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例6篇

软件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软件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1

[关键词]软件产业;人才培养;开放教育

一、国内软件产业总体形势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国内计算机的普及率和应用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为整个软件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更大的市场空间。软件产业作为信息产业的核心,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必争的焦点和战略制高点,但是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却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软件产业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尚处于逐步明确清晰阶段

扶持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方面还没有真正到位,发展环境还没有实现优化,再加上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国产软件的发展规模和速度还不能为国民经济提供足够的支撑,使得我国在软件产业发展方面处在世界发达国家和周边发展中国家的“夹缝”之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不但未见缩小,反而有日益扩大之势。我国软件产业几乎全面处于全球软件产业链的中下游地位.在关键技术发展方面受制于人,在国内市场国际化的大环境中处于非常被动的局面。

2.软件产业在产品质量、软件开发的规范程度、软件出口或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目前,我国软件产业年销售总额不足200亿美元,约占全球软件产业销售总额的2%,相当于美国的1/21,日本的1/5。国产软件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仅维持在30%左右的水平。

3.软件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较低,发展速度不能适应国家信息化的要求

我国软件产业总额占GDP的比重约为1.5%,远低于发达国家6%的平均水平,也低于韩国的1.96%、印度的16.7%,与国家信息化对软件产业的需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而在美国,软件产业已经成为继汽车和电子产业之后的第三大产业。

4.国内软件产业基础薄弱,软件企业规模不大,软件人才严重缺乏

据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CCID)的调查,我国软件产业规模结构的特点是以中小企业为主,50人以下的企业占55%左右,50至200人的企业占42%左右,1000人以上的仅有十几家公司。

我国软件产业当前的劣势格局,有一定的国家宏观软件产业政策方面的因素.当然更主要的还是软件产业内部微观方面的原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软件应用型人才的缺乏。软件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是导致产业发展基础薄弱的主要因素。至2005年,我国软件技术人员约有25万人左右,此外,还有38万人在从事计算机应用、科研与教育工作。其中软件技术人员中绝大多数是从事程序开发、技术支持和服务的人员,软件产业发展所急需的系统分析师、架构设计师、高级工程师、项目经理和技术工人的数量严重不足,结构上也无法满足软件产业发展对各层次人才的需求。

在典型的知识型产业中缺乏急需的专业实用型人才,再加上“一低两高”(劳动生产率低,人力成本高,开发成本高)的现状,我国软件产业发展速度缓慢也是必然的结果。基于对如何加快我国软件产业发展速度,逐步树立软件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占领国际竞争制高点等问题的思考,有必要探讨软件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问题。

二、软件应用型人才培养总体形势分析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必须有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作为支撑。在当今的社会人才需求中,最需要的是大量实用型人才,能娴熟地完成工作的任务。对高新技术的软件产业来说更是如此,因为对大多数软件人才来说,主要的能力是“做”,而不是掌握系统的计算机理论,进行计算机科学研究。计算机科学研究当然是必须的,但对软件产业的发展而言,更重要的是要拥有大量的、能够实际地开发出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软件应用型人才。另外,软件业是一个技术更新非常迅速的行业,其更新速度可以说在现有的所有行业中居于首位。因此,软件人才的培养必须紧跟软件技术的发展,应注重学生隐性知识的教育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很显然,对于课程僵化、节奏缓慢的传统教学是无法满足软件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的。

分析当前我国软件人才市场需求,情况不容乐观,许多软件公司招聘不到符合要求的人才。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软件人才的市场供应,计算机专业人才相对过剩,大量应届毕业学生就业困难,这反映出了我国教育体系中软件人才教育的问题――软件人才的培养与市场对软件人才的需求脱节。谈到发展软件人才教育,我们便自然而然地认为是要建立学院,在课程设置上,更是一味地强调要加强基础理论学习。结果便是学生头脑中记住了许多原理,能够撰写出大量的学术论文,但却设计不出一个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应用软件。

印度软件业的巨大发展,很大程度上便是得益于其拥有大量技术精湛的软件人才。而这些软件人才的获得,又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独特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有资料显示,在印度34万软件人才中,仅有4万人来自大专院校,有30万出自印度的高度发达的开放教育和软件人才培训机构。为了培养人才,印度建立有世界一流的理工院校,但是主流的人才来源却是印度与大学教育平行的开放教育和职业化培训机构。作为具有极强实践性的软件人才的培养,必须充分考虑市场的需求和软件产业的需求,脱离产业和市场来培养人才的方式都是不科学的。

基于该思路,结合实际,我国软件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可从以下方面人手:一是依托传统高等教育资源,在计算机高等教育中实施改革。结合产业和市场对软件人才的需求,应设置以软件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主要方向的专业,当前主要以创办软件学院和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为主要途径;二是依托电大开放教育的资源,充分发挥电大开放教育“覆盖范围广,人才培养规模大”的优势,为更多软件人才创造“在实践中学习”的受教育条件;三是利用社会培训认证机构资源。由于国内培训认证机构办学规模和条件总体状况不理想,因此只能作为一种补充手段。

三、软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比较

1.软件学院培养模式和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培养模式

目前,依托普通高等教育资源进行软件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主要包括软件学院培养模式和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培养模式。

(1)软件学院培养模式

软件学院一般依托在计算机学科领域有一定代表性的高校。2002年初教育部和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联合批准设立了北京大学软件学院等第一批全国35所高等学校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软件学院作为各高校 的二级学院,接受学校的直接领导和管理,从管理体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都要与计算机系区别开来,但与计算机系不是对立关系,而是合作关系。

当前,各软件学院的招生渠道有三种,一是招收所在学校二年级后本科生,主修软件方向;二是招收其它专业本科毕业生,开展软件方向第二学士学位教育;三是从相关专业应届本科毕业生或本科学历以上软件从业人员中招收软件方向工程硕士研究生。

(2)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培养模式

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立足于改善软件人才结构,大规模培养软件初级编程人员,满足软件工业化生产的需要。2003年11月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了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第一批全国35所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在办学体制上以职业技术需要为依据,实行开放式办学,允许吸收国内外优质的教育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特别加强了与国家和地方软件园的联系与合作,同时争取国际国内若干软件企业、公司的支持,共建实训实习基地和技术开发研究室等,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合作培养人才以增强办学活力。

当前,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主要从全国高考和各省级统一组织的考试中,招收应届高中和中职毕业生。另外,还可通过由省级招生部门组织的高职班单独入学考试,招收少量有一定相关实践经验和较好理论基础的在职人员。

2.探索中的开放教育培养模式

利用全国广播电视大学的开放教育资源来培养软件应用型人才的模式是探索中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对该模式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作较全面的分析。目前,开放教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包括开放教育试点本科、开放教育试点专科两个层次。

计算机类开放教育试点本科重点面向基层培养能从事计算机应用软件、硬件设计开发和应用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向分解为硬件设计开发、应用软件开发和网络与多媒体技术等。业务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是:(1)要求学生较扎实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计算机应用软、硬件设计开发和应用等必须的基本技能;(2)了解本专业范围内科学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获取知识的能力和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英文资料。

计算机类开放教育试点专科包括计算机应用专业、软件开发与应用专业、数字媒体设计与制作专业、电子商务专业和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等专业。其中软件开发与应用专业由2003年秋先行推出“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和“网站应用编程”两个方向的试点。计算机开放教育各专业以应用型软件人才的培养为主要目标,如软件开发与应用专业明确针对软件人才的培养。

3.两类培养模式的比较

根据目前软件产业的发展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国内软件企业需要的是三类人才:第一类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软件高级人才;第二类是系统分析及设计人员即软件工程师;第三类是熟练的程序员、软件测试人员和软件维护人员等。

软件产业对人才的需求结构是一种金字塔型的,高端的需求比较小,中低端的需求量非常大。示范性软件学院(本科以及研究生院)是培养工程型的偏中高层的人士;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主要是面向中低端的;计算机类开放教育试点本科和计算机类开放教育试点专科也是面向中低端的。表1说明了软件人才层次与培养模式的对应关系。

软件学院培养模式和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培养模式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针对国内软件产业基础薄弱,软件企业规模不大,软件人才严重缺乏现状采取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体制上的改革措施。事实表明创办软件学院和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是培养软件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比较有效的途径。

电大开展开放教育是独立的覆盖范围非常广的系统,人才培养规模大,这是其他普通高校无法比拟的。电大是从中央电大到全国各省、市、县地方电大形成的一个统筹规划、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远程开放教育系统。开放教育培养模式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学校和教学为中心。采用各种教和学的方法手段,取消和突破种种对学习的限制和障碍。

此外,与软件学院培养模式和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培养模式相比,由于电大开放教育采用在职不脱产学习,因此学生能更好地结合工作实践,真正实现“在实践中学习”。产学结合的目的是学以致用,学以致用是我们教育的目标和要求,更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突出特征。综合考虑,充分利用开放教育资源来培养软件应用型人才是非常合理和可行的。

四、对开放教育软件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建议

借助开放教育资源培养软件应用型人才对于提高我国软件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模和速度意义重大,其可行性和必要性也是不容置疑的。当然人才培养总的前提是我国软件产业和软件企业对软件人才的市场需求,市场需要的软件人才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包括职业素养和专业素养两个方面。根据市场对软件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有必要对目前开放教育中计算机人才的培养模式做必要的调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和课程设置问题

在开放教育中,培养多层次实用型软件开发人才,按照软件企业的需要设置学科专业,是开发教育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的战略重点。在专业和课程设置方面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做动态的调整,一定要适合市场的需要,可以采用动态培养模式。

专业设置上需要做进一步的细分,最好能结合企业实际岗位需求,如软件项目管理专业,侧重于软件功能设计和软件开发过程的管理工作;系统分析设计专业,侧重于需求分析和系统设计;软件开发专业,主要是编写程序,实现软件的功能;软件测试专业,就是想办法攻击和破坏软件的人才;软件文档专业,主要负责软件文档的编写;软件营销专业,就是市场策划、推广营销软件的人才;技术支持专业,主要是售后服务。

开放教育软件专业课程的内容应体现成人终身学习的特色,往往是理论以够用为度,重在应用能力的提高。在专业基础课设置上,要把握住重点。操作系统、数据库、编程语言、软件开发过程、行业概述、研究领域概述等等都是当代软件人才必备的知识与能力,基础课程理当强调。此外,建议增加一些交流技巧、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谈判能力等基础课程。可请交流专家讲授基础知识,再让学生通过实例亲身体会。培养用户至上的软件人才观念。请专家讲授,增加实践案例。可设置美学欣赏及文学修养选修课,请专家讲授,辅以流行的软件作案例。

2.师资建设问题

加强开放教育相关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根据软件实用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专业领域知识、技术更新快的特点,建立专业教师定期轮训制度,支持教师到企业和其他用人单位进行见习和工作实践,重点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

从IT企事业单位选调一批高级软件技术与管理人员到开放教育系统从事教学工作,有利于改善开放 教育师资队伍结构,加强教学实践环节,改进教学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企业、科研院所的技术、管理人员不仅有较强的理论研究水平,而且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选调方式可采取调动、借用、校企合作、兼职等多种形式,政府可制定配套的政策给以鼓励与支持。

建立办学机构与企事业单位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机制,实行根据企事业用人“订单”进行教育与培训的新模式。聘请生产和服务一线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努力形成具有“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积极创造条件,选拔和组织相关专业领域的骨干教师出国进修。要建立和完善教育教学条件,建设符合教育教学需要的专业教室和实训基地。组织开发和编写应用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教材,建立具有明显现代远程教育特色的教材体系。

如国内有的软件学院在师资队伍结构上按照“三三制”原则进行聘任:三分之一来自学校及国内的优秀教师,三分之一来自国内外著名IT企业的骨干技术专家,三分之一来自境外著名大学的教授、专家、学者。而前沿学术讲座则是全部由盯业界的竹席科学家、技术专家组成并直接参与的。企业信息化技术与管理的全新的学术讲座课程,为的是不断拓展学生的视野,直接吸纳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的最新思想及成果。这对于开放教育软件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师资队伍的建设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在软件专业教师的考核标准上,不应该把在著名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数作为衡量标准,而是把动手能力强、实践能力强、善于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作为评价教师的第一标准。

3.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

软件人才的培养有必要借助和利用微软、IBM、Intel、HP、SUN、ORACLE、SAP等跨国公司的各方面资源。开放教育需要学习软件学院模式院校与企事业单位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机制,探索实行根据企事业用人“订单”进行教育与培训的新模式。

积极探索与国际多所著名大学、知名企业合作的途径,聘请他们的专家教授来校授课任职,引进著名院校的课程体系和前沿教材,实现学术环境、学术交流的国际化。开放教育部门如何更多地和企业接触,让学生在实践环节中不断体会新技术,实现技术互动,这是所有学校乃至整个教育都要努力的方向。要办好开放教育,电大系统自身必须要先开放。开放教育主管部门必须时刻关注企业需求变化,调整专业方向,确定培养培训规模,开发、设计教育与培训方案。

4.教育质量的控制

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应用,要将软件人才培养落实到企业用人需求上,将好的思路和培养方式落实在具体的组织实施上。教育质量控制的指导原则是“软件人才需要在市场中检验”。在以培养多层次实用型软件开发人才为目标的同时,要采用淘汰制和奖学金制。在国外,这方面有很明确的宣传,就是让别的产业都知道,让所有的人都知道.软件人才的培养能够保证质量。淘汰制,一方面是让产业界知道我们的学生培养是注重质量的,另外也是止学生知道只要不努力,你就毕不了业。奖学金制度也应该改革。特别是软件产业,应以给学牛锻炼的机会为主,而不是以奖金为主。

为保证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日标的实现,需要建立明确的目标和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组建有软件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或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参加的专业教育教学委员会,负责审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大纲与考纲、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与测评体系及各个教学环节和培养阶段的教学质量标准,并指导执行、搜集反馈意见和持续改进。按照“计划缜密、组织灵活、运行高效、考核严格”的原则,制定教学运行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强化对教师过程管理、对学生过程指导和激励和对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改进。

软件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2

地方性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了解市场发展的导向,社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着眼特色办学的核心竞争力,实现自身的发展[1-2]。软件产业发展已经被国家提到战略的高度,为了配合其快速的推进,我国高校也正在扩大培养软件工程方面的专业人才的规模。软件工程专业论文是2002年国家教育部新增专业[3],该专业主要以培养软件工程专门人才为目标。我校软件工程专业由教育部于2015年批准的新专业,起源于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软件技术方向。 

徐州工程学院作为新兴的地方性高校,在软件工程专业建设方面,不仅需要学习和借鉴重点大学、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的经验和做法,更重要的是结合地方院校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办出特色。因此,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建成,应该直接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适用面广、实用性强,具有鲜明特色。本文主要阐述以工程教育认证质量评价机制为指导的徐州工程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培养体系。 

2 市场调研 

为了制定针对性的培养模式,首先组织一些学科教授和骨干教师,对软件工程专业的就业形势、市场需求等进行为期2个多月的市场调研,调研对象包括国有大中型企业、私营与股份制等公司的负责人和技术骨干。本次调研内容包括实地参观学习、与企业召开研讨会,并向企业发放调查问卷表500份,收集有效调查表437份。 

通过这次调研,总结软件工程专业的市场需求、人才结构和素质要求、企业技能标准等信息,发现软件工程技术人才奇缺,涉及很多方面,主要原因是大部分高校计算机专业不注重应用型软件人才的培养,学生毕业后面临的是二次学习的困境。因此,对学生的培养不仅需要完整性的实训锻炼、强调企业项目经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需要注重团队合作意识;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该与企业长期合作,开设企业实用的技术课程和职业综合素质的内容。 

3 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软件工程专业强调软件开发的系统和工程性,培养能够从事软件开发、测试、维护和软件项目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4]。软件工程专业沿用徐州工程学院计算机专业“3+1”培养模式,具体模式为学生在前三年完成通识课程、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课程基本实训,最后一年在企业完成项目级实训、职业训练和毕业设计。 

表1所示为软件工程专业课程构成及学分分配汇总表。徐州工程学院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主要分为三大平台。其中,通识类课程平台包括通识必修课、通识选修课以及学科基础课;专业课程平台主要包括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 

知识支撑能力结构 根据软件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课程知识支撑能力结构,如图1所示。课程设置本质上是为了培养学生能力的,因此,为了培养学生英语能力、熟知行业标准、管理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等,设置学科基础课、通识类课程以及专业课程、专业技术导论、讲座等课程;为了培养持续学习、协作和项目分析等能力,设置软件工程课程群、企业实训课程以及职业技能训练等课程。 

理论知识体系结构 软件工程专业理论知识体系结构包括通识课程群、学科基础群、专业课程群,其中专业课程群是核心课程。专业课程分为程序设计基础知识、软件开发技术知识、数据库原理知识、计算机系统知识、软件工程知识等5个子课程群。其中,程序设计基础知识包括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OOP);软件开发技术知识包括Java Web方向课程群、移动开发方向课程群等课程;数据库原理知识包括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系统知识包括计算机系统基础、操作系统等课程;软件工程知识包括软件需求工程、软件体系结构设计、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软件项目管理。 

实践体系结构 软件工程专业实践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主要分为四个阶梯: 

1)个人级的实验,主要由校内教师进行指导,学生独立完成课内实践环节; 

2)小组级的实验,需要2~4个学生为一组,为完成程序设计、算法设计、面向对象技术开发,通过沟通和相互协作完成,注重技能的训练; 

3)项目级的实训,主要由企业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专业方向技能、软件工程综合训练;

4)企业级的实训,为了检验学生综合能力,由学生独立完成企业项目综合训练、职业技能提高以及毕业设计。 

为了加强校企合作培养的效果,每4~6个学生配备一位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校内导师在学生入学后确定,主要任务是“学业综合指导”;校外导师在学生入学后的3年内确定,主要任务是“工程实践指导”。学生在三年级初步确立毕业设计选题,由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联合进行指导。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质量评价 为了加强软件工程专业的质量评估,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指导,建立针对整个培养过程的质量监控和完整有效的评价机制。在每个教学环节,基于认证标准,明确质量要求,定期进行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质量的评价。此外,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跟踪与评估。 

以上这些质量评估措施,保证学生毕业时达到毕业要求,毕业后具有社会适应能力与就业竞争力;后期,毕业之后阶段,仍然采用跟踪反馈机制,通过记录评价和效果,证明学生能力的达成,并逐步对培养模式进行持续改进。 

很显然,只有建立完善的质量评估机制,才能保证按预期的目标完成专业培养要求。因此,从地方性高校实际出发,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质量评价指导,不断完善培养模式,这样才能培养卓越的学生,为企业持续不断地吸引优秀的生源。 

4 总结 

徐州工程学院作为一所以应用型工科教育为主的地方本科院校,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有别于高职高专的培养模式,需要更注重高层次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又要有别于传统学术性高校“精英型”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模式以及师资要求等。 

软件工程专业培养标准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注重软件工程宏观意识,培养持续学习能力、交流与沟通能力。鉴于此,本文提出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指导,构建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以期为地方性高校软件工程专业能够培养更多卓越的软件工程方面的人才提供一种方法和途径。 

参考文献 

[1]宋思运.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5,12(20):11-13. 

[2]金忠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质量面临的问题与分析[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13,28(6):92-96. 

软件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3

关键词:项目导向;理实一体化;Web应用程序开发;学习领域;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目前国内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存在所教非所用、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培养机制问题。这主要是因为这些专业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在职业能力的塑造特别是动手能力的培养上存在较大的随机性。如何针对职业岗位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开发出一大批工学结合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从而有效推动学生高质量就业,这是目前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面临的重大挑战。下面是对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软件开发技术》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

1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及其就业岗位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主要面向IT行业的软件开发工作的一线程序员岗位,培养能在IT行业的软件开发领域内从事计算机程序开发、软件编码测试、软件技术服务和管理、软件销售和推广等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与传统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相比较,它注重培养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把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相融合,培养“素质+能力+专长”的应用编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net方向)就业岗位包括:Web应用软件开发企业中的销售人员、实施及维护人员、系统开发人员、系统管理人员。通过对这些岗位进行归纳总结,确定Web程序员、Web应用软件产品支持技术员、网站开发程序员、Web产品工程师作为学生就业的主渠道。

2 《软件开发技术》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软件开发技术》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起核心骨干作用,是培养基于.net技术Web程序员的主要支撑课程。同时也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重要的拓展课程。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具备适应Web程序员岗位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并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为就业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有《C#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等课程,这些课程属于职业准备课程和职业技能训练课程,为学习本课程和职业岗位准备基本技能,后续课程是《软件项目实践》和毕业设计,属于岗位技能应用课程,与学生毕业后的职业岗位任职要求相一致。

如何让学生利用Web应用程序开发的基本方法,使用.net技术进行中小型Web应用程序开发;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并形成良好的编程习惯和团队合作精神。基于这一背景开设的《软件开发技术》课程,正是为了解决这类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问题而开设的。

3 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3.1 课程设计理念

《软件开发技术》课程开发以Web应用产品行业的需求为导向,以Web应用开发程序员等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重点,与Web应用软件开发公司紧密合作,按照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设计和开发一系列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标准和教学资源,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课堂教学。

3.2 课程设计思路

根据软件开发市场、软件企业、行业对Web开发程序员的需求,确定“Web程序员”的职业岗位培养目标。按照Web应用项目开发流程(生产过程),确定工作任务。归纳出完成工作任务所必须掌握的技能,梳理成课程教学模块所需的知识点、技能点、素质点,最终选取煤矿安全资格考试系统作为教学载体。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通过“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结合一体化教学、角色扮演、项目训练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达到培养Web程序员应具备能力的课程目标。构建课程模块如下图1所示。

4 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

4.1 面向就业岗位

根据企业调研和毕业生跟踪,明确本课程培养的学生主要面向的就业岗位包括Web应用软件开发企业中的销售人员、实施及维护人员、系统开发人员、系统管理人员。通过对这些岗位进行归纳总结,确定Web程序员、Web应用软件产品支持技术员、网站开发程序员、Web产品工程师为课程重点针对的教学岗位。

4.2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

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是根据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共同分析面向就业岗位的岗位职业能力,确定了以下岗位职业能力。

确定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课程能力模块选取如图2所示。

4.3 选取企业煤矿安全资格考试系统作为教学载体

为了使学生能够体验完整的项目开发流程,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应用实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与持续发展能力,选取煤矿安全资格考试系统作为课程主要教学案例。因为煤矿安全资格考试系统是与合作企业合作项目,素材全面,包括源代码、数据库设计、相关维护配套工具、说明等资料齐全。煤矿安全资格考试系统案例涵盖了Web应用程序设计的核心内容,能涵盖各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

5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5.1 按企业WEB应用项目开发实际工作流程,序化教学内容.

以真实煤矿安全资格考试系统为载体,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做中学”为实现途径,以煤矿安全资格考

试系统开发流程中每个工作任务要使用的技术为依据,以工作过程的循序渐进原则设置,将课程内容序化为8个学习情境、16个工作任务。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如表1所示。

5.2 单个学习任务教学内容的组织

下面以学习情境四煤矿安全资格考试系统设计中工作任务系统数据库设计为例进行说明:

(1)任务导引:数据库设计。教师引导复习煤矿资格安全考试考试系统概要设计,并引出新任务:数据库设计。学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2)案例演示:煤矿安全资格考试系统数据库设计。教师演示教学案例,学生观看演示案例。

(3)任务提出与分配:设计煤矿安全资格考试系统数据库。教师下发开发任务,学生分组讨论本阶段的任务,进行任务划分,设计煤矿安全资格考试系统数据库。

(4)实施。学生阅读煤矿安全资格考试系统概要设计文档,学习Power Designer工具的使用,使用Power Designer设计煤矿安全资格考试系统数据库,编写数据库设计报告。项目经理审批数据库设计报告。创建并生成煤矿安全资格考试系统数据库。教师点评学生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学生根据教师的点评完善自己的作品。

总之,通过以企业真实的开发项目煤矿安全资格考试系统为载体,设计8个学习情景、l6个学习型工作任务,实施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学习,让学生能实际经历Web应用软件开发流程和规范,养成良好的团队协作职业素质,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 邓泽民,陈庆.职业教育课程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软件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4

关键词:共享型;软件技术实训基地;职业教育大学城

在云龙新城总投资达30亿元,占地面积6 300亩的株洲市职业教育大学城正在兴建,预计在2012年全面建成。将入职教城办学的院校包括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等共9所,总办学规模为学历教育6.5万人,年培训6.7万人。随着职教城的兴建,建设共享型的计算机技术实训基地也适时地提上了议程。其中,共享型软件技术实训基地的建设任务将由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承担。为此,我们对基地建设的优越性、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并拟定了实施方案。

1共享基地建设的优越性

把原来分散在市区各地的职业院校集中到职教城办学,建设共享型软件技术实训基地是科学的、必要的,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1.1整合实训资源,节约实训成本

上述9所院校基本上都建有专门的软件技术实训基地,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为满足信息技术系软件技术实训和教学需要,先后拨款150余万元用于购买计算机、服务器、投影仪以及相关配套设备等,建设了软件开发、多媒体和网络3个软件技术实训室,配置了相应的管理人员。其他院校的情况也大体相当。建设共享型软件技术实训基地,就可以减少资源的重复投入,通过对管理人员、维护人员以及设备的整合,减少维护管理成本。

1.2优化实训基地,提高实训水平

各院校原有的实训基地,由于师资和经费的限制,至使设备的档次和训练的水平难以提高。建设共享型软件技术实训基地,可以将实施同一实训任务的师资、设备、资金集中在一所院校,有利于建设高水平的实训基地,从而提高实训的质量和水平。

1.3满足社会需求,促进工学结合

株洲是以工业为主的新兴城市,本市拥有相当数量的中、小型工业型企业以及配套服务公司。他们对于信息技术在日常管理中的应用需求十分迫切。目前缺乏一个为这些企业提供类似服务的媒介或平台。一方面,企业有软件开发、软件培训的需求,却苦于找不到承接业务的对象;另一方面,学校因师资力量较薄弱和设备档次较低无法将教学实训、应用课题与市场需求进行有效对接。建设共享型软件技术实训基地,通过整合师资和设备,完全可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在为企业服务中促进工学结合。

1.4适应市场需要,服务经济发展

软件产业是当今世界增长最快的朝阳产业,也是国际产业竞争和高科技竞争的焦点和战略制高点。根据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的数据,世界软件产业从1991年以来始终保持在10%~20%的增长率,2000年软件和信息服务已成为第一大产业,产值已接近5 000亿美元,期中软件产品总销售额达1 750亿美元。在全球软件市场中,亚太地区是最有发展前途的市场,一直保持在20%以上的增长速度。国际计算机产业结构已从以硬件为核心向以软件和服务为主导的方向过渡。我国为适应市场的需求,服务经济发展,必须迅速发展软件技术,培养优秀的软件技术人才,这也要求建设共享型软件技术实训基地。

2共享基地建设的可行性

株洲职教城区域共享型软件技术实训基地建设是完全可行的。

2.1符合国家政策导向

发展软件产业是符合国家产业导向的。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软件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近年来更是以每年两位数的复合增长率快速增长,根据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的数据,2001年我国软件产业销售额796亿人民币,2002年软件产业销售额为900亿人民币,到2009年1―9月,我国软件产业累计完成业务收入6 775亿人民币。为了加快软件产业,国家在2007年4月相继出台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及环境建设(火炬)“十一五”发展纲要》与《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这是国家在“十一五”期间进一步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及环境建设,加快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促进我国高新产业的发展。因此,在职教城建设软件技术共享实训基地是符合国家产业导向的。

2.2符合地方发展要求

为了发展软件产业,湖南省出台了《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的实施意见》,明确规定各地方政府对软件产业发展的扶持,包括投融资政策、税收政策、人才吸引和培养政策都做了具体而明确的规定。为进一步促进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的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以工业为主要支柱产业的株洲,发展软件技术的需求尤为迫切。《株洲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株洲市“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等政策文件中,制定了包括软件产业税收优惠政策、软件专项基金扶持政策等等软件产业政策,职教城软件技术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全力支持。

2.3方便院校资源共享

株洲职教城软件技术共享型实训基地的首要任务是为城内各院校人才培养服务。原来9院校分散在全市各地,地理上的距离使得资源很难共享。入驻职教城后,9院校相互毗邻,建设共享型实训基地不仅有利于提高各院校软件专业实训水平,提高教育质量,而且使用共享资源就像使用本院校资源一样方便,因此深受欢迎。软件技术共享实训基地在面向职教城内各兄弟院校开放的同时,还可以向职教城外的学校、研发机构、企事业单位开放。我们充分发掘软件技术共享实训基地在实训教学、技术服务、培训、职业技能鉴定、职业技能竞赛、软件研发等方面的潜能,使社会方方面面共同使用,以发挥最大效益,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支持。

2.4具备良好建设基础

由于是在9院校原有软件技术实训室基础上建设,有人才,有设备,有经验。各学院的大部分实训教师参与过基地建设的招标、设计、安装、调试、验收各个环节,对实训基地的建设流程非常熟悉。作为共享型实训基地虽然跟原有的软件实训基地有所不同,但基地建设的流程是基本相同的,只是功能要求更高,由于原有设备可以利用,不必全部重新购置,节省了部分资金。

3共享基地建设规划

3.1基地功能定位

基地建好后,不仅要满足职教城内软件实践教学、培训和研发的需要;还要成为长株潭区域中小企业应用技术研发中心、社区服务中心和区域职教资源共享中心,成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纽带,并发挥更强的引领、辐射作用,提高高职院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

3.2基地总体规模

目前9所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学历教育学生总计2 500 人左右,以这个人数做为基准,我们设定职教城内软件技术专业学历教育 2 500人,年培训教育2 500人,年总体规模为5 000人。

3.3基地建设实施

3.3.1组建专业的建设队伍

基地建设采用由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牵头、协作企业和协作院校参加的建设模式。首先由上述三方共同推出专业人才组成建设委员会,然后专业委员会参与实训基地的规划和建设,并制定工作章程。

3.3.2拟定科学的建设方案

根据基地的教学、培训和研发功能,以及高职软件技术行业的培养方向,在基地的总体规划上,基地拟建设5个实训区,具体情况如下:1) .NET技术实训区用于.NET技术的教学与培训;2) Java技术实训区用于Java技术的教学与培训;3)嵌入式软件技术实训区用于嵌入式软件技术的教学与培训;4)软件研发区用于软件研发;5)软件测试区用于软件测试。

前三个实训区负责全日制学生的日常教学和社会各种层次人才的培训。在实训室的设计上应能满足“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在实训中既能实现教学,又能实现实践。硬件应配置投影仪、计算机、服务器、多媒体设备等。软件应安装.NET软件、数据库、Windows操作系统等。每个实训室应能容纳学生50人左右,每个实训区总体上应能满足500名学生同时学习。

后两个实训区承接社会、企业的项目在该区进行研发和测试,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带领学生共同参与,是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纽带。在规模上每个区应能满足500人同时投入工作。

3.3.3筹措足够的建设经费

基地需要一栋实训大楼,安装2 500台计算机,30个投影仪,加上一些设备,设备总投资约1 500万人民币。基地设备采用分批建设的方案,优先建设主要的和急需的部分,以后根据需要逐步完善,直至最后形成一个设备先进、功能完备的实训基地。可先整合协办院校和企业的现有设备,不足再酌情购置。购买设备的资金可多渠道筹措:职教城院校自筹;申报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市教委软件实训基地建设资金;申请株洲市政府在职教城的专项建设资金中划拨;通过跟企业合作和争取社会捐赠[1]。

3.3.4组织高水平的管理团队

为了保证基地高效运行,在基地成立一个软件管理中心,中心设一名主任、若干名副主任,配备一批实训教师。中心主任、副主任在职教城内院校中产生或面向社会聘任,主要负责共享基地的日常管理经营。实训教师主要从9院校原有软件实训教师中挑选,同时在协作企业聘用兼职教师。实训教师负责实训的指导、实训项目开发、实训设施选型、实训教材建设、实训质量评价[2]。

3.3.5拟定科学的管理规章

在基地的管理运行上,对内实行企业化管理,对外实行准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主要表现在引入现代企业的理念与价值观,营造企业化的职业氛围,实训内容与项目来源于企业,实训方式、过程企业化。准市场化运作是指按市场化要求进行实训成本核算,加强教学管理、设备管理、工具管理、材料管理以及学生管理,确保实训教学优质高效,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3]。

4结语

共享基地的建设方案为职教城共享基地建设提供了依据,共享基地的建成必将有利于提升职教城软件技术职业教育水平,促进区域的软件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旭. 论高职共享型实训基地的建设[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21):18-19.

软件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5

Abstract: Aiming at the situation that it is difficult to get a job for the China's college graduates, and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are not enough, the paper studied how to train the talents with high-quality and software technology in the two-year vocational education for software technology, and proposed to closely combine the interdisciplinary activities with training objectives in the training process, to improve their overall quality and ability.

关键词: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学科活动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training objectives;subjects activities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5-0188-01

0 引言

自2003年开始国家教育部陆续批准创办两年制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中原工学院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是河南省政府批准,由中原工学院和软件企业合作举办的二级学院,2004年3月被省教育厅确定为河南省8所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之一。办学宗旨是立足河南,面向全国,为国家软件产业提供人才保证,培养适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与国际接轨的实用型、工程型、专门职业技术的高级软件技术人才,以满足社会和软件产业对软件人才的需求。培养目标是系统分析、程序设计和开发人员,在软件产业中主要从事按规范说明进行的程序设计与软件项目管理工作。

1 我院专业设置与培养目标的特殊性

我院共设有四个专业六个方向:软件技术专业(日文软件开发、软件编码、游戏开发三个方向)、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测试方向)、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网络管理。根据教学目标,要使学生掌握软件基础理论、熟练掌握系统分析、系统开发、系统测试与系统维护等软件工程实用技术、具有快速的学习能力、较强的实践能力、较高的系统分析与设计能力、具备一定的项目开发和管理经验、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在教学方式上以细化的职业技能需求为依据,构建课堂、软件企业应用平台、校企结合的教学环境,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小组协作、应用实习与课堂教学并重的教学方式。同时根据各专业方向分别设置一、二、三级集中实践,内容为综合应用,而不局限于某一门课,目的是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一级课题,一般锻炼学生编程思想,二级课题锻炼学生使用完整解决简单问题的方法,三级课题锻炼学生使用规范的软件设计开发方法,完整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毕业实训和基地实习是在软件开发企业中完成的开发实践,需要完成毕业实训课题并撰写开发总结报告和软件文档等工作。

2 开展与培养计划密切相关的三大竞赛

为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在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吸取近年来软件职业教育的经验和成果,结合我院的培养目标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同时在学生在校的四个学期中,有目的地开展学科活动,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除了第四个学期是毕业实训以外,其它三个学期密切结合我们的培养目标,开展与专业学习相关的三大赛事:计算机基本技能大赛、软件知识大赛、软件设计大赛。每一项赛事均贯穿相应学期的学习,历时3个多月,注重整个赛事的过程,调动尽量多的学生参与到其中,最大可能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表1是三大赛事的总体安排。

3 效果

两年制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如果具有规范化程序设计能力,掌握国际上最流行、最实用的软件开发语言、工具、技术和方法;具有丰富的人文素养,那么在我国紧缺的软件人力资源市场上将具备较强的竞争能力。我院三大学科竞赛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中能够起到多大的作用?通过一份相关调查问卷,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对其认可度非常高。他们普遍认为:借助这些竞赛活动能够将本学期所学的专业知识加以强化,更好的运用到实际当中,使自己的实践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就业后动手能力不亚于、甚至超过本科学生,对学校给他们一个展示自我、锻炼自我学习能力的舞台非常满意。2006至2010年我院共近1400名毕业生,其中20%升入本科继续学习,其余就业学生60%以上在软件公司从事本职工作,近三分之一学生在北京、上海、青岛、大连、武汉、无锡、广州等大中城市就业。例如2007年一人就职华为公司,是该公司本年度录取的唯一一名专科学生。通过公司的反馈,对我们学生的动手能力、自学能力都有很好的认可。

软件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6

一、引言

软件工程是一门交叉性的工程学科,它将计算机科学、数学、工程学和管理学等基本原理应用于软件的开发与维护中,研究重点是大型软件系统的分析与评价、规格说明、设计和演化,同时也涉及管理、质量、创新、标准、个人技能、团队协作和专业实践等方面的内容。然而,软件工程开展近30年后,人们才对软件工程核心的知识体系达成共识。在国际上,ieee-cs和acm联合组建的软件工程协调委员会(swecc)了软件工程知识体系和推荐实践swebok2004[1],为软件工程职业实践建立了合适的准则和规范集,以作为产业决策、职业认证、课程教育的依据。基于swebok,swecc进一步定义了其中可以纳入教育程序的知识体系,包括本科生软件工程教育计划se2004中的seek、研究生软件工程教育计划gswe2009[2]中的cbok、软件工程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实践。

我国2002年启动了软件工程硕士培养程序。借助于计算机科学技术、数学、管理科学与工程诸多学科,软件工程已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下的一个学科方向,发展为一个独立的新兴交叉一级学科。但由于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注重科学研究能力培养,工程化人才教育开展时间较短,培养体系尚在不断改革完善,因此在很多院校中软件工程学科还没有脱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范围,所培养的软件工程人才与工业界的要求尚有一定距离,整个硕士培养过程中,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影响研究生业务能力和素质的重要因素,因此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软件工程知识体系为核心,以训练实践能力的为目标的层次化软件工程课程体系改革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特别是在硕士生的培养上,对课程学习与学位论文的要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求一般是同等并重,合理的课程体系是高等院校保证培养目标和形成办学特色的重要手段。软件工程硕士的定位和其他学生不同,这为我们的课程设置、建设与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通过对国内众多高校的软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进行分析,将其分为以下四种主要类型[3]:

(1)完全独立型:将软件工程彻底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分离出来,作为独立的一级学科,课程设置上综合计算机、数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偏重于数学基础,但实践能力较缺乏。

(2)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主体课程为基础,以软件工程理论课程为核心,加强实践教学型。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课程体系为主体,教学中突出软件工程的知识体系,加强实践教学,根据企业需求或者人才市场需要,按照工程思想进行实践教学,同时校企结合,试图在实践中摸索和学习软件工程的工程理念,但在进行实践之前的软件工程理论基础不牢固。

(3)实践加强型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体系,在这个模式下,课程体系基本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同,只是加强了实践环节,学生在学习和就业方面没有脱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工作中所学的工程理念需要自己去学习。

(4)其他类型,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软件大赛,推荐学生参加各种证书的考试,获取各种软件企业证书。这种类型中,学生所学内容较多,但是正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基础不扎实,同时真正的工程实践能力不够。

因此我们认为,目前的软件工程还没有脱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范围,无论是从传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与软件工程专业的区别,还是本科生与研究生的区别来看,针对软件工程硕士的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改革研究都是十分有必要的,同时也是迫切的。

二、生源基础分析

gswe2009对给出了软件工程硕士的三种主要生源:

(1)在职程序员,由于没有受到过正规研究生教育,有些企业的在职人员对理论知识匮乏,因此具有系统学习的愿望;

(2)其他领域的专业人员,由于软件工程职业的兴起,以及目前人才市场对该专业的需求,使得其他领域的专业人员想要加入软件工程的队伍;

(3)没有工作经验的本科毕业生,在当前就业压力下,许多本科毕业生毕业后选择继续深造。

在我国,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多是没有工作经验的本科毕业生,正式由于这些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基础专业各不相同,使得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更加复杂和重要。

三、知识体系分析

2004年8月,有全世界五百多位专家教授推出的软件工程知识体(swebok)和软件工程教育知识体(seek)两个文件的最终版本,包含了软件工程核心类的知识领域、基础类或前导类的知识领域以及其他相关领域的知识。2009年, gswe2009中的教育知识体系cbok主要来源于swebok,同时也参考了seek2004、incose2003和haskins2007。与swebok2010同步,gswe2009包含了一个新的知识领域ka(职业实践)和四个关于教育的ka(工程经济学基础、计算基础、数学基础和工程基础),同时两个在swebok中没有出现的ka(系统工程基础和职业操守指导)被加入了cbok。此外,cbok还调整了一些知识单元和知识点[4]。gswe2009由准备知识、核心知识、大学特有知识、选择性知识和顶点经验所构成。其中的大学特有知识有学生的入学基础决定,在整个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主要为学生设置学习专业核心知识之前的准备知识以及在学生职业实践课程中所需要的选择性知识,而顶点经验需要学生在学习专业核心知识和进行职业实践的过程中积累,因此,课程设置中准备知识和专业核心知识的设置以及学习方式尤为重要。

四、课程设置分析

通过对软件工程知识体系进行分析,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应具备的主要能力有:基础开发技能、团队合作技能、发现并解决问题技能、系统建模技能、文档撰写技能。我们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阶段分为:理论知识学习、职业实践、论文撰写三个阶段。在前两个阶段中,我们给出了三单元课程、两步实践的方式,三单元课程分别是:必选课单元、必修课单元、自选课单元,两步实践有:模拟职业实践、实际职业实践。传统的理论学习和职业实践通常是完全分开的两个阶段,但在软件工程这个特殊的学科,我们将理论学习和职业实践结合起来,在进入理论学习第二单元的同时进入模拟职业实践阶段。理论学习三个单元具体设置如下:

(1)必选课:选择工程经济学基础(例如知识产权与法律、企业管理与文化、领导学、信息经济学 、市场营销学等)、计算基础(例如算法设计与分析、高级软件工程、高级数据库、高级操作系统、高级网络技术)、数学基础(离散数学 、组合数学、 工程数学、数值分析)等准备知识中的专业主干课程按学科分类作为新生入学的必选课,取代以往将某些固定课程作为所有学生的基础课的方式,方便根据学生大学所学专业来选择自己所欠缺的准备知识进行学习,是知识的储备阶段,在本单元根据学生所选课程的成绩作为给定学分的依据。

(2)必修课:将软件工程基础中的核心知识(例如软件体系结构、软件项目管理、软件质量保证与软件测试技术、软件系统建模原理和方法、基于cmm 的软件过程改进、软件开发方法、软件需求工程)作为所有学生的必修课,培养学生能够系统全面地了解软件工程的概念,旨在学生具有扎实的软件工程及相关专业基础理论,熟练掌握软件工程知识和技能,并且具备作为软件工程师从事工程实践所需的专业能力。在学知识的同时,适当加入模拟职业实践的训练,根据学生的学习方向,将学生进行分组,进行模拟题目的训练,题目可以是各类大赛的题目、教师的科研课题以及学生自己选题,这是学生职业实践的第一步,培养学生基础开发技能、团队合作技能、系统建模以及独立创新技能,之所以称之为模拟职业实践,是因为这一步的实践题目并不是真正的软件工程课题,而是采用软件工程思想的实际课题,为下一步学生进入企业进行第二步的实际职业实践奠定基础,在本单元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最后考核给出一部分成绩,另一部分成绩给出的依据是学生实践课题的完成情况以及在小组中的贡献程度,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认识自我、团结合作的能力。

(3)自选课:学生根据自己对软件工程的理解以及通过对上一个单元所做题目的分析,选择自己所需要补充的基础专业知识,自行选择和学习,培养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以及自觉学习的能力。在这一单元中,导师根据学生所选专业知识的准确性以及学习之后对该软件工程专业的认识给出学生的成绩。

传统的课程设置一般都是先学习再实践,或者是边学习边实践的过程,前者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没有实践练习,导致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得不好,后者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实践,锻炼了动手能力,但是学生往往不知所以然,只是按照老师的讲解去实践,对理论的指导作用理解不够,而我们通过上面学习-实践-学习的过程,学生不但对软件工程相关知识有所掌握,也具备了一定的实践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具有不断补充知识、总结自己、提高自己的意识和能力,在实践中体会到理论知识的作用,从而能够主动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学习软件工程核心知识的同时进入了职业实践的第一步模拟职业实践,将理论和实践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使理论的学习过程不再枯燥。

在职业实践的第二步实际职业实践中,学生自己从课堂走出去,到实习基地、用人单位或者是校企合作的相关公司企业进行真正的软件工程实践,学习良好的职业道德,正规的软件工程管理方式,同时在实践中学习和总结自己的研究生学习过程,进入第三阶段论文撰写,这就避免了以往硕士研究生写论文闭门造车的现象,为论文提供了更好的实践依据,提高了硕士论文的质量,这一步通过从实践中回到学习上来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撰写文档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