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专业范例

软件工程专业

软件工程专业范文1

关键词:设计模式;中外合作办学;软件工程专业;课程设置;教学研究

自2017年2月以来,国家教育部实施开展并积极推进了新工科建设[1]。新工科旨在培养高精尖创新型应用人才,是传统工科中,具有前瞻性和时代特点的学科。同时,新工科区别于传统工科教学模式,更加注重于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的培养。此外,软件工程专业的工程认证是根据华盛顿协议通用工程认证标准进行认证,具有法定性、权威性、唯一性等重要价值。工程认证能够为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发展提供驱动力,为新工科软件工程学科发展助力。现阶段,在高校软件工程专业的开展过程中,设计模式课程属于高级软件开发课程。一方面,这门课程对于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较高要求,在课程教学方面更要求结合高级软件程序开发实际应用。另一方面,它对于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学习而言,需要具备过硬的基础理论知识。然而,高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并不具备完善的教学资源,学生对软件工程专业的掌握通常关注在理论层次,而缺乏软件的开发应用实战案例,以提供学习、参考。因此,现阶段的软件工程专业设计模式,作为学生专业理论和实战要求较强的课程,在实际开展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本文通过对金陵科技学院与昆士兰科技大学的合作办学项目中,中方和外方能够在软件工程教学过程中的优势互补进行阐述,讨论中外合作教学下,中外文化融合、国际化专业语言导入和丰富的实战教育资源,进而能够为设计模式课程带来的改变和提升。由此,本文对设计模式课程现状问题的改善,以及课程的实际开设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1软件工程专业设计模式课程的现状与挑战

1.1设计模式课程的定义与组成

1)定义设计模式课程属于高级软件开发课程,是在编程基础上进行的发展和应用。设计模式是一套可以反复使用,经过大量编程开发、算法设计的经验总结。通过设计模式的实践,可以使得程序编程中的重用代码,更容易被其他开发者理解,从而提高编程代码的准确率和可靠性。因此,设计模式可以看作是一种具有共享性的设计经验和技术。2)组成当前,设计模式课程主要的组成要素包括:软件研发设计模式、重构、软件架构模式这三个方面的教学。设计模式教学中应强调通过关键词的方式,对24种软件设计模式进行简单描述,便于开发人员更好地理解。这种方法将原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进行描述,进而更好地确定模式所应对的环境和应用动机。重构主要通过调整代码段,对软件的性能和质量进行优化,将设计模式的组成成分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描述[2]。软件架构模式的教学内容在设计模式课程中尤为重要,需要通过对软件系统进行分析构建,完善基础软件的开发搭设框架,以更好地服务于大型软件的设计、开发。设计模式在特定环境下,采用通用模版软件设计,对问题提供一套有效的解决方案,进而通过该方案将问题对象和类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反应。以上这些教学内容,均需要学生进一步对程序原理进行掌握,从而在对大型软件工程的实战开发中得到更好的能力发挥。

1.2设计模式课程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现阶段的高校设计模式课程中存在着大量的问题和挑战。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新兴技术和开源软件的兴起,设计模式研究无疑是软件工程发展的重要方向。但是,由于我国对于这些新兴技术中的核心技术掌握的还比较少,实战教学缺乏教育资源,致使设计模式课程的教学实践大大降低,这就导致了软件工程的设计模式课程较难得到发展及提升。同时,对于国外的软件工程而言,在高新技术和前沿科技为驱动力的国家,具有得天独厚的技术资源,能够用于设计模式专业的教学和应用研究之中。国内外软件工程专业中,以实战为重点的设计模式课程间存在的差距逐渐加大,这也是设计模式课程最主要的问题之一。当今社会对于软件工程专业优质开发人员的需求较大,但是根据近年来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3],能够进入到大型软件,或高级软件开发设计开发企业的学生占比较少。这就使得设计模式等高级软件研发课程的教学面临着巨大压力,这些高级课程的问题急需得到改善和加强。以上问题和挑战的成因,主要是来自学校教师对于软件工程专业方面的知识点讲解存在一定的缺陷,面对新兴技术的推陈出新,需要尽快跟上步伐,并收集各类软件实践资料。

2中外合作办学的优势互补

2.1中外合作办学的优越性

1)对于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两国或多国的文化交融而言,中国学生可以通过与国外学生,及教师间的相互接触。对这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后,学生可以对自身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改进。学生通过出国学习交流活动,还能够进一步体验到国外高校的学习环境,感受不同国家的文化,这对于学生的认知度和见识度提升,具有重要帮助。2)中外合作办学能够将专业中国际化的语言进行导入,规范学生的学科言论,使学生对专业知识进行深入研究,并且所提出的观点能够易于被其他人理解和接受。通过中外合作办学,贯彻更加权威、准确、国际化的专业理论知识[4],还能够使学生掌握更具系统、全面的学科理论与知识技能。3)中外合作办学最为重要的特点是,能够享受到大量丰富的国外教育资源。在这方面,中外合作办学具有优势互补的作用,具体表现为:外方教师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其讨论式、研究式的课堂教学,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钻研分析能力;中方教师倾向课堂深度教学和单一知识点强化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此外,通过在双方学院之间,举办软件开发比赛,学生能够将丰富的教育资源转化为个人的专业能力,并应用于实战开发比赛来挑战、证明自己。

2.2中外合作办学实例研究

金陵科技学院与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合作举办的软件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使得软件工程专业编程原则、设计模式等课程的现状问题得到有效的改善[5],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学生通过在金陵科技学院的本科三年学习,能够打牢软件工程专业的理论知识、技术基础,具备过硬的学科理论素养。然后,通过为期一年在昆士兰科技大学的学习,则能够进一步弥补对国内缺失的教育资源的学习,提高专业的实战应用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合作办学项目,学生将能够获取到由金陵科技学院和昆士兰科技大学所颁发的学历证明。该认证证明符合华盛顿协议标准,具有极高的含金量,能够满足于软件信息服务行业,以及社会各行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金陵科技学院与昆士兰科技大学在软件工程专业的本科合作教育项目中,还提出了让外方教师与中方教师共同参与课程设计的教学模式,这对于传统的软件工程专业教学而言,无疑是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和创新。

3设计模式课程实际开设的探讨

3.1合作办学管理体系的优化

由于中方和外方学校的教学管理体系不同,针对设计模式课程所开设的课程时间和教学内容编排,应该由双方教师共同参与设计和编排。这样才能够充分考虑到双方学院的管理特点和办学特点,及时对课程开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同时,借助于互联网技术来实现双方学生与教师、教师与教师间的相互沟通交流,以及教育资源动态信息的。

3.2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融合

设计模式课程在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细化构建起新的教育教学体系。通过双方教学的优势互补,中方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应注重设计模式课程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点的深度学习,从而培养出具有坚实专业基础的学生。在外方的教学目标及内容方面,则需要从软件开发实战教学出发,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和实践开发,培养出具有熟练专业应用能力、大型软件研发实战能力的学生。

3.3课程设置的优化

中外合作办学下的设计模式课程,在实际开设中还应注重与软件工程的专业相结合。在设计模式课程开设过程中,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双方学院应进行细致而全面的沟通,针对合作办学项目,来实施新的软件工程专业规划。如此,使得设计模式课程与双方学院的专业课程更好的匹配,从而完善现有课程规划体系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3.4教学方法的提升

对于中外合作办学而言,教学方法应着重进行考虑和提升。例如,语言交流上,课程学习中应采取外语授课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和考核。因此,需要中方教师与外方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这样使得外方教师能够参与、配合到中方的课程教学之中。如此,还能够更为准确、科学的将学科中一些专有名词进行解释。同时,优化中方的课堂教学模式,使中式课堂向国外课堂过度,避免学生将来在国外课堂学习中,可能出现的诸多不适应的现象[6]。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应对以实战为重点的软件工程专业,在设计模式课程教学上的欠缺问题,可以采用中外合作办学的方式,以有效的改善其中存在的不足。中外联合办学背景下的设计模式课程的开设和教学,需要做好双方教师的沟通交流、前期规划,进而促进设计模式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得到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侯翠红,胡国勤,任保增,等.新工科建设产学研融合培养卓越化工人才[J].河南化工,2017,34(12):47-49.

[2]刘伟.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教学中代码重构的引入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13(3):124-125.

[3]李璐.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河南省中外合作办学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3.

[4]董颖男,李珊珊,毕孝国,等.基于CDIO的软件工程国际化考核评价方式改革的研究与应用[J].经济师,2015(5):198-199.

[5]谭郁.浙江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比较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5.

软件工程专业范文2

【关键词】创新创业能力;实践教学体系;软件工程;实践基地

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家的竞争力越来越体现在国民的创新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上,软件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性的新兴产业,也是创新创业的聚集地,它涵盖了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等高新科技应用,作为培养软件和信息产业专门人才的软件工程专业,在这种新形势、新背景下如何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对实践教学体系模式进行改革,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是我们当前需探索的重要课题和紧迫任务。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国外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起步较早,发展也较快,研究内容包含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培养机制、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估和未来发展多个方面,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美国大学创业教育:20世纪90年代的重要分析和综述》,《创业和教育:教育与实践之间显性和隐性的关系》等一系列研究成果概况了美国创业教育的发展、创业与教育的关系、创业教育与就业的关系。而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是在创业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创业教育研究起步较晚,对于创业教育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理论内涵的探讨上,是游离专业教育之外的创业,同时专业教育在就业市场出现了怪圈:一方面是高校所培养的软件人才难以符合企业需求,另一方面却是企业找不到有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强的毕业生,“就业难,难救业”的问题逐渐凸显。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所学内容陈旧,与企业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另一方面是实践教学环境不足,学生缺乏实际的开发经验,缺少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如何在软件工程专业实践课程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需要深入研究和实践,探讨构建适合企业需求发展的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二、以创新能力培养和创业潜能激发为目标导向

创新型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目标导向,这就要求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中,要以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把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作为实践教学人才培养目标,把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贯穿实践教学体系的每个环节中,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创业潜能。

三、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重要内容

软件工程专业是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除了理论基础、知识外,还要对实践方面加大重视的力度,在实践教学体系内容的学习中主要强调的是软件开发能力、设计能力和开发实践。因此,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时,要以工程技术实践为主线,以社会和行业需求为导向,让行业企业参与到软件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培养出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备一定创新精神的软件人才。1、合理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以软件项目开发的生命周期为基础,按照软件工程的思想,构建与专业理论课程体系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具体包括基础实践阶段、专业实践阶段和综合实践阶段三个层次阶段,通过这三个实践阶段合理的、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活动,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内容具体落实到各个阶段中,达到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如图1所示。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实践训练,学习工程项目的具体开发过程,了解和初步掌握一般软件项目开发各生命周期中产生的问题,熟悉软件项目的开发流程,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思维,提升在工程实践中的能力以及创新创业能力。强调学生在大学四年编程、开发实践不断线,从大一、大二的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到大三、大四的项目实训,企业项目综合实训,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由个人到团队,逐步培养学生储备技术、掌握开发工具与源码管理工具;掌握相关编程技术;逐步了解和熟悉相关规范,体验开发过程;强化团队协作意识,锻炼沟通交流和表达能力。通过与企业之间的协作参与实际项目的开发。参与企业实际项目的开发,使学生掌握了实际项目开发的全过程。通过不断接触软件行业与企业,循序渐进地加深学生对行业的认识与理解,达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更密切的结合,促使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逐步实现校企全程协同育人。(3)建立“以就业为导向,实践能力按学期推进,逐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融合行业合作模式,借助企业平台,锻炼学生适应社会的需要。从大一到大四项目开发贯穿四年实践教学,强化学生的项目管理、项目实施、团队合作精神和主动创新的兴趣。

四、结束语:

软件工程专业是一个专业性质比较强的学科,同时这个专业对于实践能力的要求是比较高的,是一个知识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专业,因此,也就意味着这个学科的培养既要注重基本职业技能知识的培养,同时还要发展专业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文志诚,李建设,曹春丽.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福建电脑,2015(10):64-65.

[2]赵连明.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高职商贸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10).

[3]陶秋香,涂继亮.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地方本科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以电子信息类专业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7,3(8):87-87.

软件工程专业范文3

关键词:软件工程地方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1.前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软件产业在我国乃至世界各地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作为培养软件产业人才的软件工程专业,更是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但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无法与目前软件行业对人才的要求相匹配的,尤其是对于地方高校,这一点更为突出。要改变这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新的更符合实际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的模式就是目前被广泛应用的模式。

2.国内地方高校的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国内很多高校的软件工程专业在人才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其中包括“2+1+1”“企业嵌入式”“2+0.5+0.5+1”等模式,下面针对这三种模式选择比较典型的案例做分析。

2.1延安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的“2+1+1”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及其保障

延安大学在明确软件工程专业的定位后,充分发挥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上的优势,实施了“2+1+1”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分别从课程体系的构建、人才培养平台的搭建、保障机制的完善、培养效果的监测等几个方面做了扎实的工作。(1)建立符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全面修订了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以课程体系的改革为核心,建立了知识培养、能力培养、素质培养三个层次的课程体系。在知识培养方面,建立了包含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方向选修课、校企置换课五部分课程模块的知识培养体系;在能力培养方面,建立了包含课程实验、专业见习、实训、课程群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设计六个实践环节的能力培养体系;在素质培养方面,形成了以数学素质、专业素质和工程素质三个层次为特色的素质培养体系。(2)搭建“2+1+1”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平台学校分别从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平台建设两大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鼓励专业教师在实习基地进行培训、交流,选择部分课程由企业有着丰富经验的项目经理级专家到学校担任主讲教师,校内、外双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实践环节和建立校企定期研讨机制四个方面开展工作。在实践平台建设方面,则从对专业实验室进行针对性的升级改造,与合作企业密切沟通,充分利用了企业的实践环境,与企业在校内共建实训实验室和校企共建案例库和项目库,提升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几个方面入手。通过上述平台的搭建,使专业人才培养有了更好的师资配备和实践环境,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保障。(3)完善校企联合人才培养保障机制学校在校企合作方案、毕业设计导师职责、学分置换等方面建立了配套管理制度,通过制度的约束保障了人才培养模式在各个阶段的正常运行。同时,对于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座谈会、研讨会等交流方式及时发现、及时解决。(4)监测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应用效果,形成闭环通过反馈机制对人才培养过程和应用效果进行监测;通过各种资格考试合格率和开发软件的使用程度来监测培养效果;引入社会评价模式,跟踪评价毕业生的社会需求和培养质量;根据监测及反馈结果,对该模式中的不足之处做进一步的完善与调整,为下一步的改进服务,形成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闭环。

2.2宿迁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软件工程专业的“企业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及其保障

宿迁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软件工程专业经过校企双方几轮论证,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确定了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其人才培养模式经历了多种模式的尝试和改变才呈现出如今的“企业嵌入式”模式。(1)企业嵌入式课程体系专业的课程体系的构建经历了“3+1”人才培养方案、嵌入式人才培养、企业嵌入式联合培养学生三个阶段。三个阶段中,第一阶段的做法可以让学生了解企业内部生产技术,但企业没有人员和时间去为学生指导,效果不好;第二阶段采用了由培训机构派教师带着项目来学校上专业课,采取边讲解边做项目的模式。它可以让学生接触到真实项目,能够学习做项目需要的软件技术,学习的技术很实用,但专业知识不够系统,学生的知识体系不完整;第三阶段采用的企业嵌入式课程体系由行业工程师和专业专家共同研讨商定,这种模式兼顾了项目的实战性和知识的系统性。(2)构建“双师型”教师团队从师资队伍的的引进和培养两方面着手构建“双师型”教师团队。一方面,引进教师时,从教师具备的知识结构和实践经验两方面综合考虑,着力引进“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为教师提供学习平台,通过派遣教师到更好的大学去访学,让教师去当地相关企业实践等方式,把现有的教师向“双师型”教师方向打造,让已有的师资发挥最大的作用。(3)打造互助式学习平台将学生和老师组合在一起形成小微学习组织,教师作为组织的负责人,通过参与真实项目和技术及学术研讨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做项目的能力并开拓学生的视野。(4)质量控制方法①从合同上保障。在校企合作协议方面进行了完善,充分考虑为学生的利益,结合企业培养学生的质和量的情况分期支付培养费用,达到了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和防范风险的效果。②用制度提供保障。学校通过制定各种教学管理文件和规定健全了专业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定期组织教师进行相关质量标准和管理制度的学习,规范教学过程,加强和重视对日常教学过程的监控,保证制度的有效落实。③严格过程中的管理。企业与学校一样,在培养过程中实现了全过程管理。学生入学之初即为学生建立档案,派项目组成员参与迎新,在培养过程中开设各类行业认知和职业规划类的讲座和课程并不断推进项目化教学进程,通过各种方式实现对于学生培养全过程的有效管理。④通过反馈意见改进。在校企合作育人的实践中通过学校与企业双方的人员的互动、交流、监督、提意见,不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进而及时整改,周而复始,走“改进—实施—反馈—改进”的道路。

2.3武昌理工学院软件专业“2+0.5+0.5+1”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实施成效

武昌理工学院软件专业把就业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让人才培养与就业直接对接,构建了“2+0.5+0.5+1”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人才培养过程分成基础课程阶段(2年)、分方向软件开发课程阶段(0.5年)、分方向校内实战开发训练阶段(0.5年)和企业实训阶段(1年)4个部分。(1)人才培养具体实施方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学生由校内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前两学年,进行公共通识课程、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强化专业基础知识学习这个阶段的培养以校内导师为主,校内导师由“双师型”教师承担。经过这个阶段,学生应该具有较好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初步具备项目实施和管理能力,初步掌握软件设计、开发、测试和维护等内容的基本方法。大三上半年,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分方向进行软件开发课程教育。这一阶段的教学内容按照企业对软件工程的人才需求来设置,由校外导师即企业工程师和校内导师共同完成。经过这一阶段,学生已基本具备软件工程知识及软件开发技能。大三下半年,根据学生选择的专业细分方向的不同,校内导师安排其参加对应的项目综合实训,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固化。实训题目由校企双方导师共同确定。这个阶段是对之前所学内容的应用和深化,将所学专业知识真正转变为自己的知识、技能,进而用到真实项目中。大四学年,主要由企业导师指导,企业将实际项目与毕业设计相结合,学生参与企业的实际项目,企业导师负责论文的核心内容即开发过程指导,校内导师负责论文的格式等修改指导及答辩环节工作,在双方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的全过程。(2)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施成效通过联合培养,学生的专业水平、创新和研发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吃苦耐劳及拼搏意识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人才培养效果在就业和考研等方面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武昌理工学院软件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学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共同指导、密切配合,这样进一步强化了校企双方的协同合作,有助于教学和生产的进一步融合。

3.总结

通过对几种典型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可以发现,在校企合作中,首先要明确人才培养的定位,定位不清则容易造成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目标明确后,无论哪一种人才培养模式都需要建立合适、可行的课程体系。有了课程体系之后还要建设一支可以执行该体系的教师队伍,同时还要有切实可行的各种制度保障及有效落实以实现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效运行和质量监控。这些方面都做到很好的实施才能达到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的效果。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模式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并被不断的推广。

参考文献:

[1]王文发,武忠远,侯业智..软件工程专业“2+1+1”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5(10):25-28.

[2]欧阳宏基,葛萌,唐云凯.地方本科院校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微型电脑应用,2018,34(2):19-21.

[3]付雄..软件工程人才产学研合作培养探索与实践[J].现代计算机,2020.10中:74-76.

[4]陆敬科..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软件工程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宿迁学院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142-143.

软件工程专业范文4

【关键词】项目驱动;软件工程;前端开发类课程

0引言

在国家发展新工科的大背景下,独立学院作为应用型高校,其办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良好的综合素质、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1],而开设好应用型课程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础。软件工程技术快速发展,软件系统规模和复杂性不断提升,业界对工程能力的要求日趋提高,迫切需要高校培养一大批高素质、创新型软件工程人才以支撑产业经济的发展。IT技术的发展及互联网行业分工的细化,使得前端开发成为一个独立的发展方向。而前端开发课程直接对接行业需求,是培养前端工程师的典型应用型课程。前端技术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金融理财、居家生活、聊天社交、旅行交通、摄影摄像、体育运动、图书阅读、新闻资讯、学习教育、消费购物等都离不开前端技术的支持。随着人们生活需求的逐渐增多,市场分化也越来越精细,产品和功能也越来越多,这些产品从前期开发到后期的更新维护,都需要前端工程师来完成,所以对前端工程师的需求量一直居高不下。面对如此广阔的应用领域和用人需求,要求前端开发人员进入公司即能上手工作,这就要求学生在前端类课程的学习中既要掌握理论知识又要具有丰富的项目开发经验,对传统的课程教学提出了挑战。针对前端开发课程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行业发展需求和规律,提出基于项目驱动的课程教学方法,将知识学习与项目开发相结合,培养学生从项目布局到页面实现全过程的能力,积累项目经验的同时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

1前端开发类课程的特点

前端工程师主要负责的工作是使用HTML、CSS、Javascript等专业技能和工具,将产品UI设计稿实现成网站产品。前端开发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扎实的知识基础和熟练的动手实践能力。相较于其它语言类课程来说,前端开发课程的知识点多且分散,入门简单但要想做出较好的项目则要求学生通过大量的项目开发来积累经验。前端类课程具有知识点分散、入门简单但后期学习难度大、需要不断学习等特点。

1.1知识点多且分散

前端开发类课程的主要内容是HTML、CSS、Javascript、JQuery及VUE等开发框架技术,知识点多且分散。例如使用HTML和CSS进行页面布局,标签及其属性很多,如果只是单纯地按照知识点进行讲授,学生学习完后还是难以独立完成项目。

1.2入门简单但后期学习难度大

前端学习入门较简单,但是整个技术体系很庞大,要想达到精通的程度,需要学习很多知识同时需要大量的项目积累,因此在前期基础学习时只学会知识点是不够的,需要通过项目开发来熟练掌握知识点的使用,后期更要进行项目实战,否则只是纸上谈兵。

1.3技术更新快

IT行业发展迅速,技术更新迭代快,每天都会有新知识出现,因此需要不断学习,甚至用“终身学习”来描述也不为过。这就需要教师在授课时不仅要教会学生现有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方法和自学能力的培养。优秀的前端开发工程师应该具备快速学习能力,必须不断提升自己,不断学习新技术、新模式,仅仅依靠今天的知识无法适应未来。

2前端开发类课程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

2.1教学内容依赖于教材,知识点陈旧

教材的出版永远落后于行业发展,尤其是发展迅速的IT行业。大部分教师的教学内容依赖于教材,案例也是教材所提供,不能够及时更新和补充行业前沿知识,这就造成了课堂教学内容陈旧,跟不上行业发展的需要,很可能学生刚毕业,所学的知识就已经被行业淘汰了。

2.2教学方式太过单一,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采取的是讲授+练习的教学过程,教师讲学生听,导致知识点讲授枯燥乏味,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足、主动参与性下降,对所学知识点只做到表面理解而不能举一反三。虽然部分教师会采取同步软件来实现学生机与教师机的同步,但是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动力不足的问题。

2.3教师实践能力薄弱

独立学院教师大部分从学校到学校,缺乏行业经验,导致讲授的知识仍然停留在自身学习的时期,过于陈旧;而繁重的教学压力使得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接受系统的继续教育来进行知识更新[2]。

2.4缺少行业项目进行教学

项目驱动式教学的核心是项目,然而教师很难接触到真正的行业实战项目,绝大多数是自己凭经验设计的项目,这类项目一般在难度及规模上很难达到商用级别,也即难以达到项目驱动式教学的效果。

3基于项目驱动的前端开发类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项目驱动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项目为主线,注重实践,理论知识与项目实践相结合,将课程理论知识点细分到具体项目中,将学生的知识学习、新知构建与项目实施相结合,师生通过具体的项目实施来逐步深入地开展教学活动,以探索项目的实施完成来驱动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是学生高效学习并充满活力与生机的彻底变革传统教学的新型教学法[3]。将项目驱动的教学法应用于前端开发类课程,需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能力、项目筛选、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实施。

3.1明确教学目标,及时更新知识内容

在前端开发类课程教学目标的制定中,要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要与考核结合起来,通过项目的实施和效果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而不是只作为教学手段。同时要及时更新知识内容,与行业发展衔接,缩短课堂与行业的距离,确保学生走出校门即能满足行业需求。同时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不仅要学习现有的知识点,同时能够举一反三,对以后出现的新知识也能够尽快掌握,这样才能跟得上行业的发展。

3.2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以往的教师讲授为主体的方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项目为主线,将理论知识点细分到项目中,讲授知识前先给出项目任务,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习知识,以项目的实施完成来驱动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参与积极性。

3.3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促使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变

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关键,新工科背景下的软件工程专业需要一支在知识、能力、经历、素质等方面均能够胜任专业建设和工程人才培养的教师队伍。学校要鼓励教师主动加入到相关企业的项目中去,不断提高自身的项目实施能力,同时通过校企合作方式聘请企业项目经理等项目实施专家来校上课,带动教师的实战能力,成为“双师型”教师。

3.4校企合作,增强项目的实战性

通过校企合作,将企业提供的真实项目作为教学案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参加真正的项目开发,提高学生的责任心和实战能力。如为所在学院开发官方网站、宿舍管理系统、结合当地需求开发旅游APP等。笔者所在学院针对该类课程开设了网页设计大赛,以赛促学,要求学生结合实际需求开发网站,既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为学院解决了实际问题,开赛8年来,效果良好。

3.5完善项目驱动式教学的评价机制

传统教学中的教学评价多是分为平时成绩+课堂测验+期末成绩的方式进行,而在以项目驱动的教学体系中,应将评价细化到项目的开发全过程中。不仅重视项目开发结果,更要注重每一位同学在项目中的参与程度、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项目的运行效果,分内容、分层次、分权重,综合、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笔者在学院软件工程专业承担前端类课程的教学工作,在讲授时已初步探索采用项目驱动的方式,教学效果较之前有了很大提升。

4结语

为了更好地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促进学院转型发展,缩短课堂与行业的距离,我们把“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引入到前端开发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实践表明该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会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项目完成后有较高的成就感,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同时通过项目的合作及角色体会,学生可以学到沟通技巧和团队精神,为将来进入真正的工作环境做好准备,让学生毕业即就业。

【参考文献】

[1]李贤阳,胡俐蕊,黄东,阳建中,李长彬,赵荣阳.基于项目驱动的应用型高校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法研究[J].福建电脑,2017(3):63-65.

[2]李军.基于“项目驱动”的高校程序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福建电脑,2017(3)66-67.

软件工程专业范文5

软件工程是一门研究用工程化方法构建和维护有效的、实用的和高质量的软件的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传统的实践教学方式由于缺乏系统性安排,存在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较弱,无法独立完成大型实践任务的缺点。通过分析软件工程专业的特点及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的显著问题,提出一种新的综合实践教学方案,取得一定的效果。

关键词:

综合实践教学;软件工程;项目教学法

1传统实践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目前各大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虽然具体有所区别,但其核心课程体系一般都包含如下方面的教学内容:面向对象思想、2门或2门以上高级编程语言及相应的开发环境、软件工程思想和软件开发课程实习[1]。其中的实践课程主要包含每门课程的课内实践以及综合课外实践两部分,课内实践教学与对应的理论课程同步进行,课外实践课程会在寒暑假期间集中进行,这种实践教学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1)传统的课内实践教学采用大班制教学,教师无法顾及到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所以效果并不理想,虽然后期添加了采用小班教学制的综合课外实践,但由于在前期的课内实践中大部分学生未打下良好的综合编程基础,所以后期的小班教学对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有较大提高,但对基础较弱的学生并未产生实质性的帮助,这与软件工程专业对实践能力的普遍高要求相冲突。(2)课内实践教学安排缺乏系统性。一方面,在大多数的课内实践教学中,教师通过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编写实验指导书让学生上机编写小程序,从而对一些知识点加以验证、理解和吸收,但这些知识点是相对独立,缺乏关联的,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后期的课外大型实践课程中,学生不仅要综合运用一门课程的知识,甚至是多门课程的知识结合使用,这让缺少综合性训练的学生普遍感到很吃力。(3)实践能力的考核目标是多方面的,而目前很多的实践成绩仅仅根据学生的编程能力,甚至程序阅读能力给出评分,这是不够全面的。

2解决方案

针对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的问题并结合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2],我们提出一种新的实践教学思路。该思路对软件工程专业的多门核心课程进行了重新规划,具体方案如图1所示。学生在一、二年级阶段通过C语言、面向对象编程、数据结构等专业课程的训练打下良好的编程基础后,三年级从实际开发的角度入手,为锻炼其大型软件开发的实际经验,安排相应课程。在第5个学期后半段安排Java程序设计(32+16)、数据库系统概论(48+16)课程并在该学期结束后安排为期约一周的信息系统设计综合课外实践;第6学期前半段安排J2EE编程技术(32+16)、软件工程(40+16),并在这两门课程结束后的第6学期后半段安排综合软件开发实习及相应的软件测试课程。与传统方案相比,该方案有如下改进:

(1)统筹规划实践教学内容

①提前引入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通过实际的工程项目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是目前较为热门的实践教学方法[3]。但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应用项目教学法存在实践学时不足以支撑、涉及知识面过广等问题难以有效实施,一般仅在高年级的部分专业课程中采用。本方案中的涉及的多门课程几乎包含了大型大型信息系统建设的所有技术内容,具有实践学时长、内容广泛的特点,因此本方案中的所有课程均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实践教学。②实践分级分组。一方面,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存在较大差别,若对所有学生采用同样的标准,则很难选定一个难度适当的实践内容,若内容过于简单,则部分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难以通过实践课堂得到锻炼和提高;若内容过于复杂,则部分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就会产生畏难情绪,进而放弃整个实验。另一方面,一个大型实验的所涉及的各个环节相互关联,若学生在某一环节出现问题,则后续环节无法进行,将严重影响实践课程的进度。本方案中对实践课采用分级分组的方式进行,每次实验设定难、易两个等级,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和兴趣选择后教师根据上次实践课成绩及表现适当调整,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实践课程得到锻炼。分组则由教师综合考虑前期自由小实验中各学生的表现进行组合,每组3-5人。④课程混合、多个课程统一安排实践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大型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几乎包含了本方案中涉及的所有课程的内容,一般在这些课程结束后会安排为期约2周信息系统开发综合实践课程,让学生灵活运用课程知识完成开发,但效果普遍不好。主要原因在于:上述课程分散在不同学期分别学习,时间跨度大;学生未进行过相关综合训练,难以在短时间内快速适应。本方案中的课内实践会在后期安排简单的多学科综合实践训练,例如在第5学期结束时安排Java+数据库综合实践,并在其后进行为期约1周的课外综合实践强化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这样第6学期后半段的软件开发综合实践中多数学生表现较好。⑤新的实践考核方式。成绩考核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他不同于传统的考核方法,更侧重于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综合运用能力、文档写作能力、团队协作及创新能力的考核。本方案中通过如下表1格对实践成绩进行综合考核。

(2)优化教师团队

双师培养一直是高校师资培养的难点[4],目前绝大多数高校教师都从应届博士中直接招聘,普遍缺乏工程实践经验,而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使得双师培训实施难度较大。本方案中积极聘请企业工程师参与实践内容的制定、实践教学的指导工作。其中课内实践的综合实践内容与企业外聘教师共同制定,实践内容更贴近实际的生产环境;课外实践部分外聘教师与相关理论课教师共同进行指导(其中第6学期后半段的软件开发实习以企业实际项目为实践内容,企业外聘教师全面负责),外聘教师与理论课教师在指导过程中相互提高。

(3)制度安排向实践课程倾斜

目前计算机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重知识传递,轻能力培养”问题的一个关键原因在于教学评价体系都偏向于考核理论课程内容,课内实践课程大多依附于相应的理论课程,对其考核指标也多流于形式;而课外实践课程设置相对较少。针对上述问题,本方案增设了相应的课外实践课程,同时课内实践增加了多门课的综合实践内容进行强化并适当增加了学时和实践评分占比。通过多种渠道让教师和学生重视实践课程教学。与传统方案相比,上述方案具有如下优点:(1)强化理解。传统教学方式中这些课程独立进行,因而学生的实践内容也局限在一个较小的范围,这就导致相关内容的内在联系和意义很难被学生充分的体会和理解,进而导致失去学习兴趣。我们通过分析发现,上述课程的主要内容可融合到一个大型信息系统的创建中,几乎涵盖了大型信息系统建设的所有技术内容,因此以实际生活中常见的系统为例进行实践能够强化理解、提高兴趣。(2)提高学习效率。目前的计算机课程普遍存在“重知识传递,轻能力培养”的问题,实践学时一般安排在理论课开始后4-6周左右的时间,并且不同的教师指定的实践环境不同。首先,理论课堂的知识点无法立即在实践课堂进行练习,学习过程会产生相对中断,导致效率低下;其次,不同的课程中教师指定的实践环境不同,对于初学者来说,熟悉实践环境需要浪费较多的时间,对相关知识点也是浅尝辄止,不能够牢固掌握。本方案对课程的实践学时、内容和环境进行了统一安排,实践学时从开课第一周即开始,有效解决了理论、实践不同步的问题,多门课程选定统一的开发环境,减少熟悉环境的时间;同时暑期的实践课程保证了不间断的强化练习,有助于实践能力的提高。

3结语

效果是检测一项改革成功与否最为核心的一项指标。本改革方案在本校软件工程专业的一个教学班实施后,我们通过校内的督导信息反馈、学生信息反馈、专题调查、成绩监测和学科竞赛等多个渠道对该方案的实施过程进行了实时监测。监测结果显示:该方案培养的学生虽然在理论课考试方面没有明显进步,但实际动手能力有了全方位的提高。我们将该班级与一个普通平行班级在理论课考试成绩、课内实践成绩、课外实践成绩、竞赛获奖率等指标进行对比。对比结果入下表2所示:通过表2的数据可知,改革方案实施后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显著提高。不仅上述可量化指标,教学督导和外聘双师对实施改革方案班级的学生的实践能力也给予了高度肯定。

参考文献:

[1]陈志刚,刘莉平,沈海澜.软件工程人才“一点两翼”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5):173-176.

[2]徐玲,高旻,文俊浩,等.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8):205-208.

[3]曾明星,周清平,王晓波,等.软件工程专业“项目化”教学实施体系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5):158-163.

软件工程专业范文6

关键词:校企协同育人;产教融合;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

1引言

2019年7月24日,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在当前新工科、国产化的背景下,应用型院校机遇突显,在落实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前提下[1],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对标工程认证,人才培养目标瞄准软件开发与软件测试行业领域的补位,深入实践,从教学内容、模式、方法和实现路径上持续改革创新,构建了“一头两尾带中间”和“双证融通”的校企协同育人教学新模式,落实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形成了一系列成果。

2软件人才培养现状

在大数据应用、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软件行业迅速发展,软件开发已经成为这些新兴行业的核心技术之一,在为社会创造了巨大财富的同时,也为人才市场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随着新型信息产业的发展,社会需要大批高质量计算机人才。但在人才培养方面,高昂的培养成本已成为巨大障碍[2]。因此寻求提高人才质量和降低人才培养成本的方法,以更好地实现工业界与教育界之间的人才供应、对接,是现阶段企业需求方与教育界人才供应方双方面对的共同挑战[3]。从适应行业需求以及学生自身对所学知识在企业应用情况的了解需要出发,迫切需要结合学校、企业的资源,对学生的培养方案进行改革,对为发展目标不同的学生指定不同的培养方案,实现因材施教,制定适应产业需求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现阶段我国校企合作项目繁多,但是真正能够做到一定程度的校企合作的情况其实并不多,其中存在的学校积极、企业不积极的现象恰恰反映了现在校企合作普遍还停留在低水平、浅层的阶段[4]。这一现象发生的因素包括政策条款尚未足够完善、覆盖范围不完全、企业收益等[5]。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目前计算机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不能满足软件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特别是在人工智能产业兴起后,传统的计算机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方案已大大滞后于产业更新,教学内容、模式和方法没能够快速跟进,与产业岗位能力要求相对脱节,主要表现在:(1)软件工程专业培养的人才岗位定位欠精准,与产业要求存在差异。(2)软件工程专业培养体系不能完全满足产业的技术需要。(3)软件工程专业产教融合不够充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较弱。(4)目前的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条件不能跟上产业的发展。

3校企协同育人模式

计算机行业发展越来越专业化,岗位划分粒度越来越精细。这对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的人才定位和目标要求越来越高。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软件工程专业通过深化产教融合,依据CDIO教学模式,借鉴OBE教学理念,探索“一头两尾带中间”+“双证融通”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将人才培养的准确定位,实现课程内容向职业标准对接,实现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相对接。解决问题的总体思路是构建“一头两尾带中间”和“双证融通”的教学机制。该人才培养模式核心理念为产教融合,校企互动。企业把行业发展动态及时反馈到学校,学校根据产业、社会的需求调整教学内容。企业把产业资源带到学校中,与学校一起商讨学生的教育内容、最终要达到的知识水平,共同为学生授课、指导学生进行实践。企业可以根据学校的科研成果,把成果转化用以优化技术,推动技术进步。学校为企业提供企业需要的人才,降低企业培养人才的成本,这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学生获得学校教育资源、企业技术资源、企业实习岗位资源等,能够紧随产业发展方向。通过产教融合、校企互动,学校以社会需要为导向进行教学改革,培养具备扎实理论知识基础、具备精湛技术水平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建立社会、企业、产业认可的人才培养标准,推动学术界与工业界对接。

4一头两尾带中间

学校构建了“一头两尾带中间”的教学模式,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发挥学校和企业这两个支撑的合力,通过课堂教学、企业实践、资质认证与竞赛、国内外交流等四个平台的建设,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具有国际视野的计算机专业人才。(1)一头:即注重计算机导论课程学习的授课效果。通过学习使学生做到五个“一”,“树立计算机专业思想”,采用教授、企业家共同授课模式,让学生了解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让学生了解计算机专业知识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处理和智能制造等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树立稳固的专业思想。举办一次论坛,让学生与家长、企业工程师讨论如何顺利完成计算机专业学习。组装一台计算机,激发学习热情,让学生了解组装计算机的全生产过程。调研一种软件,要求学生调研使用一种常用计算机软件的功能、特点以及不足,让学生了解软件开发的全过程。获得一项资质证书,将计算机专业相关国际初级职业认证融入课程教学与考核,提升学生计算机专业技能,提升学生对职业标准的认识和理解。(2)两尾: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采用学校与企业教师共同指导的模式,以企业实际案例为驱动,激发学生对理论知识点应用技巧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在毕业设计中,学生第四年被安排在合作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与实践,毕业课题为学生参与的企业实际课题。通过团队合作、独立开发,以企业标准完成毕业课题,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工程师能力与素养,真正做到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与软件项目开发流程对应。吸引企业进入学校,通过双向选择,让学生进入真实的企业体验工作流程。企业工程师手把手地教学生如何把知识应用到真实的开发环节,让学生参与工作流程,并且把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与项目开发相结合。(3)中间:组建教授企业家领衔的团队,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组建工程教育团队,充分发挥企业的作用,实现校企合作育人,加强教师的双师双能能力提升。每年选派2-5名教师参加教师专业发展工程计划,承担、参加企业的实际项目。学校聘请技术专家定时在学校展开专业知识讲座、定期开设系列课程,向学生宣传主流的技术以及帮助引导学生进行未来职业发展规划。学校将企业对学生的培养方案提出意见作为一个参考,把企业当作学校的顾问,定期咨询企业关于行业的发展趋向以及人才需求情况以不断调整和优化培养方案。年轻教师到企业中进行实践技能培训,让年轻教师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行业的技术前沿,让年轻老师可以不仅在学术研究、教学方面有卓越成果,而且能够精进技术,并且有机会启发他们把研究的成果应用到实际生产环境中,从而丰富学校课堂的教学内容。学校建立卓越工程师计划。在平时课程教学中,提供一些课时给企业老师进行讲授课程,为学生带来前沿的产业技术知识。企业为学校带来反馈,学校针对反馈做出教育的改革,能够提升学生的技术能力、专业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出适应社会产业发展的人才,拉近学术界与工业界的距离。

5双证融通制度

将资质认证考试、创新创业竞赛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开展学历“+竞赛”、“+职业资质认证”、“+企业项目研发”、“+大学生大创”等活动。每届学生将获得CompTIA认证、Compuware认证、Cisco认证、Java认证、Oracle认证、程序员证书等证书。竞赛与大创将教育模式从传统的学校课堂教学变更成学校课堂、课外自学参加竞赛和考证、到企业单位实习等,学生会享受到学校资源、网络社会资源、企业资源。这种教育模式实现有效推动学生被动接收知识到主动学习,再到输出、使用知识解决问题这个过程。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不但需要在课堂上学习扎实的基本功:工程实施能力、编程能力、数学能力、交流沟通能力。除此以外还需要有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没有遇到过的问题,需要运用创新意识,运用现有的方法解决未知问题,或者用新的方法解决现有问题。经历过传统教育的学生的思维普遍是:问题必须是有固定答案。而现实中的很多问题可能都没有一个标准答案,或者没有标准单一的解决方法。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目前举办的很多计算机类竞赛、数学竞赛都考察着参赛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引导学生选择感兴趣的赛事并且参加,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在进行参赛过程中,进行的每一步都需要做分析,不断地思考如何让比赛作品变得更具竞争力,还培养与他人的交流、合作能力,思想碰撞激发灵感创造力。近5年来,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累计获得资质证书1014人次,获得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全国人工智能类创新以及中国机器人大赛等大赛奖项100余人次。

6总结

软件工程专业范文7

现阶段,我校确定了就业至上和大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思路,结合我省大力发展产学研结合的思路,校企合作就是产学研结合的一种重要的模式。我校倡导的学校与企业的多种合作,既是企业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必要要求,也是我们学院软件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是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由之路。

1、校企合作模式体现了我校“就业至上”的办学理念

校企合作模式充分体现了我校“就业至上”的办学理念。校企合作模式倡导的产业和教育合作,学习和工作结合的思路,是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教育中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原则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具体体现。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企业的生存和工作模式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软件企业的特殊性又不同于传统企业,传统企业培养模式中是学校教育模式占主导地位,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培训效率以及教育的规范性上受到挑战。但学校建立的教育制度使得教育与职业相分离,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学生的动手能力大打折扣,很难适应现在软件企业对学生的要求。

2、校企合作模式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

(1)校企合作模式可提前获得工作体验,提前参加工作。通过校企合作,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期间就有机会到企业进行一年或者更长时间的待岗实习,按照软件公司对员工的要求来培养学生,是学生掌握软件企业所需要的基本知识,获得软件公司所需要的基本技能,这样学生在没有毕业之前,就能胜任公司的基本要求。

(2)校企合作模式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可以很快地适应公司员工的角色。在实习期间,学生能够参与实际的软件开发工程中,对于熟悉软件开发工具和软件过程都有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对工作岗位的热爱,在企业中锻炼吃苦的精神和团队合作文化的培养。这样学生就能够把学校里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融为一体,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独立完成项目的能力等公司所需要的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和锻炼。

(3)学校与企业合作能够及时帮助学生尽早地掌握社会就业有关信息,让学生能够有准备的就业并顺利就业。当前,很多毕业生在在工作的时候,由于对就业信息不是很了解,不能抓住适合于自己的就业机会,从而使自己的就业过程受到很大的阻力。学校通过与企业合作后,学生能够很方便地了解到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和招聘要求,学生在公司的工作过程中,对企业的生产过程和企业对员工的职业能力要求都会很熟悉,那么在他们毕业时找工作就会具有很大优势。另外一个方面,学校和企业合作,可以让学校及时掌握行业的发展,及时掌握企业的用人要求和要求的变化,从而呢实现订单式培养,这就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和质量。

3、校企合作模式重构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重构是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将会很大程度上改变传统人才培养的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模式。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只是着重传授知识,只着重于传授只是的传统性和完整性。因为这种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所以学生在毕业之后,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去适应和再次学习。这种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以知识体系为主线的传统培养模式,就直接导致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的脱节,学生毕业后不能为社会所用,导致了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出发,要着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动手实践能力,就必须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模式,从简单的学校教育向企业和学校结合,联合培养的模式转变,实现了学以致用的人才培养模式。它的重点是从企业的实际岗位需求出发,在专业设置上考虑到学生今后的就业方向,以就业技能为培养目标,在教学课程上以就业活动为核心,在教学内容上不仅要增强学生运用知识和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员工素质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和现场教学,使学生毕业后能走上更好的工作岗位。

二、小结

软件工程专业范文8

关键词:项目导向;软件工程;教学改革

近年来,移动互联网络已经融入传统行业与社会的方方面面,计算机及软件应用已成为现代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基石之一,软件产业已经成为未来信息产业的灵魂.随着产业规模持续扩大,行业发展不断更新,未来的软件更会往智能化、个性化发展.因此,对于软件工程学科人才培养,不仅仅是掌握专业理论知识,更应该适应新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团队精神,组织沟通能力,持续学习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软件工程》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工程性基础课程,以培养软件工程师为目标[1,2],在软件工程学科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目前主流的软件工程课程还是没有脱离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缺乏以真实市场需求为背景,基于现实主题运用知识习得必要的技能和素养的过程,导致缺少对能够面向未来复杂多变情况的知识应用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与表达能力、自主学习与探究能力;导致当前方式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适应日新月异的行业发展.特别是随着AI时代的来临,未来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类型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如何顺应市场需求,进行软件工程课程的改革与实践,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来完成该课程的理论与实践行之有效的结合,仍然缺乏一定的方法.本文结合安徽信息工程学院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重构课程知识体系、提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模式等改革,并将其应用于实践.

1面向产业行业岗位能力要求,重构知识、能力和素养体系

软件工程课程理论性和专业性都非常强,结合市场对软件工程行业人才的需求,基于此,我们将软件工程课程模块划分为《软件工程Ⅰ》和《软件工程Ⅱ》两门课程.软件工程Ⅰ:注重培养学生理论应用,通过引入学生以往参与的真实项目及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来说明软件工程的重要性及如何通过软件工程理论来解决以上这些问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软件工程的发展历史以及为什么要学习和掌握软件工程基本概念、常规模型、原理和方法,掌握项目管理应具备的条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为学生能从事一定复杂程度的软件项目开发和维护奠定基础,从而达到学会控制时间、成本、完成预期质量项目开发的期望.该阶段,老师以企业真实经典项目为主线开展相关原理技术方法等教学,学生围绕经典案例进行自我学习,摒弃传统的“教师满堂灌、学生随意学”的被动,在项目驱动下,通过案例设计来突出每堂课的重点非常重要[3].工程化案例是软件工程课程诠释相关原理和方法,提高学生理解和掌握速度的关键[4].老师借助真实工程案例进行理论拆解分析,帮助学生了解工程思想,掌握案例文档编辑要责.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自身技术水平,选择适宜的合作伙伴共建小组,确定组长,组长协助制定小组学习计划.小组在整个案例学习过程中,明确课题,分工合作,共同协作,完成需求说明书、设计说明书等的撰写,分工合作,各司其职一定程度上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软件工程Ⅱ:本门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将《软件工程Ι》课程阶段学过的概念、原理、技术方法等付诸应用和实践;了解软件开发过程中,围绕质量和生产率这一中心矛盾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及解决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的分析设计、批判性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工程意识、自我管理、团队协作、等基本的项目管理能力.突破传统的知识点分散式课堂理论讲授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按照项目式教学方式,或者以赛代训的模式,讲师围绕一个项目主线,根据项目阶段的推进带动课程推进的方式进行授课,让学生置身于真正的软件工程管理活动中,从而切身感受该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并亲自动手验证解决方法的可行性.《软件工程Ⅱ》整体上分为六大阶段,主要包括:选题与调研、需求分析、系统概要设计、模块详细设计、编码与单元测试、系统测试与项目部署.将《软件工程》课程分为Ⅰ、Ⅱ,理论与实践分开但不分离,理论用实践真实案例来讲解,实践又由理论来支撑.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快速掌握软件工程的工程化思想以及项目实践的能力.

2依托博思项目学习平台,构建以实际项目为主线的项目化教学方法

2.1什么是博思项目学习平台

该平台目前作为项目式教学支撑平台,依据企业真实项目过程而设计,目前有经过专业工程师评审筛选的较为完善的真实项目资源库,可以支撑不同实践课程需求,同时满足高校项目教学所必备的全部功能,重点支撑项目过程的管理:项目在先申请与审核,项目计划定制、审核与跟踪,项目过程产物提交与审核,如: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等;答辩材料提交与审核,标准的评价标准(需求文档、概要设计、详细设计、代码评审和答辩审查),学生参照项目流程提交相关材料,老师按照里程碑点进行评审,整个过程清晰、透明、规范,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老师主观评价和人情评价.

2.2什么是项目化教学

项目化教学是基于理论指导实践,师生共同实施完整项目的一种“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具有强实践性、强自主性、方法的开放性、能突显学生综合能力以及评价客观等特点.在真正实施过程中,学生是项目化教学的主体,主动学习知识,推进项目进度,在过程中获得技术锻炼,老师一定程度上给予技术支持,起指导作用,项目化教学重视阶段考核,阶段、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可以较大程度上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

2.3如何利用博思项目学习平台进行项目化教学

博思平台提供的大量真实项目,可以让学生更大程度上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进而创造出一种对技术知识的市场需求.项目期间,老师全程参与过程技术指导,疑难知识点解答,也在一定程度上扮演“客户”,给学生提出一些技术要求.(1)项目安排阶段.本阶段由教学管理人员在博思项目学习平台设置项目教学安排,设置项目评分组成,设置项目开发周期、参加项目开发的学生群体、可选项目范围等.(2)项目过程阶段.本阶段学生自由组队,举荐组长,在线申请项目、教师在线审核项目,把控项目重复率,学生制定项目计划、教师审核项目计划的可行性,学生提交阶段产物(含概要设计、技术调研、详细设计、代码提交等)、教师审核阶段产物并评分,教学管理每日跟踪项目进度.(3)项目答辩阶段.学生提前在线提交答辩材料、教师审核答辩材料(一般为ppt或3-4分钟短视频),现场答辩时、答辩老师现场随机抽取组员进行项目展示且接受现场技术和业务提问.随机组员答辩成绩即为小组整体答辩成绩,一定程度上可以把控小组成员不参与项目研发情况的发生.

3基于项目过程实践,建立标准规范的评审考核机制

软件工程课程摒弃了原有完全期末考试闭卷理论考试方式,调整为期末考试、过程考核及最终项目答辩的考核方式.《软件工程I》课程,采用过程考核(50%)+卷面理论考试(50%)的考核方式,其中,过程考核根据博思项目学习平台的行为数据及过程产物的评审数据进行评价.《软件工程Ⅱ》课程考核方式由项目总分*综合因子构成.项目总分:由考勤(10%)+需求分析(30%)+概要设计(30%)+详细设计(30%)构成.综合因子:由团队贡献(5%)+主讲老师评价(45%)+答辩老师A(25%)+答辩老师B(25%)构成.其中,团队贡献由组长评分,超过85分和低于60分,需组长举证,主讲老师评价主要是来源于项目,与平时考勤等因素无关,答辩老师评分主要由现场表现、语言表达,项目创新等项目构成.一次性闭卷笔试考试一定程度上考核的是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能力,考核方法的优化,增加平时阶段考核,有助于学生注重平时学习,使学生投入更多的精力在平时的项目研发阶段.

4实践应用

安徽信息工程学院《软件工程》课程的改革,获得2017年省级教学成果奖,且该项成果已纳入我校计算机学院《软件工程》课程常规教学当中,以2014级学生为例,2016年9月—2017年1月完成《软件工程Ⅰ》学习与验收,2017年3月—2017年5月,完成《软件工程Ⅱ》项目指导与验收.取得很好成绩,针对参与《软件工程Ⅱ》课程学习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有79%的学生认为真实项目训练对自己的项目实操能力和整体素养能力都有所提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软件工程》课程的改革模式,也已在全国多个地区高校进行推广合作应用(如:合肥、蚌埠、常州、贵州、重庆、天津等).从2012年起,陆续在合肥学院、新华学院、遵义师院、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推广该实施模式,且得到了高度认可.

5总结

综上所述,《软件工程》是一门兼具理论和实践性的课程,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形成有体系、有特色的《软件工程》课程,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该课程的主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实操能力,规范项目开发行为,满足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做到共同解决问题,共同创新.

参考文献:

〔1〕陈朔鹰,李志强,李仲君.软件工程实践类课程体系的建设和探索[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85-87.

〔2〕金孟霞.创建《软件工程》实践教学改革新模式[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2):57-58.

〔3〕张佩云.项目驱动的软件工程课程[J].计算机教育,2013(17):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