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设计论文范例6篇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论文范文1

论文关键词:初中语文,导入语,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作为一门教学艺术,是教师教学能力和教育智慧在教学中的具体表现。导入语设计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新课的教学质量。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人们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过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好导入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

一、新旧串连,巧用故事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看来,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表面看似庞杂,实质其知识体系严密有序。教材中的选文文体、作者、主题、写法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可利用文与文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学生掌握的知识触发顺势过渡到新课的讲授。当学生找到知识点间的联系时,自然会领略到学习知识的乐趣,从而精神饱满地、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如教学《醉翁亭记》以文体相同导入,举出此前学过的《桃花源记》、《核舟记》、《小石潭记》,讲解“记”的文体特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景物生发情理,本文即属这类;一类是寓情理于景物中,如《桃花源记》、《小石潭记》,而《核舟记》的“记”相当于说明文体。

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解读文本之前引用与课文主旨有关的轶事趣闻,如谜语对联、童话传说、成语寓言等短小故事,能够将学生注意力快速集中起来语文教学论文,轻松课堂学习气氛,激发学习兴趣,从而顺利、生动地导入新课。如设计《木兰诗》导入语:“同学们,在我国南北朝时期,有一个女孩,她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但求回家团聚。你们知道这个女孩是谁吗?”当然,运用故事导入,所选用的故事一定要与课文有关,简短而具有吸引力,要能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这样才能切实发挥导入的作用。

二、有意提问,巧设悬念

心理学认为:思维过程通常是从需要应付某种困难,解决某个问题开始核心期刊。古语又云:“学贵质疑”,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教师在导入语中要擅于结合所讲内容及课题特点,有意设置一些既体现教学重点又饶有趣味的问题,通过问题的分析、解答引入新课。如设计《观沧海》导入语:“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北征乌桓凯旋而归,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高望海,满怀激情地写下了《观沧海》。那么诗中是如何表现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概呢?又是描绘了怎样一副宏伟壮丽的景象呢?”学生在注意这几个问题时,同时也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与学习重点,在听讲的时候也能做到有的放矢了。

奥苏伯尔认为“认知内驱力”是促使学生学业取得成就的三种内驱力之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设置悬念,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有效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如设计《杨修之死》导入语:“事情发生在魏、蜀汉中之战的最后阶段。蜀兵据险固守,魏不得进,魏军主帅曹操深感进退两难。魏行军主簿杨修恰恰在此关头从军中以‘鸡肋’为夜间口令这件事上,推知曹操已有退兵之意,未经请示,便教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又向夏侯惇说明‘鸡肋’一语的含义,夏侯服膺杨修的‘先知’,也赶紧收拾行装。顷刻间,军心大乱。曹操是否会因杨修摸透自己的心思妒才而杀杨修呢?又将罗织什么罪名来杀杨修呢?请看本文。”

三、介绍背景,生动解题

在教授新课时,先向学生介绍与课文有关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写作的当时时代特点、政治经济状况、作者的生平游历等,是启动学习积极情绪切入点,能够有效地排除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会产生的一些疑问或障碍,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如《唐雎不辱使命》:“这篇文章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一场外交斗争的情况。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剪灭各诸侯国,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异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由此引起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学生了解唐雎赴秦的政治形势就容易理解课文了。再如教学《过零丁洋》时,一开始穿插作者文天祥的经历:“元军直下广东,欲彻底消灭南宋流亡政府。文天祥不幸被俘,被押解到珠江口外的伶仃洋。元统帅张弘范派人请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语文教学论文,文大义凌然,坚拒写书,以一首七言律诗表明心迹。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过零丁洋》。”通过介绍作者,可以可以使学生了解一些文学常识,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标题,即“文眼”。有些标题含义深刻,耐人寻味。教师如果从解题入手来导入新课,那么对于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学习也大有裨益。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标题很有特色,“这个题目告诉我们课文包括两部分,同时也告诉我们前后两部分的内容,那么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到底怎么样呢?”解题导入法的最大优点就是能拓展课文的背景材料,同时这种解题的方法也能激发学生对学习新课的渴望和兴趣,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新课导入方法。

四、概述情节,自叙经历

对一些篇幅较长的小说或叙事散文可采用概述情节来导入。如导入《社戏》:“前一部分主要写‘我’在北京看过的两次戏,一次是在北京的戏院,戏院里嘈杂、拥挤、混乱的环境让‘我’非常的厌恶。另一次是募集水捐,因为捐款的方式是买戏票,因此机缘巧合的又看了一次戏,但却遭遇尴尬,没有看完便离了场,两次看戏给‘我’的感觉都是不好的。第二部分主要写了‘我’在赵庄看戏的感受和经历,鲁迅在写这部分的文字中饱含着深情,表现了鲁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和深刻眷念。”概述课文内容,可以让学生对本文有个清晰的宏观把握,从整体感知过渡到章节段落,深刻领会文章的脉络层次和篇章结构。

学生对发生在自己身边尤其是教师身上的故事,特别感兴趣。教师要抓住好这一切入口适时导入新课核心期刊。如教学胡适的《我的母亲》一文时,教师可引用自己或让学生自告奋勇地讲述切身经历之事来导入课文:“我的母亲,对别人的孩子非常和善,对自己却十分严厉,生活中很少有微笑,有时责骂自己时,还不允许我哭出声音来。她虽然严格地管束我,却又时时地疼爱着我,她是慈母兼任严父。那么,今天我们要学的《我的母亲》中,作者胡适又会为我们讲述一种怎样的母爱表达方式呢?”如此导入,真实感人且紧扣文章主旨,为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作了很好的铺垫。

五、创设情境,直观演示

英国教育家罗素说过:“一切学科本质上应该从心智启迪开始,教学语言应当是导火线、冲击波、兴奋剂。”教师在导入语设计中可用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把文本转换为可感一幅幅图景或一种意境,从而激起学生情感的浪花,身临其境地感受其艺术魅力。如教《春》时,教师或学生背诵描写春天的诗句:“二月春风似剪刀”、“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等,让学生通过古诗文的意蕴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或想象,情不自禁地进入“春”景之中。如教学《海燕》,教师以充满激情的言语导入:“有一只海燕,在孕育之时,它高翔语文教学论文,渴望暴风雨;在逼近之时,它搏击风浪迎接暴风雨;在即将来临,它反复呼唤暴雨风。”使学生沉浸在骤然而下,一触即发的革命气氛之中,对文中的海燕形象,对急剧发展的革命形势,产生感情共鸣,唤起深刻体验。

初中生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偏重感性认识,在教学中借助具体的实物、图片、动画、音乐、影视等教具,能够增强教学的趣味性、直观性、真实性。如在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可以制作几张罗布泊的幻灯片,不仅给学生以艺术美的享受,还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悦耳动听的音乐可以使人产生愉悦的心情,陶冶人的情操,会使学生快乐地进入课文,接受新知识。如教学《水调歌头》,播放王菲《但愿人长久》等,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适度运用教具,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对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总之,语文课堂导入语设计方案很多,需要我们不断的去探究总结。导入语的设计应根据具体教学的目的、内容、风格、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切勿只图表面的热闹,追求形式花样,或是占用过多的时间削弱其他教学环节。导入语创意设计来源于教师素养,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工作需不断地提高自身素养。

参考文献:

[1]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5年.第9页.

[2]黄革、吕嵩松.初中语文新课程课堂导入语设计的特点[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3]易梅先.试论初中语文课堂导语设计[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年第6卷第3期.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论文范文2

[关键词]初中语文 作业设计 成语 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20022

作业设计永远没有固定模式,只要设计的作业形式学生感兴趣,那么就可以认为这样的作业设计是成功的。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当中,我一直努力于研究如何有效设计初中语文作业,所设计的作业也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欢迎。下面,我就将自己的作业设计心得介绍给大家,仅供参阅。

一、实验型作业的设计

何谓实验型作业呢?所谓的实验型作业是指要求学生通过相关的实验操作方能完成的作业形式。这样的作业完成需要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且具有一定的新意,可以有效激发初中生的作业完成兴趣。

例如,执教《中国石拱桥》一课的时候,我要求学生们在课余寻找一些生活中的材料,分别搭一座拱桥和一座梁桥。任务布置下去之后,学生们表现得非常积极,完成桥梁的搭建之后,我还要求他们进行实验看看到底是梁桥更加坚固还是拱桥更加坚固。通过相关的实验验证,最终学生们一致认为:拱桥比梁桥更加坚固。通过完成这样的实验型作业,不仅培养了学生们的动手操作能力,更加深了学生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所起到的效果可见一斑。

实验型作业的设计更适用于说明文的教学,因此,在进行初中说明文教学的时候,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多设计一些实验型作业让学生来完成,从而不断激发学生们的语文学习兴趣。

二、谜语型作业的设计

谜语型作业是指教师设计一个谜题,让学生在课文中寻找相应的词语。这样的作业设计形式对于初中生的词语掌握是非常有用的。我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当中,只要有合适的机会就会给学生布置一些谜语型作业让他们当堂完成,学生们对于这样的作业设计形式非常感兴趣。

例如,执教《苏州园林》一课的时候,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谜语型作业:请在课文当中找到相应意思的词语:(1)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制定或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干某件事情或处理一些事(因地制宜);(2)形容山峰一个接着一个,连绵不断(重峦叠嶂);(3)形容非常的华贵(珠光宝气)。作业布置下去之后,学生们迅速阅读课文,并很快找到了谜题的答案。而通过这个作业的完成,学生们也深刻地掌握了相关词语的意思。

谜语型作业的设计适合于任何课文的教学,因此,我们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当中可以适当设计一些谜语型作业让学生来完成,让他们在作业完成的过程当中掌握更多的词语含义。

三、绘画型作业的设计

除了上述两种作业的设计形式之外,为了更好地激发初中生的作业完成兴趣,丰富作业设计的形式,我们还可以适当地设计一些绘画型作业让学生们来完成。这样的作业形式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更可以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例如,执教《苏州园林》一课的时候,我要求学生们根据课文中所描述的片段画出自己的所想。这样的作业形式对于学生们来说是新颖的,下课之后他们对课文进行仔细阅读,然后根据课文中所描述的苏州园林景象进行绘画。第二天,学生们交出了自己的绘画作业。我要求他们对自己所画的画进行介绍,并说明自己的画是根据课文中的哪段文字描写所画的。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们非常积极地对自己所作的画进行介绍,这样的方式不仅陶冶了他们的情操,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更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绘画型作业的设计看似与我们的语文学习毫不相关,但是却可以在无形中激发同学们的语文学习兴趣。因此,适当地设计一些绘画型作业也是必不可少的。

四、辩论型作业的设计

所谓的辩论型作业主要是指教师根据课文选择一个论题让学生进行辩论。为了更好地进行辩论,学生们必须要对课文进行反复研读,这对于学生们加深课文的理解也是非常有效的。

例如,执教《孔乙己》一课的时候,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辩论型作业:造成孔乙己悲惨命运的到底是当时的科举制度还是他自身的性格呢?辩论题目出示之后,我给学生们几分钟思考的时间,随后大家进行了激烈的辩论。有学生认为,孔乙己是被当时的科举制度给害了,才造成他最终的悲惨结局。有学生认为,孔乙己之所以会那样主要是自己性格使然,为什么别人都能活得好好的,而他却不能呢?辩论双方僵持不下,促使课堂氛围达到高潮。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论文范文3

关键词:认知负荷;教学设计;校本课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均认为:推进素质教育,实行课程改革,积极进行教学实验探索新教法对改进语文教学,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人民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创新初中语文的教学模式和提高语文教学水平,在初三年级进行一系列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教学改革实验,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

1 认知负荷理论的基本观点

认知负荷是指人在信息加工过程中所必需的心理资源的总量。认知负荷理论由澳大利亚教育心理学家Sweller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其理论基础主要是资源有限理论和图式理论。认知负荷理论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控制工作记忆负荷,即最大限度地降低阻碍学习的认知负荷、优化促进学习的认知负荷,使学习者合理地利用有限的认知资源,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1]。根据影响认知负荷的基本因素,可将认知负荷分为三类(Sweller, et al,1998):内在认知负荷、外在认知负荷和关联认知负荷。认知负荷理论在教学设计中应用的关键就是在有限的处理能力中,尽量减少外部认知负荷,而增加关联负荷;同时为了避免认知超载,对学习者已有的专业技能水平应该充分考虑,因为它直接决定了学习任务的内部认知负荷[2]。

2 认知负荷理论在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根据乌美娜的《教学设计》,以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基于认知负荷理论,制定《孤独之旅》的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计的步骤包括前期分析、教学目标的阐明、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设计方案的编写与评价等五步。

3 教学实验及其效果检验

3.1 方法

本次教学实验被试为某中学初三年级学生124名,其中男生81名,女生43名,随机分配到4个组进行教学实验。每组人数为30~32名不等,男女比例相当。被试有相关基础知识,但没有学习过实验材料所涉及的教学内容。

实验材料包括先前知识问卷、学习材料、认知负荷自评量表、记忆和迁移测试题。自评量表包括对心理努力和材料难度的评价,目的是测量被试学习过程中认知负荷的大小,这是测量认知负荷常用的方法,也有观点认为这种测量方法尤其对内在认知负荷敏感[3]。

量表均采用9级评分制,从1~9付出的心理努力和材料的难度依次递增。对心理努力和材料难度的评价被认为是认知负荷的主观测量,而成绩则是对它的客观测量[4]。

3.2 结果

先前知识调查表明:被试已有的专业知识较少且各组被试之间没有显著差异(F(3,120)=0.72,p=0.54)。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概述与否在认知负荷(F(1,120)=12.21,p<0.01)和迁移测试(F(1,120)=7.22,p<0.01)中均有显著的主效应,但在记忆测试中主效应不显著(F(1,120)=0.87,p>0.1);有无背景音乐则只在记忆测试中主效应显著(F(1,120)=5.97,p<0.05),在其他三项指标中主效应均不显著(均为p>0.5);两因素在各项指标上均无显著的交互作用(均为p>0.5),所以对两因素分别进行分析。

将4个组按因素分别合并为2个组进行t检验,结果表明,概述组对认知负荷的主观评价显著低于无概述组(t(122)=-3.52,p<0.01),迁移测试的成绩显著高于无概述组(t(122)=2.71,p<0.01),两组的记忆测试成绩没有显著差异(t(122)=-0.92,p>0.1),说明概述降低了学生的认知负荷,提高了迁移成绩。在自评认知负荷和迁移测试成绩上,有无创设情境的两组之间都没有显著差异(均为p>0.5),但未创设情境组的记忆成绩显著高于有创设情境组(t(122)=2.46,p<0.05),表明创设情境虽然没有显著增加学生的认知负荷,但降低了其记忆测试成绩。

4 总结

本文以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基于认知负荷理论,通过一系列教学实验,在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教学实验中所得到的数据以及经过对数据分析反映的问题将为未来的语文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龚德英.多媒体学习中增加相关认知负荷影响学生学习的实验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5

[2]袁磊,何克抗.认知负载理论及其在E-learning中的应用[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6(5):7-9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论文范文4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原则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的设计需要教师基于文本内容和学生实际,并坚持一定的设计原则开展实施,以确保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具体原则分析如下:

(一)创新性原则

“教是为了不教”,而“不教”指的是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亦即创新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时坚持创新性原则。优质的问题设计能够拓展教学空间,发散学生思维,打造高效阅读课堂。因而,教师需结合文本的语言、结构、主题、思想情感、修辞手法等进行创新延展,亦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认知特点、审美能力、个人爱好进行适当拓展,从多维视角出发,提高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二)探究性原则

探究性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注重问题设计的层次性、探究性以及挑战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以解决问题。具有探究性的问题也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其主动思考,形成良好思维习惯,进而提高阅读学习效率。需注意的是,在探究性问题设计时,教师需结合文本积极挖掘贴合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并获取学生学习反馈情况,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完成教学任务,实现个人核心素养的提升。

(三)针对性原则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使学生的知识视野得以扩展,认知能力得以增强,思维习惯也有了很大改变,这就需要初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问题设计时根据学生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问题设计,以实现师生之间良好的沟通互动。此外,学生个体学情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教师需遵循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在问题设计时依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设计不同的问题,体现问题设计的针对性,助力学生阅读能力的快速提升。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方法

(一)基于学生兴趣进行问题设计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设计应讲究方法,不能教师想怎么问就怎么问,而需结合教学实际,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情感需求的同时,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精心设计问题。如此,才能有效提升学生阅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阅读教学效率。例如初中学生情窦初开,有了追求浪漫的小心思,喜欢研究不同花的花语。在教学《爱莲说》一文时,我就把握住了学生的这一兴趣特点,在上课伊始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不同类型的花,并与学生一起讨论这些花的花语,如玫瑰代表爱情、康乃馨代表母爱等,并适时引出本堂课要讨论的问题:“莲花的花语是什么?周敦颐为什么独爱莲?”如此,由兴趣引入问题,再由问题深入文本,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阅读教学更具高效性与趣味性。

(二)紧扣教学目标进行问题设计

教学活动的开展必须围绕教学目标进行,不然则会使教学失去意义。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对问题的设计也需紧扣教学目标,通过有效的问题引导明确教学的重点及难点,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更具目的性和针对性。例如在《紫藤萝瀑布》的阅读教学实践中,我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文章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作者在描写紫藤萝花时采取了何种顺序?作者在面对紫藤萝瀑布时为何会出现那样的情感变化和人生感悟?”问题一提出,学生便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在自主思考与研读中逐步理解课文内容。这类紧扣教学目标的问题设计能够帮助学生深化对课文的理解,理清思维脉络,进而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

(三)结合教学实际把握问题设计的“度”

问题设计不仅要精彩、要合理,还要有“度”,即问题设计需循序渐进,有一定的梯度和层次性,同时还要把握适宜的深度。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逐步理解文本,实现阅读能力的有效提升。一方面,教师的问题设计需由易而难,层层递进。例如在教学《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时,我依次设计了如下具有一定梯度的问题:课文题目有何深刻含义?文章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本文与《秋天的怀念》在思想表达方面有何不同?你对父亲有着怎样的理解?这四个问题层层递进,既有对文本的理解,也有对知识的拓展延伸和拔高升华,有效关联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发散了学生思维,加强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另一方面,教师的问题设计需深度适宜,以充分挖掘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发展。例如在教学《藤野先生》一文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鲁迅弃医从文是一种怎样的爱国主义?这种行为是否可取?你认为什么是最好的爱国主义行为?”随后,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分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探讨中深化对问题的理解,形成自我认识。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了阅读教学由课堂向课外延展。

三、结语

总之,问题设计关乎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初中语文教师应把握好问题设计的原则,提升学生主体作用,从学生出发根据教学目标灵活运用问题设计方法,通过优质问题的提出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从而确保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高效生成。

作者:黄康梅 单位:广东省吴川市中山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金海鹏.关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有效性的思考和做法[J].读书文摘,2016(18).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论文范文5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创新;教学;途径

随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进一步创新和改革,并已经取得较为显著的效果和成绩。初中语文教学是初中阶段学生的重要课程,语文教育工作者致力于语文课堂创新教学的实现,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储量以及语文综合素养。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在一定程度上革新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因此,本文主要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探究初中语文课堂创新教学的实现途径,进而不断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一、创新教学理念

为了实现初中语文课堂的创新教学,要对教学理念进行创新。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主要以教师的“教”为核心,重视教师的主体地位,使得初中语文课堂缺少一定的互动和交流,初中语文课堂逐渐成为教师的演讲现场,进而降低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要进行不断的创新和改革,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重视学生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民主教育理念引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以达到实现初中语文教学理念的创新。首先,初中阶段的学生无论是在语文素质还是性格特点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会让不同学生的语文学习需求有所不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和学习需求进行指导与教学,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要符合目前学生的学习现状,避免出现语文教学活动高于学生的理解与思维,而降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其次,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课堂交流和沟通,加强与学生间的互动,进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最后,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关心和关注,不仅了解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还要了解学生目前的生活状态,以便于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设计,实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民主教育理念的创新。

二、构建多元化教学模式

1.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是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利用网络视频以及相关学习资料在家自主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初中语文课堂主要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验收”,为学生解答自主学习中的困惑,通过课堂上的交流和互动,学生间进行思维碰撞。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根据《济南的冬天》重点知识进行学习资料的设计,将其上传到班级QQ群中,以便于学生进行下载和学习。在课堂讨论中,学生要提出自主学习中的问题和困惑,教师根据学习资料引导学生进行解决,并提出“欣赏薄雪覆盖下的山景图和水色图,品味其中美妙的语言,找出你认为写得美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想想为什么写得好?”带领学生进行课文的回忆。翻转课堂教学打破了传统课堂授课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通过实际的动手实践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知识点,将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并且课堂中的互动和交流汇集成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升,从而有效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彻底实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

2.情景教学模式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创建几乎真实的情景,激发学生对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得学生在学习情景的基础上进行思维延伸,产生丰富的想象与联想,进而不断挖掘学生的语文学习潜力,实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皇帝的新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视频播放《皇帝的新装》的动画片,创建皇帝“被骗”过程的情景,展示皇帝“爱新装―做新装―穿新装―展新装”的过程,让学生体会人物的表情和行为。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分角色表演和朗读,进而了解其中主要人物的心理活动,挖掘文章的中心内容。

总之,通过对初中语文课堂创新教学的分析,让我们知道了初中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思维和基础素养的重要阶段,对学生日后的语文学习以及其他学科的学习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民主教学理念,根据学生的语文学习需求进行语文教学内容的设计,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而实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论文范文6

【关键词】 初中英语 任务型课堂 整合模式 研究

1. “初中英语任务型课堂创新五步教学的整合模式”的主要内容

“初中英语任务型课堂创新五步教学的整合模式” 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和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它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设计不同的任务活动,让学生通过与学习伙伴去完成任务,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内在潜力,提高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发展其认识策略,培养其与人共处的合作精神和参与意识。使之会学、好学、乐学,以达到自主创新的能力。

2. 初中英语任务型课堂创新五步教学的整合模式

2.1预习理解

在预习中,教师指导一个学习小组自编自导自排一个与课文话题,语言知识和内容相关的节目。例如对话,短剧,游戏,答记者问,报告会,辩论赛,历险记等。教师必须坚持趣味性,形象性,直观性,真实性,正确性等原则,对改编的内容进行取舍,重组,归纳和定稿。在预习中,教师诱发学生通过调查采访或从网上下载或从图书馆里查找与课文相关资料,为参与教学活动准备必要的材料。

2.2表演呈现

以表演导入新课,就表演内容设置呈现课文的导问方式,让学生寓学于乐中,促进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弄清课文中心话题和整体框架。负责表演的小组在教师协助下,借助必要的人物设计与道具,场景布置,将精心编排的节目表演出来,使枯燥无味的纸上文字直观,形象,活泼地呈现在大家面前。

2.3讨论深化

一学生作“记者”,担任表演的同学由编导演员转化为被“记者”采访的对象;二是讨论。他是在组内、组之间进行的,所以组内具有互,组间具有竞争性,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钻研精神。对课文内容自然融会贯通,在答记者问和讨论中便成了释疑解难的骨干,他们由此体验成功的快慰,容易树立学习自信心。

2.4归纳巩固

第一,单元归纳。单元归纳从形式上来说可要求学生以构建知识树,或列成表格,或口头问答挑疑,或即兴命题演讲,或课文重组或复述等形式进行;从内容上,可从课文意义或语言知识以及延伸等方面进行;从激励形式上,可利用口头抢答、选答、抽签必答、师生对讲、辩论等形式进行查漏补缺归纳总结。

第二,阶段性归纳。教师要求学生向任课教师用英语发电子邮件或自制报纸交给教师和分发给同组同学,以归纳一个月或一学期所学内容。教师和小组的其他成员要向报纸主编或邮件发出者就报纸或电子邮件的内容提问,并进行评选,其目的是促进他们达到认真复习,学生间相互交流,相互补充,自我消化一个月。

2.5探索创新

设计预测性问题,插图或配图,预测事物发展的方向,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设计推断性问题,把文章中的某个部分去掉或插入一些虚拟词汇,让学生把去掉的部分补起来或推测虚拟部分含义,让每个学生读一个部分,然后推测未读部分信息,以此获得整篇文章的信息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或引导学生准确推测作者想要表达的弦外之音或文章中叙述的某个事件可能会引发的另一个事件;设计评价性问题,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后对文中的人物或事件进行描述评价;设计迁移性问题,教师提出类似“假如你是文中……人物?”等问题引发学生想象故事的各种结局和各事件的可能发展。

3. 初中英语任务型课堂创新五步教学的整合模式研究

初中英语任务型课堂创新五步教学的整合模式,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英语听说能力,同时,对其他课程的学习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初中英语任务型课堂创新五步教学的整合模式,可实验于初级中学课堂教学,同时也完全实用于高中学校的课堂教学。初中英语任务型课堂创新五步教学的整合模式,是一个策略体系,是由学习环境的优化策略、资源利用的制度化策略、自主学习的协作化策略、自主学习的模式化策略、课内外的集成化策略等组成。前两个策略为外部的保障机制层面,后三个策略为内部的学习机制层面。运用这个策略体系必须更加关注为内部的学习机制层面的策略,特别关注决定这个层面的心理动机。初中英语任务型课堂创新五步教学的整合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的,对于这种模式的评价体系还要在今后的推广运用中得到充实完善。

[1] 王轶莲. 初中英语任务型课堂提问在探究性自主学习中的运用[J]. 校园英语, 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