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考察报告范例6篇

智慧城市考察报告

智慧城市考察报告范文1

一、招聘计划及岗位

本次计划公开招聘工作人员14人,其中招聘技术维护人员2名、宣传人员2名和12345接线人员10名,具体招聘岗位情况见附件《咸阳丰业人力资源有限公司公开招聘渭城区智慧城市运营指挥中心工作人员岗位表》(以下简称岗位表)。

二、招聘对象和条件

(一)招聘对象

符合公开招聘条件,年龄在18周岁以上,28周岁以下(2000年1月1日至1990年1月1日期间出生)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具体岗位招聘对象资格条件按招聘计划表岗位要求确定(详见附件)。

(二)应聘人员基本条件

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享有公民的政治权利;

2.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3.具有招聘岗位所需的文化程度和业务能力;

4.身高在男1.65米、女1.6米以上适应岗位要求的身体条件;

5.学历要求:获得国家承认的大专及以上学历。

(三)不符合招聘条件的主要情形

1.曾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或曾受过开除处分,正在接受调查或截止2018年1月1日尚未解除各类党纪、政纪处分的;

2.曾在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考试中被认定有舞弊等严重违犯招聘纪律行为未满5年的人员;

3.不符合本次招聘的基本条件和岗位资格条件要求的。

三、招聘程序

本次公开招聘工作,按照公告招聘岗位和所需资格条件要求,采取现场报名、资格初审、笔试、面试、体检、综合考察、录用和签订合同等程序。

(一)招聘信息

由咸阳丰业人力资源有限公司负责招聘公告。

(二)报名、资格审查与缴费

本次公开招聘采取现场报名,现场资格审查的方式进行。

1.报名时间:2018年1月5日—1月11日;

(上午8:30—12:00,下午14:30—18:00)

2.报名地点:咸阳市西咸新区世纪大道中段55号启迪会展中心A座10层10-02室;

3.报名方法:应聘者报名时,须持本人近期二寸免冠彩照4张、身份证、毕业证、学位证原件、复印件2张及《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或在线验证报告(教育部学信chsi.com.cn),现场填写报名登记表。经现场审查,符合报考条件的缴费确认。未缴费的,视为自动放弃;

4.按照相关文件规定,收取每名考生报名费50元;

智慧城市考察报告范文2

针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持续高温,很多专家给出建议,智慧城市不能只停留在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上。那些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缺少总体规划和应用作支撑的盲目举动,只会造成大量资金和资源的浪费。而智慧城市建设最大的难点是观念革新、各种信息的整合和资源的共享,而非技术。因此,智慧城市的建设仍要抓住提升市民生活的体验这个最终目标。

在2014 年3 月22 日由中国工程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主办和CSST成员企业智慧中国(控股)有限公司支持的“城市与生活的智能化”中国工程院院士论坛上,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就强调:“智慧城市建设中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市民的生活过得更好。”

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徐扬生也点出了中国工程院院士论坛的目的——讨论如何将智能化技术运用到城市和老百姓的生活当中去。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论坛上,数十位专家学者的学术报告,对构建智慧城市所需的关键技术、关键科学问题和关键文化提出见解,同时为我国家城市智能化发展的战略提出了科学的建议。

智慧城市的技术支撑

武汉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德仁在演讲中,首先抛出自己对“智慧城市”的定义。随后,李德仁阐述了“智慧城市”的支撑技术并提出了智慧城市的基础架构,即基于数字城市、物联网和云端运算建立的现实世界和数字世界融合,以实现对人和物的全面感知和控制,并提供智能服务。针对物联网采集海量的数据,包括较为典型的地理空间、视频等几类大数据的分析,李德仁提出,智慧城市的大数据既是前瞻性科学问题,也是推进智慧城市发展的原动力,它必将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深圳市城市规划和国土委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郭仁忠在主题为《GI技术支撑下的智慧城市业务重构》的演讲中提出,与城市发展相伴随的问题越来越多,智慧城市是人类解决城市问题的探索之一。从解决问题的路径来看,智慧城市是通过开发利用网络空间来解决城市地理空间的问题。由于网络空间的特殊性,使得我们可以对传统的基于地理空间的各类业务流程、作业模式进行重新构造,并解决传统模式下的各种问题。这种重构可以认为是智慧城市环境下相关行业的智慧转型,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本要义。

同时,潘云鹤在演讲中也提出:“智慧城市建设需要研究的课题非常多,既有经济学方面的,又有城市规划方面的,还包括智能建设、智能家具、智能生活和科学技术等方面。”因此,潘云鹤认为,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大平台,当前信息领域的各个技术都可以在其中得到迅速发展。

从智能管理到智慧城市

基于多年来对多媒体、视频处理、模式视频等方面的研究,香港中文大学教授、IEEE 院士汤晓鸥在发表《大规模城市人群监控》主题演讲时提出,香港是人口密集的大都市。大型公众事件中的群体行为带来了诸多公共安全和交通方面的问题。人群管理也是车站、主题公园、会展中心、商场等大型公共场所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目前,汤晓鸥正在研发用于人群管理的多摄像头智能视频分析系统,该系统基于一系列智能视频分析的关键技术,例如人群特征提取、人群分割、人群密度估计、行人计数和人群流速估计等。同时,该系统主要应用于包括估计公共场所的人群疏散时间、聚集速率和人群非法入侵检测等,可协助警察和安保人员制定合理的方案,作出及时的决策,确保公众事件中的公众安全,提高公共场所的安全性和运行效率。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副校长、IEEE院士、IFAC院士秦泗钊在主题为《智能楼宇的能效策略优化技术》的演讲中指出,为了满足楼宇制冷的高峰时段的用电需求,一个有效的方法是通过需求侧响应对楼宇制冷用电进行优化的削峰和错峰,从而降低电力高峰时段的负荷。为在楼宇用户端实现“时变电价”的用电需求响应,未来需要采用具有实时反馈和预测能力的楼宇能效策略智能优化技术:利用时变电价信息、商业楼宇的实时负荷信息、天气预报等环境信息,基于实时优化和模型预测反馈控制技术,以及商业楼宇建筑材料固有的储冷能力,提出面向商业楼宇制冷的能效策略智能优化技术。

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范维澄则提出了对智慧安全城市的一些思考:第一,要实现城市公共安全治理体系能力的现代化,还有诸多的理念、方法与技术有待于思考和创新;第二,构建智慧城市,并在城市发展的全生命周期中关注和落实安全要素,是全面提升城市公共安全水平和应急管理能力的重要举措。

从环境治理到智慧城市

多年从事环境水力学研究的香港科技大学副校长、香港工程科学院院长李行伟分享了香港近海水质预备系统的研况。李行伟介绍说,香港近海水质预备系统基于多年来在浮射流理论、水质模型和赤潮预测等多方面的研究,综合了水质预报、管理和三维可视化等功能,大大有益于香港的环境管理。同时,李行伟指出,该系统建立在互联网络和地理信息系统之上,使有关数据可以通过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程序传达给公众,使公众能够参与其中。未来,香港近海水质预备系统还可以拓展为一个涵盖珠江三角洲的大型水环境管理系统,以应对未来复杂的跨区域性水污染的挑战。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勇在主题为《城市矿山给力智慧生态城建设》的演讲中强调“智慧生态”。陈勇认为,结合智慧城市建设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强调建设智慧城市必须重视污水问题、垃圾问题、粪便问题和其它废物问题,并从废物循环再生利用多角度阐述了发展“城镇矿山”的重要性和内涵。通过发展“城镇矿山”,既可解决智慧城建设中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可使大量的废物资源得以再生利用。

最后一个演讲的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邹经宇是建筑评价方面的专家,目前担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城市住宅研究中心的主任。邹经宇在《重塑和谐文化与行为模式——从节能减排到智慧城市》的主题演讲中提到,在全球变暖、生态环境恶化的背景下,建筑物节能减排已成为必然趋势。高效、智能的能源管理系统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它也是建立智慧城市的必由之路。

智慧城市考察报告范文3

日历翻到了2800年,中国已在一星球上建立了一座大型的太空城。这座太空城市外形像一个巨大的陀螺,内设800座卫星城。

这天,“二零四”号卫星城的哈哈市长乘坐磁控火车外出考察。他来到银河系,忽然,一幢高耸云霄的摩天大楼展现在眼前。哈哈市长停下车,走进一看:“啊,好高的楼!足足有2008层。”“太空城友好保险公司”九个金光闪闪的大字高高的嵌在大楼的一侧。“原来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保险公司!”哈哈市长决定进去看看。

哈哈市长一想,这倒不错,我们星球里万一有个灾祸,投了保应该不用发愁了,于是哈哈市长按了一下全保险的电钮——他为全城的所有项目保了险。

两天以后,哈哈市长回到了“二零四”号卫星城,没料到,磁控火车一开进星球城的拱形城门就被一股巨大的火光给弹了回来。“出了什么事?”哈哈市长急忙从车上跳了下来。只见迎面一座实验大楼在火光中被炸得四分五裂。“不得了啦!智慧博士实验时不小心引起爆炸了,他已……”守门的老警长跌跌撞撞地向哈哈市长报告。

智慧城市考察报告范文4

“我建议你们一定要到我们那儿去看看。”5月29日,在第四届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的一场论坛上,河北邯郸、辽宁本溪的两位副市长口头邀请滴滴出行、德国戴姆勒等企业前去开展智慧交通项目,还向德国科隆市市长何珂女士请教:“怎样才能让市民切实感受到智慧城市的效果?”

此前不久,在贵阳举行的中国大数据产业峰会(下称“数博会”)上,贵州贵阳、新疆克拉玛依、陕西渭南、云南保山等地的领导则和学界、业界探讨和分享了有关大数据在智慧城市发展中的应用成果和经验。

从2013年1月公布首批智慧城市试点至今,我国进入试点范围的智慧城市已有近300个。但很多市民并没有感觉生活变得更为智慧,交通拥堵等“城市病”依旧严重。在当今时代,大数据能否成为建设智慧城市的工具?大数据的开放和利用难在哪里?

在数博会上,阿里巴巴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王坚指出,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上,人们一直在消耗大自然的资源,但互联网让人类可以自主产生数据资源。数据资源要产生价值,唯一的途径就是靠计算。

“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这些都离不开互联网数据和计算,当我们谈论云计算和大数据时,应该更注意到计算和数据在互联网时代带来的价值和影响。”王坚称,当计算成为公共服务,当互联网成为基础设施,当数据变为生产资料,一个新的经济时代就会到来,那就是计算经济时代。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林念修也表示,当下,信息经济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以大数据为代表的信息经济对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培育壮大新动能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林念修称,据预测未来5年,中国大数据产业规模年均增长率将超过50%,到2020年中国的数据总量将占全球数据总量的20%,届时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数据资源大国和全球数据中心。

大数据能对城市的建设和管理起到什么作用?这个问题在数博会“智能城市大数据与基础设施建设”论坛上被反复提及。

“数据处理能力是信息时代城市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将来的城市竞争也将依靠数据化。”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主任张新红认为,智慧城市是高度数据化的城市,“用数据说话、靠数据决策、依数据行动”。

在张新红看来,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从工业化城市到信息化城市的升维过程,是实现城市特征、功能的质变式提升,而数据化则是城市升维过程的标志,数据开放是建设数据化城市的突破口。

作为城市规划研究者,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表示,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让他感到振奋。因为大数据使地图和表格上的数据鲜活起来,让城市规划者透过地图上每一个标志,更为直观地放大每一个人、每一条路的轨迹所产生的价值,他把这样的过程称为“以流定形”。

“大数据为城市规划‘以流定形’创造了条件。”在他看来,大数据为城市规划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数据源,使城市的规划和管理可以从表层形态深入,挖掘城市的流动要素,从而制定和总结出城市发展的模型和方法,最终实现智慧城市。

为了进一步说明大数据和城市规划的关系,他还举了交通数据的例子:在地铁线路的规划中,可以根据手机的地理位置,了解城市人员的流动情况、不同时段的人员密度情况,从而确定地铁站点应该怎样设置才最准确。“这种大数据的模拟对城市规划来说,是非常好的、精准的测算。”吴志强说。

“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大数据起着望远镜、显微镜和水晶球的作用。”阿里研究院高级专家田丰认为,大数据既可以让城市管理者实时了解城市的整体运行情况,也可以快速查看城市中许多毛细血管般的小地方、小问题,从而实现基于大量城市数据累积的预测和研判。

事实上,在各地的智慧城市建设中,对城市大数据的利用早已开始探索。根据工信部2015年8月的《国家智慧城市试点2014年度工作总结报告》(下称《总结报告》),截至2014年底,在全部智慧城市试点中,启动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的共有89个,建设内容的总体完成进度超过50%;启动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建设的试点城市共有149个,建设内容的总体完成近半。《总结报告》指出,总体看来,公共信息平台和公共数据库建设推进状况良好,总体进度过半。

但智慧城市的试点单位所建立的公共信息平台和公共数据库是否发挥了应有的效用?在一些专家看来,这恐怕要打个问号。

在今年的数博会上,中国通信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新生提醒,智慧城市从几年前的概念引进,到现在的落地发展,有一些问题值得引起警惕:智慧城市发展这么多年,投入了大笔资金建设,但老百姓却没有感觉生活变得更智慧,甚至觉得建设智慧城市是一种“形象工程”,这到底是为什么?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副主任单志广提到,很多地方梳理了建设智慧城市的目标,也配合了当地的大数据发展行动规划,但要想在一个城市内把各种行业、领域、区域的信息和数据连通起来,面临的难度仍然非常大。“这不是说有了意志和文件就能解决,在现实中要有可靠的路径才可以推动。”

对此,张新生分析认为,主要的困难来自各种数据之间相互难以连接所造成的信息孤岛,他用“烟囱林立、条块分割”来形容这种现象。

何为信息孤岛?田丰解释说,目前很多行业和领域的数据都被封闭在各个系统内部,虽然内部可以查询调用,但对社会整体而言就是一个个信息孤岛。比如公安部门为了查案,想要查询犯罪嫌疑人的驾驶路线等交通大数据,虽然在权限上可以跨部门调用数据,但从技术角度来看,因为系统之间并不兼容,调用的成本和难度就会很高。

阿里巴巴集团法律研究中心副主任顾伟也举例说明:互联网地图服务商需要诸多地理信息,包括地名、道路规划、道路施工、道路开通信息、道路路牌信息、收费信息、景区信息以及住宅小区、商业楼宇、村镇信息等。这些信息分散在民政、交通、旅游、公安、规划、房管等十几个部门,企业要一个一个部门地去谈,一个部门一个部门地打通。“我们希望政府对数据整合管理,实现统一的平台开放。这样能最大程度地减少企业的开发利用成本。”

《总结报告》也指出,部分智慧城市的试点建设项目缺乏顶层设计和总体统筹,协同对接难度大,重复建设和信息孤岛现象依然存在。部门之间条块分割造成信息孤岛现象严重,特别是部分垂直部门的信息系统限于部门内部使用,缺少部门之间数据共享与应用。

如何解决信息孤岛问题?诸多业内人士建议推动各系统间的数据开放。北京邮电大学数据科学中心主任科学家高升在数博会上表示,在处理关于智慧城市中的信息孤岛问题时,首先要考虑的是通过获取城市大数据,深入挖掘各方面的相关性,从而解决问题,而获取这类大数据,则需要从技术上实现数据系统的兼容。

单志广提出,与数据系统间的技术兼容相比,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改变对大数据的使用和管理模式。“我们今天所有的工作都是用大数据倒逼传统思维模式,来改变过去的工作方式和认识方式。”他认为,这样的改变不仅要用技术方法解决,更需要从政府制度的顶层设计上去改变。

重庆邮电大学副校长刘宴兵说:“智慧城市的建设绝对是自上而下的推动过程,靠个人、高校、企业自下而上的推动肯定是不行的。”他建议,要想让城市大数据发挥应有的效用,突破信息孤岛限制,就应当从政府层面推动和刺激数据的开放利用,让旅游数据、交通数据、医疗数据横向跨接、联合使用。

“政府数据开放应当以免费、义务开放形式为主。”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韩涵博士指出,对含有安全隐私的公共数据资源,可以以成本法评估内部共享的成本,给予财政补贴。未来,信息系统为了实现开放共享而进行升级也会产生成本,建议这部分成本由国家财政给予补贴,这将极大地促进信息开放和信息资源的流动。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助理郑磊表示,数据取之于民,应该还之于民,在不涉及国家安全、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前提下,政府应该开放原始、底层的数据,让公众可以快速完整地获取政府权力运行中沉淀下来的原始数据,并且可以直接由机器读取,让人人都可以平等获得。

郑磊打了个比方,政府数据就像封装在玻璃瓶里的苏打水,看上去安静平稳,悄无声息,但只要打开瓶盖,就能瞬间迸发出无穷能量。他希望政府能把数据当成一种“市场原料”来开放,让数据在市场中创造价值。

政府数据开放的市场价值非常可观。贵阳大数据交易所5月26日的《2016年大数据交易白皮书》显示,2014年,政府大数据应用市场规模为9.06亿元,2015年,政府大数据应用市场规模达到16亿元。预计今后2年至3年内,政府大数据应用市场规模将成倍增长,2020年政府大数据应用市场规模将达1907.5亿元。

事实上,政府数据的开放利用早已在顶层设计上实现了突破。2015年9月,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从国家战略层面部署促进大数据发展,部署了三方面主要任务,其中政府数据的开放共享被排在首位。

但到目前为止,政府数据的开放、共享和利用进展仍较为缓慢,企业、社会组织与政府数据的对接仍然艰难。据刘宴兵的观察,很多企业想为大数据做点事,但他们并不拥有足够多的数据量,背后的原因可能在于政府出于数据安全的考虑,对相关企业不信任,拒绝提供城市相关的政府大数据,这就造成了政府数据开放利用的壁垒。

政府数据应该保密还是开放?保证政府数据的安全更重要还是发挥政府数据的利用价值更重要?天平的两端如何取得平衡,是政府数据的开放利用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智慧城市考察报告范文5

一、强化战略引领,大力提升中心城市地位

把握长三角一体化、网络化发展态势和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契机,积极深化各项事关长远发展的战略研究和重大规划编制,着力构建以大交通、大生态、大融合为先导的“大”发展格局,为建设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提供规划支撑。

(一)深化强中心战略,完善现代都市功能新体系

按照“提升中心、优化南北、拓展东西”的城市发展思路,精心开展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和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跨江沿江联动发展战略研究,优化城市功能体系和空间布局,引导中心各组团、各新城板块和乡村地区差别化、集约化、特色化、一体化发展,打造苏南一流的现代都市功能。加快构建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型、可持续的新型都市一体化发展格局。

(二)深化大交通战略,打造区域联动转型新纽带

积极谋求“中心城市、枢纽城市”地位,精心组织开展城市综合交通发展战略研究,完善开放高效的城乡综合交通规划体系。全力配合轨道交通建设实施,深入编制轨道交通线网线路及场站控制性规划、一二号线沿线土地利用规划。编制轨道交通一号线交通衔接规划、施工期间沿线道路交通组织设计、站点周边地区城市设计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等相关规划。

(三)深化大生态战略,构筑现代产业经济新高地

显山露水,保护挖掘沿江、沿山、沿湖地区生态、文化资源优势,加快构建市域生态廊道与生态慢行系统,统筹协调市域生态、产业、功能空间一体化布局,提升2.5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特色化发展势能,增强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内生动力,提升的区域竞争力。立足产城一体、创新驱动,深化园区、项目规划编制和服务,科学引导现代服务业、战略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布局,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规划支撑。

(四)深化大融合战略,构建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新格局

省市县联动、全方位对接,全力参与苏南城镇体系规划、宜溧金高点状发展地区规划等上位规划编制。深化常金一体化空间发展战略研究。指导辖市开展城市总体规划、城乡统筹规划的修编深化工作,实现大战略与县域转型目标的无缝对接。研究落实新型城镇化和小城镇分类引导发展策略。强化中心镇近期建设行动支撑和引导。全方位指导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大力构建“空间融合、资源整合、联动转型、互补共赢、各具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二、彰显城市特色,加快建设现代化精品城市

突出特色引导,探索实践“人民生活与经济发展和谐统一、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城市环境与文化内涵水融”的现代化精品城市建设道路,打造文化、生态、民生亮点;突出精品塑造,精益求精抓编研,规范高效抓审批,不折不扣抓监管,将每一个规划服务项目打造成经典之作、传世精品。

(一)以中吴文化为核心,推进江南文化旅游名城建设

抓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报批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体系研究成果转化。推进古运河城区段滨水地区详细规划、“季子”文化提升规划、第五批市级文保单位两线划定规划、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承载规划、焦溪古村落保护利用规划和张太雷旧居及周边地块、湖塘老街历史风貌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等一系列规划编制。开展孟河镇历史文化名镇、杨桥历史文化名村申报,全力推进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各项工作。以文化为主题,创意为特色,深化东经120生态步行街规划编制实施,细化文化基础设施、文化产业项目的规划服务,科学支撑文化产业转型和文化现代化建设。

(二)以生态宜居为重点,大力推进美丽建设

以创建国家人居环境城市为抓手,把握花博盛会契机,全力服务城市窗口地区、主要道路节点绿化提升工程。抓好市区环城郊野公园规划、高新区等重点区域景观生态系统规划编制,加强城市生态、湿地系统保护和景观特色塑造。精心编制主城区公园绿地布局规划,促进公园绿地均等化布局及功能品质提升。编制实施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优化市民出行和休闲健身环境。有序推进城乡生态绿道网和绿廊规划编制工作。不断优化生态规划体系,打造生态宜居高地。

(三)以民生幸福为根本,完善提升民本规划体系

组织编制城市暴雨内涝防范专项规划及雨水管网系统改造规划,提升城市安全保障水平。精心开展主城区危旧房、低洼地、城中村地区改造实施策略研究和有关地块改造实施规划编制,改善旧城区居民的生活品质。大力促进各类民生功能设施的均等化布局,使城乡建设发展成果普惠民生。

三、加快创新步伐,大力建设科学、智能、共享的智慧技术平台

加速提升规划信息化在支撑规划创新、服务城乡发展、普惠民生民本方面的创新应用水平,为智慧规划体系和“智慧城市”建设打造坚实的支撑平台,确保我市规划信息化工作的创新优势和整体水平继续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

(一)加快完善一整套科学长效的标准体系

统一扎口,部门联动,全面推进规划系统各类标准的协调、制定和应用、推广工作。确保在整合完善基础测绘标准、规划技术标准、行政审批工作标准的基础上,有序建立符合智慧城市空间信息应用要求的信息化标准体系。

(二)大力开展智慧城市空间地理测绘工程

创新测绘生产技术,建设智能测绘工程技术中心和测绘科普基地。完善城市三位数据、地下管线数据、地下空间数据和全市卫星影像数据,全面提升基础地理信息的内涵和智能化应用水平。

(三)着力优化一系列智能高效的信息系统

研发规划条件编制系统、内外网协同办公系统、行政办公电子公文系统、规划管理内控信息系统等一系列智能化信息系统,全面深化城乡一体化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加快实施智慧规划平台建设工程,为规划工作提供全方位、全过程、智能化的支持。

(四)大力提升空间数据的集成共享水平

加强基础测绘和数据更新、集成、共享,抓好规划现状“一张图”更新、规划成果“一张图”提升和规划管理“一张图”完善,全面深化动态现势的城乡规划“一套图”建设。扩展区划、地名、用地、交通、水系、建筑、文保等专题数据库,共享集成社会、经济、人口等部门信息,初步建成“智慧”空间数据中心。强化规划网站互动功能,建设规划公示电子地图,编制高精度影像图集和各类公益地图,抓好信息技术的大众化普及应用。

四、加大改革力度,加快实现规范、高效、精细的智慧管理平台

依托城乡规划一体化管理信息系统的扩容升级和高效运行,有序构建管理决策、许可服务、行政监督“三分离”的体系流程,完善统一协调、相互促进、规范高效的智慧型管理服务体系,力争使每一天的规划效能凝聚成经济社会发展的软环境和硬实力。

(一)细化决策机制,进一步提升规划实施水平

深化规划委员会、审议鉴定委员会、意见征求会、专家咨询会、审查论证会、技术会审会等各项决策制度。聚专家智慧,集部门意见,想企业所想,知百姓所需,完善“专家领衔、公众参与、部门联动、集体决策”的规划决策体系。加强工作对接,全力服务历史文化名城申报、轨道交通建设等各项重点工作,以良好的外部沟通和协调联动机制形成强大合力,让规划成果有效转化为跨越引擎,科学指导区域发展和项目落地。

(二)强化规范管理,进一步提升依法行政水平

加快规范性文件制定梳理,健全控规更新管理机制,加强政策法规、技术规范的实施把控,严格执行法定规划的制定修改程序,依法规范行政行为程序和主体,配合做好卫星辅助督查城乡规划实施的各项工作。细化条件制定,强化批后监管,提升执法水平,全面抓好规划条件、执法监察、规划核实“三阶段”和行政许可、行政执法“两案卷”的监督检查工作。大力完善规划公示、听证制度,努力健全组织有序、程序规范、沟通高效、便民和谐的规划公示、听证工作网络。

(三)深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提升规划服务水平

统一和固化管理流程、标准,抓紧出台标准化管理手册,全力构筑规范透明、高效便捷的规划审批服务系统,加快推进规划管理一体化进程,确保规划管理信息畅通、统一高效。深化项目集中报建,建立高效联动的规划管理机制,加强控规、条件、用地、工程、监管等各个工作环节的无缝对接和技术交底,减少多头管理,畅通“绿色通道”,提高并联审批实效。深化服务承诺、首问负责、温馨告知等制度。完善提前介入、上门服务、跟踪服务、网上服务、自助服务等规划服务举措。在局系统大力组织开展服务效能比拼,深入推进服务品牌创新、总结、固化和推广工作,全力建设规划服务“BRT”。

(四)优化内控网络,加快推进管理重心前移

发挥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优势,对行政行为实施自动监测、全程监控,对关联项目实施智能分析、跟踪反馈,对办理结果实现系统评估、动态考核,确保风险点监测和效能监察双到位。深化完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督内控、评估考核和责任追究机制。建立依法行政、效能建设、政风行风、重点工作推进等评估报告制度,专题呈报和定期会商评估结果,着力深化全局决策网络建设,有效提升政策研究、制度设计、标准梳理、流程制定、人才使用等顶层管理水平,大力推进管理工作重心由事务性审批向超前管理、效能储备前移。

五、加强自身建设,积极营造团结、进取、和谐的智慧人文平台

以文化为灵魂、作风为关键、队伍为根本、环境为保障,全方位推进规划系统智慧人文建设。努力建设优秀的文化、和谐的氛围、过硬的作风和一流的团队,使独具智慧的规划人文释放为效能。

(一)改善机关作风,大力弘扬规划部门精气神。以党建工作为统领,系统推进单位文化、党风廉政和政风行风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着力打造一支团结向上、风清气正、奋发有为的规划工作队伍。

智慧城市考察报告范文6

【关键词】智慧城市 ICT技术 感知中国 资源配置

1 “智慧地球”与“感知中国”的产生

背景

1.1 智慧地球

按照IBM的定义,“智慧地球”包括三个维度:第一,能够更透彻地感应和度量世界的本质与变化;第二,促进世界更全面地互联互通;第三,在上述基础上,所有事物、流程、运行方式都能实现更深入的智能化,企业因此获得更智能的洞察。

根据设想,在智慧地球时代,IT将变成让地球智慧运转的隐性能动工具,弥漫于人、自然系统、社会体系、商业系统和各种组织中。因此,在这样的时代,IBM希望自己能像空气一样渗透到智慧运转的每个角落,成为人类地球生存不可或缺的因素。2009年9月,美国迪比克市与IBM共同宣布,将建设美国第一个智慧城市。IBM将采用一系列新技术武装迪比克市,将其完全数字化,并用电脑将城市的所有资源都连接起来,使其可以侦测、分析和整合各种数据,并智能化地响应市民的需求,降低城市的能耗和成本,更适合居住和商业的发展。

如今,IBM正在利用先进的纳米技术和原子结构技术来创造新的设备与应用,研发出低成本高性能的芯片,用于汽车、游戏机和电话以及超级计算机。过去一年,IBM做了800多个展示、案例,涉及6万多个智慧地球项目。也许IBM意识到未来信息社会的发展自己无法独立完成,因此号召政府、其他企业、甚至社会组织一同致力于智慧地球建设,并借此机会将IBM的各项业务更深入地渗透进各个行业之中。

1.2 感知中国

2009年8月7日,总理在无锡视察时指出,要在剧烈的国际竞争中迅速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或者说“感知中国”中心。2009年11月13日,国务院批准同意在无锡建设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国家传感网信息中心)。除2009年8月7日外,温总理又在当年11月3日、12月27日两谈“感知中国”,强调占领制高点决定国家未来。可见,从提出时段、战略目标及实质内涵来看,“感知中国”与“智慧地球”类似,是针对“智慧地球”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具体目标。

在这一战略总目标中,“智慧城市”、“信息(化)中国”、“宽带中国”、“智能/智慧/感知×××”等项目,均隶属于“感知中国”这一理念。在此究其“感知”、“认知”与“智慧”等词汇并无意义,关键是要务实智慧创新,早日谋划推进,掌握核心技术,而且要结合中国国情。另外,有企业在“智慧城市”基础上从应用观点将其推广至“智慧中国”,不过未见高层政界人士响应或提及这一名词。

2 智慧城市定义与内涵解析

2.1 智慧城市的定义

对智慧城市的定义,目前根据不同的战略利益与视野而有不同见解,期望在探索、发展中逐步走向趋同与融合。下面列举几种典型见解供分析参考:

(1)维基百科

智慧城市是以“智慧技术、智慧产业、智慧人文、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生活”等为重要内容的城市发展新模式,是信息化向更高阶段发展的表现,具有更强的集中智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具有更强的创新发展能力。

应该说,该定义主要是从服务和应用角度对智慧城市的宏观定义。若从建设和支撑层面来看,智慧城市可视为物联网行业应用的综合集成,以及通过数据统一集中管理、信息的智能化与智慧处理,面向城市管理、控制与服务的一种新模式。

(2)中国电信

智慧城市是按照科学的城市发展理念,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泛在信息全面感知和互联的基础上,实现人、物、城市功能系统间无缝连接与协同联动的自感知、自适应、自优化,从而对人民生活、环境保护、城市管理、商务活动等城市功能做出智能的响应,形成具备可持续内生动力的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的城市形态。

该定义主要强调以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为主体促使城市科学发展,对人创新的重要基础作用及资源配置综合优化未直面触及。

(3)邬贺铨院士

智慧城市是使用智能计算技术,让城市的关键基础设施的组成与服务更智能、互联和有效。它通过对人力与社会资源和传统及现代设施的投资,促进可持续经济发展和高质量生活,同时通过参与治理的机会实现对自然资源聪明地管理。

(4)2012中国智慧城市高峰论坛

智慧城市是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信息技术设施为基础,以社会、环境、管理为核心要素,以低碳、惠民、高效为主要特征,以透彻感知、广泛互联、深度智能为技术特点的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道路。

(5)经济学家成思危

智慧城市,从狭义来说是用信息技术来改进城市管理、促进城市的发展。从广义来说,它是运用人们的智慧来尽可能优化地配置城市各种核心资源、管理与发展好城市。对此要做好四件事,也就是四个原则:第一是以人为基础,第二是以土地为载体,第三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第四是以资本为后盾,此即为城市的四大核心资源。

在2013年年初的第三届中国智慧城市大会上,成思危先生在大会主旨报告中再次强调,智慧城市是用人的智慧和先进的技术手段管理与发展好城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重点要从善治政府、和谐社区、精明增长、绿色经济、智能交通、多彩文化、终身学习和全民保健这八方面发力。对于智慧城市建设,他认为应该选一个中心城市,对此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中心点,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二是增长极,当地经济增长很重要的动力;三是扩散源,通过中心城市可以将技术各方面扩散到周围;四是集散地,通过中心城市把物流、人流集散起来。

广义智慧城市理念有较好包容性,首先以“以人为本“的人文理念为基础,强调人的智慧创新的头等重要作用,并紧密瞄准城市人民的切实需求。其次,该理念强调了信息通信等先进科学技术的先导作用,注重综合资源有效利用及顶层规划设计与建设,可较好地全面推进技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多位一体的以智慧创新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的城市(镇)化健康、可持续发展。

2.2 智慧城市的内涵

对智慧城市的基本内涵可作如下诠释,即“SMARTER”:

(1)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智慧城市的信息技术可以解决水源与动力短缺、土地有限、人口膨胀、就业压力、环境污染、道路拥堵等可持续发展难题。

(2)多维架构(Multi-dimension architecture):智慧城市包括很多子体系,而每一个子体系可构成一个多维度的网络。

(3)整合与优化资源配置(Aggregation):智慧城市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加上人的智慧创新,整合与优化现有的经济、文化、社会和地理等各类资源。

(4)责任(Responsibility):智慧城市各职能部门及相关企业的责任在于提高效率、务实运作、改善民生。

(5)技术(Technology):智慧城市建设离不开泛在-物联/传感网、互联网、NGN/NGI/NG××/NetSE/FIA/FN、移动互联网、宽带光网络、云计算、MESH、SON、SDN、大数据处理、智能运营管道等一系列新技术的支撑。

(6)提升(Enhancement):提升各方面品质,包括城市生活的安全、和谐与幸福指数等。

(7)实际(Realities):一切讲究真实、实际、务实、安全、可靠、绿色等。

“智慧城市”建设要“智”和“慧”协同、融合发展,充分运用一系列先进ICT手段提高城市产品服务的“智”,以创造优质生态、人文、科技及融资环境,增进城市人的“慧”。在此基础上,尽可能优化配置好城市各种核心资源,以实现城市发展向真正的智慧城市务实迈进,推进城市(镇)化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

智慧城市的核心理念是创新,智慧城市的务实推进,将聚合与协同各类自主创新应用,并促进更多引领型创新浮出水面,甚至引发新一轮创新高潮,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积极贡献力量!

另外,智慧城市是一个很庞杂的大系统概念,必须用系统学及系统工程学观点处理才行。为此要借助系统工程的高度智能化平台,即通过泛在-物联/传感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及其操作系统与应用商店、大数据处理等,借助高度智能化的城市运营管理决策平台的支撑,将机器智能/智慧化能力与人脑的智慧创新能力——“智”与“慧”有机融成一体,构成一个智慧化城市综合创新决策指挥中心,作为智慧城市的真正决策指挥大脑,进行城市各类核心资源的智慧化优化配置、协同调度处理、应急决策等。与此相应,智慧城市的系统学架构设计、顶层总体规划设计与务实推进亦尤为重要。

3 智慧城市的建设

国内外都在部署如何利用现代技术实现城市的跨越式发展,而智慧城市的建设,需结合各自国情和城市特色,制定围绕城市管理的整体的、清晰的战略发展规划。

3.1 国外智慧城市的建设

韩国、新加坡、美国、日本、瑞典等国先后开始实施“智慧城市”发展战略。新加坡补充加入了云计算、商业分析和绿色通信技术的“智慧2015”计划,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提升数字媒体与娱乐、教育培训、医疗卫生、金融服务、贸易和物流产业、旅游零售和电子政府九大领域的发展水平。

欧盟早在2007年就提出了一整套智慧城市建设目标并付诸实施。欧盟的智慧城市评价标准包括智慧经济、智慧移动性、智慧环境、智慧治理等方面。同年欧盟通过的第七研究框架计划,对未来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及智慧城市等关键领域进行重点支持,共同攻克技术难关。

3.2 国内智慧城市的建设

据2012年底的统计数据称,我国已有150多个大中城市和370多个县级市结合“十二五”规划将智慧城市纳入规划甚至行动计划之中。目前国内智慧城市建设尚属启动阶段,特别要强调冷静、科学、务实,透彻理解其涵义,直面与重视各类问题和挑战,诸如:缺乏一个部门协同、上下结合、可持续发展的智慧城市务实发展规划,包括从顶层总体规划设计出发,制定中长期建设规划,及更具体的三年左右的可滚动前进的引动计划和各类有实际价值的智能(慧)×××项目;包括泛在感知-物联/传感网在内,尚缺乏有效顶层设计与横向协同的标准指导和法律规范支持。

与此同时,应避免盲目跟风、追求浮华而无实质内涵;既要学习国外经验、共赢合作,更要紧密联系本地实际,科学思考与创新,防止过度依赖跨国公司;重视具备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与有效的人力资源;应示范试点先行,由点到面有序发展,并充分考虑资本支持的可持续性。简而言之,要把握好智慧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发展方向,切勿把智慧城市建设引向过份狭义的轨道。

在2012年年初中国智慧城市大会上,成思危先生提出了智慧城市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十六字方针,再次强调了智慧城市科学、冷静、务实发展的重要性。在广义智慧城市建设方面,他提出的从上述善治政府等八个重要方面首先发力,结合城市资源特征的内涵、内生型智慧创新“转方式、调结构、促增长”的发展策略,以及以“中心城市”推进智慧城市(群)的发展策略,可作为推行顶层设计与行动计划的重要战略指导思想。

智慧城市想要务实发展,下述三方面的考虑不可或缺:

(1)智慧城市发展首先要强调的核心理念是人的基础作用与创新精神,尤其是就城市(镇)化发展而言,城市一把手及其团队在发掘、利用与优化配置各种重要资源时应发挥其大智大慧的关键作用,这些资源包括:城市特种资源,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水、电、气、热、环境等日用资源,密切支撑ICT新技术、新业务发展的频谱/轨道与码号/地址资源,支持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云应用服务资源,以及有效创新的人力资源等。

(2)在发展智慧城市及各类智能(慧)×××项目时,可协同推进狭义及广义的智慧城市理念,其中广义的智慧城市发展理念尤为重要。在推进举措方面,结合“十二五”、“十三五”等城市五年规划,有机融入智慧城市发展,特别注重智慧城市的顶层规划设计,以保障其健康、可持续发展;务实进行智慧城市概念设计、中长期规划设计、短期行动计划设计及智能(慧)项目推进设计,以及包括创新评价在内的各类智能(慧)项目和智慧城市发展的综合指标评定体系的设计与评价;学习与借鉴国外智慧城市经验,聚合各类智慧资源,打造有东方底蕴与中国特色的智慧城市。

(3)在借助先进ICT技术支撑时,首先必须考虑泛在感知-物联/传感网、云-X、X-云、XaaS、大数据处理、重要价值的挖掘与利用、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及应用商店、绿色创新、智慧生态及数字制造等方面的新技术,并需切实重视与处理好智慧应急联动和智慧城市的安全问题等。

智慧城市具备的几个显著特征将是:设施更高级,发展更科学,管理更高效,执行更务实,环境更绿色,城市更安全,社会更和谐,生活更美好。

参考文献:

[1] 陈如明. 未来信息通信网络发展战略思考(I、II、III)[J]. 中国新通信: 技术版, 2006,8(15): 5-10; 2006,8(17): 11-15; 2006,8(19): 5-13.

[2] 陈如明. 先进技术驱动下的ICT绿色创新——绿色刀片系统与绿色存储及动态节能,以及云计算与XaaS[J]. 通信技术政策研究, 2009(4): 1-12.

[3] 陈如明. 泛在/物联/传感网与其它信息通信网络关系分析思考[J]. 移动通信, 2010(8): 47-51.

[4] 陈如明. 异构协同与智能、融合助力城市/城镇化务实、又好、又快发展[C]. 2011年智慧北京考察研讨会. 北京,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