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工程论文范例6篇

海洋工程论文

海洋工程论文范文1

海洋工程技术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就业主要大型制造企业,要求从业人员能适应“复合型问题多,团队意识突出,抗压能力出色”的工作实际要求。同时,特殊的作业条件要求从业人员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有强烈的质量、风险意识,具备现场实际操作和生产管理能力。总体而言,海洋工程技术专业目的是培养符合海洋工程行业能力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重视学生工艺管理和施工过程控制能力的培养,其培养方式明显异于当前只重视技术能力的培养模式。根据当前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的生产实际,建立了“项目引导,目标驱动”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此种模式下强化了生产技术、生产管理能力的培养要求,使学生成为“会技术,懂管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性人才。

2人才培养规格

海洋工程制造的从业者其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要求高于一般钢结构制造业。从事海洋工程制造业的毕业生其知识结构要求能熟悉常用中英文公文写作,同时具备很强的识图能力;从能力要求而言,能对现场问题进行分析并使用CAD等软件进行做图,能进行Tribon、Mastership、Tekla等专业CAM软件的基本操作及编制生产计划;从素质方面而言,要求毕业生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对工作的艰苦性和复杂性有充分认识,能解决复合型问题。除此以外,本专业毕业生除持有高职高专院校的毕业证书外,根据其岗位能力要求,还至少应持有全国CAD技能等级证书,CCS焊工证书(SⅡ)等职业证书。

3课程体系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是基于工作过程的,主要是使学生掌握施工工艺流程和核心技能,重点在于工艺技术的掌握和施工工艺管理,使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环节既各自独立,又互相关联、衔接。理论课程设置和内容实施采取工学结合和“教学做一体化”方式,提高学生对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此外,课程实训环节强调岗位核心技能,并引入职业资格考核,培养学生“快速适岗”能力。

4素质养成和考核评价

兼顾人才在企业的长期发展,通过调研从业人员7~12年间的就业情况,认识到此阶段的从业者主要从事施工管理、进度管理、质量控制等岗位,更要求有复合型问题的分析能力,较高的英语水平、很强的抗压能力、强烈的责任心和团队协作意识。基于此,首先,在课程考核评价中引入企业岗位评价标准,形成以过程考核为主的形成性评价制度。在部分实训课程的执行中,采用项目经理负责制,由组长担任实训任务的“项目经理”,其他组员根据能力特点和性格特征来承担项目中其它成员身份,逐渐养成学生的管理意识、质量风险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5总结

海洋工程论文范文2

由上文介绍,海装项目具有多品种小批量的制造特点,这一特点使传统的统计分析方法面临新的挑战:1)在建模时必须考虑不同品种之间的差异性,导致模型的维数增加,从而数据和计算量增大;2)受品种的小批量影响,由于样本有限,统计易受偶然波动影响。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文提出基于工艺活动的贝叶斯网络法,对海装项目的故障分析进行建模。由于贝叶斯网络重视专家的经验和判断,通过建立动态模型,综合考虑客观历史数据、模型和主观经验来对过程做出预测,从而使得在保证预测精度的前提下降低了对数据量的要求。因此,贝叶斯网络特别适用于小样本的预测分析。

1.1海装项目影响因素分析与一般制造项目不同,海装建造项目是一项庞大的工程,有着自身的特殊性。文献[11]对海装项目的可追溯性管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根据追溯的目的提出了基于产品和活动的质量追溯方法。而故障分析是海装项目质量追溯中的关键步骤。目前海装项目质量管理主要是针对材料、设备和工艺进行质量追踪管理。一般来说,材料和设备的质量信息可以由供应链上游企业保证,海装产品生产企业只需要进行工艺的质量管理即可。工艺作为生产活动,是整个海装平台建造的核心:1)工艺将各种材料和设备联接起来构成整个海装平台;2)工艺还反映生产各个环节的人力资源、环境因素、资源因素等因素的协调。对于海装项目来说,虽然说各个产品平台的差异性很大,但是对于各类产品建造过程中的各种工艺流程差别性较小,甚至有些具有批次特性,如同种钢板的切割,因为切割的板材相同、人力相同等因素,所以切割指令也会保持一致。随着行业的发展,专业化也会得到迅速发展,各个工艺的标准化也会得到实行,所以本文主要以工艺活动作为故障诊断对象进行研究。文中采用典型的焊接工艺活动进行分析影响产品的故障因素。故障诊断的目的在于找出引起故障的关键因素,及受影响的相关产品或活动。船体的焊接质量一方面取决于所用钢材、焊材的质量,另一方面还取决于焊接工艺过程是否符合要求,如焊缝的探伤检验是对焊接质量的确认。这些与焊接质量有关的数据,如钢材、焊材的成分及性能数据;焊接过程的电流、电压、速度;探伤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缺陷等数据[12]。质量原因可以归为:人员因素(man)、机器设备因素(machine)、材料因素(materi-al)、方法因素(method)、测量因素(measure)和环境因素(environment)即“5M1E”。识别一个故障问题的结构可由下面的结构判定。

1.2贝叶斯网络结构由上文可知,影响焊接质量的主要因素有6个方面,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如图2所示。图2中使用有向边表示变量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如环境因素对测量有影响,则在环境因素有一条边指向测量因素。因果关系网络的确定一般是根据专家意见和历史数据结合来确定。对于含n个节点的有向图结构来说,最多可有n(n-1)/2条有向边,变量间的因果关系需要专家逐个确定,为了弱化专家知识的主观性,可以采用证据理论综合多位专家的意见。当仅凭借专家的意见无法得到理想的结果时,可以采用知识结合样本数据的方法进行因果关系确定。

1.3条件概率表(CPT)学习对于建立的贝叶斯网络,可以定性的描述质量问题与各个生产环节影响因素的关系,但还不具备定量描述的能力。为了能够定量描述故障诊断的能力,必须引入概率参数。对于海装平台的故障分析,往往不局限于正常和非正常2个状态,这点与故障树不同,可见贝叶斯网络比故障树有更强的描述能力。如焊接的焊点的质量往往在焊接前后都会有报验,如果报验不合格则会2次施焊甚至3次施焊,因此可以分为不合格、1次合格、2次合格、3次合格等状态。为了便于研究,这里假设焊接的结果状态分为1次合格、2次合格、3次合格、不合格4个等级。针对网络结构图2,根据专家意见或历史数据确定各个节点的先验概率。在拥有大量历史数据的情况下,可以按照统计的方法确定,如人员的素质,可以根据该人员历史焊接的故障率作为该变量的先验概率,否则,可以通过领域专家确定。由领域专家和历史数据可以获取完整的节点概率分布和网络结构,但是在实际生产的过程中,工艺的质量往往受到专家意见和样本数据中无法体现的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且这些因素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从而制约了模型对实际生产质量的分析精度,因此模型需要利用生产车间持续产生的数据进行网络的更新,以提高变化环境下的预测准确性。此时,将原有的条件概率视为先验概率,对新数据进行一定的处理如使用极大似然法、EM算法训练,然后根据贝叶斯公式即可获得后验概率,从而更新贝叶斯网络。

2实例分析

本节主要是通过文中建立的焊接工艺质量的贝叶斯网络模型具体的实际管件的焊接,使用软件HuginExpert进行计算分析。首先确定焊接工艺的影响因素,使用头脑风暴法所得结果如表2所示。对于海装企业,建造平台基地一般选在港口,因此环境温度和湿度对材料的影响较大;焊条和管材在潮湿的环境中易生锈蚀,对于严重受损的焊材无法用于施焊。焊工主要指焊工的焊接水平。打压测试是管件焊接完工后的一道工序,主要是对管件焊缝的检查,本身对焊缝的质量不会造成影响,但是会对焊缝质量记录产生影响,从而造成一些误判。而且打压测试最容易受温度影响。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到焊接的贝叶斯网络因果结构如图3所示。根据专家意见和历史数据,可以给出各个因素的先验概率和条件概率表(CPT),如表3~6所示。同理可以列出焊接质量的CPT,由于涉及到的变量较多,限于篇幅不再列出.在Hugin中建立贝叶斯网络,然后即可运行,获取各个节点的后验概率。如图4所示。可见,根据专家和历史数据,初始化数据的模型中焊接质量不合格率在4.43%,是比较符合企业现状的。已知所有的先验概率和CPT时,可以对焊接的质量进行预测。如当管材的材质出现问题的情况即设置管材的材质的状态P(C4=NotFit)=100%,结果由图5所示,焊缝不合格的后验概率值由原来的4.43%变为98.92%,可见因管材材质导致的焊接发生质量问题的概率显著升高,管理者应该加强管材的管理,降低因为管材带来的焊接不合格率。反过来,如果有证据P(C4=Fit)=1,则会通过信度立即传播到其他节点,使得贝叶斯网络认为管材的质量问题可以先验排除,提高其他节点的预测准确度。在焊接质量故障推理分析方面,即焊接质量出现问题,可以反向推理哪个环节出现问题的概率最大,如图6所示。当焊缝质量的P(C8=NotFit)=1的时候,与焊接质量直接相关的变量概率变化如表7所示。管材材质的变化最大,不合适率高达41.1%,其次是焊条材质和焊工的水平,分别为21.3%和29.61%,从概率上来看,查找故障的目的性变得更强。

3结束语

海洋工程论文范文3

――选自《中国海洋大学校歌》

21世纪是海洋世纪,走向海洋成为国际发展趋势与时代潮流。党的十报告从战略高度对海洋事业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明确提出了要“建设海洋强国”。

朱庆林自2005年6月作为中国海洋大学海洋资源与权益综合管理专业的第一个博士毕业留校任教至今,在海洋功能评价、海洋环境、资源评价及海域使用论证领域不懈努力,辛勤耕耘,传承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薪火,成绩斐然。

八年来,他作为学校的骨干教师,先后主讲了《海洋管理概论》、《海域使用管理》、《海洋环境保护》(自编教材)等本科课程及《海洋环境评价》(自编教材)、《海洋综合管理》、《海洋环境管理》(自编教材)等研究生课程,承担了研究生教育中心组织的“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专业培训”授课任务,为中国海监九期上岗培训讲授课程《海洋环境管理》,并被中国海监总队制作成录像作为中国海监远程教育网中国海监行政执法人员上岗资格培训课程。教材《海洋环境保护》获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度教材建设基金资助项目,并于2011年11月由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出版。他多次参加了大型学术会议,获得了《海域使用论证资格证书》和《环境影响评价资质证书》,先后独自或合作发表了《近海及海岸带功能评价数学模型研究》、《基于海洋产业集聚的海洋科技人才集聚力综合评价研究》等科研论文,以及《中国海监继续教育模式创新与实践》等教学论文。其教学、科研事迹先后被《中国科技成果》和《中国科技产业》报道。

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他先后参加或主持了蓬莱电厂海洋环境影响评价;福建罗源火电厂环境影响评价及数值模拟试验及海洋环境评价补充(主持);烟台污水处理厂排污混合区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修编;浙江舟山成品油码头及配套设施工程海域使用论证(主持);山东石岛湾核电厂厂址海洋环境影响评价(主编);福州港江阴港区15#-17#泊位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海洋环境影响评价、海域使用论证(主持);福州港江阴港区8#、9#泊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评价、海域使用论证(主持);山东成山头海域建设波浪能、潮流能海上试验与测试场的论证及工程预设计;双岛湾区域规划泥沙冲淤及水动力专题研究(主持);国电潍坊风电项目海域使用论证及电缆路由论证(主持);青岛炼化液体化工品码头工程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书(主编);国家海洋软科学项目“海洋功能评估数学模型研究”(主持);“海洋功能评价数学模型软件”(主持)等工作。

海洋工程论文范文4

基金资助:上海海洋大学2015 年教学研究项目(A1-0209-15-0301-9)

摘要:《海洋行政管理》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合理建构必须在与私营部门管理、公共行政管理的比较中,沿着管理的属性、公共的属性、海洋的属性三个维度着手进行。

http://

关键词 :海洋行政管理 课程教学 内容体系 建构

一、引言

我国在新时期适时推出了海洋发展战略,制定了海洋事业、海洋人才发展战略规划。为了对接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各高校,特别是海洋类高校,纷纷设立涉海类专业及在其他专业设立海洋通识课程,扩展大学生的海洋视野。国内海洋类高校的学科布局一般都有海洋技术、海洋科学、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等涉海类专业,另外还有行政管理、农林经济管理、物流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等管理类专业。国内海洋类高校的发展定位一般都是国内或国际一流海洋特色大学,打出 “海洋特色牌”,以期实现海洋特色定位下的理、工、农、文、经、管、法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所以,为了适应海洋大开发的新形势及海洋类高校的特色战略定位,在涉海类专业、管理类专业乃至其他相关专业开设《海洋行政管理》通识课程具有重要意义。而欲开出《海洋行政管理》课程,建构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则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二、前期研究综述

通过期刊网以“海洋行政管理”为题名和 http://

关键词 检索后发现,目前已经发表的论文有60篇左右,研究内容可做如下归纳:一是奠基于其他专业之上的海洋行政管理研究。探索在行政管理专业内开设海洋科技、海洋法、海洋管理等课程,把行政管理专业办成具有“海洋行政管理”特色的专业。二是作为特色研究学科的海洋行政管理研究。探讨海洋行政管理的公共性、外部性、利益主体的多元性特征,并把学科体系归纳为海洋职能、海洋制度、海洋决策、海洋实施、海洋财政、海洋伦理等。梳理现有海洋行政管理学科体系的争论分野,并提出海洋行政管理学理论体系构建原则,如工具性原则、差异性原则、系统化原则、生态化原则,并对学科体系进行宏观架构,探讨其概念、理论基础、管理理念、管理主体、行为工具、管理实践等问题。提出以行政管理理论体系为基础,在适应海洋实践活动规律、海洋行政管理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建构海洋行政管理学科体系。三是海洋行政管理体制研究。

一些学者在分析了现有海洋行政管理体制弊端的基础上,沿着决策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思路,建构了分散管理、统一执法,以及决策部门、执行部门和信息部门相互合作、相互制约的海洋行政管理宏观体制。探讨我国海洋行政管理体制发展历史的路径依赖,职能配置交叉重叠与多头管理等问题及其克服。四是海洋行政管理某一领域的研究。对于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海洋倾废、海底电缆、管道、海域使用等进行海洋执法监察的研究;提升海洋行政管理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研究;提升地方海域管理水平的研究;海洋行政管理的法制化研究;海洋发展战略的研究。

前期学者对于海洋行政管理问题的研究内容非常丰富,视角多元,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但对于海洋行政管理作为一门课程来看,其内容体系如何建构?其内涵和外延如何界分?遵循怎样的逻辑?这些问题尚无学者研究,本文的研究是对上述问题的解答。尽管如此,学者们的前期研究成果,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素材和支撑。

三、研究方法与设计

《海洋行政管理》课程教学内容框架体系的厘定,采用以下研究方法:(1)深度访谈法;(2)文献研究法;(3)比较研究法;(4)头脑风暴法。在研究设计上,由于《海洋行政管理》课程教学针对的对象为管理类和涉海类专业的学生,课程定位为涉海类专业、管理类专业的海洋通识课,在学科归属上又属于管理学科,同时在研究题域上又具有海洋的特殊性,所以在研究设计上必须考虑两个维度,即“管理”的维度和“海洋”的维度。另外,由于海洋行政管理具有公共性,所以还需要考虑一个维度,那就是“公共性”的维度。

四、研究结论

《海洋行政管理》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框定,可以从海洋行政管理与私营部门管理、公共行政管理的比较,沿着管理的属性、公共的属性、海洋的属性三个维度着手建构。公共行政管理与私营部门管理的共同点在于两者都遵循管理的逻辑,履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基本职能,在一般职能的履行上两者是重合的。两者的不同点在于公共行政管理还具有公共性,追求公共利益。从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来看,海洋行政管理是公共行政管理的一个子集,只是公共行政管理众多领域中的其中一个题域。所以,海洋行政管理既具有管理的属性,也具有公共的属性,还具有海洋的属性。与私营部门管理相比,它具有私营部门管理不具有的公共性;与公共行政管理相比,它又拘囿于海洋的特有属性。

循此理路,首先,《海洋行政管理》课程内容体系的设计必须遵循管理的逻辑,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五大职能须在内容体系中融入,包含管理主体、管理客体、战略规划等内容。其次,《海洋行政管理》课程内容体系的设计还必须遵循公共的逻辑,考虑其政治性和公共利益的追求,教学内容涵括海洋立法、执法、司法体系,以及海洋环境等公共产品的维护。最后,《海洋行政管理》课程内容体系的设计还必须遵循海洋的逻辑,教学内容涵盖海域功能区划、海岛管理、海洋权益维护等海洋特色属性条块知识体系。

http://

参考文献

[1]全永波.海洋类大学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08(12):219-221

[2]吕建华,王刚.海洋行政管理(学):一种公共管理视角的定位与建构[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7(11):41-44

[3]娄成武,董鹏.海洋行政管理学基本理论体系的发展构想[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26-31

[4]郑敬高.海洋管理与海洋行政管理[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45-50

[5]王印红,王琪. 海洋强国背景下海洋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与重构[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4(5):102-111

[6]秀敏,陈华燕.中国海洋行政管理的职能定位与机构创新[J].世界海运,2014(6):20-23

[7]宋文杰.对完善我国海洋行政管理体制的思考[J].齐鲁渔业,20 08(7):56-57

[8]崔旺来,钟丹丹,李有绪.我国海洋行政管理体制的多维度审视[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4):6-11

[9]侯金义.浅谈海洋行政管理与海洋执法监察[J].海洋信息,1996(4):2-4

[10]张岳红,杜继鹏.加强海洋行政管理保障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4(6):11-14

[11]马克松.认真学习贯彻海域法进一步强化海洋行政管理[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2(1):15-16

海洋工程论文范文5

关键词 海洋工程环境 课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海洋工程环境这门课重点介绍风、浪、流、冰对海上建筑物的作用以及工程上计算环境作用荷载的方法,最后还介绍了泥沙颗粒的基本性质及波浪潮流作用下海岸岸滩的变形淤涨规律,是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学生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为后续船舶设计和平台设计专业课提供基本知识储备。

1 目前存在的问题

按照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现行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海洋工程环境课程教学安排在第六学期,理论教学 46 学时,实验教学两学时。其相关课程有流体力学、船舶工程、海洋钻井工程、海洋平台工程等。通过对教学环节各方面的分析总结,发现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时不足。海洋工程环境课程的内容很多,囊括了所有海洋工程环境的作用力。有限的学时分配显然很难做到将教材中的内容讲授完全,势必有些内容只能泛泛带过。因为课时紧张,授课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无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没有足够的时间与学生进行思维互动,进行启发、提问和讨论,教师毫无余地开展创新教育实验。

(2)缺乏实践。由于实验室建设还未完备,仅开设了一门实验课,即立波的波压力测定实验,实验设备仅有一套,限制了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实验也是让学生按照规定程序完成实验,不能很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进来,没有达到实验的真正目的。

(3)教师工程经验不足。海洋环境课程内容多、涉及面广,要求教师除了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教学经验之外,还必须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高校教师缺乏必要的实际工程经验,加上个人知识结构的局限性,要在课堂上除传授课本理论知识外,同时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成了一项困难的任务。

2 教学改革方法

2.1 调整教学内容

(1)学习专业基础课的目的是深化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为其提供知识储备。首先根据本校学生的学科发展需要合理安排海洋工程环境这门专业基础课的内容,并在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加强教材建设,优化教法,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基础上建立海洋工程环境课程的教学团队。团队教师有计划地组织课外答疑活动,引导专业资料的阅读,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重点讲述海浪及波浪作用力部分。这部分共包括三章的内容:海浪、海浪观测与海浪谱以及波浪作用力,除了基础的波浪理论之外,这部分还包括现实的波浪观测和记录方法,随机波的统计意义表达和海浪谱,最后波浪作用力的计算,将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应用。首次讲课还可以多准备一些材料,介绍本课程的发展沿革,前辈专家学者的创见轶事等等,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3)重点讲述潮位预报和海流以及冰的作用力部分。讲授时要注意与相关课程的衔接,如潮汐部分可结合海洋学内容讲解;冰的作用力可结合海洋平台稳性计算讲解。讲授时尤其要注意增强授课内容的系统性、条理性。

(4)内容较简单的风和泥沙运动,可适当减少授课时间。讲授时要多列举工程实例,激发学生兴趣,避免枯燥;一些易懂的部分可以适当方式引导学生自学,以教师提问的方式强调重点。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观察、积极思考的能力。

(5)在教学中应及时补充新标准、新规范、新观念和新的政策法规,最好能结合最新的工程实例,介绍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帮助学生了解本学科新技术新理论的发展概况。

2.2 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

(1)采用多媒体教学。图片、视频、Flash 动画等,能形象表述风、波浪、潮流、海冰、泥沙等海洋动态的物理运动过程,以及外界因素对其产生的影响。对于必要的公式理论推导,可配以板书方式讲授,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生动,简单明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多介绍工程实例。海洋工程环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工程案例是一项不可缺少的教学材料。尤其引入工程事故案例,通过这些工程事故使学生深感海洋环境中设计和校核工况这一关决不能放松,唤起学生的工程责任意识,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快理解理论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对具体问题的分析能力。

(3)引入课堂分析讨论。对于带有启发性或争论性的论题,教师可不直接讲授,而是留给学生自己思考提出结论的余地。在具体操作上有两种方法实现,一是课前布置议题,然后上课时组织学生讨论并发言;二是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对于有争议的问题,由学生随机分组进行小组讨论。

2.3 改革实践教学环节

传统的实验教学主要是验证性实验,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除实验课程外还应加入实习环节。组织学生到唐岛湾,相对于实验室的波浪水槽,通过实际海洋环境的直观感受增加对波浪测定,潮余流测定等观测方法和观测结果在时空上变化的理解。到中海油海工基地参观,可通过技术人员的现场讲解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2.4 强化教师教学能力

海洋工程环境专业的教师必须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除了必备的海工专业基础、流体理论基础外,作为工程类课程的教师,实践经验也非常重要。学校应积极为教师创造实践机会,安排教师深入相关企业和施工现场。同时为教师提供继续深造提高的条件和机会,比如国内外同类大学的短期进修培训,还可以探索团队式教学模式,由老教师一对一指导年轻教师,或全体教师通过定期的教案交流、参与指导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等,逐步提高年轻教师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

3 结语

海洋工程环境是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目前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还不够完善,教学效果未达到预期目标,本文提出的一些教改措施,还需要创造条件进行实践,从而验证其可行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杨飞,陈永芳.船舶工程技术专业项目化课程体系建设研究.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5).

[2] 黄超,刘德华等.提高材料力学课堂教学质量体会.高等建筑教育,2011(20.5).

海洋工程论文范文6

隐珠中学是一座滨临大海的农村学校,学校恪守“为人生奠基,让生命精彩”的办学理念,依托课题研究,推进素质教育,用心打造海洋教育特色。学校按照“学科引领,校本深化,活动助推,文化升华”的思路,努力构建海洋课题研究、学科教学渗透、海洋知识普及、海上帆船活动为一体的海洋教育体系,引发全校学生认识海洋的兴趣、热爱海洋的情感、建设海洋的意识。

学校自2005年涉足海洋教育,2007年被评为“青岛市帆船运动进校园活动先进集体”,2010年首批被命名为“青岛市海洋教育实验学校”、“青岛市帆船运动俱乐部学校”、“青岛市帆船运动特色学校”, 2011年立项申报青岛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蓝色海洋教育实验研究》,学校以“面对真问题、开展真研究、获得真发展”为科研宗旨,以课堂为现场、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从实际出发积极开展小课题研究,历经三年,学校校园环境、海洋教育教学、学生海洋意识培养、教师科研氛围等多方面都取得了可喜成绩。

二、课题研究方法

在课题研究与实践中,我们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主体教育理论为思想基础,采取了实践研究法和反思性教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海洋教育实践过程中进行研究工作,边实践边反思边总结,不断改进和完善我们的教学实践和课题研究。

1.研究手段:实践活动、现代教育技术、学科教学渗透

2.研究对象:全体学生(受益者)、全体教师(应用者)

3.研究时间:本课题于2011年5月立项申报青岛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经过了三个阶段的研究:

第一阶段:2011年6月-2012年6月,准备阶段与初步实施阶段。

第二阶段:2012年7月-2013年12月,全面实施阶段。

第三阶段:2014年1月-2014年9月,应用成果及总结阶段。

4.研究组织:成立了课题组,对研究人员进行明确分工。

三、课题研究解决的问题

1.塑造海洋特色环境,创建海洋育人氛围

虽然我校地处海滨,南依风景秀丽的黄岛区城市阳台、海水浴场,但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沿海孩子的生活越来越城市化,海洋意识越来越淡漠。学校自2010年申报青岛市海洋教育实验学校以来,在教学楼开辟蓝色海洋教育特色文化长廊,做到让每一面墙壁都说海,每一个边角都讲海,使校园充满了海洋气息和浓郁的海洋文化氛围。

通过宣传橱窗、校园广播、校园网、班团会、国旗下讲话等途径,为师生系统地讲解海洋文化知识,使认识海洋、探究海洋的意识深入到每位师生心中。

2.依托海洋教育资源,发挥海洋地域优势,建立海洋教育基地

建成海洋教育实验室、海洋科普图书室和海洋图书阅览室,建成由海洋动植物标本展览、船模陈列、学生海洋作品展览几个版块组成的校内海洋文化陈列室,供师生随时参观阅读观察研究,为学生提供最直接的感官体验,为学生了解海洋、走近海洋提供物质保障。已招投标购置海水淡化机、海浪发电实验模型等实验设备。

依托帆船运动,拉动海洋教育发展。作为青岛市帆船运动俱乐部学校,学校积极支持学生参加帆船运动,每年暑假组织学生参加青岛市国际帆船运动训练营活动,多次在青岛市中小学帆船运动中获奖。学生在帆船运动中,激发了了解、热爱、探究大海的热情。

3.积极拓展海洋知识教育活动载体

如结合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世界海洋日等重大节日,在学生中组织《蓝色的家园》读书心得、小论文征集等评选活动。组织开展海洋剪纸、海洋绘画、海洋书法艺术作品、海洋贝壳作品创作比赛、海洋风景摄影等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活动,延伸与拓展学科教学。组织或鼓励学生与家长共同参与灵山湾拉网节、金沙滩文化节,让学生置身于海洋文化气息中更深地了解海洋、热爱海洋。通过开展以海洋文化为载体的实践活动,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寒暑假中,各年级各学科结合蓝色海洋教育,组织开展以“海洋科技、海洋文化”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在假期中开展实践性、探究性学习,撰写海洋知识小论文、考察报告等,保证了海洋教育的连续性。

4.开发以海洋文化为主题的校本课程

在开设地方课程《蓝色的家园》的基础上,大力倡导学科教学渗透海洋教育,将学科知识与海洋有机结合,将海洋教育课程与课时整合,从海洋生物、海洋地理、海洋环保、海洋文学、海洋开发、渔业生产、海洋体育、海洋维权、海洋战争等方面进行教育,使海洋教育系统、规范地进入到每一个班级。遵循“发现问题――生成主题――实践探究――开发课程――课程实施”的校本课程开发程序,逐步编辑形成《让海洋浸润课堂――海洋知识篇》、《让海洋浸润课堂――海洋维权篇》、《让海洋浸润课堂――海洋战争篇》三本海洋教育系列校本课程。

5.整合课程与课时,开展海洋教育小课题研究

注重研究的实效性,将课题研究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和课堂教学改革密切结合,宁少勿多,宁精勿杂。加强各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使现代海洋教育涉及各个年级、辐射各门学科,要求各学科教师根据本学科特点开展海洋教育。如美术学科的海边写生、海洋手工品制作,信息技术课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进行电脑制图描绘开发未来海洋的蓝图。每个教师学期初制定学科渗透海洋教育计划,撰写学科教学渗透海洋教育教案,以课堂为阵地,找准教材与“海洋”结合点,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海洋文化教育。各科立足学科实际积极开展小课题研究,积极开展让海洋浸润课堂实践探究活动。

四、课题研究成果

1.依托海洋教育,提升海洋意识

通过《蓝色海洋教育实验研究》课题研究逐步推进,以课堂为现场、以教学为中心、以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为切入点的研究氛围日渐浓厚,教师根据自身实际、个人兴趣和对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立项研究的积极性逐步提高,教师的海洋教育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显著提升。学校的海洋教育氛围日渐浓厚,学科教学渗透海洋教育的结合点逐渐增多,初步开发实施《让海洋浸润课堂》系列校本课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推进“海洋知识进课堂”,学生形成了正确的海洋价值观、可持续发展观,逐步引导学生认识海洋、了解海洋、重视海洋,提高海洋意识,普及海洋知识,树立正确的现代海洋观念。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热爱海洋、保护海洋、探索海洋奥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蓝色海洋教育正成为学校显著的办学特色。

2.学校海洋教育工作经验不断推广

课题组成员刘相华、薛少臣合作撰写的论文《特色强校,打造海洋教育特色品牌学校》发表于《中小学校长》2013年第八期;《用心打造海洋教育科普教育特色》经验介绍刊登在《教育文摘》2014年第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