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安全论文范例

海洋安全论文

海洋安全论文范文1

广东海洋大学食品学院实验室结合专业方向,将实验室分成两部分,一是教学型实验室,包括食品微生物实验室、食品分析实验室和食品工程实验室,主要承担本科实验教学、大学生创新实验及大学生挑战者杯等任务;二是科研型实验室,包括水产品贮藏与加工研究室、水产品质量与安全研究室、亚热带特色农产品贮藏与加工研究室、海洋药物研究室和两个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水产品加工与安全重点实验室、水产品深加工广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主要承担教师和研究生的科研实验任务。每年,食品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两个专业方向,共计10个班,约350人的毕业实验都是由这两部分实验室承担,又尤其是教学型实验室为主,基本上60%~70%的毕业生论文实验都安排在这部分实验室。因为这些教学型实验室首先是要完成大量而繁重的教学任务,同时还要兼顾科研实验任务,这给毕业生做论文实验带了较大压力,加之学生对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仪器设备操作使用、维护及注意事项不太了解,而且在实验过程中部分教师和学生对毕业论文实验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期间又缺乏有效的指导机制和监督机制,学生在实验室进行实验研究活动的随意性增加。举个简单例子来说,学生毕业实验结束,剩余的实验原料、试剂药品,经常是未妥善处理,往往还放在实验室的试剂柜或药品柜中,还等着实验人员清除,这大大增加了实验室老师的管理工作量。而毕业论文实验的指导工作量仅仅归于指导教师本人,这无形中也会引发指导教师、学生与实验室老师三者之间的矛盾,从而影响毕业论文实验的正常开展,进而导致毕业论文质量不高,同时也影响了实验室正常管理工作。针对这些问题,笔者以食品微生物室为实例,对毕业论文实验的管理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与想法,以加强对毕业论文的规范与管理。

2毕业论文实验管理建议

2.1进入实验室的培训

学生开展实验前,先将安排在食品微生物实验室的所有学生集中,针对这些学生进行集中培训。首先,让这些学生了解和学习学校及学院有关实验室的各项规章与制度,如《广东海洋大学实验室安全制度》,《广东海洋大学学生实验守则》,《广东海洋大学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制度》与《广东海洋大学仪器设备损坏丢失赔偿制度》等,让学生明白怎样进入实验,进入实验室后该如何做,出了紧急情况如何处理及损坏仪器改如何赔偿等等。然后,实验室老师跟指导老师一起对这些学生进行实验室包括常规常用试剂的配制,基本仪器设备的使用,仪器设备的维护与保养等基础实验技能的培训。因为笔者管理的是食品微生物实验室,因此结合实际,对学生安排了菌种的接种,培养基的制备,实器材的包扎,高压灭菌锅使用,显微镜的使用和细菌染色方法(尤其是革兰氏染色法)等基础实验的培训,介绍了各种实验技能的操作方法及要点,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仪器设备的维护。之后让学生一个一个进行动手学习操作,纠正不规范及错误动作,让他们真正学会这些基本的实验技能。同时,让学生了解食品的各种表:微生物室管理登记表,如进出实验室登记表,仪器药品的领用表,仪器设备借用记录等等。做到有根有据,有章可循,让学生明白这些手续是如何办理与填写。此外,在培训会中还规定了实验室小组长,让其安排好每名毕业生实验固定的位置和柜子,安排每天实验室的值日,其他学生必须听从小组长安排,让学生参与到实验室的管理工作来,以减轻实验老师的负担,还能锻炼学生的管理与自我约束能力。培训结束后,对这些进入食品微生物室的学生还要进行考核。考核分为笔试和仪器操作考试(辅以口述),成绩达95分者方可进入实验室开展毕业论文实验。经过培训与考核,学生就能安全有序,合理正确的开展实验了。

2.2实验过程的管理

经过进入实验室前的培训与考核,实验过程中的管理负担应该会相对少些。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按时按点到实验室,并做好考勤登记表。不能像以往散兵游勇似的,每天9点一拨人,10点一拨人,甚至是12点到实验室的。实验老师要时常抽查出勤表,了解学生的出勤情况,对于个人出勤少、在实验室露脸少的学生要督促并警告,而且要及时跟该生的指导老师汇报,让其指导老师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这样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实验出勤情况,另一方面可以规范实验室管理,树立实验室管理威信。针对个别学生因为实验安排需要的特殊情况(如做微生物的生长曲线是),提前申请,可以另行处理。针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时常需要借用药品试剂、仪器设备,实验老师规定每周几个固定的借用时间点,只能在这规定些时间点跟实验老师借用仪器设备。不能像以往那样,学生缺什么仪器,缺何种试剂,实验室老师像保姆似的,必须随时给准备好。这不仅耽误老师时间,也对学生也没有约束作用。规定好借用时间,也有利用督促学生安排好自己的实验进程。实验过程,需要使用到大型精密仪器设备,需提前预约好,如果预约好,又没按时使用的话,要口头警告,若是再犯此类错误,停止使用相关仪器设备一个月。如需要借用一些大型的仪器设备,或者是固定资产,而且使用时间较长的,指导老师需要提前跟实验室老师沟通协调,并做好借用登记。实验过程中,遇到实验理论或者技术问题,学生需及时跟指导老师联系沟通,实验室老师如有条件,也可协助解决。如果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学任务的同时,毕业生需要开展毕业实验,实验室老师要妥善安排好毕业论文的实验场所。

2.3实验结束后的管理

学生毕业论文结束时,实验指导教师和实验室老师必须重视收尾工作,首先实验室老师要检查学生试剂药品、仪器设备的归还及完好情况,督促做好实验室的清洁卫生,督促学生填写好有关使用情况登记表,清洗实验过程所用玻璃器皿,清理实验所剩的实验样品、试剂药品,对于有毒有害试剂要回收统一处理,对于不按规定执行的学生,实验室老师要及时上报指导老师和学院,以阻止其答辩工作及其毕业离校事宜。其次,实验室老师应及时跟其指导老师汇报学生在实验室的工作情况,这将作为评价学生毕业论文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3结语

海洋安全论文范文2

 

1MFISP概况   海洋和水产数字信息资源共享平台(MFISP,Marineandfisheriesdigitalinformationresourcesshar-ingplatform)是辽宁省中央财政支持的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组成项目之一,本项目是在大连海洋大学图书馆现有数字信息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建设的,大连海洋大学图书馆是我国北方地区唯一一个以水产和海洋学科信息资源为特色的信息中心,海洋和水产学科文献信息资源自1952年建校就作为收藏重点,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和投入的不断增加,海洋和水产学科文献信息资源不仅数量增加,而且类型不断丰富,既有传统的纸质文献资源,又有现代的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及各类数据库。海洋水产数字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是基于一体化虚拟图书馆环境的信息服务方式,重点开发以“一站式”、“一体化”服务为代表的新型高质量信息服务,建立集咨询、分类浏览、跨库检索和原文提供、开放链接等功能的信息服务系统,为用户创建一个集成的、一站式的信息搜索、发现、获取和交流的数字信息环境。   2MFISP总体目标   以海洋科学和水产学及相关学科群文献信息资源为特色,坚持以特色带整体,整体促特色的原则,运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技术构建公共服务体系,为海洋大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海洋先进文化教育提供文献信息资源保障;同时,向社会开放,为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知识体系创新和海洋产业发展服务。   2.1建立“一站式”服务系统   通过整合现有海洋和水产信息资源,建立“一站式”海洋、水产文献信息资源的集中揭示与组织服务系统,实现信息资源及服务的共知与共享。   2.2引进购买国外高品质海洋、水产文献资源   通过与CALIS各级中心及辽宁省高校图工委的合作,建立以集团采购为主要途径的引进购买国外高品质海洋、水产文献资源,为我国北方海洋经济、产业发展提供了文献信息需求的总体保障能力和水平。   2.3建立保藏平台和信息资源发现与利用系统   通过加强特色海洋、水产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建立我国北方海洋、水产学科知识积累、利用和长期保藏平台;建立海洋、水产信息资源需求的网络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系统,满足海洋、水产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对网络高质量数字信息资源不断增长的需求和利用。   3MFISP主要建设内容   本项目运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技术构建开放的公共服务体系,主要内容包括共享平台软、硬件建设和文献信息资源建设。   3.1遵循规范的建设标准   平台建设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是提高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网络运行效率和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本项目实施过程中将严格执行《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信息资源元数据:核心元数据》标准和《平台项目标准规范》系列标准,包括应用系统的接口标准、层定义标准、文献格式的描述标准、元数据的定义标准、标记语言标准、授权与访问控制系统技术和接口标准、统一身份管理系统技术和接口标准、数据交换格式设计标准、数据访问服务接口标准、元数据检索和提取标准等。以此保证本项目建设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3.2门户系统建设   海洋和水产数字资源信息门户网站,是实现信息资源整合、信息、数据加工和开展文献资源检索服务的工作和服务平台。门户网站建设要运用信息化手段整合文献资源,实现各成员单位分布式异构数据跨库检索以及数据加工、交换和传递安全,具备良好的信息导航、用户管理和信息服务等功能,具有交互性强、表现形式多样、简捷方便的用户检索界面,检索简单,操作方便,满足用户个性化、自助性强的服务要求,为用户提供各类文献服务。   3.2.1信息资源平台建设类别   图书馆现有的信息资源平台从建设类别上分有自建、合作共建、购买和网上开发资源,从类型上分有全文型、题录型、标准,从题材上分有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学位论文等。目前,自建数据库3个,合作共建数据库4个,购买数据库11个,使用网上开发资源2个,数据库的品种比较少,尤其是外文数字资源比较贫乏,用户都是通过数据商各自提供的平台进行检索,资源处于分散服务的状态,给读者检索、馆员管理和提供咨询造成了不便,难以满足未来海洋大学对数字信息资源的需求,急需利用异构式检索平台系统将这些资源进行整合与组织,为读者提供统一的完整的检索服务。   3.2.2图书馆现有的文献服务集成系统性能   必须具备以网络化、标准化、数字化、区域化为基本设计思想的完善系统,充分体现功能模块的完整性、界面的良好性、功能参数设置的灵活性等特点,并且具有强大的广域网环境应用服务功能,为数字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和区域内校际联合数字图书信息资源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2.3MFISP网路构架   如图1,数字信息资源平台应该说是我校建设的标志性项目,数字信息资源平台支持集成浏览与整合检索、文献供应与配送系统、数字参考咨询、个性化服务、共享平台接口的标准化、开放集成链接、用户统一认证和授权控制等系统,用户以登录或IP控制的方式,在一体化的资源和服务体系内,以透明方式获得对不同资源和服务的合理使用,实现对用户透明的原文订购、传递与服务管理系统,资源平台对数字信息虚拟资源体系按照一定的分类体系进行系统组织和呈现,支持集成化的分类浏览和导航功能的实现,支持深度链接服务,并逐步支持基于Taxonomy/Ontology的信息发现和服务功能的实现,并提供的Z39.50协议或其他开放接口,实现对印刷型书刊的统一检索和定位,促进书刊资源的共知和共享利用,同时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为用户提供一个用户自定义的针对整个数字化系统用户和资源的主动服务子系统,支持以WEB方式回答、跟踪和管理用户的提问、咨询等应用和服务,支持对用户提问和咨询馆员回答的知识库的积累和建立,以及支持对提问与回答的自动匹配功能的实现等。#p#分页标题#e#   3.3特色资源建设   图书馆实现数字化服务的主要内容是向读者提供大容量的数字信息服务。因此,满足我校教学、科研和社会发展需求的数字化资源建设是最重要的建设项目。数字资源的建设包括传统馆藏图书资料的数字化转换、国内外著名大型数字化资源的引进、网络信息资源的挖掘与组织以及上述信息资源的整合与管理。建设的原则将依据适应需求、服务教学科研、突出重点、精选文献进行数字化转换而开展,并采用引进与共建相结合的方式,严格按照国际国内标准执行。信息资源建设具体目标包括:   (1)以目前图书馆现有存量信息资源为基础,加大数字信息资源建设力度,以对水产学、海洋科学及其相关学科群科技创新、海洋知识创新、海洋先进文化教育、海洋经济发展起重要支持作用的核心文献资源为主,涵盖社会科学和其它自然科学学科,进一步采集国内外电子全文数据库。   (2)从2006年起,根据我校学科建设的需要,图书馆对一系列馆藏特色资源进行了数字化整合工作。现已完成的工作包括建设了《大连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水产渔业特色期刊全文数据库》、《航海专题数据库》和《大连海洋大学教师文库》等。其中,《大连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利用方正TASI论文提交系统,已完成自建校以来历届硕士学位论文791篇的数字化工作,通过Apabi数字图书馆平台可以访问全文。本项目将进一步以合作共建的方式深度开发、充实和完善自建特色数据库。   (3)学科建设与发展是一项需要长期积累、长期努力的系统工程。本项目将为重点学科建设与发展服务作为建设重点,及时把握重点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新动态,图书馆除了为其建设提供数字信息文献资源外,尚需在现实馆藏、虚拟馆藏和网上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组织、分析、加工、重组等服务,并根据重点学科研究的对象建立重点学科的信息导航系统,迅速链接国内外本学科领域的最新进展与成就;与学校科研部门联合建立重点学科建设的专题数据库,促进成果的转化,扩大学科的影响;主动参与学科建设的教学活动,组织专门的“学科馆员”与重点学科建设负责人加强联系,定人、定向、定题重点跟踪服务,定期地了解收集所负责院系专业教学、科研的发展情况、学术开展情况以及对文献资源需求的变化情况等,为重点学科建设提供完善、及时、高效、深层次的信息服务。   (4)上述采购数据库、自建数据库,以及学科导航系统将集中于数字信息文献共享平台上统一管理,统一服务,以实现所有电子文献资源统一跨库检索,以最快的响应速度和直接的全文快速传递,一次性满足用户对不同数据库的原文订制要求,最大幅度提高全文文献资源的利用效率。3.4网络环境的建设海洋和水产数字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需要建立一个稳定、高效、开放、可持续发展的网络平台,系统平台建设是根据门户网站的建设目标和功能要求,在原有系统架构的基础上,重新对软硬件系统和网络设施合理配置。为了达到数据快速交换、传递,保障网络、数据的安全,促进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提高服务的响应速度,通过光纤直接与网络中心相连,实现内外网信息资源数据快速传递。   3.4.1网络系统平台建设内容   分为网络构架、服务器和存储建设、操作系统的购置和应用软件系统建设,从系统架构上实现门户网站的软硬件系统和存储设备的整体配置,为门户网站信息、数据导入和数据转换平台及文献资源跨库检索平台提供系统基础环境的支撑,系统通过图书馆万兆光纤核心交换机(RG-S8606-Chas-sis)接入,利用高端防火墙(RG-WALL1800)技术保障图书馆网络体系的安全,由服务器接入交换机(RG-S2924G)通过光纤模块对中心机房的服务器进行连接,共有15台服务器(目前5台,预购置10台),每台服务器实现一个专用服务信息平台或备份任务,并通过双链路Brocade300E光纤存储交换机对主存储器(HDSAMS2500)(裸数据容量36T)的镜像数据进行访问,图书馆按楼层设计安置6台二级交换机(RG-S2951XG)供图书馆内部局域网使用,由汇聚交换机(RG-S2924G)向校内用户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校外用户通过VPN技术(RG-WALLV1600S)使用本馆的信息资源,针对分布式的服务器和客户端采用行为审计技术(NI-5110)进行管理。   3.4.2建立集中式数据存储和统一管理系统   为实现数据库的融合以及资源共享,形成整体、协调的数据管理、交换与共享服务能力,建立海量的主存储器,将本地的各类数据集中储存,通过行为审计设备能够直观地完成对设备的基本配置操作和清晰的性能监控、故障管理等。本馆的重要数据采用备份服务和双机热备技术,当发生各种数据丢失(包括人为、设备故障等)时,能够迅速恢复数据和应用,保证了系统的正常运行。   3.4.3网络系统平台的架构需要的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   网络系统平台的架构需要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支持才能运行起来,根据数字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需要操作系统包括:unix、linux、Windows2008Server,数据库软件:SQLServer2005、Ora-cle,文献信息服务系统:汇文,备份与双机软件:SYMCBACKUPEXECSERVER、VRTSSTORAGEFOUNDATIONENTERPRISEHA5.0。   3.4.4改造部分   机房装修与配电改造部分,UPS,UPS前防雷器,静电地板部分,接地系统,通信专用空调等。4结束语平台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可行性论证时的焦点问题一开始就应转向其维护和持续发展,应该对此进行认真的筹划和考虑,网络资源的易变性,用户需求的不断变化和多样性,也都要求平台对此做出及时的反应,加强对知识组织技术的跟踪和深化应用,支持以更加合理的、智能化的、动态的方式对平台资源进行知识聚类和可视化展现等。随着平台建设的发展,今后功能的扩充、完善和存储资源数据量的增加,该平台将成为大连海洋大学及东北地区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自主创新和社会经济发展中必将发挥重要作用。#p#分页标题#e#

海洋安全论文范文3

课改概况

在考察水产养殖学专业课程设置效果方面,鲁东大学[3]的实证分析发现:学生对基础课中的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大学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遗传学、动物学等课程较为重视,但对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关注程度较高的课程包括鱼类学、水产动物胚胎学、鱼类增养殖学、贝类增养殖学、海藻学与海藻栽培学、水产动物育种学、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水产动物疾病防治学等8门课,对水生生物学、水环境化学、生物饵料培养、水域生态学等4门专业基础课关注程度较低。广东海大、海南大学和鲁东大学开始关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提出要加强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水生生物学和水环境化学等课程的教学,强化专业基础课程在水产养殖学人才培养中的关键地位。其中海南大学[4]以“水生生物学”课程的教学为例,积极探索水产养殖学专业基础课的专业化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认为水产养殖学专业基础课教学应该通过课堂教学的具体事例,结合培养逆向发散思维的失败案例分析并辅以培养探索解决问题的研究型实验教学,探讨与职业化接轨的引导式教学方法。逐步改变学生“上课、笔记、复习、考试”的传统学习模式,着眼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理想、培养学生逆向发散思维和自主学习探索问题的能力。上海海洋大学[5]利用行业网站中国水产频道作为专业教育平台,构建由渔业专业频道、渔业应用系统、交互式网络平台和虚拟学校等四个相互交织的层面构成的开放式教育服务体系,探索一种开放式的水产知识传播与信息资源共享的水产教育模式。目前全国开设水产养殖学本科专业的院校约48所。2000-2011年间,上海海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大连海洋大学等23所院校共发表27篇水产养殖学专业课程改革论文,其中理论课程改革17篇,实验课课程改革10篇;涉及15门理论课和7门实验课。各院校的课改主要通过更新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改革考核方式等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动手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存在的问题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方式带来了深刻变化。目前大学课堂教学对信息技术的反应大多局限于利用多媒体技术授课,没有更深入的探讨信息技术对学习情境和学习文化的影响,尚未形成更适合信息时代的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调查显示,目前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中讲授仍占最大比重,高达92.3%的教师是一直都站在讲台上讲课,87.9%的教师没有开展针对课堂关键问题的集中讨论;布置作业较少,教材外的作业布置得更少[6]。教学观念创新和教学方法改革迫在眉睫。大学本科教学的四年对大学生的学业发展和人格养成所起的作用是有差别的,抓好了关键点或关键阶段,就可事半功倍。一般人认为水产养殖学专业又苦又累,养鱼养虾没有什么前途,因此第一志愿报考的学生很少,生源质量不高。如海南大学近十年以水产养殖学专业作为第一志愿录取的学生仅占11.4%,绝大部分学生是经专业调剂而来,对水产养殖学毫无兴趣的学生占到63.7%;广西大学近三年来水产养殖学本科专业招生平均录取分数全校最低。对专业的不了解和不热爱,使得学生在大学一、二年级学习专业基础课的时候有抵触、不感兴趣;大学四年级由于受到考研、考公务员、预就业顶岗实习冲击,学生逃课现象较严重,很多学校在大四少排课或不排课,造成大学四年级教学过程虚化现象。纵观水产养殖学专业的教学改革,对独立的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探索较多,对整个专业本科教学过程质量的关键点和关键阶段的课改研究关注较少。近年来以水产品交易为中心的水产品市场和以渔饲料、渔药等贸易为主体的生产要素市场逐步建立;各种交易形式的运用、水产企业经营管理和水产品质量安全需求、政府的渔业管理活动等与水产市场的运作紧密相关。水产企业、水产推广组织等水产组织机构体系多元化和水产营销、技术服务市场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将与水产市场相关的理论与实务知识融入到水产专业的教学中。但现实中精品特色课程和有关水产市场课程较少。如国家精品课程网上的水产类部级和省级精品课程共16门,其中水产养殖学专业国家精品课程只有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贝类增养殖学》,上海海洋大学《鱼类增养殖学》、《鱼类学》、《渔业经济学》和大连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学》、《养殖水域生态学》共7门;具有鲜明的渔业市场和经济理论特色的国家精品课程仅《渔业经济学》1门。

课改途径探索

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教学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最终目标是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出更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人才。目前大多数人认为课外活动、学科竞赛等第二课堂实践课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但从多数院校水产养殖学专业课程体系来看,实验和实习教学的学分一般只占总学分11%-17%。如广西大学水产养殖学专业实验和实习教学的学分占总学分15%,85%的毕业所需学分通过课堂学习取得,课堂教学依然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因此更新教学观念、改革课程教学模式,仍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基于此,广西大学水产养殖学本科专业开始进行以下课程改革途径探索。

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教学技术手段丰富多彩,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网络上海量的信息资源构成了一个开放式的学习课堂,学习的关键在于将相关的节点、信息源连接起来,形成学习网络;老师的角色也从讲台上的主导者变成了学习的指导者。无论技术如何发展与变化,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和交流始终是教学的根本。为提高教学质量,老师需要转变观念转变角色,从传统意义上的以老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对学生的指导从知识的传递到方法的指导,引导和教导学生正确寻找、辨别和使用信息。授课方式从灌输式教学向研讨式、探究式转变,推广应用自主学习、团队学习、合作学习等典型的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以引导学生自主规划和管理自己的课程学习,在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索,促进学生主动、富有个性地自主学习,给学生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机会。如水产渔业网络信息资源包括国家和各院校网络精品课程、水产行业网站和渔业数据库,在课程学习上选用合适的网络资源可以提高课程教学的吸引力,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网络资源中寻找答案。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在课堂外忙起来,有学习的紧张感与压力,使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相辅相成,从而提高课堂效率。#p#分页标题#e#

海洋安全论文范文4

1坚持走特色化办刊之路

特色是期刊发展的生命线。邹韬奋先生曾说过:“没有个性和特色的刊物,生存已成问题,发展更没有希望了。”那么,期刊如何办出自己的特色呢?第一,特色取决于期刊定位。期刊的办刊宗旨、读者对象、目标市场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期刊的办刊方向。作为办刊人,要始终坚持办刊宗旨、找准期刊定位、坚持为读者提供特色化的内容服务,努力形成办刊特色。第二,特色来源于主办单位。对于专业性期刊,刊物选题应聚焦主办单位的主业;对于综合性期刊(如大学学报),也应聚焦于主办单位的优势和重点学科,通过挖掘主办单位的优质稿源来形成特色。第三,特色依赖于编辑创造。品牌策划、栏目策划、专题策划是编辑创造的重要内容。要通过编辑创造,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切忌“尾巴主义”,亦步亦趋、人云亦云。《中国舰船研究》自创办以来,始终致力于体现“三个特色”,即军工背景、总体集成、理论与工程应用相结合的特色,强调突出“三个研究”类别,即前瞻研究、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结合国家舰船装备发展和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需求进行选题,致力于推动科技成果的实质性转化、提升军工核心能力和促进舰船设计跨越式发展。

2多措并举提升期刊学术质量,助力舰船行业创新

2.1积极跟踪和报道科研前沿和热点

为了落实促进舰船行业科技创新的办刊宗旨,《中国舰船研究》高度关注舰船领域的重要技术方向,尤其是可能孕育颠覆性技术的重要方向。舰船装备研制能力是一个国家装备制造能力的集中反映。世界上主要的海军强国,非常重视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从过去几十年来看,导弹舰艇是对鱼雷、火炮舰艇的颠覆,垂直发射装置是对倾斜发射装置的颠覆,相控阵雷达是对传统雷达的颠覆。这些颠覆性技术无一例外地促进了舰船技术的升级换代,实现了舰艇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中国舰船研究》编辑部高度重视对舰船领域重要技术方向的跟踪研究,通过专家问卷、会议研讨等方式研判技术发展动向,及时调整期刊报道重点。目前,舰船行业呈现出以下值得重点关注的方向。

1)数字化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舰船数字化设计建造技术发展迅猛。虚拟样船、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已在舰船设计与建造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三维设计在船舶设计建造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CAD/CAE/PDM等应用的一体化集成与紧密融合,改变和优化了舰船研制流程,对船舶行业传统设计建造模式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2)体系化

在以机械化为特征、以平台为中心的时代,舰船设计追求的是单舰作战能力;在以信息化为特征、以网络为中心的时代,舰船只是陆、海、空、天、潜体系作战中的一个节点,需与其他军兵种形成一体化的联合作战能力。

3)智能化

智能化作战将在信息化战争中扮演重要角色。随着智能化武器的发展,未来智能化作战将表现出指挥高效化、打击精确化、操作自动化、行为智能化等显著特征。

4)无人化

在未来信息化战场上,具备信息高速传输、高速处理能力,具有一定智能化水平的无人系统将发挥重要的作用。无人平台与有人平台,无人平台(无人机、水面无人艇和无人水下航行器)之间在信息化技术的引领下,相互配合、开展一体化的联合作战,是未来海战的趋势。无人机可以用来执行侦察、监视、攻击、拦截等各种任务。水面无人艇可用于执行水雷战、反潜战、海上安全、反舰战,支持特种部队作战、电子战和支持海上封锁行动等多种使命任务。无人水下航行器通过水面舰船或潜艇布放和回收,可执行反潜、猎雷、侦察监视和探测(ISR)等多种使命任务,有望成为未来海军力量的倍增器和降低风险的主体。

5)隐身化

隐身技术的本质在于使对方的各种物理场探测器失效,其主要途径是降低自己的目标特征,使其尽可能小,或者与背景尽可能接近。隐身化已成为现代舰艇不可改变的趋势。

6)精确化

在信息化条件下,通过构建岸海信息链和空天感知链,可以建立精确打击链。有人和无人平台携带的精确制导武器,通过信息链锁定目标,实现精确打击。

7)绿色化

“绿色舰船”是指使用替代型能源及其相应装备,达到高效、环保、节能目的的舰船,或者装备新型动力装备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以石油为原料的燃油使用量或不使用燃油,达到低排放、高效、节能、安全、舒适的低碳型舰船[6]。未来“绿色舰船”将在外形设计、结构性能、推进方式、动力能源、配套装备等方面实现突破。“绿色舰船”概念已对船舶技术和整个行业产生了现实而深远的影响。可以说,研发“绿色舰船”、建设“绿色舰队”将是舰船发展史上又一次开创性的革命。《中国舰船研究》针对上述前沿和热点方向,组织出版专辑专题,先后推出了“舰艇减振降噪”“舰艇抗爆抗冲击”“舰船智能化与无人系统”等专辑,集中展示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在进行选题策划和制定选题计划时,始终注重紧扣时代和舰船技术发展的脉搏,实现期刊发展与舰船技术发展的“同频共振”,使期刊成为技术发展的风向标和前沿技术向工程应用转化的助推器,有力促进了我国舰船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2.2通过主动服务,积极融入技术创新体系

近年来,《中国舰船研究》着力发挥在贴近科研一线、贴近科研需求、贴近行业专家等方面的优势,主动作为,积极融入行业科技创新体系。(1)主动跟踪科研项目进展。近年来,舰船行业承担了大量的国家重大科技攻关任务,具有产出大量优质创新成果的条件。《中国舰船研究》编辑部主动服务科研项目团队,不仅为其在立项申报、项目研究等阶段提供国外文献资料和科技情报分析报告,还通过出版论文专辑等形式着力推广项目研究的成果,实现对重大科研项目从立项到结题全流程、全方位的跟踪和科技信息服务。(2)主动服务行业专家。《中国舰船研究》编辑部主动开展了对行业专家的学科情报推送服务,与数十个学科研究团队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3)主动服务编委。编委是为期刊编辑部义务工作的行业专家,期刊主动为编委做好服务,既可引导编委为期刊切实履职,又可充当编委的信息助手。(4)主动走访重点实验室,开展“校园行”活动,积极了解科研需求和进展,进行有针对性组稿和约稿。(5)积极为行业专家与主办单位之间的学术交流和合作牵线搭桥。通过内引外联,加深沟通和合作,促进创新活力的迸发。

2.3积极服务国家重点型号工程,引领行业科技发展

为了应对复杂国际形势,国家要求“加快推动形成以创新为引领和支撑的武器装备建设模式”。舰船作为重要的武器装备,其研制已经从逐代更替设计迈入跨代设计阶段,正在实现跨越式发展。因此,《中国舰船研究》注重服务国家重点型号工程,快速捕捉、消化、吸收国际上最新的舰船科技信息,引导和激发原始创新的潜力。刊物既注重船舶设计理论方法研究,又注重船舶工程设计实践,并与研究设计紧密结合,为国内舰船研究的相关领域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学术信息,为高校与科研、设计单位搭建起交流的平台,促进了前沿技术的工程应用,推进了科技成果的实质性转化,为海军转型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有效保卫国家安全和海洋权益。

2.4加强出版伦理建设,促进科研诚信

近年来国内期刊越来越重视出版伦理建设。出版伦理建设旨在明确作者、编辑、编委、审稿专家和出版商等出版干系人的责任和义务,建立最佳行为规范,防范学术不端行为,促进科研诚信。其基本原则可概括为规范、公正、透明。(1)规范。《中国舰船研究》建立了规范的投审稿流程和“三审”制度,完善了撰写模版,引导作者按照国际期刊通行的规范来进行论文写作。(2)公正。执行严格的“双盲审稿”制度,所有来稿(包括编委来稿和约稿)均需进行双盲同行评审,根据专家意见来决定是否录用。(3)透明。通过官方网站等途径公布出版方针、出版伦理申明、投审稿流程、作者须知、编委信息、版权和开放存取政策等内容。透明化是国内期刊明显的短板,也是阻碍国内期刊国际化的重要因素,需要引起足够重视。除了编辑部初审和双盲同行评审之外,《中国舰船研究》编辑部还采用了学术不端行为检测软件进行辅助筛查。对于超过重复率指标的稿件,有明确的处理措施。这些措施保证了学术出版的透明化,促进了科研诚信。

2.5加强同行评审,发挥好期刊的科研评价功能

科技期刊科研评价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对科研成果及其完成者业绩的评价上。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学术期刊上的数量及被引用情况是评价的重要参考指标。但这些指标存在被简单化、绝对化使用的情况。因此,科技期刊要进一步加强同行评审,探索合适的同行评审机制,准确客观地评价科研成果,有效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近年来,多次发生的中国作者论文被国际期刊撤稿的事件,引发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事件的原因之一在于一些“论文中介”在推荐评审专家时将专家的邮箱“偷梁换柱”,伪造同行评议。伪造同行评议的行为值得期刊界反思。随着科研领域的日益细化,“小同行”评审专家不多,造成某些论文的评审专家不好找,有时作者推荐评审人的情况还难以避免。面对这种情况,《中国舰船研究》采取了一些有效做法。一是编辑在送审时避免一篇稿件的评审专家全部采用作者推荐的审稿人;二是在审核评审专家信息方面更加细致,尽可能通过官方网站等途径核实审稿人信息;三是建立动态更新的审稿专家数据库,通过信息化手段保证审稿流程和结果可追溯;四是通过银行转账的方式发放审稿费,从而进一步核实审稿人的身份。

2.6积极发现和培养新人,使期刊成为促进创新人才成长的摇篮

撰写论文是青年人才成长的必要途径。期刊通过同行评价机制向作者提供的返修意见,对于完善论文、启迪作者思路具有重要作用。很多年青年人才通过在《中国舰船研究》上发表学术论文而崭露头角,获得赏识和重用,有的成为所在单位年轻的教授,有的成为科研骨干,有些甚至成为《中国舰船研究》的审稿专家和编委。随着论文的传播和利用,优秀的科研成果及其作者会越来越得到同行的认可,作者的学术声望也借助期刊的影响力而得以提升。这种正向激励是创新人才成长的巨大推动力,期刊要努力成为促进创新人才成长的摇篮。

海洋安全论文范文5

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发表了题为《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的论文,在反思传统经济学的基础上,明确阐述了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并首次提出了“生态经济协调理论”[1],标志着生态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诞生。生态经济协调理论认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无时无刻不在与生态系统发生关系,且社会经济系统的运行始终建立在生态系统基础上,并与生态系统构成了耦合关系复杂的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在该系统中,不断增长的社会经济系统对生态系统资源环境需求的无止境性与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对资源环境供给的局限性构成了连续发展过程中贯穿始终的矛盾,该论断同样适用于海洋生态经济这一特殊复合系统。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随着人类对海洋认识的不断加深,人类社会开始了以捕鱼、海运、盐业等为重点的初级海洋产业发展时代,国内外关于海洋生态结构、功能、生物生产力、食物链等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不断增多,海洋经济学研究也逐渐萌芽。20世纪90年代,海水养殖的普及、海洋油气资源的大面积开发以及海洋旅游产业等新兴产业的迅速崛起,促使人类进入了现代海洋产业发展时代。然而,随着人类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产业的规模化推进,海洋生态系统运行状况却愈加恶劣,人为因素引起的海洋灾害不断增多,海洋资源枯竭、水域污染与生境破坏日益严重,海洋自然净化能力、平衡能力不断衰退。鉴于海洋经济增长与海洋生态保护矛盾的日趋尖锐,20世纪90年代后期尤其是进入21世纪,国内外对于海洋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不断增多。

纵观已有海洋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研究,国内外学者研究对象涉及到沿海国家、沿海城市、海岸带、海岛、滨海、近海、海洋、渔场等众多地理空间区域,研究视角大多从海洋(包括沿海、海岸带、海岛等研究对象)的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出发,基于海洋经济需求与海洋生态供给这一根本矛盾,形成了多种海洋生态与经济发展关系模型和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并在海洋生态经济综合协调管理措施上不断创新突破,研究成果日渐丰硕,为海洋实际开发管理工作提供了一定支持。总结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国内外关于海洋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主体研究逻辑思路为:以海洋的生态经济价值贡献为起点,剖析当前海洋生态经济矛盾和危机,评估海洋生态安全及产生问题根源,构建海洋生态经济关系模型,进行海洋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提出海洋生态经济问题协调、治理或综合管理的办法与措施。所运用的研究方法涵盖:系统分析方法、生态经济学方法、地理学方法、数学模型方法、地理信息系统方法、管理学方法等。由于海洋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研究起步较晚,各方面研究目前仍处于交叉进行阶段,不存在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因此,按现有研究逻辑和内容划分,本文将该领域的国内外论文研究成果分以下五个方面综述。

1海洋生态经济价值和贡献研究

海洋生态经济价值与贡献研究是海洋生态学、海洋经济学以及海洋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乃至人类开发海洋的基础,国外学者关于海洋生态经济价值和贡献的研究已积淀了较为深厚的理论成果,并初步形成了相对成熟的评估体系和方法。如Costanza等[2]在构建海洋生态经济价值类别体系的基础上,详细剖析并评估了全球海洋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得出全球海洋生态经济价值为461220亿美元/a;Martinez等[3]研究了沿海区域的生态、经济和社会重要性,提出应推进继续海洋生态经济评估工作,以确保沿海实现最有价值的可持续发展;Beau-mont等[4-5]识别并定义了海洋生物多样性所能提供的物质与服务,提出该物质和服务的有效利用对海洋生态系统的运转能够起到基础性作用;Kildow等[6]探讨了衡量海洋对国民经济贡献的重要性,指出由于各国相关定义和方法的差异,以现有资料测量、比较与海洋有关的经济活动价值仍较为困难。

在海洋生态经济价值和贡献研究方面,国内学者最初主要从理论探讨的角度进行定性分析,近几年许多国内学者开始借鉴国外学者研究成果,并将生态经济学有关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的方法(如市场价值法、影子工程法、机会成本法等)引入,形成了诸多定量实证性结论,尤其是随着2005年国家海洋局启动“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估”研究计划的实施,国内学者相继在海洋生态系统服务概念界定、经济属性概括、服务类别划分及经济价值实际评估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突破。如张朝晖等[7]从海洋生态系统的组分、生态过程及生物多样性等3个方面分析了海洋生态系统能够产生和支持的生态系统服务,并将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归纳为15种类型;高晓路等[8]研究了天津市海岸带环境的空间价值差异,并对海岸带产业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效果进行了比较,发现天津海岸带工业开发通常以生态环境破坏为代价,而渔业开发则能带来正面综合效益;石洪华等[9]以桑沟湾为例对养殖型海洋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与价值进行了系统评估,结果表明2004年桑沟湾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为10.51×108元;卢霞等[10]根据TM遥感影像及海岸带资源综合调查结果,采用国外学者Cost-anza分类系统和服务单位价值,估算出连云港海岸带生态系统功能总价值为22.55亿美元/a;王丽等[11]应用条件价值法对罗源湾海洋生物多样性维持服务价值进行了评估,并指出家庭年收入、对生物的了解程度和环保意识是影响生态价值评估的主要因素。

2海洋生态经济问题与危机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海洋自然科学研究推进,人类对各类海洋资源、环境的开发利用程度不断提高,新兴海洋产业陆续崛起,然而,面对海洋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自然资源不断枯竭、水域生境持续破坏的现实状况,国外学者普遍认为海洋生态稳定运行与人口急剧上升、消费超常增长的矛盾已接近不可调和的程度,人类必须重新审视人与海洋的关系,改变海洋经济原有粗放式发展模式,以扭转当前全球海洋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危机。

Costanza[12-13]认为人类活动已开始接近海洋的限制,有必要制定海洋可持续利用的共同愿景,同时提出沿海灾害对生态、经济和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损失,其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目前受人类经济利益盲目驱动的经济体系可能正在破坏人类的可持续福祉;Clausen等[14]从跨国的角度分析了导致全球海洋和淡水鱼生物多样性下降的人口、经济和生态因素,提出海洋和淡水鱼生物多样性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由此也导致了全球渔业不可持续发展的危机;Kildow等[6]认为当前海洋生态与各产业正面临诸多困难与麻烦,亟需对海洋和沿海不同地区采取经济、生态恢复措施。国内学者关于海洋生态经济问题与危机的研究主要应用归纳演绎方法,从现有海洋经济效益和生态问题两个角度出发进行研究,涉及内容较多、层面较广,但学者们也普遍认为我国海洋经济需求无限与生态供给有限的矛盾愈加尖锐,局部沿海区域和海域生态经济危机已十分严重。如杨金森[15]从海洋荒漠化危险、海洋产业衰退、沿海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到的威胁、海洋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等多个方面系统剖析了我国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当前正面临的可持续发展危机;楼东等[16]在分析我国海洋资源现状的基础上,应用灰色系统法对海洋产业进行了关联分析和预测,认为我国海洋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科技贡献率低、海洋灾害影响大,是制约我国海洋生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吴次方等[17]认为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我国沿海城市的生态危机在不断加重,主要表现为大气污染严重、固体废弃物堆积、热岛效应、地面沉降、湿地消失、水资源污染与短缺、近海污染、赤潮频发、海平面上升、生物多样性减少等方面。#p#分页标题#e#

3海洋生态安全评估及机理研究

为深入研究海洋生态恶化的程度与产生的根源,国外学者在主张推进海洋资源环境普及调查的同时,也将海洋生态安全评价与机理作为研究重点,研究成果呈现出细致、深入的特点。如Garry等[18]计算并分析了新西兰地区历年的生态足迹;Bolam等[19]全面评估了英格兰和威尔士海岸线周围疏浚物处理的海洋生态环境后果;Vassallo等[20]应用微观泥沙和底栖生物群落评价了亚得里亚海南部沿海地区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性;Borja等[21]综合回顾了全球河口和沿海生态完整性评价的工具与方法;Day等[22]应用GIS系统和空间分析法,对澳大利亚海域斯潘塞湾的生态分级进行了空间分布研究,为澳大利亚的海域治理提供了辅助支撑。由于海洋生态系统的持续衰退,国内学者关于海洋生态安全评估的研究也在不断增多,现有研究大多借鉴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与模型,但研究成果通常偏重于某沿海地区或海域生态安全的现状评价,缺乏细节性、跟踪性、系统性的研究结论。如杨建强等[23]应用结构功能指标法对莱州湾西部海域海洋生态系统进行健康评价,得出其健康程度一般,部分海域已达较差状态;吴次方等[17]以长江三角洲为例评价了我国沿海城市的生态问题,认为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人类认识论、科学技术发展、资源产权不明晰和制度缺陷;刘伟玲等[24]利用生态足迹法计算出辽宁省及其沿海6市2003~2005年的生态足迹均超过了生态承载力,且生态赤字有逐年增加趋势;王晓红等[25]应用EwE5.1软件对南海北部大陆架海洋生态系统演变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近20a的过度捕捞已导致生态系统和渔业资源逐渐退化;陈斌林等[26]在对连云港近岸海域进行生态环境调查和评估的基础上,运用因果链分析法,阐述了社会经济发展对自然环境造成恶劣影响的机理;吝涛等[27]通过探讨响应力与生态安全问题因素的作用机制,建立了用以分析海岸带生态安全响应力反馈效果、反馈效率和充分性的定量评估体系,并以厦门为例进行案例分析,发现厦门整体生态安全响应力尚处在较理想水平。

4海洋生态经济关系模型与可持续研究

近几年,国外学者越来越多地应用数学模型模拟并分析海洋生态与海洋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评价各类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并初步形成了若干规律性总结及共识,为海洋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奠定了基础。如Grasso[28]分别运用动态优化模型与模拟模型建立了海岸红树林生态系统中森林和渔业生产的生态经济模型,研究了两种模型方法在解决红树林资源使用问题时的交叉及融合;Jin等[29]通过合并生态与经济分析模型,开发出了用以研究沿海地带生态经济系统的输入输出模型;Verdesca等[30]从经济系统和环境系统之间能量交流的视角出发,应用有效能与经济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描述生态系统状态和其经济附加值之间关系的指标体系,并应用该指标体系对SaccadiGorolagoon海岸带生态经济系统进行了可持续性评价;Claire[31]深入研究了海洋保护区的生物经济模型,但认为当前学者对海洋保护区的生态经济关系分析结果较为悲观;Finnoff等[32]构建了连接生态与经济的一般均衡模型,并将其应用于濒危斯特勒海狮的替代品及配额制定,提出应改变所有人口和经济变量以恢复海洋生态系统;Ho-agland等[33]对全球64个大海洋生态系的社会经济、海洋产业活动、渔业和水产养殖、造船和石油开采、海洋旅游业五个方面进行定量分析,得出全球各个大海洋生态系的海洋活动和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之间的关系曲线,并对64个大海洋生态系统的海洋产业活动与社会经济发展进行了分类;Ian等[34]认为海洋生物物理与人类社会之间存在密切的相互依存关系,并由此提出了一个研究海洋系统的生态经济方法和模型。

随着海洋生态危机与海洋经济增长矛盾的日益尖锐,国内学者也开始意识到将海洋生态与经济视为统一整体进行研究的必要性,依据海洋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等学科,不断延伸海洋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内涵,并引入多种计量模型,深入剖析海洋生态与经济的相互作用机制,评价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使研究成果不断深入。代表性成果有:陈东景等[35]基于生态足迹指数和人文发展指数构建了可持续性评价框架,并对我国海洋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了实证评价,结果显示1991年到2003年我国的渔业资源开发以粗放投入为特征,对生态经济系统运行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压力;苏伟[36]通过对1996~2005年北部湾广西沿海区域经济系统和水环境系统13个指标的计算,得出泛北部湾经济区广西近岸海域环境与经济发展属于协调类型;李怀宇[37]运用非线性动力学理论法对海洋生态系统和海洋经济系统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运用DEA法对天津市海洋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进行了评价,得出无机氮类污染物对天津地区影响海洋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污染物,而天津市海洋生态经济尚有潜力可挖;岳明等[38]在建立海岸带生态经济耦合系统模型的基础上,以非线性动力学理论为指导研究了海岸带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的反馈机制,探讨了海岸带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同演变;狄乾斌等[39]运用复合生态系统场力分析框架对辽宁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演进特征及其系统耦合模式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由于海洋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海洋资源环境保护的加强,1997~2005年辽宁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所增强。

5海洋生态经济协调治理与综合管理研究

进入21世纪,西方国家更加关注海洋生态经济协调发展,并逐步将海洋生态经济的综合管理纳入国家日常工作范畴,实践经验的积累为学术界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使得该领域研究成果不断增多。如Costanza等[40]探讨了海洋生态与海洋经济的重要性及其当前面临的问题,并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了海洋生态、科学和政策之间的联系,提出了一套海洋可持续管理的核心准则;Bene等[41]关注了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在危险状态下的生存能力,建立了有关海洋可更新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管理的动态模型;Cicin-Sain[42]从海洋保护区的角度回顾了沿海和海洋综合管理的理论与实践,认为海洋保护区对海洋综合管理的有效实施意义重大;而Lloret等[43]通过对近50a来影响地中海沿岸CapeCreus区域各种生态要素的人类活动进行分析,认为在当地建立海洋保护区并不足以保证海洋资源和物种的可持续性,应将其与综合海岸带管理规划相结合;Chang等[44]将海岸带系统分为四个子系统:社会经济子系统、生态子系统、环境子系统和管理子系统,在对各子系统内部要素进行协调的基础上,建立了海岸带综合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应用其对垦丁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进行了分析;Garmendia等[45]认为传统自上而下的官僚管理方法并不足以解决海洋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冲突问题,提出应将不同专业知识和价值观进行整合,应用社会多准则评价方法作为海岸带综合管理的决策支持工具,以避免管理过程中的价值冲突和不确定性。#p#分页标题#e#

海洋生态经济协调治理与海洋综合管理模式创新是近年来国内学者在海洋生态经济协调发展领域的重点研究课题,尤其是许多国内学者将管理信息系统理念与技术引入海洋生态经济协调治理和综合管理研究中,对以往研究成果形成了一定突破。如陶建华[46]介绍了基于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海岸带管理模型,并将其应用于渤海湾天津海岸带管理中;叶属峰等[47]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区域海洋经济发展及其对海洋生态的依赖性进行深刻剖析,阐述了海洋生态修复建设对长江三角洲区域海洋生态经济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李纯厚等[48]在系统分析我国海水养殖环境质量的基础上,总结了已有的海洋生态修复技术,具体包括物理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和生物修复技术等;郭嘉良等[49]为实现对海洋生态经济健康相关因素监测值系统化管理,尝试性地构建了海洋生态经济健康管理信息系统;陈豫等[50]在分析了数学模型的输入、输出和处理方法的基础上,利用ASP.NET技术和SQLServer设计开发了一个基于数据库的海洋生态模型管理系统;阳立军等[51]在分析海洋生态、环境、资源和经济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提出在海洋开发过程中需维持各要素之间的动态平衡,应当实施海洋开发的集成战略;倪一卓等[52]以东海海岸带综合管理为例,基于C#语言和ADO.NET技术等构建了东海海岸带管理协议支持工具。

此外,为解决海洋生态经济发展当前存在的问题,国内外许多学者还从海洋资源产权管理(如贺义雄[53]等)、海洋生态补偿制度(如韩秋影[54],张继伟[55]等)以及海洋产业升级优化(如Smith[56],朱坚真[57]等)等角度进行了研究,研究成果日渐丰硕,为海洋生态经济矛盾的缓解提供了借鉴和支持。

6已有研究成果评价

纵观国内外对海洋生态与经济的关系研究不难看出,国内外学者都十分重视海洋生态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其协调发展,深刻认识到现有问题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阻碍,从不同角度、不同专业领域研究分析了生态、资源、经济在海洋系统中发展的若干重大课题,并采用各类技术支持手段、多种定量模型、各类评价指标体系等辅助工具使海洋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的内容与方法不断更新与完善,研究领域不断延展,但总体而言,关于海洋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

(1)理论体系尚不健全。理论研究成果是客观实践的主观反映,由于现代海洋产业发展起步较晚,现有海洋经济与生态数据统计体系尚不健全,尽管已有海洋地质学、物理海洋学、海洋物理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海洋生态学、海洋环境科学、海洋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等一系列学科理论支撑,但海洋经济增长与海洋资源消耗、海洋产业发展与海洋环境保护、沿海人口激增与生态容量有限等诸多社会生产力与自然生产力间的矛盾还未在整体上充分展开,海洋生态与经济相互作用关系的本质规律尚未全面暴露,使得该研究领域的诸多基本问题不能达成统一共识,研究成果分布零散,未能进行较为系统的理论概括、形成全面的海洋生态经济学理论研究框架体系。

海洋安全论文范文6

一、大学物理实验课堂的问题及分析   高校青年学生学风的主流是勤奋,认真的,大学学习期间有理想,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但是高校扩招这些年来生源素质的下降和当前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信息爆炸式传播,使得校园宁静的学习环境也受到影响。大学物理实验属于基础实践课程,面对的学生来自全校不同的专业,学生数量大,覆盖面广,学生对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认识不同。因此学生在上大学物理实验课时出现了一些代表性的问题。   (一)课堂上学习不安心,出现消极情绪   社会上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思想,借助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肆意冲击大学生的头脑。功利主义思想让学生对大学期望很高,而短期内又无法实现,让大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浮躁情绪,在大学物理实验课堂上表现为仪器操作不专心,小问题频出,出现消极厌学态度,严重影响学生的知识提升。   (二)大学生对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学习目标模糊   高等学校往往对专业性强的实验室投入大,大学物理实验室属于基础性实验室,学校的重视度往往不够,这就导致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人员缺乏,管理相对落后,再加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跟不上,缺乏良好的学风建设措施,使得学生学习过程中目标不明确,学习茫然。   (三)学生缺乏自立和诚信意识   高校实验室工作的教师处境较为尴尬,工作得不到学校的重视和肯定,使得少数教师变得缺乏责任心。实验教师不能很好地设计教学,课上对学生非独立完成实验、肆意编造实验数据等现象未能及时制止和教育,导致部分学生产生实验课可以蒙混过关的心理。这样的实验课堂学生自立能力差,诚信意识缺失。   (四)学生实验中缺乏严谨态度和持之以恒的毅力   缺乏理想和抱负的学生学习中会缺乏动力。缺乏科学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的学生,实验中很难做到持之以恒。有些学生热衷于社会实践,而不去追求严谨的实验和扎实的知识学习。有些学生热衷于拿各种各样的证书,而对实验中遇到的问题缺少深入钻研,过于急功近利。因此实验过程中很难有好的突破。   (五)从众心理普遍存在   青年学生往往不注意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一味攀比的现象普遍存在。实验课堂上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一旦完成实验离开实验室,余下的学生就会难以平静的完成自己剩下的实验部分,课堂会变得躁动起来。实验课堂上出现的一些违规操作或不好的行为如果没有及时制止,其他的学生会不自觉地进行类似的行为。   二、实验课堂有效管理实践   (一)实验课之前进行超前教育   学生进入大学物理实验室进行实验,基本是从第一次绪论课的讲解开始,实验课堂的教育也是从这里开始的。事实上,实验课程的思想教育可以超前进行。大学物理实验属基础实验,有许多经典的实验项目。实验室多年的教学积累下来也取得了很多成绩,如学生论文、学生专利、学生手工制品等。实验室可以把历年学生论文、学生手工制品制作成精美的挂图,附上实验室规章制度,在校园信息阅览走廊和实验室大楼外放置,供学生们提前了解大学物理实验室的基本情况。心理学上有一条“先入为主”原理,学生们在没有进入实验室之前这些行为规范最先进入学生的头脑,加上一些耳熟能详的经典实验和历年学生成果的吸引,新生必然对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充满期望,在实验课堂上会做到认认真真,自觉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对待实验能积极主动。   (二)实验课课堂教育   大学生初步了解了大学物理实验室的规章制度,课堂上需要对制度的学习进行强化,才能使学生们在进行实验时减少问题的出现,才能真正把规章制度落实到行动。浙江海洋学院大学物理实验第一次课为绪论课,课上指导教师会利用一定的时间带领学生系统地学习实验室规章制度。长期的教学实践发现,通过课堂上的强化制度学习,可以使学生规范的行为保持的更加持久,尤其是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情绪波动时,头脑里不至于空空,学生会按照制度的约束,继续完成实验。同时,课堂上对大学生的教育也解决了以下问题:明确实验课的目标,建立学习动力。明确的实验课目标会使学生的精力和动力转向实验课堂。绪论课上,教师在介绍课程的同时将向学生具体讲解本课程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介绍实践课程对学生能力提高的促进作用,展示实验课程中学生取得的成果。实例最具有说服力,看到历届学生成果,新生也看到在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上的目标,大学生的学习动力也被激发起来;树立严谨的实验态度,坚持不造假。大学物理实验每个实验项目几乎都要测量大量实验数据或者进行复杂的电路连接,顺利完成这些项目需要大学生提前做好实验计划,实验中认真规范地操作仪器,仔细全面地记录实验数据,科学严谨地计算实验结果。这对学生的能力是一次全面的训练。在大量的实验操作和撰写报告工作面前,有些学生会投机取巧。绪论课上教师要反复对学生强调实验要严谨、诚信,杜绝投机取巧、弄虚作假,要树立正确的实验态度;明确养成规范操作习惯的重要性。大学物理实验课的学生大多数来自理工类专业,规范的操作仪器是这些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通过两个学期的实验训练,让规范成为习惯,将来他们走向工作岗位,会大大降低事故的发生率,保障国家和集体资产的安全。   (三)解决好实验课堂中的“破窗效应”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曾做过一项试验:把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分别停放在两个不同的街区,一辆完好无损,另一辆,摘掉车牌,打开顶棚。完好无损的那辆车,过了一星期还是完好无损;而打开车棚的那一辆,不到一天就被人偷走了。后来,詹巴斗把那辆完好无损的车敲碎了一块玻璃,仅过了几个小时,那辆车也不见了。后来,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林根据这个试验提出了有名的“破窗理论”。“破窗理论”体现的是细节对人的暗示效果,以及细节对事件结果不容小视的作用。大学物理实验课堂管理中,“破窗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实验室环境整洁,课堂管理规范,实验操作严谨认真,指导教师团结和睦,有利于人的潜能发挥,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相反,如果实验课堂上学生行为随意,仪器摆放无序,实验室卫生脏乱,在这种环境中学生会很烦躁,容易产生“你乱我也乱”的思想,不但实验项目不能顺利完成,还容易损坏仪器,发生安全事故,给学校造成损失。因此,在实验教学课堂中,应积极以“破窗理论”为基础,重视实验室环境建设,规范实验课堂管理,营造一个整洁有序、安全和谐的实验室育人环境。浙江海洋学院物理实验教学中心,2002年12月列为浙江省第二批高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2012年验收通过成为省级示范中心。近几年中心重视课堂教学改革工作,重点抓大学物理实验的课堂管理,进行了以下工作:实验室每周一交接制度。“破窗理论”反映了实验室整洁环境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浙江海洋学院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实验课程采用教师跟班教学,教师和所负责的班级每周在不同的实验室中轮换,每学期初实验室都会打扫整洁,仪器摆放整齐。为了这种整洁的实验室环境能保持整个学期,每个实验室在班级轮换时安排在每周一教师进行交接,主要检查实验室卫生,仪器摆放及仪器运行良好情况,以此促进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严格要求。坚持学生穿鞋套进入实验室,严格控制学生离开实验室的时间。学生进入实验室一定要穿鞋套,这样既体现了对教师辛苦劳动的尊重,又让学生身体力行保持好实验室干净的环境。学生在这样干净的环境里实验会提高对自身的要求,实验更加专心。另外,指导教师会控制学生离开实验室的时间。“蝴蝶效应”理论告诉我们:一个极微小的起因,会产生不可预知的结果。实验课堂如果有一名学生过早被允许离开实验室,还未完成实验的部分学生不自觉地会观望,受其影响心态会变浮躁起来,会为了追求实验速度而放弃实验测量的质量,整个实验课堂的纪律也会逐渐变差。鼓励学生开展兴趣小组,参加实验技能竞赛。大学物理实验课堂上喜欢钻研的学生对待实验内容会非常投入,他们积极思考指导教师引入的实验拓展问题,然后利用实验室开放时间以兴趣小组形式继续深入钻研。在教师的积极指导下,这部分学生往往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解决一定的实验问题,形成文字,在期刊杂志上公开。课堂上规范的要求,学生们动手能力会迅速提高,很多学生会积极参加每年一次的实验中心组织的实验技能比赛,部分学生甚至参加省级实验技能大赛,以此提高动手能力。执行分层次教学,落实跟读制度。浙江海洋学院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心采用分层次教学,包括基础层、提高层和设计性实验。实验项目设置由易到难,学生在完成基础层实验之后,已经掌握完成一个实验项目的基本要求,接下来指导教师会课堂上尽力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实验项目,最大限度内锻炼学生的能力。当然,会有极个别的学生实验中出现懈怠,导致某个层次实验成绩不达标。指导教师会采用跟读方式管理这部分学生。如基础层实验成绩不达标,提高层实验需进行跟读,跟读期间每个实验项目的成绩要高于之前的要求,如果做不到,实验课将重修。这种方式可以使这部分学生在接下来的实验中,课堂上认真起来,努力完成之后的每个实验项目。坚持实验公开课,教师多交流。“破窗理论”告诉我们:教师团队和谐、负责,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认真做好指导工作,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浙江海洋学院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心教师坚持每学期都举行公开课,积极交流、探讨实验教学内容,制作含有图文、视频等非常直观显示的课件,结合多媒体教学设备,不断改善教学方法。指导教师在课堂上认真负责,指导过程中对不同的学生个体或不同专业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指导方法。对仪器操作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能主动和他们交流,给予积极指导,避免教学中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努力创设一个和谐的环境服务学生实验。针对大学物理实验课堂存在的问题,浙江海洋学院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在实验课堂教学中采取了上述诸多措施,中心教师坚持担任好多重身份,即努力做好实验室的管理者、课堂教学者、学生实验中问题的处理者。在实验室规章制度的执行中,我中心重视诸班级的一致性和每届学生之间的连续性,杜绝实验课堂中出现“破窗效应”,从而有效提高实验课堂教学质量,课堂管理成效显著。近三年我中心学生手工制作和专利申请多项,经教师指导学生在二级期刊公开四十余篇。学校教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及教学质量监控中心对我中心的教学管理给予高度的肯定。   三、结束语   实验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因此对高校实验课堂进行行之有效的管理意义非常重大。一个人身处优雅整洁的环境中,环境就告诉他不能乱丢垃圾。当他身处制度严格,目标明确的实验室里,做起事情来就不会随意而为,必将精力集中,认真完成任务。因此对于实验课堂的管理,教师可以积极创造整洁、和谐的实验室环境,实验课堂上学生容易受环境等其他因素影响,教师要巧用正性强化法,鼓励正确的行为并使之得以持续,淡化不当行为。通过对实验课堂的有效管理,使实验课程更好地服务学生能力的提高,让实验室成为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坚固的基石。   作者:尹会听 王洁 竺江峰 单位:浙江海洋学院

海洋安全论文范文7

关键词:石化危险品;北斗卫星通信;多传感;数据融合

近年来,由于中国的国民经济不断发展,其在石化危险品上的产量以及运量不断上升。我国的石化危险品运输量超过了30%公路货物运输的年货运总量,而超过95%的石化危险品运输量与异地运输有关。就目前而言,我国石化危险品的道路运输普遍存在的状况是:大吨位和长距离。为了能够实现高效的跟踪、监测和提升石化危险品监管效率,本文了设计基于北斗和传感器的石化危险品监控管理系统。通过在危险品运输车辆上安装多传感器监测装置和北斗定位、通信装置,实现对危险品运输状态的实时监控,将实时传感数据传输到危险品监控指挥中心,以便监管人员实时掌握车辆运输状态。

1系统总体设计

整个系统分为车载端和监控端两个部分。车载端通过选择姿态、压力、液位、加速度、温度等多种传感器,设计相应的嵌入式硬件系统对各类传感器进行集成。系统应用群智能算法将多传感器信号进行处理和融合,应用北斗卫星定位技术实现对石化危险品运输车辆的实时定位,应用北斗短报文通信技术实现传感数据的无线远程传输。监控端根据石化危险品运输的监管要求,开发出针对危险品运输车的实施定位监控GIS系统,设定出各类传感指标的阈值,当接收到的传感数据超过阈值范围时,实现车载终端和指挥中心的实时报警。整个系统的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2系统功能设计

2.1管理员功能设计

管理员帐号负责车辆信息录入,车辆传感数据的显示。该系统通过管理员登录进入后台,录入车辆信息、传感数据、报警数据,供相关用户查询。管理员操作的主要功能包括以下几点:(1)管理员管理,管理员管理个人信息和用户信息;(2)车辆管理:录入车辆信息,并对车辆进行管理;(3)传感数据管理:实时接收传感数据,并对传感数据进行管理;(4)报警数据管理:报警数据,并对报警数据进行管理。

2.2移动客户端功能设计

前端普通用户注册,通过手机微信登录,可以查看车辆信息和传感数据。普通用户操作的主要功能如下:(1)帐号信息,普通用户个人信息查阅,修改;(2)车辆信息查看,查看每个危险品运输车辆的基本信息;(3)传感数据查看,查看每个运输车辆的传感器实时采集的监测数据;(4)报警数据查看,查看每个运输车辆的传感报警数据。

3功能实现

3.1管理员操作

管理员通登录界面输入账号密码进行登录,从而进入管理员界面,如图2所示。管理员登录成功后进入后台管理首页。后台首页包含的操作菜单项有“管理员管理”、“传感数据管理”、“车辆管理”、“报警信息管理”和“退出系统”。点击"管理员管理"菜单,出现该菜单下拉二级子菜单,包括“管理员列表”、“用户列表”、“个人信息修改”,如图3所示。

3.2移动客户端操作

用户通过微信登录操作界面,输入账号密码进行登录,用户微信端界面图4所示。首页底端的一栏操作栏,包含的操作菜单项有“车辆信息查看”、“传感数据查看”和“报警数据查看”、“我的”,如图5所示。在图5中,页面底端的一栏操作栏有“传感数据查看”菜单,点击进入传感数据查看页面,选择车辆所属公司名称以及车辆车牌号,即可查看车辆采集到的实时的传感数据。

4总结

本文通过设计与开发了一种基于北斗和传感器的石化危险品监控管理系统,针对目前石化危险品在货物运输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隐患或者造成事故的发生,以及在事故发生后,可以进行及时并有效的救援,通过在运输危险品的车辆上安装多个传感器监测装置、通信装置以及北斗定位,可有效的实时监控危险品的运输状态,并将传感器的实时数据传输到危险品监控指挥中心,以便监管人员能够实时掌握车辆的运输状态。对我国在石化危险品运输中的安全性提高,或者在运输过程中事故发生后,尽可能降低事故危害具有非常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程志端.基于多传感器的危险品运输监控系统研究与实现[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2]郭丹.北斗卫星短报文通信控制系统研究[D].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3]王淑炜,汪文明,黄晨,易航.基于北斗短报文通信的移动信息监控系统研究[J].卫星应用,2015:65-68.

海洋安全论文范文8

关键词:OBE;海洋环境监测技术实验;教学改革

OBE(Outcomes-basedEducation)是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1],要求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成果负责,其核心理念可总结为学生中心、成果导向和持续改进[2]。海洋环境监测技术课程是海洋科学专业的重要专业课,讲述海洋环境(主要指水体、底质、气体和生物)监测的步骤和方法,课程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根据监测的目的对海洋环境进行调查研究、设计监测方案、选择监测方法、进行数据处理以及测试结果的分析评价。实验技术在海洋基础调查、养殖环境监测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在海洋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对实际海洋环境监测问题可以有效分析和解决能力专业人才的关键途径,海洋环境监测技术实验理论性强,要求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强,而现有的实验课并未单独设立,课时较少,教学模式单一,考核制度不完善,对其开展基于OBE教育理念的教学改革十分必要。本文以OBE理念为指引,在实验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等方面对海洋环境监测技术实验教学过程提出了改革措施,以期促进实验教学质量提升,以科学的教学过程及科学的考核方式开展实验,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在海洋环境监测方面创新和实际应用能力。

一、海洋环境监测技术实验教学改革现状分析

(一)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主导,教学过程僵化。目前采用的教学模式为:实验员准备材料和试剂,老师按照讲义材料的内容并结合理论课上的背景知识按部就班的讲解实验流程,然后进行演示实验,学生只需要简单模仿完成实验即可。实验过程中出现意外也不会多动脑筋进行思考而是希望老师给予解决,主动参与实验的想法很少,甚至有的同学完全依赖于同组其他同学完成实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缺乏数据分析的延伸,做实验变成了单一的数据记录,缺乏主动思考和探索,应变能力较弱,因此需要对教学过程进行改革,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3]。

(二)实验教材缺乏,实验内容单一、相对独立。由于海洋学科的特殊性,海洋环境监测技术实验属于小众课程,并没有专业配套的教材,实验内容设计主要参照其他环境专业的教材并结合《海洋监测规范》,实验项目大多是时间短、设备简单、容易操作且危险性较小的常规测定,使用的方法均为国家标准方法,整个实验流程的各个环节介绍详细,学生没有思考和创新的空间,新方法、新仪器或者研究性方法很少采用,进而阻碍锻炼学生创新思维、动手能力和先进技术和方法的学习能力。目前教学中涉及的实验项目多是单个指标的监测,相互独立,与实际工作相差较远[5]。海洋环境监测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作,包括监测目的的确定、资料收集、监测对象的确定、监测方案的制定、优化布点、采样时间和频率确定、采样工具和用品准备、样品采集、运输和保存、样品预处理和测定、数据处理和分析以及各个环节质量控制等方面,单个实验很难让学生把这些环节连接到一起,达不到让学生学会自主设计监测方案的目的;另外对于成分复杂的样品,让学生学会选取合适的预处理方法和分析方法、有效的实验设计,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实验能力并没有提高。

(三)实验考核标准单一。目前,海洋环境监测技术课程设置分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期末考核中理论课成绩在最终考核成绩中占主要比例,实验成绩只占20%比例,而且实验课程成绩的考核主要依据学生提交的实验报告成绩,这就使得学生在实验课上缺乏主观能动性,让实验教学效果与预期相差甚远。虽然要求学生每次实验结束原始数据页都必须有教师的签字,但是仍有部分学生积极性欠缺,不进行课前预习,对于实验过程有跟着同组同学一起做的侥幸心理,最终只是为了提交一份完整的实验报告,甚至出现修改实验数据的现象,形成了“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缺乏与理论教学的结合,缺乏独立思考造成了评价结果的不科学和学生不严谨的科研态度[6]。

二、基于OBE理念的海洋环境监测技术实验教学改革设想

(一)改进教学模式。把传统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式的模式转变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互动式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7]。实验课开始前对学生进行分组并固定小组成员,每一组推荐一名负责人,负责小组成员的任务分配以及与教师沟通事务;每一次实验前根据测定项目小组共同完成实验方案的制定并向老师提交方案,教师制定一定的标准要求组间不可完全一致,防止抄袭,然后老师集中讲解各组方案的优缺点,根据老师的讲解,每小组需进一步完善方案并在实验过程中执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实验过程中,教师及时关注每一组的实验进程,如有问题出现,采用启发式进行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和解决方法,杜绝学生的依赖心理,迫使学生学会自己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8]。实验结果部分除了浓度等简单数据计算之外,还可以利用计算机统计软件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如绘制标准曲线和计算回归方程、线性系数以及污染物之间相关性分析等,不仅提高实验的精度,而且提高学生实验数据处理的能力[9]。

(二)实验教材新编制方式,增加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实验内容针对海洋环境的特殊性,将“海洋环境监测技术实验”作为一个综合性实验来开展,采用“少而精”的选择思路,精选经典的常规监测实验项目。以学校附近海域为研究对象,要求学生根据理论课知识制订监测方案,设计实验路线,根据水深等指标确定采样点个数并用GPS做好定位,准备采样工具,根据实验学时数分配采集对象和测定指标,争取在有限的课时量内完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测定方案,让学生对不同监测点每个指标的差异进行比较,并分析其差异性原因、指标间的相关性以及和水文气象等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而对水质、底质情况进行综合质量评价,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每一个具体指标测定时对实验项目中所列出的具体内容以表格或提纲的形式列出,其中重点内容以黑体标出[4],并要求学生在实验报告中完整补充,对于同种或同类污染物的其他测定方法尤其是新型测定方法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助查阅文献然后写出读书报告,一同作为作业上交,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和查阅文献以及归纳资料的能力。还可以利用实验室开放的时间,对学生增加开设一些研究性的实验内容,使学生掌握当前科学研究动态,为大四毕业论文和日后从事科学研究做铺垫[10]。

(三)优化考核方式。采用多方面、多层次的综合评分考核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采用方案设计(包括预习报告、ppt汇报)、平时表现(包括:出勤、提问、操作、小组分工合作配合等)、实验报告(包括书写、数据记录、结果处理、全面分析等)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考核方法,这三部分所占比例依次为30%、30%、40%,同时对有创新表现的学生给予额外加分,激发学生实验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实验课整个进行过程中,利用雨课堂和学习通等工具,预习资料、文献等,学生的预习报告、实验报告等结果也需在其中提交,教师随时可以进行批改,及时给学生反馈,结束后还可以下载结果分析,为以后的课程进一步优化提供可靠数据。

(四)提升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实验过程中会使用一些强酸、强氧化剂或者高温加热灭菌操作,学生的人身安全是实验课的关键,就需要要求学生可以熟练操作喷淋装置、消防器材和医药箱等,通过学生自己查询资料结合教师讲解,建立危险操作指导书和危险设备操作守则,提高安全意识和自救他救能力。对于实验中产生的“三废”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收集或排放,不能造成人为的二次污染,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查询资料然后选取污染较小或者较安全的测定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对废弃物的处理措施,做到资源回收利用和减少污染的效果。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