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设计论文范例

制度设计论文

制度设计论文范文1

(一)高职院校服务社会动力

首先,高职服务社会的对象主要是企业、社区和社会公众,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动因必然与双方合作的效用相关,否则,无法实现服务的长效化;其次,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功能,或者内容,与高职院校的资产专用性,如场地、物质、人力、知识等因素有关,这些资产应当是高职院校所拥有而其他高等院校、企业、社会没有,或者即使服务对象或其他竞争对手拥有,但服务对象内部治理费用,向其他部门索取服务的交易费用均超过向高职院校有偿索取服务的交易费用。而高职院校在与企业、社会互动过程中,双方取得价值、知识等效用高于不合作获取的效用。高职服务社会的效用,对于高职院校而言,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在场地、物质、人力、知识方面的资产优势,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取得物质经济报酬,提升专业影响力,提高师资水平,促进知识溢出效应。而对于服务对象来说,服务对象在这些资产方面投资具有不规模性,无法达到效用最大化,如果利用单纯市场交易获取这些资源,使得交易费用较大。从交易成本角度来说,高职服务社会有助于降低学校、服务方双方的交易成本,降低双方不合作各自内部治理费用之和。因此,高职服务社会的最终价值在于降低社会成本、通过双方互动创造价值。换句话说,如果高职院校拥有的资产不具有专用性,而是替代性极高的通用性,则服务社会无法达到创造价值或降低成本的目的,就不具备服务社会的功能。

(二)高职服务社会的功能

本文认为“服务社会”与“社会服务”这两个词内涵一致,高职院校服务社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服务,是高校具有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技术以及直接为社会服务等功能;狭义的社会服务,是指高校在完成国家下达的教学与科研任务之外,在各种教育活动和教育过程中以各种形式为社会发展所做的经常的、具体的、服务性质的活动(杨虹,2009)。本文所谈及的社会服务属狭义范围的社会服务功能。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其特点在于培养高端技能应用型人才。一个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服务需求与教育所处国家与地区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发展需求密不可分。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内容会随着社会的变迁、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但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功能应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适应。因此,高职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应立足于社会、经济、人文方面需要,功能定位与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创新、先进文化传播推广三个方面。

1.人才培养功能。

高职院校本质属于高等教育,它具有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功能,在人才培养功能方面和普通本科教育具有共同性。但高职教育的特性又决定了其人才培养社会功能的特性。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因此,在人才培养社会功能中,其主要作用是为社会输送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功能中强调人才的技能性、实践性、应用型,区别于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按照价值链理论,高职人才培养定位在核心零部件设计制造、运营管理与执行等价值链环节。社会前进中,生产技术不断更新。高职院校根据其在价值链中人才的定位,应立足于先进技术、技能的培养与培训,高端技能人才的培育。在完成本身教育工作之余,在人才培养功能方面应体现以下几方面:首先是为企业在职人员进行先进技术、高端技能的培训服务,提升在职人员的技术水平,提高社会生产效率;其次是为社会各类人员提供再就业方面的技能培训,使受训人员掌握一定的技术、技能,满足岗位工作需求,并在长期服务中实现社会各类人员的技术、技能水平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最后是通过为农村劳动者的培训、教育等服务,一方面提升务农人员知识、技能水平,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另一方面还可以让进城人员学到新技术、新技能,实现农村进城人员的就业竞争力提升。概括起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面的社会服务功能体现在高端技能、新技术的人才培训服务上,通过人才培训服务实现在职人员、社会人员的整体技术、技能水平提升,并且实现社会整体从业者技术水平提升和技能结构的调整。

2.技术研发服务。

高职院校的教育强调校企合作、面向生产一线培养人才。职业院校在与企业的合作中,能把握企业最及时需要解决的技术方面问题,这就为企业提供技术研发、咨询与应用服务提供了保障。高职院校为企业提供的技术研发服务主要表现为一些先进技术、工艺的诊断、改进与应用方面,而非核心技术的研发上,其提供技术侧重于应用、改进与简单的设计。按照企业的作业功能,高职院校的技术研发服务主要为管理中的运营管理流程设计与改进、作业环节的标准制定与设计;日常作业运营方面技术的改进与设计;先进技术、管理思想的应用与实践。其技术研发服务应立足于企业运营环节、日常作业环节,在这些环节的技术、工艺方面不断为企业解决问题,通过技术咨询、技术研发、技术转让等方式实现自己的社会服务功能。

3.先进文化传播推广。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的社会服务中,掌握了生产、管理领域先进的工艺、流程、技术与思想。在为企业提供各类社会服务功能之余,还需要进行先进技术、文化的传播,为社会公众提供先进技术的推广服务,传播先进文化理念,满足人们对先进文化、技术的需求。先进文化传播一方面表现在高职院校对于先进技术推广服务功能,将先进技术及时推广到社会各个领域,满足人们对技术、技能学习的需求,并通过技术推广服务提高生产效率、实现社会的不断进步;另一方面表现在通过文化的传播,使人们的理念、认知、习惯等发生转变,将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通过技术传播、技术培训等方式传播给受教育对象,实现文化的传播教育功能。概括起来,文化传播功能一方面为技术推广服务,另一方面表现为育人服务功能。高职教育的三个社会服务功能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人才培养功能是基础功能,只有通过人才培养功能,在广泛与企业、社会的互动中才能了解最新技术需求,实现技术研发的社会服务功能,实现高职院校资产的使用效用最大化。而文化传播功能具有盈利性和社会公益双重性质,它要求高职院校除了进行盈利性服务外,还需要肩负起公益性的社会服务功能,即先进文化理念的传播、教育,担负起自己所在社区和社会公众素质提升功能。由于公益性质,高职院校还需要摒弃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短视行为,或者与服务对象的简单市场交易化行为,立足和服务对象建立长期关系契约,通过社会责任、信任等方式提升自己的社会影响力。

二、高职服务社会的模式选择

由于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的存在,高职院校服务社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文化传播方面由于交易特征是不一样的,因此,服务中的契约关系也不一样,对应的服务方式也不一样。只有服务模式与服务内容的契约关系相适应,才能提升服务的效率。

(一)不同服务功能的契约特征分析

高职服务社会在人才培养培训方面主要的服务对象为企业、社会,两者的契约对象即企业和政府。由于人才培养培训的类型不同,交易频率、资产属性也不同。为企业提供的专项、一般的人才培养具有交易频繁、资产通用性强的特点,契约类型为市场关系;而企业特有人才、高端技能人才培训则具有交易不太频繁、资产专用性较强特点,契约关系向三边关系、双边关系乃至内部一体化转变。为政府提供的各类人才培训、培养,和企业有相似性,即技能人才培养和专项人才培养在交易频率、资产通用性方面要高,高职院校服务的契约类型也不同。在技术改进、研发创新服务方面,技术改进、技术服务咨询相对于技术研发创新难度低、服务可预见性高、交易频率较高、资产的专用性较弱,契约类型也由三边、双边规则向内部一体化规则转变。由于技术研发创新服务的程序化低、不可预见性高和外部性等特征,此项服务很难通过古典契约关系,即简单一次市场关系来实现,必须通过长期契约、双方的深入合作方式来实现,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和企业能够实现双方资产的共享,甚至部分所有权一体化。文化传播与技术推广主要服务对象为社会公众,这里契约对象简化为政府。由于公众的文化需求服务广泛,交易频率较高,资产的专用性难以衡量,契约关系就表现为市场规则和双边规则。文化传播功能有时具有非营利性的特点,政府可能通过制度环境层面治理来实现,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承担一定社会责任,注重关系契约的建立。

(二)不同契约的服务模式选择

根据不同服务功能的契约特征,高职服务的模式也应当有所区别。高职服务的模式根据与服务对象的合作性、时期长短与否,分为不同的服务模式。当服务的时间短、服务双方互动性不多时可采用简单交易的服务方式,可考虑合同方式;当服务时间短,但需要双方高度参与时,可采用项目化的服务方式;该模式下,高职院校不需要考虑服务的长效机制,但需要建立服务周期内的双方合作方式。当服务时期长但双方互动较少时,可采用长期契约化的服务模式,此时应当注重长效机制构建;当服务期限长、需要双方高度参与时,则可参与一体化的服务方式,双方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关系。比如,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互聘师资队伍,高职院校在行业指导下建立职教集团,或者高职院校与企业采用股份制合作模式,终极状态是学校开设企业、企业举办教育。同时,还需要考虑服务的公益性,服务的公益性越高,就需要高校建立长久的服务运行机制,选择契约关系的合作模式,如定期的社区服务、社会公益服务等。资产专用性越高,越趋向长期的关系契约,需要双方高度互动的服务模式;而服务的公益性越明显,越需要通过长期的服务社会提升自己社会责任感,获得长期的政府契约。

三、结语

制度设计论文范文2

1.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组成部分。

从定义可知,内部控制是企业为了实现一系列目标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及程序。这些政策程序中就包含了内部审计。从目标上来看,两者具有一致性。

2.内部控制是内部审计的工作对象。

我国《内部审计准则》中指出:内部控制审计,是指内部审计机构对组织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的审查和评价活动。由此可见,虽然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组成部分,但是内部审计的工作内容中包括对内部控制的审计,是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

二、增值型内部审计的特点

增值型内部审计不是一种独立的审计类型,它是一种强调了增加价值功能的内部审计,是一种新的审计理念,是内部审计的新的发展阶段。其特点如下:

1.工作范围和工作对象更广泛。

内部审计不仅仅停留在差错、防弊,而是扩大为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这些新兴领域,服务对象包括了企业所有利益相关者。增值型内部审计把所有能够为企业增加价值的领域都纳入到工作范围以内,通过开展确认和咨询活动,帮助企业实现价值增值和实现目标。

2.强调价值增值。

内部审计的增值功能是通过向企业内部提供保证和咨询服务的形式实现自身价值的。

三、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足。

第一,管理层和治理层认为,内部审计部门只是企业的一个职能部门,是一个非物质生产部门,单纯消耗企业资源,是一个成本中心,不能给企业带来价值增值和利润。还有些认为有注册会计师进行外部审计就足够了,而且内部审计也可以外包给注册会计师,内部审计部门只是摆设而已。基于这些错误认识导致内部审计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得不到领导的“阳光”,只能“枯萎”。第二,企业其他部门和员工,认为内部审计部门就是来“检查和找茬”的,内心中很反感,对内部审计工作很排斥,根本不会主动在价值增值、风险控制方面主动去咨询。第三,内部审计部门自己也没有定位清楚,我国内部审计机构一般人员较少,很多人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只要做分内工作就行了,何必要去关心其他部门的价值增值呢?

2.专业胜任能力不足。

我国内部审计人员多数来自于财会部门,大多数人有着一定的财务会计的实践经验和专业背景,但是并不熟悉审计业务,工作中往往按照财务会计的工作思路和程序进行,造成工作效率低下,工作效果不明显。

3.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

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决定了内部审计部门开展工作的执行效果。这种独立性和权威性不是随着时间推移、业务展开和工作进行等后天因素决定的,而是取决于机构设置、隶属关系、由谁领导等先天条件。我国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尚无定式,多数内部审计机构的隶属层次是比较低的,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很大程度上限制、制约了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发展。另一方面作为内部审机构仅是将审计结果传达给相关部门,并没有权利做出相应奖惩措施,对于审计结论也没有进行后续追踪,咨询建议没有能够得到重视或利用,这些都造成内部审计结论成为一纸空文,浪费了企业资源。

4.缺乏行业自律和执业规范体系。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英文缩写为CIIA,前身为中国内部审计学会,成立于1984年,是对企业、事业行政机关和其它事业组织的内审机构进行行业自律管理的全国性社会团体组织。内部审计师协会在内部审计人才培养、机构的设置、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标准和内部审计行为规范建立、行业管理、教育等方面的作用至关重要,当前我国内部审计师协会在内部审计建设当中的作用却没有充分的发挥。表现在:(1)据统计,截止到2012年,我国有8.6万多个内部审计机构,将近30万的从业人员,平均每个内部审计机构拥有人员3-4人,规模较小,取得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资格的只有2.5万,仅占全部内审人员8.33%。(2)1999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修订了内部审计的定义,这一全新概念中就强调了内部审计的价值增值功效。而我国的内部审计协会于2013年才将“价值增值”明确纳入内部审计的概念。(3)2013年我国内部审计协会了新的《内部审计准则》,这是根据最新的国际内部审计准则所做的修订,但是相关的实务指南尚未修订,造成了新准则在实务中的使用缺乏具体业务指导。

四、我国增值型内部审计制度建设

1.提高认识。

企业上下都要重新认识内部审计在企业价值增值中的作用,尤其是管理层和治理层要给予内部审计足够的重视,肯定内部审计具有价值增值作用。另一方面,内部审计机构要开展积极的“自我营销”,开展咨询活动。

2.全面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

采用“请进来,走出去”两种模式培养人才。一方面,聘请高职称、高学历、高水平的内部审计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培养现有人员,送他们出去学习、培训。要求内部审计人员不仅仅要具备财务、审计、税收等专业知识,还要具备战略、风险、法律、管理、金融、工程、计算机等知识,知识结构要向专业型和复合型的广度和深度发展。

3.选择符合企业自身机构设置方式。

并非所有的企业都能适应同一种内部审计模式,要根据企业规模、所有制类型等具体情况,兼顾独立性和权威性,建立适当的内部审计机构模式。首先,我国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目前有四种模式:(l)独立设置内部审计机构,直接对最高层负责;(2)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财务部;(3)隶属于总经理。(4)内部审计与纪检监察结合,隶属于纪律检查委员会。笔者认为,将内部审计机构置于纪律检查委员会下,对我国国有企业比较适合。其次,对于规模较大、具备设置独立、高效的增值型内部审计机构的非国有企业,应当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审计委员会制度,也就是借鉴美国的增值型内部审计模式。最后,对于规模较小、不具备设置内部审计机构能力的中小型企业,从资源优化配置角度来考虑,可以不设置内部审计机构,采取在国外很普遍的内部审计外包方式。

4.发挥IIA的行业主导作用。

制度设计论文范文3

系统以MSP430F2616微控制器为核心,这款单片机有良好的低功耗性能,适宜开发家用电子产品。当系统上电运行后,WSN节点会通过湿度测量模块对当前湿度进行采集,湿度测量模块选用HS1101湿敏电容与NE555构成多谐振荡器,以此将空气湿度变化转变为电容值的变化,单片机通过采集多谐振荡脉冲频率,可得到湿度值。STC12C5A50S2单片机获得湿度值后,通过NRF24L01传递给主控单片机并显示于TFT液晶,用户可通过按键(“加湿开”、“加湿关”、“干燥开”、“干燥关”“、复位”)进行人机交互。湿度数据与预设湿度范围相比较,若超出范围,MCU可通过控制继电器来驱动加湿与抽湿执行机构。此外,主控系统拥有华为GTM900-CGSM通信模块,支持短信查询功能,用户可借由手机软件平台对湿度进行查询与控制现信息的远距离传输与闭环控制。为满足系统供电需要,选用220V-12V电源适配器进行供电输入,作为加湿器,抽湿器电源;开关集成稳压芯片LM2596输出5V为单片机、NRF24L01模块、TFT液晶逻辑供电;线性稳压元件LM1117稳压输出3.3V为无线主接收模块、TFT液晶背光供电。

2系统软件设计

主程序开始,先初始化各个模块,然后等待命令,若有命令则判断是控制命令还是查询命令,若为查询命令,则向客户端发送信息,若为控制命令,执行控制动作;若无控制命令,判断无线接收数据,若有则做数据处理,若无则数据更新显示,并返回等待命令。

3实验测试及分析

3.1测试方案

系统测试采用先模块单独调试再系统联调的方法。①测试电源模块的输出,得到功率,电压电流信息。②硬件仿真测试单片机,测试液晶显示是否正常。③湿度传感器测试湿度是否采集值成正比,同时测试加湿干燥机构在供电正常情况下能否正常工作。④用PC机的串口调试和GSM模块之间串行通信。⑤整机系统连接好,重复以上步骤,测试数据接收。通过以上测试,可判断整机运行是否正常。

3.2测试数据

测试数据包括以下四部分:①通过万用表测试电源模块的输出:+5V和+3.3V的误差在±0.1Y以内,接上所有负载后输出的电流达1A;②通过设置不同的标准状态值:测试到系统的超标自动发送短信至终端功能正常;③终端发送查询指令至系统:测试到手持机终端接收到的数据和TFT液晶显示屏显示的数据完全吻合;④终端发送控制信息至系统:得到动作与指令相同。

3.3结果分析

经过各项性能的测试,系统指标和参数基本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能考虑到实际的能效,系统将更加完善。

4结束语

制度设计论文范文4

在温度控制过程中,单一的定值开关控制方式会产生较大的温度迟滞现象,对于加热箱等干燥设备的干燥效果差、干燥品质低;但是在普通的干燥设备中,单纯采用PID控制方式会使控制系统变得复杂,对于硬件的要求程度高,在持续高温环境下精度也随之降低,故障率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设计一种单片机温度控制系统,该系统使用两种功率大小不同的加热方式。加热元件使用红外加热管,功率大的加热管起主要的加热作用,正常工作时处于启动状态。功率较小的加热管起辅助加热作用,在测量温度高于目标温度时立即停止加热,当温度低于目标温度时开启加热;但当温度高于目标温度上限一定值时,主加热管也停止工作,同时引风机开启,辅助降温。对于一般的电加热干燥设备而言,此方案能够满足实际生产的需要,并且温度延迟效果低,节能效果显著。

2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2.1系统主结构设计

该温度控制系统由主控制系统、温度采集模块、温度显示模块、温度动态控制系统、报警模块和按键控制系统组成。

2.2单片机主控系统

作为温度控制系统的核心部分,单片机承载着对温度信息的处理、按键的扫描识别、温度动态控制系统的协调、输出显示温度和报警的任务。本文采用的AT89C52单片机是美国ATMEL公司生产的低电压、高性能CMOS8位单片机。其内部有8k字节可重擦写Flash闪存,成本低廉,兼容MCS-51系列的所有指令,程序语言丰富;与AT89C51相比,存储空间更大,中断源更多,方便后期其他模块的添加;技术成熟,因此在自动控制等领域被广泛采用。AT89C52单片机主控制系统与其他模块连接原理图如图2所示。P1.0~P1.4口为键盘输入端口,通过对应按键对目标温度的上下限进行设定。数字温度传感器总线与单片机的P1.7口相接,经过单片机处理之后,测得的温度输出至P0口,通过LCD1602显示出来。温度动态控制信号通过单片机P2.4~P2.6口传输。加热管和散热风扇采用的是220V的交流电,温度控制口接相应控制电路的继电器,通过继电器控制加热、散热部分的工作。

2.3温度采集模块

DS18B20是由美国DALLAS公司生产的数字温度传感器,它通过单总线协议依靠一个单线端口进行通讯。其仅占用一个单片机的I/O口,无需其他任何外部件,把环境温度直接转化成数字信号,以数字码方式串行输出,从而简化了传感器和微处理器之间的接口。该传感器可以单个于单片机连接实现温度采集功能,在需要采集多点温度数据时,只需将多片DS18B20同时挂在一条总线上,由软件对每个温度传感器的ROM编码进行识别即可,具有成本低、结构简单、供电方式多样、方便扩展和可靠性高等优点。

2.4温度动态控制系统

温度动态控制系统主要由加热管、引风机、继电器等构成。单片机的P2.4口接主加热管的控制继电器,通过输出高低电平来实现主加热管的启动和停止;单片机的P2.5口与控制调温加热管的继电器相连;降温风机控制继电器控制端和高温报警电路,与单片机的P2.6口相连。

3系统软件设计

3.1主程序流程图

系统开机启动后,通过温度控制按键设定干燥温度范围;由传感器DS18B20采集实时温度,通过控制系统的对比给出控制信号,同时定时对按键进行扫描,以随时调整目标温度范围。

3.2温度数据读写子程序设计

由于DS18B20单总线通讯方式的特殊性,传感器读写温度数据具有严格的时序要求。工作时序包括初始化、读时序和写时序。单片机的命令和温度数据的传输都从执行单片机写时序的指令时开始,对于单片机需要DS18B20送回数据,要在写时序命令执行之后再启动写时序指令才能完成对数据的接收。总线通讯方式使得硬件电路的连接变得简单,但也使得程序部分变得复杂。本文采用的是一个传感器,因此在串口通讯时不需要识别传感器的序列号,程序中写入跳过读ROM序列号步骤。

3.3按键扫描子程序

由于不同的加热干燥对象对温度的要求不同,加热的温度控制部分要能够方便、快捷地设置温度上、下限。在干燥物的不同阶段,干燥的温度有所不同,在干燥过程中温度的范围需要做出调整。这就要求温度的上、下限设置在干燥的过程中也能够执行。因此,单片机在执行温度采集、显示和控制的同时,也要时刻监视按键是否被按下,对温度设定进行调整。针对这一问题,在程序中加入一个按键扫描子程序,定期执行按键的扫描功能,同时也要有中断子程序保持设定完温度之后单片机可以继续刚才未完成的工作。因此,按键扫描程序设计的思路是:在开机启动阶段,通过按键对控制温度范围进行初设定;在工作过程中,单片机定期对按键进行扫描,判断是否有按键被按下,如果有按键被按下,则加入一个外部中断,单片机转而执行干燥温度范围调整指令;待任务完成之后,继续返回执行温度控制命令。

4proteus仿真结果

温度控制系统硬件电路设计部分在proteus软件上完成,当C语言程序在keil软件上编译调试成功之后,导入单片机进行系统总调试。温度采集模块:DS18B20的温度实时数据能够有效地显示出来;键盘控制模块,相应按键按下之后,程序立即响应指定的动作指令;温度控制模块:采集的温度低于设定低温下限时加热管工作,高于温度上限时停止加热并且风扇开启降温;报警模块同样工作正常。调试后的温度显示结果如图4所示。LT、HT分别表示设定的温度下限与上限,1602的第2行显示实时温度。

5结论

1)功率不同的加热管承担不同的功能,大功率红外加热管起主要加热功能,小功率加热管控温,使得温度滞后幅度变小,减少能源浪费,节电效果显著。

制度设计论文范文5

1.希望学以致用。修读此课程的学生,学以致用的要求高,学习以后能在求职上得以运用是重要的,这一点是学生的主要要求。2.注重前途规划。修读此课程的学生多注重自己的前途规划,在毕业前想多学习有关求职的知识,为自己找工作早作准备,也希望毕业后能顺利找到工作,不会浪费时间。3.吸收新知识。学生本身已了解基本的求职文书知识和写作技巧,修读此课程想知道有没有更新的相关知识可吸收。4.改善求职缺点。学生自身有某种求职上的缺点需改善,希望修读此课程能增加对求职的认识,了解自己的缺点,最后将它改掉。5.了解中文与英文求职文书的区别。除了学习英文求职文书外,部分学生也想学习中文求职文书的写作,特别是其在用词和内容结构上有何特点。学生的修读动机往往是多重而非单一的。注重前途规划的学生,多希望课程能学以致用;而上述第5种“了解中文与英文求职文书区别”的学生,也希望多了解各种求职知识。可见,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要求也往往是多样的。所以,我们的课程设计给予学生的应包括:一是恰当的求职观念。第2种动机的学生注重前途规划,课程除给予求职知识外,让学生了解与前途规划相关的求职观念亦是重要的。二是实用的求职知识。这是针对第1种动机而言,由于学生重视学以致用,所以这部分应是课程最主要的内容。第5点动机的要求亦会在这部分加以讲述。三是新的求职知识。这是针对第3种动机而设,加上现今的学生能从社会上的各种渠道如书本、互联网、传媒等接触到有关求职的知识,鲜有学生对求职知识是一无所知,故给予新的求职知识是课程内容的一部分。这三部分的内容比重并不相同。其中以第二部分实用的求职知识最为重要,因为课程本身为写作课,实用的求职知识与写作内容关系较密切。第一与第三两部分与写作的关系不是很密切,在内容比重上应相对较少。

二、教师对课程的设计

在没有考虑学生修读动机前,课程设计预设了数项要求:一是求职文书是一门写作课;二是课程内容包括现实求职中运用的各种应用文体;三是课程内容力求做到完整、丰富与实用。对比学生对课程的期待与教师的课程设计预设项目,在内容比重上应作适当安排与调整。加入学生修读动机后,课程内容的设计应转变为:1.求职文书是一门写作课2.课程内容包括现实求职中运用的各种应用文体3.课程内容力求做到完整、丰富4.课程内容包括恰当的求职观念5.课程内容包括新的求职知识6.课程内容包括实用的求职知识对应第1点要求,课程内容会讲述各种求职文书的写作知识,并给予写作练习加强认识。在第2点要求上,课程内容会包括求职信、履历表和自传三种必备文体。第3点针对完整、丰富的要求,课程会加入分析招聘广告与面试知识等内容。针对第4点,课程会讲述了解自己与了解工作的求职观念,增加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第5点新的知识,课程会讲述网络求职的知识,让学生了解这种流行的求职途径。最后一点实用的求职知识,将会贯穿前5点的课程内容。下文将针对这6点,简介课程设计的内容。

三、灌输正确的求职观念

观念较实际知识更重要。求职时撰写一份精美的求职信、履历表,或熟练掌握面试技巧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先要了解自己、了解工作,这样才能找对工作。担心找不到工作是其次的,去找什么样的工作才是重要的。所以灌输学生重要的求职观念,任务应集中在使其了解自己与了解工作两个方面。

(一)了解自己

让学生了解自己对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是重要的,职业生涯规划指个人对其人生所经历的职务历程的预期和计划。了解自己些什么?这方面的说法很多。若从求职者是否适合某种工作的角度去了解,则最重要的是了解自己的优势与缺点。优势包括学历、经历、技能、个性等不同方面;缺点则指上述各项条件存在哪方面的不足,不足是否严重,能否补救等。了解自己也可从能力、兴趣、性格、价值观四个方向作综合评估。了解自己是要接受自己,包括懂得欣赏自己,对自己满意和具有自信,接下去才能实现自己,在工作中达成自己的理想。

(二)了解自己所喜欢的工作

了解工作可先了解公司的生产或销售产品、行政架构、行业地位、发展历史等。其次是了解该行业的情况,例如:行业盛衰周期、政府法令、行业重要新闻等。另外,亦要了解职业的相关信息,如胜任此工作的人格特质和价值观、所需的技能、学历或资格要求、工作内容、职责、工作条件、薪资水平、升迁情形、未来发展展望与相关职业等。了解自己与了解工作以后,分析、比较自己的条件、情况是否适合那样的工作,学生才能决定自己是否可以进入那个行业。在选择确定后便可计划求职行动,按部就班达成目标。这部分会以介绍方式让学生知道了解自己与了解工作在寻找工作上的重要,让学生在真正找寻工作之前,先在了解自己与了解工作上作好准备。

四、教授实用的求职知识

这是课程最主要的部分,包括对求职文书的基本认识与写作要求两方面。具体内容则有:分析招聘广告、求职信、履历表、自传以及面试五部分。把分析招聘广告和面试加进求职文书课程中,除希望课程能将求职过程两个主要部分都包括在内,也使课程更完整、丰富。

(一)分析招聘广告

在讲述各种求职文书前先分析招聘广告是必须的,因为招聘广告是各种求职文书的资料来源,不先了解有关资料,就无从写作任何求职文书。对求职者而言,招聘广告的内容主要分作两方面:1.工作性质的说明;2.对求职者的要求。工作性质方面,除非求职者不满意或有意见,否则可不回应。对求职者的要求部分则须回应。将职位要求分类后,应先找出主要的要求在哪方面。接着确定各项要求在工作中的重要性何在,确定回应各项要求的次序,并注意抽象空泛的要求,皆是分析招聘广告时要注意的地方。

(二)求职信

这部分教学包括四个单元:1.求职信与履历表的区别;2.求职信各段落的基本结构;3.写作求职信的注意要点;4.基本格式。第1单元希望学生能分辨出求职信和履历表各具不同功能,在写作时,内容不宜重复。第2单元指出一般的求职信可分作三个部分,即首段的第一部分,中间的第二部分,这部分多超过一段的篇幅,以及末段的第三部分。三个部分各具不同的内容和作用,让学生在写求职信时有可依从的原则,但也要避免千篇一律,应根据本身的条件变化与职位要求的不同而调整内容结构。做到既符合求职信结构要求,也能突出自己的长处。第3单元指出写求职信时应避免出现的错误。最后一点以图表形式显示一般书信的格式。

(三)履历表

这部分教学包括四个单元:1.履历表的篇幅;2.重写或修改履历表的问题;3.履历表的项目;4.增加履历表质量的表达方法。第1、2单元讲解对履历表的基本认识。在篇幅上应遵守一页纸的原则,除非工作年资很长或转换工作频繁才视情况增加篇幅。重写或修改履历表是必要的,申请不同工作不宜使用相同的履历表,应视工作要求的不同去修改,让雇主感受到求职者的诚意。单元3讲述履历表常见的项目及其排列次序。履历表包括的项目视应征职位的要求而增加或减少。单元4指出要将工作表现量化才容易突出自己的才能,让雇主了解求职者的工作表现如何。单元4可举出数个有关工作表现的问题,如“曾经在哪些项目上节省了资源?”帮助学生量化履历表的内容。

(四)自传

课程内容包括自传部分,因为一些工作在应征时须求职者写个人自传,加入这方面的内容,自然让课程更完备。现实中,在网络上申请工作和填写公司求职表格时,常见要求应征者写上有关工作前景、学习心得或个人专长等简介短文,这些内容正是自传的常见内容。预先学习自传写作,求职时自然会有帮助。自传与求职信在内容和性质上皆有分别。自传会比求职信增多了个人背景和家庭状况两部分,而性格、兴趣亦是自传主要内容,但求职信却不一定会加入。自传的性质属抒情文,与求职信较严肃和平板的性质不同。自传较容易表达个人感受、性格、兴趣等方面的内容,可让雇主更容易了解应征者的人格特质和是否具有胜任应征职位的价值观。自传的内容包括三个单元:1.撰写自传的原则;2.自传的结构;3.撰写自传的注意要点。单元1讲述一些自传的基本认识,如篇幅长短、排列次序、内容选择等。单元2从段落安排上指出数种自传常见的结构方式。如把自传的结构分成两大部分,则前段讲述家庭背景和成长历程;后段谈性格、兴趣、专长和求学经历。单元3归纳一些提升自传水平的注意要点,如自传中要举出成功事例和展现自我的竞争优势等。

(五)面试

这部分包括五个单元:1.面试的形式;2.面试的基本要求;3.面试前的准备;4.面试时的表现;5.面试常见问题。单元1讲述数种常见的面试形式,如电话面试、视讯面试、个人面试、小组面试等,让学生了解不同面试形式的特点和注意要点。单元2至4指出多项有关面试的基本认识。单元5归纳多条面试经常询问的问题和建议回答方式让学生参考,同时讲述一些面试策略。如面对情境问题时,面试者应先描述问题的症结,再指出可以采取的行动,并总结问题教训,系统有序地回答问题。

五、学习新的求职方式:网络求职

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不少机构纷纷电子化,利用互联网进行招募人才与求职的情况日渐普及,新的求职知识将集中讲述网络求职的情况。这部分包括四个单元:1.网络求职的途径;2.网络求职的优缺点;3.注意事项;4.如何填写网络履历。单元1简介数种常见的网络求职途径,包括求才求职网站、搜索引擎、各机构自设的网站、政府就业网站和学校就业网站等,网络求职途径是多样的。单元2指出网络求职虽具有迅速、有效率、讯息量大等优点,但亦有竞争更激烈、欠缺透明度、回应慢、个人资料外泄等常见缺点。学生求职时宜注意当中利弊。单元3指出数点网络求职的注意要点,如要经常更新简历、慎选可靠的求职网站等。单元4指出电子简历的类别、选择关键词的要求等内容。

六、写作练习与面试训练

前述内容主要通过教师讲授方式让学生吸收有关知识,当中也会加上问题讨论与例文分析,接下来便会以写作练习和活动训练的方式,让学生在特定情境下运用课堂所学以加深认识。在写作练习上,最理想的情况是每种文体皆有练习机会,但由于教时的限制,部分写作练习安排在课外由学生以自学方式完成。课堂上的写作练习以求职信为主,选用真实的求职广告为题,让学生写一封完整的求职信,完成后在课堂讨论得失,教师再给予评语辅导。面试训练以分组方式进行。以数人为一组,将学生分为招聘者与求职者。教师先预设求职情境,让招聘者构思发问问题,求职者构思可能问及的问题及回应的答案。面试结束后,招聘者决定聘请哪一位求职者,并由教师及招聘者评述各求职者的表现。

七、教学中常出现的问题

课程设计纵然顾及学生需要,但教学上总会出现不同的问题。现分述如下:

(一)教材实例难寻

求职信、履历表与自传三种求职文书,要获得真实的事例作教材很困难。书籍与互联网虽然有很多这方面的事例范本,但相信大都是虚构的创作,并非实际运用的事例。虽然虚构的创作仍有很高的学习和参考价值,只是欠缺了与现实情况比较对照的实例,稍欠圆满。

(二)校外教材多,易与课程重复

学生要获得求职文书的知识并不困难,在互联网上稍作搜寻便可找到不少资料。而求职文书涉及的文类是固定的那三种,学生掌握的资料很容易便与课程重复。课程能够给予学生的是完整和丰富的课程设计,并且在课堂上安排有学生难于自学的写作练习与面试训练,希望能减少学生对课程重复的疑问。

(三)课程欠新意

上一点提到求职文书涉及的文类是固定的那三种,现实中使用的情况如是,课程内容便很难有所改变。课程尝试加入分析招聘广告、面试和网络求职知识以补不足。但新的事物到了明天便变成旧物,欠新意的困难是课程经常会遇到的问题。

(四)学生要求不同

制度设计论文范文6

(一)管理意识存在偏差

财务会计工作自从企业诞生以来就已经出现,但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财务会计工作都仅仅作为一项被动工作而存在,主要工作内容也局限于一些简单的财务会计操作实务,而在现代企业的财务会计管理工作当中应该予以加强的全局管理职能却仍然未能得到体现。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企业管理者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能够为企业赢得直接经济效益的生产、销售等窗口部门,对于内部管理尤其是财务管理工作不甚关心,所以想要提升财务会计管理工作质量就必须先扭转这种管理意识上的偏差。

(二)管理手段落后

当今社会是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社会,对于网络、管理软件、信息化交流工具的应用也普遍推行于各行各业,但是对于大多数企业管理者而言,一方面碍于有限的资金,另一方面也由于管理意识不够先进,因此在建设资金的分配方面也更倾向于窗口部门而忽视了内部管理工作也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手段的升级,尤其是对于需要不断提升信息数据收集、分析能力的财务会计管理部门,管理手段的落后直接导致他们无法及时有效的进行数据收集,无法准确掌握其他部门在资金流动及财务运作方面的具体情况,无法对市场变化做出快速而敏锐的反应与判断,进而影响到整个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具体管理制度有待加强

管理工作的质量高低不仅受到管理意识及管理手段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必须具有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加以约束。而当前在许多企业的财务会计管理工作当中仍然缺乏行之有效、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从而让管理工作难以真正发挥自身效用。比如在资产管理工作中的粗糙、程式化,没有真正实现对固定资产的有序管理,不仅难以提升固定资产的经济价值发挥,还普遍存在着国有资产流失、固定资产分配不均等负面问题。在预算管理及成本控制工作方面也没有做到有机结合,预算管理与成本控制的想脱离,让资金管理工作陷入两难局面,无法有效提升其经济价值最大化发挥,无法真正实现资金管理的精细化控制。此外在会计基础工作的制度建设方面也不够严谨细致,从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看到会计基础工作的质量有让人满意的进步,此外在会计档案的使用效率及安全管理方面也一直停步不前。上述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解决不仅直接影响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健康开展,对于企业全面建设以及整个行业乃至国内经济建设发展都将造成不小影响。

二、加强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制度建设的思考

前文我们就当前企业在财务会计管理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想要切实提升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工作质量就必须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有的放矢的对策研究。

(一)树立科学管理意识

现代企业在财务会计管理工作方面的科学管理意识不仅仅表现为明确其在企业全面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与突出地位,更重要的是要明确其具体管理内容以及如何才能够真正有效的将这种重要性意识渗透于日常管理及工作当中,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大力加强对财务会计管理工作具体内容的学习与掌握,尤其是对于企业的最高管理者、经营者与决策者,这种切实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只有真正懂了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内容与精髓,才能够站在全局的高度运筹帷幄,才能够避免提升管理质量沦为空头口号,才能够为制度的良性运作营造一个积极的内部环境。

(二)加强管理手段升级

网络化、信息化的管理手段不仅应该大力应用于生产、销售等窗口部门来提升经营效益的直接获取,更需要应用于内部管理工作当中来真正有效的提升管理工作质量,助推整个企业的健康运转。对于财务会计管理工作来说,对于数据、信息及时、有效、可靠、安全的收集与汇总是支持管理工作科学推进的最重要一环,所以加强网络化建设、自动化管理软件应用以及硬件设备的升级换代就显得非常必要,只有这样才能够在跟上其他部门运作发展水平的同时发挥出管理工作作用,同时也才能够更快的对市场变化、客户需求及企业转型做出反应与判断,真正发挥出全局管理的积极作用。

(三)加强具体制度建设

1、加强固定资产管理

固定资产是推动企业健康发展的最重要物质保障,在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当中应该进一步落实一对一的档案跟踪管理制度,将每一项固定资产的管理都进行及时的管理数据跟踪录入,确保从购置、运输、入库、调配使用以及报废回收等各个环节都处于管理体系的控制之内,同时为了进一步实现固定资产的经济效益最大化发挥,还应该根据资产运作现状、企业现实需求等加强资产效益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2、加强预算管理与成本控制相结合

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主要就是对资金的管理,而预算管理是加强资金运作及使用的计划性,成本控制是切实把关资金使用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所以加强预算管理与成本控制的有机结合才是真正从流入与流出的一头一尾真正做到对资金的严格管控,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3、大力加强会计基础工作

制度设计论文范文7

1.学生学习掌握物理知识的需要

在初中学习阶段,学生智力水平和学习方法正处在一个不断完善的阶段,物理的学习对他们来说几乎是一个全新的知识接受过程,在这种情况知识学习中兴趣与厌恶是并存的,如果一个开始在知识点的学习上学生能够有一定的兴趣,学生的主动学习欲望就强一些,否则就会差一些。但是无论学生的主动学习如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启发、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物理学习观念,增强物理学习的趣味性,积极带领学生走上物理学习的正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答疑解惑是必不可少的,而学习在学生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大多数是由于知识点的过渡引起的,如在人教版2.3节《平面成像》的学习过程中,如果教师没有将平面成像的原理与后面一节《光的折射》原理结合起来,那么学生对于后面光的折射知识的学习就会显得非常吃力。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在教学设计上增加知识过渡教学的分量。

2.学生形成物理知识体系的需要

物理学是建立在自然现象基础上的一门科学。初中物理教学主要是为了揭示物质运动变化现象的主要表现,总结和发展发现物质结构、状态、运动变化的过程和规律。在这一个过程中如何让学生在形成物理知识体系,是教师的一个责任。初中物理教学中知识体系的构建决非是短时间内就能成功的。初中物理教师不能简单的认为知识体系的构建就是学完章节后将知识用框架和表格形式罗列出来,进行比较,这样只能在知识的表面形成体系,而深层次的知识体系构建必须渗透到平时的教学活动之中。而要想在深层次的知识上建立系统的体系,就要教师在知识的连接点上下足功夫,而知识的连接点的教学,与物理过渡教学是一致的,因此知识点过渡教学研究也是形成物理知识体系的需要。

二、初中物理知识点过渡教学的方法

新课程改革给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内心体验为目标“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是以后初中物理教学的发展趋势。在这一过程中必须重视知识形成和应用的过程;在教学设计上各个知识点的设计必须流畅自然,才能顺利的达到预期教学目标。教师在课堂教学在启发、带领学生学习知识点时,应该要做到正确把握授课时各知识点的自然过渡,构建一个流畅的初中物理学习的课堂,具体的方法有以下几点。

1.语言解说过渡

语言解说过渡的知识点过渡方式是当前应用的最为广泛的一种方式,这一种方式教学设计简单,学生接受起来也比较容易,受到学生们的欢迎。语言解说过渡也就是教师与语言表达的方式将各个知识点的联系与区别表现出来,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掌握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捋顺知识点的学习。例如《力的图示》这一节时,教师在在讲完力的三要素以后,就要过渡到力的图示这一部分内容学习上,在这两个知识点的过渡中教师可以用这样的语言表达方式向学生讲解.我们知道力有大小、方向、作用点这三要素。物体受了某一个力的作用,比如有人用30牛顿的力沿与水平方向成30度角斜向上拉物体,物体就受到了一个向上拉的力,还受到水平面上的一个摩擦力。这样说比较抽象,如果我们用作图的方法把这个力画出来就十分清晰了。下面我们就学习力的图示法。通过教师的这种语言叙述,使两个知识点得到自然的过渡。

2.实验操作过渡

实验操作过渡也是初中物理教学中常用的知识过渡方法,这是因为试验是学习物理的基本方式,新课程改革中明确的提出了增加试验课程的比重的要求。这是因为物理学中,许多规律是通过实验得出,学生也只有在试验的过程中也能更好的理解理解各个知识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一个知识点讲解结束而转移到另一知识点的研究时往往是通过实验过渡的,这种实验过渡大多数是演示实验,也就是通过教师在课堂做一些试验,让学生理解各种物理现象,也可以是学生实验。在这两种实现方式之间最好应用学生实现,因为学生自己动手得出的试验结果比老师的演示效果要好的多。例如在初中第二册物理第一章《动能和势能》一节中,动能与势能知识点的过度上,就可以通过设计一些恰如其分的小实验过渡。

3.生活现象和各种媒体过渡

初中物理学中很多知识都是与生活中个中关系密切相关的,因此教师在知识点过度上可以多多利用物理学知识点与生活现象之间的联系,将所要传授的知识点,利用生活中的各种生活现象向学生进行说明、解释,让他们从生活现象中逐渐理解和掌握物理学的知识点,学生在生活现象中连续的、扎实的实现不同知识点掌握的目的。利用生活现象进行知识点的过渡,可以采用真实的生活现象,也可以采用多媒体的方式,如利用Photoshop、视频等方式,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多采取这些方式,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有能实现知识点过渡的目的。

三、初中物理知识点过渡教学设计

1、“关键词”的知识过渡教学设计

在物理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中,都可以总结出一个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可以说是各个知识点的核心内容,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关键词,以此为主线进行教学设计。如在《宇宙和微观世界》一课的教学设计中,“物质”是贯彻这一节课程始终的一个核心内容,在教学设计上就以“物质”为关键词进行教学设计。在具体知识点的教学安排中设计如下的设计思路:宇宙是由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物质存在的形式(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的顺序,这样就能够将整堂课的知识点衔接起来,构建一个“流畅”的课堂环境。如在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物质存在的形式(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这两个知识点之间过渡时,用这样的“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而这些物质在我们周围又以什么形式存在的?各种物质之间为什么形态和性质有很大的差别,原因是什么?”在这种关键词中过渡到《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2、从生活现象到物理规律,再到理解应用物理知识教学设计

物理学的很多知识都是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物理现象,如汽化现象、结冰现象等等,在教授这些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物理知识的时候,在教学设计流程中应该更多的考虑社会生活中这些物理规律的表现。现行的初中物理教科书在课程编排上大多是是按照:物理现象→探究→结论→物理概念(规律)→物理知识的理解应用这样的编写规律进行编写的。这样的知识内容设计适合学生主动参与、内心体验、认知的物理学中的各种规律和现象,物理教师在教学设计上也应该按照编排特点进行。在课堂上要采取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在物理现象中总结出规律,跟据这些物理学规律在生活中的表现,学会如何在生活中运用学到的各种物理学知识。这样的知识过渡设计一般比较自然,条理清晰,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容易。如:《速度》、《二力平衡》、《密度》、《压强》等都可以采用这种知识过渡方式进行教学设计。

3、用前面一个知识点分析现象引出或得到下一个知识点

由于初中物理这个知识点具有连贯性的特征,上一个知识点的学习是下一个知识点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可以利用用前面一个知识点分析现象引出或得到下一个知识点,在课堂教学的开始阶段先简单介绍一下前面一节课的主要内容,利用上一节的内容引出本届课的主要内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如在上《力》时,要从“力的示意图”转到“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可用通过学生画出(1)手提水时,水桶的受力示意图;(2)手感到被水桶向下拉的力的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学生会很自然领悟“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的物理含义,从而达到教学目的。1这种教学设计,学生技能对前面的知识点有一个复习和再学习的过程,又能够通过前面的知识点加深对后面知识点的理解。

制度设计论文范文8

1.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阅读教学能否成功的第一步,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课前预习,能够对课堂涉及的一些概念和知识框架有一个比较全完整的认识,对基本知识有一个初步的理解,同时带着不能理解的问题参与讨论。

2.课中互动

课堂上学生带着不能理解的问题和疑点讨论,教师提前准备问题,引导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发言,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教师学生也可以将教师没有涉及的问题提出来共同讨论,最后教师评论较为正确的观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点,回归课本知识,加深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

3.课后实践

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得高分,提高升学率,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自身的能力,将课本上的知识能够灵活应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

二、教学方法的研究

高中思想政治课阅读教学中,针对不同的课程及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本文中主要提出讲读法、辩论法、陶冶法和体验法四种方法。

1.讲读法教学

顾名思义,讲读法就是讲和读结合起来的教学方法,而不是过去的老师全堂灌的教学方法。包括学生单读、生生互读和师生互读三种讲读方式,在学生阅读的时候老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问题也可以向老师发问。通过讲和读穿插进行,不仅能够让学生在短时间内熟悉教材,而且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讲读法教学要求老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一个15分钟的讲解,可能要求老师花费150分钟去阅读相关材料,提取精华,才能让学生受益匪浅。

2.辩论法教学

辩论法是一种具有生活型、时代性和趣味性的一种教学方法。辩论前,老师从实际出发,选择具有一定思辨度的辩题,如“实现民族文化创新应主要依靠外来文化”和“实现民族文化创新应主要依靠继承传统文化”具有正反两面的辩题,引发学生共鸣;辩论过程中,分组辩论,加强团队合作,采用质疑问难法,引导学生自由辩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但不能放任自流,发现学生辩论方向错误时,及时引导,对于观点比较独特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辩论结束后,进行辩论问题的总结,对于表现较好、积极的小组进行表扬,同时对辩论涉及到的知识加以回顾和总结,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辩论式教学方法成功的关键是课前的准备工作是否充分,教师应结合教材出发,结合生活实际,慎重、恰当的应用此教学方法。

3.陶冶法教学

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十分重要,但道德情感更难培养,良好的情景能够使学生产生积极健康的情感,通过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一些积极政治相关的视频,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如播放一些革命前辈的事迹,、邓小平等革命前辈的风范、情操和品德,引导学生收集高尚情操的名言,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

4.体验法教学

体验包括体会和验证两个方面。体会涉及生活中的实例,将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联系起来,把书本上抽象的知识,还原成现实的生活中去,设计容易操作、符合实际情况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生活中去体会,加强师生间的互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思想交融,通过反思和总结,形成自己正确的判断力,增强学生的自我认知感。验证是通过实际生活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如组织学生参加旁听法庭审判、社会调查等活动,将书本知识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如分析观察能力、社交能力、动脑动手能力。体验法教学应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在社会实践中学习,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的能力。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