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总结范例6篇

高中信息技术总结

高中信息技术总结范文1

关键词:任务驱动;计算机;教学

一、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作为教学手段

目前在各科教学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引入使得学生能形象

地、感性地认识较抽象难懂的知识,同时,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变得更加活泼生动。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我在多年的教学中发现,其实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时候,都对计算机存在很片面的认识。对于当前的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来说,必须结合课本上生涩的知识,尽可能地以形象、生动、易懂的方式表达展示给学生。例如,在讲解计算机硬件课程时,利用3D动画,将计算机主机箱模型中的各种硬件一一拆开进行详细讲解,并通过模拟打开一个文本文件的场景,将计算机的工作序列和数据流用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经过这样的展示,学生对计算机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原来电脑是这样工作的呢。对于其他的操作课程,也可以把一些较难和重点的操作录制成Flash格式演示给学生看,课后可以用USB拷贝给学生,这样既可以形象地演示步骤较多、较复杂的操作,又可以便于学生复习巩固用。

二、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进,注重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就是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围绕一个具体明确的目标开展的。学生通过教师的辅导,在强烈的问题动机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习。

例如,在学习Word文档格式排版的教学中,需要学生掌握字体、段落格式、艺术字设计等内容。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很好地将这几个任务有机地结合成了一个具体的任务。教师通过讲解如何将一段文字设计成版面优美的黑板报让学生掌握以上的知识点。这样就可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既让学生学习了相关知识点,又在实际动手操作中巩固了这些知识,并在实际操作中使得学生对这些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又如,在Flash的学习中,可以提供多种有趣的Flas作任务典范,让学生综合运用形变动画、运动动画、引导动画、蒙版动画、ActionScript等知识自主创造Flas。有趣的动画设计、风格各异的效果、成功的体验……任务与学习的结合,使学生在探索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Flash的各种操作技巧。

根据教学经验发现,在任务驱动式教学中,教师如何精准地设计“任务”,是任务驱动式教学成败的关键。这个“任务”如果设计得太难,虽然覆盖了教学知识点,但是不能符合大多数学生的现有能力,使得学生对“任务”失去兴趣,从而就会丧失探求知识的动机。

“任务”设计得太简单,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解决问题能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合适的“任务”应该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能按照清晰的层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到知识。

此外,还可以在教学中增加一些竞赛性质的任务。例如,在上课初期进行“扫雷游戏”竞赛、打字速度竞赛等,让学生能在竞赛游戏中增强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

三、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堂上,和睦融洽的师生关系,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很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拘束的课堂气氛,“填鸭式”教学会使得学生思维堵塞,反应迟

钝,学习兴趣降低。因此,教师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要努力通过各种方法构建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开展教与学。

在课堂上,经常将一些当前网络流行的一些PS娱乐图片、游

戏等作为切入点,结合所学课程与学生进行交流。使得学生能够迅速集中精神,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鼓励学生互帮互助,相互学习

在信息技术学习中,由于每个学生天资和努力程度不同,学习成绩难免参差不齐。可以让一部分成绩优秀的学生当“小老师”,来帮助其他成绩相对落后的同学。这样既可以让优生通过传授知识而使自身的能力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又可以弥补课堂上老师不能兼顾所有学生的不足。而且,通过这种相互学习的过程,使得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爱好得到持续。相当一部分同学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对学好信息技术增加了自信,激发了更大的兴趣,成为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佼佼者。

总之,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通过各种灵活创新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信息技术这种实践操作性强的课程上,能融会贯

通相关知识,并应用到实践中。在教学手段上,还需要不断探索,不断提高,使计算机信息教育更适合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陈志坚.浅析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信息技术总结范文2

关键词: 信息技术 高考结构 构建

信息技术进入高考没有必要,不就是一些傻瓜的操作吗?如果你细细读过《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相信你就不会草率地说出这样的话。有人说,信息技术笔试进入高考荒唐之极,实践科目哪能一纸了事?如果你细细读过李艺教授主持的《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总结性评价研究报告》,相信就不会草率地说出这样的话。

一、信息技术高考具备的条件

信息技术进入高考具备了哪些条件呢?

首先,信息技术课程进入高考,不是为了给学生增负,不是为了给某些人谋取私利,而是为了符合新课标的理念,促进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地发展。李艺教授主持的《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总结性评价研究报告》为我们出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其次,在新课改的方案中,信息技术的课程地位应该已经确立,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如果信息技术能成为高考科目,无疑会为信息技术教学带来强劲动力,使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朝着有序的方向发展,而且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教研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次,高考允许具有语言属性的语文和外语存在,允许具有实验属性的物理、化学、生物存在,也理所应当允许具有实践属性的信息技术存在。最后,海南、山东等省已经将信息技术纳入高考科目,大部分省也将信息技术纳入会考要求。比如,江苏省在2008年高考宣讲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会考不通过者不能参加2008年高考。这说明上级主管部门已经意识到信息技术这门课的重要性,也为信息技术进入高考做了重要的铺垫。

二、构建合理可行的信息技术高考结构

在已经出台的信息技术高考方案中,信息技术在高考总分中所的比例却不尽如人意,有些只在总分750中占5分,而考试形式仅仅是单一的笔试形式。当信息技术有一天真的进入高考,那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将是如何考和分值为多少合适?下面我就如何构建合理可行的信息技术高考结构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1.考试形式为笔试和机考的有机结合。

《课标》“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部分第3点专门对“纸笔测验和上机测验相结合开展总结性评价”进行了叙述,其别指出:在组织期末考试等总结性评价时,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具体考试内容选择合适的题型和考试方式,综合运用纸笔测验、上机测验等多种评价方法。尽管李艺教授指出:“只要我们能够使用高质量的试题进行纸笔考试,其效果将比机考更好。”但没有机考的信息技术高考显然是不妥的。其中,李艺教授所说的“效果”不好主要是指机考试题的质量、机考考试系统、机考时出现的不稳定因素,等等。既然笔试能够命出高质量的试题,那么机考也完全可以,试题设计也能够充分体现过程化、人性化、面向三大目标三大基本的原则。目前,信息技术会考(机考)已在全国大部分省市开展多年,机房设备日益完善,机考经验不断积累,机考系统日益成熟,如“河北省高中会考信息技术考试系统”,采用基于规则数据库的智能评分算法,完全基于静态结果评分,不拘于固定的操作步骤。由此看来,只要各级部门和人员给予足够的重视,机考效果不好的问题就可以得到大大缓解或彻底解决。再说,像同类的介于认知类和体验类课程之间的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的实验操作部分不易定量考查,而信息技术的机考完全可以做到,从这方面来说信息技术机考要必须进行。

再有一点,就是很多人反对机考的理由:机考时不能提供足够数量的微机供全体考生同时作答,这样难免降低了考试的信度。《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已进行多年,虽然也是采用分批次考试的方法,但并没有受到人们的质疑,并已深入人心。可能这是因为高考是一种高利害的总结性考试,万人瞩目。我们不妨对机考分数进行恰当的处理,以达到大家认可的程度。比如,机考成绩结果按等级处理,细分为A+、A、B+、B、C+、C、D七个等级,A+级为最高等级,D级为不及格。信息技术高考成绩以笔试成绩为基准,若机试等级为D,不管笔试成绩多高,均视为不及格;若机试等级为A+,则在笔试成绩的基础上加一定的分值,如10分,其他机试等级只作参考,不计入总分。

2.信息技术既作为全体考生的学业基础考试科目,又作为理工科考生高考选考科目。

2005年初的《海南省2007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改革指导方案》(第五稿)提出:建立全省普通高中学业基础考试制度,其中物理、技术分科合卷,考试时间为150分钟,物理80分、技术80分,共160分;建立全省普通高中课程选择考试制度,实行选择考试,有三种类别供学生选择,语、数、外3科必考外,文科选考政治、历史、地理,理科选考物理、化学、生物,工科选考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其中,信息技术既作为全体考生的学业基础考试科目,又作为理工科类考生高考选考科目,这无疑是该方案的一个亮点。作为全体考生的学业基础考试科目,难度系数较低,并以较小权重计入高考总分,这体现了课程本身的基础性和对每一位考生的必要性。作为理工科类考生的高考考试科目,难度系数较高,并以较大权重计入高考总分,这反映了社会对人才多元化的需要,满足个体发展不同的需要,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科类高校选拔人才的需要,切实体现了普通高中新课程的改革精神,符合高考改革的选择性基本原则。虽然这一方案最终没有实施,也存在一定问题,但它为信息技术进入高考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

高考是一种高利害的总结性考试。在现阶段,高考被赋予了太多的历史责任,不仅决定着考生的命运,而且决定着教师、学校的“命运”,甚至决定着当地政府的“命运”,因为它已成为当地政府追求政绩的一项硬指标。放眼看,在高考战场上流淌着多少教师、学生、家长、学校的心血。一切以考试成绩论成败,不管“素质教育”喊了多少年,依然是扎扎实实的“填鸭式”教学,依然是在搞大规模的“题海战术”,依然是在长时间重复的打拼。因此,信息技术期待进入高考,也期待信息技术的介入,构建一个合理可行多方面认可的高考结构。但事实告诉我们,这不可能一蹴而就,因为课程本身还未成熟,课程专家队伍还待壮大,命题方法还待提高,人们固有的高考观念还需慢慢适应……这都是原因,所以我们还要期待。不过在期待的同时,我们也要为信息技术课程大厦的建设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审定稿).2003.3.

高中信息技术总结范文3

【关键词】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实效性;策略

一、为什么要提高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实效性

当今时代信息的高速发展,信息的高度以机构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高低的标准,若想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我们开展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是为了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来传授给学生们获取信息、采集有用的信息、以及对已有信息的处理这些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们的信息素养,让学生们掌握运用信息技术来学生和获取一些知识,这将成为学生们今后的学习生活上的重要的基础能力。针对目前信息技术教学上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套路和模式,教师们若想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上取得较好的成绩,就必须要深入的研究有关教学的模式和实效性。

目前有关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有几个难题:学生多,可用的机房机器比较有限,同时几个班级的学生一起上课,造成了学生多,可用的机器少,不够学生们用,很难保证学生们的出勤率,同时教师在课堂管理上也比较困难;学生们的兴趣比较淡,目前每个家庭几乎都有电脑,学生们对于计算机并不陌生,相比信息教学中枯燥基础的知识,学生们对于明星八卦,游戏的兴趣更高一些,这就造成了早教师们讲解基础知识的时候,学生们的兴趣比较淡;信息水平不平衡,有的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比较高,教师们讲解的知识一讲就懂就会实际操作,有的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比较薄弱,导致老师讲解的知识点有的学生已经掌握,但是有的学生还是不明白,不能够同时赶上教学的进度。这门课程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实际上是非常重要的,并且信息技术是一门成长中的学科,这门学科中有很多需要成长的地方,教师们的教学上也有很多在等待进步的地方,我们将不能再用以前的思想来对待这门课程了,我们应该紧紧抓住新课标改革的机会,对于中学信息技术的教学上做出实际意义的改革,以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实效性。

二、如何提高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实效性

新课标的实施对于教师们来说是一次机遇,对于学生们来说是一次创新,这就预示着今后的课堂必将是朝气勃勃,必将是充满生机和兴趣的课堂。课堂的教学还是主要的教学渠道,对于广大的教师们来说,应该继承传统教学中精华的地方和优秀的地方,然后针对目前新课标要求下,学生们出现的问题和教学生出现的问题作出改善,探索出一条适应新课标适应当今信息时展同时又能提高信息技术教学实效性的教学方法,贴近生活、结合实际、协作研究、动手实践、发展个性。

脚踏实地的备课依然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实效性中必要的环节,集体备课不失为一种共同提高教师们备课水平,共同监督进步的方法,相同学科或者是学科间有联系的教师们一起备课,为了达到共同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师们可以互相讨论研究,思想交流,以便制定出更详细更有效的教学方案,可见,集体备课能够提高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实效性;创造高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们的主体地位更加凸显,老师在传授课程的过程当中,能够根据信息技术这门科目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使学生学会理解与评价产生各种现象的问题,能够用有主有次、重点鲜明、追求客观事实的态度看待问题,解决通常是老师自己讲述结果,老师是课上的主角,同学们则是听取老师的讲解,结果很容易被忘记,不利于老师培育学生们的创新水平以及动手水平。

三、做好有关信息技术教学有关的总结工作

教师们需要及时作出教学反思,总结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和效果,全面并且冷静的总结自己在教学中的优点和缺点,从未能够使得教学体系更加的完善,优化教学方案,使得学生们有更好的进步和学习的体验,让学门能够更好的发挥自己的长处,如果说备课和上课的过程是教学事件的研究的话,那么教学反思就能够使得之前的工作做得更完美,更有效的总结出现的问题以及教学方案中只得保留的地方。

四、总结

在初中信息技术的课程的学习中,尝试不同的教学模式,并且对已经存在的教学模式进行改善和创新,不仅能够提高教师们的教学理念,更可以表现《新课标》的创新意义,这一过程中,要求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师们发挥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引导和指导学生们一起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并且做好总结工作,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有效的指导。

参考文献:

[1]苗逢春.《如何进行有效的分析》

[2]谢晓斌.《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提高信息课堂教学受益》

高中信息技术总结范文4

《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优质化研究》已被省教科院成功立项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2018年度规划课题,为了保证课题方案不折不扣地落实到具体的细节之中,根据相关要求,我们课题组定于今天开题,下面,我代表课题组作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请领导和老师们指正、审议。

一、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现代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是一个内容十分广泛的技术群,它包括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感测技术、控制技术、显示技术等。我们所要学习和运用的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是指对课堂教学予以支持的相关内容。包括教育教学资源的下载、办公系统的操作、PPT的制作和使用等等。

所谓“课堂教学优质化”,就是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即在课堂40分钟内要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育人目标,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完美地实现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整合,以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在课堂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使枯燥、抽象的学科知识转化成形象、生动、鲜明的电子信息,变单调为丰富,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的过程,提高教学效果,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本课题主要研究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教学的有效整合,从而实现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优质化。

国外信息技术与小学课堂教学优质化研究起步较早,比如美国特别重视信息技术对提高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方面的研究。就课堂教学而言,他们通过整合打造轻松愉快、乐学善学、精彩灵动的教学新时空,“使学习变得更有趣、更容易、更广阔、更加丰富多彩。”。英国早在教育中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使用计算机,如名为“国家计算机辅助学习发展计划”(National Development Project for Computer-Assisted Learning,NDPCAL)的研究。“把计算机整合到课程中的观念”(Integrated Computers Curriculum)就是这项研究所提出来的,主要强调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合理利用,可以培养学生计算机的操作意识以及应用等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法国也十分重视。法国教育专家指出:“在动态环境下,空间图形性质和几何教学之间的联系得到了强化。”早在1985年,法国就要求学生从小学第四学年开始接触信息技术,而且把“计算机入门”作为必修课设立到“科学技术”学科中,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软硬件环境的配备,为课程整合的良性开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正所谓“突破现状是发展的必然。”。

新世纪以来,我国中小学教育领域正在进行以“课程改革”为中心的教育改革。2000年4月6日,教育部长陈至立在新加坡召开的以“为了21世纪学习化社会的教育”为主题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第二次教育部长会议上作了题为《面向21世纪教育的改革创新》的发言。她不仅明确提出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中国面向21世纪教育的目标,而且强调“通过积极推进教育的信息化进程,使中国教育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实现跨越式发展”。2012年以来,我国教育信息化领域的政策集中出台。根据教育部的《教育信息化十年规划(2011-2020年)》的要求,到2020年需形成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想适应的教育信息现代化体系,基本实现所有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这对未来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指导意见和总体方向。2012年4月,刘延东关于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确定了“三通两平台”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导向,即“宽带网络校校通、教学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加强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平台的建设”,这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培养创新人才具有深远意义,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但是,尽管信息技术平台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在全国各地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但在农村小学课堂中的研究与实践还属于起步阶段。同时,信息技术与农村小学课堂深度融合方面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理念上的高接受度和低层次的实际运用的矛盾、信息技术的百花齐放与无统一标准之间的矛盾,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结构和以生为本的现代教育模式之间的矛盾、立足于听课老师和领导的信息技术的虚假热闹和立足于学生的学,不断优化学生的学法之间的矛盾……如何化解这些矛盾,如何让信息技术平台真正促进促进学生的成长、教师的发展、学校的提升,如何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效率最大限度地提高?如何有效地整合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 如何使整合达到最佳状态?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孜孜探索的一个现实而又紧迫的课题。我们想从“课堂教学”这个点上做一些探索和研究,通过行动和反思总结出一般的规律和方法,优化课堂教学,为推进新课改进行一些尝试。而这,恰恰是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和意义所在。鉴于此,我们提出《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优质化研究》这一研究课题。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研究目标:

1.更新教师教学理念,培养教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搜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进行教学的能力。

2.探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优质化的有效途径、策略和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将“减负增效”落到实处。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研究内容:

1.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农村小学学科课堂教学内容的整合途径。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促进教师的教学向“以学定教”的学生主体方向发展。

2.研究如何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使得课堂教学实现最优化,进而取得优质高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

3.研究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变单调、枯燥的课堂教学为生动、活泼、有趣的教学。怎样最大程度地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使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成为所有学生发展的平台,最终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形成。

研究假设:在信息技术现代化背景下,农村小学生寻求探索之火的原动力大大增强,多媒体成其为聚精会神的心理动因,孩子们最大程度地身动、心动、神动、肯学、想学、会学的念头一再高涨,其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也是事半功倍的。

拟创新点:技术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中的介入,是否真正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身心发展和创新发展;重要的是,现代化信息技术是否促进了每一个孩子们的成长,从而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发展、都能提高,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呈现出的难以忘怀的思维之光、自由之光、创造之光,以及思维的交锋、情感的交融、经验的积累、思想的领悟,才是我们更加需要的境界。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一)研究思路

本课题的研究先对相关的理论资料进行学习和总结,如:国内的研究现象以及研究的理论依据等等。之后,通过相关调查对当前数学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接着,明确情景的创设对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的作用,并通过寻找数学课堂情景创设的基本途径来有效的将数学情景有效的应用到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并通过总结分析形成相应的报告。最后,通过研究成果、研究过程中存在问题的研究和总结,形成最终的结题报告。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要求课题组成员借助网络搜集与本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学习相关的理论,方法,关注与本课题相关的最新动态、最新理论以及已取得的相应成果并大胆吸取借鉴相关文献理论中的优秀成果,为展开研究做好理论铺垫。并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课题实施,深入开展研究,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高。

2.行动研究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组织教师结合日常的教学实践,开展合作研究活动,共同探讨教育教学问题。通过开展公开教学、交流研讨、专题分析等一系列活动,探究如何在学科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3.案例研究法:通过对典型教学案例的分析,分析现代教育技术在农村小学课堂教学应用与实践中对学生各方面能力、兴趣爱好产生的影响。

4.经验总结法:组织教师认真撰写教学设计与教学案例分析,及时总结实践中的经验,积极探索我校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有效教学实际操作方案,通过撰写课堂教学设计与教学案例分析,总结信息技术在学科课堂教学运用实践中的经验。最终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具有实际操作价值的策略和方法,撰写研究报告、等。

5.成果分析法:积极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实现课堂教学优质化的操作方案,最终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具有实际操作价值的策略和方法。在此基础上,汇总资料,并选取有价值的课题研究成果进行推广,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

(三)技术路线:调查分析——>确定目标——>制定计划——>实践研究——>实验比较——>形成结论——>修正完善——>总结成果——>推广应用

(4)实施步骤

(1)启动阶段:2018年5月到2018年9月,成立《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农村小学课堂优质化》课题组;通过调查研究、查阅资料,初步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发展动态,转变教育观念,认识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教育手段的重要性,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增长点和切入点;组织课题参与人员系统学习有关运用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对全体实验人员进行运用信息技术培训;调查信息技术在农村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发现问题,提出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中小学课堂教学优质化的研究思路,撰写开题报告,制定研究方案。

(2)组织实施阶段:2018年10月至2020年2月,制定研究计划,具体实施研究,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参与学科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氛围,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教与学,探索有效的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的模式,深化课堂教学的改革,促进教与学的优化,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进而培养高素质现代人才的目的。实施期间要求课题组成员每人准备一节公开课,在有效整合方面做进一步的探索,收集优秀教案、优秀课件、优秀教学实录、教学叙事等。形成阶段研究报告和相关论文。

(3)总结结题阶段:2020年3月至2020年5月,整理课题研究资料,收集优秀论文、教师研究案例等,撰写研究报告,申请结题。

四、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课题负责人张瑞清,一级教师,长期从事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曾多次获得过辅导站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和县级课堂教学竞赛三等奖。多次获得镇级和县级“优秀教师”和“先进个人”称号,2015年获得了县级“骨干教师”荣誉称号。具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和研究成果。曾两次参与了省、市课题研究工作,2008年9月他参与研究的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新课改中提高学困生数学成绩研究》经专家评审,通过鉴定;2017年9月他作为第一参加人研究的武威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研究》顺利结题。在课堂教学中他善于总结经验,积极撰写论文,撰写的论文《浅论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在2004年5月荣获武威市现代教育技术论文评选小学组三等奖;撰写的论文《提高九年级化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几点做法》和《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看法》分别在《天祝教育》2010第3期和2014第1期上发表。

课题组成员刘生俊,一级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23年,积累了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曾被县委、县政府评为“优秀教师”。撰写的论文《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初探》和《构建初中语文教学互动课堂刍议》分别在《中小学教育》和《语文天地》上发表。

课题组成员马维兰,二级教师,市级农村骨干教师,曾多次荣获镇、县、市级优秀教师、少先队辅导员、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具有很强的语文教学基本功,能够积极参与教学研究工作,2015年10月,撰写的论文《农村美术教育该走向何方》在省级期刊《教师》杂志第261期上发表。

课题组成员吴永珍,二级教师,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达13年,工作中善于钻研,曾多次获得辅导站各种奖励,现为学校数学教研组组长,具有较强的教学研究能力,撰写的《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发挥错题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于2016年5月发表在《吉林教育》上,作为第一参加人参与研究的武威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易错题集的建立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探究》于2017年9月通过鉴定,顺利结题。

围绕本课题,我们进行了一些前期准备工作。18年3月,我们确定了课题,组织了课题研究小组,围绕课题进行一些相关的调研工作,查阅了相关资料和书籍,了解国内外同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和水平,搜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对课题的核心概念、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等进行多次研讨,最终完成了课题申报报告。

学校现代化教学硬件设施较为先进。每个班级都有“班班通”一体机、视频展示台;学科任课教师人均配备电脑一台,且已接入互联网。这些为我校开展“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农村中小学课堂教学优质化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与环境。辅导站和学校领导注重教育科研工作,开学初提出了在我校开展“常态课优质化、优质课常态化”教学研究工作,我课题组选取其中一点研究运用信息技术实现课堂教学优质化,得到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学校积极筹措经费,准备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高参与教师的研究素质;建立健全了教科研制度,保证研究落到实处。

五、课题成果预期和呈现方式:

高中信息技术总结范文5

关键词:课堂教学;信息化教学i教学行为;内容分析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3)11-0010-04

一、前言

从20世纪末期开始,世界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开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基础教育信息化在基础设施方面,从无到有,信息化硬件支撑起采的校园信息化环境进步巨大;在基础教育信息资源方面,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教学资源网和教学资源库的开发和应用日益广泛;在基础教育信息素养方面,信息技术课在各地中小学的不断普及,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了很大提高。然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这两方面因为受教师个人能力素质、学科特点、教学媒体和学生等多因素的影响,使得信息技术整合教学领域成为目前基础教育信息化最具研究价值的方向。本文从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中信息化行为的特点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分析比较教师信息化教学行为存在的差异性,借此反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

二、研究目的、对象和方法

本文筛选出近年来来自全国19个省、直辖市的优秀中小学教师参加省级以上教学比赛的54个获奖课堂实录案例作为观察研究的样本,通过分析课堂上教师各类行为出现的次数、累计持续的时间和信息技术应用的目的、方式,对教师的行为进行量化分析,旨在发现信息技术整合教学在具体应用中的问题,寻找其中的规律性,为中小学信息化发展和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本课题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教师课堂中各类行为出现的次数、累计持续时间等信息进行分类统计,收集数据,梳理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三、研究过程

1.分析内容说明

为得到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信息,本文编制了《中小学教师课堂信息化教学行为分析类目表》。表格中教师行为被划分成文字投影、图表投影、图像投影、播放音频、播放视频、播放动画、其他等7种信息化行为和语言讲授、板书、问答、组织讨论、实物演示、布置任务、巡视指导、评价反馈、其他等9种非信息化行为。同时将45分钟的课堂按照每3分钟为一个频段,划分成1-3、4-6、7-9……共15个相等的时间单元,分别统计每个时间单元内教师各类行为出现的次数、累计持续的时间及信息技术应用的目的和方式。其中,信息技术应用目的分为辅助讲解、创设情境、指导活动、提问/布置任务、评价反馈和其他等六种,记录时分别用英文字母A、B、C、D、E、F、来替代表示;信息技术应用方式分为演示型(指单向传递信息用于辅助讲解或理解)、交流型(指用于师生交流,如设问、布置活动等)、检测型(指用于对学生进行检测和评价反馈,如呈现练习题、呈现评价量表、布置作业等)和其他四种,记录时用英文字母A、B、C、D、来表示。

另外,表格还详细记录了每位教师授课的学科、学段、年级、教师年龄(分青年、中年、老年)和性别等个人信息以及所参加的比赛的名称、获奖等级、参赛时同、授课选题、授课环境、多媒体设备等辅助信息。

通过观看课堂实录,对16种行为在每一时间单元出现的频次、累计持续时间、信息化行为应用的目的和方式等信息分别进行记录,最终汇总统计出每种行为在一堂课中出现总次数和总时间。最后对得到的数据进行梳理、比较,分析研究出其中存在的差异和规律性。

2.样本情况

本文从互联网上选取了来自19个省、直辖市的54个参加省级以上教学比赛获得二等奖及以上的优秀课堂实录作为研究样本,授课教师的授课水平相当。54个现场教学课堂实录全部是在多媒体教室或者配备计算机、投影仪、幕布等多媒体演示设备的实验室进行,授课环境没有明显差异。

54个课堂实录样本中,小学学段的样本共25个,占样本总数的47%;初中学段的样本共12个,占样本总数的22%;高中学段的样本17个,占样本总数的31%。文科课堂实录共33个,占样本总数的61%;理科课堂实录共21个,占样本总数的39%。

授课教师中,男教师22个,占总数的41%;女教师共32个,占总数的59%。青年教师38个,占总数的70%;中年教师16个,占总数的30%。

54个样本分别来自全国19个省、直辖市,其中,来自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样本29个,占样本总数的54%;中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样本25个,占样本总数的46%。

四、研究结果分析

通过对搜集到的数据进行横纵两个方向的分析,我们对当前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情况有了大致了解。研究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信息技术在课堂中应用的总体情况、不同学段在信息化教学上存在的差异、不同学科在信息化教学上存在的差异以及不同年龄、地区的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教学时存在的差异。

1.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情况

通过表1和表2可以看出,54个样本中,教师在一堂课中的信息化行为出现的平均次数为14.1次,平均累计时间达到了17.3分钟,而非信息化行为出现的平均次数为55.0次,平均累计时间达到37.8分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信息化行为显示出了较高的频度,累计时间占到课堂总时长的38%左右,这表明教师已经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来运用。然而与非信息化行为相比,后者出现的频度明显要高,累计持续时间占到课堂总时长的84%左右,说明当前的课堂教学仍然以传统的语言讲授等非信息化行为为主,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起辅助作用。在7种信息化行为中,文字投影、图像投影和动画投影出现频次较多。

注1:信息化行为应用目的:A.辅助讲解B.创设情境C.指导活动D.提问/布置任务E.评价反馈F.其他

注2:信息化行为应用方式:A.演示型(指单向传递信息用于辅助讲解或理解)B.交流型(指用于师生交流,如设问、布置活动等)C.检测型(指用于对学生进行检测和评价反馈,如呈现练习题、呈现评价量表、布置作业等)D.其他

如图1所示,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时多以辅助讲解、提问/布置任务为目的,较少用于创设情境、指导活动和评价反馈,而在方式上则多选择演示型,少量使用交流型和检测型。

2.不同学段教师在信息化教学中存在的行为差异

通过分析发现,就信息化行为而言,中学教师在文字投影、图表投影、图像投影、视频播放等信息化行为中显示出了更高的频度,持续的时间也更长,小学教师则更多地使用动画辅助教学。就非信息化行为来说,中学教师相对小学教师进行了更多次和更长时间的语言讲授和板书,而小学教师则更倾向于问答、组织讨论、布置任务,并给予学生更多的评价反馈,这就意味着小学教师与学生进行了更多次的对话和交互,课堂氛围更活泼,课堂组织相对更具机动性。这是由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决定的。

3.不同学科教师的信息化行为存在的差异

总的来说,理科教师的信息化行为出现的频度更高,时间更长,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层次较文科教师高。由于理科教师向学生传达的是客观精准、逻辑性强的信息,所以,他们需要更多次地更长时地使用文字、图表、图像、动画多种媒体来辅助语言讲授、板书等非信息化行为,帮助学生理解信息。而文科教师仍然较多地借助书本进行教学,且文科知识带有主观性、需要学生充分发挥能动性和想象力的特点,使得文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选择进行高频度的问答、组织讨论、布置任务等活动,这表明,文科教师在课堂时间的分配上,侧重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

4.教师年龄对信息化教学行为的影响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青年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时,综合使用文字、图像、视频、动画等信息形式,选择的信息载体更多样更协调,而中年教师则以文字投影为主。在非信息化行为中,青年教师进行问答、组织讨论、布置任务、巡视指导和评价反馈的频次和时间都要高于中年教师,中年教师则在语言讲授和板书上的频度和持续时间明显高于青年教师。这表明,相对于青年教师,中年教师更倾向于传统的“以教为主、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方式,并主要选择文字这一单一的传统的信息载体,只在必要时辅以其他载体形式。而青年教师在课堂中对教学环节出现的频次和时间的分配相较中年教师来说更均匀,对信息载体的选择更多样,更能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结构。

但同时我们也发现青年教师更依赖于教学媒体以支撑整堂课的进行;中年教师因其稳固、系统的知识结构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对课堂的掌控力较强,因此,课堂中由教师来掌握的时间较多,依赖学生完成的时间较少。

5.信息化教学的地区差异

就总体而言,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教师表现出来的信息化行为在次数和持续时间上要高于中西部等欠发达地区的教师,但在行为种类的选择上,欠发达地区教师也注意到了文字、图表、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的综合运用。这说明在多媒体授课环境相等的条件下,中西部等欠发达地区的教师也非常重视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也能够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起来。

五、研究结论

通过以上的分析比较,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中小学教师已经能够将信息技术作为重要的教学手段加以运用

中小学教师普遍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了较高频次和较长时间的信息化行为,能够有意识地运用不同的教学资源支持不同的教学活动,将信息技术整合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配合非信息化行为,用以达到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的教与学要求,追求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学,促进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2.中小学教师的课堂信息化行为表现受学段和学科的特点影响

中学生和小学生在认知方式上的差异以及学科自身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在教学行为上的选择。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师需要较多地借助动画等载体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学生理解和创造。而中学生已经可以进行逻辑思维,教师则更多使用文字、图表等抽象的载体形式。同时,文理科由于各自不同的学科特点,对教师的行为选择也发挥着重要影响,如文科老师更多地播放音频用以朗读,而理科老师需要用动画模拟实验操作。

3.中青年教师在信息化行为表现中存在较大差异

中年教师倾向于使用文字投影辅助语言讲授,其课堂教学仍然以“教师为中心”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青年教师则更注重运用多种教学媒体和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

六、问题与对策

1.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整合,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效

当前课堂教学中对信息技术的运用仍然局限于“使用了多少信息技术”、“开展了多少基于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活动”的思路,对“信息技术在多大程度、哪些方面优化了我们的教学,改变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效率,哪些效果是不用信息技术就带不来的”等等关注不够,当前的整合课充其量只能说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一种浅层次整合,所以,使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要重视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效果,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整合。

2.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作用,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要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由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当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来的信息化行为,对于学生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培养作用不大,没有触动到课堂教学结构问题,因而传统的师生关系、师生的地位难以改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无从发挥。教师不能单纯为了使用信息技术而使用它,应该深入思考怎样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教学结构的变革,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目的。

高中信息技术总结范文6

近几年来,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风靡全球。围绕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的发展,许多新兴产业纷纷涌现,不断扩大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高一信息技术第二学期教学工作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信息技术第二学期教学工作总结范文一本学期在学校的领导下,本着学校提出的“构建书香校园,打造品牌学科,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校内涵”的目标,现结合一学校以来高一年信息技术实际情况开展了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本学期教学质量目标达成情况

期初的教学质量目标,力争A率70% ,AB率80以上。现在根据考试情况看:1-6班的考试成绩来看,平均分87。1分,及格率97。8%,优秀率达91。6%,总体上,这次考试还是达到考查学生学习情况的目的。多数的学生平时有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基础,平时上课也还是比较认真的

二、个人教学教研方面

在教学中,我经常研究学生的思想发展变化,为了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我们从光盘上或到其它学校去找了一些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的小游戏,把这些游戏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给学生玩,让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提高了学习兴趣,并有助于学生智力发展。经本期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不但掌握了规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和达到了规定的操作技能水平,而且还从游戏中学到了许多其它的知识。信息技术课已经成了学生十分喜欢的课程之一。

在教学之余,我还努力 使学生学了一些课外的知识 , 学生既能玩得高兴,又能学到许多平时在信息技术课上学不到的知识,比如有的学生学会制作小动画,有的学生学会了用计算机来解决一些其它学科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三、加强教学教研,努力提高业务水平

教学的成败取决于教师,教师的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课堂的教学质量,在本学期,在教学之余,加强了对业务的钻研。并根据教研情况,撰写了《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课堂管理》

四、研究性学习

根据学校的工作安排,在高一年五、六班成立了《磁灶中学学生手机使用情况》,并完成了开题报告及相关的材料。

五、第二课堂方面

为了促进我校学生的电脑操作能力,普及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他新精神,激发广大青少年学习、掌握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在高一年,我利用课余间,组织部分对电脑制作有兴趣的学生进行集中指导创作。举办“电脑作品“兴趣小组。并在高一年开展flash动画制作选修课,让学生初步了解电脑动画制作的原理与电脑制作的一般过程。

六、个人专业发展

本学期积极开展公开课教学,多听课,参加培训,本人在业余时间,认真阅读了《作一名聪明的老师》,在读书过程中作好笔记。并积极参加各种培训,给自己充电。在18周周六到晋江一中听取了有关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讲座,让我受益非浅。

信息技术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展望学校的发展和学科的发展,我觉得还有许多知识要学,还有许多事情要做。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争取取得更大的进步。

高一信息技术第二学期教学工作总结范文二不知不觉本学期已快要结束,回顾本学期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基本上是比较顺利的。当然在工作中我享受到收获喜悦,也在工作中发现一些存在的问题。我所享有的收获,我会用于以后的工作中,我所碰到的问题我会认真思考,想办法解决。在这个阶段中,本人能在保持原有良好工作态度的基础上,不断进步,不断进取,不断学习,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为了保持优良的工作姿态,以使下一学期能以更优秀的面貌去继续工作,现将本人本阶段的工作情况进行全面的总结,总结反思如下:

一、思想方面

在这一个学期里,我在思想上严于律己,热爱教育事业,各方面约束自己,鞭策自己,对自己要求更为严格,力争在思想上,工作上在同事,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使自己的思想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同时也对自己思想上有了更加高的要求。我还积极参加各业务培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业务水平,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服从学校的工作安排,默默无声地配合领导和老师们做好校内外的各项工作,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肯定。这些肯定使我在以后的工作中变得更有信心,更有动力去做好每一样工作。

二、工作方面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八个班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以及学生电脑室的日常维护工作。工作是繁忙的,但作为已进入教师行业多年的我,相对于课改前,无论是工作方法,工作经验,还是工作效率都有了明显的改善。

虽然工作量比较大,但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和提高业务水平,本人在大量收集别人优秀设计,优秀架构,在向有经验老师请教的基础上,利用本人有限的时间建成个人教学博客,这有利于同行同事间的交流和学习,方便学生与我的交流,这大大有利于我教学的提高和及时掌握学生的动向,有利于引导学生的学习。

在教学之余,我也注重自身发展进步。除了听课,评课,参加教研组教研活动外,我还注意到要自学。从思想上,利用行评机会端正自己;从行动上学电脑技术,学教学技能等;在生活上注意形象,为人师表。

在学校设备管理方面,本学期,本人对自己负责的电教设备进行了全面的检修,保养,力求它们能够正常的工作,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三、教学方法方面

自主学习,不断创新。

电脑知识有很大的开放性,学生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我们教师应该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其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电脑知识。这也是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的手段之一。

大部分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够自己探索一些工具及软件的使用方法,一般情况下采取"提出问题 —— 探索问题—— 解决问题"的方法,即学生在使用一些工具时,一开始老师就故意留一些在操作过程中要用到的工具不讲解,而学生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又要用到,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阅读教材,然后老师再加以引导,最后解决实际操作问题,通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逐渐会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考勤方面

我在做好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处理好学校工作与私人之间的关系,不迟到不早退,有时还会加班加点,这同时煅练了自己。对学校的工作尽职尽责,不论是学校分到的哪一项工作,我都配合同事尽自己的努力把工作做好。

五、更新知识体系

工作任务虽然非常重,但不管怎样,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老师,应具有比别人更超前的目光,及时掌握最新的科技资讯,明白到自身的责任,为此,我经常通过订阅《电脑报》,《网络安全》,《新潮电子》等书籍,上网浏览新课程教学网等形式,学习更加多的,好的,新的知识。同时还争取机会多出外听课,从中学习别人的长处,领悟其中的教学艺术。平时还虚心请教有经验的老师。

总括这阶段,本人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敬业爱岗,不断进取,不断进步,遵纪守法。展望以后,我会在保持原有优良作风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我一定要发扬优点,改正不足,扬长避短,争取更大的成绩。

高一信息技术第二学期教学工作总结范文三本学期即将结束,回顾整个学期的工作,有好的也有不足之处,我作了一下总结,,希望对今后的工作有所帮助。

基本情况:

我校现有高一信息技术专任教师1人,高一共5个班级。所有的教学活动100%在机房开展。高中用教学机房1室(60台),操作系统为Windows98,教师机一台,专用PC服务器一台,操作系统为Windows服务器版,全部联入因特网。

教师情况:

早在上一学期,我们就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研读活动,在教研活动展开讨论和心得交流;开学后我们在认真学习全省高中新课程信息技术学科教材培训资料的基础上,对新教材仔细推敲,认真阅读教学参考用书与新课程先行省份的经验总结,制定了真实可行的教学计划。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精心备课,把握三大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教研组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研讨活动,商量教学安排、进度、内容、方法,交流心得体会。

学生情况:

我校高一新生面向全县招生,学生入学水平参差不齐。学期初我们制作了调查问卷,调查显示每个班都有相当数量的学生一点信息技术基础也没有(小学初中未开课),有一部分同学已学信息技术知识遗忘率甚高,连基本操作都不会,更谈不上简单的信息技术技能,特别是男女生差异大。于是,在课堂上我们将基础培养与新课程同行,让零起点学生逐步适应,非零起点学生巩固。大部分学生慢慢地能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法了。

课程实施情况:

本学期配施的教材是沪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基础》,与以往的教材比较,本教材确实有很大的改进,它以信息活动为主线构建教材体系,注重经历信息活动的过程,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教材每章的章导言将技术、生活、文化有机地联系起来,创设一个较为真实的应用实例。

该实例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对本章的知识做了概括和梳理,为教师教学设计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教材采用了“做中学”的编写风格,各环节中穿插了大量的活动,各节以任务体验为先导,配以一定的提示板,使学生在操作体验的基础上展开信息技术的学习,比较符合人们学习信息技术的特点。但是本教材要求学生的起点较高,对于我校的校情学情来说是难以实施的。

例如文本信息、数据信息加工这些内容,教参上建议的只用两三课时完成教学,而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却要花费半个学期甚至一个学期的时间。还有对于声音、视频等信息的加工的教学更因为硬件条件有限而难以实施等等,所以在本学期教学中,我们只好立足校情学情,依据新课程标准,在思路上依托教材,实现内容重组,先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本的信息素养。因此刚开始可能要耗费部分时间,但是我想磨刀不误砍柴工,学生必然会受益非浅。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