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审计工作总结范例6篇

医院审计工作总结

医院审计工作总结范文1

关键词:医院;审计整改;整改机制;整改模式

审计结果客观反映了医院运行和发展中存在的管理漏洞、制度缺陷、经营风险等问题,但审计的最终效果和价值体现在整改上,只有积极推动审计发现问题整改,才能更好地发挥审计实效。本研究主要就医院审计发现问题整改机制,扎实推进整改,提高整改质量和整改效率进行探讨。

1构建医院审计发现问题整改机制的目的

1.1是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审计整改的规定和要求

《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将整改要求列在“审计结果运用”章节,规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审计发现问题整改机制。”《卫生计生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中单设“审计整改”章节,规定:“单位主要负责人作为第一责任人,应当组织单位领导班子集体研究部署审计整改工作,建立职责明确、分工合作的审计整改联席工作机制,明确整改任务与职责。”《“十四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提出:“坚持以推动审计查出问题有效整改、巩固和拓展审计整改效果为目标,坚持揭示问题与推动解决问题相统一,推动建立健全审计查出问题整改长效机制。”

1.2是完善医院内部控制的需要

《关于印发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管理办法的通知》(国卫财务发〔2020〕31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2021〕18号)都要求医院完善内部控制,《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和《卫生计生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将内审目标定位为“促进单位完善治理”。内部审计部门只有不断将问题、建议与整改一起推进,优化内部控制流程,完善内部制度,才能持续改进内部控制缺陷,促进医院完善治理,推动高质量发展。

2医院审计发现问题整改落实不到位的原因分析

2.1内审独立性和权威性不足

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取决于隶属层次,取决于领导体制。当前,许多医院的内部审计部门由副院级领导分管,一般由纪委书记、总会计师或副院长分管。医院纪委书记分管不符合纪委书记专职化、聚焦主责主业要求,总会计师、副院长分管不符合内部控制制度要求。在组织架构方面,部分内审部门设在财务部门或者监察部门;或设立了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却浮于形式,很难得到医院高层领导的重视。内审独立性有所缺失,主要原因是许多医院仍沿用行政治理机制,尚未建立有效的法人治理机制。

2.2对审计整改认识不到位

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历程说明在医疗卫生领域逐渐发展的过程中,审计参与到对公立医院的监督管理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当前,许多医院内部审计建设仍然滞后。医院领导、内审部门、整改部门对审计价值的认识不足,影响了整改态度。医院领导往往重上级审计整改,轻内部审计整改;内审部门往往重审计业务实施,轻整改追踪落实;整改部门主观上对整改存抵触情绪,对整改持被动态度a

2.3审计整改制度和运行机制不健全

对内审部门和整改部门在审计整改中的职责不明确,致使内审部门监督整改不到位,整改部门落实整改不到位。对审计整改的规范性管理不足,整改制度不健全,整改流程不明确,致使审计整改在操作上缺少制度遵循和流程规范。对审计整改落实的管理力度不足,缺乏多部门联动的综合促改机制。审计整改问责机制缺失,触及不到相关人员根本利益。

2.4未构建有效的审计整改模式

审计整改未运用科学的质量管理工具,未建立有效的整改模式,影响了整改质量和效率。内审部门对整改效果的确认凭工作经验,缺乏整改质量验证;对未完成整改的问题缺乏后续追踪;对需要多部门联合解决的系统性、复杂性问题缺少管控。整改部门整改方法简单,不从根子上找原因、寻对策,整改形式重于实质;对多部门联合整改的问题,在整改分工上有推诿现象;不善于总结归纳,建章立制少,未形成长效机制;多点对点整改,少以点带面整改。

3构建医院审计发现问题整改机制的几点思考

机制一般包含组织、人员、职责、制度、运行方式等因素,结合审计整改落实不到位的原因分析,构建医院审计发现问题整改机制包括强化权威、提高认识、明确职责、完善制度、建立模式等内容,尤其要建立PDCA模式与MDT模式联合使用的审计整改模式,医院审计发现问题整改机制框架,详见图1。

3.1强化审计整改权威

3.1.1强化内审独立性和权威性。《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中提出:“医院内部审计应当在本单位党组织、主要负责人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卫生计生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中提出:“单位主要负责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实施负责。”据此,医院党委书记或院长分管审计。设立独立内审机构,加强人力资源配置。探索医院内部审计管理组织新模式,建立审计委员会,并将其作为医院理事会和监事会的下设机构,内部审计部门设置于审计委员会之下'3.1.2明确审计整改领导责任,审计整改的主体是被审计对象。上级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医院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内部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分管相关业务副院级领导是第一责任人;问题发生部门负责人定为整改责任人。审计整改方案和整改总结提交院长办公会、党委会或审计委员会,在院级层面研究、部署、推进、总结审计整改,把院领导重视贯穿审计整改工作全过程和各环节。

3.2提高审计整改认识

3.2.1医院领导。审计整改“治已病、防未病”,医院领导要将其作为推动医院质量持续改进的有力抓手和完善医院治理的有效手段。对上级审计整改,提高政治站位,不折不扣完成整改任务;对内部审计整改,深刻领会《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中的“上级审计对内部审计发现且已经纠正的问题不再在审计报告中反映”规定,高标准严要求开展整改。3.2.2内审部门。审计的权威和作用受审计结果是否运用及运用程度的影响'审而不改,等于没有实施审计;整改不彻底,降低了审计实效。审计人员要勇于履职尽责,不怕得罪人;完善审计整改机制,研究审计整改方法,做好审计整改协调;总结审计发现的共性典型问题,开展审计宣教,以审促防。3.2.3整改部门。审计不是挑毛病,而是促进和帮助被审计部门提高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水平,揭示薄弱环节和风险隐患,及时作出预警,遏制问题发生苗头,减少出现违法违规问题的可能性。审计查出的问题经过取证、沟通、反馈等标准化作业流程,问题定性依据清楚,整改部门要自觉认领,立行立改。

3.3完善审计整改制度体系与运行机制

3.3.1明确内部审计部门和整改部门在审计整改中的职责。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责是监督审计整改,包括制定整改方案,建立问题台账,提出整改要求,明确整改目标,规定整改期限,推进整改进度,核实整改情况,指导建立长效机制,开展后续审计。整改部门的职责是落实审计整改,包括认领问题,分析查找问题产生原因,制定对策措施并实施,总结整改情况并上报,建立健全制度,再造业务流程,确保改到位、不反弹。3.3.2健全审计整改工作制度9包括审计整改方案审核备案、问题台账、整改销号、整改落实核查、整改效果评价、整改总结报告、整改不到位追踪、后续审计、整改结果内部通报、整改追责问责等系列制度,并建立相应工作流程,使得审计整改有章可循,提升审计整改的制度化和规范化。3.3.3建立审计整改联动机制。在一个组织内部,通过各部门及各要素之间的协同,能产生一个部门或单个要素不能达到的内部协同效应m。建立内审部门与组织人事、纪检监察、质量考核等监督部门审计整改联席工作机制,明确各部门职责,形成监督合力。加大审计整改督导力度,由内审部门牵头,联合部署审计整改、检查整改进展、评估整改效果。强化审计整改结果运用,组织人事部门将整改情况作为对干部考核、任免、奖惩的重要参考;质量考核部门将整改结果纳人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实行审计整改追责问责,纪检监察部门对整改过程中不负责任、敷衍整改、虚假整改的,严肃处理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3.4建立审计整改模式

3.4.1审计整改PDCA循环模式。PDCA循环按照“计划(Plan)—执行(D。)_检查/确认(Check)—总结/处理(Ac-tion)”的顺序进行质量管理,并且循环往复,大环套小环、小环保大环,环环相扣螺旋上升,推动质量持续改进[41。医院等级评审的制定及条款设置均遵循PDCA循环原理,实行医院等级评审以来,PDCA是医院目前最重要、最普及的质量管理工具。基于PDCA循环构建审计整改PDCA循环模式,每一问题的整改都遵循PDCA循环,内审部门和整改部门都按照4个环节各自推进,遗留问题转人下一轮PDCA循环,直至问题整改到位。也可理解为,每一整改部门是小环,内审部门是大环,小环推动大环,大环引导小环,将审计发现的所有问题整改到位,审计整改PDCA模式见图2。3.4.2审计整改MDT模式。多学科协作诊疗(multidisciplinaryteam,MDT)是由来自多个学科的专家围绕某一病例的某一疾病进行讨论,在综合各学科意见的基础上,为患者提供个性化、连续性、高质量诊疗方案的临床诊疗模式[5)。目前,医院应用MDT模式逐步深化,从疾病诊疗延伸到管理领域,“行政MDT”[61概念被提出并实践,有效解决单个行政部门无法处理的系统性问题。医院管理较复杂,审计发现的有些问题是部门管理存在漏洞导致,集部门之力就能解决;但有的问题影响因素复杂,涉及多个行政部门及临床科室,需要多部门联合解决,此类问题往往是管理难点,不易整改到位。针对此类问题,基于MDT诊疗模式构建审计整改MDT模式,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打破以部门为单位的行政单元,组建项目团队,定人、定职责、定计划、定任务、定目标、定制度,实施标准化程序,高效推进审计整改。审计整改MDT模式本质上体现PDCA理念,内审部门“成立MDT审计整改项目、督导项目运行、考核项目完成”和MDT项目组“制定最佳计划、实施有效管控、科学总结检讨”的运行模式都遵循了PDCA循环程序,审计整改MDT模式见图3。3.4.3审计整改PDCA模式与MDT模式联合使用。审计整改PDCA模式适用于审计发现所有问题的整改,是审计整改遵循的基本模式和基本流程。审计整改MDT模式适用于审计发现系统性复杂性问题的整改,是审计整改PDCA模式的补充,并借助项目管理和PDCA循制定整改方案(P)图2审计整改PDCA循环模式实施整改(D)图3审计发现问题整改MDT模式环工具提升MDT模式管理水平PDCA循环管理模式及MDT管理模式的理念使审计整改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步骤更加条理化、系统化和科学化,有利于审计整改从经验管理走向科学管理,从粗放式管理走向精细化管理。

参考文献

[1]吕晓敏,傅黎瑛.谈公立医院理事会制度下内部审计重构[J].中国内部审计,2015(7):36-39.

[2]陈赞.新形势下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的创新思路[J].中国卫生经济,2019,38(6):91-93.

[3]臧芝红.价值增值视角下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和管理会计的内部协同效应[J].中国卫生经济,2018,37(5):89-90.

[4]刘庭芳,刘勇.中国医院品管圈操作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5]陈威,赵红,王娜,等.医疗机构推广多学科诊疗案例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9,35(4):302-306.

医院审计工作总结范文2

关键词:内部审计制度;内部审计人员;内部审计技术;内部审计管理;内部审计成效

一、研究背景

从国家宏观层面来看,2011年十七大提出,“医药卫生体系必须彰显出浓郁的中国特色,达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保障的总体目标”;2012年十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会保障全民覆盖”;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建立公平、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5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总理作出重要批示,“要破除以药养医,在医保支付制度、社会办医、开展分级诊疗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切实方便群众就医、减轻患者医疗负担”。从行业自身大背景来看,2006年《卫生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出台,对公立医院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提出具体要求;2009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指出,要实施内部和外部审计制度,对内部审计实施创造了条件;2010《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指出,内部审计是法人治理、自我改良的重要因素之一,为医院内部审计部门如何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提供了思路并指明了方向;2014年十八届四中全会做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对审计工作提出新的任务和要求;2015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框架意见》及相关配套文件提出,“完善审计制度,建立具有审计职业特点的审计人员管理制度,实行审计全覆盖”,这既是对国家审计的要求,也是对内部审计的要求。从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的研究现状来看,学术领域已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涉足研究,但是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发现大多是在公立医院内部审计某一层面上展开研究,研究的侧重点多停留于抽象性的研究层面,以实际案例研究的较少,且多是在内部审计这个单一领域进行研究,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和关联性,未能与公立医院的各项内部管理予以有机的结合。虽然这些研究成果对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的发展起到了基础性作用,但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迅速发展的当下,尤其是在当前公立医院改革的特殊时期,研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明显不足,没有从发展的角度来研究公立医院内部审计,更缺乏实践结果的验证。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深入和贯彻落实,公众的医疗服务需求逐步被放大,快速扩张的公立医院需要与之相配套的管理技术和技能相适应,作为内部控制的再控制,管理活动的再管理,公立医院内部审计无形中被施之以重任。更多的现实需要,更多的责任赋予,使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必须以崭新的姿态去满足医院快速发展的需要。那么,我国公立医院内部审计运行现状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中将如何前行?如何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监督、评价和服务作用,是现阶段内部审计人员亟待解决和思考的问题。

二、调查问卷设计

本次问卷调查以“卫生行业经济管理领军人才培训班”全体学员、卫生行业内部审计协会会员为受访对象,受访对象均为全国县级以上公立医院有关领导及审计部门和财务部门的负责人或业务骨干,对本单位的内部审计建设情况及经济运行情况有着深刻的了解和认识。问卷发放前后历时6个月(2015年9月—2016年2月),主要通过E-mail的形式,将问卷发至各受访对象,同时要求各受访对象对各项提问及备选项目进行准确理解,如实选择。此次问卷调查涉及我国17个省、2个自治区、3个直辖市的100多家县级以上公立医院(包括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共发放调查问卷216份,回收147份,回收率69%。根据既定的调查目的和要求,基于真实和逻辑相关的视角,对回收的147份调查问卷逐一逐项进行了认真的核查。经核查,有效问卷142份,占回收问卷总数的97%。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内部审计工作在各级医院中的现实情况,与全国各级的医院总量相匹配,调查结果对研究主题而言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由于各公立医院等级不同,资产规模、人员构成、床位设置、业务总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对内部审计的要求和在实际工作中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单纯审计工作量无法作为公正评价内部审计运行优劣的标准。因此,本次调查问卷共包括六个部分80个具体问题,侧重于以下内容:(1)内部审计组织架构;(2)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及配备;(3)内部审计制度建设与执行;(4)内部审计职业发展与后续培训;(5)内部审计工作完成的质量及其保障因素;(6)内部审计行业的未来发展。

三、现实困境———基于问卷调查的分析

从整体运行调查情况来看,我国公立医院内部审计运行20多年,其重要性及实践效用已被医院领导及广大职工了解、认可和接受,但由于实践本身的缺陷,以及理论研究的滞后,大部分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还不能适应公立医院深化改革的需要。

(一)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情况。从调查数据不难看出,公立医院内部审计还存在着盲区,还有6%的受访单位未设置内部审计机构、配备内部审计人员;69%的机构设置现状与94%的目标设置需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在独立设置内部审计机构的单位中,80%左右的受访者认为本单位内部审计独立性和权威性不高,可见机构独立性并不能保障内部审计部门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和完全权威。另一组调查数据显示(见表1),有86%的受访单位领导认为内部审计工作重要,但只有9%的人会在年终考核时考虑给审计人员以额外的支持,从这个层面看,目前只是形式上的重视,还不能做到实质性的重视和高度支持。所以,大部分内部审计人员对内部审计工作环境普遍不是很满意(见图1)。

(二)内部审计人员基本情况。从内部审计人员的整体配备情况来看,每家医院2.6人的平均配备水平,明显低于我国内部审计机构3.5人的平均配备水平,配备数量不足;专业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偏重于财务会计(见图2);年龄过多集中于35—45岁,占整个样本总量的61%;工作年限普遍较短,多为三年以内(占样本量的44%),工作经验匮乏。虽然大多数内部审计人员都是本科及以上学历(71%),拥有中高级职称(73%),但与张庆龙(2013)2013年中国内部审计调研报告中的80%以上的平均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内部审计人员门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高低,而目前我国公立医院对内部审计人员的门槛要求普遍较低,1/3的受访单位对内部审计人员学历没有具体规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多数内部审计人员对知识和技能提升的诉求不高。

(三)内部审计制度建设与执行情况。完善的制度体系建设是内部审计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坚实基础和强有力保障。通过调查发现,我国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制度建设不规范、不完整,部分单位还未制定内部审计章程或制度(10%),70%以上的单位还未制定具有权威性标准的内部审计手册,仅有1/3的单位完全按照内部审计准则执行。上述数据显示,虽有90%的医院制定了内部审计制度,但只有88%的医院全部或部分执行,有2%的医院虽制定相关制度但却未执行,说明制度制定与实际工作相脱节。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实际就是内部审计监督服务和评价的正确性、公平性、优劣性程度。为保证内部审计工作质量,需要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包括事中实施、落实和事后报告、检查。调查数据显示,只有27%的受访医院建立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明显低于张庆龙(2013)的调研报告中的57%的企业已经建立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由于长期以来质量控制制度方面的缺失,使内部审计监督检查出现多流于形式的局面。调查数据还显示(见表2),43%的受访医院没有开展后续审计,51%的受访医院对被审计对象满意情况没有进行调查,58%的受访医院对签发后审计报告未进行调查,审计事项监督明显不到位,大多数公立医院质控体系建设不完善。

(四)内部审计职业教育及岗位培训情况。《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对内部审计人员有责任接受继续教育以加强和维持其专业能力进行了具体规定。调查数据显示,虽大部分内部审计人员(87%)参加了继续教育培训,但还有部分人员未进行,不具备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职业胜任能力。随着内部审计人员开始从专业人员向管理者转变,其对知识和技能的需求随之也开始趋向管理,73%的受访者对管理学知识有很大需求,开始追求为医院提供价值增值服务,沟通协调能力、职业判断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发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被受访者普遍认为是内部审计人员最需要具备和提高的五种技能。(见图3)。另外,对内部审计人员培训方式和内容的调查发现,内部审计人员培训多为短期培训或网络课程培训(见表3),缺乏对长期系统培训的愿望,这和内部审计人员多集中在35—45岁之间有着直接关系。培训内容主要集中在以财务审计为主(60%以上)的业务技术层面,缺乏对系统性、现实性、前瞻性管理能力层面的培训内容。

(五)内部审计工作开展情况。我国公立医院内部审计还停留在比较传统的账项审计和制度审计模式上(见表4),主要参与和行使与财务活动紧密相关的事项上(见图4),对涉及管理及决策的事项还没有参与,功能定位存在着一定的偏差,致使审计范围狭窄,缺乏广度和深度。大部分受访者(90%)认为内部审计在促进医院发展中的首要作用是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把参与医院内控建设列在内部审计职责的第一位。但从受访各单位的工作成效来看,内部控制审计评价项目占全年审计项目的比例还不足7%(见下页表5),说明内部审计人员的思想认识和实际工作明显相脱节。在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还有61%的受访单位未利用计算机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可见,我国公立医院内部审计技术手段相对来说比较落后。从内部审计工作计划的制定情况来看,内部审计部门均以短期计划为主(60%),缺乏长期的工作计划和发展战略,内部审计人员风险意识还很淡薄,战略思维方式还未形成。75%的内部审计人员对自身工作质量评价不高,认为领导者重视程度是影响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首要因素,并且监督机制的设置及有效发挥对内部审计工作质量起保障作用(见图5)。内部审计客观性整体评价不高,审计效果由审计人员自行评估被认为是影响其客观性的首要因素,治理环境对内部审计效用起到关键作用(见图6)。

四、解决路径

(一)以医院发展需求为主线,完善内部组织架构,推行总审计师制度。随着全民医保、医改工作的进一步推进,公立医院迅速扩张,业务呈井喷式发展,为了保证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广度与深度,公立医院应转变职工对内部审计的认识和理解,彻底改变审计就是“查人、治人、整人”的惯性思维和错误意识,根据单位规模、人数和科室设置,按需适度、科学合理配备内部审计人员,一般应以单位职工总数的0.5%进行配置,优化内部审计人员业务、技能、年龄三结构,打造全面、务实、创新的复合性审计团队,积极推行公立医院总审计师制度,对内部审计的权威性给予最大程度的保障。

(二)围绕审计绩效提升,构建和谐审计环境,凸显内部审计独立特性。内部审计部门不是单纯的进行事后检查监督,应不断优化提升内部审计部门影响力,从源头去发现问题、把控风险,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为临床科室的提绩、增效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建设性的意见,树立内部审计部门的权威与地位,找准目标定位,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沟通、协调和应变能力,既要顾及被审部门的现实感受,又要关注被审部门的内在需求,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增强拒腐防变的定力,凸显内部审计独立特性,以事实说话,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视角下进行客观审计,确保审计结果反映的客观事实性。

(三)建立内部控制审计监督评价体系,实现内部审计服务的价值增值。以分工制衡、沟通协调、提高效率为宗旨,建立由单位一把手负总责,纪检监察、审计纠风全员参与,以完善制度、规范管理、提升能力为目标的内部控制监督评价体系,在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监督职能的前提下,内部审计部门应更新观念,延伸触角,积极配合医院党风廉政建设,对重大资金、八项规定贯彻落实情况、医疗行业九不准要求关键点开展专项审计,充分体现内部审计的防腐、流程再造和监督服务价值,助推医院廉政防控体系的构建,促进医院作风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实现内部审计服务职能的价值增值。

(四)落实内部审计建议,优化内部审计资源,规范内部审计运行机制。明晰审计建议督促整改主体必须是独立于内部审计部门或被审部门上级主管部门的第三方,消除被审对象的抵触心理,用积极的心态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和落实,考量内部审计审计结果的真实性、客观性,杜绝审计过程中不良行为的出现,积极倡导主审负责制。根据医院总体发展需要,制定中长期审计计划,对纷繁琐碎的审计项目,通过仔细甄别和归类,合理确定审计范围,分类分步实施,逐步发展审计外包和有重点、有选择、有针对性地进行审计,解决内部审计资源不足的现实缺陷。

医院审计工作总结范文3

关键词:医院;经济管理;缺陷;对策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01

医院经济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内涵丰富外延广泛,涉及到了医院的方方面面,通常是指按客观经济要求,运用货币价值理论和经济手段,对医院全部活动进行策划、组织、指挥、协调、实施并进行控制和监督,合理筹集和使用人、财、物,力求资源占用与经济效益的比值合理,取得最大化经济效益、技术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当前医院经济管理存在的缺陷

1.医院领导经济管理知识不足

当前医院领导多数是来自医学专业的优秀人才,对医院的经济管理心有余而力不足,他们缺乏系统全面学习经济管理和相关的法律知识的机会和实践经验,工作中往往是重视业务轻视管理,关注财务数字某些指标,多不能分析数字来源及内在联系,虽然法人对财务报表负责并签字,但读不懂财务报表,无法知道某些指标的含义以及蕴藏的风险。有些医院采购成本非正常增加,人员效率低下,成本费用失控,这种现象被快速的业务增长所掩盖,这种粗放的管理无疑影响了医院的工作效率和发展速度。如:院长很关注每月医院的收支结余,影响收支结余的因素诸多,如果财务人员不能定期详细的给院长分析原因,结合成本核算,查看各科室的收支结余以及业务收入对应的成本支出是否合理,就不能全面地掌握各科室的经济发展动态,合理的制定医院发展规划和医院经济目标,更不能有效地掌握各科室经济目标的实现进度。

2.部分医院内部管理制度不配套、不衔接、不严谨

目前多数医院已经按照等级医院评审标准设立了相应的科室,建立了相关的管理制度,但是运行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弊端。职能科室的管理职能发挥不到位,在科室制度建设上仅仅注重行业制度的建立,忽视院内管理制度的连贯性和科室之间的衔接关系,制度落实不到位,造成某些事项都管或都不管现象,缺少职能监督机制。如:财务部分建立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中的固定资产清查,落实需全院多科室合作,如果该制度不明确牵头科室以及与相关资产管理科室、资产使用科室和监管科室制度进行衔接,该项工作就很难如期按照上级法规要求每年将固定资产清查一次,从而导致许多医院固定资产账实不符,甚至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3.医院常规经济业务管理缺少总体监督策划

常规每年年底都要进行年终总结,汇总成绩找出存在的不足,然后做下一年的工作计划。新的一年依据年初工作计划实施,相关职能监管科室进行检查。表面上看医院各科室工作已经很到位,仔细研究一下,上述工作院方没有进行评价把关,总结是否到位?与各自年初计划、预算有无对比自查?与医院工作要求有何差距?关键是各科室下一年的工作计划能否涵盖本职工作,从年初计划的审核把关——反馈意见——重新审核,与医院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当年的工作重点能否相适应?工作实践发现,往往出现工作计划做的认真的科室检查差错多,而工作计划简单,出现应该做的工作被遗漏并且不易发现。

二、医院内部经济管理缺陷的对策

1.院长更新管理理念,充分发挥各科室智慧

医院管理需要的是一位熟悉医院业务特点的管理专家,而不是单一的医学专家,所以院长应该积极关注经济管理知识,调动财务、审计等相关经济管理职能科室的积极性,充分运用审计稽核、成本控制、成本考核、财务预算等管理手段及措施,利用信息管理平台,科学、系统、灵活的使用经济管理资料进行医院管理。我院经过多年探索,已经形成了以审计科为主相关科室配合的经济管理管理体系,审计科在整个医院经济运行过程中全程参与了监督管理,从经济决策的确定到经济事项的落实,从采购计划的审计到采购过程的执行,从合同签订前的审计到合同履行的监管,常规当年进行上一年的财务审计,充分发挥了内部审计事前、事中、事后把关的功能,及时的将审计报告或审计信息反馈给相关科室,通过核实无误并得到相关科室认可,及时将审计结果汇报给院长,院长批复后及时督导落实,有效的提升了医院的经济运行效益。

2.审核理顺医院内部管理制度

由于体制原因医院缺乏管理经验丰富理论基础强的经济管理人才,财务、审计、总务等科室的工作人员大部分都是其它专业改行组成,业务科室人员经济管理意识不足,所受教育、管理意识、接受能力参差不齐,高层次的管理人才缺乏,科内自建的制度水平低,约束力弱,部分工作受到有关人员干扰和抵制,最终导致管理缺失事项发生。因此,当务之急应抽调有关专家,集中力量将全院的管理制度进行理顺修订,形成一张环环相扣严密的制度网,使每个岗位考核都有依据,同时逐步培训提升管理人员素质。

3.授权某部门严格审核年初工作计划

医院审计工作总结范文4

一、内部审计工作规范化建设的必要性

1.内部审计工作规范化建设是医疗体制改革的需要。构建公益目标明确、富有效率的医疗服务体系是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与要求。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情况下,一方面个人、民营和外资等不同级别不同类型医疗机构不断增多,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另一方面,协调、统一、高效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逐步建立起来。相比之下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相对滞后,跟不上改革步伐,这就亟需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建设,使内部审计工作注入活力,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内部审计工作规范化建设是医院稳健发展的需要。内部审计工作体系从本质上讲是一套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平衡制约机制,它贯穿于医院运营的全过程。由于它是建立在风险意识、自保意识、他保意识之上,同时内部审计水平的高低与运营风险的大小成反比,与效率、效益水平的高低成正比。因此,它具有及时、主动、实效的特点。内部审计工作关系到公立医院的生死存亡,是医院内部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医院运营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是医院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建设,是提高医院自身运营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的客观需要。

3.内部审计工作规范化建设是内部审计工作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需要。(1)传统的审计方式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传统审计方式仅限于查账、查书面资料等,方法单一,适用范围小,时效性差,已不适应对一些运营活动的监督,不适应事前、事中的监督。(2)审计人员的素质与审计工作的任务要求不相适应,一方面,审计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另一方面,审计人员数量不足,有的公立医院审计机构形同虚设。(3)部分领导对审计工作重视不够。部分领导只看到内部审计的制约作用,而对内部审计的促进作用认识不够,把内部审计单纯理解为“挑刺”,审计员查出的问题不能如实反映,往往被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提出的许多建议和意见得不到采纳,影响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不能有效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为尽快适应医疗体制改革发展的需要,必须加强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建设,真正建立起具有独立性、权威性和超脱性的内部审计工作体系。

二、内部审计工作规范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审计工作规范化建设,必须在审计的深度和工作力度上下功夫,同时还要在审计程序、审计方法上不断改进和完善。从近期需要着眼,公立医院审计工作规范化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1.审计工作人员素质规范化。审计人员素质高低是影响审计工作质量的关键。为此在选配审计人员时,要把握三条标准:一是政治素质过硬。要具备较高的政策水平,要通过理论、政策、规章制度的学习,熟练掌握运用自如。二是要有实践操作经验,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要通过达标考核和岗位培训,掌握一定的管理知识、审计操作技能和有关专业的业务知识。三是要具备综合业务能力,要具有相当的职业道德修养和分析表达能力,在职业道德修养上审计工作人员应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是非分明,公正廉明,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在分析表达能力方面,具有综合分析的能力,做到观点鲜明,表述准确,把审计队伍建成政治合格、业务精通的精锐之师。

2.审计管理规范化。审计管理规范化要从审计计划、力量组织、工作指导、工作考核和关系协调方面抓起。在计划制定上要紧紧围绕国家医疗体制改革要求和医院自身中心任务,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工作重点。在力量组织上,要本着“精干、效能”的原则,优化劳动组织,提高工作效率,做到分散是一个网络,集中形成一个拳头,参与各分院的内部管理,发挥内部审计工作在公立医院内部的独特功能。在工作指导上,要抓关键、求实、求细,定期组织学习交流,及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切实解决审计业务的新问题和困难,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原则、方法、指标体系的研究,尽快形成科学、完整的审计理论体系。在工作考核方面,要制定相应的考核项目,定期检查、考核,保质保量地完成考核计划。在关系协调方面,要创造良好的审计氛围,构建新型的审计体制,正确处理审计工作与业务工作的关系,审计部门与院领导办公室的关系,上级审计部门与分院的关系等,要争取各方面,特别是被审计单位的支持,协调和配合。

3.审计工作程序规范化。审计工作必须按审计程序办事,并注意分阶段、抓重点、讲实效。(1)准备阶段。应组成审计小组,指定负责人,拟定审计方案。方案的内容包括:审计对象名称,审计目的及依据,审计时间,方式及内容,审计时限及要求。小组成员应根据审计内容,有针对性的学习有关规章制度,确定分工。(2)实施阶段。审计组进驻被审计单位后,听取被审计单位负责人汇报情况,审计组认为必要可提问相关问题,按审计方案分头进行实施审计。对查出的问题按规章制度的要求进行衡量,衡量后交审计组长复核;向被审计单位通报查证事实。(3)终结阶段。起草审计报告书,并针对查出问题的轻重,分别撰写审计建议通知书、审计整改通知书或审计处罚通知书,将审计报告(通知书)等报送上级部门或下发被审计单位限期整改。(4)后续阶段。总结经验与不足,检查审计通知书的落实情况,必要时,对原审计事项进行后续审计。整理文字材料,归档保管。随着电子化发展速度加快,加快研究开发适合公立医院的审计软件并加速与各被审计单位联网、联机。规范电子系统化审计程序,也是加速内部审计工作规范化建设应尽快解决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内部审计工作规范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1.抓紧制定内部审计工作规范化标准。内部审计工作规范化标准涉及面广,应主要从审计工作程序、审计人员素质、审计管理三个方面作出具体规定。审计工作标准又可分为计划标准、取证标准、工作底稿标准、审计报告及建议标准、执行结果反馈报告标准等,在制定审计工作标准时要注重可操作性,应具有明确的指标或准则,使之成为具体操作中必须遵循的依据。

2.实行审计业务考核制度。制定具体的审计业务考核办法,把审计实践中的工作质量、信息反映、理论研究、工作成果列入考核内容。应进一步完善总审计师负责制,分院总审计师应由总院聘任,对总院审计部门负责。总审计师依照审计指令和审计目的的要求,对审计项目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组织和严格的质量控制。合理设置审计机构,对审计人员实行派驻制,审计工作人员的工资、奖惩、考核、升迁纳入总院统一管理,实行相对垂直领导。

3.健全审计人员政策法规、政治理论教育和专业培训制度。按照审计专业人员素质标准的要求,分阶段、分层次、分内容、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进行培训,采取多种形式并使教育培训形成制度。同时,根据有关规定,定期实行审计干部交流,并在审计工作中坚决实行回避制度,做到人尽其才,提高审计质量。

4.延伸内部审计环节。将现在普遍实行的事后审计,转换渗透到运营全过程的事前―事中―事后三位一体的全方位内部审计。事前审计包括运营发展计划、运营管理决策等;事中审计包括政策规章的贯彻执行和完成业务目标的动态情况等;事后审计包括完成各项运营指标的结果、年初计划与决策的落实情况等。这样,事前审计服务决策――事中审计推动落实――事后审计分析评价,使内部审计工作为医院的运营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5.转移审计工作方式与重点。为适应我国医疗体制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审计工作必须实现四个转变:一是由合规性审计为主体向内部控制与风险控制为主体转变;二是与组织体制改革相配套,由本级审计向本级审计与“下查一级”审计相结合的转变;三是由对业务部门的单独审计,向业务操作规程综合审计转变;四是由侧重账务审计向侧重业务审计转变。以此实现审计由单纯履行监督向参与医院运营管理的转变,使审计部门成为适应医疗体制改革与市场竞争的支持系统。

医院审计工作总结范文5

关键词:内部审计质量评估质量控制

随着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医院管理体制、补偿机制、运行机制和监督机制不断在变化,医院经济活动逐渐走向多元化,核算日趋复杂化,管理更加精细化,因此对内部审计如何跟进医疗体制改革,开展审计监督,提高审计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内部审计工作创新发展的需要,提升内审工作质量,更好地发挥内审工作效能,为医院的科学高效管理发挥参谋助手、监督职能等作用,要求医院对内部审计质量评估要不断研究和探索,并逐步走向深入。2014年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办法》,对内部审计质量评估进行定义,是指由具备职业胜任能力的人员,以内部审计准则、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为标准,同时参考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对组织的内部审计工作进行独立检查和客观评价的活动。开展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有利于推动内审工作质量的提高,通过评估找出差距、改进工作、促进内审工作健康发展。

一、当前我国内部审计质量评估的发展现状

内部审计在我国的发展起步较晚,到2016年,新中国内部审计制度实施已有32年,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开始探索实施也就13年。中国内部审计协会近些年一直在积极推进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工作,2014年了《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办法》《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手册》。2014年11月,中国太平保险集团成为新的评估体系确立后,国内首家获得内部审计“AAA”评级的组织。而我国医院的内部审计质量评估还没有开展起来,需要不断吸收国内外的先进经验,结合医院实际,建立符合《准则》要求的,有中国特色的医院内部审计质量评估体系。

二、我国医院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受客观环境影响,内部审计质量评估的目标难以实现

伴随着国家对医院治理、内部控制以及信息透明度的日益关注,医院管理层面临巨大的压力。如何履行医院公益性职责,强化管理、控制,保证持续健康发展,成为管理层不断思考的问题。医院内部控制环境包括管理者的理念及风格、组织结构及各自的职能,确认职责权限的方法,医院环境、医院文化等。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能够激励和正确引导医院向前发展,不良的医院环境将使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差,工作效能低,内部审计质量评估的目标难以实现。内审部门面临着医院管理层要求提供优质审计服务的压力和其自身希望改善审计效果的动力的双重作用。同时,我国医疗系统内部审计面临着独立性差,监控作用难发挥,审计深度难拓展等问题,因此一方面要求我们要加大对内部审计的投入,完善内审机构,提高人员素质;另一方面,要不断利用技术进步,引进新方法,结合不同学科的优势,创造性地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特别要加强研究医院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方式方法,以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确保实现内审质量评估目标。

(二)受制度缺陷影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不明确

目前,我国医院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不健全,缺乏严格的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和体系,审计质量控制标准不明确,因而影响到内部审计质量和水平,造成审计行为欠规范,审计质量难以得到全面保证,进而影响到医院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医改不断深入,医院环境不断变化,内部审计质量必须得到认真的监管,结合当前形势持之以恒地开展分析研究,制定严谨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和流程,总结经验教训,为制定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标准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受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影响,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实施有难度

我国医院内部审计人员的总体素质不高,质量风险意识淡薄、审计资源配置不足,审计任务重以及手段相对落后、观念陈旧、自信不足,制约了内部审计发展。审计人员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直接决定了职业水平,进而影响审计效果。受人员素质、规模和人员结构不足的影响,难以满足内部审计质量评估的要求,质量评估实施具有一定难度。

(四)受内部审计管理水平影响,内部审计质量评估难以发挥作用

医院内部审计管理水平决定内部审计质量水平。目前普遍存在人员少、职责分工不明晰,专业能力不足的状况,另外从技术层面,多数医院未建立审计信息化平台,信息库建设速度滞缓,相应审计技术较落后,影响内部审计质量,因此内部审计质量评估难以真正发挥作用。内部审计管理应注重计划管理、人员管理、质量控制、档案管理以及外部审计合作等,从而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充分发挥审计质量评估作用。

三、完善医院内部审计质量评估的对策

(一)定期评价内部控制环境,加强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力度

内部控制环境包括组织结构、控制政策、文化建设、人力资源等方面。审计人员需要积累丰富的执业经验,从更高层面上来了解单位整体状况,定期评价单位的控制环境,对单位所处的宏观外部环境和微观内部环境进行分析,设计出较全面和规范的审计指导意见。以数理统计为科学依据,将内部审计活动事项具体化,数据化,开发适合内部审计发展环境的评估手册,形成并运用一套相对成熟的质量评估程序、方法和工具,对内部审计质量进行精确评估,以便找出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改进建议。以评估促发展,实现多方共赢。

(二)建立内部审计质量评价体系,加强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良好结合

内部审计质量是内部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内审机构每年应进行内部审计质量自我评估,同时应定期聘请外部专家对内部审计质量进行独立的外部评估。不断发现问题,认真总结,实现内部审计质量提高的预期目标。内部审计活动应当评估质量程序整体效用的流程,立足内部审计整体建设,明确内部审计质量评估的思路。该流程应包括内部与外部评估。内部审计质量自我评估,是指内部审计机构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准则》,制定评估表、实施手册,从健全性、合理性、有效性三方面全面进行,对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全过程的情况,进行阶段性的工作质量自我检查和评价。内部评估就是通过自我评估对内部审计活动开展情况的持续检查。外部评估应当由组织外部合格的、独立的检查人员定期开展。内部审计质量评估需要建立起三层次内部审计评价标准体系,一是共性标准;二是行业分类标准;三是项目补充标准。三层标准互为作用。互相补充,,形成统一的评价标准体系。

(三)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建设,提升内部审计质量

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是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根本保障。根据我国现行的内部审计法规环境和文化背景,应制定切实可行的内部审计管理制度,建立审计组长负责制、岗位轮换制、项目质量控制体系、审计计划管理体系、经济责任审计规范、风险评估规范、内部控制评审规范等,严格按照部门职责和制度要求开展工作,明确内部审计的职责权限和工作流程,确保其工作的原则性和效率效果。通过严格执行内部审计制度,对内部审计质量持续和定期地检查并进行考核和评价,加强审计质量控制,落实审计工作各环节的工作目标和质量要求,实行内部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可以有效防范内部审计的风险,进一步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

(四)培养优秀内部审计人才,促进内部审计质量提高

医院领导层应科学管理内审机构和人员,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以人为本,站在全局角度进行组织设置和工作安排。创建知识结构、人才结构合理的审计队伍,内审人员要适应新医改形势的发展要求,根据医院的特点,不断创新,探索符合医院需要的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方法。提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时了解行业、法规和职业准则方面最新动态。通过各种培训,不断培养审计人员提高质量意识、风险意识和竞争意识,将审计质量意识贯穿审计全过程,为促进单位内部审计质量提高充分发挥作用。

(五)完善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流程,提升审计管理水平

积极探索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工作,制定适合医院实际的评估办法,评估流程,宣传推动评估工作,推进审计工作规范化、精细化,提升内部审计管理总体水平。

1.医疗卫生主管部门依据我国的内部审计法规环境和文化背景,借鉴国际上成熟做法和经验,制定切合实际的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办法。统一思想认识,明确目标任务,加强培训,为制定实施各医院内部审计质量自我评估工作方案打下坚实基础。

2.评估流程从制定计划开始,做好组织工作,掌握方法步骤,实施阶段做好沟通,了解内部审计评价体系,按照评估办法的要求进行审计文档对标检查,查找支持评价结果描述的依据,对成效标准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然后进行量化评分,最终形成评估结论。

3.结合医院对各部门的绩效考核工作,将质量检查及评估结果落实到考核评分,确保质量控制工作落到实处。固化审计业务流程,实现全过程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从审计计划制定、审计项目立项、审计项目实施、审计报告、审计项目归档全过程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从而保证审计质量评估作用充分发挥。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是提高内部审计工作地位和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同时可以对医院的治理、风险和控制的相关内容得到理解和深化。通过完善实施医院内部审计质量评估,不断提高审计的监督和管理水平,达到内部审计帮助医院增加价值的目的,改善医院治理质量,实现医院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绍凤.内部审计绩效系统要素合理配置分析.中国内部审计,2011(5)

[2]蔡利,黄文娟.内部审计质量评估理论分析与实务探讨.会计之友,2010(2)

[3]金剑铭.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案例研究.新会计,2009(9)

医院审计工作总结范文6

关键词:内部审计意义 作用 现状 问题 改进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0-153-02

一、医院内部审计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医院治理结构建立和管理水平的提升

随着医院对管理的需要,医院也引入了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朝阳医院建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实行理事会制度、院长负责制和监事会制度为核心,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分工、相互制衡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内部审计作为监事会领导下的具体执行机构,在医院现代化管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是医院法人治理结构的一部分,更是医院健康发展的卫士。

(二)有利于防范风险,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

内部审计机构通过执行内部审计行为,对医院的资产管理、内部控制、财务收支等各方面经济行为进行审计,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规避风险。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完善业务流程,提高全院风险防范意识。

(三)有利于内控体系建设的执行和完善

医院内审机构通过对内部控制体系的健全性有效性进行审计,可以发现内部控制体系的薄弱环节,并提出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意见。有利于医院建立相互制约机制,从而形成科学的医院管理理念,提高医院的管理素质和管理水平。

(四)有利于提高医院的综合竞争力

内部审计通过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可以有效的规避经济决策中的风险,减少领导决策失误给医院带来的经济损失,促进医院合理制定战略规划,提高医疗质量,实现医院战略目标。同时可以促进“三重一大”决策机制的有效执行,提高医院领导的法制意识和管理水平。

二、医院内部审计现状

(一)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缺乏独立性

目前,大部分医院没有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有的单位甚至没有专职人员去做内部审计工作。这些客观因素的存在导致内部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没有独立性就没有坚强的后盾去进行医院内部审计工作,内部审计工作将难以为继,内部审计在医院管理中的监督作用成为空谈。

(二)领导重视程度不够

现在很多医院的领导有管理意识,但缺乏法律意识和自我监督意识。有些领导甚至还比较排斥有个部门去监督自己的管理。即使大部分领导有内部审计的意识,但是由于还没有感受到内部审计在医院管理中发挥的作用,所以没有积极去设置独立内部审计机构和专职的审计人员,医院内部审计形同虚设。

(三)医院内部审计体系不完善

现在绝大部分医院还没有一套完整科学的内部审计制度体系,内部审计工作无章法可循。审计工作基本依照内审人员的意愿随意进行。没有具体审计计划,审计内容单一,审计报告书写随意,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没有保证,其结果没有被充分利用。单位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内审体系去指导内部审计工作。

(四)内部审计内容不全面,审计方法滞后

医院开展内部审计,应根据审计对象和审计目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审计模式,利用适宜的审计方法去进行内部审计工作。目前,医院内部审计工作大部分主要是财务审计,发挥审计事后监督的作用,没有达到审计的真正目的,对审计过程中的风险因素缺少考虑,不能起到事前控制的作用。此外,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存在审计方法滞后的现象,审计方法单一,主要是监盘、抽查等传统方式,加大了审计风险的发生。

三、内部审计改进对策

(一)完善医院内部审计体系建设

随着人们对医疗服务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还有新医改对医院管理的更高要求。医院的运行需要更多的内外部监督机制,医院外部监督主要是群众监督和政府监督,医院内部监督主要靠内部审计去监督。为此,相关国家部门应根据《会计法》和《独立审计基本准则》、《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等法规,尽快完善医院内部审计规章制度。从医院角度,应建立医院内审委员会,制定本单位的内部审计体系去指导内部审计工作。医院内部审计工作根据内部审计体制进行,从制度流程上规范内部审计工作,使内部审计工作有章可循。

(二)领导重视,强化内部审计独立性

内部审计要很好的发挥监督作用,必须要有独立性,领导重视是实现独立性的基础。可以设置内部审计管理委员会,委员会下设具体的执行机构,即内部审计部门。内部审计部门直接对内审委员会负责,向内审委员会汇报内部审计工作,而不受制于某个科室之下。或者内部审计部门直属医院党政一把手,在医院一把手的直接领导下,对每个部门进行审计,审计结果直接上报一把手。

(三)拓展内部审计的审计内容

现在内部审计的内容主要是财务收支审计,起到的作用是事后控制作用。今后我们要拓展内部审计范围,从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拓展到经济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以及内控体系执行审计、固定资产经济效益审计、基建项目审计、全面预算和全成本控制审计等专项审计。把内部审计监督作用从传统的事后监督改成事前控制。朝阳区卫计委2015年聘请第三方对卫计委直属的51家单位进行了内控体系建设,每个单位都有一本内控手册。随着内控体系执行,医院自我约束机制有更好的保证。而内部审计通过对内控系统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进行测试,可以找出内控体系运行中的薄弱环节,并提出改善意见,促进医院内控体系持续有效的发挥作用,形成相互监督的监督机制。对提高医院整体的管理水平产生重要作用。经济效益审计,是结合事业经费筹集、管理、分配和使用等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审查,通过对事业经费使用情况的检查和分析,促进医院加强事业经费的管理,提高事业经费的使用效益。固定资产运行效益审计可以对现有固定资产的使用进行审计,发现固定资产没有被合理利用的地方,提出相关对策,加强医院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和使用。基本建设项目审计,通过对基本建设过程进行审计,可以有效利用基本建设资金,节约成本,防止工程腐败。对全面预算和全成本控制审计有利于医院加强对全面预算的执行,发现预算执行过程中的不足,及时纠正预算执行的偏差。对全成本进行审计,有利于科室更好的控制成本,增强成本节约的意识。

(四)强化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内部审计要提高工作效率,必须有信息系统作为支撑,现在部分医院内部审计还是以手工为主,没有专门的内部审计软件去运用。为了更好地推行内部审计,医院应该安装内部审计软件,内部审计软件支持内部审计工作从计划到报告的整个过程,内部审计软件可以与医院his接口相连接,用来直接采集医院的经济数据,内部审计软件应该拥有强大的分析数据功能,用来分析与医院有关的经济数据。通过内部审计软件也可以对医院信息化系统进行测试,控制信息系统的风险。总之强化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有利于内部审计工作的精确性和严谨性以及全面性。

(五)改进内部审计的审计方法

现在大部分医院内部审计方法主要是抽查、监盘等,内部审计如果要发挥更大的作用,应该借鉴外部审计的科学方法进行审计,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审计方法包括书面资料审查法、客观实物证实法、审计调查法、分析判断法、审计沟通法等。书面资料是审查会计资料完整规范性和审计经济活动真实、合法和合理性。客观实物证实法主要是审计人员实施监盘和聘请专家对物证进行鉴定。审计调查是通过询问引导被审计单位人员回答问题,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分析问题找出问题。函证主要向关联方、银行等进行金额函证。审计分析判断是从总体中选取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测试,并根据样本测试结果推断总体特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审计沟通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沟通。

(六)科学利用内部审计报告,把审计结果与绩效考核结合

现在医院对内部审计的审计报告不够重视,利用程度不高。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内部审计报告质量不高,没有提出具体可行意见;二是有些领导没有看到内部审计的重要作用,没有把内部审计发现的问题与相关绩效考核挂钩,没有进行后续整改。为了充分利用内部审计结果,首先必须加强内部审计报告的质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提出有建设性的解决问题的具体对策,并把这些对策进行量化,制定相关的绩效考核指标,与医院的绩效考核挂钩,形成一个解决问题的良性循环系统。只有让领导看到内部审计在管理中的作用,才会让领导越来越重视,内部审计的地位才能越来越凸显出来,内部审计发挥的监督作用才能越来越大。

参考文献:

[1] 杨平礼、李学锋、李芳.59家二级医院内部审计情况分析[J].卫生经济研究,2011(293):53-55

[2] 李智.现代公立医院的内部审计研究[D].中国知网.南华大学,2012

[3] 甘培艳.当前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财会研究,2010(14):67-69

[4] 赵鹏.对新形势下医院内部审计的探讨 [A].中国保健营养,2013(04下):1617-1619

[5] 蒋英.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的定位与发展探析[J].财会研究,2014(12):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