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设计论文范例6篇

制度设计论文

制度设计论文范文1

一、会计制度设计课程的特点

会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一般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会计核算课,主要包括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等课程;二是会计管理课,主要包括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两门课程;三是综合会计课,仅有会计制度设计这门课程。会计制度设计课程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完善会计规范体系;优化会计组织结构,规范企业会计行为;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强化企业经营管理制度;提高会计工作效率;保证会计工作质量,提高会计信息使用价值。会计制度设计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对会计核算知识和会计管理知识能够全面地运用,而且还要求学生对前面所学的专业课知识进行综合、深化和升华。

二、当前用人单位对会计、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要求

在财务管理工作发展相对成熟的美国,从事基础会计工作的人员占比仅为10%,大部分财务工作者从事的都是为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管理会计等工作。我国目前的会计人才结构严重失衡,从事记账、报账等烦琐日常性实务的会计占会计总人数比例的90%,所以当前的情况是记账、算账和报账的会计人员多了,而既能记账、算账和报账,又能从会计角度参与企业管理的会计人员太少了。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会计人员不能只具备基本会计理论和业务技能,还应该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会计人员不仅要会记账、算账和报账,还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融入企业,参与经营管理,制定或完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堵塞管理漏洞。企业需要适合他们要求的会计人员,而对高校来说要考虑怎样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会计人员的问题。应用型本科院校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更要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我们需要在学生已掌握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基础上,开设能够明显提高毕业生综合能力的课程,为毕业生就业打好基础,而会计制度设计课程就是一门这样的课程。

三、会计制度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该课程不够重视。会计制度设计课放在大三的第一学期,考查课,课时每周2课时,使学生主观上感觉这门课程不重要,这也使得授课内容不能得到全面、详细的讲解,因而影响到教学效果。从学生学习的情况来看,他们对该课的印象不深,学得不扎实。(二)教学方法单调。目前《会计制度设计课程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还是教师按章节顺序讲授课本基础知识为主。教师讲、学生听,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强调规则要求怎样,而忽视创新性教学、忽视案例教学、忽视实践教学、忽视训练学生职业判断和决策控制能力的教学,很难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很难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也不容易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三)考核方式单一,考核内容缺乏灵活性。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制度设计课程课程考核仍然以期末闭卷考试为主,内容大多数为单选、多选和问答题。这种考评方式的主要特点在于:重记忆、轻理解;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早已远远不能够满足该课程的教学目标。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让学生死记硬背课本知识,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不用动脑动手搜集资料、深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四、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制度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一)增加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计制度设计课程课程的理论性很强,主要围绕着“设计原则”“设计流程”“关键控制点”等内容,而面对的学生缺乏会计工作经验,难以理解这些内容,而且这门课程有的内容在以前其他课程中讲过,如果仅仅按照课本顺序来讲,学生会缺乏兴趣,因此该课程要注重趣味性。比如,引入各种鲜活的小案例由学生分析,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分析近年来国内外有影响的案件,提高学生对现实经济生活的关注度,启发其观察问题的广度和深度。(二)运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是对实际发生情况的描述,一般涉及某个组织里一个人或者多人面临的决策、挑战、机会、问题或争论等。案例教学法是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德尔在20世纪初首创的,它是一种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的教学形式,是按一定的教学目的,以案例为素材,让学生通过案例背景资料的阅读、理解、分析及分组讨论,使其置身在其中,如临其境地解决问题,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方法和过程。会计制度设计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迫切需要案例作为支撑。在教学中应充分使用案例教学法,尽量将内容案例化,将案例理论化。一方面,搜索大量案例,既包括早期的经典案例(如巴林银行、银广夏、中航油),也包括最新的重大案例(如张裕、绿大地、獐子岛);另一方面,对较好的案例进行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教学手段是一支粉笔、一张黑板,单一的讲授式教学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采用案例教学,可引入讨论法、演示实验法、实习指导法、研究指导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通过声音、文字、图像和演示等多种信息要素,形象生动地说明某个会计事项的操作过程及方法,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三)建立会计制度设计课程案例库。会计制度设计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需要有大量的案例,如果没有案例就无法实施案例教学。因此,需要建立内容丰富的会计制度设计教学案例库。获取案例资源可通过多种渠道:一是教师到企业专职调研,深入企业收集实际工作中的案例;二是建立高校之间的合作,互相交流教学案例;三是建立校企联合,以企业的实际案例作为教学案例。平时可以通过网络、期刊、报纸等途径收集真实案例。在我国沪深交易所上市的公司有2800多家,这些公司中有许多鲜活的案例,如“双汇瘦肉精事件———采购环节的反思”“万福生科财务造假”“博元投资成违法退市第一股”等。常用网站包括:和讯网、上海证券交易所、新浪财经、东方财富网、中国证券报、深圳证券交易所等。收集到案例后要进行加工,描述公司背景、事故或事件发生经过及后果、原因分析、经验教训等,并标明案例的出处,经过一定时期的积累,可形成一个资源丰富的教学案例库。(四)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建议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让学生不再受死记硬背的束缚,不再满足于“背会了”某些知识,而是促使学生深入学习,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实际问题,提高会计制度设计能力,从而考察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题型采用案例设计题,给出企业某一方面管理的需求或存在的问题,要求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没有唯一答案,只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个人的理解力、洞察力。平时测验还可以采用专业小论文和专项报告的形式,来提高学生信息搜集、新设企业会计政策设计等方面的能力,促使学生主动利用网络资源,更多关注最新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更多利用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五)运用网络教学平台对学生进行辅导。运用网络教学平台,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便于学生学习。在会计制度设计课程教学中,可以通过学校的校园网络平台,或者会计、财务管理专业学生自己的QQ群,来进行网上教学和网上辅导、网上作业、网上测试、网上师生交流等。在运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辅导时,教师是指导者、学习组织者,也是一名学习者,学生是学习者、教学资料提供者,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相互学习的关系,比课堂教学更加灵活,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作者:王春福 金淑红 单位:沧州师范学院 沧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滕晓梅.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J].财会通讯,2014,(7):56-57.

[2]赵文超,成克惠.基于就业能力导向型的高职《会计制度设计》课程改革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2):164-166.

制度设计论文范文2

1.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组成部分。

从定义可知,内部控制是企业为了实现一系列目标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及程序。这些政策程序中就包含了内部审计。从目标上来看,两者具有一致性。

2.内部控制是内部审计的工作对象。

我国《内部审计准则》中指出:内部控制审计,是指内部审计机构对组织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的审查和评价活动。由此可见,虽然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组成部分,但是内部审计的工作内容中包括对内部控制的审计,是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

二、增值型内部审计的特点

增值型内部审计不是一种独立的审计类型,它是一种强调了增加价值功能的内部审计,是一种新的审计理念,是内部审计的新的发展阶段。其特点如下:

1.工作范围和工作对象更广泛。

内部审计不仅仅停留在差错、防弊,而是扩大为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这些新兴领域,服务对象包括了企业所有利益相关者。增值型内部审计把所有能够为企业增加价值的领域都纳入到工作范围以内,通过开展确认和咨询活动,帮助企业实现价值增值和实现目标。

2.强调价值增值。

内部审计的增值功能是通过向企业内部提供保证和咨询服务的形式实现自身价值的。

三、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足。

第一,管理层和治理层认为,内部审计部门只是企业的一个职能部门,是一个非物质生产部门,单纯消耗企业资源,是一个成本中心,不能给企业带来价值增值和利润。还有些认为有注册会计师进行外部审计就足够了,而且内部审计也可以外包给注册会计师,内部审计部门只是摆设而已。基于这些错误认识导致内部审计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得不到领导的“阳光”,只能“枯萎”。第二,企业其他部门和员工,认为内部审计部门就是来“检查和找茬”的,内心中很反感,对内部审计工作很排斥,根本不会主动在价值增值、风险控制方面主动去咨询。第三,内部审计部门自己也没有定位清楚,我国内部审计机构一般人员较少,很多人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只要做分内工作就行了,何必要去关心其他部门的价值增值呢?

2.专业胜任能力不足。

我国内部审计人员多数来自于财会部门,大多数人有着一定的财务会计的实践经验和专业背景,但是并不熟悉审计业务,工作中往往按照财务会计的工作思路和程序进行,造成工作效率低下,工作效果不明显。

3.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

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决定了内部审计部门开展工作的执行效果。这种独立性和权威性不是随着时间推移、业务展开和工作进行等后天因素决定的,而是取决于机构设置、隶属关系、由谁领导等先天条件。我国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尚无定式,多数内部审计机构的隶属层次是比较低的,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很大程度上限制、制约了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发展。另一方面作为内部审机构仅是将审计结果传达给相关部门,并没有权利做出相应奖惩措施,对于审计结论也没有进行后续追踪,咨询建议没有能够得到重视或利用,这些都造成内部审计结论成为一纸空文,浪费了企业资源。

4.缺乏行业自律和执业规范体系。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英文缩写为CIIA,前身为中国内部审计学会,成立于1984年,是对企业、事业行政机关和其它事业组织的内审机构进行行业自律管理的全国性社会团体组织。内部审计师协会在内部审计人才培养、机构的设置、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标准和内部审计行为规范建立、行业管理、教育等方面的作用至关重要,当前我国内部审计师协会在内部审计建设当中的作用却没有充分的发挥。表现在:(1)据统计,截止到2012年,我国有8.6万多个内部审计机构,将近30万的从业人员,平均每个内部审计机构拥有人员3-4人,规模较小,取得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资格的只有2.5万,仅占全部内审人员8.33%。(2)1999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修订了内部审计的定义,这一全新概念中就强调了内部审计的价值增值功效。而我国的内部审计协会于2013年才将“价值增值”明确纳入内部审计的概念。(3)2013年我国内部审计协会了新的《内部审计准则》,这是根据最新的国际内部审计准则所做的修订,但是相关的实务指南尚未修订,造成了新准则在实务中的使用缺乏具体业务指导。

四、我国增值型内部审计制度建设

1.提高认识。

企业上下都要重新认识内部审计在企业价值增值中的作用,尤其是管理层和治理层要给予内部审计足够的重视,肯定内部审计具有价值增值作用。另一方面,内部审计机构要开展积极的“自我营销”,开展咨询活动。

2.全面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

采用“请进来,走出去”两种模式培养人才。一方面,聘请高职称、高学历、高水平的内部审计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培养现有人员,送他们出去学习、培训。要求内部审计人员不仅仅要具备财务、审计、税收等专业知识,还要具备战略、风险、法律、管理、金融、工程、计算机等知识,知识结构要向专业型和复合型的广度和深度发展。

3.选择符合企业自身机构设置方式。

并非所有的企业都能适应同一种内部审计模式,要根据企业规模、所有制类型等具体情况,兼顾独立性和权威性,建立适当的内部审计机构模式。首先,我国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目前有四种模式:(l)独立设置内部审计机构,直接对最高层负责;(2)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财务部;(3)隶属于总经理。(4)内部审计与纪检监察结合,隶属于纪律检查委员会。笔者认为,将内部审计机构置于纪律检查委员会下,对我国国有企业比较适合。其次,对于规模较大、具备设置独立、高效的增值型内部审计机构的非国有企业,应当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审计委员会制度,也就是借鉴美国的增值型内部审计模式。最后,对于规模较小、不具备设置内部审计机构能力的中小型企业,从资源优化配置角度来考虑,可以不设置内部审计机构,采取在国外很普遍的内部审计外包方式。

4.发挥IIA的行业主导作用。

制度设计论文范文3

对工业设计的概念,在国内,也只是近几年才兴起的和流行的,各个企业都逐步建立了自己或大或小的设计部门,工业设计师第一次以独立的身份登上了中国经济的大舞台。各高校为赶上这一潮流,也竞相上马这也专业。

忽如一夜东风来,万树没有梨花开,却迎来了工业设计的一次严冬——大批工业设计毕业生很难谋到工作。也许是世界经济放缓对此的影响,但仔细研究一下,会发现,原因绝没如此简单!

不知道这是不是一个怪圈——中国很多企业在招聘工业设计人员时,对工业设计人员对软件的熟悉程度作为一个准入条件来考虑,导致学校教学、学生自己和社会力量都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软件。好像会了几个设计软件就可以做出好的设计一样。

对此,企业当然有企业的理由,但我觉得企业在招聘中明确规定——必须会那几种软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是很严重的。这反映了企业用人制度方面的不足,对工业设计缺乏了解。所导致的恶果也是多方面的。

首先:影响企业的创新

中国企业的发展在经历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后,企业的创新也就被提升到一个至高的境界,国内许多很有影响的传统企业由于拒绝创新,所付出的代价也是每个人都可以明见的。产品在创新方面,内部技术要素是很重要的,但它是隐性要素,是第二战线的。而产品的工业设计要素是显性的第一要素。因此工业设计在企业创新和效益提高等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做到这一点的靠的是设计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精诚合作。

问题也就在于此,试想企业要求应聘人员要精通多种设计软件。很明显,企业把软件的作用以大于人的方式量化。而没有搞明白——软件只不过是设计人员实现设计创新的一个手段之一,而且是一个有局限的设计手段——因为很多创意靠软件是无法实现的。而企业正把它提升到了一个高于设计人员的位置,而忽视了在创新上起关键作用的人的作用。英国人曾做过一个调查,39%的人灵感来自旅行,23%的人灵感来自工作数小时之后,18%的人灵感来自躺在床上休息时,14%的人灵感来自运动和锻炼,12%的人灵感来自浴室,仅仅优11%的人认为办公室获得灵感。虽然这不一定准确,但它告诉我们一个基本的规律——设计者才是创新的关键。

而在国内各大企业的招聘告示上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情景——很少有企业领导有意去发展和培养设计人员的灵感和设计创新能力,而是把设计人员作为会说话的工具使用,这其实也是国内设计管理的一大失败。

如此,导致企业所招聘的设计高手,必定是已精通软件多少为标准的所谓的设计高手。上面我们提到设计人员和软件的关系——软件只不过是实现设计创新的工具之一,一大部分企业把二者关系颠倒,使设计人员把工作重点放在软件学习与应用上,成为企业老板的应声虫,抄袭的坚定执行者——原因是很多精通软件的设计人员,除了会几个软件,别的也就所剩无几了,他们所能做的,也只有把老板的想法、审美观点用自己的工具表达出来。事实上他们已经变成了工具的一部分。异化者正是企业的用人制度。这样,企业在产品创新方面也就很难有很大的发展。可能的话,在只会操作软件的设计人员的“设计下”,抄着国外的和别人的东西来买。这种企业也只有永远跟着别人的后面在走,又有何高利润可言?创新吗!也就是新的东方夜谈了,也永远没有领导市场的机会。

第二:扼杀了优秀设计师的诞生

我们知道,当前这个以信息爆炸为特征的社会。人们个性要求的因素越来越多,胃口越来越难得到满足。企业在满足他们需求方面的努力变得愈来愈力不从心,也变得不知如何下手。如何满足消费者需求变成企业的一大难题。

而作为为企业服务,为消费者服务的设计师,其面临的压力也就显而易见了。他们要在企业有限的技术、资金、设备等硬性条件的制约下来满足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变化。除要具备各种生产工艺、技术、材料等与生产有关的一系列知识外,还必须了解消费者的心理在不同年龄、地域、职业、性别、气候等条件下的变化规律及他们的审美需求。再有就是份内专业知识了——造型能力呀、色彩感受能力呀、平面审美能力呀、立体创造能力等一大堆相关知识。

一件产品,看上去也许没有多少东西,但它的每一个细小的部位和地方都是设计者对各种条件和知识的运用和综合的结果,在这件产品上,观者可以找到设计者对各种技术的了解,对各种条件的适应,对造型语言的运用,对消费者心理的解读、对时展的前瞻,对——我们叫这为产品的文化性和内涵。也只有这样的产品,才真正算得上是设计产品。只有这样的设计者,才配称为是设计师!

当然这种设计师也是企业所需要的,而现实中这样的设计师真的很少见到了。多数设计从业者迫于企业的要求,在企业把他们错误的定位的同时,自觉不自觉地也走向这条错误地认识软件和自己角色的道路,很多人认为只要精通企业所要求的几个软件,就是铁饭碗了。于是把大部分时间用在与设计能力无关的一个工具的学习上,而无暇或不愿去提高真正的设计创新能力,沦为工具的一部分。

许多企业对设计者不满意,实际使用过程中,发现他们缺乏创新和创造美的能力。究其原因,作俑者正是企业自己。正是他们的招聘信息上错误要求,误导了设计者产生重视软件学习而忽视设计能力的训练和提高的发展方向。一大批设计者在企业错误的用人制度下步向这一歧途而不能成为真正的设计师,充其量也就是一个电脑操作员。

审美水平的提高和创造美的能力,我觉得应该是不断学习和锻炼的结果,好像不是先天的本能。设计者对软件学习的目的是为了用它把头脑中的东西表达出来。本质上它和雕刻家手中的刻刀是没有区别的,对创新起关键作用的是设计者本身水平的高低。而衡量水平高低的标准是设计者审美能力和创造美能力的高低,和他们所使用的工具是没有直接关系的。因为我们知道,除软件这一工具可以表达设计外,设计可选的手段是多样化的。可以画草图、效果图、工程图,可以做模型、手板、样机等。

总之,软件只是设计者可使用的众多工具中的一个。

时下开始盛行于国外的逆向工程,就是对软件的一大否定。因为它整个工作过程更多的是以设计创新为重心来运作的,这也是国内企业界设计者从新定位的一个机会。

很多设计者都有此言论——中国设计没有自己的风格。风格是学校创造的吗?风格是一两个人说了就搞定的吗?显然不是,它靠的是主流和大多数的共同性,体现者当然是企业。试想,以现在有着错误对待设计者角色和使用设计者为主流得企业来实现我们的设计风格,可能吗?

当然并不是说国内的企业都如此,也有一些是不同的,其实在招聘广告中也可以看到——就是那些注重手绘功夫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公司。在这方面,TCL手机要算做得很好的了,听说他们老总就把他们的设计人员专门送出去旅游,这不能不说是国内设计界的一大亮点和一个很好的前兆。

由上分析可见,企业在使用工业设计人员的问题所犯的错误是扼杀优秀工业设计人员成长诞生的深刻根源。设计者得不到良性发展,企业找不到满意的设计人员。抄袭、模仿也就顺理成章了。企业自然觉得工业设计人员没有多大用处,如此恶性循环下去,中国的企业想走向世界,中国的产品想有自己的特色,难呀!

第三:扭曲教学方向

学校教育是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己任的,而企业的要求往往是学校教育的灯塔。很自然现下企业在对设计人员错误的要求下,学校教育的实际操作也偏向这一方向,与真正的素质教育的方向脱轨。

大学期间,老师们一般要求学生用电脑完成各种作业,传达给学生的信息就是必须会操作电脑,电脑好重要!与企业的招聘信息上的信息正好相符。

看看现在的工业设计在校大学生,几乎是人手一台电脑。而它在实际中又发挥了多大作用?据我观察,学生买电脑,真正用于学习的时间和他们用于玩游戏、看影碟、听音乐的非学习时间之比,一般约为1:10,这还是一个保守的数字。而这里所讲的学习时间,也仅指是学习一些设计软件而已。造成的情况就是学生除一周16节的专业课外,根本没有人认真钻研专业问题。也就是说,操作电脑占用了他们的大部分有效学习时间,而这些时间又被非学习的内容所占据。如此,所导致的教育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大学四年的工业设计教学也许只培养出了一大批电脑操作员而已。

我不能说这是电脑的错,但我觉得这应该是企业的一种错误要求所导致的错误倾向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或恶果。试想,企业如果?稳瞬欧矫妫幼罡镜难杓拼葱拢ㄉ竺滥芰痛丛烀赖哪芰Γ芰Τ龇⒗醋魑既胩跫芟匀凰鸬降牧夹杂跋焓窍约模步蔷薮蟮摹?赡芑岫缘缒韵邸⒂蜗啡砑鄣扔杏跋欤怪泄挠判闵杓剖Φ某鱿趾椭泄牟沸纬勺约旱奶厣晌赡堋?

制度设计论文范文4

从供应链管理角度出发,在设计物资管理制度时,物资管理制度应与企业的销售、生产管理有机衔接,采购的品种、数量、质量及时机应与满足供应链节拍要求,不断加强整个供应链的灵敏性,做到快速响应最终客户需求,同时又能控制供应过程中的库存处于合理水平[2]。供应链是一条增值链,企业应从总供应链角度来考虑成本降低的机会。在设计物资管理制度时,以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最低为目标,将企业成本管理要求分解到供应商管理、物料实际消耗、废料回收利用以及产品质量功能配置、目标成本、物料标准化等方面。

二、制度设计的原则、目标、内容组成

(一)制度设计原则

1、因地制宜原则

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从事的行业及自身的发展阶段、规模大小,决定没有一种制度设计符合所有企业。每个企业应根据自身管理实际,设计一套适合企业发展的物资管理制度。比如不相容岗位分设,规模大的企业的采购申请、审批、执行可以是三个独立的部门分别负责,也可以是申请和审批一个部门负责,执行是另一个部门负责;对于规模更小的企业,只需做到三个岗位分别负责即可。

2、成本效益原则

从成本角度看,控制措施越严密、控制点越多,需投入的控制成本比如人力成本、管理费用、效率的降低等就越多。从效益原则出发,企业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物资管理需为企业的利润目标服务,及时供应、降低成本、加快周转、贡献收益。两相权衡,物资管理制度设计,力争以最合理的成本投入取得最大的效益。避免控制点过大,内部手续复杂,不能满足市场快速变化的需要,同时避免制度漏洞,防止舞弊行为给企业造成损失。

(二)制度设计的目标

对于企业来说,采购是获取外部资源的途径,是生产的准备阶段。采购的质量、成本、速度直接影响企业后续的生产、销售以及最终利润。物资管理制度设计的目标应包括确保采购、入库、保管、发放等物资管理行为规范,符合内控及其它法律法规等相关要求;确保企业能及时获取外部资源,避免断供或积压;确保物资质量安全符合要求,价格合理,整个采购成本较低;确保物资管理在内、外部各环节运行通畅和高效,加快物资周转,控制库存水平;确保物资存货帐、实相符,保管得当。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企业制度设计的目标排序可能不同,对于同一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制度设计的目标排序也会不同。企业需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做出决策。管理合规、透明,防止舞弊应是制度设计关注的重点。

(三)制度组成

物资管理制度由一组或一系列的制度组成。从制度的层次来说,可分为顶层制度和底层制度。顶层制度是从企业宏观层面对物资管理组织机构与职责的分配,主要规定每个部门的定位和主要负责的职责以及部门之间的配合协调关系;底层制度则是对专门业务管理的流程性规定或程序性要求。在底层制度下还可设计更具操作性的作业文件或指导书。从控制角度来说,还可将物资管理制度分为业务执行层面的制度和监督考核制度、满意度评价制度。通过监督考核和满意度评价,确保物资管理符合企业设定的目标要求。

三、制度设计建议

(一)提升物资管理部门在组织结构中的地位

企业应提升物资管理部门在组织结构中的地位。物资管理部门的汇报对象反应了其在企业组织结构中的地位[3]。采购物资的总价值、行业类型及其它因素决定了高层管理者对物资管理部门的重视程度。采购与企业战略的关系越来紧密。采购活动要与企业战略保持一致,将企业目标转换为量化的采购目标。企业可以通过制度设计,将企业的战略目标分解到物资管理部门,通过目标牵引和绩效考核,促使物资管理围绕企业战略展开、为战略实施提供资源支持,另一方面采购成本费用的降低为企业创造了利润来源。

(二)关注低值易耗品和大宗物资的采购控制

制度设计论文范文5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制度安排;制度基础;制度内容;制度目标

最近党中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必须坚持以“以人为本”为基础,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以城乡一体化为根本要求,以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为内容。

一、以“以人为本”为制度基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什么方向,这是关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在农村的很多建设,大多都不了了之。究其原因,就在于以往所搞的各种建设脱离群众和当地的实际。说到底没有解决农村建设到底为谁的问题。

同志提出的“以人为本”发展理念,不仅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价值目标,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制度基础。把“以人为本”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制度基础,就是把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结合起来,同改善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结合起来,让农民真正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

把“以人为本”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制度基础,其目的是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农村建设的导向。同志指出:“加强社会建设,要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这就是将经济建设作为终极目标转变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把轻视个体利益,集中体现制度优越性,转变为创新体制,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为目标;把以是否有利于经济发展作为检验的标准,转变为人民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赞成不赞成为目标。这种转变,既着眼于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又着眼于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既保障农民的合法权利,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我国农民真正共享改革开放和发展进步的成果,真正成为我们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把“以人为本”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制度基础,意味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阶段的诞生,它从根本上走出了“教条社会主义”和“理想社会主义”的误区,“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一次真正从理论走向现实,从天堂走向人间,从世界回到了中国”。它既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阶段方向的正确性,同时也保证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向与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的一致性;它既告别了一个时代,又继承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精髓;它既开辟了一个以人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阶段,又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融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潮流之中。

二、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制度目标

我们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制度目标,是因为我国“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目前,我国最大的贫困群体在农村,只有农村实现了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才能最终实现。可以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难以实现的一部分。

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到2020年,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消费水平大幅提升,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农民民利得到切实保障;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农村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健全,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然而,要实现上述目标任务,需要我们付出更大的努力,为此,必须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必须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农村发展的根本动力;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必须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始终把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政治保证。

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目标,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在农村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进一步放开搞活农村经济,优化农村发展外部环境,强化农村发展制度保障,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

同志指出:“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始终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物质基础。”只有经济发展了,8亿多农民才能尽快富裕起来,才能调动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才能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作自己的事业。为此,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探索和把握农村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更深刻、更自觉地运用经济规律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富裕服务。为此,需要下更大的决心、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提高农村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要在农村全面推行科技兴村、信息兴业战略,加快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切实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坚持和完善农村集体所有制基础上,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竞争优势,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三、以城乡一体化为根本要求

城乡二元结构是历史的产物。长久以来,许多地方在发展过程中并没有把城乡作为一个整体来通盘考虑。城乡发展二元化结构的长期存在,不仅使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提升较慢,而且使城市经济发展后劲不足,我国农业在与国际经济联系和合作的过程中也面临新的困难。随着党中央各项政策的落实,我国农村正在发生新的变化,它要求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尽快消除和弥合城乡二元结构,为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创造更多有利条件。

应该说,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阶段,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

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三种全会精神,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牢牢把握目前这一难得机遇,紧紧抓住我国农村的阶段性特征,适应农村改革发展新形势,顺应亿万农民过上美好生活新期待,乘势而上,努力开辟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广阔道路。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和谐,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本措施:“必须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要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加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强化农村社会管理。”随着一项项极有含金量的措施陆续出台,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步伐将不断加快,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崭新格局将不再遥远。我国农民在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的进程中,将分享到更多改革发展的成果。

四、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制度内容

要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长盛不衰,必须有相应的制度作保证,这一制度必须坚持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基本内容。

第一,在领导体制上,形成以村民委员会为主体的制度体系。我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要使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长盛不衰,并最终取得成功,必须从制度上保证村民委员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要使村民委员会有职、有权、有能力管理好自己的事务。同志指出:“要继续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发展基层民主,保证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利;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弘扬法治精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济经济管理体制,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配套的村规民约,与农民要求相适应的发展规划。只有建立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一整套制度体系,才能保证农民有序政治参与,才能拓宽基层民主的渠道,加快农村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强化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一再出现的、“左”倾错误。

第二,在管理目标上,坚持以满足农民的需要为依据。为此,一是要坚持目标的全面性。不仅要使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地增长,还要使农村的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全面发展。二是要坚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不搞花架子,不做劳民伤财之事。三是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农民的意愿和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首创精神。四是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落脚点,建立在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解决的实际问题上。只有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和实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得到农民拥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长期坚持下去。

第三,在测评制度上,坚持以社会和谐为标准。“促进社会和谐,必须抓住农村稳定这个大局,完善农村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证农民安居乐业,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打下坚实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与此同时,很多人也将经济发展速度作为检验工作好坏的标准。结果,经济上去了,当地的污染加重了,贫富差距拉大了,各种矛盾也紧张了。过分强调经济发展,反而使社会处于不和谐状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坚持以社会和谐为标准,就是从以往只注重经济增长转移到各种因素和谐发展上来,不仅要求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而且还要求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要求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以社会和谐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测评标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制度安排中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07-06-26.

制度设计论文范文6

利率市场化后,传统的信贷总量类指标已不再完全满足金融市场判断、货币政策传导、市场结构监测的需要,利率作为市场资金的价格,逐步成为各国央行准确捕捉信贷市场供需变动、分析货币政策传导、预测经济金融走势的重要指标。欧洲中央银行(以下简称欧央行)自1999年1月份就开始统计并按月公布欧元区10个国家的零售业利率统计;2001年12月,欧央行通过了一项法规《监管(EC)NO63/2002》(亦称MIR监管),自2002年1月份开始正式统计并按月公布欧元区货币金融机构利率统计(MIR)表单,通过生成一系列存、贷款利率,反映欧元区综合、详细、汇总的利率水平;2008年12月欧央行对该法规进行了扩充工具类别、改进报数程序和扩大报告总体规模等修订,形成《监管(EC)NO290/2009》法规,并沿用至今。

二、欧洲中央银行利率统计制度建设经验

(一)设置最低抽样规模,提高抽样质量

1.统计对象范围全面。除保险公司和养老基金外,MIR统计总体涵括所有的欧元区信贷机构,以及利用自身账户发放贷款或受审慎监管的电子货币机构,还包括从事吸收或发放以欧元计价的存款或家庭及非金融企业贷款等其他货币金融机构。货币市场基金(MMFs)在集合投资计划(CIUs)下,由于满足了流动性条件相关协议,因此也被纳入统计对象范畴。2.设置最低样本规模。各成员国央行(NCBs)可以采取普查、非随机抽样(目的性抽样)和随机抽样等任何一种方式选择报告样本。但均规定了国家最低样本规模,其中样本必须覆盖国内至少30%的报告总体,且机构数不低于100家,低于100家的国家全部纳入统计样本;以欧元计价吸收的存款或发放的家庭及非金融企业贷款样本存量占抽样总体达75%以上。3.提高抽样质量,确保样本代表性。一是运用最大随机误差(MRE)控制抽样误差,提高抽样质量。对于采用随机抽样方式抽取样本的国家,要求对所有工具类别新发生业务利率的MRE在90%的置信水平下不得超过10个基点。二是确保样本代表性。NCBs每年需结合报告机构变动、样本潜在退出、金融中介创新发展等情况开展一次样本代表性审查,随时更新样本规模。

(二)统计关键利率指标,运用加权平均进行汇总

1.统计关键利率指标。欧央行利率统计全部运用年化率为衡量标准,统计年化协定利率(AAR)和年化费率百分比(APRC)两个关键指标,其中AAR是指机构与客户就存款或贷款达成一致的协定年化利率;APRC是在涵盖消费者支付的所有利息及费用下所测算的费率百分比。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客户可以自行与信贷机构谈判协商利率,因此挂牌名义利率并未纳入统计。2.运用加权平均汇总计算。汇总利率是每一种工具类别的AAR乘以该类别余额总量所占份额进行计算加总得来。根据统计时间节点又细分为两类,即月末利率和月度平均利率。月末利率主要针对余额总量类进行统计,即月末最后一天按加权平均方式对工具分类进行汇总;月度平均利率主要针对当月新发生业务进行统计,即参考月份中,应计存款利息或应收贷款利息除以月度平均存款或贷款余额,并按不同工具类别进行加权汇总。

(三)提供多层次多维度元素,丰富利率统计内容

1.统计业务涵盖新发生额和余额总量。MIR提供的统计利率主要为三类,一是余额总量利率,即在一个确定的时期点家庭和非金融企业存款或贷款余额总量的加权平均利率,而不良贷款和债务重组贷款则不包含在统计范畴。二是隔夜存款、通知存款、信用卡债务和循环贷款或透支等新发生业务利率。三是其他工具类别新发生业务利率,主要包括所有的金融合约中首次提及的存款或贷款利率、现有存款或贷款最新的谈判利率。2.细化利率统计工具类别。为丰富统计内容,MIR将利率统计所包含的维度进一步细分,将部门、金融工具类型、总量类别、期限、信贷用途等进行细分,并最终形成101个指标,其中14个余额总量类指标,87个新发生业务类指标。

(四)明确数据报送规则,扩展统计分析运用

1.明确数据报送规则。首先由报告机构对数据进行加权平均汇总。根据余额总量、新发生业务、隔夜存款、通知存款、信用卡债务等工具分类,按所属的时期点对每一个工具类别的利率进行加权平均处理。其次由NCBs按照每一类工具类别汇总本国利率数据,分别在月末、季末的15、28个工作日内向欧央行提交本国月度、季度利率统计数据。最后由欧央行负责加工、处理、生成并最终欧元区利率统计指标,必要时可要求NCBs和报告机构提交资产负债表、余额估值调整(如贷款核销数据)和元数据逐笔统计下的证券数据等解释性说明材料。2.重视统计结果分析运用。欧央行和NCBs按月定期公布利率统计表单,并用于货币政策传导、货币状况和金融稳定等分析,监测官方利率与市场利率的货币政策传导,通过资金成本溢价判断全国的投资和储蓄行为,结合信贷总量等指标监测信贷环境和金融体系结构变动,通过掌握利息差、利率等银行竞争及盈利能力指标来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

三、启示

(一)建议尽快研究并出台我国金融业利率统计制度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步到来,利率将成为衡量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效果、判断金融市场状况和监测金融稳定的重要指标。因此,建议中国人民银行借鉴欧央行MIR经验做法,尽快研究并出台我国金融业利率统计制度,按月统计公布金融业利率指标,明确统计对象抽样范围,控制抽样误差,及时调整并更新样本。同时,明确统计指标、统计归属、统计维度、统计标准等内容,规范数据报送程序和要求,拓宽利率统计数据运用,搭建我国金融业利率统计制度框架。

(二)建议延伸统计对象,扩展统计范畴

一是延伸统计对象。除传统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外,建议将各类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民间借贷、货币市场基金、P2P网络借贷等全部纳入统计对象,并结合金融创新适时调整、延伸和扩充统计对象范围。二是扩展统计范畴。建议不仅要统计存、贷款存量利率指标,同时还需统计各类新发生业务等存、贷款流量利率的统计,便于全面统计和区分不同业务范畴、不同时期节点的利率指标。

(三)建议尽快搭建我国利率统计指标及其核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