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教学范例6篇

软件教学

软件教学范文1

【关键词】教学软件;教学系统设计;软件工程;开发模式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7―0049―03

当前国内的论著和教材中提出的教学软件设计与开发模式大体可以归为两类。一类是对教学系统设计模式修改而来的,如对ADDE模式的修改;另一类是在软件工程的线性开发模型中插入教学设计环节的,例如“项目定义教学设计系统设计脚本编写素材准备软件编辑试用评价产品出版”。这两类模式都忽略了教学设计与软件工程的内在联系,不能很好地指导教学软件开发。

教学软件既是一种教学材料,又是一类应用软件。作为教学材料,属于教学系统设计的对象,作为应用软件,是软件工程的产品。 因此教学软件开发过程中有两条并行交叉的过程。本文在分析开发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两者结合的开发模式。

一 教学软件开发过程分析

1 教学材料的系统设计

在教学系统设计中,教学材料的开发是放在整个系统中考虑的,是一系列的相关分析和决策的结果。

教学系统设计有多种模式。图1所示的是美国学者迪克(Walter Dick)和凯里(Lou Carey,James O. Carey)提出的模式,这个模式有广泛的应用。

对于整个设计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分析阶段和决策阶段。分析阶段的结果是编写出绩效目标。以绩效目标为依据,设计者开始做出的决策,形成如下的设计文件:

评价学习的试题和量表;

教学内容和活动的顺序与组织方案;

教学材料和教师手册的初稿;

对教学和教学材料的形成性评价方案;

对教学和教学材料的总结性评价方案。

2 教学软件产品的开发

教学软件产品的开发要遵循软件工程的规律。软件工程是“采用工程化的原理与方法对软件进行计划、开发和维护。” 目的是提高软件开发的效率和可靠性。软件开发的基本模型如图2。

这样的线性过程不适合于教学软件开发。首先这种模型是以编写程序代码为中心的,而教学软件除了程序代码,还有大量的媒体元素,如图像、动画、音频、视频等。这些元素的制作是与程序编写并行或交叉进行的,该模型反映不出媒体制作的工作过程。其次是在教学软件设计的初期,由于教学本身的复杂性,设计者不可能完全确定设计的细节,不可能在分析阶段解决所有的分析问题,经常需要在开发过程中修改他们的设计,该模型没有考虑到开发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在对软件开发模型改进的过程中,人们提出了快速原形法、增量模型、螺旋模型等,这些模型的共同特点是把软件开发看作多次循环改进的过程,在多个循环过程中有多次的评估和修改,或是从软件的核心逐步丰富。图3示意了原型法与螺旋模型结合。无论是哪种模型,都有软件开发的基本步骤:分析、设计、开发、测试。

3 教学系统设计与软件开发模型的结合

教学软件与管理软件、工具软件等功能性商用软件最显著的不同,是不能用“功能”来衡量。例如一个文字处理软件,如果测试者能够用软件录入文字,实现任何格式的排版就表明该软件的功能实现了,而教学软件无论运行多么流畅,严格地讲都不能说它具有了功能,因为教学软件的作用效果,不是自身表现出来的,这是具有不确定性的。因此对教学软件,开发是否成功要看教学性,而不是“功能”,而教学性要靠教学系统设计来保证。

无论是从教学系统设计的角度,还是从软件工程的角度,教学软件开发过程都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设计阶段,一个是开发阶段。两个阶段之间有反复调整修改的环节。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和方法,主要应用在设计阶段,以实现软件的教学性,为开发提供蓝图。软件工程的思想和方法,贯穿整个设计和开发过程,但重点是开发阶段的组织与管理,以实现软件的技术性能。一个好的教学软件开发模式,应该以教学系统设计为基础,结合软件工程的思想和方法。对这种结合可以用图4示意。该图的内圈表示教学设计过程,外圈表示软件开发过程,两个过程是同时启动同步进行的,交织成一个软件开发循环周期,但是在各个阶段两者的重要程度和工作任务的分量不同。

二 教学软件开发模式描述

1 模式的构成

该模式是借鉴美国学者Stephen M. Alessi和Stanley R. Trollip提出的模式,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和我们的工作经验提出来的,见图5。

这个模式在整体上是软件开发的螺旋模型中的一个周期,也可以看作增量模型的一个构件的实现过程,这取决与软件开发的任务和条件。这个模式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适合教学软件专业开发,也可供学校的教育技术人员和各科教师制作课件参考。

设计与开发模式有三个要素和三个阶段。三个要素是标准、评价和管理,三个阶段是计划、设计与开发。三个要素始终与三个阶段相互作用,是指在制作的全过程中都要注意,是全过程的活动原则,保证项目的成功。计划和设计两个阶段用环形表示阶段内部有反复的修改,开发阶段用竖的框架表示多项工作可能会并行或交叉开展。

这个模式涉及到开发者和用户两个方面,开发者包括教学设计人员、教学与培训专业人员、媒体素材制作人员和美工人员、程序编写和测试人员、项目管理人员等。在专业开发中,用户是指接收产品的客户,如学校、培训机构或出版商。在学校或培训机构内部开发时,用户是指使用软件的教学者,通常是教师。

2 模式的特点

(1) 基于标准的过程

从项目一开始,开发者与用户等共同明确软件最终产品所有方面的一致的标准,每个开发人员都知道应该怎么做,始终坚持确定了的标准。

(2) 实证的方式

全过程是初步设想、评价、修改的反复循环,直到最后完善。在计划和设计阶段需要完成两个原型,体现了原型法的思想。软件开发虽然有理论指导,但是最保险的还是不断地试验修改,直到合适为止。在全过程中坚持按标准评价,既不拔高也不降低。

(3) 全过程管理

软件开发中有一种现象是偏离原定方案,到了最后又耗费时间、人力和财物进行修改。好的项目管理能保证方案实施,坚持既定标准。

(4) 重视决策阶段

该模式中把计划与设计分为两个阶段,在全过程中花费较多的时间,意图是制作人员多花一些时间讨论,提出初步设想,做出正确决策,然后进行技术实现。这样不仅能少走弯路,提高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能开发出体现教学设计魅力的软件,而不是炫耀技术水平和艺术效果的展品。

(5)倡导集体协作

全过程贯穿了集体协作的工作方式。首先是因为设计与开发所需要的技能与知识不是一个人能全部具备的,决策需要集思广益,需要有各方面专长的人合作;其次是协作方式能够在参与者共同监督下,保证原定的标准与方案。

3 模式的要素

(1) 标准

标准是一个好的项目的起点和基础,规定了开发人员持续努力所要达到的质量。在典型的情况下,一套标准来自两个方面。第一,是由开发人员提出来的,开发人员都应知道质量标准,并且在全过程中遵守;第二,是由客户或教学人员提出来的,往往比较具体,例如规定了总体印象、内容详细的程度、字体、颜色等等。来自两方面的标准一般是不会冲突的,能够协调为一套标准。

(2) 评价

标准只有在软件开发中坚持才有用,这就要求对所做的每一件事进行评价,每个人员也必须执行标准,以标准来衡量自己所做的工作。如果等到项目接近完成时,才来看是否应用了标准,既不现实,也没有用处。

进行全程评价关系着项目的质量,通过设计与开发过程中反复的设想、试验、评价、修改,使每一步工作都符合质量,则最终的产品才能具有高质量。

(3) 管理

成功与不成功的项目的差别很大程度上在于管理。对整个软件开发项目的资源、经费、时间等要从始到终严格控制,进行的良好管理,否则项目容易偏离预定计划和标准。加强项目管理,首先是要制定好计划,其次是要做好监控工作,最后是要保持项目组成员之间以及与用户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4 模式的阶段

(1) 计划阶段

计划阶段奠定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项目的基础,形成总体设想,以保证项目各方面顺利进行。

计划阶段应确定项目的目的,也就是学习者完成软件学习后应掌握的知识、技能及应形成的能力、态度等。目的的确定涉及到教学内容范围,学习者的起点知识技能,以及一般特点。明确工作的限制条件也是必要的,例如运行软件的计算机环境,用户对信息呈现的特殊要求、软件内容的指定范围等。

计划还包括收集资料,明确所需要的资料是否都能得到,能否改编或自制,如果有些资料不可能解决,决定是否需要改变软件的内容。计划阶段应开展头脑风暴活动,项目组成员共同讨论,形成对软件的内容、结构、外观、风格等方面的初步设想,用原型或文字描述出来。在这一阶段需要频繁地与用户沟通,应编制一些文件,包括项目说明、计划书、项目标准等,使项目管理有章可循,并得到用户认可。

(2) 设计阶段

设计阶段进行软件的教学内容的组织,明确软件的教学目标,形成对软件的具体描述,为技术实现提供指南。

设计是软件开发的核心阶段,时间用得最多。在这一阶段,要综合应用教学理论,使用控制与交互的各种方法,体现信息呈现的要求。在设计过程中,制作人员之间,以及制作人员与用户之间,要继续交流,对软件最终的样式达成共识,完成原型和设计文件。

(3) 开发阶段

开发阶段使设计的结果最终转化为实际的产品。

这一阶段要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包括硬件设备和工具软件,利用和改编现有资料,制作文本、图像等多媒体素材,用编程或创作软件集成软件,经过多种不同水平的测试和试用后,最终完成软件。并且安排软件的总结性评价。

在开发阶段,素材制作、软件编程、手册编写等多项工作往往是并行或交叉开展的,素材创作和程序编写人员是工作的主体,但设计人员和用户仍以不同的角色参与制作过程,同时又在动用所有的技术资源,因此组织管理和质量控制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 张军征.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原理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软件教学范文2

关键词:跨学科教学;生物多样性调查;软件;iNaturalist

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正处于飞速发展之中,其中较为完备的有中国自然标本馆、甘肃生物多样性数据平台及监测网络、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以及“台湾生物多样性网络”等,但这些图像或样本的呈现方式都是静态化或过于专业化,给初学者阅读和认知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笔者通过调查发现,目前,中国应用市场相关软件或微信小程序均有拍照识图功能,虽有助于师生借此识别一些不认识的动植物,但给科学性调查带来了一定局限性。例如,科学性调查不但对图片拍摄的分辨率要求高,而且对特征识别度的要求也高,否则会出现错误识别情况。为解决以上问题,笔者试用了不同应用软件,发现iNaturalist软件能很好地建立起地理与生物之间的联系。该软件的一大优势是,它并不是通过简单的数据处理分析给出一个结果,而是由全球生物多样性学者共同对你所拍照片进行鉴定。当对鉴定有异议时,可以在图片下方进行讨论。也就是说,不同地区的生物将会出现在不同的经纬度,并由生物学家进行辨识。据此可知,该软件具有很强的互动性与实时性。

1iNaturalist软件的简介

这款软件是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生NathanAgrin,JessicaKline和Ken-ichiUeda3人基于对自然观察的热情而联手开发的,目的是将专业研究者与公民科学家连接起来,同时让业余观察者随手记录的资料成为生物多样性研究的重要来源。例如,当用户上传一张动植物照片时,就有许多自然科学家和博物学家对此进行鉴识,这是iNaturalist回馈机制的具体表现。在鉴识过程中,专家一般围绕清晰度、研究价值等方面对用户上传的图像数据进行严格的筛选与审核,如满足条件就会共享到GBIF(GlobalBiodiversityInformationFacility,全球生物多样性数据共享系统),从而成为未来研究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数据。该软件支持多国语言,使用者可以选择简体中文。

2iNaturalist软件的使用

使用者将观察记录到的照片提交至平台,如照片左上方标识为“RG”即为研究级(ResearchGrade)照片,将共享至GBIF。上传者可以选择是否定位自己所拍摄照片的经纬度与拍摄时间(位置可选择关闭按钮,即可隐藏坐标),以此实现坐标共享;也可以欣赏其他国家观察者拍摄的特有物种,以便扩大学习者的知识面。当观察者上传的图片被鉴定完毕后,将自动归入所属生物分类阶元。iNaturalist软件的操作界面如图1所示。

3iNaturalist软件的回馈机制

对于iNaturalist软件的回馈机制,图2所示给予了直观描述,笔者在此不再赘述。

软件教学范文3

软件开发技术发展迅速,软件管理出现了新的概念,教学内容也要与时俱进,不然无法满足社会需要。通过分析IEEE最新的软件工程知识体系进行组织教学内容,使得学生学习之后继续深入学习软件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1)基础部分:课程知识包括IEEE的软件工程知识体系(SWEBOK),有软件需求分析、软件的程序设计、软件开发代码实现、软件的测试(白盒黑盒)、演化过程、过程质量、配置管理等核心内容。(2)应用部分:包括如今常用的开发过程、程序开发的技术方法和UML语言,教学内容加入企业实践和案例教学。(3)实践部分:教学以开发团队的方式开发一个软件系统,学生从开发软件的过程体会软件工程思想,学习和运用软件工程知识解决软件开发出现的很多问题。

2研究认知规律与学生心理,强调案例化教学和探索式学习

《软件工程》的知识是根据很多软件开发过程中提炼出来的,对于缺乏软件开发经验的学生来说只是简单的讲授课本上的知识会让学生理解不了。所以,首先收集软件开发案例,然后将好的案例放到平时的理论课程中,学生通过了解软件开发过程掌握软件工程的思想和方法。教学过程应该注重鼓励学生探索学习知识,启发学生自己想办法查阅资料,最好能够和软件企业的开发人员聊天接触开发知识,体会一个工程师的工作。老师上课的时候喜欢“一言谈”,这样教学不受学生喜爱,如果增加课堂上的互动,可以使得教室内气氛活跃、宽松,积极启发学生多问问问题,针对问的比较多的问题进行专项训练和专题报告。介绍学生了解网络课程和网络中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学习。利用网络聊天工具,创造机会和学生多交流,引导他们思考讨论软件工程的问题,这样的话,老师由知识的灌输者成为学习的引导者,学生学习兴趣会提高,学习效果也得到了提升。

3根据课程特点结合实际开发因素进行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本课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要求学生以开发团队(一个团队通常由3~5人组成)的方式开发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软件系统,侧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一个软件开发项目全过程。课程实验项目的软件开发过程分成实验准备、分析设计、编程测试和软件交付等部分,具体要求如下:(1)准备实验:实训课堂中学生首先接触到一个软件描述,内容很简单。学生自发的联系队友组成一个团队,并且制定开发计划。(2)分析设计:开发团队根据软件描述实现需求分析,最终形成需求分析规格说明。软件需求规格说明完成后,设计软件系统的总体框架,分模块完成,每个团队都将得到开发任务,最好能够实现竞争性开发。(3)编程测试:得到任务的团队,实现项目开发包括文档,测试和调试代码。(4)软件交付:团队集成的完整系统交给老师验收。

4研究软件工程环境

提供一个软件开发项目对学生来说是不够的,他们还需要一个符合软件工程的开发环境,在这个环境里面体会软件工程的思想和方法,怎样这样一个学生喜欢效果好的软件开发工程环境呢?通过研究软件工程应该具备的基本要素,软件工程工具的使用引入课堂中来,特别是课程实验项目中,学生可以使用管理工具,他们会发现各种制品控制在有序管理之下,使用他们建模和测试进行软件分析、设计和测试效果要比没用他们好很多。老师认真编写规范的实验指导书,包括开发过程模型、系列文档模板、软件编码规范、段评审标准等,使实验和实践环节规范有序,改变了学生以往突出个人技巧的杂乱过程。

5结论

软件教学范文4

关键词:软件工程 主流程线 案例教学 扩散思维

软件工程的概念是为有效地控制软件危机的发生而提出来的,它的中心目标就是把软件作为一种物理的工业产品来开发,要求采用工程化的原理与方法对软件进行计划、开发和维护。软件工程是一门旨在开发满足用户需求,及时交付,不超过预算和无故障的软件学科。软件工程的主要对象是大型软件,它的最终目的是摆脱手工生产软件的状况,逐步实现软件开发和维护的自动化。

鉴于软件工程产生的背景、目标和宗旨,对这门课程的教学,我们从以下方面来探讨其教学方法。

一、把握软件工程教学的总体思路是教学的关键

1.引导认识软件工程的重要性

软件工程虽然是一个年轻的学科,但它具有鲜明的实践性,近年来在计算机领域中,它的地位越来越显得重要,不仅大型软件项目离不开它,就是一般的,甚至小型软件项目,也必须运用它的概念、原则和方法。软件分析人员、软件设计、编程、测试、维护人员,以及软件管理人员都必须很好地掌握软件工程知识,才能适应岗位工作的要求,特别是在当前,软件产业已经被中央、各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当作国民经济中新的增长点的形势下,软件工程更加受到重视,同时,事实也一再表明,不掌握软件工程知识,不按照软件工程的要求去做软件项目,提供给用户的产品只能是低质量的,难于维护的。

2.归纳软件开发的主流程线

在软件工程教学过程中,把握软件开发的主流程线是软件开发的基础,其不仅能使我们掌握其学科目标和宗旨,而且能为我们今后开发软件项目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我们知道软件生存周期是指一个软件从提出开发要求开始直到软件报废为止的整个时期。一个软件开发得好不好,质量高不高,从其生存周期可以得到体现,高质量软件经得住考验,是经久耐用的。软件开发的过程直接体现在软件生存周期中,对软件开发过程的研究成果要确保软件设计的可行性。总揽软件工程教材,我们归纳软件开发主流程线,即从“需求分析”到“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产品提交”,最后到“维护”阶段。同时掌握好这几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和工作是开发好软件的基础。

3.帮助扫除软件工程学科中的文字障碍

所谓文字障碍指的是在软件工程课程中涉及或在其教学过程中经常运用到的专业术语、概念的应用或表达。比如什么是软件危机,软件生存周期的概念是什么,软件生存周期模型有哪些,需求分析讲的是什么,什么是结构化分析方法,如何用数据流图来表达系统的功能,数据字典是用来做什么的,软件设计的基本原理是什么,软件开发的增量模型又是什么,利用面向对象的方法需要建立哪些模型,它们分别的侧重点是什么等等。这些都是要在教学过程中扫除的文字障碍。掌握这些术语、概念的应用或表达,可以通过平时的锻炼、记忆或下面我们要讲到的通过实例教学加强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并掌握方法和原理。

二、对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关键环节采用案例教学

制作一份需求规格说明书,其主要的填写要求抽象成模板的形式如下:

1.背景

①待开发的产品的名称;

②本项目的任务提出者、开发者、用户及实现该产品的单位;

③该系统同其他系统的相互来往关系。

2.系统定义

①项目来源及背景;

②项目要达到的目标,如市场目标、技术目标等;

③系统整体结构,如系统框架、系统提供的主要功能,涉及的接口等;

④各组成部分结构,如果所定义的产品是一个更大的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则应说明本产品与该系统中其他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为此可使用一张方框图来说明该系统的组成和本产品同其他各部分的联系和接口。

3.应用环境

①设备环境;

②系统运行硬件环境;

③系统运行软件环境;

④系统运行网络环境;

⑤用户操作模式;

⑥当前应用环境。

4.对功能的规定

①功能编号;

②所属产品编号;

③优先级;

④功能定义;

⑤功能描述。

5.对性能的规定

①系统响应时间需求;

②系统开放性需求;

③系统可靠性需求;

④系统可移植性和可扩充需求;

⑤系统安全性需求;

⑥现有资源利用性需求。

通过对上述需求规格说明书实例的讲解,我们不仅要学会掌握这种文档的书写格式、规范和原则,而且还要学会其他比如概要设计说明书的写法,详细设计规格文档的写法,编码文档的写法,测试计划文档,测试设计,测试跟踪,测试总结,产品提交手册,软件维护过程文档等的写法。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进行演练,使其真正达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的目的。

三、对软件工程中的相关知识点采用扩散思维教学

所谓扩散思维是指使学生的思维不仅仅局限在某一点上,而是针对相关知识点的拓展,从而产生新的思路和方法的一种思维形式。由于每一门课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因此要想很好的把握该课程的教学,其教学思路应该有所延伸。比如说软件工程课程中多处涉及到数据结构、数据库、操作系统等的一些知识和概念,我们除了在课程教学顺序上将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等课程排在软件工程课程之前教学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还应该有新的思路供学生参考和启发学生思维。

参考文献:

1.软件工程案例教程/韩万江编著.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5

2.软件工程/史济民等编著.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2(2004重印)

3.软件工程.全国高等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组编

软件教学范文5

微课是以视频为主要媒介,记录教师在某一特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教学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的教学活动全过程。微课教学方法的优点是:制作简单,教学时间较短,主题突出,内容具体,方便传播,知识点针对性强等。微课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得传授知识的方式不仅局限于课堂,学生还可以通过整理自己的零散时间来进行学习和复习。利用这些微课的优势,可以将微课渗入到建筑软件教学环节中。例如可以使用:讲授法、启发法、演示法、练习法、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等等方法来进行微课教学设计。

2常用的建筑设计软件和这些软件的教学特点

建筑设计常用的软件有CAD(ComputerAidedDesign,计算机辅助设计)、sketchup、3dsMax、photoshop等等。如果涉及到制作建筑动画,后期处理还会用到如AfterEffects、Premiere、SonyVegas等视频编辑软件,以及近两年兴起的用来制作园林景观和建筑动画的建筑可视化软件lumion也受到广大设计师的热捧。笔者所教授的课程涉及多个建筑设计软件,从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看,归纳出以下几点课程的教学特点。(1)由于软件教学的实操性特点。学会一款软件的前提是需要上机反复操作,才能达到熟练运用的目的,因此,这些课程都是在机房进行教学。师生每人一立电脑。(2)每款软件都具有多个工具和命令。首先要学会熟练使用单个命令,最终到集合多个命令来完成设计任务。(3)这类课程常用演示法来进行课堂教学,老师先上机演示工具使用的方法和技巧,然后学生自行操作练习。(4)软件学习的独有特点:一段时间不使用软件,就会生疏甚至遗忘,如果学会了一款软件却不经常去用它,慢慢的就会遗忘。所以软件学会了还需要要经常使用。如果一段时间不使用这款软件,需要复习甚至重新进行该软件的学习,才能再次掌握。

3建筑设计软件课程中的微课设计

由于建筑软件教学具有上述几个特点,针对这些特点,我们可以灵活将微课穿插到课程教学环节中。笔者认为,微课非常适合建筑设计软件课程的教学最大的原因在于,通常老师教学过程中上机演示只能演示1到2遍,有的学生可能在老师短暂的示范操作时并不能马上看清楚和掌握操作要点,或者是老师演示当时看清楚了,但是过后很容易忘记操作步骤。微课正好能解决建筑设计软件课程教学中遇到的这个难题,对于课程教学当中需要演示操作的知识点都可以利用微课来进行教学。比如,以sketchup软件课程教学来举例。根据sketchup软件的学习特点。我们可以把微课和传统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优势,使微课和课堂教学相辅相成,最终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具体说,sketchup软件教学可以利用微课完成教学环节的一部分内容,另一部分内容可以运用传统的课堂教学完成。笔者进行如下教学设计,前四点可以利用微课完成,第五点和第六点在课堂上完成。(1)情景引入。由教师展示我们若是学会某个软件工具或命令可以做出什么样的建筑模型,通过教师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明确学习的目的。(2)操作演示。教师进行工具使用方法和技巧的演示。(3)布置任务。让学生使用这个工具命令来完成一个模型的制作。(4)自主学习。学生自由上机操作完成模型制作。(5)课堂讨论。学生分组相互讨论在模型制作过程中遇到的常见问题,探索模型制作过程中可以用到的快速建模的技巧和方法。(6)效果评价。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答疑。对学生总结出的方法和技巧进行归纳,对学生自主学习完成任务的效果进行一个点评。

4建筑设计软件课程的微课教学模式的效果总结和可行性分析

软件教学范文6

今年4月份,美国出炉了一份重要的研究报告,它的结论是:教学软件对学生提高成绩并没有多大的作用。这份报告震动了美国的政府、学校和信息技术企业。

虽然我们不必拿美国的这份报告来否定我们已经做出的成绩,但我们必须要反思的是:我国的教学软件到底发展得怎样?在教学软件看似平静的水面下涌动着什么暗流?为什么走过8年的教育信息化,竟然拿不出一个可以和用友、东软等媲美的软件企业?下一步,我们又应该如何完善教学软件的开发和应用?这都是教育信息化无可回避的问题。

科利华的黯然退场,是教学软件业陷入困境的一个信号,还是一次偶然事件而已?但不管如何,自从科利华之后,再没有出现像它那样炙手可热的教育软件企业。

1999年,是教育信息化历史上难忘的一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从那一年开始,教育信息化在国内迅速变得炙手可热,其建设现状可以用“轰轰烈烈”来形容。

但是,从2005年之后,教育信息化的声音开始变小、变少。在今年年初的一个会议上,一个在教育信息化领域比较知名的厂商对我叹气说:“现在没什么热点,我们市场也不好做。你们媒体能不能多探讨探讨现在的教育信息化怎么做。”

此后,教育信息化的兴奋点依然式微,直到今年4月份,美国出炉了一份据说是通过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相关研究得出的报告,它的结论是:教学软件对学生提高成绩并没有多大作用。

《华盛顿邮报》直言不讳地说:这份企盼已久的报告无异于给了教学技术一记耳光。

让教育技术无颜的报告

这件事的来龙去脉是这样的。据《华盛顿邮报》报道,由于美国各校都想方设法达到布什总统颁布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规定的考试标准,教学软件行业在美国风生水起。

这些软件包括时髦的视频软件、强度很大的练习软件等。美国在2004年~2005年期间对全国132所学校的9424名学生使用的15种阅读和算术软件产品进行了评估。这是美国规模最大的一次相关研究,它根据标准化考试中的成绩对使用这种技术的学生与不使用的学生进行比较。结果是,使用与不使用的学生成绩相差无几。

洛杉矶一所学校的校长罗尼•伊弗雷姆说:“我简直难堪得不愿接受这种现实。在听到这种结果时,我们说:‘这不可能是真的’。”

美国的业内人士则淡化了这份报告的重要性,并将问题归咎于没有对学生就软件的使用进行高质量的培训。美国教育部官员约翰•迪西说,软件并非魔药。“任何技术本身都不能提高价值,仅仅使用软件是不可能提高学习成绩的。”美国软件和信息行业学会教育政策部主任马克•施奈德曼说,另一些研究测试表明这种技术是有效的。但是他又表示,那些测试的规模和强度没有达到联邦政府规定的标准。

校方也有自己的观点。伊弗雷姆说,应把问题归咎于学校的教学制度,因为老师还没有为使用这种软件做好准备,而且未受过良好的训练。

美国的教育背景和我们不同,与之相适应,美国教学软件的设计理念、应用模式和我们也不尽相同。我们教育信息化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能推进教育尽快实现跨越式发展,缩小数字鸿沟,实现教育公平,提高中西部地区的教学水平。教学软件以及其他教育软件的发展对我们的教育信息化进程起了重要作用,因此,我们不必拿美国的这份报告来否定我们已经做出的成绩。

但是,从美国对自身教育信息化的反思态度,我们能学到什么?我们是否可以用一种富有责任心的态度来扪心自问:教育软件行业到底发展得怎么样?在它看似平静的水面下涌动着什么暗流?现在以及今后的教育软件,还能对教育起到多大的作用?为什么在企业信息化、电子政务的建设过程中都出现了软件的巨头,而已经走过8年的教育信息化,竟然拿不出一个可以和用友、东软等媲美的软件企业?谁,扼住了教育软件业的咽喉?

买与用分离是最大的杀手

自1991年诞生第一家教育软件公司以来,16年间,中国教育软件企业风起云涌,朝起朝落,前赴后继。在中国本土,一共孕育了200多家企业,知名一点的包括:科利华、翰林汇、鹏博士、腾图、洪恩、浙大网络、清华泰豪、清华同方思科、安博、百年树人、中教育星、广州唯一、K12、国之源、校际通、TCL教育、华纳信龙……

然而,时间走到2007年,其中的不少软件企业已经物是人非。其中最有名的当属从2005年12月31日起股票终止上市的黑龙江省科利华网络股份有限公司,这个曾荣获无数荣誉的明星软件企业以黯然退场告终。大浪淘沙,能够在硝烟弥漫的市场中坚持并且占有一席之地的,只有少数一些厂家。

从产业的角度来审视教育软件,它是一个巨大的行业,看它是否健康,要看它是否形成了健全的市场体系。如果从这个角度去看这几年的教育信息化,应该说是不成功的,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它并没有形成健康的教育信息化市场体系。

北京师范大学的余胜泉博士对教育信息化怀有爱之深、憾之切的感情。他曾经撰文认为,中国的教育信息化市场是一个典型的以自给自足为主导的“小农”市场,其主要表现在缺乏旗舰性引导企业,采购与使用分离,形成了市场负激励和市场偏差。

余胜泉把目前中国教育软件的市场形容为“如过江之鲫”,其根本原因在于市场竞争的无序性。由于现行的采购权大多集中在各级电教馆或信息中心,决策采购者(教育局、学校领导)与教育信息化使用主体(教师)分离,厂家只向采购者负责,不对使用的老师负责。由于缺乏直接使用者的监督与需求,使得大多软件的竞争都在花哨的界面上以及非市场手段上,很少有厂家真正去一线跟踪具体的教学和管理,也很少有人关心卖出去的软件究竟在实际教学中如何使用,各厂家产品也严重的同质化。由于市场中出售的各种应用系统很多都没有实际作用,采购时真正的用户又没有机会参与来区别产品的优与劣,所以厂家只能在市场上拼价格、拼无用的功能堆砌、拼非市场的手段。另外,还有一些有非市场背景的公司介入到市场,使得资源主要不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和产品服务质量来决定,而是由人脉等非市场因素决定,严重扭曲了市场的导向信号。

这样的软件,又能在多大程度上有助于提高教育水平和学生素质?长此以往,将造成经济学上著名的“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随之而来的是具体用户在实施项目时严重受挫,反过来影响后续投资,如此形成负循环,再放任下去,就有可能终结这个市场。

不专业 不合作 不成大器

在制造业信息化、电子政务建设中,自己开发软件的还是占少数,毕竟用户不够专业。少数的自己开发也影响不了软件的市场。但在教育领域,由于诸多因素,例如学校感觉到教育软件不好用,或者学校觉得自己人才储备充足,所以相当一部分的学校自己开发软件。

不少大型的教育机构,比如大学,对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专业性认识不足,委托学校几个计算机老师开发系统、建设资源,结果往往是花费了几年的时间,也出不了什么大的成果,只能有些表面上的应用,而且累计投入巨大,不可持续发展。这种开发的不专业影响了教育信息化的效果。

在其他的信息化领域,还能看到一个常见现象,那就是合作。企业为了获得更大的发展,强强联手,或者采取优势互补的合作方式,共同应对用户的需求和市场的竞争。

但对于教育信息化企业来说,通常的现象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缺乏诚信,相互模仿,没有形成产业链上的合作体系。产品往往是大而全:教学平台、管理平台、资源库、信息平台、邮件系统、教师培训等无所不包,但没有专业的核心的领域。看到一家公司出了一个新产品,马上就跟风上同样的产品,造成产品同质化。

从技术上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从教育上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开放、共享、交互和协作”8个字,然而这8个字却是当下的教育信息化所不足的。

可以说,在目前的教育软件市场,博弈的双方都是失败者,其直接后果就是大大延后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归根到底还是体制

无论是教育信息化市场上存在的企业不专业也好,采购与使用分离也好,其实都是一个表象。教育信息化的困境,只是那些厂商造成的吗?非也。如果要归结到深层,只有两个字――体制。

首先,是体制限制了投入。

从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规律以及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来说,教育信息化建设并非一次性建设工程,没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没有长期的发展规划,都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信息化应用的效果。但是对于一个学校或教育行政机构来说,信息化建设受财务预算的限制,不可能一下子投资几千万元,把未来10年、50年信息化的事情都做完。

即使有投入,投入的比例也不对。教育信息化的投入涉及到硬件、软件、教学资源、教学技术的培训、管理模式和制度的建设、应用的推进,还包括运营服务和教育技术标准。但一些学校往往只重视硬件建设,忽视软件系统建设,把绝大多数资金投入到硬件设备配备上,而信息系统、信息资源建设又跟不上,造成大量硬件资源的浪费,不能发挥与其代价相称的教学和管理作用。

其次,是体制带来了分割。

目前,教育信息化的应用系统,大部分是以教育局的科室或者是由基层中小学学校为单位来组织的,在大学里,也基本上是按院、系、所或处室来组织,都是在本部门、本地区内部,按照行政层级的组织要求实施的。跨地域、跨部门、面向相互衔接的多部门协同业务流程的应用系统,往往由于部门的条块分割和管理上的原因难以组织和实施。这都大大制约了教育信息化的深层次推进和应用。

幸运的是,教育部有关领导还是清醒地认识到目前面临的难题,也做好了艰苦改革的准备。教育部科技司娄晶处长认为,推进我国教育信息化健康科学、持续地发展,是今后下一步工作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要进一步推行有关机制的深化和改革,这改革的任务从教育部到各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到各个学校都是难题。教育信息化最终的目的是要用最小的投入得到最大的回报,也就是性价比最好,其中机制和标准起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今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路还会非常艰苦和漫长,甚至会有很多的曲折,但是相信一定可以齐心协力把教育信息化推向更好的境界。

写到这里,或者可以部分地回答教育软件业为何陷入低谷,教育信息化缺乏兴奋点的原因。但是,越是思索,越发现因素之多,纠缠之乱。很多事情互为因果,互相影响,陷入一个又一个的循环。要摆脱这些循环,也许需要从根本上突破:以学生为中心,而非以老师为中心;以应用为中心,而非以建设为中心;以可持续发展为中心,而非以业绩、数字为中心。只有这样,教育信息化的现实效果才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掘,实现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也才会有更好的基础和更大的空间。

链接:中美教育信息化的部分比较

对教育技术的研究

美国:近几年来,网络教学及远程教育成为美国研究的热点,把网络教学的设计原则、网络教学系统设计方法作为主要研究方向。研究中也涉及到网络教学优缺点分析、教师和学生的交流、网络教学中学生动机的研究及道德问题研究等多个侧面。视频会议系统的利用与研究、利用多媒体构建新的教学环境等研究也比较活跃。“教师培训与教育技术”构成了中小学教育技术研究的主题。

中国:结合我国教学实际进行教育技术研究,构成了我国教育技术研究的主流。研究的热点问题是多媒体技术、教学设计、远程教育等,目前大多数研究仍然以课堂教学为基础。

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网络教学及远程教育发展迅速,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广泛普及,逐步打破了课堂教学的模式,以学为主,从学生角度出发的教育技术研究逐步深入发展。

教育资源的建设模式

美国:主要是利用信息技术公司的力量进行制作,其一是学校教师做好资源的教学设计,由多媒体公司进行制作;其二是众多的信息技术公司为了自身公司的发展,对技术人才的培训进行了大量的投资,建立了丰富的具有教育职能的网站,制作了大量的教学资源;第三,美国许多大学都设有网络教育学院,主要的教学形式是网络教学,其教学资源是由学院组织根据课程设置建设的。

上一篇函数教学

下一篇语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