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产业发展前景范例6篇

海洋产业发展前景

海洋产业发展前景范文1

一、海洋文化的概念

海洋文化是世界性的文化现象,有关海洋文化的定义也多达几十上百种,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有的认为:海洋文化是人类文明的源头之一,是人类拥有和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有人认为:海洋文化是一种泛文化意义和文化现象,是海洋生态环境所提供的对人们生活、生产、价值观念、性格、习俗的物质的精神的总体文化现象和表现。西方学者认为:古希腊及地中海的文化就是典型的海洋文化,是西方文化的源头等等。

当代海洋文化学科建设的积极倡导者,青岛海洋大学教授曲金良在其《海洋文化概论》中表述:“海洋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和体系,就是人类认识、把握、开发、利用海洋,调整人和海洋的关系,在开发利用海洋的实践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具体表现为人类对海洋的认识、观念、思想、意识、心态,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生活方式”。

海洋文化是相对于大陆文化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商业文化。海洋文化在任何时代都代表了当时的一种先进文化,其显著特点就是开放、开拓和进取。它是千百年来沿海人民顶狂风、战恶浪、不畏艰险、勇于拼搏、敢于冒险的精神的结晶。

二、我国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的发展情况及相互关系

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灿烂的大陆文化,也创造了辉煌的海洋文化。早自秦汉时期,我国就已开辟了与东南亚、印度和阿拉伯的海上和贸易往来。

然而,由于根深蒂固的重陆轻海思想和闭关锁国的政策,再加上近代列强的侵略以及其他各种原因,近几百年来,的海洋文化和海洋经济衰落了。直至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海洋经济和海洋文化的发展,仍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海洋文化和海洋经济的发展才真正迎来了自己的春天。我们党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首先惠及包括我市在内的东部沿海地区,使得这些地区的海洋经济得以迅速发展,海洋文化得以逐步发扬光大。改革开放为弘扬海洋文化提供了机遇和动力,反过来,先进的海洋文化又促进了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发展。也正是改革开放,才使得我国海洋经济得以快速发展,使得海洋文化得以重新振兴,从而在提高海洋意识、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使海洋事业得以快速发展。2003年5月19日由国务院印发施行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奋斗目标,为我国海洋经济今后一个时期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华民族繁荣复兴的伟大战略任务。要想把中国建设成为海洋强国,必须有强大的综合国力,必须有坚强的经济基础,也必须弘扬先进的海洋文化。

海洋文化和海洋经济是不可分割的孪生兄弟。海洋文化和海洋经济都是以濒临海洋为前提,以海上交通运输和商品贸易等为基础的。海洋文化和海洋经济是共生共荣、相辅相成、互相融合、相互促进的。海洋经济是海洋文化的基础。没有海洋经济,就不会产生海洋文化;没有海洋文化的繁荣,也就没有海洋经济的发展。只有大力弘扬海洋文化,提高全民族的海洋意识,才能促进海洋经济的繁荣,带动海洋产业和沿海各涉海行业的发展;海洋经济发展了,反过来又会促进海洋文化的繁荣,二者相辅相承。

三、我市海洋文化的主要特征

我市的海洋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海洋资源丰富,独具特色。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积淀深厚的海洋历史文化

蓬莱的海洋历史文化,不能不研究古老的登州海道和独具特色的港口文化。早在新石器时代,蓬莱的航海活动就已兴起。地近辽东、中贯群岛、补给方便、航行安全,这些适应古代航船逐程推进航行的有利条件,使古老的登州海道闻名于世。春秋战国时期之后,登州古港一直是历代王朝开展海内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便捷通道。齐桓公在此大兴鱼盐贸易,秦皇汉武在此寻仙求药,汉代东方海上丝绸之路在此发轫,日本遣唐使在此整备转航。作为中国古代南北海运交通的重要枢纽,登州古港曾与扬州、泉州、明州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通商口岸”,享誉海内外。港盛城兴,登州古港的繁盛直接拉动了蓬莱的兴起,登州蓬莱被长期作为州、府所在地,成为胶东半岛、经济、军事、文化中心,时间长达千年之久。

蓬莱人杰地灵,人文荟萃,名人辈出。有明代民族英雄戚继光、甲午抗日将领宋庆、晚清名医张伯龙、民族实业家丛良弼、一代枭雄吴佩孚、爱国将领于学忠、现代家杨振声等等。蓬莱有众多名人遗迹,朱处约、袁可立、戚继光王世贞以及冯玉祥、董必武等著名人士都曾留下诗文篇章。宋代诗人苏轼曾在蓬莱任过五日登州知府,写下了“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 的著名诗篇《海市诗》。

(二) 浩气长存的海洋军事文化

北宋中期,登州古港的军事建设得到了不断加强。宋庆历二年(1042年),登州军民实施了大规模的港口改建工程,在登州古港入海口处筑沙堤以护战船,在港口东西两侧建寨城以安军营,建成了一个在古代难得的海防军事要塞,名曰“刀鱼寨”。以此为标志,登州蓬莱变成了北方最著名的海防要塞,登州古港的港口性质也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港变成了人工港,繁华的商贸港口变成了威严的军事重地。“刀鱼寨”的海防建设不仅体现在港口建设上,同时也体现于常备水军的建设上,登州水师是北宋时期京东地区唯一的水师。明洪武九年(1376年),在“刀鱼寨”的基础上环筑土城,增设军事设施,名曰“备倭城”,俗称蓬莱水城,是国内现存最完整的古代水军基地。明代伟大的军事家、杰出的抗倭民族英雄戚继光曾在此操练水师,人称“戚家军”,为以后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独具魅力的海洋旅游文化

蓬莱拥有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蓝天、碧海、金沙以及离蓬莱近在咫尺的长山列岛,构成了蓬莱独特的滨海旅游资源。境内有国家4A级风景名胜景区蓬莱阁和蓬莱水城、亚洲展示面积最大的海洋极地世界、拥有我国最大的海上园林和最长的海上长廊的八仙过海景区、在建的妈祖文化公园以及与蓬莱隔海相望并一起被列为部级风景名胜区的“海上仙岛”长山列岛等,构成了蓬莱丰富的海岛、海洋旅游文化资源。自2000年以来,蓬莱市连续成功举办了5届“和平颂”国际青少年文化艺术盛典,同时还成功举办了全国帆板赛、沙滩手球赛等比赛,以及1988年、2005年两次海市蜃楼的全程拍摄和电视连续剧《八仙过海》的拍摄等文体活动,进一步丰富了蓬莱的海洋文化内涵,开拓了发展海洋文化的新领域。

(四)多姿多彩的海洋民俗文化

蓬莱的海洋民俗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渔灯节”。“渔灯节”是流行于山后初家、山后陈家、山后李家、山后顾家等渔村的节日,节期为每年的正月十三和正月十四。“渔灯节”是渔民的狂欢节日,规模最大的属山后初家和芦洋村。届时,渔民纷纷给龙王庙送灯、上供,祈求出海平安和渔业丰收。建国后龙王庙渐废,改为设供祭船、送渔灯、放鞭炮,近年又同时举行娱乐活动,场面壮观、热闹,吸引远近众多的游人前往参观,充分展示了蓬莱海洋民间民俗文化的魅力。此外,蓬莱的民间艺术渔民号子、大秧歌、剪纸以及蓬莱的饮食文化和土特产品等也都极富海洋文化特色。四、我市海洋的情况及存在的:

(一)我市海洋旅游经济的发展情况

旅游业是蓬莱的传统产业和主导产业,是蓬莱市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经济增长点。2004年,旅游直接收入达到1.2亿元,综合收入达到15亿元,对地方财税贡献率超过30%。随着2004年9月亚洲展示面积最大的蓬莱海洋极地世界正式开业,我市海洋旅游经济收入已经达到了全市旅游直接收入的一半以上,占据了旅游业的半壁江山。无论是从经济收入方面,还是从对蓬莱旅游业的拉动发展方面,可以说,海洋旅游在我市的旅游业中已经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海洋旅游资源开发方面,近两年的开发力度不断加大。2003年,拥有我国最大的海上园林、最大的海上奇石林、最长的海上游廊、最高的海上楼阁的八仙过海口景区投入运营;2004年,拥有世界最大的展示圆柱缸、亚洲最大的热带雨林馆、国内最大的鲨鱼馆和海龟馆、亚洲展示面积最大的海洋极地世界投入运营;投资5亿元、国内现存最完整的古军港——蓬莱水城明代古军港保护性修复工程正在顺利进行,预计2006底可全部完工并对外开放;国电聂家沙滩室内海水浴场项目开发工作目前正在进行之中,预计2006年底投入运营。随着以上项目的逐步投入使用,以不同时期的海洋文化为题材的海洋旅游项目极大地丰富了我市的海洋文化内涵,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我市旅游业的整体快速发展。

(二)目前我市发展海洋旅游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1、海洋旅游项目不够丰富,海洋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大

目前,我市的海洋旅游项目主要有蓬莱水城、海洋极地世界、八仙过海口等景区(点),以及部分海上观光和沙滩休闲娱乐等一些小项目。这些项目的成功开发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我市的海洋文化内涵,促进了我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海洋旅游经济要想达到一定的规模,仅靠这几个项目是不够的,在海洋旅游资源开发方面必须进一步加大力度,向海岸景观要效益,向海岛景观要效益,向海上景观要效益,向海底景观要效益,全方位、立体化地利用好各种海洋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优势,创造海洋旅游经济的规模效益。

2、对庙岛群岛的海岛景观资源未能充分利用,与长岛在旅游业发展方面的合作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海岛景观资源是海洋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市虽有丰富的海岸景观、海滨山岳景观、海洋历史文化景观等海洋旅游资源,但唯独缺少吸引力很强的海岛景观资源。长岛在版图上称为庙岛群岛(古称沙门岛),共由32个岛屿组成,总面积56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146公里,享有“中国的夏威夷”之美誉。这里一岛有一岛之奇,一景有一景之丽,因海蚀地貌形成的各种奇礁异石,古朴清幽,玲珑剔透。而其丰富的海岛景观资源正是蓬莱旅游资源中所欠缺的。如何进一步加强同长岛的合作,利用好长岛的岛屿景观,丰富我们蓬莱的海洋旅游资源,形成旅游经济的双赢,是需要双方进一步加强交流与的课题。

3、海洋旅游淡季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如何做到“淡季有活动、旺季有高潮”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研究

海洋文化与大陆文化存在较大差别,这种差别强烈地吸引着久居大陆和城市的人们,纷纷走近大海,分享大海带来的无穷乐趣。蓬莱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的海洋资源、纷繁的神话传说、优美的山海风光、众多的名胜古迹等旅游资源,每年吸引大约二百万的中外游客前来旅游观光。但由于北方地区气候等方面的原因,这二百万游客大多集中在4-10月份的旅游旺季,而在其它月份的旅游淡季游客数量相对较少。如何解决旅游淡旺季问题,做到“淡季有活动、旺季有高潮”,使我们蓬莱的海洋旅游资源在淡季对游客同样具有吸引力,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加强研究。

五、加快我市海洋旅游经济发展的建议和探讨

(一)发挥优势,整合资源,全力打造海洋旅游精品

1、以游艇俱乐部为核心,推进海洋旅游资源开发

(1)游艇业的发展现状

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世界游艇年消费额高达400亿美元,如果加上相关的维修、管理、娱乐等费用,全球每年的游艇经济收入将超过500亿美元。全球发达国家平均每171人就拥有一艘游艇,挪威、新西兰等地更高达每8人拥有一艘,就连内陆国家瑞士也达到每69人拥有一艘。中国虽然海岸线总长3.2万公里,其中大陆海岸线1.8万公里,岛屿海岸线1.4万公里,但游艇俱乐部的数量却寥寥无几。在造船上,中国已占领5%的国际市场,但游艇产业却几乎是一片空白,每年游艇出口仅有1700多万美元。

据统计数据表明,在当今世界船舶市场上,游艇在国际上有着巨大的市场份额。仅休闲豪华游艇一项,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每年的销售总额基本上保持在1600亿元上下,而最近几年更是上升至2000亿元左右,加上游艇配件和水上运动器材,年贸易额基本上达到3000多亿元,甚至超过商船和远洋发达国家的销售总额。因此,从未来发展来看,中国游艇业发展的潜在市场空间非常巨大。

(2)我市游艇业已具备了较为成熟的发展条件

从发展游艇娱乐业的条件来看,我市已具备了发展的物质条件和消费群体基础。蓬莱是全国著名的海滨度假旅游胜地,海岸线长65公里,与由30多个岛屿组成的庙岛群岛相距仅6.6海里,海岸景观和海岛景观资源丰富,为游艇娱乐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蓬莱市2004年人均GDP水平已达到30000元(3628美元),人均可支配收入9649元。同时,蓬莱也汇集了相当规模的外商投资群体、成功人士和每年约二百万左右的游客,这更为我市海洋旅游业的大发展、游艇消费步入到中产阶段家庭提供了消费群体基础。可以说,目前我市发展游艇娱乐业的时机已经较为成熟。

(3)以游艇俱乐部为核心,开发系列海洋旅游产品

A、观海旅游产品。蓬莱海域风光秀丽,景色怡人。南望可看到“仙阁凌空”的蓬莱阁、怪石嶙峋的田横山、山峦叠障小泰山,北望可看到群岛罗列的庙岛群岛,运气好的话还可以看到虚无缥缈、亦真亦幻的海市蜃楼。在开发上可以“游艇俱乐部”的形式向俱乐部成员推广专门设计的旅游线路产品,向国内外游客宣传各种形式的观海旅游。

B、海洋竞技旅游。蓬莱沿海海岸线漫长、海洋资源丰富,发展海洋体育竞技旅游条件优越。可以发展海钓、游泳、帆船、帆板、摩托艇、冲浪、滑水、划船、水上飞机和沙滩足球、沙滩排球等运动。游艇俱乐部会员一般为事业有成的成功人士,在长期的商场、官场生涯中,培养了一种敢于正视挑战的冒险精神,而海上体育竞技活动具有较强的参与性、刺激性和娱乐性特点,正符合了游艇会俱乐部会员的消费品味。并且,海洋体育竞技旅游符合国际旅游潮流,海上体育赛事具有轰动效应。可利用游艇俱乐部会员的名声、资源,迅速提升游艇俱乐部的知名度,使游艇消费更深入到普通消费者的心中,起到很好的示范效应,同时还能够迅速在全国甚至全世界塑造蓬莱海洋旅游的品牌效应。因此,应优先将其开发成为蓬莱海洋旅游的拳头产品。

C、海洋夜生活。旅游夜生活是当代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游艇俱乐部会员生活中的一块重要空间。开发海洋夜生活文化旅游,除了在游艇俱乐部建造和完善具有气息的舞厅、卡拉OK厅、高档夜总会以外,还应从蓬莱特色出发,开展具有海洋特色的夜生活文化旅游产品,营造一种蕴涵着丰富海洋文化内涵的夜生活氛围。

D、海洋渔业旅游。蓬莱海洋渔业旅游业的开发,可以开展参与性旅游。一方面,可以游艇俱乐部为核心,举行各种形式的钓鱼、钓蟹等活动,另一方面,也可让游人随船出海,开展垂钓和养殖旅游等活动。还可以兴办海洋渔业展览馆,陈列各时期的渔船、渔具等实物模型,使游客全面了解蓬莱海洋渔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E、海洋食文化旅游产品。品尝风味餐饮是旅游不可缺少的,具有海味特色的食文化应该成为吸引游客的旅游资源。蓬莱海域盛产鲍鱼、对虾、海参等各种海珍品,用这些海产品制作出具有蓬莱地方风味的海鲜佳肴,还有驰名中外的加吉鱼,更是蓬莱的传统拳头水产品。“食”是旅游的主要内容之一,但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其目的不仅为大饱口福,更重要的是体会异国、异地的风情与文化。

F、以游艇俱乐部为核心,开展各种形式的品牌宣传活动。可以游艇俱乐部为核心,组织“游艇俱乐部发展与海洋旅游业开发国际研讨会”和“国际游艇拉力赛”等各种形式的品牌宣传活动。发挥蓬莱市游艇业的消费带动作用,为沿海地区游艇业的发展塑造良好的形象作用,将游艇俱乐部精心打造成蓬莱海洋旅游的一张名片,吸引海内外的游客在蓬莱享受全方位的海洋旅游服务,并为在蓬莱的成功人士和外商提供集休闲运动、办公、商务、联谊于一身的高档次的游艇消费活动,使游艇俱乐部成为一个成功人士业务交往的俱乐部,事业发展的平台。

2、开发水下潜艇观光旅游项目

海上蓬莱的秀美景色早已为世人所目睹,海底蓬莱是什么样呢?水下潜艇观光无疑对游客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据 新浪网六月十九日报道,我国首艘民用全潜式观光潜艇在大连完工并通过国际论证,而这艘被誉为“水下豪华客机”的民用观光潜艇造价仅为200万美元,远远低于国外同类潜艇,但其安全系数与在陆地几乎无异,技术性能优越。观光潜艇的国产化为乘坐潜艇观赏蓬莱海底的神秘景色提供了充分的可行条件。据有关资料介绍,目前国内只有海南三亚有一艘自芬兰引进的全潜观光艇,每位游客水下观光50分钟,收费近300元。我市如果能抢抓机遇开展水下潜艇观光旅游,必将成为胶东半岛乃至北方地区的又一个旅游热点项目。

3、以蓬莱水城为依托,建立海上影视基地

蓬莱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名胜古迹众多、民间风情浓郁、神话传说纷繁、滨海特色鲜明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拥有蓬莱阁、蓬莱水城、戚继光故里等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百个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旅游资源丰富。登州古港曾与扬州、泉州、明州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通商口岸”,享誉海内外。北宋中期,蓬莱变成了北方最著名的海防要塞,登州古港也由繁华的商贸港口变成了威严的军事重地,是国内现存最完整的古代水军基地。目前,投资5亿元的蓬莱水城明代古军港保护性开发修复工程正在顺利进行,预计2006年底可完工并对外开放。工程完工后,蓬莱水城将重现明代古军港的原貌。以蓬莱水城为依托,结合蓬莱阁、戚继光故里、八仙过海口以及蓬莱和长岛海域的海洋景观资源,把旅游文化与影视文化结合起来,打造一个海上影视基地具有优越的条件。基地可以影视拍摄和旅游观光为主要功能。既可以拍摄以古代港口商贸和海洋军事为题材的影视作品,也可以拍摄反映现代海洋文化的影视作品。游客除了可以在片场看到明星拍戏外,影视基地还可以不定期地举行明星与影迷的见面会,让游客"零距离"接触明星。观影视拍摄,邀明星合影,请明星签名,与明星互动,以明星的名人效应来宣传蓬莱,推动蓬莱旅游业的加速发展。

(二)加强与长岛的合作,充分利用庙岛群岛的海岛景观丰富我市的海洋旅游资源

长期以来,长岛与蓬莱在发展的各方面有着广泛密切的联系,尤其在旅游业方面,长岛对蓬莱的依存度较高。由于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原因,长岛与外界的交流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蓬莱。蓬莱丰富的海洋旅游资源与长岛的海岛景观资源呈互补关系。蓬长双方应该在旅游业的发展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特别是在对长岛的岛屿资源开发方面,更应该开展深入、有力的合作。蓬莱可以借助长岛的岛屿资源开发丰富自己的海洋旅游资源,长岛也可以借助蓬莱巨大的旅游市场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形成旅游经济的双赢局面。

海洋产业发展前景范文2

【关键词】海洋旅游产业;发展探究;大丰港

1 研究背景

建设“一带一路”是以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实施的新一轮扩大开放战略之举,中国经济已经发展成为依赖海洋的外向型经济,对于海洋资源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党的十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这充分说明了“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已被列入国家发展的大战略中,海洋开发上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江苏是海洋大省,拥有着1040公里的海岸线。然而江苏省每年的经济生产总值中海洋经济所占有的比例并不高。因此,江苏应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大丰港地处江苏省东部沿海,为江苏沿海三大重点发展港口之一,自然成为了这任务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大丰港在港口建设、海洋生物制药以及海水养殖等方面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虽然大丰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以及湿地资源,其中部级的有麋鹿自然保护区和盐城部级珍禽自然保护区,但是在海洋旅游经济上却一直未能取得充分的发展。因此,应该对大丰港海洋旅游资源进行深度挖掘,系统整合;合理开发港口周围资源,优化创新大丰海洋旅游发展方式,充分发挥大丰当地海洋旅游资源优势,并使其发扬光大,为全省旅游业的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笔者通过考察大丰港区的自然环境和现有旅游资源, 从探索发展海洋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出发,以该区的自然条件和人文背景为优势,试图在大丰港发展以滩涂、湿地资源为特色的海洋旅游产业,在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海洋旅游产业等方面寻求一些有效的措施,形成海陆联动旅游发展的新格局。

2 大丰港区旅游开发优势

2.1 基本情况

大丰港位于江苏省1040公里海岸线港口空白带的中心位置,管辖面积占500平方公里,是国家交通部规划的港口项目和江苏省跨世纪五大战略工程,国家一类口岸,距上海港仅有250海里,成为上海港北翼的配套港口。大丰市处于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江苏海岸线中部,大丰港属深水良港,目前已经通航,成为联接上海港和连云港的中心港,是苏北和苏中地区的出海大通道。

大丰港交通运输比较便捷,与沿海高速、宁靖盐高速、徐淮盐高速以及新长铁路相连。大丰港距盐城飞机场有45公里,到上海市区仅2小时的路程。现代化的立体交通格局已初步形成。大丰拥有着丰富的海洋资源、湿地资源,临近港区就有两个部级生态保护区。随着港区建设的进一步推进,港区配套的海洋文化旅游将有很大发展空间,现有资源将会得到更大的开发利用。

2.2 自然资源

大丰港海岸是堆积型淤泥质海岸,生物种类丰富多样,沿海滩涂拥有芦苇荡、东沙岛等自然风光带。东沙岛处于大丰海岸线外侧,距陆地海岸最近距离为12公里,实际上是沙洲,有着涨潮是海,落潮为滩这一奇观,成为东沙的独特之处。潮水的涨落是有规律的,正常是半日潮,两涨两落,小汛时一涨一落,所以去东沙,必须随潮往返。

大丰港海岸湿地景观独特,品位较高,生态环境在全国具有唯一性,集大海、滩涂、湿地资源珍稀动植物等旅游资源于一体,具有与基岩海岸和砂质海岸迥然不同的海滨风光,是生态环境保护完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湿地。部级丹顶鹤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首个海涂型自然珍禽和湿地保护区,已经被联合国接纳为人与自然生物圈成员。港区以丰富的特种动植物以及独特的地质地貌景观为特色;部级麋鹿自然保护区麋鹿数量已有2300多头,是我国目前最大的麋鹿饲养区,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重返大自然野生麋鹿放养基地。

2.3 文化资源

大丰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成陆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大丰人文荟萃,元末张士诚在大丰白驹场领导大规模的盐民起义。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作者施耐庵的故里也位于大丰白驹。清末明初,由于大丰的海岸线不断东移,大丰盐业生产量呈衰落之势,张謇发起废灶兴垦运动,历时30年,一举使大丰从主导盐业向种植棉花转变,通过后人继承发展,为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解决温暖问题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曾说过:说到中国的纺织事业,不能忘记张謇。现代历史名迹还有新四军-八路军会师纪念塔,粟裕指挥部,大丰.上海知青纪念馆等众多的文化资源。

3 大丰港海洋旅游业进一步开发的瓶颈

大丰港的交通虽然的了长足的发展,但直通周边大城市的高铁还未建设。因此,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旅游发展。另一方面港区常住人口数量相对不足,配套设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大丰港海洋旅游业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旅游产品设计理念有待提升。目前,大丰的旅游资源开发虽有一定的发展,现有的旅游产品难以突出大丰港旅游资源独特的优势,特别是对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挖掘程度较低,缺少高品位、大规模、有鲜明特色的综合性旅游产品,如品位极高的湿地景观优势以及丹顶鹤、麋鹿等生物资源的开发缺乏特色和内涵。由于对资源特色的开发程度不够,与其它著名旅游区相比,竞争力显得不强。

4 大丰港进一步发展海洋旅游产业的几点构想

4.1 充分做好调研,指定合理的开发计划

滩涂、湿地是自然界最具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最高的生态系统;湿地在抵御、调节洪水、控制污染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被喻为“地球之肾”;湿地是野生动植物,尤其是鸟类最好的栖息地和生长地。国内外一些湿地旅游业盲目开发的教训警示我们,由于事先没有对其开发可行性进行有效的论证就盲目开发各种旅游项目,结果导致对环境和生态严重污染,从而使旅游价值明显降低。

大丰港区目前的工业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也遭到了破坏。时至今日,人们对环境的关注已超过往常,旅游爱好者更崇尚回归大自然,享受原生态。以滩涂、湿地旅游为代表的原生态旅游项目将会受到旅游爱好者的亲睐。因此,在大丰海洋旅游规划和发展过程中,要尽量避免修建污染大的旅游项目,以生态效益和长远效益为出发点进行规划和设计。例如:观赏湿地野生动植物,尤其野禽是大丰滩涂湿地旅游的重要内容。另外,由于滩涂、湿地拥有优良的空气和饮用水资源,可在区域内修建低密度的度假村,这样既能保证滩涂、湿地的生态系统不会人为破坏,亦可以保障区域的经济发展,达到双赢的效果。

4.2 拓展海洋文化内涵,打造特色旅游项目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也越来越高,旅游成了人们休闲娱乐的首选。大丰港位于综合实力最强、最具开发活力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连接上海港和连云港中心港,地理位置十分独特。港区处在海洋性暖湿季风气候带,常年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四季分明。地势平坦,河流众多。大丰滩涂是江苏省滩涂面积最大,野生动植物繁多,湿地景观最具特色的地段,近百种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和近千种动植物栖息和生长在这片滩涂上。港区内有部级麋鹿保护区,中国最大最古老的盐场,珍禽园,大丰海洋科技馆,大丰海洋植物馆,海贼王主题公园正在建设当中。然而,大丰港内的这些关于海洋文化的旅游景点还都在建设之中,且规模都不是太大,与国内大城市的一些海洋旅游开发还有很大的差距,且周边的一些配套设施都还未能跟上。因此必须借助地方的历史及文化背景,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景点和项目,成为了大丰港旅游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4.3 整合周边旅游资源,构筑综合旅游网络

大丰港是新建的港口,仅靠自己的力量很难将旅游业做大、做强。现代旅游业由于交通的发展,跨城市、跨省乃至跨国的旅游项目已成为正常之事。因此,单靠港区内的一些海洋相关的景点已不能完全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必须整合周边的旅游资源,形成一个特色鲜明的旅游网络,在旅行社推出一系列中、短距离的旅游线路,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来大丰休闲、观光。

4.4 完善建设基础设施,积攒人口发展旅游

社区参与海洋文化旅游的发展的重点是让社区居民成为海洋文化旅游建设的利益共同体,让社区从关心海洋文化旅游建设到直接参与海洋文化旅游建设。在调研过程中,笔者注意到,景区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其周边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普通的居民区很少,旅馆饭店也很少,这也侧面体现港区人口不足,从事旅游的人口也肯定少,商业化程度也低。众所周知,旅游业的兴旺发展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作为支撑,并且旅游业的发展程度也可以从基础设施这个侧面表现出来,这个景区附近有几家星级酒店,几条快捷方便的交通线路,几家商店饭店等等,都是地方旅游产业实力的衡量标准。因而积极建设景区周围的基础设施是发展大丰旅游业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总之,基础设施,人口人气对于旅游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合理地发展港区港城仍是一大课题。

4.5 加强特色宣传力度

一个地区的景点再美,如果不加强宣传推介,关起门来搞发展,就会“养在深闺人未识”,从而难以发挥出应有的价值。提到巴黎,人们就想到“艾菲尔铁塔”;说起中国长城,谁都知道“不到长城非好汉”。大丰港虽然位于湿地之都,麋鹿故乡,然而品牌效应还能真正形成,所以可以在一起主流媒体上开设专栏专版,向公众推介大丰的旅游产品与旅游线路。同时采用市场运作的方式,比如,举办具有地方特式的主题活动,邀请名人来大丰采风观光,使其影响力波及全省甚至全国,让更多的人关注大丰的旅游发展。

5 结语

随着全球陆域经济进入资源制约发展的瓶颈期,国际竞争正在从陆地向海洋延伸。在经济全球化深入推进的当今时代,“海洋强国” 战略的加快实施,为江苏省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更广范围、更大规模、更深层次上参与国际、国内合作与竞争,进一步拓展新的发展领域和空间提供了良好条件。海洋旅游既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新途径,也是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大丰港区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应实施旅游新港战略,加快发展沿海蓝色旅游,打造景点景区,形成富有吸引力的蓝色旅游线路,以满足海洋经济时代的旅游消费需求。

【参考文献】

[1]白笛.从有海无防到走向深蓝――中国的海洋权益问题[J].祖国,2012(22):31-31.

[2]沙志辉,陈潘.广东省海洋旅游产业发展研究――以阳江市海陵岛为例[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26(11):53-54,60.

海洋产业发展前景范文3

海洋旅游业已经成为国际旅游的主流,海洋旅游业产值在发达国家一般都占整个旅游业产值的三分之二左右。

宁波位于我国东海之滨,海岸线总长达1562km,共有大小岛屿700多个,占浙江省岛屿数的17%。除渔山列岛离大陆较远外,其余大都在近岸分布,且大部分属于无人岛。宁波海岛旅游资源丰富,海洋文化底蕴深厚,海岛旅游开发条件优越。

旅游业已成为宁波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旅游业总收入已占GDP的9.5%以上,但宁波的国际旅游发展明显滞后于国内旅游,海外游客接待人数和旅游创汇能力在全国主要沿海城市中排名靠后,根本原因是缺乏在国际旅游市场上具有较强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旅游产品。宁波的旅游产品虽然数量众多,但缺乏独特性和差异性,海洋旅游资源利用程度不高,海洋文化内涵挖掘不够,难以吸引海外游客特别是欧美游客。因此,以发展海洋旅游为突破口,大力开发独具特色、符合国际旅游方向的海岛休闲旅游产品,是提高宁波旅游国际化程度的必然选择。

二、宁波海岛旅游开发现状分析

宁波海洋旅游开发已经起步,2005年,宁波市滨海旅游业总产出达到2.88亿元,年增长21.67%。但总的来说,海洋旅游开发的效果并不理想,富有吸引力的海滨旅游景区和旅游岛极少。宁波市旅游局2006年对全市36个主要旅游景区的旅游统计数据显示,宁波市所有旅游景区中,除了中国渔村等滨海旅游景区游客接待量和旅游门票收入进入了前20位以外,其余滨海景区都排在20名以后。

宁波海岛旅游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大多数海岛旅游景区缺乏有个性的包装和品牌策划,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同质竞争的现象。二是资源利用程度低,海洋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多数滨海景区的产品仍以观光旅游为主,海洋休闲度假产品开发还处在起步阶段。三是部分海岛旅游开发处于无序状态,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现象突出。四是一些海岛交通和安全设施落后。随着海岛旅游开发热的升温,如何探寻科学、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海岛旅游开发模式,使海岛旅游开发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效统一,已经成为宁波海岛旅游开发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宁波海岛旅游开发思路探讨

1.突出一个主题

海岛休闲度假旅游作为全球最受游客欢迎的旅游产品之一,近年来逐步呈现出注重生态环境质量、强化岛屿的区位特色、突出旅游主体的参与体验性等特征。目前宁波的一些海岛旅游项目虽然命名为休闲度假旅游区,但大都注重对“岛”的开发,而对“海”的开发不足,对“岛”的开发又基本停留在观光的层次,休闲娱乐度假产品开发不足,需要突出海洋休闲主题,加大参与性强、富有挑战性和刺激性等项目的开发,才能逐步改变宁波观光为主的旅游产品结构,提高海岛旅游产品的吸引力。

2.重点挖掘两种海洋文化

“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宁波是我国唐宋以来著名的对外交通贸易港口,是“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之一,保存着上林湖越窑遗址、唐代海运码头等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密切联系的遗存,具备开发“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旅游的优势。其开发主要思路有:一是通过挖掘“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深度开发唐代海运码头遗址、波斯巷遗址等历史文化旅游产品。其次是根据陆海联动原则,将这些遗址开发与渔山列岛、象山石浦等海洋旅游开发相整合,优化组合成富有特色的宁波 “海上丝绸之路”旅游产品。另外,与“海上丝绸之路”历经的国家和地区联合开发,共同开辟“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旅游线路,是使宁波旅游融入国际旅游市场的有效途径。

海洋民间文化。宁波海洋民间文化丰富多彩,尤其是渔文化、海洋商业文化和民间文艺气息浓郁。渔文化主要包括祭海活动、妈祖崇拜、鱼师崇拜等。海洋商业文化在宁波各地都有分布,主要表现在餐饮业、航海(运)业、造船业等方面。另外,梅山岛的舞龙、舞狮、造趺、车灯舞等民间文艺也独具风情。利用海洋民间文化进行海岛旅游开发是的主要形式有:一是聘请民间艺人在旅游景区景点进行传统艺术表演,将一些传统手工技艺、民俗文化向当地居民和中外游客进行展示,以提高旅游产品吸引力,延长游客逗留时间。二是精心策划和举办以海洋文化为载体的旅游节庆,注意体现旅游目的地的个性,注重城市的牵动效应,加大游客参与度。三是开发具有海洋文化和海岛地方特色的海洋旅游商品,大幅度提高旅游经济收入。

3.处理好三个关系

(1)海岛旅游开发与海洋环境保护的关系。目前宁波近海海域污染程度不容忽视,影响了海洋旅游质量和旅游吸引度。为了避免由于方式不当或过度开发造成海岛资源的破坏和周围海域的环境恶化,必须认真贯彻可持续发展目标,处理好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条件较好的岛屿先开发,条件不成熟的岛屿要采取切实措施保护好。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和环保部门应严格依照《海洋环境保护法》、《无居民海岛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加强对海岛资源的综合管理。另外,要通过优化生产结构,选择与可持续发展原则相适应的旅游活动来强化海岛的生态环境保护。

(2)海岛旅游开发与渔农村社区建设的关系。渔农村社区是开展海洋旅游的细胞,是旅游业发展的有效载体。宁波海岛旅游发展应当充分利用渔农村社区这一平台,将旅游业的发展与创建海岛渔农村和谐社区和社会主义新型渔农村建设相结合,与渔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产养殖加工、休闲娱乐、餐饮,以及渔民转产转业等相结合。通过要创新经营机制,采用渔村经济聚合型、企业拉动型(如公司+渔农户、企业+社区+渔农户等形式)、海洋生态经济型等结构形式来发展旅游业,推动海岛地区城乡经济的统筹发展。

(3)特色品牌打造与区域旅游协作的关系。一是借鉴国外海岛旅游开发的成功经验,按照“一岛一特色”模式,充分发挥各宁波海岛的特色旅游资源优势,推出一批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海洋休闲度假旅游精品。二是推进旅游陆海联动战略,把宁波海洋资源优势和陆域旅游的综合优势、海岛旅游开发的后发优势与陆域旅游的先发优势有机结合起来,以陆域经济支撑和促进海洋经济发展。要充分利用溪口-雪窦山等陆域旅游景区的龙头效应,使用合力进行开发和宣传促销,以便在较大范围内形成轰动效应。三是坚持区域旅游合作理念,既要注意利用各岛屿自身的资源优势来打造各自的特色品牌,又要全面认识全市的海岛资源整体特色,充分考虑到与舟山、台州等周边旅游地的衔接,按照特色互补、风味兼顾、项目搭配合理等原则,以联合和协作来构筑长三角地区合理互补的海洋旅游产品体系。

3.着力构建四大主要旅游岛群

根据《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2006-2010),宁波海洋旅游经济产业布局主要分为杭州湾大桥旅游区、北仑港城旅游区、象山港旅游度假区、象山黄金海岸旅游带等四大板块。根据宁波的海岛分布和资源禀赋状况,宁波海岛旅游开发应该着力打造宁海强蛟群岛、象山黄金海岸、渔山列岛、北仑等四大旅游岛群。其主要产品布局和旅游形象定位如下表所示。

4.精心打造五大特色旅游精品

(1)海洋休闲渔业。首先要搞好总体布局,因地制宜地制定适合本地的休闲渔业发展规划。规划应与当地旅游发展规划和城乡规划相协调,将休闲渔业的发展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渔民转产转业以及康复、医疗、托老、保险等相结合,使休闲渔业既成为当地的特色旅游精品,又成为解决三农(渔)问题的途径和渔农村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其次,要在经营上既要打破单一生产的模式,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餐饮,以及购物等开发与渔业有机结合,不断延伸和拓展渔业产业链,发展一批上规模、上档次、效益好的项目,以实现休闲渔业产业化、集约化和效益化的目标。

(2)海钓。宁波海钓资源十分丰富,“亚洲第一钓场”渔山列岛拥有120多个钓点以及鲷科类、石斑科等珍贵钓品。宁波近年来开展了一些海洋垂钓节庆活动,建设了一些垂钓设施,举办了一些国际国内海钓比赛,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宁波海钓缺乏与国际水平接轨的海钓基地和海钓场所,缺乏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专业人才,海钓业与旅游等产业结合程度大有潜力可挖,需要建立健全海钓管理制度,健全海钓配套设施建设,保护好重要鱼种资源及其栖息地,促进海钓与旅游、海洋体育等相关产业有机结合,海钓比赛与海洋旅游节庆、海洋文化节庆相结合,才能要促使宁波海钓业与国际接轨。

(3)海鲜美食。宁波海鲜作为一种餐饮文化,在国内的地位并不十分突出。要做大做强海鲜美食旅游产品,还需要充分发挥宁波的海洋文化优势,吸收外来海鲜之精华,对宁波海鲜美食实行品牌整合和统一包装,把其作为宁波旅游新品牌广泛推向全国内外。另外,要将加强宁波菜传统菜点的文化挖掘和创新,重视宁波汤圆、溪口千层饼等名优小吃的开发,扶持和培养几家餐饮名店,将品尝和观赏宁波名优小吃活动纳入旅游线路之中,使宁波菜与宁波港、宁波帮、宁波装、宁波景一起成为宁波城市形象的五张亮丽的名片。

(4)海洋旅游节庆。宁波目前举办的海洋旅游节庆活动中,中国象山开渔节运作比较成功。如何整合政府、企业和民众力量,探索以文化资源的互补性、经济的共需性和利益的共享性为前提的旅游节庆运作机制,既把旅游节庆活动办得既有声色、有影响,游客和居民参与度高,城市的牵动效应强,又富有经济效益形成联动互促的良性共生关系等方面还有待加强。

(5)游艇业。按照国际经验,当地区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游艇经济开始萌芽。宁波和长三角各大城市都已经达到这个水平,具备了发展游艇业的物质条件和消费群体基础。随着奉化峰景湾海上游艇中心、美国双门公司投资的宁海世界级游艇基地等项目的建成,以及海洋旅游开发的加速,宁波游艇业发展空间很大。但宁波游艇业要与国际接轨,还必须向游艇业先进的国家获取先进经验,完善游艇码头等基础设施建设,成立游艇俱乐部等机构,建立健全游艇航运管理等方面的制度。我国近年来在一些沿海城市已经出现游艇投资热,在具体项目建设方面,还应做好充分论证和市场调研,切忌脱离国情和不顾市场需求盲目进行投资。

参考文献:

[1]高林:迎接海洋旅游经济的辉煌[J].中国水运,2006(05)

[2]宁波市政府: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2006-2010)[R] 2007.1 中国宁波政府网站gtog.ningbo.省略

[3]宁波市旅游局:宁波旅游发展规划纲要[R] 2005.3宁波市旅游局网站nbtravel.省略

海洋产业发展前景范文4

关键词:海洋;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海南省

一、海洋旅游业的兴起

海洋,作为人类星球最迷人的部分激发了人类旅游的向往和愿望,人类,不论距离远近、现在和未来,都不应该剥夺欣赏与享受海洋所具有的丰富性的机会。海洋作为旅游资源的开发事业,成为除山水风光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之外的又一重要旅游资源类型。目前,世界各国都在自己的领海以及广阔的公海、大洋领域,不断的开发旅游资源,开辟众多海洋旅游项目,世界海洋旅游事业正向广度和深度迅速发展。海洋旅游已经成为一个重要产业和一种实践与发展的工具。

中国政府发表的《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白皮书,论及海洋旅游发展时指出:“中国海洋旅游采取依托沿海城市,突出海洋特色,分区、分片建设的政策,近年来在沿海开发建设了300多处海洋与海岛旅游娱乐区,兴建了各具特色的旅游娱乐设施,使海洋旅游业成为迅速发展的海洋产业。”据了解,中国大陆海岸线北起辽宁丹东南到广西防城,沿岸已开发有1 500余处旅游娱乐景观资源。按照规划,中国将逐步成为海运强国、船舶工业强国、海盐生产大国、海洋旅游大国和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大国,并最终成为海洋强国。由此可见,大力发展海洋旅游产业,不仅是中国自身产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大势所趋。

二、海南省海洋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一)海南发展海洋旅游的条件

1.气候条件。海南地处热带和亚热带,与美国夏威夷处在相近纬度,是中国唯一的热带海岛省份。因受海洋影响明显,气候优势明显,全年光热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常青,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25℃~28℃,最冷的月份平均气温在20℃以上。其光照时间长,年日照时数约1 750~2 650小时,年晴日在300天以上。当北国千里冰封的时候,这里依然暖风和煦,可以海浴。海南囊括了阳光、海水、沙滩、绿色、空气这五个要素,是中国唯一的热带海岛旅游休闲度假区和避寒胜地。

2.海洋旅游资源。海南是中国面积最大的海洋省份,其行政区域包括海南岛及周围岛屿、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所辖海域面积达200多万平方公里,是陆地面积的近60倍。已开发的海岛有南湾猴岛、蜈支洲岛、分界洲岛、盈滨半岛、神舟半岛、鹿回头半岛、玉带滩半岛等。海岸带景观分布在海南岛长达1 618公里的海岸线上,到处都可以开发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旅游圣地的旅游资源。目前海南岛港湾84个,可开发的68个。较著名的有亚龙湾、三亚湾、海棠湾、大东海、香水湾、石梅湾、高隆湾、东寨港、棋子湾等。作为世界上热带海洋旅游资源最密集的地区之一,海南依托独特的海洋优势,必将着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海洋旅游基地。

3.人文资源。海南不仅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民俗风情等人文旅游资源也丰富多彩,如黎苗族歌舞、琼剧、人偶同台木偶戏、儋州调声等,都是极具海南地方特色的文艺表演。岛上除汉族外,世居海南岛的少数民族有黎族、苗族、回族。各少数民族至今保留着许多质朴敦厚的民风民俗和生活习惯,尤其是黎族,其特色的旅游文化资源,使海南的社会风貌显得独特而多彩。海南一年一度的欢乐节,都会吸引众多的游客慕名而来。换花节、冼夫人文化节、黎苗三月初三、国际椰子节、儋州民间歌节等也是市民喜闻乐见,游客津津乐道的民俗节庆。

4.客源市场。海南的客源主要以国外游客、港澳台游客以及内地游客构成。据海南统计局统计,2009年海南接待过夜人数合计2 250.33万。其中外国人37.21万,香港同胞12.18万,澳门同胞0.56万,台湾同胞5.20万,国内旅游者2 195.18万。境外旅游收入18.90亿元,国内旅游收入192.82亿元。

以三亚为例,据三亚统计局统计分析,2009年三亚外国游客按入境人数排序位居前五的依次是俄罗斯、日本、韩国、美国、德国,其中俄罗斯77 210人次,占外国人游客的33.2%;日本23 507人次,占10.1%;韩国19 750人次,占8.5%;美国12 624人次,占5.4%;德国10 558人次,占4.5%。共实现旅游外汇收入19 497万美元。

5.硬件设施。(1)酒店。根据海南省旅游局的统计数据,截至2009年,海南共有星级宾馆260家,其中,五星级宾馆20家,四星级宾馆54家,三星级宾馆117家。2009年旅游饭店接待人数达1 706.64万,旅游饭店客房开房率59.18%。(2)交通。航空。海口美兰机场、三亚凤凰机场已开辟国际、国内外航线156条。俄罗斯、韩国、英国等二十多个国家开通了往返三亚的航班,直飞海南国际航班的国内外航空公司达25家。铁路。海南主要铁路为海南东环铁路、海南西环铁路、粤海铁路。粤海铁路通道已于2002年正式开通。三亚至广州,三亚至上海,三亚至北京的旅客列车已正式运行,并与全国铁路网并网。东环铁路2010年底建成通车后这南北两个城市间的乘车时间将缩短至1.5小时。公路。省内任何地方都有一级以上的公路连接。通车里程达1.7万余公里,以“三纵四横”为骨架,有干线直通各港口、市、县,并有支线延伸到全岛318个乡镇和各旅游景点。海运。全省68个天然港湾,已开辟港口24个,其中以琼山、三亚、八所、洋浦四个港口为最大。海口、三亚纳入了众多国际邮轮公司的停靠站点,美国嘉年华、皇家加勒比和马来西亚丽星等三大邮轮公司,都已开辟了途径海南的定期航线。

随着海南航天发射中心、博鳌机场等工程的建成以及正在规划的西环快速铁路、跨海铁路桥等工程的实施,海南交通运输业将会越来越便捷。

6.国家政策。海南旅游业在中国起步较晚,其各方面发展都不太成熟。但由于得到党中央、国务院及其有关领导的支持,海南旅游业得到快速成长。2000年国家为扶持海南旅游产业发展,率先赋予海南航权开放、落地签证或免签证等特殊优惠政策,使海南旅游产业逐步走上旅游投资国际化、客源市场国际化、旅游企业管理国际化的发展轨道。

随着2008年5月海南省政府《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行动计划》,要将海南省打造成为吃住游购娱五位一体的国际旅游岛,为海南岛滨海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契机,通过一系列旅游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制度创新和安排,使得海南拥有众多自然资源条件、区位条件、交通条件等优势的同时,又有国家政策的支持和辅佐。拥有如此多的优越条件,海南海洋旅游产业将有一个更深远的发展。

(二)海南海洋旅游产品分析

根据海洋旅游活动范围,海洋旅游可分为海滨游、海上游、海底游、远洋旅游、海岛游。按活动内容可分为海洋风光游、海洋生态游、海洋文化游、海洋度假休闲游、海洋运动娱乐游、海洋健康疗养游、海洋购物游等。目前海南海洋旅游的主要项目分为:

1.海洋生态观光旅游产品。目前,海南有三亚市南山文化旅游区和南山大小洞天旅游区是以海洋为背景的两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际4A级景区有三亚蜈支洲岛度假中心、海南热带野生动物园、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天崖海角风景区、陵水南湾猴岛生态景区、兴隆热带植物园、海口石山火山群国家地质公园、海口假日海滩、亚龙湾热带深林公园等。可以说,海南拥有众多海洋观光旅游资源,在发展海洋休闲旅游的同时,也应规范观光型旅游市场,让两者之间达到均衡状态。

2.海洋生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随着政府的不断建设,海南拥有较好的旅游接待设施。海南生活节奏较慢,终年气候宜人,四季鸟语花香,为休闲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市场基础。(1)海洋休闲度假产品:有亚龙湾,三亚湾、海棠湾、月亮湾、崖州湾、红塘湾、榆林湾等众多海湾,其中建有一大批四五星级度假酒店。形成以观光、休闲、探险、游泳、疗养、度假于一体的休闲度假旅游业。(2)海洋运动娱乐产品:潜水、海底观光、海岛历险、海上运动、垂钓等海上旅游项目。此外,海南有16个符合国际标准的高尔夫球场;三亚拥有全国第一个10万吨级国际邮轮专用码头——三亚凤凰国际邮轮码头,具有国际化标准的游艇会所——三亚鸿洲国际游艇会游艇码头。可以通过发展海滨高端市场,为海南带来高消费,促进海南的海洋旅游。

3.海洋人文休闲旅游。在海洋旅游开发中,结合了海南本土的历史、民俗文化,节事活动不断丰富海洋旅游产品的层次。打造具有海南本土特色的旅游节目。开发特色海洋旅游产品,开展具有海南特色的海洋民俗旅游,目前,已经开发的产品有:节事活动类(如:海南欢乐节、海洋文化节、沙滩音乐节、蓝丝带海洋保护节等)美丽赛事活动类(如:世界小姐、新丝路模特赛、兰花国际博览会等)民族文化旅游类(如:槟榔谷旅游、呀诺达等)。

4.海洋主题公园建设。海南省海洋主题公园的前期准备工作现已启动,目前已初步选址陵水黎族自治县黎安港旅游度假区。主题公园项目规划面积1 000多亩,将按照世界一流的标准,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建设大型综合性海洋主题公园。 前期项目策划中,海洋公园区包括表演馆、热带海底世界、台风礁湖、水上乐园、海洋影院以及流动演出等各类活动。规划建设综合性的大型海洋主题公园,将和航天主题公园、旅游文化产业集聚区、大型热带雨林森林公园、大型品牌直销购物中心形成互补,成为带动区域发展和海南旅游产业升级的关键性项目。

表1 以海水为基础活动的参与情况

(三)海水旅游产品游客参与度分析

为进一步了解目前已经开发的以海水为基础活动的参与情况,特制作问卷调查表,针对前来海南旅游的100名游客进行调查,其中被调查游客当中男女各50名,年龄保持在15~50岁之间。基本情况(见上页表1)。

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空闲时间的增多,每年参与这些与海水亲密接触的海洋活动的人数将大幅度增加。

三、海南海洋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探析

1.立足资源保护,实现资源开发的生态化。首先,应优先保护资源,做到旅游区域分层开发与分级管理相结合。具体做法是根据资源特性划分出资源保护核心区、 缓冲区和旅游开发区等不同层次区域。层次化和片区化开发有利于保护海洋自然生态系统和人文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其中旅游开发区可根据旅游活动规律划分出住宿、观光、游览、游乐、休憩、服务与管理等功能片区,以方便旅游服务与管理活动的开展。其次,应实施立体开发,实现海岛海岸线资源利用综合化。海岸线是海岛特有的资源,是海洋旅游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岛屿经济体发展所需要的海岛休闲度假、 观光旅游、 海岛交通、 海洋能源利用、 海水养殖等诸多产业都依赖于海岸线资源,立体化的开发模式能够对有限的海岸线资源实现综合利用。因此,海南省对海岸线的开发和利用要注重符合海滩和岸线的自然属性,同时突出表现岸线景观的地理与文化特性,对岸线分配、 景观布局、 港址选择和用地等方面进行优化。

2.立足休闲度假,凸显海岛文化。度假旅游是当今世界旅游市场的主流与趋势所在。海南省应根据客户需求,提供完备的度假旅游配套设施,营造具有海岛特色的休闲度假氛围。一方面在保护海岛资源的前提下,保留具有特色、 原生态的休闲农场、村庄或者城镇,建设生态化的特色酒店、度假村、小木屋、游船码头以及海岛、海滩、海上的各种娱乐设施,提供民风民俗表演、岛民生活体验、 渔家乐等互动性强的旅游活动,让海岛特色深入人心,让旅游者获得深层次的旅游体验和身心的放松。另一方面应进一步挖掘和发展海南省海岛文化,建设标志性海岛旅游设施。标志性建筑或景观在海岛旅游开发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标志性建筑或景观在功能上应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在造型上可树立项目开发的独特风格,在形象上应成为海岛的代表性意象,在文化上应显示具有海南省特色的文化理念和特征。

3.合理开发海洋旅游资源,促进海洋旅游可持续发展。海南海洋资源是未来旅游开发的重点,它蕴涵极其丰富的资源且特色突出。是大自然给予我们极其容易受到破坏而难以恢复的礼物,是不可再生资源。海南拥有中国最丰富的海洋资源,在进行海洋开发时必须对开发的项目进行海洋生态系统研究,按照时间一致性和空间一致性的要求,特别强调的是现实情况远非固定或静态的,合理定位、开发和配置,取得整体的效益。不可盲目的开发和重复建设。以海洋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为核心,让海洋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学伦.旅游地理学[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8.

[2]李红波,李悦铮.海南省海洋旅游发展探析[J].海洋旅游与开发,2008,(10).

[3]慎丽华.海洋旅游经济的形成与发展思路[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4,(4).

[4]张月芳,袁国宏.海南省海洋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7,(2).

[5]姜鹏鹏.中国滨海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研究——以大连、青岛、厦门、三亚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海洋产业发展前景范文5

一、园林行业发展现状

我国园林绿化行业自2001年开始迅猛发展,发展动力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为内因,即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居住舒适感和房地产消费升级的要求刺激了园林绿化率不断上升;二为外因,国家城市规划政策和“园林城市”、“生态城市”等标准让地方政府在城市建设中重视园林的营造,使得行业呈现“井喷式”发展。

近年来,我国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保持快速增长,各级政府对园林环境建设的投资保持了持续增长,其中园林绿化投资占到35%以上。全国城市绿化固定资产投资额从2001年的163.20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914.86亿元,年增长率高达21.11%。据((2011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2011年全国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161.2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1.8万公顷;城市人均拥有公园绿地面积11.18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52平方米。全国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已分别达到38.62%和34.47%,有183个城市被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31个城市被命名为国家森林城市。

至此,在这十几年的发展中,我国园林行业的施工技术、施工能力、管理能力、协调能力、人员素质亦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能在各种不同的恶劣的自然环境下进行项目建设,并对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

但是欧美经济危机、人民币升值,我国经济增长减速已成定局,随着“地产新政”的实施,房地产开工项目受到重大影响,影响到园林企业的项目签约率,且在房产不景气的大环境下,房产商降低设计成本和绿化成本,使地产园林的风险性加大;而市政园林项目实施,一般需要企业前期垫资60%以上,有一定的财务费用,除此之外,市政园林回款期大多在3年以上,服务对象又是各地政府,回款风险大,从长期来看,财政不可能持续向市政建设倾斜、市政建设资金也不可能持续向园林倾斜,因此,市政园林市场增速应该会有所回落。园林行业在市政项目、房产项目外需要寻找新的发展,应该提上企业业务承接的日程。

二、我国海洋经济的背景情况

海洋经济是指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各类产业活动,以及与之相关联活动的总和。根据海洋经济活动的性质,海洋经济可以划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海洋产业,包括主要海洋产业和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主要海洋产业包括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矿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本文由收集整理洋工程建筑业、海洋电力业、海水利用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12个;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包括海洋科学研究、海洋教育、海洋信息服务业等;第二类是海洋相关产业,包括海洋农林业、海洋设备制造业、涉海服务业等。

我国海岸线总长1.8万公里,位居世界第四,拥有6500多个海岛,海洋经济的迅速发展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推进海洋经济发展,要求坚持陆海统筹,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积极优化临海工业、发展海洋油气、海洋运输、海洋渔业、滨海的旅游产业布局,提升产业素质。在滨海湿地、三角洲和海岛等特殊海洋生态区,发展高效生态经济,推进海洋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海洋循环经济的发展。在“十一五”期间,沿海地区各级政府都在实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大型工业园区方兴未艾,天津滨海新区、河北曹妃甸工业区建设和辽宁“五点一线”发展战略等正在渤海周边地区全面实施。江苏沿海开发、浙江省连岛连陆工程等正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兴建,在东南沿海地区已规划和正在建设的有海峡西岸经济区、广东的粤东粤西和珠江三角洲海洋经济区以及广西环北部湾经济开发区等,海洋区域优势凸现,海洋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

三、海洋经济为园林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1、政策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第三章海洋生态保护第二十七条明确指出“沿海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结合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建设海岸防护设施、沿海防护林、沿海城镇园林和绿地,对海岸侵蚀和海水入侵地区进行综合治理。”

2、产业背景

普遍认为,海洋产业的界定应以一次相关为标准,即资源相关原则,其范围除了包括主要活动在海上,以海洋资源为开发对象的产业外,还包含了直接为上述产业提供商品或劳务,能及直接利用上述产业的产品进行再加工的产业。2002年许长新在《海洋产业的关联性研究》一文中从产业关联的角度探讨了海洋经济的产业结构问题。他认为海洋产业由于本身从属于国民经济构成,对经济的关联分析至少得有两个层次:一是海洋产业范围内,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关联分析;二是海洋产业对国民经济内其他产业的关联影响分析。因此作为对沿海城市进行沿海防护林、沿海城镇园林和绿地建设的园林行业与海洋产业也具有关联性。

3、园林行业与海洋经济的联系

我国海岸线长度、大陆架和200海里专属经济区面积均在世界排名的前10位以内,是具有战略意义的资源。海岸线长达32000多公里,海岛达6500多个,沿海滩涂达2万多平方公里,港址达160多个。在沿海的11个省市,海洋经济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地位,各地对海洋经济发展都相当重视。2011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相继获批而上升为国家战略。加上新成立的舟山群岛新区,在整个沿海地带,从北往南,包括辽宁沿海经济带、河北曹妃甸工业区、天津滨海新区、河北渤海新区、江苏沿海经济带、福建海西经济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这些海洋经济区的建设都对基础建设、生态建设、美化环境提出了具体要求,这些沿海地区因海水浸渍,大量的形成了滨海盐碱土,如何在滨海地上进行美化环境,是对园林行业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

4、天津滨海新区园林绿化实例

“十一五”期间的各地滨海城市大建设,如天津滨海新区是发展成天津市重要的生态宜居型海滨港口城市,2012年10月10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天津市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为滨海新区海洋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天津滨海新区濒临渤海,海岸线153公里,总面积2270平方公里,该地区由于其特殊的退海成陆、地势低洼、土壤普遍盐碱的地质状况,加之冬季干冷,夏季干热的气候条件与水质问题严重对植被选择、栽植和生长的限制很大。为了更好的美化环境、营造舒适的人类生活环境,新区将新建和提升改造城市绿化1259万平方米,其中新建各类绿地803万平方米,提升改造绿地456万平方米。绿化工程围绕打造公园绿地景观,构建交通干线绿色廊道和实施以湿地为主的绿色板块建设工程,进一步完善以河道、路网构成的绿色廊道、以公园为主的绿色组团和以湿地为主的绿色板块构成的生态园林架构体系,实现人与自然、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打造具有滨海特色的生态园林架构。这些基础建设为园林行业发展带来了具大的契机。

海洋产业发展前景范文6

县辖海域水面积792平方公里,约为陆地面积的8倍。洞头渔场是浙江省第二大渔场,渔场面积4800平方公里,并与北麂、南麂和披山、大陈渔场联成一片,渔业资源丰富,鱼类名特优品种资源繁多,常年洄游的鱼类、虾蟹类300多种,形成春产乌贼、鳓鱼、鲳鱼、鲨鱼等渔汛;冬产带鱼、马鲛、梭子蟹等渔汛。

2.港口航道资源

县域岛屿岸线绵延曲折,形成许多可供开发的深水岸线港湾、航道和锚地。县域10米以上深水岸线长30公里,可建1-20万吨泊位上百个,且水域条件十分理想,横穿洞头列岛中部的北水道是巨轮进出温州港的咽喉。其中水深、避风及后方场地等建港条件较好的深水港址有状元岙港址、小门岛港址、大门岛港址,是温州建设深水大港不可多得的港址,是温州港从“口内”向“口外”延伸的理想选址。

3.滨海旅游资源

百岛洞头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是一个集“岛屿风光、海上运动、渔乡风情”于一体的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县景区面积(含周边海域)200多平方公里,具有旅游观赏价值的景点400多个,遍布40多个岛屿,主要有仙叠岩景区、半屏景区、大瞿岛景区、竹屿景区、大门岛景区、海中湖景区、东沙景区等七大景区,尤其是半屏景区的被誉为“神州海上第一屏”堪称中国一绝。

4.沿海滩涂资源

县域沿海滩涂资源丰富,10米等深线以内浅海26.6万亩,理论基准面以上滩涂10.16万亩,主要集中在洞头本岛、元觉岛、霓屿岛和大门岛等四个岛屿,其中可用于围垦的面积约5.34万亩,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5.海岛矿产资源

洞头矿产资源主要是花岗岩和砺壳。大门花岗岩遍布全岛,表层可开采量约为3.19亿立方米,具有品质优良,光泽度好、放射性强度低、金属含量低及耐酸、耐碱、耐压、耐磨等特性,广泛用于市政园林建筑、道路建设、建筑装修等方面。砺壳主要分布在黑牛湾、三盘门、霓屿东部、大门北片附近,储量约3800万吨。

6.海岛礁石资源

全县拥有103个大小岛屿和259个礁石,素有“百岛洞头”的美称,其中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和礁石共有186个,有人居住的岛屿14个,其余均为无居民岛屿。无居民岛的陆地及其周围海域“渔、景、林、能”资源丰富,至今其资源潜力远未充分发挥。

7.海洋风能及潮汐能资源

洞头风力资源丰富,可利用的风速≥6米/秒以上的全年平均有7525小时,具有无屏障、顺序风、风力密度均匀、风向不多变等特点,属全国风能密度一类区,可设计总装机容量10万千瓦以上。

同时,县海域面积辽阔,潮汐运动显著,平均潮差4.01米,潮汐、潮流等海洋能源的蕴藏量非常丰富,属我国强潮区之一。

自“十五”以来,县委、县政府按照“构筑大交通、实施大渔业、启动大旅游、发展大经济”的发展思路,加大海洋资源开发力度,加快海岛基础建设步伐,积极发展海洋经济。2003年全县海洋经济总产出21.46亿元,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的66.1%,海洋经济已经成为洞头县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1.港口建设初具规模,海运业迅速发展。

自“九五”以来,洞头县港口建设初具规模,除作为温州港主体港区的小门岛港区之外,还形成了以洞头、三盘、东沙、潭头、鹿西、乌仙头等客货运码头为集疏节点的南北两向海上运输体系,2003年全县港口吞吐量188万吨,客运量55万人次,成为温州市域主要港区之一。尤其是小门岛港区(一期)的建成并投入使用以及状元岙港区起步工程的全面启动,标志着洞头县域深水港口的综合开发进入实质性战略发展阶段。洞头深水港区的开发建设已成为温州“一港三城”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温州从“瓯江时代”走向“东海时代”的重要标志。

2.海洋渔业稳步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深入实施“渔业兴县”战略,积极落实捕捞“双控”政策,渔业结构调整力度继续加大,“稳定捕捞,主攻养殖”取得明显成效,2003年全县渔业产量15.34万吨,产值6.38亿元。建成鹿西、东屏等渔业捕捞基地;形成以深水网箱养殖、羊栖菜养殖、紫菜养殖、滩涂贝类养殖、围塘综合养殖为主体的海水养殖格局,特别是“两菜一箱”养殖已成为海岛特色优势产业;水产精深加工及流通不断拓展,培育出了“捷禾”、“良泰”、“三丰”等具有一定精深加工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的渔业龙头企业;建成了全国最大的羊栖菜养殖加工出口基地,并被誉为“中国羊栖菜之乡”;建成东沙渔港防波堤工程,启动温州(洞头)中心渔港的建设;省级育苗基地在洞头落户并初具规模,渔业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

3.旅游设施不断完善,滨海旅游业持续发展。

近年来,按照启动“大旅游”的要求,继续加快完善旅游设施建设,推进新型旅游精品开发和旅游品牌建设,滨海旅游业得到发展。胜利岙“海霞”军事主题公园和半屏山“神州海上第一屏”等旅游品牌得到进一步提升;三盘港“渔家乐”休闲渔业旅游项目得到积极开发;五岛相连工程的建成,使洞头初步成为一个融“海滨浴场、海上游乐、海岛别墅、海鲜特产”于一体,以“百岛奇礁、半屏绝壁、海上平湖”为特色,以“观光度假、海上运动”为主要功能的综合型海岛风景旅游胜地。五年来,全县旅游接待95.8万人次,年均递增18%,旅游综合产出3.8亿元,年均递增20%,旅游综合收入占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的9.7%,滨海旅游业已经成为洞头经济新的增长点。

4.抓技改、引资金、促投入,临港(海)工业亮点凸现。

全县走实业兴县之路,大力发展以临港(海)型工业为主导海洋工业经济,加快海洋特色工业区建设,大力扶持和引进涉海实体型企业,临港(海)型工业亮点凸现。通过抓技改、引资金、促投入,涉海工业得到快速发展,五年来,累计完成涉海工业总产值30.2亿元,年均增长5.6%。加大技术改造和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力度,五年来,累计完成企业技改项目84项,完成投资1.07亿元。加快工业基地建设步伐,有效解决用地紧张瓶颈制约,杨文、科技、南塘等三大基地建设全面推进。进一步扶持医药、化工、机械汽配、电子电器、建材等重点行业的发展,形成浙江中油华电能源有限公司、浙江诚意药业有限公司等一批龙头骨干企业,有力地带动了临港(海)型工业经济的发展。

5.围涂造地稳步推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全县已围垦开发海涂面积1.73万亩,滩涂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拓展了洞头的城市发展空间,而且为深水港口开发建设、临港工业发展、渔业产业结构调整等重点项目提供了后备用地,带来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尤其随着温州浅滩工程的加快实施,更将促进洞头与温州的岛陆一体化发展,加快洞头由海岛经济向半岛经济转型。

1.海洋资源开发水平较低

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总体水平仍较低,综合效益不高,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等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应引起重视。

2.基础设施投入相对不足

由于海洋开发投资主体小、分散,融资渠道少,开发规模小,使得在深水港区开发、渔港经济区建设、旅游接待设施建设等方面投入相对不足,影响全县海洋经济的发展后劲。

3.海洋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全县海洋产业仍处于粗放型发展为主的初级阶段。传统的海洋渔业仍占主导地位;港口海运业、临港工业及新兴海洋产业等的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形成海洋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4.海洋科技水平有待提高

全县海洋科技整体水平较低,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程度偏低,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不高;海洋科技人才匮乏、科技力量薄弱、科技储备不足,难以满足海洋经济发展的需要。

5.土地淡水资源异常缺乏

全县陆地面积仅为100.3km2,且多是丘陵地带,平地面积较少,人均土地面积仅0.16公顷,同时洞头还是一个淡水资源短缺的海岛,全县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约为48万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389立方米,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六分之一。土地、淡水资源的短缺使得现有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受到较大的影响。

6.海洋环境污染日渐突出

随着县域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瓯江流域污染源的影响,同时人们对海洋保护的意识不强,环保设施的建设相对滞后,使得近海海域污染程度有加重之势,海域环境质量趋于下降,制约了海洋经济持续发展。

进入新世纪,洞头县发展海洋经济具有发展机遇良好、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区位条件优势突显、交通网络日趋完善等方面的有利条件。

1.适逢良好发展机遇

进入新世纪,国家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提高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实现海洋经济强国;省、市领导审时度势,做出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今后经济发展重要的增长点;同时,市委、市政府提出全力实施“一港三城”发展战略,加快温州(洞头)半岛工程的建设,实现温州从滨江城市向滨海城市转变。这些都为洞头实施“三港经济”、加快“三大转型”、全力建设海洋经济强县创造了非常难得的发展机遇。

2.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全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升,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03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3.33亿元,比上年增长14.9%,呈现出较强发展势头。同时,海洋经济已初显其主导地位,其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6.1%。这为洞头实现海洋经济强县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3.区位优势越显突出

洞头县地处浙南沿海、瓯江口外,是温州的“东大门”。在新一轮省、市城镇体系规划中明确提出洞头作为温州都市区中心城市的组成部分,纳入温州城区的发展规划,随着半岛工程全面建设,其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得以显现和强化。这为海洋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拓展空间。同时,洞头与台湾“地相近、人相亲、语相通、俗相似”,对台经贸也将大有可为。

4.交通网络日趋完善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建设大门环岛公路一期工程、洞头连港环岛公路,以港口为依托的海岛交通运输网络进一步得到完善。尤其是随着温州(洞头)半岛工程、大小门岛连陆工程、状元岙港区起步工程以及其它深水港区的建设,洞头将形成“大交通”的格局,成为温州市域陆海联动大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省、市关于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总体部署,今后一段时期洞头县发展海洋经济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海洋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建设“海洋经济强县”和“海上花园”为目标,全面启动“三港”经济,加快海洋资源综合开发,加强海岛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和布局,不断提高海洋经济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洞头海洋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1.坚持统筹规划原则

加强海洋资源的统筹规划和综合开发,合理处理好各产业的关系,以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

2.坚持依法治海原则

按照国家《海域使用管理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港口保护法》以及《浙江省海洋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提高依法治海水平,为洞头海洋经济发展提供法制保障。

3.坚持科技兴海原则

积极实施科技兴海工程,加快引进和培育海洋科技人才,加强科技与海洋经济的结合,全面推进海洋产业的科技进步。

4.坚持跨越发展原则

以实施温州(洞头)半岛工程、启动深水港区开发以及石化基地建设为契机,加快优化产业结构和提升竞争力,实现洞头海洋经济的跨越发展。

5.坚持持续发展原则

坚持保护与开发并举的方针,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合理有效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实现洞头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近期(到2007年)全县海洋经济总产出50亿元,海洋开发和海洋经济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加快海岛经济向半岛经济、渔业经济向海洋经济、渔农村向现代化滨海城市的全面转型;目标期(到2010年)海洋经济总产出100亿元,海洋经济增加值占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80%以上,全面开发和综合利用海洋资源,基本形成以港口物流业、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临港工业、滨海出口加工业以及海洋新兴产业为支柱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经济形态和城市形态根本转型,实现海洋经济强县的发展目标。

——到2007年,海洋渔业总产值7.5亿元,其中养殖产值3亿元。主攻养殖,调整捕捞,深化加工,拓展流通,提升海洋渔业竞争力;到2010年,海洋渔业总产值8.5亿元。渔业结构明显优化,实现由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的转变。

——到2007年,临港(海)工业总产值25亿元,产业初具规模;到2010年,临港(海)工业总产值60亿元,区域布局呈现集聚发展趋势。

——到2007年,滨海旅游业总产出4亿元,旅游接待人次85万,滨海旅游业成为洞头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到2010年,滨海旅游业总产出6亿元,旅游接待人次115万,滨海旅游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洞头成为温州中心城市的重要旅游休闲基地。

——到2007年,全县港口(含温州港在该县的港区)吞吐能力800万吨,其中集装箱吞吐能力20万TEU;到2010年,全县港口吞吐能力3500万吨(含温州港在该县的港区),其中集装箱吞吐能力150万TEU。基本形成现代化、多功能、综合型港口体系,成为温州港的重要组成部分。

——到2007年,围涂2.5万亩以上;到2010年,再新增围涂1.2万亩以上,为城市建设和海洋经济发展拓展空间。

——到2007年,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和生物资源衰退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近岸海域水质基本稳定;到2010年,实行主要污染物排海排放总量控制,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标准,海洋生态环境有明显改善。

洞头作为温州大都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温州蓝色产业带的主导区域,是温州市由“瓯江时代”向“东海时代”迈进的重要支撑区域。依据《温州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的总体布局,县域范围被设定为“瓯江口海洋经济区”,其功能为:温州海洋产业的发展中心、重要的港口物流中心、临港工业基地和滨海旅游胜地。并以此逐步扩展与提升为温州海洋经济开发区,将成为温州市未来时期兼具向内陆辐射和向海上扩散的最重要的外向型片区。

今后一个时期尤其是“***”期间,洞头海洋经济发展的中心领域是:港口物流业、临港工业、现代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滨海出口加工业与海洋新兴产业等六大产业,以及与上述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涉海基础设施建设。

在发展海洋经济的总体布局上,要突出海洋开发的全方位、立体化和深层次化,按照“两轴、两环、三区”框架展开建设。

“南轴”:即“温州浅滩”—状元岙港区产业发展轴。该轴内主要作为温州口外深水港的产业延伸带和温州城市东拓的发展空间带,全面发展临港工业、港口物流、出口加工、临港商贸、港口旅游、港航服务等多个带有明显港口经济色彩的二、三产业,争取建成“瓯江口自由贸易区”,是洞头“海陆一体化”的主通道和最具潜力、竞争力的产业带。借远期温州新机场的落户,更可打造现代化空港、深水港“两港一体化”的发展格局。

“北轴”:即“大(小)门岛以及其连陆工程产业发展轴”。该轴主要依托大(小)门岛油气中转储运基地的产业基础以及大小门岛连陆工程,抓住新一轮东海油气开采和上岸的机遇,纵深开发深水岸线资源,大力引进项目,打造温州石化产业基地和船舶修造基地,成为温州新兴临港工业集聚的“桥头堡”,温州区域经济增长新的拉动点。

“两环”:即为以旅游为主体的“环海中湖景区产业发展圈”和以渔港经济为主体的“环洞头渔港产业发展圈”。

——环海中湖景区产业发展圈:该圈是洞头海上旅游产业和城市发展契合的重点区域,应以满足温州及周边地区的休闲度假需求为主导方向,通过新城区拓展、五岛连桥和洞头峡跨海大桥建设、温州最大的城市岸线景观资源开发,紧密围合本岛北部、霓屿岛、状元岙岛南部和三盘岛、花岗岛,配套建设海滨公园、海景建筑和海上旅游设施,形成以海岸风光、海上娱乐、滨海人居和休闲度假为特色的滨海综合旅游产业带,使环海中湖景区成为温州的城市海上风光和海上运动中心,并以旅游业拉动第三产业的整体快速发展。

——环洞头渔港产业发展圈:该圈是依托本岛的连港环岛公路,形成以温州(洞头)中心渔港和东沙渔港为纽带,且把本岛南片及附近海域上的半屏、大瞿和竹屿等景区(点)和海洋科技区、南塘水产品加工贸易区等串联成链,形成以渔港(避风港)为龙头、以水产品加工基地为依托,集水产贸易、旅游休闲、科技工业、海岸岛礁风光为一体的环渔港经济圈;并在适当时机将本岛新城区与中心渔港以隧道形式南北相连,以形成海上城市功能集聚效应。

“三区”:即为“六岛区”、“大小门岛区”和“鹿西岛区”。

——六岛区:包括洞头本岛、三盘岛、状元岙岛、霓屿岛、花岗岛、半屏岛等。该区包含了洞头基础设施建设最为快速、城市化意义最为深远的五岛相连区,产业分布领域广且集中度大,是集中体现洞头综合产业发展和城市功能开发的核心区域。以匹配的优势资源多样化为支柱,坚持开发为主、整合为辅,主要发展港口运输业、滨海旅游业、临海加工业、海洋渔业、海洋能源利用新兴产业等,形成经济、文化、信息、经贸、工业、旅游接待中心。

——大小门岛区:包括大门岛和小门岛。主要依托大小门连陆工程和小门油气中转储运基地的产业基础,抓住新一轮东海油气开采和上岸的机遇,纵深开发深水岸线资源,大力引进和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项目,形成以石化储运、石化加工、港口物流、船舶修造和矿产品(花岗岩)加工为支柱的临港产业体系,打造浙南重要的石化产业基地和船舶修造基地,成为温州集聚新兴临港工业的“桥头堡”,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鹿西岛区:鹿西岛是洞头主要的捕捞和水产交易基地。未来发展应进一步加强渔业生产的规模化和专业化,围绕浙南重要的海上水产品交易市场建设,全面发展渔业的前后向产业,成为优势突出的渔业产业化基地。

在温州港要建设成为“长三角”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支线港、浙南闽北以及更大范围的区域性枢纽港的定位中,洞头深水港口群要成为温州的“出海大通道”和服务于以温州为中心的经济圈层的重要海上物流中心。

1、港区布局

根据温州港功能定位,洞头列岛港区是以集装箱、件杂货及油气的中转为主,客货兼备,内外贸易结合的多功能、综合性港区,布局上要形成深水外用、浅水内用的基本格局。

♦状元岙港区:依托后方集疏运体系的建设,建成以集装箱运输为主的温州远洋中转运输基地和大型临港工业发展区,成为温州口外深水港的主体港区。2007年建成港区一期工程5万吨级(兼靠10万吨)集装箱泊位2个,港区陆域2.5平方公里,年吞吐能力集装箱20万TEU,件杂货70万吨。到2010年集装箱150万TEU,远期为300万TEU。

♦小门岛港区:依托小门岛石化中转储运基地,规划为服务于基地的石化专用港区。加快深水港扩建,建成20万吨级石化专用码头。

♦大门岛港区:大门岛港区分黄大峡、青菱屿、临港工业区岸线和大门市政岸线四部分。

黄大峡岸线:位于大门岛东北—北侧,可建5-20万吨级泊位6个,为远景规划港区。

青菱屿岸线:位于大门岛南侧,规划为多用途泊位,为远景规划港区。

临港工业区岸线:位于大门岛南侧,紧临青菱屿港区,性质为临港工业区专用岸线。

大门市政岸线:位于大门岛西南侧,可建500-1000吨级客货泊位9个。到2007年新建3000吨级货运码头1个和大门客货运综合站。

♦三盘港港区:规划为小型物资中转港区,到2007年新建3000吨级货运码头。

♦黑牛湾港区:位于洞头岛南侧,作为港口发展预留区,大瞿岸段开辟为以货物中转为主的散杂货港区。

2、海运业

依托洞头港口资源和区位优势,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和集疏运体系网络体系建设,重点抓好状元岙、大小门岛港区的开发,奠定洞头作为温州深水港区的主体地位,并充分发挥县域范围内其它港区作用,合理布局、功能互补,逐步形成吞吐量大、航线众多、集疏运便捷的海上物流枢纽,努力构建浙南海运强县。

以状元岙港区为龙头的集装箱专用港区,要积极拓展港口后方腹地和承接洞头疏港高速公路和铁路支线建设。要适应国际贸易和远洋集装箱运输发展的需要,加快完善港口服务设施和服务体系,大力吸引国内外知名船务、远洋运输公司到港挂靠航线和第三方物流企业进港发展,发展与港口相配套的港航服务业、仓储服务业、保税加工业,建设港口型物流产业区,成为温州轻工产业向海外拓展的门户港口。

以大小门岛深水港为主的石化专用港区,要紧紧抓住国家加快石油、煤炭等战略能源储备和在沿海布点的有利时机,配合温州石化基地的产业大发展,加快招商和建设10万吨级以上的专业港口和专用码头,打造以油气为主的港口型石化仓储物流基地。

岛内其他生产、生活性港区重点建设三盘港、大门货运码头和大门岛车渡码头、状元岙岛车渡码头和鹿西岛货运码头(兼顾汽车轮渡),通过汽车轮渡,使洞头南片至大门、鹿西实现“软连接”;大力发展岛际间(本岛和大门、鹿西)、洞头至坎门以及大门、鹿西至温州的豪华高速客轮。

岛内与码头配套的公路网络和站场建设重点是新、改建五岛相连接线公路,以及连港环岛公路和大门、三盘环岛公路、鹿西公路,建成洞头客货运中心、大门客货运综合站、五岛沿线养护站等,为今后港区疏运提供便捷条件。

要积极促进本县海运结构调整,提高海运装备整体素质,优化运力结构,实现规模化、专业化经营。要科学制定海运业发展规划,全面衔接与之密切相关的港口、船舶修造业、临港工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态势。

全力推进连接周边陆域的管道、公铁联运的集疏运体系建设,采用基地型发展模式,形成以石化储运、石化加工、船舶修造、矿产品加工、能源等为重点的临港产业群,把洞头打造成为浙南闽北重要的临港工业基地。

——石化储运、加工业

以大、小门岛为主体,尽快实施连陆工程,加快深水港口和水、电、路配套建设,解决制约石化业发展的基础设施“瓶颈”。

近中期重点建设小门岛石化储运基地,2007年前建成20万吨燃料油及原油库、3万立方米液体化工库、3万立方米汽油库年中转量200万吨以上,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石化储运基地和亚洲最大的常温液化气集散中心。远期建成一个20万吨级油气码头、5个5~10万吨级石化码头和相适的千吨级码头,年中转能力超过500万吨。实现30万吨沥青加工厂的规模化生产,同时积极引进域外石化合作项目。打造4平方公里的小门石化储运加工基地。

适时加快大门岛石化储运业发展。依托大门岛的岸线和土地资源,与小门岛共同构成石化储运基地。2020年前建成3个5~10万吨级码头,储备区占地面积约0.5平方公里。加快大门石化基地建设,规划控制约5平方公里土地用于中远期发展,发展方向为低污染型石化深加工业。

——矿产品加工业

坚持矿产资源开发与保护生态环境、海洋资源相一致的原则。主要开发利用花岗岩、砺壳等矿产品。

以大门岛为主体,积极调整、规范花岗岩开采加工布点,科学规划矿产开采区、禁采区和限采区,提高花岗岩开采水平、深加工能力和资源综合利用率。到2007年,花岗岩开采产值8000万元。

砺壳开采以大门岛北、霓屿东部、三盘门、大瞿西、黑牛湾等为主。

——船舶修造业

紧紧抓住温州被确定为浙南船舶修造中心及我国运输业、船舶修造业蓬勃发展的契机,主动承接,积极争取市政府支持大门成为全市船舶修造业基地,促进转产转业渔民投身海上运输及相关的新兴行业。

在大门岛乌仙嘴头—山背头一带长约5公里岸线,后方可围垦面积约1.5平方公里,并控制纵深部分山体作为后备用地,规划建设2平方公里大门船舶修造基地,并与乐清(黄华)船舶修造基地共同构成温州市修造船业产业带。同时在温州(洞头)中心渔港、黑牛湾等大型避风良港和避风锚地形成洞头南部以服务过往船舶为主的修船业。

——能源(风能)工业

以海洋风能开发为主。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支持建设洞头风电场,使洞头纳入全国20个10万千瓦以上大型风电场选点。一期工程建设本岛、大门岛、小门岛、鹿西岛风电场,安装发电机组60台,装机容量4.65万千瓦。

加快海洋渔业战略性调整,主攻养殖,调整捕捞,深化加工,拓展流通,构建多元化的现代化海洋渔业体系。

——加快海洋捕捞结构调整。完善海洋捕捞准入制度,严格执行休渔期、禁渔区制度,降低近海捕捞强度。调整改进渔船,实现渔船钢质化、装备现代化,开辟远洋作业,开辟新渔场。推广渔业节能和一线保鲜技术,发展冰鲜运销船,提高渔产品的附加值。健全捕捞基地通讯服务网络,加强信息交流合作,努力在基地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生产经营格局。切实做好渔民职业技能和素质培训,提高渔民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主攻海水养殖。做大做强以羊栖菜、紫菜、深水网箱养殖为主导的养殖产业,建成全国养殖示范基地和打响“国字号”品牌。加快发展水产苗种业,重点抓好名优鱼类工厂化育苗、浅海藻类种苗繁育和水产原良种培育三大工程,逐步形成浙南水产品种苗产销中心。在养殖布局上,重在挖掘养殖区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潜力,合理部署养殖功能区划,形成以深水网箱、藻类养殖为主的浅海养殖区,以藻类、缢蛏养殖为主的滩涂养殖区,以鱼虾蟹贝为主的围塘养殖区,以放流名贵海洋生物为主的人工鱼礁区,以岛礁自然增殖、人工养殖、海洋牧区化养殖等生态型开发为主的岸礁生态利用功能区,构建浙南“海上牧场”。

——深化水产加工流通业。依托温州(洞头)中心渔港,加快建设南塘水产品加工贸易区,建成浙南水产品交易市场和水产品加工基地,与鹿西组合港共同发挥作用,主动承接温州渔市场的迁移,成为辐射力强的浙南海产品物流中心。大力培育水产加工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大力发展“订单渔业”,重视深水网箱、藻类养殖品的深加工和海洋功能食品、海洋生物医药制品的研制开发。鼓励发展各类渔业中介组织,实施渔、工、贸、科一体化经营,推进渔业产业化。加快信息网络建设,积极拓展国际和国内市场,促进水产品流通业的发展。

——大力发展休闲渔业。加强渔(农)业与旅游的结合,鼓励支持富余渔(农)民转产转业发展休闲渔业。结合渔港建设,开发“渔家乐”等特色项目,大力发展休闲渔业,形成渔港沿线同渔业关联度大的综合产业带。结合养殖多元化和无居民岛开发,发展生态观光养殖、海钓、滩涂旅游等休闲渔业,加快生态示范区的建设,保持良性循环发展。近期以竹屿岛、百浪鼓为重点建成集生态、娱乐、休闲于一体的海上生态休闲基地。

——加快发展渔港经济区。通过连港环岛公路使温州(洞头)中心渔港与东沙渔港连为一体,尽快建成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的部级渔港和浙南避风良港。全面开发环渔港经济带,建设成为以渔港为依托、以渔业产业为基础、集渔船避风和补给、水产品集散和加工、休闲渔业为一体,产业体系较为完善的现代化渔港经济区。充分发挥渔港经济区的海洋渔业、信息、物流、文化、休闲、集镇等集聚功能作用,实现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的跨越式发展。

以发展“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为导向,依托海岛、海洋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等旅游资源,统一规划,突出特色,努力实现由风景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全面发展包括旅游资源开发、旅游综合服务、旅游商品生产、旅游娱乐、旅游文化等在内的综合性的旅游产业,形成融“港口景观、海滩浴场、海上运动、海岛别墅、海滨公园、海鲜品尝、海洋文化”为一体的浙南休闲度假型的滨海旅游胜地。

要加大旅游基础设施投入,大力拓展旅游空间,科学策划和配置旅游项目,形成“一湖、一城、三群”的海洋旅游新格局。

“一湖”:指海中湖景区,由霓屿岛、状元岙岛、花岗岛、三盘岛、洞头岛等岛屿环列而成,分布有新城湖区、三盘湖区和花岗湖区,水面面积约12.5平方公里,是开发海上旅游、休闲、度假的理想场所。通过建设洞头高速公路连接线工程,结合城市规划和港口规划,因地制宜布置海洋公园、游艇基地、水上运动区、垂钓区、度假区等设施,成为温州的城市海岸观光和海上运动中心。

“一城”:指本岛内部的城市公园和外部的“旅游黄金海岸”。通过建设新城海滨公园、东屏公园、燕子山公园、望海楼公园、海霞军事主题公园等一批居民休闲和海岛旅游相得益彰的城市公园,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和品位。充分发挥东南部岸线自然景观集中、景观保存完整的优势特色,通过连港环岛公路将景点串珠成链,构建从东沙渔港(妈祖宫)至贡尾海湾、大沙岙海滨浴场、仙叠岩、红石滩、东岙旅游服务区、半屏景区和中普陀寺的“旅游黄金海岸”。

“三群”:指北部岛群旅游区、中部岛群旅游区和南部岛群旅游区。

北部岛群——指大门岛、小门岛、鹿西岛及周边礁岛。以大门岛马岙潭、观音礁、龟岩为核心重点发展山地和滨海休闲度假旅游,配套鹿西鸟岛生态观光。中远期配合港口的建设可开发港口观光旅游项目。

中部岛群——指“六岛相连”岛群。在三盘渡假村、望海楼、海中湖、仙叠岩、大沙岙、海霞军事主题公园等景区基础上,大力打造“神州海上第一屏”的半屏景区,结合新城和环洞头渔港产业带建设,开发岸线景观、城市公园、海岛别墅、渔家风情和休闲渔业旅游项目,配套建设旅游交通、星级宾馆和旅游服务功能区,形成集海滨观光、人文景观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洞头旅游中心区。

南部岛群——指大瞿岛、竹屿岛、南北策岛及周边礁岛。重点发展大瞿海岛探险游、竹屿野营休闲游、大策岛海洋观光游等旅游项目。结合人工渔礁建设,开辟垂钓区。

依据市、县产业布局和产业发展趋势,洞头应加快建设综合型滨海出口加工基地,形成温州市滨海出口加工业的前沿阵地。通过临海工业这个载体,把海洋的利用及海洋优势的发挥由海域向陆域转移和扩展;加快促使陆域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内陆的经济技术力量向本域倾斜,充分发挥港口、海运等方面的优势,向海外辐射。

——加快滨海出口加工区建设。依托围垦造地工程,科学规划,突出以发展滨海出口加工业为重点,加快建设杨文工业区、海洋科技产业区、南塘水产品加工区和大门花岗加工区,形成具有明显区域特色的海洋出口加工产业簇群,集聚规模效应,提高临海工业的产业层次。

——构筑“温州浅滩”—状元岙港区出口加工产业带。围绕温州(洞头)半岛工程和深水港口开发,温州浅滩工程填海造地区将是温州未来工业发展不可多得的宝贵土地,且紧邻温州中心区,接受产业辐射能力强,依托港口发展临港工业的条件优越。应积极构筑温州浅滩—状元岙港区的出口加工产业带,通过设立与港口一体化的保税区、保税仓和加工贸易区,逐步形成以港口为优势,贸易、加工相结合的进出口加工体系,并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力争形成滨海出口自由贸易区。

——提升滨海出口加工业的竞争力。加速重点骨干企业和实体型企业的技术改造,重视高新技术的引进和研发,加强基础装备创新、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大力提升信息化水平,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引进清洁生产理念和模式,发展低能耗、低水耗、低污染产业。逐步形成以抗病毒为重点的医药工业,以精深加工为主的水产品加工业,以精细化工为重点的化学工业,构筑洞头特色滨海出口加工综合体系。

加快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争取在海洋生物医药、功能保健食品和海水、海洋能开发利用等新兴产业领域取得新突破。

——海洋医药及保健食品业。进一步加强与大专院校、海洋药物科研单位的合作,健全研发和产业化生产体系,加快开发高附加值、市场前景好的海洋医药和海洋绿色保健产品,积极申请绿色企业和绿色产品称号。海洋科技产业区要成为高附加值的海洋产品加工基地和海洋科技产业研发基地。

——海水和海洋能开发利用。引进海水淡化综合利用技术,适时推进海水淡化产业化,缓解近期的海岛淡水用水紧张。积极开发风能、盐能、潮汐能、波浪能等可再生能源,有效利用海洋清洁能源,形成多能互补的海洋资源开发体系。

——海洋信息服务业。着力推进“数字海洋”工程。加大海洋信息服务业的投入和扶持力度,逐步建立完善的海洋空间地理信息系统和海洋信息化体系,实现海洋信息资源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可视化,在海洋环境监测、海洋海域受损与生态环境的恢复、海洋产业的资源保护和生态化提升、海洋灾害的预警预报等领域发展相关技术,不断提高海洋开发管理水平和控制力。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和《浙江省海洋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指导下,通过综合管理和海域治理使海域环境污染恶化趋势得到缓解,并逐渐恢复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达到可持续利用的生态环境。

——加大海洋环境保护教育和宣传力度,提高全民海洋环境保护意识;建立健全海洋环境保护管理及监测机构,加强海洋执法队伍建设和综合管理。

——控制陆源污染,增强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处理能力,提高处理率和达标率;缓解海水养殖投入品污染,科学制定海水养殖发展规划和合理布局海水养殖,有效控制近岸海域海水养殖总量和密度,防止海水养殖自身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开展海域环境质量状况及污染物容纳能力综合评价,注意开发强度和密度对环境的影响。

——加强海洋污染调查、监测和管理,将洞头海洋污染监测纳入到全市乃至全省的卫星、船舶、岸站等立体海洋监测系统、灾害预警系统。

合理利用和港湾综合整治

岸线资源合理利用。深水岸线优先保证重要港口建设需要,以适应洞头(温州)大型港口大型化、专业化、及全天候海运发展的需要;对具有特色海岸自然、人文景观的岸线要加强保护,尤其是以本岛为核心的五岛连桥岛屿区域——中部岛屿群,要充分发挥岸线自然资源,构筑海岛岸线景观形态;保护护岸植被,加强侵蚀岸段的治理和保护,严禁非法、过度采矿。

滩涂资源合理开发。科学论证滩涂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影响,准确掌握滩涂动态变化规律,处理好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进行有计划、科学合理的围垦开发利用;试点开展滩涂养殖环境评价制度,控制滩涂养殖投入品污染,保持滩涂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生态平衡。

港湾环境综合整治。加强港湾海域的环境保护管理,减少海洋的污染及生态资源的破坏;通过在港口、码头、运输船舶中安装油水分离器,建立废油回收处理装置,以减少流动船舶对港湾的油污染;增强环境监管力度,大幅削减瓯江及乐清湾带入的污染排放量。

保护

积极筹建海洋特别保护区,加强生物物种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维持海洋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南策岛石斑鱼增殖特别保护区:继续加大在南策岛以东,包括东策岛、五屿头、四屿等一带岛屿海区放流增殖石斑鱼,同时要切实搞好其它重要鱼类的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回游通道及其环境的保护。

经济幼鱼及产卵亲体特别保护区:依据《国务院关于渤海、黄海及东海机轮拖网渔业禁渔区的命令的补充规定》,洞头确定从北纬27。38/至28。01/,东经从121。36/至121。55/,该线以西海域作为机轮底拖网禁渔区,严格实施休渔期和禁渔期制度,以有效保护经济鱼类亲体及其稚幼鱼,促进鱼类资源的繁殖。

大瞿岛生态特别保护区:该区位于洞头岛东南面的大瞿岛,区内有部级保护植物全缘冬青、蜈蚣兰,以及省级保护和浙江省新分布植物,如黄松、台湾景天、毛柱郁李等16种,另外还有海岛特有植物7种,以及大量滨海植物,是洞头县各岛中植被资源最丰富的岛屿,要重点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合理规划保护各类生物资源。

鸟岛生态特别保护区:充分利用该区常年有海鸥、贼鸥、白鹭、白鹳、海燕、赤嘴鹭鸶等栖息繁衍的鸟类资源特色,规划建设范围主要包括北爿山屿、南爿山屿、北猫屿、双峰山屿、南摆屿、北摆屿等6个鸟岛在内的鸟岛生态特别保护区。

依据国家海洋局颁发《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管理规定》的要求,按海岛资源优势对洞头县无居民岛进行功能划分,加强无居民岛管理和生态保护,促进无居民岛的合理开发利用。

——充分挖掘海岛海阔、水清、礁美、鱼丰的旅游资源,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和有效开发景点景区,发展滨海度假、生态旅游以及生存探险等特色型的海岛旅游。主要包括大竹屿、小竹屿、东策岛、北策岛、鸟屿等岛屿。

——在有重要价值的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分布区,为维持海洋的自然多样化和丰富性,依据有关法律和规定程序建立海洋自然特别保护区。主要有大瞿岛生态特别保护区、东策岛放流增殖区以及南北鸟岛特别保护区等。

——用于渔业、农业生产。竹屿岛西部规划3000亩发展浅海深水网箱养殖;白龙屿、北策岛东侧、竹屿岛北侧发展放流增养;竹屿岛东、南侧发展人工鱼礁;北策岛、五屿头岛、笔架屿等在渔讯季节上岛搭棚从事张网捕捞作业。

——用于海洋公益服务,设置灯塔、航标以及领海基地标志,对航海安全和海岛权益起保障作用等。主要包括虎头屿、草屿、赤屿、笠岩岛、龙眼礁、梅花礁等

——其它无居民岛目前或近期不具有开发利用价值或不宜开发利用,原则上应保护其自然生态状态。

、海洋经济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一)健全海洋管理体制,加强海洋综合管理

增强全民海洋意识。大力宣传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重要性,提高全县人民的海洋国土意识、海洋经济意识和海洋管理意识,增强发展海洋经济的紧迫感和保护海洋资源环境的责任感。

健全海洋管理体制。建立多级海洋综合管理机构,加强各涉海部门和地区间的海洋事务协调管理,合理布局、突出重点、科学利用,提高海洋资源综合效益。

强化海域使用管理。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浙江省海域使用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加强海域使用管理,认真实施海域使用证制度和海域有偿使用制度。

加强海洋执法队伍建设。强化海洋监督机构的职能,加强海洋执法队伍建设,加大海上执法力度,切实抓好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和管理,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实施科技兴海,提高海洋产业竞争力

全面启动“科技兴海”规划。深入、系统地开展海洋科技的综合研究,完善科技攻关手段,逐步建立先进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增加海洋产业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提高海洋资源的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水平。

加大海洋科技的投入。争取省级、市级科研经费补助,建立科技兴海财政专项经费,并逐年增加科技兴海的投入;积极引导涉海企业加大自身的科技投入,广辟横向开发的融资渠道,以形成多元化的投入体系。

建立健全海洋科技推广体系。加快海洋信息系统、网络以及海洋科技示范区的建设,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技术,实现海洋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加快海洋科技人才的培养。积极引进高级海洋科技人才,加强海洋科技队伍建设;根据海洋经济发展需要适时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开展多种海洋技术教育和培训,提高涉海劳动者的素质。

三)广辟投融资渠道,加大海洋经济投入

投资多元化。坚持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渠道、多种经营形式一齐上,广泛吸纳和动员全社会资金投向海洋开发和海洋经济发展,形成新型海洋开发机制。

建立专项资金。积极争取省、市资金资助,将海洋开发与保护建设资金列入各级财政预算,设立涉海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项目的专项资金。县级及各乡(镇)政府要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加大对海洋开发与综合管理的投入。

健全投入机制。按照“非禁即入”和“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建立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全面推行股份合作、公开招标、竞价承包等方式,放开搞活经营机制,加快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

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海洋经济发展环境

以改善海洋开发条件、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增强产业承载能力为出发点,集中推进和加快实施一批重大工程,加快推进城市化,优化海洋经济外部发展环境,全面提升产业层次,有效吸纳陆域产业向半岛转移。

交通网络建设。加快建设灵霓海堤和疏港高速公路,以及洞头连港环岛公路、大小门连岛工程、洞头高速公路连接线工程(洞头峡跨海大桥工程)、鹿西岛公路和车渡码头等工程,改善岛陆、岛际交通;同时以状元岙港区为重点开发建设洞头深水港区,构筑大交通,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支撑条件。

水利设施建设。科学实施海涂围垦,拓展海洋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空间,做好土地资源的储备。加强供水水源保障力度,实行统一管理调度,重点做好洞头(温州)陆域引水工程。

电力、通信建设。继续完善大陆向洞头海岛供电工程建设,为工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保障,重点做好110KV输变电工程。提高通信设备的现代化水平,满足海陆间及海上作业对各种通讯业务的需要

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继续抓好海岸防护工程建设,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健全海洋气象、海洋通讯、海洋环境、海洋灾害、赤潮监测等海洋预报和海洋灾害预警防御系统。

五)扩大对外开放,拓展海洋经济外向空间

扩大海洋产业的对外开放。引导国内外知名企业的资金投向洞头海洋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滨海旅游、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等重点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