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导论文范例6篇

艺术教导论文

艺术教导论文范文1

作者:张惠娜

教师从传统的以文本知识为支撑的传授者变成了引领学生走入丰富多彩“艺术殿堂”的领航人。网络为现代艺术教育教学所提供的丰富的、形象的艺术资源,可激发学生学习艺术的兴趣,提升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拓展教师的教学资源空间。其次,网络为艺术教育提供了灵活的教学方式。网络艺术教育打破了传统艺术教学中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师生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传统的艺术教学常常受到场所、时间、天气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一堂设计完美的艺术课仅仅因为场所的限制,有可能使教学的效率大打折扣。而信息时代的网络艺术教育为我们突破传统教学的束缚提供了条件。教师在网络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可以随时随地带领学生欣赏艺术作品、参与当代新媒体艺术活动,甚至与艺术家面对面地分享艺术见解。在这种自由、开放、愉快的学习环境下,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探讨艺术问题,评论艺术作品,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同时也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质性的改变。学生从过去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转变为主动参与到艺术创作、欣赏和评论的过程中,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网络也为艺术教学的互动和延伸提供了可能,即使学生是在课堂以外也可以主动学习艺术知识。网络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艺术作品、交流艺术见解的平台,让学生随时都可以将自己创作的艺术作品到网上,并通过论坛、微博、博客等方式与外界进行交流。另外,网络的检索和查找功能也有利于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从而建构起整体而系统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网络信息资源的共享使艺术教育教学的方式更加灵活和丰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教学效率。最后,网络为艺术教育提供了新型的师生关系。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受教育的机会大大地增加,博物馆、美术馆、电影电视等视觉影像造就了许多无形的教师。课堂上教师的文本讲授已经不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艺术教育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转变。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灌输者,而是成为整个艺术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在网络等信息技术的教学氛围下,师生关系的双边性加强,既丰富了教师的教,又重视了学生的学,学生不再是理论知识的“接收”对象,逐渐转变成了教育过程中平等的参与者、合作者和自我教育的主体,进而成为新型教学观中的主体。网络改变了教师是课堂的唯一主角的方式,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和认识的方式必然被革除,师生将在形象、生动、活泼的艺术氛围中,平等地进行情、知、意的交流。在新型师生关系中,教师更多的是观察,同时也避免了完全“放任”的状况出现。在具体的课堂互动中,教师要成为教育的促进者,并且注意从学生的作品中体验与思考学生的思想,以遵循序渐进的规律因材施教。师生之间的关系在网络的语境下更加平等,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是一种新型的“合作关系”。

网络在常态艺术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会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点。如最初只是简单的E-mail通信、计算机辅助教学网页运用,后来则用网络来调控教学活动、传输教学内容等。网络在艺术教育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深入,其运用方式一般呈现为以下两种模式:一种是以网络为辅助手段的教学模式;另一种是以网络为学习平台的教学模式。以网络为辅助手段的教学模式。网络在最初仅仅作为辅助常态美术课的一种教学手段。具体的运用就是在多媒体教室的母机上连接终端设备,并通过终端机连通校园网或其他局域网上的子机,从而实现美术教案、课件和学生作业的资源共享,同时利用互联网上的各种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进而实现教学的无纸化和共享化。网络信息的视听资源大大地丰富了艺术教育的课堂,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视听盛宴”,刺激了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从而使艺术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笔者在杭州市某小学调研期间,了解到该校的每个教室都配备了“智能电子交互白板”。这种电子白板能够使用从互联网下载的教学数据,并能加以注释、编辑,还能综合运用声音、图像、文本多种模式,具有灵活的交互功能。实践证明,它在开拓课堂内容、促进合作、提高教学成果等方面收效显著。“以网络为辅助手段的教学模式”进一步的发展是“网络教室”环境下的艺术教学模式。随着网络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程度进一步加深,这种模式能够将在课堂学习的成员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师生人手一台电脑,构建了一个小型的局域网。教师机与学生机之间可以进行信息互动。

教师可以随意选定某个学生机的屏幕画面,并且可以与任意一个学生机进行语音交流。学生可以通过电子举手功能进行呼叫和提问,而教师也可以对某个学生机的提问进行单独的语音和画面创作的辅导,从而实现了教学方式的转变。这种教学方式增加了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机会,丰富了学生学习创作的方式。此外,教师的个别辅导也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基于网络学习平台的专题教学模式。网络在给艺术教育教学提供丰富资源的同时,也会给一些判断力不完善的青少年学生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于是,在校园内建立一个学科教学网站就显得非常必要。这样的网站应该是在对不必要的甚至是负面的信息进行过滤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以艺术教育网站为例,它除了提供大量与艺术教学相关的课件、教案等信息外,还应该是人性化的展示、互动和交流的平台。在相关教育技术人员对繁杂的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之后,这种专门的教学网站才能够直接地运用于课堂教学。这种教学模式避免了网络信息过度开放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也促进了师生在新一轮的艺术课程改革中的共同成长。由于网站具有24小时开放的特点,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时间限制,从而使师生的学习变得更加自由,学习效率也得到了提升。网络的在线作品展示功能和多元评价功能也十分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性的发挥。课堂学习、课后讨论和互动评价等在网络学习平台之中形成了一个整体。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有连贯性。同时,网络成长档案袋记录的学生学习成果,使学生的学习成长清晰可见,有利于学生新旧知识之间的建构。总之,艺术学习网站在教学中的运用促成了基于网络学习平台的专题教学模式的生成,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了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建构,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效,进而促进了综合性人才的培养。

艺术教导论文范文2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艺术的主要方法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教学规律,结合课文重点内容来设计导入,本人认为以下四种方法值得一试。

1.“丢包袱”导入法

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宜、精当的问题导入,这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即“丢包袱”法。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心理学上认为:思维过程通常是从需要应付某种困难,解决某个问题开始,概括地说,思维总是从某个问题开始。根据这个原理,新课的导入,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既体现教学重点又饶有趣味的问题,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创设逐疑探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如《统筹方法》一课,我一上课就说:“今天语文课,我考大家一道数学题。”语文课考数学,一下子吊起了学生“胃口”。于是,我挂出事先已设计好题目的小黑板:星期天,小明妈妈出门。走时,交代小明完成三项任务:煮饭、做作业、拖地板。假如每一项任务都须用一小时完成,请你想想:能否用最短时间完成这三项任务。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发言,经过讨论之后,引入新课《统筹方法》。这一课重点内容自然迎刃而解。

2.知识型激趣法

我国有句古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道出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所谓知识型激趣法,就是教师充分利用自己较为广博的知识,组织成生动优美的教学语言,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

例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一文时,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 “学们,苏轼有首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烟雨蒙蒙,远山近水,尽在画中,漫步湖边,荡舟湖上,令人如在画中游。而到了夏天,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瑞士景色最美:绿色山林,环绕着浅蓝色的湖泊,映衬着阿尔卑斯山头的皑皑白雪;悬崖上瀑布流泻,草地上鲜花盛开,无愧于“世界公园”的美称。同学们知道哪儿的秋天和冬天最美吗?这就是我国著名的“泉城”济南。老舍在《济南的秋天》一文中写道:“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了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在作者笔下,济南的秋天和冬天如诗如画,别具情致。今天,我们先来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 教师引古博今,讲得生动活泼,热烈精彩,妙趣横生,学生听得神思飞越,如痴如醉,欲罢不能,那么课堂上出现的将是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高涨,活泼热烈的教学场景。

3.前后知识联系法

就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和已学过的知识出发,并结合所授课文的内容及其特点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例如导入新课《范进中举》可以这样开头:

我们学过了《孔乙己》,鲁迅以传神的笔调,塑造了一个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孔乙己”这一典型形象。孔乙己的悲惨命运,使我们从一个侧面认识到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今天,我们要从范进的喜剧命运的另一个侧面,去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荒诞和罪恶。

学生的认识是逐步向前发展的,不可能产生大的跳跃。因此,由已知走向未知易于成功,新的知识用旧的知识作为台阶易于被学生所接受。由“孔乙己”这一刚学过的人物入手导入新课,还可以使两个形象形成对照,形成有机的联系。

4.情感感染法

就是教师在导入新课时,用深情的语言,把自己的情感与文章的情感溶化在一起,来打动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使文章与学生的“心”,教师与学生的“心”,发生共鸣,形成一个情感交融的教学氛围。例如在导入新课《回忆我的母亲》时,可以用以下导语:

【沉痛的语调】同学们,1944年2月25日,同志的母亲钟老夫人不幸去世。4月10日,延安各界举行公祭,挽联很多,党中央、、都写了挽联,其中党中央的这幅挽联是:“八路公勋,大孝为国;一生劳动,吾党之光。”上联歌颂同志的丰功伟绩;下联是对钟老夫人勤劳一生的崇高评价,也表明伟大的共产党与亿万人民的母亲的血肉联系和鱼水之情。在这次公祭之前,同志已经深情地写下了《回忆我的母亲》这篇感人肺腑的叙事散文。

教师以沉痛的语调,缓慢的速度,悼念的口气叙述,目的是使学生的心理状态一开始就向作者靠拢。用党中央的挽联导入新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明白的母亲就是千百万劳动人民的母亲,为文章结尾部分“升华”主题埋下伏笔。这样一个开场白,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情感,使他们沉浸在对“我的母亲”的深切怀念之中,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艺术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首先,要有针对性,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可接受的程度,采用不同的导入法,不能生搬硬套,要灵活机动,不刻板,不单一。如《纪念白求恩》一课,既可用“语感传送”法,又可用图示的直观法,还可用白求恩事迹导入。这就要根据实际需要,采用最佳的方式方法,真正做到既扣“文笔”,又扣“心弦”。

其次,要明确“导入”与“整个课堂”的关系,不能让“导入”淹没整个课堂的教学。“导入”只能是“导火线”。时间方面亦应控制在5分钟左右,不能太长。

艺术教导论文范文3

古典严肃的文学艺术在学生中受喜爱的程度远不及通俗感性的流行艺术,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到青年大学生审美观念的变化与国门大开、流行文化盛行和价值取向改变有着密切的联系。外界对现在大学生的审美情趣褒贬不一,更有学者批评当今大学生文化艺术品位庸俗化。我们要注意大学生审美情趣的变化,引导他们不要把过于低俗的东西奉为时尚,把高雅的文化艺术视为落伍;教育他们不能把传统与现代截然分开,二者是有机联系的。社会倡导的美应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做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高校艺术教育应该运用恰当的引导方法让大学生既接受传统审美观念,又不失他们独特的审美情趣。

影响当代大学生审美情趣变化的因素

经济上一系列重集体轻个人的政策影响了当时的社会舆论,在大众思想上形成了重集体轻个人的人生价值观念。大部分的生活用品靠国家计划供应,普通民众没有开展自己喜欢的文化娱乐形式的经济能力,只能随大流。可以说当时的经济环境限制了青年人对多样化审美情趣的培养。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环境的逐渐开放,各种经济成分在中国内地的出现,应运而生的不同文化形式迅速发展,对大学生的审美观念具有重要的影响。其次,在政治上,国家在思想文化上的政策对大学生的审美观念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改革开放之前的“政治时代”,中国社会的主导理念是政治决定一切。随着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上,国家对文艺工作进行了必要的调整。政治上较宽松的氛围以及相对自由的政策环境,使得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审美观有了改变的空间。在文化上,大学生审美情趣变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改革开放后文化的逐渐多元化。全球化影响的进一步扩大,使不同地域、不同传统、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碰撞、融合。面对纷繁复杂的文化“万花筒”,青年大学生有机会接触更多不同的文化样式,从而形成了不同于以往的审美观念。另外,在学校教育上,改革开放前后对于艺术教育的工作目的也不一样,这对于长时间生活在学校的大学生有一定的影响。

艺术教导论文范文4

作者:赵琛 单位:昆明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讲师

计算机数字技术对艺术推波助澜的同时,带来了“重技术,轻创新”的问题值得深思。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活动受制于计算机、程序等硬件框架中,难以真正实现设计艺术创新的突破。设计作品的优劣从某种角度来说,是由设计思维的深度来决定,而我们从这几年学生的设计作品和课程作业不难看出,学生对计算机的依赖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很多学生认为学习和从事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最重要的就是熟练运用计算机及其相关辅助软件,学生极其不重视设计理念的形成,忽视在设计语言方面的突破,重形式、轻内涵,一心埋在数据材料库里东拼西凑,很多作业都缺乏设计原创性。计算机数字技术的应用是数字媒体设计艺术创作的基础,其成果依存于计算机处理技术,因而其兼具了艺术表现和技术特效,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传播理念。因此,计算机数字网络时代更需要清晰、独创而富含文化底蕴的设计艺术创新,在数字媒体艺术教育中强化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

作为一门创新性学科,需要设计主体具有超强的行业前瞻性和创造意识,而创造性思维能力是设计主体整体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架良好思维品质的重要支柱。因此,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的目标即是在熟练掌握计算机辅助工具的同时,培养有创新能力的综合型设计艺术人才,教学的重心仍旧是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首先,设计理念的创新是数字媒体艺术创新的基础,它是数字媒体艺术设计解决问题和进行思想交流的核心。设计语言和表现手法的创新等艺术形式都是在设计理念的指导下进行的。计算机数字技术作为一种新的设计表现工具,在为数字媒体艺术创作提供了更多可能性的同时,“似曾相识”的设计作品也是比比皆是。这说明设计理念创新在数字媒体艺术活动中具有决定性意义。设计理念的创新需要设计者具备广泛的知识、深厚的艺术修养和生活阅历,这样才能在变化万千的设计领域中不断传达有益而独到的设计理念。其次,设计理念的准确传达需要结合计算机数字媒体技术语言来实现。语言是传达信息的媒介之一,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创新中,使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是决定设计理念传达准确的关键,其直接性、准确性和独特性在人们交流思想、文化传播、信息交互等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受众也正是通过设计语言与自身经验加以印证,最终明白设计者所希望表达的思想情感和文化内涵。计算机技术为设计语言创新提供了新的艺术样式,它是区别于语言这种理性符号系统的另一符号系统,因此,加强对计算机数字媒体语言的创新性研究十分重要。

通过仔细探寻生活中一切可能采用的元素,结合技术创新充实到设计语言的创新中,使得设计语言的创新形式能够准确独到地阐述设计理念。创新是人们对过去经验或知识的超越而不断地推陈出新,创新是设计艺术发展的内在要求,是设计艺术的灵魂,但是创新并不是对传统的抛弃,而是对人类传统文明、精神和文化精髓的延续和发展。因此,在数字媒体艺术领域,我们需要不断地进行设计理念的创新,加之以拓展丰富的设计语言并辅之以先进的技术。尽管数字媒体艺术是在数字技术高速发展基础之上应运而生的新兴学科,但是它仍然需要在技术的基础上体现艺术本身所具有的创造性,这是设计艺术的核心所在,也是数字媒体艺术蓬勃发展的根基所在。结语数字媒体艺术是一门跨学科专业,其既体现了艺术的个性化,也实现了学科的多元化,它将艺术、科学和社会经济整合为一体,努力实现创新型数字媒体艺术人才的培养。而创新型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要注重创新潜质的挖掘,能熟练利用计算机新媒体设计工具进行艺术作品的设计和创作的复合型应用设计人才。因此,计算机时代下的数字媒体艺术教育在要求完善合理的知识结构,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强烈的创新意识、较高的技术素质同时,也要提供学生具有开放性、行业参与性和实践性的探索平台。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科技展示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全面开发适应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所需要的综合数字媒体艺术人才而努力。

艺术教导论文范文5

如果从广义上讲,艺术也包括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从狭义讲,艺术则专指文学以外的其他艺术部门,文学与艺术并称为文艺。如果追溯到原始艺术,人类从事艺术活动已有数十万年的历史。可以说,艺术史与文化史一样的古老。然而美学作为一门正式学科的出现,仅有一百年左右的历史。随着艺术的产生,历史上的思想家就有了一系列关于艺术教育思考的论述,就有了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学者基于个体发展和社会文明的需要对艺术教育问题的研究。艺术教育学的建立可以说是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必需。在中外历史上,有许多哲学家、美学家、教育家对艺术教育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论述。当从道德教育的特殊方式来论述艺术教育时,就把它作为道德教育理论的一部分。

艺术教育可以为文化教育服务,我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在教育学科的构建中,非常注重艺术教育理论的建设,注重艺术教育中对智力的开发和陶冶情操所发挥的作用以及艺术意向非形式的统一。将艺术教育与知识学习互为统一。将艺术教育与知识学习互为统一、互为渗透。蔡元培将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做了明确的区分,展示了它们的区别,其中艺术教育包括建筑、雕刻、图画、音乐。而审美教育的范围要宽泛一些,它除了艺术教育外,还包括文学及文化范畴,如园林点缀、言谈举止、装簧布置、自然风光、社会风俗等,凡是含有美的因素的事物均包括在内。蔡元培不仅注重艺术教育,而且其作用予以充分的肯定,主要从两方面来认识,首先可以开启智慧促进知识的学习。如几何学习中的点线虽严谨、枯燥和乏味,但在图案画及建筑、器具的形式上不能没有其配置。如数学比较枯燥,但符合黄金分割比例的对象在视觉上更具有美感,这充分体现了艺术与科学的内在统一性。还有,在声音成为音乐、色彩的情感因素、天文对象的魅力等等,都能成为艺术与科学之间的沟通点,使艺术教育与科学知识具有更直观、明确、具体的意义。近代中国的美学家望国维更是积极倡导完善教育体系,他将艺术教育(含美育)与德育、智育、相提并论。他把艺术教育归入到教育体系,将它达到教育目的、实现教育宗旨的不可缺少的基础地位。

现代的各种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不是某一种教育的片面发展所能代替的,素质教育是需要事实艺术教育的。如此,才能使受教育者的智力、意志、审美、体能体魄、动手技能的全面培养和提高。欲达此目标,不能没有兼有感性和理性、自由和规范、功利和超越的艺术教育。因此,历史上的思想家对艺术教育的思考、论述;当代学者对艺术教育意义的充分肯定;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对艺术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教育实践提出的课程,必然导致艺术教育学的建立。由此,以马克斯主义哲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进行艺术教育学的研究。探讨并尝试建立一个相对科学和完善的理论体系,是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的。

二、艺术教育的的对象和范畴

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艺术教育学的对象和范畴将会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认识能力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等因素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就现阶段的状况而言,艺术教育活动应该作为教育研究的对象。艺术教育活动通常具有两种含义。一方面,它指不同门类艺术教育活动中的教育结构、功能和规律;另一方面,它又包括各种艺术活动中的教育结构、功能和规律。如唤醒某种情绪,并使之跃动,使人发觉出心灵中美好的思想和观念。使邪恶、不幸与灾难不在恐吓人的心灵,并转化为可以认知的因素等。从艺术教育的操作来看,执教者多以艺术品为媒介,教化和感染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又不断与之沟通,不断调整着艺术教育的运做过程。而艺术教育活动,作为社会教育系统的子系统,还要受艺术教育环境的推动和制约。

如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方针、政策、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社会经济状在内的艺术教育环境的推动和控制。艺术教育学科的范围,通常应该包括艺术教育学的基本理论,艺术教育学说、制度,遗迹艺术教育学的基本操作方法。艺术教育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应该包括艺术教育活动的性质和特点,艺术教育在教育体制中的地位,艺术教育施教者和受教者的素质、能力要求;艺术教育本身的操作方法;作为教育媒介的艺术品的特性、要求;艺术教育活动的功能、方法、过程、效应,他的最终目的以及与社会精神文明的关系,还要探讨不同门类艺术教育的方法等。艺术教育学的理论涵盖面较广,涉及到许多学科。他作为教育学的一个分支,要依靠教育学,离不开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他又离不开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研究以艺术为媒介的教育。他作为一种社会性教育,也是社会现象和行为,将受社会制度、科学技风俗伦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审美趣味的影响。因此,艺术教育学应该与社会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运行协调一致,它应该以个体和群体、情感和理智的统一为最终目标。

在具体的体系构架方面,广义上的艺术教育学应该包括理论、历史、实践三个部分,而狭义上的艺术教育学是指他的基本理论。艺术教育学的任务主要是指描述艺术教育现象,这种现象是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以物象形式进行,把教育的功利目的渗透融合在艺术意象中,并以感性的形式传达知识、文化、道德等方面的内容。它要揭示艺术教育规律,提供有关艺术教育现象的知识,并善于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透过种种纷繁的现象,阐明艺术教育活动的各个因素、环节、层次的关系,揭示其本质和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他要致力于建立艺术教育理论体系,要用合乎逻辑的形式构成一个符合艺术教育实际,还具有前瞻性指导作用的,显示艺术教育本质规律的理论体系。除此,他还要指导规范的艺术教育活动,当代西方美学家托马斯-门罗认为,美学理论的宗旨不能仅仅停留在认识领域,成为一种空洞的理论,而是要成为一种能够指导实践的可靠的理论。基础美学尚且如此,而艺术教育学的理论应当是能指导艺术时间的普遍性原则和方法。而最终走实践和应用的是艺术教育学理论的趋向,艺术教育学的理论应该具有双重性,既指导实践,又接受实践的检验,对教育实践具有规范、调控、指导的作用。艺术教育学的方法论原则,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原则为指导,将认识和实践相统一;历史和逻辑相统一,把这些方法运用于艺术教育学的研究,是艺术教育学的方法论原则。

艺术教导论文范文6

2006年12月1日至2日,由《艺术教育》杂志主办、江西师范大学承办的“第二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在江西南昌举行,来自全国各地不同类型的30多所艺术院校的80余位专家参加了会议,集中研讨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背景下艺术教育特点与策略”的相关问题,创造了艺术教育思考的“峰会”的高度。

2007年9月27日至28日,由《艺术教育》杂志主办、沈阳师范大学承办的“第三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在辽宁沈阳召开。来自全国50余所各类艺术院校的近百位专家及代表参加了论坛,来自我国台湾地区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艺术教育学会主席和美国麻省艺术学院的专家代表的参与,表明了“论坛”的影响力与所受到的关注。论坛对艺术教育在新形势下从单一的纯粹艺术教育转向保持纯粹艺术教育传统优势、大力发展应用艺术教育并重的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2008年11月22日至23日,由文化部文化科技司与《艺术教育》杂志主办、上海师范大学承办的“第四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在上海召开。来自全国百余所艺术院校和美国、韩国5所艺术大学的专家、管理者近200名代表参会,就“探索艺术教育特色办学之路”分学科研讨,注重探索性、创新性、前瞻性和整体性。对中国艺术教育的一元价值、二元结构提出结构设想,其规模之大、质量之高,尤受业界关注。

2010年6月25日至26日,由文化部文化科技司与中国文化传媒集团《艺术教育》杂志共同主办,大连艺术学院承办的“第五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在辽宁大连召开。论坛主题为“回顾总结建国以来艺术教育发展历程,研讨艺术院校特色建设与创新教育”。全国百余所知名院校的院长、专家、学者等100余名代表参会,此次研讨的话题,进一步说明论坛主题的内涵在不断加深、外延在不断扩大。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探索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教育办学之路开启了一个新的窗口。

2011年10月28日至31日,由文化部文化科技司与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共同主办,《艺术教育》杂志和云南艺术学院承办的“第六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在昆明举办。全国百余所各级各类艺术高校(学院)及英国、韩国、日本、泰国、瑞典多所大学的近200位专家、学者、院(校)长及优秀教师参加了论坛。此届论坛围绕“研讨传统艺术学科改革发展之路,新兴学科创新建设之路,从而更好地建设、完善适应时展需要的现代艺术教育体系,促进我国艺术高等教育和谐发展,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题,探讨了艺术教育面临的形势和未来发展之路。此届论坛在艺术学升格为独立的学科门类、十七届六中全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目标的背景下召开,传达了重要的信息,同时交流了各自的经验,使论坛真正成为艺术院校沟通交流的平台。

2012年11月23日至25日,由文化部文化科技司与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共同主办,《艺术教育》杂志和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承办的“第七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在广州举行。本届论坛的议题是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与十精神,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加强艺术学科建设和艺术人才培养;探讨文化强国背景下艺术学科建设的新视野、新思路与新跨越。参会专家及代表对当前艺术教育发展中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对艺术学升格为学科门类背景下艺术教育如何实施战略调整、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学科以及师资队伍建设、艺术教育资源开发与配置等进行深入交流,为促进艺术教育管理者拓展视野,增强战略思维和管理水平提供了新的思路,也对十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号召做出了积极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