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企业工作总结范例6篇

服装企业工作总结

服装企业工作总结范文1

关键词:湖北服装业;现状;问题;对策

多年来中国服装业市场激烈的竞争,不断促使湖北服装企业加强品牌意识,加速产品结构调整。抓住“中部崛起”这一契机,湖北省服装业不仅摆脱了长期徘徊的尴尬局势,还使得骨干企业经济运行质量大幅度提升,中小服装企业纷纷崛起新局面。同时,湖北省“汉派服饰”已发展成为全国服装几大流派之一。从经济总量来看,2005年湖北服装业工业总产值为93.16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54%;湖北服装业利润总额和产品销售收入分别为2.53亿元和83.65亿元,在全省工业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0.68%和1.40%。

1 湖北服装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湖北服装行业发展步伐出现缓慢调整的局面,除去经营管理水平不高、产业链不配套、供应链不完善,缺乏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等因素影响,主要还是康赛、幸福等一批龙头由于发展战略选择不当,削弱了服装主业竞争力,使企业步入困境。而在国际市场上,国产品牌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档次上都无法与发达国家抗衡。美尔雅、佐尔美、乔万尼、元田、红人等品牌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但市场占有率却不高,与其他品牌相差不大,这说明真正有市场影响力的大品牌还没出现。

单个企业规模偏小、企业结构不合理。2005年湖北服装业中规模以上企业有197户,占当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数的1.66%,是广东的7.96%,浙江的8.61%,江苏的9.93%,上海的18.16%,山东的21.77%。企业规模小既不利于龙头企业的形成,又不利于企业市场开拓。湖北服装业与国内其他省份一样,面对国内外巨大的需求市场。

由于受到在计划经济体制“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模式影响,一些民营大企业因为不能准确把握产业组织和结构发展的趋势,缺乏战略思维和产业远见,也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朝着大而全、小而全的方向发展。同时,市场上缺乏诚信、交易不规范和价格易波动也助长了这种全能企业组织方式的形成和蔓延。

2 对策研究

借鉴国内外品牌服装企业成功的经验,湖北省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加强服装企业的竞争力:

2.1 结构方面

从产业成长的角度分析,目前湖北省服装业进入了结构调整的关键阶段,行业增长的主要方式已经开始由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改善。为适应国内、国际市场需求的变化和行业发展的新趋势,服装企业必须进行结构调整,以促进我省服装业加速发展。

大型企业可以按照产业链组建纵向或横向一体化的企业集团。如从纺织原料、服装面料到服装设计、生产为一体的企业集团可以发挥龙头作用和产业链整合的优势;服装商业企业与生产企业为一体的企业集团能够加强销售与生产环节的联系。中小企业应当强化专业分工,集中精力做好自己最擅长的事,再通过多种模式实现联合。小企业何以实行“错为竞争”,占领大中企业无利又无力可图的市场空白,实现自身的发展。只要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同时又形成针对这种需求的适度规模,小企业就可以“小而精”,“小而强”。另外,企业还可以对原有的生产经营系统进行彻底的转制,形成各种新兴业态。

2.2 努力实现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湖北服装业难以在国内外市场上领先,是由于我们的技术创新模式存在重大缺陷,长期存在着“重设备引进、轻消化吸收”的思想,陷入“引进-消化吸收-再引进”的被动局面而不能自拔。不摒弃旧有的创新模式,湖北服装业的发展将成为空谈。

因而,湖北服装业创新模式首先应建立“引创结合﹑自创为主”的技术创新的指导理念,建立研发中心促进大型企业集团积极主动的建立起技术创新模式,从而使企业在更高的起点上参与国际竞争。其次企业的研发中心在运行机制上要实行有效的激励措施,实现技术创新的良性循环。然后,以“产、学、 研” 相结合为主,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优势,促进其与企业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形成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生产、营销部门之间充分的双向交流和多层次合作的运行机制,达到优势互补和互相学习的效果。

2.3 家族企业制度改革

民营企业由于其自身灵活、自主等特点,在企业的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等方面不可避免的面临家族式发展的弊端,湖北服装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家族企业所占比例较大。家族企业的改制不仅需要企业家改变思想观念,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来规范运行。同时政府还有责任为企业积极提供改制必需的现代融资手段。

2.4 实施品牌战略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湖北省服装企业应站在战略的高度,探寻新的发展模式,建立起科学的、现代化的管理体系,遵循国际化的品牌运营规律,最终培育出自己的国内外知名品牌。可通过企业改组联合、技术改造与引进,使现有名牌产品迅速扩大经济规模,形成名牌系统,扩大“名牌效应”;对多佳、美春、长进等为外商加工、已具有较强工艺与技术实力的企业,提供使其尽快从为外商加工名牌变为生产自己的名牌;努力培育新名牌,要提高现有优质产品的质量、加强宣传。

2.5 政府政策

以政策和财政支持的办法鼓励服装企业走出来,参加国际性服装展览,宣传自己的产品,加强同行间交流,并与国内外服装研究所和服装院校建立培训与交流机制,培养年轻服装设计师。大力办好服装展览会,固定时间、地点,加强宣传,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服装企业来参展。

服装企业工作总结范文2

一、模拟企业化生产的实习教学意义

随着现代服装行业对于人才的专业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要求的提高,服装专业学生的培养要求提高了。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掌握专业理论知识,还需要通过校内实践以及校外实践提高专业技能。在实习教学中,教师可以模拟现代服装企业的生产目标以及生产过程。在教学中制定的学习计划以及教学活动的安排需要结合企业需求以及市场需求,在实习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了解服装企业的要求,寻找自身差距并逐渐进步,适应企业的人才发展需求。

二、模拟企业化生产的目标

由于服装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中对于动手能力要求比较高,学生需要动手制作服装。在模拟企业化生产实习教学中学生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学生要熟悉服装企业的生产流程、服装生产的流水线作业方式,掌握服装企业的管理与运作。在实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模拟教学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实习动手机会,进而提高学生专业技能,这样学生通过训练可以将动手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大大提高。

在实习过程中,学生会将自身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在实习过程中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掌握一些服装企业运行以及管理方面的知识,对于服装企业的生产流程以及发展前景有清晰与具体的了解。学生从模拟企业化生产的实习中学习到企业的生产过程,不断巩固与深化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综合素质都获得较大水平的提高。

三、模拟企业化生产的目标过程

(一)探索订单式教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在服装专业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模拟企业化生产实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可以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探索订单式的教学模式,就是一种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有效教学模式。例如,我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会积极主动联系服装企业,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发掘服装企业的人才需求以及市场需求,甚至可以为服装企业量身定做培养需求对口的人才,这是一种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我校在实习教学中与企业进行合作,企业会派一些资深服装从业者到学校进行实践教学,参与人才培养计划制定。

(二)服装专业实习模拟企业化生产的过程

1. 实习前教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以及实习计划

在实习前教师需要和学生进行思想的交流,让学生在思想层面充分理解模拟企业化生产实习教学的重要性以及实习目标,让学生了解实习的流程,明确实习目标,掌握学习的进度。教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后还需要让学生制定出一份实习计划,然后将学校的总体实习计划以及实习流程进行对比分析,针对每个学生的实习计划进行调整,与学校的实习计划吻合可以提高实习教学效果。

2. 教师做好实习教学的准备

在模拟企业化生产的实习教学中教师起着引导作用,教师需要在实习教学前做好准备,为实习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例如,教师在模拟企业化生产实习教学中,需要先对企业的生产技术、生产设备、生产技艺、服装的裁剪、缝制等各个生产流程有一个了解与掌握,才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实习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可以准确示范操作技能并指导学生进行操作。另外,教师还需要掌握一些企业管理知识,让学生在学习技术的同时了解服装企业的管理知识,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岗位中更好适应企业的管理方式,快速适应企业环境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3. 学生的实习内容

在实习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主要是依据自身的学习能力以及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制定实习目标 ;根据学校的安排与计划进行实习活动,在此过程中应用专业知识,在实践中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 ;在企业实习期间,学生对于企业的生产流程、生产工艺、服装的裁剪与缝制等进行了解。如在实习中,学生对于服装裁剪的技艺不是很了解,可以请教专业教师,也可以直接请教在服装企业工作的服装人员,学生可以在实习中参与服装裁剪方面的实践活动,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获得较好的实习效果。

4. 总结实习体会

服装企业工作总结范文3

关键词:产业集群 纺织服装 人力资源 转型升级

一、问题的提出

1.1 浙江纺织服装业介绍

据浙江省统计年鉴(2009)相关数据,纺织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已经从2005年的2938.85亿元上升到2008年的4482.06亿元,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的工业总产值从2005年的955.72亿元上升到2008年的1445.71亿元(见图1)。从出口商品情况来看,服装及衣着附件的出口值从2005年的13331815万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2157999万美元,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的出口额从2005年的1111110万美元增长到2008年2066532万美元(见表1)。浙江省纺织服装产业生产规模从1995年起一直位居全国第二,出口总额到2002年年末上升到全国同行业第二位。浙江省的服装产业已呈现块状聚集,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西服、衬衫、女装、童装、休闲装以及领带等的内外销专业化生产区域。

据浙江省经信委调查:2008年,浙江省有总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块状经济312个,共实现销售收入2.81万亿元,出货值6122.54亿元,;从业人员831.04万人,生产单位有27.4万个,分别占全省的54%、62%、56%和30%。从产值规模看,行业内块状经济最大的是纺织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分别为5723亿元和3146亿元。

综上所述,纺织服装业已成为浙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纺织服装业集群已成为浙江省最重要的集群之一。

图1 纺织服装产业工业总产值情况

表1 出口主要商品情况中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情况 单位:万美元

1.2浙江纺织服装业面临的主要外部挑战

自从2008年以来,受到国际金融危机、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响,纺织服装产业对外贸易增长速度大幅度下滑,对于依靠低劳动力成本发展的浙江纺织服装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浙江的纺织服装产品出口附加值低,缺少品牌的国际知名度,在对外的竞争中是以量取胜,因此浙江纺织服装业现有的发展模式已经无法充分保证其竞争力,纺织服装业的发展遇到了瓶颈。从外部环境而言,浙江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正面临以下若干因素的影响。

(1)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仍在不断蔓延和加深,全球消费信心遭受重创。随着美国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影响的不断加深,国际经济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对浙江省服装业出口的影响日益明显。2009年1~2月,浙江省服装出口总额比去年同期回落了12.4 %。在全球经济低迷的形势下,国内需求已成为拉动行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从2009 年开始,国内服装市场将展开激烈的市场争夺战。

(2)人民币升值的影响

纺织服装业作为对外依存度极高的行业,对于人民币汇率的变化比较敏感,尤其是行业内大量存在的中小纺企,由于缺乏议价能力,所能容忍的升值幅度较小,人民币升值相对提高了我国纺织服装的成本和报价,从而一定程度上丧失了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低价竞争优势,出口将受到一定的抑制。部分议价能力强的企业将能通过提价转移部分升值压力,而无竞争力的企业将会率先受到冲击。

(3)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影响

服装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过去大多数中小企业凭借低劳动成本优势取胜,随着熟练劳动力的日趋紧张和物价的上涨,这个压力越来越显现出来。从2004年开始,浙江省服装行业的职工平均工资每年都以10%以上增幅向上递增。《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后,进一步加速了服装行业劳动力成本的快速上升。调查发现,浙江省服装行业贯彻《新劳动合同法》后,用工成本增加幅度在28%~30%之间。2008年,浙江省服装行业的职工年平均工资为20274元,按1000人的中等规模企业计算,将新增年劳动力成本600万元,劳动密集型的服装行业在廉价劳动力方面已经失去了竞争优势。尽管近几年来服装行业职工工资逐年增加,但“劳工荒”并未得到根本改善,成为困扰浙江省服装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4)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影响

原材料棉花价格上涨。一方面,受累于2008年的棉价低迷等原因,棉农种植信心受挫,种植面积减少。资料显示,2009年我国的棉花产量是640万吨,比2008年减产110万吨,下降幅度近15%。另一方面,去年新疆等棉花主产区由于气候灾害等原因减产近四分之一,进一步加剧了供求失衡的矛盾。同时,国际棉价也处于上升通道,而印度等棉花出口大国暂停了棉花出口,棉花价格短期内难以回落。因此,企业的成本不断加大,利润越来越薄。

(5)土地等资源制约的影响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浙江省内最适合发展纺织服装产业的地理区域(杭州、湖州、绍兴、宁波、嘉兴、温州)已基本利用,适合产业规模扩大及产业转移所需要的新区域空间明显不足。能源方面,浙江省内基本无煤炭、石油生产,几乎100%依靠外省调入或进口;电力供应紧张,部分地区水资源短欠,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该产业的发展。

纵观以上存在的问题,在当前的形势下,纺织服装业正面临着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巨大压力。

二、解决挑战的方向――转型升级

一方面,我国的纺织服装产业存在一定程度的供求结构性矛盾,产业结构失衡,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三高一低”状况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影响了整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另一方面,我国的纺织服装业总体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即更多的扮演“中国制造”的角色,而产业链两端的研发、设计和营销主要由发达国家来完成。中国的这种制造环节的暂时优势的可复制性很强。随着劳动力成本和各种相关成本的上身,中国的劳动力等各项资源的优势将会逐步弱化,这种模式很容易被印度、越南等其他国家和地区所取代。

从国际纺织服装业的发展规律来看,美国北卡大学Peter Kilduff 教授,将纺织产业的发展过程归纳为5个发展阶段:维生阶段、起飞快速增长阶段、多样化和整合阶段、大规模生产向高附加值转化阶段以及创意整合阶段。从这一规律来比较,我国目前处在第三阶段和第四阶段之间。在这个阶段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转变发展方式,提高产业的技术含量。

提升产业的技术含量既包括以技术装备为代表的硬件方面的代表,也包括以人力资源为核心的软件方面的代表。以技术装备而言 ,浙江纺织服装产业技术装备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差距甚大。国际上棉纺织行业精梳联合机、自动络筒机等先进工艺设备的占有率已分别达到50%和90%,而浙江仅占20%和30%;纺机无梭比率国际上已达到80%以上,浙江省仅为38.5%,高附加值的差别化纤产品国际上已超过40%,浙江仅为20%;印染后整理的技术水平更为落后,导致面料的色差、色牢度较低、手感不好。

人力资源作为产业集群提升和发展的关键要素。目前,浙江纺织服装行业人力资源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直接影响着该产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表现为产品开发方面。服装设计水平与世界水平差距很大,丝绸及其相关产品开发难以深化;其次,产业上下游产品,诸如面料开发、印染后整理技术难以突破;再次,相关支撑产业,比如纺织机械产品开发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最后,熟悉WTO规则,精通专业化经济管理人才缺乏。因此,人力资源在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中担任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指引着产业集群的转型和升级,实现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三、浙江纺织服装业的人力资源现状

目前浙江省的纺织服装业整体层次不高,大多属于低技术,贴牌代工生产,具有较高科技创新实力的纺织服装企业比较少。根据对全省三地(宁波、杭州、湖州)40多家企业纺织服装企业的抽样调查发现,在企业员工文化水平的构成比例中,高中、初中及以下的员工比例占据了绝大多数,而本科、大专文化水平的人员占据的比例并不高,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学历为研究生及以上的人员从事的是中高层管理工作,可以看出企业已经开始重视高学历人才的引进(见表2)。

表2 参与调查企业员工文化水平汇总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企业员工绝大多数并不是来自本地区,跨市、跨省的员工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见表3)。企业的员工多来自于外省,企业主要为了降低劳动成本的考虑。

表3员工地域来源分析

在对企业人力资源中培训情况的调查中,我们发现一般技术人员的培训时长在一周以内的占到了73.17%,10天以内的占到了19.51%,半月以内十天以上的比例仅占7.32%。而培训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在1%以内的为61.54%,1%~3%之间的占38.46%。

在对企业的薪酬考核及人才机制的调查中我们发现,92%的企业推行的绩效考核主要是为了发放奖金和工资,只有5%左右的企业是为了改进绩效以及晋升。

四、基于人力资源的浙江纺织服装业产业集群转型升级路径研究

目前,浙江产业集群面临着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巨大压力,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已迫在眉睫。一般而言,产业转型升级是指产业由低技术、低附加值向高技术、高附加值化的演变趋势。以制造业为例,至少隐含三方面内容:(1)生产要素密集化,产业发展呈现出“劳动密集一资本密集一技术密集一知识密集”的发展态势;(2)高加工度化,产业加工过程不断延续,产业链拉长,产品附加值主要来自于精密加工和系统集成;(3)重化工业化,在工业化过程中重化工业比重在轻重工业结构中呈持续上升的趋势(李建中,2009)。针对浙江的纺织服装业,我们认为需要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拉长产业链,同时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德鲁克认为,“所谓企业管理最终就是人力管理;人力管理就是企业管理的代名词。”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对产业集群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实现产业集群的转型和升级、可持续发展,首先要解决 “人”的问题。基于波特有关产业竞争力的四个基本要素(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与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同业竞争)和两个辅助条件(政府和机会)。我们认为基于人力资源的浙江纺织服装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路径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1)生产要素 ―― 加强员工培训

人力资本既然是一种资本,它的增长是一种积累的过程,而提高人力资本的质量,实现人力资本的增值必然也需要相关的投资(李悦,2006)。纺织服装行业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努力,员工的技能和操作,管理水平的好坏对于企业绩效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我们进行抽样调查的数据显示,在我们调研的纺织服装企业中,超过百分之60%的企业没有对员工进行过培训,大多是招收熟练工,招收那些能及时上岗操作的工人。因此,目前企业急需要加大针对管理人员和一般蓝领操作员工的培训投入,培养一批具有先进管理理念的管理人员以及一批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的基层员工。

(2)需求条件 ――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纺织服装企业要提高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纺织服装的设计人才,品牌推广以及营销人才,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商品的销售主要是以买方市场为根据,顾客的需求日益多样、丰富。那么,在人力资源方面,就需要管理有相当敏锐的市场嗅觉,把握市场的脉搏,洞察市场的需求和潜在的市场。企业家及管理人员要根据市场的方向,及时调整生产策略。所以,在必要的时候,企业可以引进一些具有丰富市场经验的管理人才,紧跟市场步伐,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创造市场,引导消费者购买。

(3)相关产业与支持性产业 ―― 上下游产业链合作与升级

在本文的前面论述中,我们已经详细提到了浙江纺织服装产业的生产处于价值链的低端,产品附加值低,利润微薄。所以,企业要注意培养与上下游产业相配套的人力资源,如原材料的采购,物流的问题,与经销商的合作,企业产品展览等。企业要加强对这方面的人员引进以及培训的投入。

(4)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同业竞争 ―― 提升核心竞争力

我国的纺织服装主要是在制造这一环节,复制性很容易,企业间的竞争就显得异常的激烈。企业间如果一味的以压低价格来出售产品的话,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压低了盈利的空间,市场环境也变得更加的恶劣。因此,提升企业自有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创品牌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措施之一,企业要在对产品附加值的挖掘上狠下功夫,不可被眼前暂时的利益所迷惑。纺织服装企业在产品质量、品质保证的情况下,进行企业产品的宣传,提高在纺织服装行业内的知名度,推动企业的持续发展。

(5)政府 ―― 引导、监管

政府要规范市场经营秩序,完善制度建设,防止企业间的恶意竞争,确保纺织服装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而且浙江省应该开展人才引进计划,政府对引进高素质人才要进一步加大鼓励力度,一方面让企业看到与国际领先水平的差距,另一方面也使企业摆脱低价竞争的恶性循环,拉近与国际先进水平的距离,避免企业的闭门造车,在发展的过程中走弯路。

(6)机会 ―― 建立现代管理机制

目前,浙江的制造业存在着“一流的装备、二流的工艺、三流的工人”的现象。而且,对于企业人员等各项资源的配置不是很合理,企业经营管理流程也不是很规范。因此,顺应时展趋势,将现代的管理理念带到管理中去,将现代科技技术融入到纺织服装产业中去,有利于提高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和实现纺织服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的发展要紧跟时代的趋势,企业的运行机制、制度也要适时更新,完善。

五、结束语

目前,浙江产业集群面临着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巨大压力,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已迫在眉睫。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具体途径有许多。本研究从人力资源的角度出发,研究浙江纺织服装产业集群转型升级路径,讨论人力资本提升对于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现实意义。

人力资源作为产业集群创新和提升的不可或缺因素,对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知识经济和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加快人力资源的建设和管理,显得更加紧迫而必要。

参考文献:

[1]周建迪,韩礼成.浙江服装产业发展与提升竞争力研究分析[J]. 现代纺织技术, 2009(5): 53-56.

[2]郑健壮,叶峥.基于资源观的产业集群政策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3]受累人民币升值多数纺企欲提价[EB/0L].省略ga.省略/news/View.asp?NewsID=26393.

[4]棉花价格暴涨纺织行业陷困境[EB/0L].biz.省略/05biz/system/2010/09/26/016957816.shtml.

[5]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中国产业发展报告:新阶段我国产业结构优先升级研究[R],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6]全省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专题报告会暨示范区试点动员会嘉宾访谈之二[EB/0L]. sznews.省略/sznews/system/2009/07/31/011313822.shtml .

[7]李建中.关于浙江产业转型升级的几个问题[J].浙江经济, 2009(4): 25-27.

服装企业工作总结范文4

要探析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在服装企业中的应用与实践,必须先弄明白企业管理在企业中的作用与价值。顾名思义,企业管理是企业管理工作在企业中的本身所具有的功能与作用。其有计划职能、组织职能、指挥职能、控制职能、人事职能等等。服装企业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社会生活中传统企业,其必须与现代化企业管理理念相匹配。

一、现代企业管理理论概述

现代化企业管理理念讲究的是具有现代企业制度、采用现代化大生产方式与配合大规模产销活动的企业的管理。从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看,一个标准企业管理其涉及范围应包括人力、财力、物力、信息、时间等五个方面,同时包括企业管理的环境,企业管理环境涉及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技术环境、政治环境、伦理道德环境、自然环境等六个方面,这六方面可以说对一个服装企业影响至深.服装受周围环境影响颇深。一个潮流可以引导服装时髦。关键看企业如何把握。所有者与经营者相分离是现代企业产生的基础和条件,现代技术和现代企业管理是现代企业的两大支柱,三者相辅相成,是现代企业不可缺少的特征,现代企业就是所有者和经营者分离,达到技术和管理现代化的企业组织形式。现代企业管理是适应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运用科学的思想、组织、方法和手段,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有效管理,创造最佳经济效益的过程。当然以上理论不可能一一应用到一个企业应用与实践中。接下来从两方面现代化企业管理在服装企业中的应用与实践。一是服装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二是服装在销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二、服装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服装生产作为企业质量的命脉。其产品好坏,生产效率高低直接影响产品的成本进而影响销售。什么会影响生产管理呢?从现代企业管理讲就要做好产权明晰、责权明确、管理科学,这三者不是不是一个孤立的点而是一个体系,这就需要综合治理。

2.1现代服装企业生产领导者管理意识存在问题

作为一个企业领导者,时刻要谨记产品质量优于一切。产品质量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在实践中恰恰不是如此。在服装企业这种轻工业生产中,因其对人的危害性较小,往往出现企业各阶层领导者忽视严把质量关。只追求产量,盲目生产。没有对产品生产中存在的各个隐患进行分析,甚至没有督导检查组对产品生产问题进行督导检查,等出现问题,在慌忙中不知所措.如此造成企业没有必要的损失.如此问题要求企业管理者必须注重现代企业管理学习,提高现代企业者管理意识,产品意识。使各企业管理者可以应对现代化企业管理.企业管理者在服装生产过程中,要牢牢把握时髦化。使服装设计与颜料搭配符合市场需求。也即上面所提到的企业管理环境中的社会环境、技术环境、政治环境、伦理道德环境、自然环境对服装生产的影响。

2.2服装企业生产车间人事管理存在问题

在服装生产车间中存在以下系列问题生产车间全靠人的操作与应用。这就突出人的重要性,在传统服装企业中忽视对人的科学管理与培训。似乎存在这样一个问题是人都可以操作,这是一个特大的误导。在传统服装企业管理中,在传统服装企业管理中各个阶层的领导者对生产工艺要求从不深入阅读分析,一直是敷衍了事认为一切都是那样简单。总是似懂非懂,对生产进度总是口头说说,缺乏明细的具体计划,这样常常导致做多少算多少,无法按预期完成任务,或者存在一些尽量抓紧,差不多,不可能,我也没有办法,常常挂在嘴边作为任务完不成的理由。这样就需要在企业生产车间中做到权责分明。生产任务落实到组落实到班甚至落实到人,谁出现问题谁负责。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26期2013年第43期-----转载须注名来源同时要奖罚分明,以进一步提高生产者的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使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2.3服装企业管理中生产部门协调问题

正如前面所说的企业部门生产不是一个部门孤军奋战,而是各个部门的相协调.就如同木桶原理。而服装企业面临的问题是各车间各部门缺乏协调力度。权责不清,有时往往导致一件事各部门都有责任,而谁有都不愿负责人。岗位职责混淆,工作无计划.在生产员、业务员、采购员之间缺乏交流,不知市场真正需要什么。如此导致面料采购不能跟进时代化。往往还导致面料采购无具体计划,不能跟上进度,该到的没到,不该到的却先到,严重影响产品交付期限与企业声誉。要消除部门管理协调问题。首先要做到统一机构领导体制。加强各部门交流。可以隔段时间组织各部门开个探讨会,解决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各部门组织纪律性,培养各部门领导到员工职业奉献精神与爱岗敬业奉献精神。针对一些疑难问题无法及时解决的,也应该迅速组织小组会议解决.真正做到企业各部门交流无障碍。

三、营销理论在服装企业销售管理中的应用

企业生产出产品如何进行销售,这是每个企业解决的问题。它是下一次价值生产补偿,如果生产出产品无法销售,企业面临结局唯有一个破产。如何销售?现代企业现代化管理理念早已突破传统销售管理理念。讲求销售多元化、全方位、一体化跟上时代步伐。为适应时代需要,服装企业销售部门要做到两点。

3.1要把握对老客户很好的跟踪及维系,要做到旧老客户不会流失

当代服装市场竞争是异常激烈,如果是要想最大程度的去扩大新客户特别是新的大客户是显得较为困难,因此必须做好对老客户的维系及管理,这对销售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据调查统计,在现代许多服装企业销售部门,他们对于老客户的管理及跟进还是停留在手工操作记录方面,这种落后的管理方式势必导致老客户流失,进一步说这种管理肯定也会影响到企业销售业绩的下滑,因此加强对老客户的有效维系及管理对整个销售业绩的提升起到十分关键!

3.2实现促销活动多元化加

强促销对客户吸引力, 服装不像电器,它的季节性非常明显,特别是对于那些做时装的客户就更是如此,采用更加多元的促销方式是很有必要,也是很关键的,既要达到促销的目的、效果,更有利于降低库存积压的风险,做到货品结构组合合理,以扩大销售,为企业赢得市场空间。

四、总结

服装企业工作总结范文5

关键词:服装设计;教学;人才培养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服装行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只有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才能更好地为服装行业服务。专科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不同于本科教学也不同于高职教学,要求学生既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和艺术设计修养,又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因此要做好专科教学的定位,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途径。

一、服装行业人才需求现状分析

目前,服装行业发展势头猛进。中高档服装市场及与服装相关的配饰行业市场潜力巨大,企业的规模生产、规模销售等均为服装专业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市场。服装生产和发展的集中皆需求大量的服装专业人才。

1.招聘岗位分析

根据2009年东华大学的《中国服装行业人才需求分析报告》中得出,服装专业招聘岗位依次为服装设计、销售业务、技术人才、经营管理、工业工厂类服装人才占职位总数的74.43%。主要集中在首席设计师、设计总监、女装/男装设计师、设计助理、制版师、样板师、质检、外贸人员、跟单员、销售主管、区域经理、导购店长、营销总监、市场总监、市场督导、市场拓展、生产厂长、车间主任、采购主管、QC等岗位。

2.就业需求分布

招聘重点城市分布:上海、广州、深圳、北京、杭州、东莞、中山、温州、宁波、佛山、金华、泉州以上省市地区所占人才招聘需求占65%以上:,基本反映了服装产业的区域分布。据2009年1月份的无忧指数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上海、广州、深圳、浙江省这四地对服装业人才的需求量最大。从招聘职位所需学历要求来看,专科及专科以下占68.9%,本科占29.2%,本科以上占1.9%。

3.紧缺人才分析

据2010年的无忧指数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上海、广州,深圳、浙江省这四地对服装业人才的需求量最大。在服装业的当前发展态势下,缺乏以下儿类人才:生产管理人才、高级业务跟单、市场营销人才、零售管理人才、视觉陈列人才、设计师、店长等。虽然这些岗位在现今的招聘会上属于中高层次的招聘条件,但也以此可以嗅出市场对于这几类的人才需求量相当大,也是未来几年甚至十几年的人才需求状况,也说明此类岗位是人才培养的缺口,有利于高校针对性地与就业相结合,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

4.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分析

通过调研访问众多服装企业,他们对大学生评价最多的:大学生在学校所学与社会需求脱轨,但要求高,又缺乏实际能力。其实现在的企业都很现实,看重工作经历和技术,希望员工能尽快为公司创造价值。从调查中了解到,企业对服装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要求排序如下:专业操作技能、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相关专业知识、个人修养和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态度,组织协调能力。企业对毕业生职业素质的这一要求为学校服装专业教育指明了方向,63.4%企业认为学校应培养技能为主的复合型人才,即以培养技术人才为主。某品牌公司老总表示,服装设计的学生在刚接触专业的时候应该先让他们做技术操作(使用缝纫机),一方面为了专业教育的入门,另一方面也算是一种职业教育,明白学习机会的来之不易。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途径

1.整合基础课程,优化教学效率

以前培养方案的《素描》《色彩》《服装图案》等基础课程,融入于《时装画技法》课内,教师在讲解时装画的同时解析色彩构成、图案设计等内容,绘图板与设计软件结合实现服装效果图。如此做法不仅课程生动形象,使知识点相互关联,且节约课时,能更有效地利用。

2.加强工艺课程,切实培养应用性人才

所谓应用性即教学要达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的效果,因此在实践能力上必须加强。服装工艺制作类课程安排于每个学期,以便于学生将自己的设计付诸于实践,更好地理解设计――版型――成衣之间的关联,也切合服装企业及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教学上将服装工艺技术分别安排于第一至五学期,以达到学生工艺技术循序渐进的过程:会做――做对――做好。

3.加强实训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

课程实行品牌化、企业化、工厂化教学模式,改变学生眼高手低的不足。他们将一个个课程改为一个个项目,彻底打破原有的专业教育体系,学生一边接项目,一边学习,保证学生在校期间就能达到像在企业实习的学习效果。服装设计课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先向学生介绍服装设计原理,再进行市场调研,绘制效果图。而采用品牌化、企业化、工厂化教学模式,尽量压缩了介绍设计原理的时间,学生直接进入实际操作。由骨干教师担任项目组组长,负责接项目和带领学生完成项目及教学任务。教学过程实施的项目化,可以是虚拟的项目,让学生通过这些项目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也可以是校企合作,教师从企业里接项目进行教学、科研,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学校可以成立与企业细分相对等的项目组,改良众多专业学院课程设置滞后于企业的通病。在教学上,充分考虑企业、行业用人需求,以“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能力优先”为原则,设立实验、实习、实训三个关键环节,形成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4.以强大的服装产业为依托,建立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订单式”培养人才

诸多开设服装设计专业的院校处于服装产业集群地,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加强校企合作,一方面使青年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深入专业研究。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进一步促进校企合作,加大合作空间;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实习、兼职机会,巩固教学成果,加强实践能力,为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服装业从原先的服装制造,正向创建自主品牌转型,且鉴于当前经济危机形势,更加快服装企业创品牌的脚步,以满足服装产业的人才需求。

服装企业工作总结范文6

关键词:服装企业;成本核算;成本管理

一、成本核算

(一)服装企业的特点

影响服装企业成本核算设置的特点主要包括服装行业特点和企业组织结构特点两个方面。就服装行业的特点而言,服装行业工艺复杂,有设计、洽谈接单、制版、推版、确认样、测试、面辅料采购、面辅料送货、生产大货、验货入库、订舱、出运等,每个环节密不可分,又环环相扣,且服装企业还具有产品分类明确、生产季节性明显等特点。就企业组织结构而言,服装企业主要的组织结构,即:前期制作部门(设计、打样),中期制作部门(生产、跟单),后期服务部门(财务、人事)。

(二)基于服装企业特点的成本核算设置

传统的服装业成本核算设置主要是指中期制作部门,料、工、费的结合,期末将对应产品的直接成本及间接费用分摊后进行汇总,结转。但这样会造成成本数据滞后,不利于成本控制,也不利用企业的发展。所以现在更注重整个行业的分工协作,我们应做的是,结合服装企业的特点,其成本核算设置应分析以下标准:

1.识别企业价值链的主要活动。--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哪些企业是有价值的(即增值作业),哪些作业对企业价值作用不大(即非增值作业)。

2.选择对企业最有价值的那些作业,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资源消耗产生成本。

3.突出企业的核心能力与竞争优势。比如我司属于外贸服装企业,梭织服装人员及设备都有优势,那么客户提出针织服装的要求,我们不能拒之门外,而可以采用转包的方式给竞争企业,可以达到基于竞争的合作共赢。

二、成本管理

(一)服装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服装企业的成本管理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成本控制主体片面化。大多数服装企业的成本管理完全依赖于企业管理者和财务部门,而将其它成本项目部门作为生产者,不参与到成本控制过程中,而财务部门在进行成本管理时,按相关规定制定成本项目部门的成本控制方法,而忽视了成本控制内容的多变性,使企业成本管理工作止步不前,不符合实际发展需求。其次,采购成本控制不合理。由于企业采购制度的不健全,企业采购工作可能出现两种极端,一种是过度注重成本最优而忽视了采购材料的质量,另一种则过度要求采购材料的质量最优而忽视成本控制,这两种极端都会对产品的赢利产生影响。此外,采购人员在采购材料过程中没有考虑到与供应商达成长期的供应协议,每次采购更换供应商和产品的后期问题都无形中增加了采购成本。最后,库存控制存在问题。库存控制问题主要是由于产品设计前期企业对市场的需求预估不合理,产品生产出来后,供过于求,产品滞销引发库存问题,还有部分产品是由于生产过程出现问题,而导致商品质量出现问题,从而出现滞销。此外,销售手段不合理,销售渠道不畅通也可能引发库存问题。

(二)加强服装企业成本管理的具体措施

第一、更新成本管理理念。传统的服装企业成本管理模式包括生产模式和管理模式两种,在现行的服装企业改革中,传统的管理模式越来越显示出其局限性。因此,要加强企业成本管理,企业管理者必须从思想上更新管理理念,要将成本管理理念的重点放在间接费用上,并对成本核算模式进行改良,引进作业成本法,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将成本管理模式运用到企业运营的整个过程,以实现真正的成本控制和优化。

第二、改革成本管理手段。科学、合理的成本管理手段是保证成本管理信息准确性和实时性的前提条件,也是宏观实现成本管理目标的基础,服装企业应结合市场行情和企业实际不断调整和革新企业成本管理手段。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企业在进行成本管理时,亦可结合科技设备,如引进成本电算化管理和成本网络化管理模式,这一方面可以提高企业成本管理的效率,节约管理成本,另一方面,计算机等电子设备的运用,能很大程度上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同时,也利于数据的同享与整合。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实行ERP管理就是一种成本管理手段。

总之,企业的成本管理已完全超越传统核算、产品成本管理的范围,必须意识到(1)企业成本管理必须以“战略”为统领、以顾客为导向,以价值链分析和流程式优化为基础,以获取有竞争力的总成本为管理目标,最终实现企业长期竞争优势。(2)对实现企业战略、关键成功因素等所涉及的成本信息,进行确认、计量、收集、分析与报告,为决策、规划与预算、管理与经营控制、财务报告等提供全方位的支持。(3)成本管理是一种全员、全流程的管理,涉及市场与客户、研发与设计、采购、生产制造、服务等各个环节和管理领域,同时以跨组织、跨职能团队间的分工协作为组织支撑。

参考文献:

[1]潘香宇.企业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