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学习材料范例6篇

民族团结学习材料

民族团结学习材料范文1

[关键词]旅游学科 回族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00121

今年六月,笔者在一次区域内的旅游学科教研活动上有幸观摩到了李芳老师的一堂好课――《回族》(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的导游基础知识第二章《中国的年节和民俗》第三节《主要少数民族的节日和风俗》的第四子目――《回族》)。之所以说是好课,是因为李老师的这堂课,立意设计“高”,板块设计“新”,环节设计“巧”,活动设计“妙”,材料设计“精”,整堂课精彩纷呈,亮点频现,令听课的教师耳目一新。下面对此课例作一深度解读,以期对一线的教师能有所启迪。

一、立意设计“高”

课堂是需要设计的,精彩的课堂缘于设计。本课的突出亮点是立意设计“高”。纵观李老师的课,不难发现,她将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作为本课的教学立意。回族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中的一个,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各民族在几千年历史进程中共同缔造的。在争取中华民族独立解放和繁荣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民族发展道路,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长期以来,我国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亲密感情不断深化,相互团结不断加强,为实现我国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保持社会长期和谐稳定提供了重要基础和有利条件。

整堂课始终蕴含着各民族一律平等,彼此相互尊重的高深立意。同时还渗透了新时期我国政府制定的五大基本的民族政策,即(1)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2)民族区域自治政策;(3)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政策;(4)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政策;(5)大力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政策等。

赵亚夫先生说得好:“一节历史课如果失去了灵魂,内容再生动、丰富都是摆设。”旅游课也不例外,教学立意或主题就是一堂课的灵魂,它就像一根红线贯穿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成为教学内容的中心。教学内容的选材、剪裁、结构、语言、表达等,都以立意为核心,并受立意的约束。借用清代著名画家方薰的话,李老师努力追求“做课必先立意以定位置,意奇则奇,意高则高,意远则远,意深则深”。这样的立意,站得高看得远。

二、板块设计“新”

板块设计,就是将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分为几个明显的且彼此之间又有密切关联的教学环节,也叫“板块”,每个教学板块各自合理地占有一定的时间,每个教学板块集中力量重点突破一两个教学问题,且各个教学板块之间大致上呈现出一种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逻辑顺序。在具体的操作环节,要求教师能根据教学目标来确定板块教学的内容,根据教材特点和教学规律来确定板块的量和序,根据学生实际来确定具体的教学板块。

本课中,李老师将教学内容及其教学过程设计成三个相互彼此关联的教学板块。之所以说它“新”,因为在设计板块时李老师突破了常规套路(就是照本宣科,书本上有六个小子目,即(一)族名;(二)人口分布;(三)历史由来;(四)语言文字;(五)宗教文化;(六)习俗……),而将教材上的六块内容加以整合,设计为如下三个板块:一、回族的过去;二、回族的现在;三、回族的未来。具体设计如下:

一、回族的过去(教材一,三子目)

讲一讲:追根溯源话回族。

二、回族的现在(教材二,四、五、六子目)

1.展一展:今天回族人口的分布是怎样的?

2.想一想:家里来了回族朋友,你将如何招待他们的生活起居?(含语言、主要节日、衣食住行、各类禁忌等)

3.找一找:回族人是如何进行生产活动的?

三、回族的未来(笔者的拓展)

1.议一议:请你为党和政府出谋划策,我们如何更好地处理汉族与回族等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

2.写一写:如果你是一名导游,你将怎样介绍回族这一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呢?(写作要求:语言规范,文字准确,结构严谨,内容层次符合逻辑。要强调知识性,讲究口语化,突出趣味性,突出重要点,要有针对性,重视品味等)

上述板块设计始终把培养旅游专业学生的讲解能力放在了第一位。从讲一讲、展一展(含讲解)到议一议,无不体现出李老师的良苦用心。

小威廉姆・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不再是跑道,而是跑的过程本身。”在这种趋势下,在课堂上进行板块式教学设计已成为必然。实践表明,开放的、板块式的教学设计为师生的学习提供了自由广阔的空间,师生在课堂上焕发了生命的活力,为教学的生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正如余映潮老师所说:“能力呈线条状,知识呈板块状;知识一旦聚集,便呈现出力量与质量。”

三、环节设计“巧”

教学环节的巧妙设计是本课的又一大特色。新课开始,李老师巧妙地引用了学生感兴趣的情景:

2015年10月28日无锡市公布《关于对回族等10个少数民族居民发放清真食品补贴的实施意见》:“为体现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群众的关心,根据《江苏省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江苏省清真食品监督保护条例》和省民委、省财政厅、省人保厅、省商务厅等四部门《关于妥善解决回族等10个少数民族群众清真饮食问题的意见》(苏民发〔2013〕24号)文件精神,现就我市7个区对回族等10个有清真饮食习惯的少数民族居民发放清真食品补贴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自然引出本课的主题――回族。回族是五十六个民族中的一个,也是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中的一员,党和政府十分关心和关注回民的衣食住行。生活化的情景导入,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为下一步的探究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过渡环节,李老师引入了当前各行各业中涌现出的回族名人(配图片和回族音乐)。如著名节目主持人海霞、撒贝宁;著名实业家(此处表格呈现)北京现代董事长――徐和谊、海王集团董事长――张思民、华凌集团董事长――米恩华、上海白猫集团董事长――马立行、安踏总裁――丁志忠、361°总裁――丁建通、特步(中国)有限公司总裁――丁水波、星牌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甘连舫、西安三宝双喜集团公司总裁――沙鹏程、清华同仁集团公司总裁――冯磊、安徽金种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锁炳勋、星光集团董事长――陈瑞福、西单电子商务有限公司CEO――王峻涛、北京东百发集团董事长――马雪静、上海正章洗染公司总经理――五祖礼、昆明钢铁公司总经理――马玉康、陕西至尊集团董事长――马胜利、皓月清真肉业集团董事长――丛连彪等;著名科学家蒋锡夔院士;著名回族明星有蔡明、蔡国庆、沙宝亮、马天宇;著名奥运健儿……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大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本课结尾环节,李老师作了如下设计:请你为党和政府出谋划策,我们如何更好地处理汉族与回族等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与导入相呼应。其实,我们可以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而不仅仅是发放清真食品补贴。学生通过活动的参与,理解了民族工作的重要性,对于自身正确民族观的形成也是很好的启迪。

四、活动设计“妙”

教育家皮亚杰说过:“儿童的认识全来源于活动。”围绕明确的三维目标,开展有效的课堂活动,是本课的又一大亮点。正如余文森教授在《一个教育学教授的听评课与教学断想》中所言,“真正的好课,不是教师的精彩,而是学生的精彩”。本设计共含课前活动、课中活动和课后活动三个部分。课前活动有两个。活动一:搜一搜,追根溯源话回族;活动二:做一做,先搜一搜回族人口分布图,并将其制成PPT(只要一张即可,同时要配好解说词,以供课上展示)。课中设计了三个活动。活动一:说一说,今天回族人口的分布是怎样的?活动二:想一想,家里来了回族朋友,你将如何招待他们的生活起居?(回族人的生活――含语言、主要节日、衣食住行、各类禁忌等)活动三:找一找,回族人是如何进行生产的?

回族的风俗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李老师设计了如下一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了深度探究。

材料一

材料二 近年来,回族作为一个被称为中国除了汉族之外分布最广的民族,长久以来被视为一个不安分的民族,频频与其他民族发生冲突,且动辄,袭警,围攻公安局、当地政府党委,单单近十来年,粗略的不完全统计就有数十起……

材料三 中华民族由五十六个民族构成,在这五十六个民族中汉族人数最多,占百分之九十以上,而回族是其中另外五十五个少数民族里面人数较多民族之一。历史已经证明,当回汉两个民族关系好时回汉两个民族的人民会受益无穷,当回汉两个民族关系不好时回汉两个民族的人民则受害无穷。自古以来汉族的文化里具有包容和吸纳其他民族的传统,回族又是在中国土地上逐渐产生发展并形成的民族,这个条件就决定了两个民族是可以和睦相处并共同发展的。

请回答:

1.材料一与回族有何关系?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们怎样才能更好地处理汉族与回族之间的关系?

课后设计了一个议一议的活动――请你为党和政府出谋划策,我们如何更好地处理汉族与回族等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还设计了一个写一写的活动――如果你是一名导游,你将怎样介绍回族这一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呢?

课前活动一方面大大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又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先学习惯,以双基梳理类活动(知识与技能维度)为主,重在引导学生了解并掌握本课的基础知识和本主题的基本线索。而课中活动,主要是重难点探究类活动(过程与方法维度),重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课后活动主要是价值观引领类活动(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重在引领学生对价值作出正确的判断,另外还要培养学生撰写导游词和讲解导游词的能力。当然,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我们应注意活动设计要符合中职类学生的求趣、求新、求知、求动心理。

五、材料设计“精”

选材“精”是本课的又一大亮点。设计重点主要是在重难点探究处,在价值观引领处,在乡土史拓展处。具体设计如下:其一,课前铺垫性材料设计“精”。主要有纪录片《中国回族》(该片是一部关于中国回族历史文化的电视系列片,内容丰富,从回族形成、发展、生活状态、回族人物、回族文化教育到回族对祖国的贡献,回汉团结建设国家,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取得的伟大成就,党和国家对回族的关怀等进行了介绍。该片时间跨度长,内容涵盖广,即有可看性,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书籍《穆斯林的葬礼》(霍达著)等相关知识。其二,课中探究性材料设计“精”(材料设计详见第四板块中的探究性活动部分)。探究所选材料,适合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短小精悍,针对性强,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回族的全面认识。其三,课后拓展性材料设计“精”,利于学生对课后价值引领性活动的深入思考。李老师主要设计了如下两则材料。

材料一 霍达经典语录(部分)

时时想到可能会被别人超越,才会用双倍的时间和精力去超越别人。

人可以失落一切,唯独不应该失落自己。

满怀希望的人往往易于冲动,一旦失望了,反而倒冷静了。

只有谎言才拼命鼓吹,唯恐别人不信。

历史是人的足迹。但并不是所有留下足迹的人都敢于正视自己的历史。

人,最可怕的不是疾病,而是丧失了意志和信念。

人是需要理想、需要幻想的,需要美,以美的意境、美的情操来陶冶自己。

不要退路,退路从来都是留给……懦夫的!

……

材料二 回族不是一个低水平的民族,她拥有独一的世界观,是人类最基本的认识论真理之一。回族只有敢于批判清除自身的病毒,才有可能生存下去。 ――张承志

选好材料对于成就一堂好的旅游课非常关键。唐纳德・汤普森等学者认为:“教师的重要活动之一就是筛选和精简资料,对资料进行相当专业的评判,以便适用于学生,使他们能对资料进行充分的考虑,并在提出他们的想法时有效地运用资料。”李老师选材的精妙之处正在于此。

[ 参 考 文 献 ]

[1]乌美娜.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加涅.教学设计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民族团结学习材料范文2

一、历史课堂教学充分整合信息技术,生动融入民族团结教育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组合重构,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通过师生访谈笔者了解到,导致广西边境地区中学历史课程渗透民族团结教育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在于历史学科课堂教学,总的来说主要是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能够充分融入信息技术使得教学缺乏感染力,通过历史课渗透民族团结教育效率低下。诚然,多项教育调查表明将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充分融合将会极大提高教学的效率。因此,中学历史课程教学在渗透民族团结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和多种媒体教学,尽可能的将民族团结的历史形象化具有感染性。大量的教育心理学以及问卷调查显示,学生更愿意接受电影和电视的图片信息。然而,笔者结合访谈以及平时观察发现,在广西边境地区中学历史课程教学中,教师忽视多媒体教学的手段,很少采用图像图像、音频视频等等直观形象的教学材料。由于年代久远,历史学科知识常常会使得学生觉得抽象和隔阂感,因此需要借助直观形象的教学素材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感性认识,才能逐步建构其理性认识,进而引起思想上的共鸣。如笔者在讲授抗战史时,为了让学生能够真切感受全民族抗战的伟大,笔者截取了大型文献纪录片《大抗战》中全民族抗战的片段给学生观看,在观影过程中学生满心振奋,深深震撼于民族团结的伟大力量。因此有效运用信息技术整合历史课程的教学资源,强化教学感染力才能高效渗透民族团结教育。

二、丰富历史课外活动,在实践中深化民族团结教育

历史课外活动是历史课堂教学的补给和延展,如果历史课外活动的能够有效组织和充分开展,必能极大的促进历史课程渗透民族团结教育的效用。但是就笔者的调查访谈看来,广西边境地区历史课外活动常常被忽视,许多学校缺少或者不组织历史课外活动,并且形式较为单一,主要是民族知识讲座之类的活动,依然是学生被动的听讲,因此民族团结教育很难充分渗透。为此,笔者在历史课外活动方面提出如下建议。

针对历史课外活动单一的问题,广西边境地区的中学历史教师应该集思广益,根据本校实际以及学生兴趣在校内开展形式多样的历史课外活动 ,引领学生搜寻资料合作探究民族关系发展史,促使学生在开展历史课外活动过程中相互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渗透,这比起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知识灌输效果更佳。历史课外活动没有任何定式,比如可以针对古代少数民族的贡献开展一个故事会,让学生们相互交换找到的故事,相互学习和探讨。也可以举办乡土历史书画摄影展,让学生搜集展出自己身边的民族历史资源,既贴近学生生活,有很好的展现了民族风貌,宣传民族传统文化。当然也可以举办一些民族知识方面有奖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民族关系史的欲望,从而潜移默化中让学生进行竞赛知识备考中自我进行民族团结教育。

在开展校内历史课外活动的同时,还应积极在校外拓展课外活动基地,在广西边境地区有着异常丰富的民族历史资源,历史教师应该尝试着组织校外的历史活动,让学生从身边的生活区域开始探寻民族发展的足迹。古语有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作为历史课程“第二课堂”、“第二渠道”的历史课外活动,旨在让学生走出课堂,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过程。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历史课外活动有利于进一步强化历史课程的实践性,促使学生在开展活动过程中践行民族团结观念。比如,笔者曾组织学生参观崇左本地的壮族历史博物馆,通过对展馆文物的了解,笔者还组织学生们亲自当起了小小讲解员,在听、看、讲的过程中不断的认识民族发展史,在不知不觉中不断的改变和塑造学生的民族观念。

三、大力_发本土民族历史资源,传承民族文化巩固民族团结

本土民族历史是中华民族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团结奋进的生动历史的一个缩影,它都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气息,是学生可以感知和触碰的历史。如果历史教师能够有效开发本土民族历史资源,挖掘民族传统融入历史课程必将使民族团结教育之后绽放出更迷人的气息。接下来笔者就本土民族历史资源的开发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民族团结学习材料范文3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而不是自己的“教”。在长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中,笔者秉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坚信深刻的教育来自学生的深刻体验,追寻并实践学生乐于学习、快乐学习的“激趣、置疑、辨析、多变、点化”的五环节生本助学模式。现以高中《政治生活》《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内容的教学为例,对基于生本的思想政治课“五环节”助学模式作一解读。

1.激趣――引入课题

【教学片断】在教学一个新课题之前,笔者一般都会设计一个引人入胜的事例或一组典型的场景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用于引出课题的事例或场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与课题相关的最新科技成果、教师设计的含有疑难情景的案例、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时事、生活中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政治现象等等。例如,在引出《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这一课题时,就采用了以下策略:

播放视频――“新旧比较”。视频画面首先呈现出一幕幕旧人民的劳苦与心酸的血泪史,让学生亲眼目睹旧人民没有生存的基本条件和做人的基本尊严,他们“能带走的只是自己的身影,能留下的只有自己的脚印。”画面一转,紧接着呈现出新人民的另一番场景,到处喜气洋洋、一片祥和,生活水平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昔日的农奴成为了国家的主人。

现场表演――“服装与民族连连看”。教师精心准备八套不同民族的服装,让班级学生着装走秀,在此过程中,请大家根据自己的经验见识,判断它们是哪些民族的服饰。这个环节一是可以活跃气氛;二是引出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处理好民族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其答案依次是汉族、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壮族、满族、回族、苗族)同学们热情高涨,兴趣盎然。

【点评】执教者的“激趣――引入课题”助学环节是有其教育心理学依据的。根据心理学上的“首因效应”,学生能否置身于新的教学内容,顺利接受有关概念或原理,与开始接触时的呈现方式有极大的关系。教学《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这一课题,教者呈现的“新旧比较”视频和设计的“服装与民族连连看”的现场表演,是十分切合教学内容的,既能直击课题,将学生引入课堂学习内容之中,又能创造性地让学生亲历尝试,体验感知,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探究的热情。

2.置疑――重点攻关

【教学片断】在具体课题的教学中,笔者会围绕重要知识点设置一系列“问题陷阱”,先分组讨论,然后每个问题轮换由不同小组推举出来的同学主持交流,让学生充分暴露出学习前的一些错误理解和认识上的偏差,在澄清错误、纠正偏差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确立科学的概念和原理。如在讲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内容时,就设计了如下的“问题陷阱”:

(1)民族平等是否意味着各民族之间没有任何差别?(分组讨论,生生互动)

(2)民族团结能不能等同于各民族之间、同一民族内部没有矛盾与分歧?(分组讨论,生生互动)

(3)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否意味着同步发展、同样发达?(小组辩论,学生代表点评)

以上设问既体现了“处理民族关系三原则”内容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又有意识地暴露了绝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中潜在的错误与偏差。教师将探究和诊疗以上“问题陷阱”的主动权完全交予学生处理,借助于每个学习小组的合力,组内成员共同参与,角色分工明确,汇报方式独特,基本上达成了攻克“问题陷阱”的目标。

小组展示1: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正如我们班级的各个学习小组一样,地位与竞争的机会是平等的,只是在小组综合实力方面略有差异。

小组展示2:民族团结是指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形成了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互相合作、共同奋斗、谁也离不开谁的大团结局面。我们班级是一个家庭,不仅小组内部需要团结协作,组与组之间更要形成凝聚力,这样才能提升综合班力。

小组展示3: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指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前提下,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而不是同步没有任何差别。班级的每个学习小组在展开各类竞争的同时,还要互相帮助,实现全体学生的的共同提高。

【点评】对于重要的知识点,从问题入手,层层递进,可以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这是“置疑――重点攻关”助学环节的精要所在。执教者在本环节中所设计的问题都是学生学习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说明教者平时是比较注意收集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的。要能设计出有较强针对性的问题,需要执教者“目中有人,以生为本”。

3.辨析――难点突破

【教学片断】围绕《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框题的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民族平等的原则,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笔者精心挑选了一组素材,让学生探究讨论,各抒己见,追根溯源。

材料呈现一:中华人民共和国60周年国庆大典上,天安门广场立起了56根民族团结柱,寓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56个民族。柱头和底座采用了人民大会堂东侧廊柱的式样,寓意国家权力来自于人民,56个民族共同建设民主政治、共同享有当家作主的权利。

材料呈现二:《民族区域自治法》第25条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自主地安排和管理地方性的经济建设事业。

材料呈现三:近年来,新疆出版了维吾尔文版《中国维吾尔麦西来甫》、哈萨克文版《哈萨克阿依特斯》、蒙古文版《中国江格尔奇演唱精选本》等书籍。通过这些出版物,新疆正在把各民族的许多“口头艺术”写进书里传承给后代。

这些材料共同体现了什么原则?又分别表现为哪些方面?(同学们讨论探究,小组合作展示)

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之下,学生得出了共同结论:这些材料共同体现了民族平等原则。体现了各民族在政治上实现了平等;各民族都有平等发展经济的权利;各民族都有平等发展文化的权利。

【点评】对于学生学习中理解起来困难的内容,采用“辨析――难点突破”的助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在“矛盾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这是政治课教学化解难点的有效策略。而且执教者还通过学生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的方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表达各自的观点,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暴露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教师逐层进行剖析,有利于难点得到由浅入深的破解。

4.多变――能力提升

【教学片段】为加强民族团结重要性的教育,增强学生维护民族团结的责任意识,培养学生运用政治学科知识综合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笔者设置了以下背景材料供学生探究。

背景材料一:2014年4月30日,乌鲁木齐火车南站爆炸是一起严重的暴力恐怖袭击案件,暴徒在乌鲁木齐火车南站出站口接人处持刀砍杀群众,同时引爆爆炸装置,造成3人死亡、79人受伤,其中4人重伤。强调,对付分子要采用最有效的手段。

背景材料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2014年4月27日来到新疆,就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全面深化改革各项部署、推进新疆改革发展进行考察和调研。这是党的十之后第一次到新疆考察。

问题探究1:请用已学过的政治生活知识分析依法坚决打击等严重犯罪行为,体现了我国政府在履行什么职能?我们应该坚持什么民族原则?(学生思考―探讨―整理―展示)

教师点拨:履行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坚持民族团结的原则。

问题探究2: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维护民族团结的意义。(学生思考―探讨―整理―展示)

教师点拨: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也是实现公民的政治权利和其他权利的重要保证。

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民族不团结危及社会稳定,影响到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损害了广大人民的利益,所以我们要捍卫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

问题探究3: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我们该做什么、能做什么?(学生拓展思考)

教师点拨:作为当代青年学生,要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责任付诸行动。

【点评】“多变――能力提升”助学环节中的“变”,是指一题多要点或一题多设问,发散和整合知识。

一题多要点组织起来相对容易,比较适合学生的思维和学习习惯,而一题多设问对学生来说要困难得多。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注意精心整合容易引起学生思维冲突的课程资源,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这样的多变才有价值和意义。在这一环节的实施中,教者引入了鲜活的热点时事素材,并要求学生与所学政治学科知识进行挂钩联系,起到了知识的迁移与整合作用,对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是很有益的。

5.点化――生命体验

【教学片段】学习“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贵在体验,重在行动。在学生对这一知识有了感知后,笔者插入曾经感动中国的人物“阿里帕・阿力马洪”的视频材料,通过对阿里帕事迹的分析,帮助学生对“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有一个理性的提升,以更好的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阿里帕简要事迹:为了不让孩子们饿肚子,阿里帕的丈夫阿比包每天下了班就去帮人家打土块,阿里帕则每天都要到菜市场捡别人不要的蔬菜。虽然家里养了两头奶牛,但谁也舍不得喝奶,全部卖了换钱以支付孩子们的学费和购买生活必需品。2008年8月,操劳一生的阿比包病逝,子女们争抢着赡养阿里帕老人。每到过年过节,孩子们都会回家团聚,180多个人围在老人身边。

探究活动1:相对于我们一般的三口之家来说,有着182个成员的阿里帕家庭可谓是个大家了,但相对于祖国而言仍是个小家。正是这一个个“没有民族之分,没有偏见之心”的家庭却折射出了我国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从阿里帕老人的身上,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母爱,而是超越了母爱的、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责任,以及点点滴滴、一以贯之的实际行动,真是大爱无疆!

探究活动2:对少数民族的一些风俗习惯,作为汉族学生,你的态度怎样?(学生合作讨论,课后延伸)

【点评】如果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提升,那么他们的思维往往只能停留在较低的层次,所学习的思想方法也就无法转变为学生生命体验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所学内容不能与学生的生命发生联系,那么所学的仍然是死的知识,不能触动学生的情感,就难以引发态度的转变和价值观的提升。因此,在学科知识和方法推进过程中“点化――生命体验”的助学环节,就有了深刻的现实必要性。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三维目标的达成既靠学生主体的学习与领悟,也离不开教师的精心点拨。本框题的执教者在教学内容的关键点上,适时的点拨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整堂课显得灵动、流畅,既实现了课堂学习的高效率,也呈现了课堂教学的高品质――让知识的传授与学生的生命联系,并融入到学生的生命之中。在明辨是非中确立的价值观才会真正植根于学生的心灵深处,成为感召学生心灵的伟大力量!

二、“五环节”助学模式的创新意蕴和实践价值

当今,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的追求过程中往往有两种现象:一是成绩有效背后的兴趣缺失,二是教学有效背后的教育缺失。这是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非生态现象的突出表现。卢惠斌老师在正视这种“粗放低效”现象的基础上,将“激趣、置疑、辨析、多变、点化”作为自己课堂教学实践的一种应然追求。他在高中政治教学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具有创新意义的可供推广和借鉴的成果。“激趣、置疑、辨析、多变、点化”的“五环节”生本助学模式,既有理念层面的创新意蕴,又有操作层面的实践价值。

1.“五环节”助学模式的创新意蕴

(1)确立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当前,高中政治课教学生态失调的原因固然很多,但这和教师获取优秀教学成绩所采用的手段和策略是直接相关的。卢惠斌老师认为:高中政治课教学最终目标瞄准的不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是学生的健康发展和幸福成长。这一“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是“激趣、置疑、辨析、多变、点化”五环节助学模式的灵魂,也为教师开发课程资源和设计教学过程提供了原则和依据,为课堂精彩教育细节的生成提供了价值标准。

(2)渗透了“积极心理”的核心价值。“激趣、置疑、辨析、多变、点化”五环节助学模式,除了有先进的教学理念作支撑外,还有“积极心理”的核心价值作理论依据。关注学生身体发展和心理健康的和谐是教师提高教学实效的一项新举措,积极情绪能够激活一般的行动倾向,对于认知具有启动和扩展效应。“五环节”助学模式中的“激趣、置疑、辨析、点化”等环节,能够合理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赋予学生学习的热情,对于开启学生的积极思维、凝聚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正能量是至关重要的。“五环节”助学模式有利于灵活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情绪,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保持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让课堂学习变得轻松、主动和高效。

(3)融合了“基于乐学”的校本文化。卢惠斌老师所在的东台安丰中学,是在明代哲学家、平民教育家、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回乡讲学时创办的“东淘精舍”旧址上建起的,安丰中学汲取了王艮“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思想的精华,将“乐学”作为校本文化并融合到新课改之中。“激趣、置疑、辨析、多变、点化”五环节助学模式包含了“乐学”的要义:第一是愉快学习,激发学习兴趣;第二是体验学习快乐,积极主动学习;第三是精神境界的提升,让学习和知识成就学生生命的成长,度过积极而有意义的一生!

2.“五环节”助学模式的实践价值

卢惠斌老师在20多年的高中政治教学实践中形成了“联系生活实际,回归教育本真,构建认知体系,提升学生能力”的教学风格和“情景导入,合作探究,问题深化,拓展延伸,综合提高”的教学方法,在省内外政治教学同行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而“激趣、置疑、辨析、多变、点化”五环节助学模式是其教学策略的精要所在,取得了可喜的教学成果。

(1)构建了学生乐学的积极场域。“五环节”助学模式紧紧抓住了政治课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对象――人(学生主体性),并将传统教育思想和当地文化结合起来,倡导“学生乐学”。“乐学”既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教学的文化。文化蕴含观念境界,决定价值追求,左右教与学的内涵,文化的层次决定育人的层次。课堂教学一旦失去文化,所剩的就只是知识的位移、技能的训练和应试的准备。“五环节”助学模式以“自主、能动、创造”为基本特征,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性,点燃了学生的智慧,长此以往,知识的积极建构、意义的自主找寻自然可以成为现实。在这种积极场域下,“教”与“学”成了师生的心心相印,课堂成了师生学习和生命的生态场。

(2)推动了政治教学的优质高效。“五环节”助学模式是为了有效达成政治课教学目标而精心设计的教学实施过程和学习行为方式,实现了教师、学生、教材、资源、评价等因素的优化组合。“五环节”助学模式中的“激趣、置疑、辨析”等环节,重在展示探究的过程,引导学生掌握探究的基本方法;创设探究的情境,引领学生参与探究的基本过程;构思探究的环节,提升学生驾驭探究的思维素养。着力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环节,突出思维的敏锐性;着力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环节,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创造性,总结和提炼出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这应该是推动政治课教学优质高效的重要路径。

(3)倒逼了教师教学的能力提升。“五环节”助学模式符合课程改革的理念,符合减负增效的要求,它以“教师精讲少讲,学生轻负精练”来倒逼教师将课程标准按三维目标要求细化到教学的每个环节,讲究一个“精”字,落实一个“点”字。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对师生的教与学进行质量监控,促进教师在有限的时空中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能力与水平。在“激趣、置疑、辨析、多变、点化”的五环节生本助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在与学生共同“学”的过程中,提高教师自身的“开发、整合、协调、点拨”能力。

“五环节”助学模式的各个环节是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激趣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有效前提,是开启乐学之旅的金钥匙;置疑、辨析、多变环节是不可或缺的桥梁纽带,是践行生本理念的重要支撑;点化与提升则是教学的落脚点和归宿。

民族团结学习材料范文4

一、XX年上半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主题活动

按照州委的统一部署,我委及时成立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制定《××州民委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并于3月初启动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州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办公室和第三指导检查组的有力指导下,紧密联系民族宗教工作实际,以促进科学发展、维护边疆安宁、增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为目标,坚持把深化学习贯穿始终,把查找和解决问题贯穿始终,把动员和依靠群众贯穿始终,学习实践活动开展得卓有成效。

(二)深入贯彻落实阳光政府四项制度

根据州委、州人民政府的统一部署,结合委内工作实际,积极贯彻落实“阳光政府四项制度”。成立了以党组书记、主任为组长,党组成员、副主任为副组长,各科室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贯彻落实“阳光政府四项制度”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州民委阳光政府四项制度实施细则》,确保重大决策听证、重要事项公示、重点工作通报、政务信息查询阳光政府四项制度的贯彻落实。认真清理行政审批和非行政审批事项,收集整理常见问题答疑,通过政务信息公开网站,开展便民服务,接受社会各界的全面监督。同时,按照要求开通“96128”政务信息查询专线,指定专人负责电话答疑、服务。

(三)狠抓民族团结目标管理责任制的实施

一是大力宣传民族政策。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广泛深入地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法律法规、《民族区域自治法》和自治州《自治条例》的学习宣传。年初,在全州各类学校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民族知识和民族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同时,积极依靠各级各部门,以发宣传单、悬挂标语、设立咨询点等形式,组织开展了学习《民族区域自治法》、《云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办法》、《云南省民族乡工作条例》、自治州《自治条例》的学习宣传活动。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宣传活动,使党和国家的民族工作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民族知识更加深入人心,增强了全州各级干部群众团结、稳定、发展、进步的意识。

XX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为了全面总结××民族和民委工作,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年初,委内组织人员撰写××民族和民委工作60年回顾总结,并及时上报国家民委和省民委,得到了国家民委和省民委的肯定,被录入向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丛书刊物。

二是签订民族团结目标管理责任书。XX年3月18日,全州民委工作会议上,州政府与各县政府签订了《XX年民族团结目标管理责任状》。会后,各县政府与各县民委、各乡(镇)签订;各乡(镇)与各村委会签订;村委会与各村民小组签订。做到了责任目标明确,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局面。

三是认真报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事迹材料。根据《云南省民委关于评选云南省第六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的通知》和《云南省民委关于评选国务院第五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的通知》精神,及时向州委、州政府领导汇报,严格按照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评选条件、评选要求,自下而上,公开、公正、透明地评选有广泛性、代表性、典型性的先进个人和集体。认真做好国务院第五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云南省第六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先进材料报送工作。围绕评选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工作,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和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和民族法律法规的教育,大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事迹的宣传,使评选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的过程,成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发展的过程。

(四)狠抓民族经济项目的实施

民族团结学习材料范文5

本土文化资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1B-

0010-03

广西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利用本土文史与文化资源开展校本课研究性学习”的研究结果表明,普通中学依托本土文化资源,以开展搜集、整理和研究本土文史资料的活动为载体,深层次地挖掘和充分利用本土文史与文化资源,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本课自主研究性学习的活动,是使学生增进道德素养、塑造高品位人格、提升学习研究能力的有效手段。

一、校本课的提出要立足实际、面向未来

(一)校本课立足于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全新要求

新时期对人才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这对我国的基础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在目的上难以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方式方法上难以摆脱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忽视对学生走上社会进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可持续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能力的培养,这显然不适应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高级中学承担着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并为高等学校输送新生的重要职责,必须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们自主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因此,以新时期社会对人才和教育的全新要求为依据,立足实际、面向未来,我校申报立项了广西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利用本土文史与文化资源开展校本课研究性学习”。

(二)校本课立足于新时代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近年来,极端民族主义、民族分离主义、小国寡民的分裂主义等势力日益威胁世界的安全与稳定。我国新疆地区的“东突”分子、地区的分子以及台湾地区的分子等活动日益猖獗;某些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的渗透活动日益加剧,这些都在危害我国民族团结、领土完整和尊严。我国当代青少年们生活在和平环境中,未有亲身经历过战乱频仍、国家分裂、领土丧失等社会灾难,其居安思危的意识比较淡薄。他们认为维护民族团结、捍卫领土完整是政府和军队的责任,而对人人有责的认识模糊。当前,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进行统一祖国、防止分裂的爱国主义教育。利用本土文史资源,充分发掘和利用古代、近代和现代维护民族团结、捍卫领土完整的民族英雄、爱国志士的事迹来教育学生,是学生喜闻乐见且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和途径。

(三)校本课立足于充分发掘与利用本土文史资源

全国各地有着丰富的爱国主义题材的文史资源,这些爱国志士、革命志士的事迹是开展校本课程的重要文化资源。因此,充分挖掘与利用本土文史资源作为载体,以开展校本课学生自主研究性学习活动作为平台,可以切实有效地对高中生进行励志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广西钦州拥有作为“全国一百个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刘永福和冯子材的故居,拥有抗日名将蔡廷锴在桂南会战中驻扎灵山县指挥抗击日寇的纪迹。近代出现了打败过帝国主义列强的著名英雄冯子材,出现了援越抗法、在台湾抗日浴血奋战、誓死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的民族英雄刘永福。抗战期间广西爱国志士和人民英勇抗击日寇,参加过血战昆仑关的战斗等。这些惊天地动鬼神的英雄事迹在本土广泛流传着。“利用本土文史与文化资源开展校本课研究性学习”这一课题,可使学生从中接受励志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学生自己动手、自主学习、自主研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目前,以本土文史资源为载体,开展校本课自主研究性学习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几乎是空白,成熟的经验更是很少见。因此,开展这一课题研究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

二、校本课自主研究性学习要切合学生年龄特点、要科学而严谨

要使学生养成自主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和良好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科学而严谨的进程。根据人们的认识规律和高中生的心理特点,此课题要使学生在自主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实现认识的两个飞跃,应该采取以下操作步骤。

(一)激发兴趣,使学生发掘本土资源,形成感性认识。引导和组织学生瞻仰文史遗迹,调查、搜集、整理正史资料以及民间流传的文史资料,使学生们对历史名人尤其是爱国志士、英雄人物在本土抗敌、捍卫国家和领土等事迹形成感性认识。

(二)正确引导,使学生自主探究,形成理性认识。开办有关讲座,引导学生查阅历史书、回忆录、地方志,整理有关文史资料,使学生对本土历史名人尤其是爱国志士、英雄人物形成正确的、全面的、立体的理性认识。

(三)引导学生自学研究、质疑发问、升华认识。探究本土爱国志士、英雄人物在全国抗敌卫国斗争中的历史意义,以及其思想动因与现实意义。探究个人与民族、地方与国家之间的密切关系,促使学生从了解家乡升华到热爱家乡,从了解民族与国家历史升华到热爱民族与祖国的新高度。

三、校本课自主研究性学习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了浓厚兴趣,才会学得有劲头,学习效果才会好。校本课自主研究性学习要选择恰当的载体,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才能取得如期的效果,实现如期的目的。为此,课题组选择在本土流传十分广泛、许多人耳熟能详的刘永福、冯子材、蔡廷锴抗敌卫国的爱国主义题材的文史资料作为自主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的载体;并且根据人们的认识规律设计了由感性认识(感知现象)到理性认识(理解实质)的研究步骤。针对高中阶段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他们喜欢表现自己“成熟”、表现自己有能力,初步具备了一定程度的动手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那么开展校本课自主研究性学习,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学生走向社会、深入群众、实地调查,亲自动手查找、记录、整理文史资料,积极参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自己思考探索而得出结论;从了解本土文史资源升华到热爱家乡,从了解我们伟大民族与祖国升华到热爱伟大的民族和祖国。为此,课题组设计了激发学生参与“校本课自主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方法。

1.近代、现代历史课与语文课、专题讲座相结合,发挥学科互补的作用;校团委会、学生会组织学生参观故居,凭吊旧战场等历史遗迹,走访调查群众等,采取协同攻关的方式方法。

2.综合运用调查研究法。在课题组老师指导下,学生走到社会上、深入社区里、走到群众中调查了解,翻阅历史文本、查阅文史资料,亲自整理归纳、研究探讨、得出结论。

四、校本课自主研究性学习要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一)实际发掘本土文史资源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乐园。课题组引导学生们走向社会、深入社区,瞻仰刘永福、冯子材故居,参观蔡廷锴部在桂南会战中的战场遗迹,调查了解本土抗御外敌入侵、捍卫国家领土的文史资料,开展了解本土历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社会实践活动,发起了采集本土抗敌卫国故事征文比赛。

学生们采访长辈、邻居,查阅《灵山县志》《钦州志》《蔡廷锴自传》《广西通史》《广东革命斗争回忆录》等文史资料,进一步了解家乡近代历史上在抗敌卫国战场上叱咤风云的刘永福和冯子材等英雄的事迹,抗日名将蔡廷锴率二十六集团军将士抗日战斗的故事,本地爱国志士、人民群众同日本鬼子进行的殊死搏斗的有关故事,写出了700多篇文章。学生们深切地感受到:本土近代英雄人物浴血奋战的动人故事俯拾皆是,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永远值得讴歌,永远值得发扬光大。社会调查活动,促使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也使学生增强了自主研究性学习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精神,达到了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除此之外,课题组还在全校范围内举办了以参观与瞻仰本土文史遗迹、拍摄本土文史遗迹为主题的摄影作品比赛活动,促使学生们亲自观察、感受、拍摄本土文史遗迹,产生一大批优秀摄影作品。课题组从中选取部分优秀摄影作品在全校展示,对学生们产生很好的影响,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二)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方式方法。包括开办讲座,查阅历史书、回忆录、地方志,整理文史资料。

学生们搜集本土爱国主义题材的文史资料,记录抗敌卫国英雄们的感人事迹,撰写爱国志士与人民群众为保家卫国而浴血奋战的动人故事,初步掌握了比较分散的、带有个人感情倾向的感性材料。在这些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课题组因势利导,在历史课、政治课或主题班会上采取宣讲、讨论、辩论等多种形式,进一步促使学生自主探究本土文史资料,积极地到本校图书馆、县市图书馆和档案馆查阅关于本土英雄人物事迹的历史书、回忆录、地方志;采访本地老人,进一步挖掘群众流传的英雄故事。特别是引导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获得文史资料的做法,培养了学生社会交际和调查研究等综合实践能力。

除此之外,课题组邀请对本土文化与历史有较深研究的灵山县文联主席给学生作了题目为《蔡廷锴将军在灵山》的报告,引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课题组引导学生充分挖掘本土文史资源,使这些文史资源变成宝贵的教育资源和活教材,促使学生们主动地搜寻、整理本土文史资料,对本土抗敌英雄和爱国志士形成了客观的、完整的、立体的认识,进一步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提高了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能力。

(三)自学讨论、质疑发问是学生自主探究的重要方法。探究本土爱国志士浴血奋战行动的思想动因,及其在全国抗御外敌、捍卫领土斗争中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引导学生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深刻地认识事物本质,才能切实提高学生自主进行研究性学习能力。为此,课题组举办辩论会,举办论文比赛,使学生交流了体会,加深了认识。

课题组和本校历史组联合举办了论文比赛,探讨近代历史上广西出现刘永福和冯子材等英雄人物的人文环境方面原因,探讨他们成为抗敌英雄的思想动因及其历史意义和现实影响。近年来,某些国家公然挑战我国领土。捍卫国家领土是政府和军队的职责,也是广大青年一代当仁不让的责任。利用本土文史资源,开展校本课自主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加深对本土英雄人物和爱国志士的认识,进一步增强了爱国主义精神,立志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提高了自己动手、自主学习、自主研究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协作攻关的能力。

民族团结学习材料范文6

关于民族团结先进个人事迹材料一

周豪同志1981年7月出生,于2019年11月到尼勒克公路分局工作,先后担任安全员、宣教干事、团支部书记。

作为一名基层干部,周豪同志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始终如一,兢兢业业的投入到各项工作中。做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他始终按照党的规定严格要求自己,较好的发挥着模范带头作用。他认为积极分子就应该更加努力,才能对得起组织的信任经得住组织的考验,不管组织上把我安排到哪个岗位上都必须永不生锈,闪闪发光。

尼勒克公路管理分局是一个由汉、维、哈、回四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中,各民族都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周豪同志自参加工作以来,从未和任何人发生争执,他热心帮助少数民族同志,并能经常与他们交流,嘻嘻哈哈的性格让他和各民族职工打成一片,刚参加工作时,他天天跟着驾驶班、道班的各民族同事们在一起上路干活,不嫌苦不嫌累,同事们开玩笑的说:“小周啊,别去办公室了,跟着我们一起天天上路干活多好,没有你我们少很多快乐啊!”他哈哈一笑说:“马达没有,我就喜欢跟你们干活”。有时他还牺牲下班时间主动联系相关单位,为职工群众在分局院内放场电影,丰富一下大家的业余生活。他性格开朗,乐于助人,同事中谁需要去火车站赶火车了,谁喝醉了需要接送,谁需要回家探望,他知道了都二话不说的主动开私家车去帮忙。

他在分局还有个回族兄弟驾驶班的马晓勇,两人好的常常让外人误以为两人是亲兄弟。他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和文化修养,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和带动周边的人。

在单位工作的4年时间里,无论是上级还是下级,无论是什么民族找他办事,他都以灿烂的微笑,迎接每一个人。除此之外,他还总是积极参加单位组织的各项活动,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用政治理论知识来武装头脑,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

关于民族团结先进个人事迹材料二

张霞是达达木图收费站收费四班值班长。参加工作一年来,严格要求自己,以实际行动赢得了大家的认可。凭着对民族团结工作的热情、决心和为收费员办实事的工作态度,以扎实的工作作风,成为一名深受收费员欢迎的民族团结模范个人。兢兢业业、一丝不苟、默默无闻的工作,实实在在做人,点点滴滴的奉献是她一贯的作风。正如她说的那样:我们工作的职能是“团结,帮助,引导,服务”,只有各民族团结奋斗,才能带来经济的繁荣发展,她始终站在维护民族团结的最前列,始终高举名族团结的旗帜,始终把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决群众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收费过程中,个别司机难免有抵触情绪,交费后骂骂咧咧,更有一些人出言不逊、恶语中伤,但不论怎样,她都能够正确面对,一贯地坚持文明收费、热情服务,遇到无理取闹的车主,她总是以平和的态度、淡定的心态,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向对方进行耐心细致的劝说与解释,让司机从不理解到理解,从不满意到满意,用自己的真诚服务使对方心服口服,从未跟车主发生过收费纠纷。她做事认真,敢说敢做,勇于开拓创新,为了充分发挥管理作用,她以一份强烈的事业心,认真做好收费站各项工作,使她所在的班组月月都有新起色。

她所带的班组只有九人,人员少,又是工作量会很大,这个月有一位职工因怀孕,不能干太累的工作,她毅然决然的顶上去,她舍小家为大家,在工作上走进职工,生活上关心职工,感情上贴近职工,常常深夜会起来帮助职工。

她认为,在一年的工作中,各方面都是经得起考验的,才是真正的好员工,她会一直保持下去的,希望我们的收费站会做的更好。

关于民族团结先进个人事迹材料三

昂科同志,男,蒙古族,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1997年9月参加工作,先后在托叶玛完小、优干宁二完小任教,曾担任过民族中学教导主任、教育科技局教研室主任,优干宁二完小校长等多职,现任河南县民族中学校长。

该同志为人正直,顾全大局,经常与各族师生开展谈心、交心活动,善于做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得到了全校各族师生的认同和敬重。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广大教职员工的认可,他从事教育工作十几年来,多次被省州县等各级组织授予“优秀教师”、“先进个人”、“先进教育工作者”等诸多荣誉。

一、坦诚务实,率先垂范

昂科同志不论是在工作上,还是在生活中,时刻关心着他人,关心着单位的同志,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他在繁忙的工作中,首先把校领导班子建设和民族团结稳定工作放在首位,作为校长,他经常同校领导和教师进行沟通、交流,时刻塑造一种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精诚团结的氛围,他经常强调,作为教育工作者自身要做到学习上求实,工作上踏实,为人处事诚实。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始终能够做到头脑清醒,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能够果断处理一切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件,果断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在管理方面制定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坚持做到对事不对人,干事靠制度,做到言行一致,廉洁自律,勤政务实,不计较个人得失,任劳任怨。

二、解忧帮困,做教职工的贴心人

昂科同志经常带领学校班子人员召开家长座谈会,走访学生家庭,了解他们的家庭生活情况,征求他们对学校在民族团结工作中的意见建议,并及时整改学生食宿中存在的问题,赢得了各族师生、家长的尊敬。他经常与汉族教师交流谈心了解他们的家庭生活、工作情况,尽全力为他们办一些实事好事。他刚到县民中看到大多数外来各族教师没有住房,食宿十分不便,他积极筹措资金,改修房屋,开设职工食堂,解决了教师的食宿问题。做为校长,他更加关注学校住校生的生活问题,经常性检查落实他们的食宿问题,发现问题能够及时的进行整改。昂科校长对待同事平易近人,热情大方,始终以宽容的心态对待每一个人,已在民族中学传为佳话。

三、抓校园活动,促民族团结

为了使民族团结教育深入人心,他提倡将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带进教案、带进课堂,将民族团结教育渗透于各学科教学和学校各项活动。同时他还把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学校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要求每个班级每学期利用周会课,开设3—5期民族团结教育专题课,在教职工中开展民族政策及法规学习,经常组织教师学习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育师生要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并经常组织民族团结知识考试,使全体干部牢固树立了马列主义的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

他通过组织定期开展教职工大会、班主任会、主题班会等形式,把民族团结教育长期纳入到这些活动中;尤其在民族团结教育月期间,在他的组织下学校举办黑板报,墙报,宣传栏,在学生当中开展民族政策常识教育学习活动,并进行征文比赛活动,举办本地区本民族喜欢的各种文体活动,举办篮球比赛,拔河比赛,摔跤及接力赛,激烈的体育比赛和有趣的文艺活动, 增强了师生民族团结的意识,通过这些活动增强了各民族师生的团结力和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