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物质用途总结范例6篇

高中化学物质用途总结

高中化学物质用途总结范文1

知识目标

了解钠的物理性质;

掌握钠的化学性质;

了解钠的存在和用途。

能力目标

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分析其产生的内在原因,以提高自身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其科学方法,激发学生学好文化知识,报效祖国的神圣的责任感。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包括三部分,钠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钠的存在和主要用途。其中钠的化学性质是本节的重点,在钠的化学性质中重点讨论了钠与氧气及钠与水的反应。难点就是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在钠的存在和用途中,首先介绍了自然界里元素存在的两种形态,游离态和化合态,然后结合钠的化学性质很活泼,引导学生得出在自然界中钠只能以化合态存在。教材对钠的用途只作简单介绍。

教法建议

1.采用实验探究法,按照问题——实验——观察——分析——结论的程序进行教学。具体建议如下:

(1)尽可能地通过实验和观察得出结论。

(2)创造条件采用边讲边做实验的教学方法。

(3)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边实验、边观察、边分析,最后自己得出结论。

(4)钠和氧气的反应可由[实验2-2]钠的表面在空气中的变化而引入。

2.深入挖掘知识之间的联系,使新知识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形成新的优化的知识结构。

(l)虽然碱金属单质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常见,但它们的某些化合物却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2)可让学生标出与反应的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巩固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

(3)应将的结构、性质、保存、存在、用途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主线。充分体现结构决定性质、存在、用途以及保存方法取决于性质这一思想。

(4)学习了钠与水的反应后,紧接着可让学生讨论“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会有什么现象发生?生成什么物质?”再做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来验证。使学生对初中学习的金属活动性顺序有一个更深入、更全面、更科学的认识,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任何规律都不是绝对的,而是有条件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使学生树立普遍性中存在特殊性的科学思想。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钠

重点:从钠的原子结构特征认识钠的化学性质

难点: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这是元素化合物的第1个主族元素的学习,应采取从结构到性质至用途的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为后面的主族元素的学习开好头。

(2)介绍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学习程序。

(3)介绍第一节钠在全章内容中的重要性。

2.练写碱金属元素的名称、符号及原子结构示意图

(1)教师指导学生在书后的周期表中查出碱金属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并指导学生掌握碱金属的核电荷数递变的规律。

(2)熟练的写出碱金属的名称、符号及核电荷数。

3.教师强调

重视知识的内在联系,以结构为基础,以性质为重点,以结构性质存在和用途为主线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钠的物理性质

演示课本第28页[实验2-1],请一位学生切割钠(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动手操作能力)。并指导学生阅读钠的物理性质的课文(提高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5.钠的化学性质

(1)与氧气的反应

[提问]在空气中,新切的钠面上有什么变化?

演示:课文第29页[实验2一2]并补充钠在纯氧中燃烧的实验。,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总结]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及课文有关钠与氧气反应的内容,理解常温下“发暗”,“燃烧黄色火焰”,“淡黄色”固体等关键的现象的根本原因,以理解促进记忆,并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黄色火焰)

(2)与硫等非金属反应

[提问]根据钠与氧气反应的现象和钠的最外层电子结构,推知钠与氯气、硫等反应,指出钠与硫粉研磨,会发生爆炸,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研磨易爆炸)

(剧烈燃烧)

(3)与水的反应

演示课本第29页[实验2-3]前,提醒学生注意观察钠在水中变化的情况。

演示[实验2-3],可利用多媒体投影,在一U形管中加入少量水后滴加1滴酚酞再加入一米粒大小的金属钠,投影于屏幕上,可使学生更清晰地观察到实验现象:“浮”(钠浮在水面上),“熔”(熔为小球),“游”(迅速游动),“红”(酚酞水溶液变红)

[演示2-4],重点检验收集到的气体。引导学生观察产生有关现象的原因,培养学生从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

[讨论]

①钠的原子结构特点和水的组成,得到的结论是钠置换出水中的氢,生成氢气和氢氧化

钠。

②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解释钠浮在水面上的原因(钠的密度比水小),解释钠与水反应时,为什么熔成小球(反应放热,且钠的熔点低),解释钠熔成小球后为什么在水面上向各个方向迅速游动(反应生成的氢气对其产生了推动作用)。解释滴有酚酞的水为什么变红(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钠使酚酞变红)

③由此得出保存钠的方法:隔水、隔空气,而保存在煤油中(比煤油的密度大,且不溶于煤油)。

6.通过掌握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说明钠的主要用途,以帮助学生改进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实现结构性质用途相互渗透。

(四)总结、扩展

1.总结

钠是主要的活泼金属元素,它亦为碱金属元素中最具代表性的元素,通过学习钠的结构和性质,使学生进一步建立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的观点。通过有关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与思维能力。

2.扩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钠可作为主要的工业原料,除课本介绍的用钠制高压钠灯、与金属钾制成金属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制贵重金属外可补充制成钠的氢化物—氢化钠,并介绍它的结构特点及在现代工业和科技方面的用途。

八.布置作业

1.思考题

(1)钠能在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铜吗?

(2)钠与水反应后所得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如欲满足钠离子与水的个数之比为1:100,则生成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2.书面作业

(1)课本第31页的有关练习。

(2)补充

①下列离子方程式错误的是

A.钠投入溶液:

B.与盐酸反应:

C.硫酸与氢氧化钡反应:

D.溶液与少量溶液反应:

②欲使100克9.32%的溶液质量分数增加到20%,需往溶液中加入钠的质量是克。

③用钠冶炼钛的氯化物时,反应过程中当的化合价降低二价时,就有24克的单质生成,则的值为。

参考答案

1.思考题

(1)不能。因为会与水溶液中的水反应,生成和,反应方程式为:

(2)

(3)补充:①AC②6.9克③

九.板书设计

第一节钠

一、钠的结构

原子结构示意图

最外层为1个电子,易失去电子形成+1价

二、钠的物理性质(见课本第28页)

三、钠的化学性质

1.与氧气反应:(常温下变暗)

(黄色火焰)淡黄色固体

2.与硫等非金属反应:(研磨易爆炸)

(剧烈燃烧),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高中化学物质用途总结范文2

关键词: 有机化学 高效性 有效途径

有机化学的特点是: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结构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和变化多样的有机化学反应,多数学生反馈的情况是:听懂不难,但记住较难,运用更难,即使花了不少时间,也掌握不好。针对这种现象,我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且考试成绩远远超过同一层次的非试验班,体现了化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性。该教学策略在课题组中不断推广与完善,效果不错。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处理好必修、选修内容的深、广度的关系

《有机化合物》必修模块的知识难度不大,主要介绍几种常见有机物的结构、性质、用途、反应类型和一些概念,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拓展太多,只能初步上升到官能团的角度分析简单有机物的性质,并初步从有机物的结构分析简单的有机反应类型等,不要一步到高考的要求,难度太大,学生会丧失信心、兴趣,得不偿失。选修模块则是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系统地学习有机化学的知识。学习时可从结构决定性质的高度,对各类有机物代表物的结构特点、性质、反应类型进行归纳、总结。处理好必修、选修内容的深广度的关系,是化学课堂教学高效性的有效途径。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习有机化学之初,学生认为有机化学难学、无机化学简单的想法,这很可能导致学习兴趣减弱甚至丧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化学课堂教学高效性的有效途径。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实验。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可以利用有颜色变化的实验现象引起学生的注意,如演示苯酚遇氯化铁溶液显紫色,含有醛基的物质与新制的氢氧化铜加热产生红色沉淀的实验;也可以分组或设计实验探究,如制取银镜、乙酸乙酯;毛和纤维织品的鉴别;用油脂制取肥皂等。实验时学生的兴致浓厚,同时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得到提高,学生对知识掌握得很牢固,提高教学效率。

2.联系生产、生活、社会。有机化学和社会、日常生产和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教学中应经常注意联系。如乙烯可以作为植物生长调节剂;花、水果香味、炒菜提香用白酒和白醋,以引出酯的概念;食品袋和快餐盒是由什么制成的等,使他们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及应用,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习效率有很大的提高,成绩自然提高。

3.引入科学史。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贯穿化学史,如乙醇一节,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杜康酒、凯库勒在梦中发现苯分子环状结构的故事创设问题情境,利用这些科学事迹创设问题情境,既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的曲折与艰苦,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自学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推动课堂教学发展及质量提高。

三、抓好化学用语的教学

要学好有机化学,首先要过好化学用语这一关。学生写化学用语是一个难点。化学用语,教师首先要示范好,把方法和要点讲清楚,然后举一反三针对性地训练到位。每类物质的化学用语一定要让学生掌握好。为了让学生掌握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在教学中每讲到新的反应类型的时候都可以用结构式的形式把有机化合物的断键和成键的过程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在第一印象中就记住这个类型反应方程式的书写要点。如在酯化反应中,通过动画演示酸脱羟基,醇脱氢的过程。把结构式和口诀放在一起,学生就记得更深,化学用语的掌握,还要通过课堂练习、小测、学习小组比赛、抽查等方法加深巩固。学生掌握好化学用语是化学课堂教学高效性的保障。

四、引导学生掌握合适的学习方法

引导学生掌握合适的学习方法,是化学课堂教学高效性重要的有效途径。

1.抓主线:结构性质用途制法。结构决定性质是学习有机化学的法宝。例如:不饱和烃中的双键、叁键由于其中的一个、二个键易断裂,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加成和加聚反应为它们的特征反应;烃的衍生物的性质决定于官能团的性质,如甲酸乙酯、葡萄糖,它们都含有醛基,因此都具有醛的主要性质(如银镜反应等)。因此要根据官能团种类分析烃的衍生物的性质。学生找到了规律,就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只要抓住一条主线,就可以掌握全局,学习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2.引导学生学会归纳小结,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教材中的有机化学知识比较分散、零碎,部分学生感觉到“乱”,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让学生在整体上把握有机化学知识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及时对比、归纳、总结,如将烃和烃的衍生物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系统化、网络化:

3.引导学生总结官能团的性质、颜色变化的反应、反应类型与物质类别的关系、溶解性等。

对复杂的有机物系统化,使学生很好地掌握和应用,轻松自如地学好这门功课。

五、讲练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高中化学物质用途总结范文3

针对生物化学而言,其教学过程主要分为4个内容:大分子的结构、三大营养物质在生物体内的代谢、专题篇和现代分子生物学的技术。这四个部分看似分离,实际上存在一定的联系。在传统的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对于绪论教学不够重视,但实际上,在绪论的见解过程中,讲什么及如何讲,对于后期的教学有非常大的影响。学生普遍认为生物化学较难,因此在上课之前就会产生一定的恐惧,在进行绪论的教学过程时,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轻松学习生物化学这一门课。要想学习好生物化学,首先需要对生物化学这门课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笔者认为,不管是哪一个版本的生物化学课本,都有一个框架,即对生物化学有一个整体的把握,针对生物化学的教学,首先需要对主干进行分析,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二、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联系比较法

对于生物化学而言,生物大分子结构这一章节主要是针对蛋白质化学进行详细的分析,蛋白质化学主要包括核算化学及酶维生素等,属于静态生物化学的一部分,很多学生感到大分子化学学习过程非常困难,这是因为对抽象的结构,特别是对蛋白质的三级和四级结构,需要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那么讲解时可逐层推进,首先针对简单的肽链结构进行讲解,针对蛋白质的二级结构进行分析,逐渐递增,一方面是能够让学生更容易的理解,另外一方面在这样的讲解过程中还具备一定的归纳方法,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记忆得更加深刻。

三、物质代谢绘图讲解

物质代谢是整个生物化学的核心,也是生物化学在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很多学过生物化学的学生,之所以过了很多年依然记得“三羧酸循环”是糖代谢中一个重要的循环,是因为在大多是课本中都有三羧酸图,让学生很容易记住,另外,糖代谢途径是整个生物化学中比较难的,同时也是考试的重点,因此“三羧酸循环”几乎成为了生物化学在学习过程中的代言词。对教师而言,在讲解代谢过程时,需要保持一定的条理,这无疑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教师在讲解之前需认真备课,从而明确重点。笔者在进行物质代谢的讲解过程中,经常在进入物质代谢内容的第一次课时就要明确地告诉学生哪些是必须掌握的内容,这样对于学生的学习有一个引导作用。三大代谢,不管是哪一个代谢途径,都需要了解发生大的区域,重点掌握不可逆的步骤及限速酶和伴随的能量代谢,根据途径不同,提出的要求也不同,而磷酸戊糖途径是整个糖代谢最为重要的内容,也是对人体生理最为重要的途径。学生学好物质代谢,最重要的是进行归纳和总结,笔者在讲完了三大代谢途径之后,就要求学生能够自己绘制一张代谢图,这张图上包含了三大物质的6条主要代谢途径,以及这几条代谢途径之间的关系,需要掌握的内容主要包括限速酶、不可逆反应、ATP生成和消耗的主要特点。学生必须学会自我归纳和总结,从而找出每一个代谢途径的关键,这样对于学生的基本功提高有非常大的帮助。

四、基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

传统的生物化学没有将基因表达这一章节放入到课本中,随着世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类的研究已经放入到分子生物学的领域中,因此生物化学是分子生物学学习的基础,学生需要将高中的课本中的中心法则、遗传密码及DNA复制等内容重新拾起。目前,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较为迅速,从传统的表达逐渐上升为基因功能定位,可以在讲解的过程中多讲解一些这些内容,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由于基因表达和传递的内容较为复杂,因此不必让学生理解其中较为深刻的内容,这些内容都是今后在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中需要学习的内容,仅仅让学生了解大概即可。笔者在进行见解的过程中,在幻灯片中插入了较多的动画图案进行演示,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五、结语

高中化学物质用途总结范文4

一、深刻理解知识点,形成知识的结构化

中学教材中,有很多内容在新授课上是不要求深刻理解的。如卤素单质,碱金属单质的熔、沸点的递变规律,因为初学时学生没有关于分子间作用力和化学键的知识基础,不可能深刻理解其实质,知识的结构化不强,理解得不深入、不到位。针对这些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让学生的认知有超前意识,要有预计和对策,以便在教学中能从学生实际出发,有的放矢,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继而在总复习时使学生认知的角度能循序渐进地发生变化,整体的理解能力得到提高。这时教师需要及时引导学生运用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的知识深刻理解这些规律,把知识转化成学生深层次的理解能力。

二、全面理解知识点,形成知识的网络化

中学教材中有很多内容,如关于氧化还原反应,初中、高一、高二、高三教材上都有相关内容,考虑到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是由低到高的,是遵循着“螺旋式上升”规律分散编排的,总复习时,必须对其进行整理,使其网络化。对于这一方面有很多较难理解的概念,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估计到学生的思维障碍,疏通学生的思维。为此,在课堂上应引导学生抓住概念的特点,揭示概念的内涵,洞察概念的外延,使学生深刻理解概念的本质。如《物质的量》的复习,应紧抓“物质的量”是核心、是桥梁的作用,构建出与微粒个数、物质的质量、气体体积、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转化关系,加强知识间的转化关系,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知识网络,得出解题的一般方法和常见思路。可见构建网络化的知识是形成学习能力的重要方面。

三、以知识为载体,思维训练为核心,形成知识的程序化

总复习前,学生头脑中知识相对混乱、零碎,很难成一体系。如同满地都是铜钱,缺少能把铜钱串起来的线。因而,总复习在立足于知识的基础上,加强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规律,分析学生思维活性,激活学生思维,拓宽学生思路,充分发挥学生在复习中主体作用。如氯气的复习,不仅让学生构建出氯气与金属(Cu、Fe、Na)、突出氯气具有以上性质的主要原因,即氯气原子的结构体现出氯气的强氧化性,使学生复习无机化合物知识时建立特有的程序――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制法、鉴别、用途、存在、保存等这条知识线(有形的),同时还可在高三化学总复习中如何有效地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呢?我认为有以下途径。

1.站在新的高度上设计、提出问题,促使学生积极内化。

总复习时,由于很多基础知识是学生已经学过的,教师再重复讲解已意义不大。因而,必须采用“互动―探究”教学模式。现代教育理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主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会存在或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而无实质交往的“教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所以在复习时必须站在新的高度上设计,提出新的问题,用问题组织复习教学,是实现教师主导作用的理想途径,同时也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思维的集中,提高课堂和学习效率。如在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等基本概念的理解,仍停留在初中水平,没有结合遇到的新知识对其进行思考。课堂上,我就设计如下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下列说法是否正确?①凡是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物理变化中一定没有新物质生成。②凡有化学键的形成或破坏的过程是化学变化,凡是没有化学键的形成或破坏的一定是物理变化。③蒸发、升华等变化都是物理变化。④物质溶于水的过程并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不包含化学变化。⑤HCl、NaCl溶于水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学生对化学变化的概念加深了认识,不再简单地以“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判断是否发生化学变化。从而加强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学习,内化成学生的分析能力。

2.编制、使用“学案”,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学案”也叫“导学提纲”,是教师所设计问题的具体化、明细化、条理化,相当于总复习时的学生材料,在课堂上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动作用,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增加课堂学习的强度和容量,课后可以辅导学生自学。例如:《氯气》一节的总复习学案可做如下设计:①写出氯原子、氯分子、氯离子的结构简图,比较其活泼性。若一个氯原子与一个溴原子相遇,可能出现的结果?②回忆氯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状态,指出为什么主要以这种状态存在。根据化学原理,怎样才能制得氯气?通常实验室制取氯气利用哪个反应?采用怎样的装置?操作中要特别注意哪些问题?③氯气最突出的化学性质是什么?用化学方程式表示。④在氯气与水的反应,以及工业上制取漂白粉的反应中,氯气是否表现了它的强氧化性?为什么?⑤根据氯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思考、讨论、总结氯气的用途。⑥次氯酸的结构是怎样的?它有什么突出的化学性质?这些性质有何应用?参照氯气与水的反应情况,ICl跟水反应的最初反应物是什么?学生依据这个学案,不仅可以使有关氯气的基本知识网络化,而且能从物质结构、氧化还原反应等多角度对氯气的性质形成深刻的理解,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还可以形成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期间学生通过发言、板书等多种形式完成内容学习,教师仅起点拨引导作用。

3.加强实验的深层次教学,以设计综合实验为纽带。

有效地把学生的知识转化成能力,综合实验设计是一种高效的手段,也是高考的需要。如氯水成分的讨论(氯水存在多种微粒,把动手操作与动脑思考结合起来,把物质鉴别的规律结合起来,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提出问题,提高思维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办法。

可见,高三复习阶段,无论是从学生的知识的掌握程度,还是从学生能力发展的程度,都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最佳时机,教师必须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给予足够的重视,才能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高中化学物质用途总结范文5

一、复习的种类

复习的种类、方法各一,但复习的种类,大致可分为新课中的复习、阶段复习和学年总复习三种。(1)新课中的复习:这种复习是把新课有联系的已学知识在新课教学中进行复习。目的是“温故知新”。从已知引出未知,由旧导出新,降低新课的教学难度。这可采用课前提问,或边讲新内容边复习旧知识的方法。(2)阶段复习。这种复习一般分为单元复习、每章复习和学期复习。(3)学年总复习。它是在上完全册教材后进行的,不受章节或阶段知识的限制。通过总复习,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比较系统化、条理化,有较好的综合运用的能力。学年总复习一般可分为系统复习和综合训练两个阶段。

二、复习的基本步骤

(1)在每次复习前必须要有计划做好复习准备。例如,一个晚上自学两小时,就应根据一天学习的学科和学科的性质,做科学安排,即内容相似的不要前后相连复习,应间隔复习。这是因为从心理学上讲,相似的学科相连复习往往引起干扰,降低复习效果。(2)复习时最好先回忆,或根据听课所记要点,进行回忆当天学习了哪些内容,主要教材是什么,进行了哪些实验,等等。然后再复习课文。在这个时候,可根据回忆,有困难或不明确的地方多复习,理解了没有问题的少复习,这样既可节省时间,而且可集中力量来弄通困难教材,掌握重点。最后,再合上书本思考一遍,特别要明确教材的重点、难点部分,然后才做作业。

高中化学物质用途总结范文6

关键词 氢氧化铝 化学性质 实验探究 两性氢氧化物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0030-02

此次课针对的学生高中初入学,实际上是初中化学知识技能储备的学生。由于初中化学已经学习到金属的初步知识,并且简单介绍了金属铝的致密氧化膜阻止铝进一步与氧气反应,所以,将本节课的重点放到氢氧化铝的两性的探究上,从学生的实验基础和对氢氧化铝的酸性的强烈好奇的心理角度来分析,应该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另外,本节课设计的探究实验操作是滴管实验,让学生先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分组实验,并分析结果进而自己得出结论。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学好化学的信心。

一、整体设计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预期氢氧化铝的两性并设计实验证明。2. 掌握实验室制取氢氧化铝的方法。3. 思考铝离子的实验室鉴定方法。

过程与方法 1. 学习判断两性化合物的方法,并运用到设计实验中去。2. 掌握正确的制取氢氧化铝的方法,学会分析实验成败的原因。3. 自主―探究―体验―合作,对问题的过程进行理性思考。4. 学会科学的实验方法,灵活控制变量进行研究。

态度与观念 1. 以实践问题的解决创设实验,体验通过实验发现物质性质的过程。2.预期氢氧化铝两性并验证,加深对化学的元素观和分类观的认识。3. 分析铝的存在形式之间的转化,学会辨证和发展地认识事物。

二、教学过程探究思考

教学方法和思路

采用实验探究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运用:问题――实验事实――讨论――结论――应用这一模式进行。

结合实际巧设问题引入,创设探究情景

具体教学思路如下:

由胃药等引入氢氧化铝,由氧化铝的两性猜测氢氧化铝的两性并设计实验验证猜测的正确性。探究两性前,先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制取氢氧化铝。学生在制取氢氧化铝的过程中将自行发现氢氧化铝可以溶解于强碱的事实。再用制取的氢氧化铝进行溶于酸的实验,得出氢氧化铝两性的结论。并得出铝和铝离子已经偏铝酸根离子之间的简单转化关系。用设计实验鉴定明矾中铝离子的存在作为课后思考。

教师再设问根据“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应性质”的基本思想方法,通过生活中和前面章节对铝的学习,观看斯达舒广告视频阅读苯其说明书、预测氢氧化铝性质。通过阅读说明书教师提出一系列的设疑,学生欲析疑,并提出猜想,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接下来学生马上进行分组讨论,对问题进行探究,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很自然地将氢氧化铝与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联系起来。从而促使学生总结、反思,在产生疑惑的探究氛围中学习氢氧化铝的性质。可见,探究情景的创设,成功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达到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积极状态。

教师分析氢氧化铝是否一定具有我们所预测的性质,是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根据“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应性质”的基本思想方法,先学习探究氢氧化铝的制备再探究其性质。由此推进新课。

这样,通过教师创设的探究问题、探究情景,激发学生进行主动积极地探寻、思考、讨论,同时加强了学生构建解决问题的思路。

解决问题,进行实验探究,形成完整理论

[实验探究]

1.实验名称: Al(OH)3的制备及性质;2.实验目的:制备Al(OH)3并探究其性质。 3.实验原理:(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4.实验用品(仪器、药品及规格):可供选用试剂 :铝、Al2O3 、水、Al2(SO4)3 溶液、NaOH溶液、氨水 ;5.实验步骤(实验仪器的装配和操作) ;6.实验现象的记录和结果处理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想到的实验方案:(学生分组讨论出四种实验方案,再讨论选择最佳食用方案)方案一 用铝和水反应制备Al(OH)3 ;方案二 用Al2O3和水反应制备Al(OH)3 ;方案三 用Al2(SO4)3和NaOH制备Al(OH)3 ;方案四 用Al2(SO4)3和氨水制备Al(OH)3 。根据已有知识学生讨论否定方案一、二,后再讨论:若用铝盐溶液和碱液反应制取氢氧化铝,用强碱好还是弱碱好?

学生分组完成实验探究一,并完成下列表格:

学习如何设计实验方案和评价实验方案,如何控制变量进行实验。记录学生提到的制取氢氧化铝的方案和相应的实验现象、结果,探讨为什么用同样的药品却有的能制得沉淀,有的得不到沉淀,有的先有沉淀后来却消失了。思考、实验并观察记录实验现象,随后一一列举自己的实验和现象,自然得出氢氧化铝可以和强碱但不能和弱碱反应的结论。根据实验思考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Al(OH)3的性质:

(1)物理性质:白色胶状物,几乎不溶于水,但能凝聚水中悬浮物,并能吸附色素。( 根据“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应性质”的基本思想方法得出用途。)

用途:可作净水剂、色素吸附剂。

[学习升华] 化学学习方法提炼

引导学生体会化学学习的思想“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应性质”的基本思想方法并用于以后的化学学习中。

引导学生完善化学实验方案设计

[学练结合] 常见题型巩固提升

1.下列操作中最终可以得到Al(OH)3的是( )

A.Al2O3和水混合加热 B.Al和水反应

C.过量的NaOH溶液加入到AlCl3溶液中 D.过量的氨气通入到AlCl3溶液中

2.下列关于Al(OH)3的性质叙述错误的是( )

A.Al(OH)3是两性氢氧化物

B.Al(OH)3是难溶于水的白色胶状物质

C.Al(OH)3能凝聚水中的悬浮物,也能吸附色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