过程。在目前教育技术学专业在高校建设的过程,很多高校普遍存在着资源匮乏的现象,不仅仅是硬件实验设备上的不足,而且部分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的教育观念落后,这怎么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呢?

步入了21世纪后,很多大中专院校新建立了或在原有的电化教育中心的基础上改建成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在大多二类三类院校的主要工作使技术上的,如校园网络的建设、重要会议的摄影摄像、多媒体机房的管理等,而教育技术学专业目前在部分技术性质课程的教学上由于资源匮乏,仅仅是理论上的讲授,很难有实践的机会和技术人员的指导,何不在二者之间建立一种交流合作的关系,达到资源共享。

5、上级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

教育技术学专业在很多二类、三类普通本科院校乃至一些名牌高校都是一个新上的专业,但是档次相同的学校,开设教育技术学的现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为什么呢?关键在于学校领导对专业建设的重视程度,这直接影响到一个专业软硬件方面的建设。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财力,特别是教育技术学实验室的建设,如果该专业得不到领队的重视,在很多高校目前面临扩建、资金不足的现状下,想要发展专业谈何容易。

三、对我院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的建议

1、明确教育技术学专业在我院的定位

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定位曾一度是整个教育技术界争论的焦点问题,个人认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定位,应根据教育技术学的大局发展趋势,结合开设院校的实际,来确定适合自己学校的培养目标。在软硬件设施均不很齐备的院校,应定位此专业为师范类,培养目标主要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和大中专院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一些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雄厚的院校,可以考虑定位为非师范,不过定位为非师专业从目前的发展前景看,就业前景不是很理想。

2、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达到资源共享

在技术课程教师缺乏、实验设备不足的院校进行教育技术教学,无疑不能很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建设专业的过程中应结合本院校实际,个人认为,在现有的条件下要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教育技术学专业不论开设在什么院系,都应与之建设密切相关的院系(如: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计算机科学、教育和物理等院系)建立很好的合作关系。充分利用计算机科学系的硬件资源实现学生实验设备上的空缺;和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应相互多交流,特别是在影视制作方面,在本专业教师技术薄弱的现状下,更应该请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教师给学生进行技术上的指导;电视机方面的技术知识主要实验是用物理系的实验设备;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则和教育学有着很密切的关系。所以建议应加强与相关系别之间的合作交流,充分实现资源共享。

3、开设教育技术学课程为全院师范类专业公共课,壮大教育技术学专业是自队伍

为了提高教师对现代日益更新的教学媒体的合理利用水平,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师范院校逐步开设了《现代教育技术学》(或电化教育学)的课程。对于培养21世纪合格教师的师范类专业来说,培养的学生应能够比较熟练地使用PowerPoint、Authorware等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能利用广域网、校园网等开通的网络课程指导学生学习;能制作简单的教学软件(如:录音录像教材、幻灯投影教材等的简单制作)等教育技术,更好的为信息社会的教育事业服务。建议各高等院校都能开设教育技术学课程为公共课程,尤其是开设了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师范类院校,这样可以使学校毕业的师范类学生在竞争激烈的就业中技高一筹。教育技术课程开设为师范类公共课程,不仅可以提高师范类学生利用现代教学媒体进行教学的能力,而且有利于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建设。开设教育技术为师范类公共课程,就要壮大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的队伍,健全教育技术实验设备。这样,既不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且有利于学院整体教学实力的提高。

4、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教育技术

学校领导要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高校改革和发展的“制高点”与“突破口”来看待,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同志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教育改革》一文中指出:要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使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要紧跟科学技术的步伐,努力掌握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以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由此可见教育技术在现代教育改革中的作用,所以建议学校领导在建立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和开设了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基础上,能发挥教育技术的作用,使教师了解教育技术、走进教育技术、利用教育技术,开拓高等院校教育新的天地。

四、结束语

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传统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教育必须进行改革,尤其是在以培养未来教师为主的师范类高等院校。改革的关键在于适应时代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而现代教育技术就是创立新的教学模式的先导。所以,各高等院校应认清形势,发挥自己目前优势,解决暂时困境,放眼未来,重视现代教育技术这一实现教育改革的杠杆,以在师范生中开设教育技术学课程为基础,使教育事业蒸蒸日上。

【参考文献】

学前教育教师专业技术范文2

纵观近十年来职前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研究,其主要集中在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及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上,如职前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创新研究[1]、教学策略研究[2]、状况调查研究[3]等,而对职前教师的专业差异、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需求差异问题并没有过多的关注与研究。又由于对教师能力的培养忽略其专业差异性,会造成对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效果不佳等一系列问题。因而,我们有必要对基于专业差异化的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需求进行调查。

二、问卷的编制和发放

在本研究中,笔者参考张娜编制的《关于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状况的调查问卷》[4],并针对研究对象的特性修改撰写题目,主要对意识与态度方面、知识与技能方面、应用与创新方面、社会责任方面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设计。问卷的主要部分包括11道题,其中包括五等级双向量表表达形式,以及开放题。在正式发放问卷前,本调查首先进行小规模试测。本次试测一共发放50份问卷,有效回收44份。通过数据录入取得试测数据,并测得Cronbach’sAlpha系数为0.915,因而信度与效度都非常好。试测过后,笔者删掉了一些信度和效度还不够好的题目,使问卷表述的内容更贴近目标。最后形成正式问卷,并正式发放问卷。本研究是在开学期间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问卷的发放,对某高校大三、大四的职前教师进行调查。调查共发放850份问卷,至2015年3月底,问卷回收完毕,共706份,回收率83.33%。根据“对一些回答不完整、不按要求回答和回答不正确的问卷都应作为无效问卷”[5]这一标准进行审核,最终确定有效问卷为643份,无效问卷63份,有效率91.07%。

三、调查的总体情况分析

1.专业的终身学习需要教育技术的支持认可度高针对“自己所在专业是否需要掌握多媒体技术、网络资源等教育技术和资源来开展终身学习”,调查显示非常赞同的比例达47%,赞同的达43%,共有90%的教师认为对于专业能力发展而言,终身学习是必须的。而学好教育技术才能更好地支持终身学习、开展终身学习,也是必然的。可见教师非常认可和接受教育技术能有效支持终身学习的观念。

2.信息化教学的观念深入人心针对“本专业未来的教学是否会广泛使用网络技术、信息化设备开展教学,实现教学信息化”,非常赞同和赞同的比例均为43%,不赞同和非常不赞同总共仅有8人,不到2%,其他认为一般,可见大部分教师均认为本专业在未来的教学中,是需要广泛使用网络技术和信息化设备的,教学信息化是必然的趋势。

3.教学设计与评价的专业需求得到认可针对“本专业的教学是否需要运用教学设计和评价”,调查显示持非常赞同的教师占34%,赞同的占45%,两者加起来达89%,这说明学习过“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师,均认可教学设计与评价的作用,也认为专业教学应该运用到教学设计和评价,可见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然而,艺术、体育专业的教师在这个问题上持肯定态度的比例较低,说明教学设计与评价的内容传授对艺体专业教师还有所欠缺。

4.赞同教育技术能力对教育实习效果的促进作用针对“教育技术能力是否在教育实习中起到有效作用,教育实习之前是否要进行有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绝大部分教师都给予了肯定回答。有39%的教师非常赞同,45%的教师表示赞同,表示中立的14%,持否定意见的仅有2%。因此,教师普遍认为拥有良好的教育技术能力,在教育实习中便可以把教育技术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从而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然而,从非参数检验发现,不同专业类型的职前教师对此问题的看法有显著差异,文科类、艺体类教师赞同的比较多,而理科类教师持肯定态度的人数较少些,主要是因为理科类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整体上比文科类、艺体类教师高,因而在对教育技术能力作用的主观感觉上,理科类教师的认可程度比文科类、艺体类教师低。

5.认可“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对专业能力发展的作用针对“‘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开设是否有助于促进各专业的职前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有22%的教师表示非常赞同,45%的教师表示赞同,持肯定意见的比例达67%。这说明大部分教师均认可“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开设,认为其不仅对职前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帮助,而且对其专业能力的发展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6“.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实用性还有待提高“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是包含理论与实践的综合课程,教育技术能力既包括知识及理论能力,也包括各种技术能力,不过从课程实用性方面的调查结果来看,持非常赞同态度的占15%,赞同的38%,两者相加刚超过50%,有高达38%的职前教师认为一般、尚可。可见目前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实用性还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这方面还需加强和提高。其中,理科类教师实用性的赞同度较低,主要原因是课程所学习的课件制作、网络制作、多媒体操作等教育技术技能,他们或多或少都接触过,学习过,有重复学习感。

7.教学设计对专业教案撰写和教学法学习有促进作用针对“课程中的教学设计内容有没有对自己在撰写专业课程教案和试教、教学法学习起到良好促进作用”,非常赞同与赞同的共占60%,持中立态度的占33%,非常不赞同和不赞同的共占7%。这说明大部分教师均认为“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的教学设计内容对专业教学技能提高是很有作用的,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师要重视教学设计部分的教学,力争让职前教师掌握好这部分知识和理论,使其能娴熟运用到专业教学及学习中去,从而扩大教育技术的影响力。不过,艺体类教师在这一问题上持否定态度的比例较大,究其原因,是因为课程中的教学设计比较缺乏涉及美术教学、音乐教学和体育教学方面的案例,而其他文、理学科的教学设计案例又不太适合艺术、体育学科教学特点。因此,对艺体类教师的学习促进作用大打折扣。

8.教学流程图的学习对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和实施有较好作用针对“‘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讲授的教学流程图是否对自己专业的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有用”,45%的职前教师表示赞同,13%表示非常赞同。占半数以上的职前教师均持肯定态度,说明教学流程图这部分内容,也对职前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形成有较好促进作用。

9.教育技术技能对专业教学技能的掌握有较好的促进作用针对“‘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学习的课件制作、网页制作、多媒体操作等教育技术技能是否对自己的专业技能学习有较好的促进作用”,持非常赞同和赞同这两个肯定态度的职前教师比例达52%,中立的占39%,持否定态度的占9%。这说明大部分职前教师都是认可课程所学的技能对专业技能学习是有很大帮助的。不过,因学习效果有差异,一些职前教师也表达了相反意见,主要也是理科类教师持否定态度的较多,因而总体上“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技能学习是有作用的,但具体的技能学习效果还需加强。

10.普遍认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重要性针对“本专业的课程教学,是否应该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否应该大力提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高达47%的职前教师表示赞同,22%表示非常赞同,持中立态度的占25%,持否定态度的只占6%。这说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各个专业的职前教师均普遍认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作用,并对其重要性有较深刻认识,不少职前教师都认为未来的课程,都是需要把信息技术整合进教学中,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11.对专业教学技能提升情况分析为了了解“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学习是否对各专业职前教师的专业课程教学技能有提升,研究从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技能、教学媒体运用技能、教学评价技能、信息化教学能力、课件(网络课程)开发能力、教学平台运用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七个方面进行了调查,结果如右表所示。从持肯定态度的角度看,职前教师们比较认同“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学习普遍提升了专业课程方面的教学设计技能(55.63%)、教学媒体运用技能(54.65%)。同时,也比较认可提升了信息化教学能力(46.33%)、教学平台运用能力(46.33%)。不过,在教学评价技能、课件(网络课程)开发能力以及教学研究技能这三个方面,持中立态度的人数和比例均大于持肯定态度的人数,并且统计检验显示在这一问题上文科类、理科类和艺体类职前教师的观点并没有显著性差异,说明整体上职前教师认为这三方面的效果还不明显。因而,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必须加以重视,寻求新方式新方法来提高学习效率。

四、专业差异化能力培养策略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了解到,目前通过“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开展的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受教学内容过于统一、各专业学科特点差异较大等实际情况的限制,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效果还不能充分地扩大和提高。因而,职前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应重视专业特点及差异性,应针对职前教师不同的专业类型和特点,来设计和实施基于专业差异化的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具体策略如下。

第一,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念来指导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目的是为了使职前教师真实地掌握运用教育技术、信息技术的知识、理论和技能,从而开展信息化教学的能力。其关键是要重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在充分认识学科专业特点,理解学科教学需求、专业能力要求的基础上,准确地把握不同学科、专业对信息技术具体内容、理论和技术的要求,切实培养适合不同学科的具备教育技术能力的教师。

第二,依据专业类型差异设计和实施差异化技能学习。调查显示,文科、理科和艺体三种类型的职前教师,各自的教育技术技能基础有明显的水平差异。理科类教师的技能水平普遍较高,文科类和艺体类则相对较低。因而,在教育技术技能的水平培养方面,我们应该针对这三种类型职前教师的不同情况,差异化设计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对于理科类教师,应该着重提高技术难度,可设置Authorware、Flash、Photoshop等软件的高阶创作学习。对于文科类教师,可着重一般办公室软件、教学软件的通用性应用学习。而对于艺体类教师,则可针对不同专业,设置音频创作、电脑美术及体育课件的技能学习。

第三,依据专业差异设计和实施差异化教学设计教学。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能力的重要内容,为了使职前教师充分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除了信息技术技能的学习,还应该从教学设计的学习内容入手。教学设计的教学内容要依据专业适当地增加差异化教学案例,如对于中文专业的职前教师,在课程中应增加典型的中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例,让他们能够切实掌握符合本专业需求的教学设计能力。

第四,依据学科、专业特点设置强化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最终目的是使各专业职前教师能够掌握信息化教学。而各专业的信息化教学的情况和能力需求,是有差异性的,如体育、音乐的信息化教学与语文、数学的信息化教学情况就不相同。因而,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我们应依据学科特点和专业需求来设置教学内容和实践技能,从而让职前教师更好地掌握本专业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五、小结

学前教育教师专业技术范文3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专业改造;整合;方案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1-0065-04

自1983年我国建立第一个电化教育学(教育技术学)专业以来,到目前教育技术学专业已形成了多层次、多方向的人才培养完善体系,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行业信息化建设、军队信息化建设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才,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曾经的热门专业今天成了问题专业,经严峻的就业形势的催化,在一些社会人士,甚至在教育技术学人的认识中被放大倍增,饱受人们质疑,原因很多。一方面是高校扩招,毕业生急剧增加,社会接纳力有限,这不仅是教育技术学专业的问题,也是所有专业的问题;二是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如果经济危机没有复苏的明显迹象,这种影响将会继续延续,甚至更加严重;三是教育技术学专业本身存在的问题。改造教育技术学专业,解决自身存在问题和面临的困境,尽快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特别是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是当前最为迫切的大事。

一 目前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的基本状况

1 专业数量与分布

我国的教育技术学本科教育,创造了世界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史上的壮举:20世纪90年代初,重获新生的电化教育本科专业,专业点数量由少到多,不断发展。目前,我国开办教育技术学本、专科专业的高校有352所(包括高职高专、民办院校,不包括电大系统)。具有硕士点的高校有84所(包括军队院校),具有博士点的高校有12所(包括军队院校),具有博士后流动站的高校有4所。经统计,约40%主要分布在师范院校,约37%分布综合院校(主要是一些专升本的院校),约23%分布在农科、工科、医学、交通、工商、外语、军事等院校。所属院系在教育技术学院(系)、教育学院、教师教育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理学学院、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人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管理学院、传媒学院、信息技术学院等。

2 专业方向

目前,各高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都设置了一些不同的专业方向,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1)信息技术教育方向。主要培养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与研究人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设计与技术支持人员,企事业单位信息技术培养与应用人员。

(2)教育软件工程(或知识工程)方向。偏重于信息技术,主要培养教学软件的开发与管理人才、数字化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人才等。

(3)远程教育方向。培养远程教育或培训系统的技术方案的规划、设计、建设及相关技术支持人员;远程教学资源与课程材料的设计、开发与制作人员;各类远程教育或培训机构(电大、农广校、网院、远程学习中心、企业培训部)的基层管理人员;远程学习支持服务(含教学指导咨询)人员;有关远程教育的新闻传媒工作人员。

(4)数字媒体艺术方向。培养能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发展需要的数字传媒人才。合格的毕业生将具有坚实的艺术基础和传播学基础知识,掌握数字传媒技术应用及制作的全面知识与实践能力,适合在教育机构和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数字媒体策划、制作、应用与管理等工作。

(5)数字媒体与知识工程方向。主要培养ICT人才,运用数字媒体开发,数字资源出版,管理教育资源和整个社会文化资源的人才。

3 就业情况

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范围比较广泛,回顾一下就可以发现,自20世纪80年代第一届毕业生参加工作以来,历届毕业生主要集中在以下行业就业。

(1)教学师资。从事大中专院校教育技术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2)教育信息化人员。各级电教馆、学校电教中心(教育技术中心)技术服务与管理工作。

(3)教育传媒;各级电视台、新闻媒介系统的采、编、播,以及工程技术等工作。

(4)教育资源的设计与开发。信息化教育企业中教学系统与现代教学媒体的设计与开发、远程教育学习资源、网络课程的开发和建设、信息产业中的教育产品开发等工作。包括教育教学和教育游戏商业软件的设计、开发和制作,商业教学网页的设计、制作,网站维护和管理,教学平台设计、开发和管理等领域需要的技术人才,动画设计制作人员。

(5)企业培训与知识管理。主要涉及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绩效开发和评价,项目设计和知识管理,形象网站的策划、设计、管理和维护等工作。

(6)其他。考取公务员、以及国家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其他渠道。

4 存在问题

从开办教育技术学专业的院校来看,大致分布在师范、综合、农科、理工科、医学、交通、商业、外语、军事、职业技术类等院校。在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刺激下,社会对教育技术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开办教育技术学专业的院校数目也增长迅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专业人才。但是,问题也由此而生。

(1)不少专业由于没有经过认真的调研论证就仓促上马,缺乏对市场需求的科学估计,闭门造车,没有充分的教学条件,盲目开设,“借鸡下蛋”,“先上马,后备鞍”。转行教师过多,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2)专业所在的院系有很大差异,这种情况对于其他学科专业来说是很少见的。这表明大家对教育技术学专业内涵的认识存在一定分歧。这就使得很多高校的专业定位模糊,培养目标大而空,发展方向不明确。

(3)盲目照搬,简单复制;培养规格趋同、特色不鲜明。特别是一些新建的地方普通院校尤为严重。由于新建的地方普通院校大多是由专科院校升格而来的,发展时间较短,办学实力较弱。在开办教育技术学专业时没能根据自身特点和所处区域特点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只是盲目照搬重点大学的人才培养方案,虽然后来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很难从根本上有所突破,因而导致教学的针对性不强,人才培养特色不明显,不能很好地适应地方教育、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4)课程体系混乱,逻辑关系错位,理论与实践脱节,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所设置的课程内容重复,因人设课现象严重。课程不适应时代的要求,思想落后,技术落后。实践单一,没有形成立体的实践体系,培养的人才实践能力差

(5)教学条件差,一些院校甚至没有象样的实验室,设备落后,实验教学东拼西凑,实验人员素质低下。如此烂象,怎么能够保障教学的正常进行,又怎么能提高教学质量,又怎么能体现出教育技术学专业应有的特色。

(6)教师的知识结构单一,专业素养不足,实践能力缺乏。很多教师没有自己的学术积累,没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多头代课,缺乏课程研究,知识深度不够,只是机械地完成工作量,教学水平低,教学效果差。

(7)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这种现象在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普遍存在,即便是一些重点院校,情况也不仅相同。教育技术学专业要得到发展,必须要有倾斜性的投入。

二 教育技术学专业改造的思路

上述情况并非教育技术学专业一家的问题,在其他师范专业也同样程度不同的存在。在基础教育生源减少、中小学数量减少、教师需求基本饱和的这个大环境下,教师教育专业如何生存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很显然,教师教育专业已经到从“数量膨胀”到“质量提高”的阶段。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地方本科院校的专业改造都在积极考虑转型的问题。到底为什么转、转什么、怎么转,还未见一套成熟的方案。这里提供一套不成熟的专业改造思路,供参考。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教育技术学专业内容比较宽泛,理论不深、技术不精、就业不畅的问题,教育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突破传统结构,要在专业培养模式上有所创新。我们认为,教育技术学专业可同时走两条路线:第一条是走专门的技术应用路线,课程设置以技术、实践应用为主;第二条是走专门的教师教育专业路线。同时,还要根据学校类型、规模、层次等状况来确定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防止“千人一面”的同构现象。分类培养,各有所得,不贪大求全。把两条路线分别做精、做实、做强,夯实基础,强化技能,形成特色。

1 技术应用路线(非师范)

(1)专业改造的指导思想:以基本素质与技术应用为主线。以职业资格认证为核心(如PhotoShop认证、JAVA认证、Premiere认证、美智游戏程序设计证书、Maya认证、3DS MAX认证、After Effects认证、网络工程师认证等)。面向基础、基层、一线。培养应用型和复合型技术人才。

(2)专业或方向定位(培养目标)及就业渠道:培养合格的面向当今信息化时代的高水平综合性数字化应用型人才。学生应具备运用数字媒体开发、管理、服务教育资源和整个社会文化资源、以及信息传播的核心能力。所培养的专业人才主要服务于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管理部门和公共服务体系的数字化建设与改造等)、教育科研机构、各级政府部门、新闻出版等单位的数字化建设、信息传播,在各类企业中(特别是教育IT企业)从事数字化资源的预设、开发、管理及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等。

(3)课程体系设计:学校平台课程(通识教育)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如影视节目制作方向、网络电视工程方向、教育软件工程方向、数字媒体技术与应用方向、知识管理与知识工程方向、教育信息工程方向、数字媒体艺术方向等)。选修课程(素质拓展教育)模块。

(4)学位授予:授予理学学位。达到规定其他学科第二学位学分的授予相应学科的第二学位。

2 教师专业教育路线(师范)

(11)专业改造的指导思想:以信息化教育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要求为指导,按照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将教育技术学专业与其他学科教师教育专业整合,形成适合时代需求的新的教师教育专业,依据市场需求灵活调整培养方向。

2004年12月,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该《标准》成为我国颁布的第一个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标准,它明确指出了作为一个专业化的教师应具有的教育技术能力。该标准从教师对教育技术的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和社会责任四个大的方面,对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进行了诠释,随着它的实施,必将极大地促进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师教育专业整合就是将教育技术的思想、方法应用于其他学科,产生教育技术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新专业或方向。教育技术学具有明显的应用性学科、综合性学科的特点,教育技术的本质是利用其特有的思想和方法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具体操作过程及操作方法,它具有方法论的性质,所以各种学科教师教育专业可以根据特定目标利用教育技术来设计、实施和评价整个教学过程,这是未来教师专业发展的主流方向。在这方面全国有很多学校为我们提供了成功案例。

天津体育学院将教育技术学与体育学科相结合,开设数字体育方向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掌握教育技术和体育数字化信息理论和技能,适应于我国新兴的数字体育专业的发展和数字体育平台的开发和管理的应用型人才。山东体育学院则是培养系统掌握教育技术学和信息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够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高技术企业及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教学媒体和教学系统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评价和体育训练器材研发的应用型人才。

河南师范大学将教育技术学与物理教育专业相结合,培养物理教育技术人才。

首都师范大学将教育技术与日语相结合,招收日语教育技术学硕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将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与教育技术学专业相结合,培养信息传播方面的人才。

曲阜师范大学印刷学院将教育技术学专业与印刷专业结合,开设印刷图文传播方向,并招收该方向的硕士研究生等。

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的是掌握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具有绩效分析、教学(培训)系统设计和传播媒体编制能力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毕业后能从事的工作包括:企业培训与开发、绩效分析(绩效咨询)等绩效改进工作;各级各类广播电视台的社会教育、宣传和教学节目编制;展览设计、企事业形象及产品的推广、公共关系等有关的传播设计工作;各级各类学校和社会教育培训机构中教育技术应用研究,尤其是外语网络教学的开发等:外语教育出版物开发等。

西安工程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特点是教育科学与计算机科学相结合、教育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教育技术理论与基于计算机的教学资源设计、开发、管理与应用的实践相结合。培养具有教育资源设计、开发、运用、管理、评价以及多媒体广告影视创作方面的专门人才。

此外,还有教育技术学与农、工、医、财经、工商、军事等学科专业的整合。凡此种种,充分体现了教育技术学科作为工具型、应用型、方法型学科的鲜明特点。

(2)专业或方向定位(培养目标):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具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胜任某一学科教学的合格基础教育教师,以及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相近专业的其他高级专门人才。

(3)课程体系设计:学校平台课程(通识教育)模块。学科方向课程模块(主干与核心课程)。教师教育类课程模块(教育技术与教育理论、实践等相关课程)。素质拓展模块。

(4)学位授予:教育技术学原有的专业方向(信息技术教育方向、远程教育方向)授予教育学或理学学位。学科教育方向(如物理教育方向、数学教育方向等),授予相应学科学位或教育学学位。达到规定的教育技术学第二学位学分,或达到其他学科第二学位学分的授予相应学科的第二学位。

三 教学管理体制设计

1 成立教师教育学院

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师教育方案,需健全合理的教学管理体制。建议将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科教师教育专业、教育技

术公共课程、教师教育理论与技能课程、电化教育中心(教育技术中心)等资源整合到一起成立教师教育学院。

2 重要意义

教师教育学院是一独立性、专门性、实体性学院;成立的目的是合理配置资源,提高办学效益和师范生培养质量,提升学校教师教育的实力,强化教师教育特色、打造教师教育品牌;学院对教师的培养、培训、提高和发展全过程负责,包括教师的职前教育与成长以及教师的职后培训与提高;为全校师生教育教学资源的需求提供支持服务(原电教中心职能)。

3 主要职能

(1)教师教育类专业学生的职前培养。包括教师教育课程模块的设置与实施、课程质量监控与评价、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学生教育实践的设计与评估指导等。

(2)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包括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教师晋升与教师资格证更换前的继续教育,教师专项技能的继续教育,特殊教师群体的继续教育。

(3)负责非师范专业选学教师模块的教学与管理工作。

(4)负责本校教师培训、以及为教学提供资源支持工作。

(5)负责接受地方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工作。

(6)条件成熟,组织申报教育学硕士或专业教育硕士的培养工作。

4 主要优势

(1)把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分离开来,更进一步促进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

(2)统一管理,整体规划,避免同级教学单位的相互扯皮,提高效率。

(3)有效调整学生对专业或方向的选择,避免教学系之间的不均衡。

(4)有效调整课程设置,学时安排,以及学分计划。

(5)有利于教育实习的组织和安排,减少经费开支。

(6)有利于按市场需求确定招生方向。

(7)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5 教师教育学院的定位

立足当地,面向全省,辐射周边。以本科教育为主,创造条件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突出教师教育特色,实现教师职前教育、入职教育和在职教育一体化。面向基础教育、研究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成为区域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努力提高科研水平,服务地方教育事业。使其成为学校和地方的教师教育研究中心、现代教育技术研发中心、教育教学资源支持中心,力争成为当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教师教育智囊机构和相关政策的研究机构,在当地的教师教育中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6 实施方案构想

可按照通识教育、学科教育、融合教育和职业教育四个阶段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第一阶段(大学一年级):以通识教育类课程为主,不分学科专业,以大文大理培养学生的基本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第二阶段(大学二年级):以学科教育为主,分专业进行,学生分散在各系接受自己所选择的专业学习(主干课程和核心课程);第三阶(大学三年级):学科教育与教师教育的融合阶段,也是学科教育向教师教育的过渡阶段。该阶段以教育技术、教育理论课程为主;第四阶段(大学四年级):学习教育技能类、教育实践类课程。学生在这个阶段完成教育见习、实习活动和学科教学类的毕业论文。该阶段也可根据用人单位需求进行专项培训培养。本阶段学生在教师教育学院获取毕业资格、学位证书和教师资格证书等相关证书。

参考文献

[1]招生考试网[OLj

[2]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3]钟志荣,地方本科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实践[J]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0,(1):76-80,

[4]雷运发等,对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3,(12):250-262

[5]柯速约,关于教育技术学专业办学模式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5,(2)中:13―14

[6]郑忠梅等,地方普通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8,(12):84-88

[7]周晓春,地方本科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就业途径分析[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8,(5)下:63-65

[8]徐红彩,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就业:现状、问题与建议[J]电化教育研究,2006,(11):61―64

[9]李成新,地方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就业问题试探[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9,(1):54-56

[10]夏洪文,关于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的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03,(9):34-36

[11]叶力汉,教育技术学专业品牌建设的战略与实践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7,(8):76-79

学前教育教师专业技术范文4

高等职业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对于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培养掌握美术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美术绘画技能技法,能在中小学从事美术教学,组织课外活动和竞赛工作的中小学美术教师。虽然各院校在对培养目标的具体表述上略有差别,但基本内容大体一致。本专业的就业面向是:中小学、企事业、群众团体的美术教师或管理工作。从对培养目标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这其实是2005年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中对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学校美术教育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初步美术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的简化版本,没有能够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性。目前,我国开办美术教育专业的高校很多,有专门的美术学院和艺术学院,有部属师范大学、有省属师范大学和师范学院,还有高等职业院校(专科学校和职业学院等)。这么多层次和类型的学校,其办学层次、专业侧重、办学能力都不尽相同,各学校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几乎相同肯定是不合适的,不同类型学校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应该根据自身特点而有所差别才对。高等职业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如果不根据自身实际确定有差异的人才培养方向,盲目地向本科层次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靠拢,是不切合实际的,更是没有出路的。伴随着中等师范教育的取消,学前教育、初等教育的教育师资培养任务也主要由高等职业教育来承担,并培养了相当数量的优秀学前和初等教育的师资。从近几年麦可思研究院编制的就业蓝皮书中的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来看,高等学校的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就业前景并不被看好,在就业前景最不被看好的红牌专业中列第9位。在报告中也同时指出,高职高专专业中的学前教育类和中小学教育类专业就业满意度较高,就业后行业转换率较低,就业前景被普遍看好。我们认为,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高等职业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应紧紧把握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技能应用型人才这一方向,把培养目标的定位调整为培养学前教育和初等教育美术教师以及社会美术活动人才。

2 关于人才质量观念的更新

高等职业院校美术教育专业要走有差异化发展的道路,就需要更新质量观念,根据培养目标和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来树立恰当的人才质量观。高等教育在21世纪初经历了大的发展,但这种发展更多的是体现在数量和规模上,并没有从更深的层次上改变教育的体制和模式。高等职业教育虽然越来越多地被熟知和接受,但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还属于边缘的范畴,学生选择进入高等职业院校学习更多的是一种无奈而不是情愿。高等职业院校美术教育专业的绝大多数学生并不是真正喜欢美术和有从事美术教育这一职业,更多的原因是文化课程成绩低而不得已选择了美术专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职高专的艺术类专业(美术教育专业、艺术设计类专业等)成为一些低分考生的“收容站”。我们的高等教育多年来一直是实施立足于学科本位进行人才培养的模式,生怕学不足;近年来普通高等教育教育本位、素质本位的口号也越来越响亮,生怕学不宽;这都直接影响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质量观念。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人才应具有高度职业适应性,这就需要在职业技能的培养上下足功夫,高等职业教育更要考虑的应该是学不学的专的问题。文化课成绩偏低、美术技能基础弱,是当前高等职业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普遍状况。这种情况造成在传统的美术教育教学模式下组织教学难度大,教学质量难保障。我们也看到,文化课程偏低的学生普遍的表现出对技术技能类项目的一种爱好,对技术操作性较强的实践课程的热情超过对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换个说法:这些学生“爱玩”。根据高等职业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整体特征,依据学前教育和初等教育对美术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从实际出发,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观。

3 关于课程设置的改革

学前教育教师专业技术范文5

论文摘要:学科教学知识观为高职“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为科学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提供有益的启示。一是促进教育、劳动和科学领域知识的全面协调发展,二是加强对教师企业实践的管理和指导,三是通过教学和教育科研活动使教师形成技术与高技能教学知识,四是加强对从企业引进和聘请教师的培养。

在20世纪80年代西方教师专业化运动中,美国斯坦复大学的shulman教授,针对当时在对教师的资格认证中将教师的教学能力简单的理解为教师具备学科知识和教学知识的问题,提出了“学科教学知识”这一重要概念,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在教学中将特定的学科教学内容加工转化,形成的学生能够接受的知识。学科教学知识的形成需要教师对学科知识、教学知识、学生知识、情景知识等进行整合,并对教学经验不断归纳、总结与调整,因此,学科教学知识具有实践性、情景性和个体性。学科教学知识的形成揭示了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复杂过程,对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更为深入与科学。

高职学院是为生产、建设、服务与管理一线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也不同于学科教学的教师,因此,本文把高职“双师型”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称为技术与高技能教学知识,高职“双师型”教师实际上就是具备技术与高技能教学知识的专业教师。

当前,在高职学院进行的“双师型”教师建设中,对“双师型”教师内涵的理解也存在简单化现象,认为“双师型”教师就是具有理论教学和实践能力的专业教师。学科教学知识观为我们认识“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对高职“双师型”教师建设也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促进教育、劳动和学科领域知识的全面协调发展

普通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的形成主要来源于学科——教育两个领域的知识,而高职专业教师的技术与高技能教学知识的形成至少来源于教育一劳动一学科三个领域,此外,还需要其他领域的知识,如文化知识、语言表达知识、语言交际知识等。

技术与高技能教学知识的形成与以上领域的知识都存在联系,特别是劳动领域的知识对高职专业教师来说显得尤其重要。因此,完善高职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使不同领域知识协调发展,是“双师型”教师建设的基础。

目前高职学院的专业教师,无论是从生产一线引进的教师,还是直接从工科大学毕业的教师,他们的知识结构都存在一定问题。从生产一线引进的教师主要缺乏教育领域的各种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可能滞后,技术和工艺应用的知识也可能逐渐滞后;从工科大学毕业的教师,既缺乏教育领域的各种知识,又缺乏技术实践领域知识,而且专业领域知识往往也需要不断更新。这些不利因素都将制约专业教师技术与高技能教学知识的形成,影响到“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因此,高职学院在培养“双师型”教师时,首先需要对不同专业、不同成长过程的教师的知识结构进行科学的诊断,确定培养内容,然后结合学校和专业实际,采取不同的培养模式和不同途径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使不同领域的知识结构更加合理,为教师技术与高技能教学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二、加强对教师企业实践的管理和指导

劳动领域的知识是高职业专业教师知识结构与学科教学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同之处,也是高职教育职业性与技术性的体现。因此,参加企业实践,获取劳动领域的知识,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必由途径。

政府管理部门和学校都非常重视专业教师的企业实践培训,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教师参加企业实践的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对教师参加企业实践工作缺乏科学管理和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养效果。因此,应该加强对教师企业实践的管理和指导。

首先,要明确参加企业实践的目的和任务。专业教师参加一线生产与管理活动,其目的就在于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最终提高自己技术与高技能教学能力。因此需要了解一线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素质、能力和人才成长规律等劳动领域的各种知识,避免只是把任务局限在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上,将企业实践的意义简单化。

其次,在参加企业实践前做好知识储备工作。在教师加企业实践之前,需要对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进行评估,针对性地完善其知识结构,特别是职业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储备,以保证在企业实践活动中,能够用职业教育理论知识去整合实践知识,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技术与高技能教学能力。

最后,加强对教师企业实践活动的指导与管理。一方面,需要学校和企业共同参加教师企业实践的管理。企业需要保证教师能够在生产一线获得尽可能多的生产技术信息、人才管理信息,并对操作能力进行考核;另一方面,学院应引导教师在实践活动中,要从职业教育的需要出发,学习实践知识、技术知识、技术人才成长的知识等有教育价值的知识,并转化为课程内容,形成良好的职业技术教学能力,并对教师的职业技术与高技能教学能力发展情况予以评估。

三、通过教学和教育科研活动使教师形成技术与高技能教学知识

技术与高技能教学知识的形成是基于教学实践,需要在教学活动中对教学内容不断改造,转化为有利于培养学生技术和高技能的内容,并以有利于学生接受的形式呈现。因此,专业教师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并不意味着就具备良好是技术与高技能教学知识,还需要通过教学实践和教学科研活动,把不同领域的知识不断整合,在实践中不断反思,逐渐形成独特的具有自我经验的技术与高技能教学知识。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教学科研是当前培养教师技术与高技能教育能力的重要途径,但也是当前高职学院科研管理工作比较薄弱的地方。高职学院应充分调动基层教研组开展教研活动的积极性,引导基层教研组以职业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为指导,结合学校专业、教师队伍现状、学生实际等情况,大力开展主题教育教学科研活动。

四、加强对从企业引进和聘请教师的培养

学前教育教师专业技术范文6

关键词:信息技术 农村小学 教师 专业 发展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2(b)-0237-01

1 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发展现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在农村小学已历经数载,但就目前信息技术教育发展来看,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很多农村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师往往一个人教全校的信息技术课,没有可以请教学习的人,造成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发展只靠自己摸索,使得许多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成长发展十分缓慢,有的甚至停滞不前。

1.1 年龄和教学水平偏低

现阶段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年龄普遍较低,都是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他们在专业水平上比以前的信息技术教师有一定的提高,但是信息技术教育是信息技术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的结合,单纯只是有较高的信息技术专业水平是不够的,还需要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用科学的理念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1.2 工作繁杂

农村小学一般规模较小,信息技术教师一般还兼职教授其他课程。此外,信息技术教师一直以来面对的是一系列复杂的工作:打字出卷、成绩分析、维修机器、课件制作、网络维护等杂事占据了信息技术教师大部分工作时间。从技术教学到综合实践;信息技术教师一直以来找不到发展的定位,疲于应付各种参观、检查和评比……

1.3 培训机会少

由于地域和经费等原因,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参加培训的机会较少,即使参加了培训,也学不到任何可以提升自己专业水症的实质性的东西,不能促进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

1.4 专业发展不畅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大多数地区都没有单独的职称系列,教师的职业发展之路极其不顺畅,在学历、工龄等其他条件基本相同的前提下,信息技术教师要获得相同的职称升迁,往往要比其他学科教师多付出好几倍的努力,在很多地区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几乎被剥夺了专业发展权。

2 制约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

2.1 角色定位不明确

根据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现状,可以大体将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划分为:学科教学、研究开发、维护管理三大类工作。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往往是各种工作集于一身,只要与信息技术有关就有信息技术老师的活。这使得年轻的信息技术教师迷茫,找不到方向。

2.2 信息技术学科不受重视

传统考试观念阻碍信息技术教师的发展。由于信息技术不是考试科目,学生、家长以及其他学科教师和校领导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自然会把非考试科目的信息技术作为“副课”对待,相对应地,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的发展也就不被重视。

3 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

3.1 角色定位

要寻找发展的动力,首先要找准前进的方向,否则就会南辕北辙。信息技术教师除了要具备专业化素质,还应该具有强烈的专业发展自主意识,不要只是辅助别人,也要注意本职的发展,要寻找到自己教研教改、技术提高、研究开发的源动力。不要因为工种太乱太杂就消极怠慢,失去动力。

3.2 制定计划、加强学习

教师应制定自我职业生涯规划,对影响专业发展的错综复杂的因素有效地加以统合,使职业发展的道路更为顺畅,成功的机会更大。制定自我发展现划的步骤:(1)认识自我及所处时间与空间环境。(2)审视发展机会,确定发展目标。(3)制定行动策略并按目标逐步执行。(4)评价发展计划。

3.3 保持开放的态度,与其他教师相互合作、交流

要充分发掘、利用各种可利用的有助于自我专业发展的资源。教师必须与来自不同地区与学校的教师进行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使自己的专业视野更加宽广,扩充个人的专业内涵。

3.4 学校应在思想上重视信息技术

(1)对信息技术教师的录用严格把关;(2)根据学校具体情况为信息技术定好位;(3)建立积极的信息技术课教师评价体系;(4)在政策和经费上加强支持。只有教师自身逐步认可教师教育,教师教育才能成为教师继续学习的重要方式。

4 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手段

4.1 博学多读

教育学、教学设计、心理学、经济学、哲学、历史、传统文化以及一些信息技术专业的书籍,都对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使信息技术教师的素养有所提高,做到厚积薄发。

4.2 敬业专心

有自己的计划和设想;有自己的安排和实施;能全身心投入教学实践与研究;名利基本较为淡薄,吃苦耐劳。

4.3 学以致用

善于多学科的联系与思考,注重信息技术与各学科之间的整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学与教研相互结合;善于反思与积累。

4.4 交流协作

能发现和抓住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多种途径提炼和保握自己的发展方向;都有一帮圈内的学者指导,如惟存教育中一帮信息技术教师,柳栋就是大师哥。咱们这个群里也是高手如云,是一个很好的学习交流机会。

5 结语

总而言之,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漫长而复杂一个过程,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与探索,实践与磨练,追求与付出。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的素质决定着信息技术教学的未来,相信通过我们不懈努力,一定会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带领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学走向辉煌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修订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 薛博,董玉琦,刘琳.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一项质的个案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5(3).

[3] 李锦晖,缪蓉.信息技术教师教育的实践与反思[J].中国电化教育,2004(7).

[4] 李明汉.教师校本科研与教育叙事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3(12).

[5] 曲天立.教育科研:境界要提升[N].中国教育报,2003-3-2(4).

[6] 陈方.近年来我国教师专业化研究综述[J].中小学管理,2005(2).

[7] 林刚.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研究[D].江西:江西师范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