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研修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生物研修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生物研修总结

初中生物研修总结范文1

感官评价:参考李楠楠等[7]对鱼肉制品感官评价的方法,对3个温度下不同阶段的豆干进行评定,具体标准如表1所示。

理化分析:豆制品中的各个理化指标分别按照现行的国家标准进行测定:蛋白质含量按GB5009.5-2010测定;脂肪含量按照国标GB/T14772-2008测定;含水量按照国标GB/T9695.15-2008测定;pH值参考国标GB/T9695.5-2008测定;挥发性盐基氮(T-VBN)参考标准SC/T3032-2007测定。

微生物计数:根据国标GB/T4789.2-2010的方法,取样25g样品至225mL无菌生理盐水中,均质均匀后,按10倍递增稀释到所需稀释度。每个稀释度取1mL倾注平板计数琼脂平板,共取3个稀释度,每个稀释度做2个平行,48h后计数。

初级模型的建立:以简易包装白豆干为研究对象,对贮藏过程中的菌落总数建立初级模型。修正的Gompertz方程表达式[9]为::(略)。

1感官评价

根据表1的标准,3个温度下不同阶段豆干的感官结果如表2所示。

2理化分析

由表3可知,在保存过程中豆干和百叶中水分、蛋白质、脂肪以及TVB-N含量在变化并不明显。这一现象可能是由于豆制品中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三甲胺等胺类物质较少所致。豆制品pH与其品质密切相关,其变化主要受储存温度的影响。不同储存温度下豆制品的pH变化规律如图1和图2所示。由图1可知,在白豆干储存过程中,储存温度越高,其pH变化越明显,初期变化不大,随着时间延长,pH呈明显下降趋势。其pH的下降可能是由于豆干中乳酸菌及其它微生物所产生的乳酸和其它有机酸等代谢产物引起,在5℃下其pH值变化不明显,可能是在5℃下,低温抑制了豆干中乳酸菌和其它产酸微生物的繁殖,导致乳酸和其它有机酸含量降低;薄百叶在5℃、15℃、25℃下,pH值在储存过程中变化不大,可能是百叶含水量较低,不适宜产酸菌的繁殖。

3不同温度储存条件下豆制品菌落总数生长曲线

豆制品中营养丰富,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白豆干和薄百叶在不同储藏温度下的菌落总数变化趋势相同,5℃下,豆制品中微生物在前100h处于较低的水平,100h后进入快速生长期(图3);15℃下,微生物在前8h处于较低的水平,8h后进入快速生长期(图4);25℃下豆制品在2h后就进入快速生长期(图5)。综合白豆干和薄百叶中菌落总数的生长规律,由菌落总数生长规律的曲线图可知,随储藏温度的提高,微生物的生长速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可见温度是影响豆制品中微生物生长繁殖的主要因素。结合表4可知,白豆干和薄百叶随着贮藏温度的升高,贮藏时间明显缩短,根据国标规定散装豆制品菌落总数不可超过105cfu•g-1,因此,5℃条件下,白豆干和薄百叶的货架期不能超过4d,最适宜贮藏期为2~3d;15℃条件下,白豆干和薄百叶的货架期不能超过1d;25℃条件下,货架期只有5h,不宜贮藏。

4中式非发酵豆制品菌落总数初级预测模型的建立

初中生物研修总结范文2

2006年1月中旬,文化部向社会公示了第一批501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名单,申报的《格萨尔》史诗、藏戏、山南门巴戏、弦子舞、锅庄舞、热巴舞、山南昌果“卓舞”、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羌姆、藏族唐卡、拉萨风筝、藏族造纸技艺、藏族邦典与卡垫织造技艺、拉萨甲水坊制作技艺、拉萨北派藏医水银洗炼法和藏药仁青常觉配药技艺14个项目榜上有名。

大学一项目获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资助

大学申报的《大型藏文基础语料库建设》经专家评审,2月初获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立项资助经费60万元。

“十五”期间实现进出口贸易8.15亿美元

“十五”期间,实现进出口贸易8.15亿美元,比“九五”期间增长28.86%。其中,出口总额58059万美元,同比“九五”增长57.56%。边境贸易进出口总额43295万美元,同比“九五”增长103.29%。边民互市贸易总额9.35亿人民币,同比“九五”增长431.25%。

“十五”期间,协议利用外资总额9301.59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总金额3193.21万美元。与“九五”相比,实际利用外资增长64%。共接受国际多边、双边无偿援助项目37个,援款金额4261万美元,同比“九五”增长25.2%。

“母亲水窖”项目工程使百姓解渴

由全国妇联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发起,旨在帮助西部地区妇女儿童改善生存环境的“大地之爱.母亲水窖”项目在实施5年来,共投入资金510万元,解决了部分人畜的饮水困难。

民航首批藏族本科飞行员展翅蓝天

2005年年初进入国航股份西南分公司的5位藏族飞行学员,如今已经成长起来。他们在经过了严格的理论培训和驾驶训练后,2006年年初正式取得了空客A319机型飞行副驾驶执照,成为中国民航史上首批藏族本科飞行员。

移动为攀登珠峰提供通信保障

1月底,中国移动网络成功覆盖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有效改善珠峰地区通信环境、为所有登山与科学考察活动提供了通信便利。

科学家将攻克古建筑火灾安全技术难题

布达拉宫等古建筑的消防安全问题属于世界性科技难题,目前正在被中国科技大学的火灾科学家们逐一攻克。这一研究已被作为自治区重点科研项目,进入初步实施阶段。

三大文物古建维修项目年内有望完成

随着2005年各项重点维修项目的竣工,三大文物维修工程古建维修项目有望在今年全部竣工。2005年是三大文物维修工程实施以来开工项目最多、工期最紧、施工技术难度最大、完成投资最多的一年。在完成各项古建筑维修项目的基础上,三大文物维修工程今年还将完成布达拉宫、萨迦寺和罗布林卡的消防、安防、避雷、给排水等公用工程的建设。

湿地得到有效保护

为了保护高原湿地环境,自治区政府加大了保护措施。2005年,拉鲁湿地被国家环保总局列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目前,环保部门正在启动拉萨市第一批15个湿地的生态功能保护工程和"湿地保护行动计划",高原湿地将在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音乐史话》填补音乐史的空白

1月底,自治区著名民族音乐家边多的又一力作《音乐史话》即将出版。该书涵盖了30多种传统音乐样式,包括历史、宗教、文化、传说等方面的内容,并配以数百张边多一生积累下来的有关乐器及音乐表演的珍贵图片。所介绍的音乐的时间跨度从远古新石器时代一直延续到了和平解放前。现在已经有了宗教大全、经济大全、政治大全等其他门类的史书,但音乐史却仍是一个空白,边多填补了音乐史上的这一空白。

我国用于文物保护的总投资超过6亿元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后投入巨资用于文物保护工程。目前,由国家投资3.3亿元的布达拉宫、罗布林卡、萨迦寺等三大重点文物保护维修工程已完成投资1.9亿元。 目前共有各类文物古迹2000多处。上个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我国政府投资5300万元对布达拉宫实施了第一期维修工程,之后又投资3.3亿元用于三大重点文物进行保护与维修,到2005年底,我国政府用于文物保护的总投资超过了6亿元。

将逐年提高教育“三包”经费

自治区财政将继续争取中央的支持,计划到“十一五”末,将农牧民子女教育“三包”经费标准逐步提高到年均1500元。 1985年以来,国家对农牧民子女实行了教育“三包”政策。

2005中国医药科技十大新闻上榜

由国家卫生部、科技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华医学会等八个部门和单位联合主办的2005年中国医药科技十大新闻评选,于近日在北京揭晓。诺迪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药业)研发的基因工程产品、国家一类新药“重组人脑利钠肽”榜上有名。

与中科院签署合作开发太阳能等项目协议

2006年1月4日,自治区多吉泽仁副主席与中国科学院李静海副院长在北京签署了合作开发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项目的协议。

退牧还草第一批项目投资

国家发改委、农业部联合印发文件下达了2006年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第一批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国债)投资计划。此次下达的全国退牧还草工程项目总投资计划达241320万元,其中地区项目总投资25358万元,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18608万元,地方配套6750万元。

拉萨罗布林卡主体维修工程全部竣工

截至去年底,罗布林卡主体维修项目全部竣工。 2002年6月维修工程正式开工至今,罗布林卡竣工63个子项目,其中有新增项目16个,占总维修项目总数的97%,完成投资4446.60万元,占工程总投资6740万元的72.7%。 罗布林卡维修工程中的主要项目“四宫一阁”维修工程:格桑颇章(盛世宫)、乌尧颇章(凉亭宫)、康松斯伦(观戏阁)、达旦明久颇章(新宫)、准曾颇章(持舟宫)已于去年5月修缮竣工,并正式通过验收。

为保护的历史文化遗迹,中央政府决定实施布达拉宫、罗布林卡、萨迦寺等三大文物维修工程,工程于2002月6月正式开始。当时国家批准维修子项为121项,后新增21项,实际需完成的子项共计142项。总投资为3.3亿元。

布达拉宫维修主体工程基本竣工

截至去年底,布达拉宫维修主体工程已基本竣工。计划历时5年的布达拉宫维修主要包括布达拉宫基础加固、布达拉宫主体和雪城古建筑维修、修建珍宝馆。目前,布达拉宫维修项目中白宫、五世达赖灵塔殿以及雪城环境整治等已全部竣工。布达拉宫基础加固主要是对布达拉宫的地垄进行加固。地垄加固低压灌浆处理工作一直在进行当中。由于在检查布达拉宫地基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的地垄,所以地垄加固工程还将延续一段时间。

萨迦寺“经书墙”搬迁工程正式完成

2005年三大文物维修工程重点项目之一的萨迦寺“经书墙”搬迁工程1月12日结束。 萨迦寺维修指挥部负责人格桑介绍,萨迦寺“经书墙”搬迁工程于2005年8月8日正式开始,经过33天的搬运,于9月10日经书搬迁完成。从9月11日开始,工作人员对上万部运抵新修建的文物陈列室的经书进行系统的统计和整理。此次被搬迁的经书共计408个仓、1448部经书;同时,还有212部残缺不全的经书也顺利地从“经书墙”搬迁到新修建的文物陈列室。萨迦寺主殿南墙东段原有的2257部经书和八思巴母亲丹增桑母创建的252部金粉经书此次没有搬迁。

藏文成为具有国际标准的文字

1月初由研制申报的《信息技术信息交换用藏文编码国际标准》和《信息技术信息交换用藏文编码国家标准(基本集)》已经确定并纳入ISO10646国际标准和GB18030国家标准,使藏文成为我国少数民族文字中第一个具有国际标准的文字。

将投巨资建设生态安全屏障

2006年至2020年,计划投入352亿元构建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将有效遏制江河源头和重要湖区生态系统的退化趋势。《高原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通过自治区政府审查,根据规划,“十一五”期间(2006至2010年),将投资107亿元,实施生态安全屏障重点保护、重点建设和支撑保障体系建设等内容的12项重点工程。

《藏文音素拼读法》软件业已问世

《藏文音素拼读法》软件于2006年1月初问世,为人们学习藏文提供一个方便快捷的工具。藏文音素拼读法多媒体教学软件项目,由青海师范大学李延福教授提出,以青海省平安县藏汉双语教学试验成果的结晶――《安多藏语简易拼音读本》为基本教材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制作而成。

完成藏东南云杉资源调查

2005年底,昌都地区林业科技推广中心与中国林科院林业所科研院协商完成“藏东南特有林木资源的评价与共享技术研究”合作项目。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心的科技人员与中国林科院林业所专家,历经近一个月时间,对芒康、左贡、昌都、察雅、类乌齐等5县8个乡镇的森林资源,特别是川西云杉、黄果云杉的分布进行了调查。

“十五”期间环保事业发展迅速

“十五”期间,环保部门大力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生态建设成效显著。截至2005年6月,共建立自然保护区38个,保护区面积达40.7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4%左右,居全国之首。建立了雅鲁藏布江源头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17个。加大资源开发的环境保护力度,开展矿山开采生态环境保护执法检查,关闭了36家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破坏较大、群众反映强烈的砂金矿山。大力加强旅游资源环境保护,制定实施《关于加强旅游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开展重点旅游景区(点)生态环境保护执法检查。

拉萨首家社区法律学校成立

2005年12月底,拉萨市首家“社区青少年法律学校”在八廓街社区成立,旨在加强对社区内广大中小学生、进城务工青年、社区青年和有不良行为的青年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律宣讲活动,提高他们的法律素质,增强青少年的法律意识。

将与内蒙古开展全方位的科技交流与合作

2005年12月22日下午,内蒙古与科技交流与合作座谈会在呼和浩特市召开。自治区副主席多吉泽仁、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连辑出席。

青藏高原新发现500余处多金属重要矿点

2005年12月底刚刚完成的青藏高原区域地质调查新发现了500余处重要矿点或矿化点,其中有数十条规模巨大、具有重要工业前景的铁、铜等多金属矿化带。

青藏高原新发现万件古生物化石

2005年12月底刚刚完成的青藏高原区域地质调查在青藏高原新发现了双壳类等数万件古生物化石。专家认为,这一发现对重新划分南北大陆边界、板块漂移过程有重要意义。

文物保护研究所2006年将挂牌成立

文物保护研究所目前正在筹建中,人员和设备等基本到位,研究所将挂牌成立。文物保护研究所主要职能包括:古建筑维护;考古调查、发掘;文物的科技保护等。

初中生物研修总结范文3

关键词:水库底泥;压盖材料;水生植物;污染物释放

中图分类号:X5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672-1683(2015)001-0025-04

Research on pollutants release law from reservoir sediment under different coverage and aquatic plant condition

LI Pei-jie1,SUN Shu-hong2,LIU Yun2,LI Shao-fei2

(1.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Tianjing University,Tianjing 300400,China;

2.College of Water Conservancy Engineering Tianj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Tianjing 300384,China)

Abstract:The pollutant release from reservoir sediment is the main source of secondary pollution of reservoir water.The reservoir sediment was synergistically treated by using different coverage materials and planting different aquatic plant in Beidagang reservoir.The effect of inhibitor and subduction by different measurements on pollutant release from reservoir sediment were studied.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river sand coverage and added calcium nitrate had good inhibition effect on the release of total nitrogen,ammonia nitrogen and total phosphorus.Planting aquatic plants (typha and reed) had a better removal effect on COD,total nitrogen,ammonia nitrogen and total phosphorus.The research conclusions can provide technical basis for in-situ repair of reservoir sediment.

Key words:reservoir sediment;coverage material;aquatic plant;pollutant release

与河流相比,水库水流速度较小,水交换周期长,对污染物自净能力低,在自然条件下,营养盐容易积累和沉积导致水体和底泥富营养化[1-3]。水库底泥污染物是水库水体主要的内源污染,适当条件下底泥污染物集中释放是水体二次污染的主要原因[4-5]。底泥污染治理可采用清淤和原位修复等方法,清淤工程量大且施工期间影响供水,底泥的原位修复收到青睐[6]。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开展了砂石对底质中的污染物进行物理隔绝的试验,结果表明覆盖砂石能减少底泥减少污染物与水体的交换[7]。国内学者对底泥原位修复效果进行了很多研究,采用的方法包括物理压盖、原位钝化、水生植物、活性炭及生物菌技术,结果表明能很好地抑制污染物释放[8-12],余光伟等在珠江流域感潮河道底泥中投加TRSS稳定剂,研究结果表明Cu、Zn、Cr、Cd等重金属的释放量降低了795%~872%[13],郭怡雯,张明,陈熙,采用硝酸钙加黄土颗粒对底泥覆盖,结果表明对磷酸盐的释放有较好的抑制作用[14]。杨洁等研究了底泥覆盖对磷的抑制效果,在底泥上覆盖改性膨润土,结果表明底泥抑磷率能达到98%[15]。天津北大港水库作为南水北调和引黄济津调节水库存在水质咸化和底泥污染物二次污染问题,针对该水库水质咸化和底泥盐分释放问题国内研究人员进行了相关研究[16-18],对底泥污染物二次污染问题尚未进行研究。本次研究作为水利部公益性项目,针对天津北大港水库底泥富营养化问题,研究水生植物种养和材料压盖协同作用对底泥污染物消减和抑制效果,可为底泥的原位修复提供技术依据。

1研究区基本情况

本次试验研究选取滨海新区北大港水库,北大港水库位于海河流域下游,汇流范围包括南运河、马厂减河、子牙新河、青静黄河、独流减河,水库距入海口6 km,设计水位水面面积150 km2,设计库容4亿m3。是以供水、灌溉为主要功能的大型平原水库,作为引黄济津工程及南水北调东线的调蓄水库承担蓄水、供水职能,是天津市重要水源地。水库周边地下潜水层矿化度高,水库底泥含盐量高并存在富营养化问题。

2试验设计

2012年4月在北大港水库采挖底泥,共布置A、B、C、D、E五个采样点(见图1),A、B、C、代表库区周边进水闸处,D、E代表库区中心处。每个采样点挖采0~20 cm深底泥200 kg,用塑料代密封运回实验室,风干过筛备用。各点底泥本底值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库区周边A、B、C区底泥营养盐含量高,其中A区最高,D、E为库区中心,底泥营养盐含量较低,但D区相对高。本试验重点研究营养盐含量较高的周边区A区和中心区D区。对于采样点的原泥进行如下5个处理:①种植香蒲;②种植芦苇;③覆盖清洁河沙;④河沙添加硝酸钙试剂;⑤不采取任何处理。每个采样点的底泥分别准备5个塑料水箱(尺寸为30 cm×40 cm×22 cm)作为反应器。检测项目:pH值、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氨氮NH4、总磷TP,试验用水为去离子水。试验时间从4月20日开始,至8月20日结束,检测时间间隔分别为1、3、7、16、35、70、112 d。检测方法:PH值采用电极测定法、COD采用酸性滴定法、TN采用碱性过硫酸钾―紫外分光光度法、氨氮NH4采用纳氏试剂比色法、TP采用过硫酸钾―钼锑抗分光光度法。

图1底泥采样点分布

表1取样点底泥本底值

采样点pH值总氮(mg・kg-1)氨氮(mg・kg-1)总磷(mg・kg-1)

A8.52880390740

B8.19848372730

C7.91856378732

D7.57823360573

E8.02809356560

3结果与讨论

3.1A区五种处理结果与讨论

在对pH值的处理中,在试验前期五种处理的pH值变化均不大,第7 d补水后pH值均开始缓慢上升,其中种植香蒲的pH值变化最明显,覆盖清洁河沙的变化最小,但对照在整个试验期五种处理对pH值影响都不大。

在对COD的处理中,在试验初期(前7 d),五种处理COD浓度均略有上升,底泥污染物尚未释放,在第7 d补水后五种处理的COD浓度呈上升趋势,在第35 d几乎都达到最大值,这段时间是底泥污染物充分释放期,第35 d后五种处理的COD浓度均开始下降,覆盖清洁河沙的COD浓度变化最大,并且最终COD浓度比种植香蒲和芦苇的要低。

在对总氮TN的处理中,在试验初期前3 d底泥的TN开始释放,五种处理的TN浓度均开始缓慢上升,第7 d补水后TN浓度继续上升,第16 d TN浓度达到最大值,此阶段为底泥污染释放期,16 d后五种处理的TN浓度均开始缓慢下降,但种植水生植物(香蒲和芦苇)比压盖措施(覆盖清洁河沙和添加硝酸钙试剂)的TN变化小。

在对氨氮NH4的处理中,种植水生植物(香蒲和芦苇)第1 d至16 d NH4浓度呈上升趋势,这段时间底泥的NH4充分释放,芦苇和香蒲尚未充分生长,吸收降解作用尚未充分显示,第16 d后种植芦苇和香蒲NH4浓度开始下降,植物降解作用充分显现,且香蒲的降解效果略好。压盖措施(覆盖清洁河沙和添加硝酸钙试剂)在试验初期前3 d NH4浓度呈下降趋势,第7 d补水后NH4浓度开始上升,第16 d的达到最大值后开始缓慢下降。

在对总磷TP的处理中,试验初期(前3 d)底泥中的总磷TP释放缓慢,种植香蒲外和空白处理TP浓度呈上升趋势,其余处理的TP浓度呈下降趋势,第7 d补水后种植香蒲的TP浓度持续下降,而种植芦苇和压盖措施(覆盖清洁河沙和添加硝酸钙试剂)的TP浓度在的第16 d达到最大值后开始缓慢下降。不同处理的总氮,氨氮、总磷、化学需氧量、pH值变化见图2。

3.2D区五种处理结果与讨论

在对pH值的处理中,在试验前期,种植香蒲pH值下降明显,覆盖清洁河沙的pH值也有下降的趋势,第7 d补水后,各处理的pH值均出现上升趋势,覆盖清洁河沙的pH值变化最小,但对照在整个试验期五种处理对pH值影响都不大。

在对COD的处理中,在试验初期种植香蒲和芦苇的COD浓度呈上升趋势,覆盖清洁河沙和添加硝酸钙试剂的COD浓度呈下降趋势,第7 d补水后各处理的COD浓度均呈上升趋势,在第35 d达到最大值。

在对总氮TN的处理中,在试验初期各处理的TN浓度均呈上升趋势,其中种植芦苇的上升幅度最大,第7 d补水后TN浓度继续上升,在第16 d达到最大值后,各处理的TN浓度均开始缓慢下降,在整个试验期TN浓度变化最大的种植芦苇。

在对氨氮NH4的处理中,在试验初期添加硝酸钙试剂的TN浓度有所下降,其余处理的NH4浓度均呈上升趋势,第7 d补水后各处理的NH4浓度开始大幅上升,第16 d达到最大值,在整个试验期NH4浓度变化最小的种植香蒲。

图2A区不同处理对总氮、氨氮、总磷、COD、pH值的影响

在对总磷TP的处理中,在试验初期添加硝酸钙试剂的TP浓度出现下降趋势,其余各处理的TP浓度均呈上升趋势,第7 d补水后各处理的NH4浓度开始上升,其中覆盖清洁河沙和添加硝酸钙试剂的上升幅度最大,在第16 d各处理的TP浓度均达到最大值,在整个试验期覆盖清洁河沙TP浓度变化最大。不同处理的总氮,氨氮、总磷、化学需氧量、pH值变化见图3。

图3D区不同处理对总氮、氨氮、总磷、COD、pH值的影响

3.3不同处理对污染物的去除抑制效果分析

根据试验数据处理得到不同处理对总氮、氨氮、总磷,COD去除、抑制率见表2和表3,其中去除、抑制率按式(1)计算:

η=C1-C2/C1(1)

式中:η为去除率或抑制率;C1为空白组最高值;C2为不同处理最终值(第112 d浓度)。

表2A区不同处理对总氮、氨氮、总磷,COD释放抑制效果

处理编号处理

去除率(%)

总氮氨氮总磷COD

A1香蒲72.00 40.30 65.90 21.70

A2芦苇45.70 33.60 52.00 28.00

A3覆盖河沙57.10 45.30 31.80 47.00

A4加硝酸钙56.90 37.80 40.00 29.00

A5对照4.20 14.30 0.00 7.30

由表2可知,在A区不同处理对氮、磷和COD的去除、抑制效果依次为:香蒲:总氮>总磷>氨氮>COD;芦苇:总磷>总氮>氨氮>COD;覆盖河沙:总氮>COD>氨氮>总磷;加硝酸钙:总氮>总磷>氨氮>COD。由表3可知,在D区不同处理对氮、磷和COD的去除、抑制效果依次为:香蒲:氨氮>总磷>总氮>COD;芦苇:氨氮>总氮>总磷>COD;覆盖河沙:氨氮>总磷>总氮> COD;加硝酸钙:总磷>总氮>氨氮>COD。由表2、表3可以看出覆盖河沙和加硝酸钙比较,加硝酸钙对总氮、氨氮和COD释放的抑制效果并没有提高,但对总磷的释放抑制效果平均提高了13%,硝酸钙对抑制磷的释放有很好的效果。

表3D区不同处理对总氮、氨氮、总磷,COD去除效果

处理编号处理

去除率(%)

总氮氨氮总磷COD

D1香蒲50.20 75.60 57.10 28.90

D2芦苇42.90 60.50 50.00 29.80

D3覆盖河沙62.30 62.50 42.90 30.00

D4加硝酸钙57.10 42.90 60.90 29.30

D5对照26.00 2.60 5.60 1.10

4结论

(1)氮、磷污染物释放高峰期为第3 d至第16 d,COD释放高峰期为第7 d至第35 d。

(2)水生植物对总氮、氨氮、总磷和COD有较好的去除效果。香蒲对总氮的平均去除率为563%,对氨氮的平均去除率为6095%,对总磷的平均去除率为4940%,对COD的平均去除率为2943%;芦苇对总氮的平均去除率为4588%,对氨氮的平均去除率为5935%,对总磷的平均去除率为4853%,对COD的平均去除率为3183%;香蒲对氮磷的去除率均高于芦苇。

(3)覆盖河沙和河沙加硝酸钙可以很好的抑制总氮、氨氮和总磷的释放。

(4)覆盖河沙对总氮的平均去除率为5970%,对氨氮的平均去除率为5375%,对总磷的平均去除率为3735%,对COD的平均去除率为3850%;覆盖河沙加硝酸钙对总氮的平均去除率为5700%,对氨氮的平均去除率为4035%,对总磷的平均去除率为5045%,对COD的平均去除率为2915%。

(5)加硝酸钙对总氮、氨氮和COD释放的抑制效果并没有提高,但对总磷的释放抑制效果平均提高了13%,硝酸钙对抑制磷的释放有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晨东,马秀兰,安娜,等.典型湖库底泥对氮吸附特性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4,28(1):161-166.

[2]张维昊,方涛,徐小清.滇池水华蓝藻中藻毒素光降解的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01,21(1): 1-3.

[3]李海明,夏雪桐,康文娟,等.北大港水库水质咸化规律与影响因素分析[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3,11(1): 87-92.

[4]魏岚,刘传平,邹献中,等.广东省不同水库底泥理化性质对内源氮磷释放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12,27(1):1304-1310.

[5]陈豁然,杨梦兵,王中伟,等.底泥磷形态及分布特征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J].污染防治技术,2009,22(5):80-83.

[6]杨文澜,刘力.地表水体底泥污染原位控制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0):9633-9634

[7]Hull J,C Stephens.Field-scale testing ofa composite particle sediment capping technology[R].EPA Tech Trends,Washington DC.2000.

[8]贾陈蓉,吴春芸,梁威,等.污染底泥的原位钝化技术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1,34(7):118-122.

[9]周真明.城市河湖污染沉积物原位生物/物化组合修复技术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4

[10]马涛,张振华,易能,等.凤眼莲及底泥对富营养化水体反硝化脱氮特征的影响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3,32(12):2451-2459.

[11]韩璇.生物质炭对底泥吸附镉和磺胺甲恶唑的影响[D].杭州:浙江大学,2013.

[12]吴涛.锁磷剂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的应用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2.

[13]余光伟,雷恒毅,刘康胜,等.治理感潮河道黑臭的底泥原位修复技术研究[J].环境研究与监测2007,23(9):5-9.

[14]郭怡雯,张明,陈熙.硝酸盐(钙)颗粒应用于底泥原位修复的研究[J].水处理技术,2009,22(1):51-55.

[15]杨洁,刘波,常素云,等.富营养化水体原位控磷技术研究及应用[J].水资源保,2013,29(2):10-16.

初中生物研修总结范文4

关键词:衔接;学业水平测试;高考;目标导向

一、分析并提出问题

实行高中毕业学业水平测试制度是普通高中考试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现在实行的学业水平测试采取的是指按照教学要求坚持正常学习的学生一般都能达到的要求标准。我校高中生物学业水平测试安排在高中一年级学年末。

1.据调查统计:我县去年生物学业水平测试成绩,A级(优秀)占10%、B级(良好)占20%、C级(合格)60%、D级(不合格)占10%,这些学生中只有一半左右选择学习理科,所以,从学业水平测试要求向高考要求跨越对很多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

2.我校高一学生来自全县9所乡镇中学,初中生物知识要求的深浅程度不同,学生初中生物基础知识参差不齐,加上学校扩招高中生物专业教师不足,从初中选调的教师多集中于高一年级,一个生物实验室无法满足生物实验教学的要求。

3.教材内容方面:学业水平测试主要针对教材中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方法,难度要求相对高考较小,生物高考难点多、理论多、内容多、抽象思维多。为学业水平测试短时间内完成教学,教学中教材难度难免有所降低,加大了高考要求、学业水平测试要求。

4.目标导向方面:学业水平测试高考在目标导向上各有侧重。学业水平测试只要求学生过关“C级(合格)”即可得2分,学业水平测试只要顺利过关就行。而高考对学科知识体系的掌握要求比较高,不仅要求学生达到一定的能力要求,同时还必须掌握一定的学科知识和学科技能。因为高考是选拔性考试,所以,老师往往要组织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梳理衔接,构建生物知识网络,夯实生物学基础,通过将各个重要知识点串成线,连成网络化。同时,对知识的应用及做题目也有相当的要求。这些,就构成了学业水平测试和高考的差异。

5.教学方法方面:我校高一生物教材内容较多(必修1、2、3),每课时内容通常较多,所以,教学进度一般较快,即使是重点内容教师也没有更多的时间反复强调,学生常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

6.学习方法方面:高一学生还像初中学生物一样习惯于跟着老师转,不善于独立思考,缺乏归纳总结的能力。而高考则要求学生勤于思考、勇于钻研、善于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归纳探索规律,然而选择理科的学生在生物学习中往往沿用高一的学习方法,因此,不能较快适应高考复习。

二、解决问题

1.高二学生刚入学(每年9月),在进行分班学习前,采用问卷调查再次摸底考试等形式,了解对经典生物实验要求的基本方法的把握情况,了解高一学生必修生物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做到对今后进一步学习、复习胸有成竹。

2.全体生物教师,通览教材、课标,重点理解和把握学业水平测试与高考生物内容主题的互补和递进关系。从众多教辅资料中选定一本(我校选择“走向高考”);先用“基础知识探究部分”进一步夯实基础,包括生物学术语的记忆、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研究生物学的基本方法等,找出必修部分应该掌握而没有掌握的知识;再进行学业水平测试高考课程标准、教学目标与目的的差别进行研究,明确课程标准衔接的重点和难点。深入学习和深刻理解初高中课程标准设计思路、课程特点、目标标准,尤其重视课程标准、课程理念、课程目标上的区别和联系的研究;衔接好学业水平测试高考知识后再构建规划进一步学习复习。

3.在教师中开展学业水平测试高考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学业水平测试高考教学属于两个不同层次的要求,其中,必有衔接的规律可循。除了知识之外,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思维形态、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进行研究。

4.在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中,要研究和找出每节课的学业水平测试要求和高考要求的差别。

5.用好“走向高考”中考情考点探究,以简明扼要的形式体现出来,抓好连接点,充分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6.做好教学方法的衔接,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学业水平测试知识需要识记的内容较多,生物学术语数量大,让学生了解学业水平测试与高考知识内容难度的差异,我们知道,学业水平测试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生物学知识、基本的生物实验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生物学知识在人类生活、生产等方面的一些简单的应用;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而高考要求则是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生物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对所学习的生物学知识有相当一部分不但要求学生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还要学会一些简单的计算。学生要学会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还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

三、已取得的成效

1.做好学业水平测试高考知识的衔接,很好地解决了高一学生生物必修知识的遗漏点。为进一步的学习搭建了一个“台阶”或者是“梯子”,使学生能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很快进入高考学习复习状态,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

2.所有高中教师对高中生物必修部分学业水平测试高考要求把握到位,进一步熟悉了必修与选修教材,使教师把学业水平测试和高考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提高了我校高中教师的业务素质。

3.教研组内还是在各个备课组内,通过这样的活动教师研究问题的氛围更加浓厚,教师进行教科研的积极性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为学校教科研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这次研究,主要从学业水平测试与高考特点和需要入手,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业水平测试高考教学内容等方面的研究应对的教学环节,能够加快师生从学业水平测试到高考要求转变、促进教学,同时对学生在后续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上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研究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上深入的不够,在实验部分和选修模块的衔接上没有加深,研究主要是针对的人教版初高中教学内容进行等,导致研究的结果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今后的研究中要侧重于学业水平测试高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方法等方面的衔接研究。

参考文献:

初中生物研修总结范文5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9.022

课改的新教材已经使用了好几年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苏教版新教材比较于人教版和以往教材,有一个形式上很大区别就是栏目设置名称众多。起初笔者也不以为然,以为是换汤之举,无非是区别起见。但实践之中,逐步感觉栏目功能的开发对于教学策略改进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仔细品读栏目的名称和内容,可以感受到编辑者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感受到新课改担当起素质教育赋予的责任所在。就苏教版化学必修教材中的栏目设置及其功能开发,笔者谈一些自己的思考。

一、几点直观见解

新教材以十个栏目设置支撑起整个必修教材的全部,佐之以一定的视频、作业、总结,形成了必修内容的整体。这十个栏目主要是:活动与探究、观察与思考、问题解决、信息提示、拓展视野、资料卡、交流讨论、化学史话、整理与归纳、回顾与总结。当然还有一些诸如“你知道吗?”等铺垫式标题和仅出现一次的“调查研究”栏目。这些栏目的设置首先是符合学生的内在需求和认知规律,符合建构主义理念。有着明显的引领学生从已知走向未知,从表象走向实质,从零碎走向系统的倾向。其二是适应知识点的层次性展示,既为必修知识的常识性掌握创造了直接的载体,也为后面的选修系统化深入拓展提供了坚强的框架式支撑。其三是有利于发挥师生双主体的作用,为教师把握教学内容的详略提供依据,更为学生自学提供一扇可以开启的门。勿用置疑,目前务个版本的教材都比较突出地适应学生自学的需要。同时栏目的设置也有利于开展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习的社会化功能。其四必修教材让所有学生特别是不选修化学的学生能够开拓视野,感受到化学贴近社会生活,贴近高新科技,有着美好的未来。如果说选修是一幅写真集,那么必修就是一幅写意画,而其各个栏目就是那幅画上浓淡自如勾勒山水的墨迹。

二、几点功能分析

“信息提示”、“资料卡”都是直接提供现成资料给学习者,基本上属于灌输式学习,当然这两者也有区别。“资料卡”的内容基本上属于识记范围,主要是一些化学知识和生活常识,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也适时地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基本的学习工具。“信息提示”则主要为学生深化相关内容,及时提供一个通达的桥梁。从知识的层面上看是一个递进的过程,甚至起到点题的作用,有利于学习者的自学和合作学习。

“整理与归纳”、“回顾与总结”都属于知识点整理,前者延续了过去教材对于知识系统的梳理归档,并通过适度训练进一步固化,适合于学生预习复习。而后者则主要是罗列知识点为主,为学生复习时提供条理式快速浏览型知识回顾,识记熟悉的功能非常突出。

“活动与探究”、“观察与思考”有一定相近的功能。前者主要是演示实验的内容,以做为主,后者通过观察实验,教师有意识地启发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观察方式和思维习惯,以悟为主。前者从实验内容和环境条件看是比较简单或者说专业要求不高,便于学生亲自动手,属于“实践型”活动。后者则以教师操作为主,学生适当作助手,有些内容可以直接组织观看视频,属于“思维型”内容。“活动与探究”既然用探究来命名,就是要求教学中一是要组织学生参与或者分组操作。二是要依据科学探究的方式进行,即从假想制定方案实验过程实验分析初步结论研讨结果的程序来完成。三是一些已经定论的实验,教师一定要及时给予学生正确的答案,而不能敲边鼓,不得要领。这个栏目的完成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适度组织学习小组,适当的内容适当的形式,该演示的演示,该视频的视频,该讨论的讨论。当然方式的选择不是越新越好,切忌花架子弄龙灯,图一时热闹,一切以学生的掌握为准,以时间效益最大化为准。

“问题解决”是以巩固为主的训练栏目。其内容涉及到较复杂的化学方程式书写、演示实验现象分析、元素化合物包括有机物性质规律深入阐述等等,几乎涵盖了整个必修化学较深层次的概念、规律的推衍归纳。是学习能力在中等以上学生必须把握的,也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把手。

“交流与讨论”涉及的知识难度要求不大。主要功能是启发学生旧有的知识,或者是对一些现有知识的应用。如果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来看,此栏目的功能发挥是任重道远的,但从目前教材的实验来看,此点几乎难以感觉到。

“拓展视野”是能够体现化学专业特征的栏目。其中涉及到的内容比较丰富,同时思维品质的培养方面也有所体验,特别有利于必修与选修之间的知识衔接。大部分内容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让化学教师和对化学学有余力者,能够初步感受学科的生活化、科普化、生产化的天然魅力。

“调查研究”在最新的必修教材中只出现一次,内容涉及到酸雨的形成和危害、光化学污染、氮氧化物对臭氧层的影响,并要求以篇小论文的形式交流完成。这个形式是非常好的,但是不足也很明显。栏目过于孤单,两本必修教材只出现一次,何况类似可以调查研究的内容是很多的,如生活中的氧化铝、漂白粉与净水等等。此内容完全可以归入“交流与讨论”或者“拓展视野”。当然这栏目明显地带有研究性学习的色彩,作者的意图可能是有这方面的连接吧。

三、几点调整建议

从苏教版的必修教材看,笔者建议一些内容的栏目可以适度调整。

①过氧化钠的知识放在“资料卡”中不妥。要么直接放在选修内容中,要么放在必修的“拓展视野”中。“资料卡”的功能很宽范,但是实际教学中给人以“矮化”之感觉。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也有类似情况。

②Fe3+的检验、NOx的性质放在“信息提示”中,可否考虑适当更改。Fe3+的检验是铁内容的重要部分,而且教材也以一定的篇幅组织进行“活动与探究”,因此其检验方式应该以正式结论形式放在活动之中,而不必游离其外。第四专题第二单元的“信息提示”中介绍了NO2、NO的主要物理性质与医学作用,后面接着又介绍了氮氧化物对酸雨、光化学烟雾的影响。这个内容是联系生活生产的,是很重要的环保理念,建议将其合二为一。

③原子模型的演变置于“交流与讨论”中,篇幅太长了,其实际意义未必能如作者初衷。这部分内容说多了,学生发懵不理解,说少了又有不敬前人之嫌,其实初中化学对此已经说明详尽,因此建议压缩其内容,并放在“化学史话”中。

④氯气的实验室制法是高一新生学习化学比较早接触到的物质制备方法,放在“化学史话”栏目,有形同儿戏之嫌。至少应当放在“信息提示”或者“观察与思考”之中。必修部分物质的实验室制法毕竟比较少的,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必修2最后“资料卡”中“熔融氯化钠与氯化钠水溶液的电解”可否把第二专题有相关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内容并入一起,全部置于后面。

初中生物研修总结范文6

1 教学基本程序

初中物理实验“六步教学法”包括提出目标,设计方案,预审方案,实验尝试,汇报交流,归纳总结六个环节。

提出目标:问题的提出要注意如下两点。首先,提出的问题要有明确的导向性,便于学生及时理解学习要求。第二,问题要有层次性,既要让学生自学讨论有一定的容量,又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去完成。例如,在“欧姆定律”教学时,可用如下两种方式提问。问题一:通过某导体的电流和加在两端电压v以及导体电阻r三者之间有何关系?请同学们设计一个研究方案。问题二: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哪些因素有关呢?请同学们设计一个研究方案。明显地看出,用第二种方法提问,导向性不强,同时层次也太高,学生无从下手。

设计方案: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实验目标,通过自学、小组讨论等形式设计研究方案。例如,在研究测电阻方法时,既可用电压表、电流表来测电阻,也可用一只电流表和一只电阻箱(定值电阻),或者用一只电压表和一只电阻箱(定值电阻),常见的方案多达8种。如果考虑到实际测量效果,还需要考虑仪器规格组合,方案就更多了。只要放手让学生去动脑,各种方案都可能出现,甚至有的方案教师还未想到。用这种方法教学,不仅巩固了知识,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

预审方案:在组织学生汇报和审核方案时,教师要注意如下几点:一是,要充分肯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方案,发表自己观点和看法,教师不武断判定正确和错误。二是,要组织学生对各种方案进行审核,突出教学主体性。对学生无法判定的方案,可适当引导或者留下一步“实验尝试”中解决,让学生通过实验去判定方案的正或误。三是,对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学生要加以表扬、鼓励。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若一时无法解答,要利用课外加以辅导或者鼓励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研究。四是,对学生展示的方案要及时归类小结,对尚未思考出的其他可行方案,要及时引导学生继续讨论,进一步完善方案。

实验尝试。根据设计方案,组织学生分组对不同方案分别动手实验或教师演示实验,并做好记录。有条件的学校,采取分组实验形式,实验条件差的学校一定要有演示实验。这个教学环节的教学目的是:1、验证实验方案的可行性,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实验方案设计的技巧。由于方案的多样性,仪器准备应做到多样化,超出课本要求去准备实验仪器。也可采取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形式来完成方案的验证工作。2、修改实验方案。由于受到实验条件的限制、对仪器规格、性能了解不准或者方案有误,使实验达不到理想效果。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修改实验方案。3、通过实验发现物理规律,达到实验目标。4、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和技巧,培养观察、分析能力。实验尝试不同于传统的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分组实验所用仪器、步骤、方法是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的,实验成功率很高。而尝试实验方案带有探索研究性质,成功率较小,这需要发动全体学生参与,需要学生有良好的实验素养。

汇报交流。学生根据实验情况,汇报交流实验结果。内容包括:1、本小组实验方案完成情况。是否达到预期效果。2、实验中,如何修改实验方案,使方案更完善,现象更明显。3、实验现象和数据记录。在学生汇报实验情况时,教师要及时归类记录,对实验不成功,要帮助分析,提出改进意见,可利用课外时间让学生再次实践,也可布置作为课外作业。

归纳总结: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实验情况,组织学生总结实验规律。通过成功实验,总结实验技能和技巧;通过失败实验,总结经验教训;通过实验数据或现象分析,得出物理规律。

2 教学基本特征

初中物理实验“六步教学法”与传统的实验教学有明显不同,突出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 创造性。“六步教学法”则要求学生自己去摸索、实践,去发散思考,去创新。把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

2.2 民主化。“六步教学法”给学生创造了一种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基础。

2.3 主体性。“六步教学法”突出学生主体性,把学生活动安排在每一个环节内,不仅有学生的自学、讨论,还有学生的辩论、尝试等。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主动获取知识,学的主动、积极、有兴趣。

2.4 开放性。“六步教学法”不仅根据课本要求设计问题,同时对学生自学中出现的各种疑难问题,也作为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不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教学形式不仅仅局限在课堂,有时在课外、在实验室、在家庭。

2.5 实践性。“六步教学法”从人的发展需要去组织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地掌握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掌握实验技能、技巧,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每一个实践活动都有学生参与,每一个实验操作都由学生亲自动手。

3 教学实施要求

“六步教学法”对教师和学生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物理实验教学应该成为一种科学探索过程,回归物理探索。只有让学生从实验方案的设计、实施、修改等过程中体悟研究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物理实验教学。

其次,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放在首位。教师要鼓励、激励学生去创造,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建立无批评式课堂,教师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从事有意义的独立探索活动,允许学生辩论、讨论,允许学生到实验室独立实践。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质疑的好习惯,有钻研探究的好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