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产业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海洋产业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海洋产业分析

海洋产业分析范文1

论文关键词:上海,海洋产业,现状分析

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东缘,位于我国东部海岸的中心地带,地处长江与东海的交汇口,是长江三角洲、长江流域以及东海黄金区域的结合部,交通便利,腹地广阔,区位条件极为优越,是世界重要的产业集聚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国家发展战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长三角城市群中临海的特大型国际都市,上海海洋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够拓展城市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同时能够顺应全球海洋经济和海洋科技发展浪潮的需要。对上海海洋产业的研究也是上海作为国际性的港城在城市定位、功能转型及产业升级内在要求。

1 上海海洋产业现状

上海全市陆地面积为6340.5km2,其中陆地面积6218.65km2,水面面积121.85 km2,海洋面积近9000km2。2010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220.83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412.32万人。上海东临浩瀚无垠的太平洋工商管理毕业论文,南接杭州湾,西与富庶的江苏、浙江两省毗领,北界黄金水道长江入海口,正当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部,是中国最大的港口,按照吞吐量衡量为世界第一大港。

1.1 海岸线资源、滩涂、浅海资源分布及经济利用

海岸线是区域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基础之一。上海的海岸几乎全部建有海堤,为人工海岸。据上海东海海洋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于2003年底到2004年4月的海岸线修测成果统计,上海拥有海岸线470km。所辖海域滩地共55个,总面积645.74km2 [1]。上海利用圈围的滩地建立了一大批农场垦区、工厂企业、市政设施和自然保护区,合理开发利用滩地对缓解上海市土地紧缺矛盾,保证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增强农业后劲、促进工业产值增长、稳定长江口河势、优化生态环境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十分明显。

1.2港湾、港址资源及港口开发利用分析

港湾、港址资源及港口的形成与发展,为现代化港口城市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天然优势,并成为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依托和载体。上海港始建于黄浦江,发展于长江,拓展于杭州湾,腾飞于洋山港,历经了由内河向河口、沿海、海岛的开拓过程,雄居中国港口半个世纪,现已跻身于世界港口之前列论文网站。上海港根据港口区分布的地理位置可分为洋山港区、长江口南岸港区、杭州湾北岸港区、崇明岛港区、长兴岛南岸港区、横沙岛南港区、黄浦江港区,共8个。上海港外贸物资中99%经由上海港进出。2008年,上海港完成了2800 万TEU集装箱吞吐量排名第二,而稳居世界集装箱大港第一位的新加坡港完成达2990万TEU。交通运输部发布《2009中国航运发展报告》显示,2009年全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76.57亿吨,比上年增长9.0%。在全球货物吞吐量排名前10大港口中,上海港继续保持全球第一大港的位置。上海港在港口建设水平上持续保持和发挥产业优势。

在发挥港口产业优势的同时上海也存在着河口岛屿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足的问题。作为我国的第三大岛和最大的河口冲积岛,崇明岛面积大于香港各岛,而2008年GDP只有香港的1/66。2005年,崇明三岛平均GDP为8343元/人,只相当于上海全市人均GDP34436元/人的1/4。与长江三角洲14个地级市比较,最低南通市人均GDP9378元/人工商管理毕业论文,三岛比南通还低1035元/人。同样是岛屿的舟山市,人均GDP也达11586元/人,超出三岛人均GDP3243元/人。三岛一产的比重偏高。上海全市一产占全部GDP1.8%,崇明一产占24.8%,长兴、横沙占22.3%,三岛平均22.3%。从现状经济及产业发展状况来看,三岛不仅在上海甚至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尚属较慢地区。

1.3岸线海洋经济密度分析

通过分析对比海洋经济总产值与海岸线的关系,可以获得海洋产业发展与海洋空间的相互关系。分别计算沿海11个省市2000、2007年海洋产业总产值与大陆海岸线的比值,可以反映各沿海地区单位岸线长度的海洋产业产出贡献,即单位岸线海洋经济密度。

表1:2000年、2007年各沿海省市单位岸线海洋经济密度(亿元/km)

Table 1: 2000&2007 Economicdensity of unit marine shoreline for the coastal provinces (million / km)

省区

2000年海洋生产总值

2007年海洋生产总值

大陆海岸线

2000年岸线海洋经济密度

2007年岸线海洋经济密度

上海

601.37

4321.4

470

1.280

9.194

天津

138.63

1601.0

153.3

0.904

10.443

广东

1114.57

4532.7

3368.1

0.331

1.346

山东

737.76

4477.8

3122.0

0.236

1.434

浙江

399.53

2244.4

1840.0

0.217

1.220

辽宁

326.58

1759.8

1971.5

0.166

0.893

河北

69.19

1232.9

421.0

0.164

2.929

江苏

146.04

1873.5

3122.0

0.153

0.600

福建

419.15

2290.3

3051.0

0.137

0.751

广西

110.45

343.5

1083.0

0.102

0.317

海南

70.23

371.1

1617.8

0.043

0.229

全国

4133.5

25073.0

20219.7

0.204

1.240

2上海海洋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海洋产业结构有待优化提升

全市海洋产业总体上仍偏重于传统的海上运输业以及由此带动的相关服务型产业,新兴的海洋高科技产业和海洋装备制造业尚未形成规模。第二产业的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及海洋油汽业普通具有盈利模式单一,带有垄断性质,前期投入大,市场成长率低,不必进行大量的后期投资来扩展市场规模即可保持稳定的收入,享有规模经济和高边际收入的优势,但这也在后续的产业发展中突显出了后发优势小,成长潜力不足,容易形成发展的平台期,对上海海洋产业后续持续的增长形成瓶颈和制约。同时从以上数据也可以发现,第二产业中海洋油气开采容易受到国际环境的影响,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对油气田的产量均产生了较明显的影响,产业自身抗风险能力较差,抗冲击力和抗风险性都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海洋电力业和船舶制造业产值持续稳定,后发优势不明显。同时海洋第二产业中的新兴海洋产业如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化工业、海水利用业等产业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并没有突显出高科技产业发展的优势,并没有给产业升级带来支持。但这也为上海后续的产业升级带来了突破口和发展的途径论文网站。而第三产业中,滨海旅游业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扩大内需的优势产业。

2.2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资源亟需开发与整合

高科技海洋产业是一个国家海洋科技水平的象征,代表未来海洋的增长潜力,同时海洋高科技产业是海洋经济的后发产业,是未来海洋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上海尽管拥有一大批涉海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相关研究机构,但近年来的海洋科研成果并不突出。上海海洋科技投入也严重不足,科技人才结构性短缺明显,科研力量分散工商管理毕业论文,远未形成整体实力。

2.3 管理系统和法律体系不完善,没有有效的监测系统

目前拥有管理权的涉海行政部门主要包括:环境保护部、国土资源部(测绘局、海洋局等)、水利部、农业部(渔业局),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公安部(边防局)和海关总署(缉私局)。多部门管理存在着政出多门、相互推诿的现象,职责交叉必然会出现效率低下。同时细节性法律法规的制定相对滞后,多为原则性规定,而缺乏配套的执行细则,可操作性不强[6]。地方对应的配套法规缺乏,各地的海洋资源和产业都有自己的特性,这就使得地方在实际操作中没有具体的地方法规作为相应的依据,操作的灵活性差,制约了地方海洋产业的发展。同时上海目前的海洋监测主要通过国家海洋局上海分局进行,这势必给数据的采集和跟踪带来难度。同时没有专门的跟踪监测系统和产业预测体系都会对预测上海海洋产业发展趋势产生影响。

3上海海洋产业发展建议

针对以上对上海海洋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提出以下可行性建议。

3.1 继续深化产业结构发展,培育发展海洋产业群

上海海洋产业仍需深化产业结构发展,提升科技含量高、增值性强、附加价值高的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水利用业、海洋药物技术、海洋工程、海洋电子信息等新兴海洋产业,这是未来海洋产业发展的重点。政府应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投资力度,在资金投入、税收优惠、科技协作、产业政策导向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持,建设一批海洋产业区和新兴海洋产业项目,形成特色鲜明、辐射面广、竞争力强的新兴海洋产业聚集区和产业集群。同时在考虑海洋经济发展产业布局时,应结合海洋功能区划,按照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循序渐进的原则,立足本地区实际进行海洋开发区域布局,利用主导产业的“传递性”,建立合理的产业布局体系,着力建设资源配置合理、特色突出、结构完整的海洋经济区域和开发区域。

据上海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0年上海人口密度已达到3631人/平方公里,为全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建立海洋产业园区,使涉海产业集群在地理上更为集中,规划产业集群发展的长期远景,将产业园区建设在沿海的区县工商管理毕业论文,一方面能够缓减上海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的压力,另一方面也能够带动沿海区县的经济发展和人口就业,如浦东新区的临港新城,产业基础雄厚可以更好地发挥规模优势,同时较大的产业规模可以吸纳更多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政府应该制定相关的法规,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到上海沿海区县发展,制定引进人才的有关政策,建立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如户籍政策、住房补贴等福利,不仅能够减轻上海的中心城区人口的压力,而且将优秀的人才吸引到区县发展,将会提高区县整体人口的素质水平,为上海沿海较落后的区县带来更多的智力支持和长远的利益。

上海制定了海洋产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把未来5年海洋经济的年增长率定为不低于15%。崇明凭借特殊的岛屿格局、近便的理想位置、良好的生态环境、广阔的土地资源四大优势,在上海城市整体布局中发挥后发效应,成为上海21世纪初期选择的战略重点地区之一,是上海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海洋产业的后发力量。同时崇明三岛属于上海远郊,与市区分离,为发展海洋产业群提供了天然的地理位置。为推动上海“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实现,应加快崇明三岛经济建设步伐,将环境污染在承载力范围内的海洋产业向崇明三岛转移,适当培育海洋产业群。未来崇明三岛的发展应当实行“开发与保护并重,重保护更重开发”的方针,在保护生态功能的同时充分体现其经济生产的职能和社会服务的功能,实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经济、社会、环境生态协调互促的发展模式。随着三岛交通区位的改善,其各方面的优势将逐步显现,相对于上海建设成为世界级城市的目标,三岛将成为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和空间布局转换的重要区域,同时也是上海经济继续腾飞的新的加速器和动力源。

3.2提升高科技在海洋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上海在后续的海洋产业发展中,一方面要继续充分发掘传统产业的发展潜力和市场空间工商管理毕业论文,有保有压、重点扶持;另一方面则要充分发挥海洋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强渗透能力,加快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和推陈出新,促进传统海洋产业向高技术化方向发展。加强海洋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对合理开发海洋资源、有效保护海洋环境,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发展新型海洋产业起到助推作用论文网站。优先推进海洋关键技术成果的深度开发、集成创新和转化应用,大力推进高新技术转化和产业化,鼓励海洋装备制造技术转化应用。由于科技的进步,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范围将不断扩大,深度不断加深,从而形成新的产业部门。提升高科技在海洋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必将提高区域产业结构的层次,知识、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逐步取代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转变海洋产业增长方式,提升上海海洋产业的竞争力。我们也看到在海洋产业研究的过程中,存在着研发成本高,耗费时间久,可能在短期内并不能立即投入市场实现产出,但这种投入在长远看却有很高的价值。这就要求政府有长远的战略眼光,能够给予高科技海洋产业一定的孵化期和培养期,并从人才的储备、科研攻关力量的增强、海洋高技术创新平台的搭建和创新体系的完善等几方面进行扶持,同时鼓励研发成果的产业化,使成果尽快进入市场,实现产出。

3.3加大政府的主导作用,完善管理制度和建立信息跟踪体系

海洋经济作为新兴的产业经济,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还未能完全依靠市场自主调节发展,前期的产业政策扶持是必需的,政府在发展海洋经济中的作用特别是在创造海洋经济发展中软环境方面依然是不可或缺的。上海政府在制定和实施海洋经济布局规划时,不仅要制定长远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更应该对当前发展中存在的产业问题进行适度调整,在发展中寻找产业问题工商管理毕业论文,边发展边解决现有的问题,分布实施,形成健康的海洋产业体系。另一方面要提供优惠政策,加快招商引资步伐,促进涉海企业发展,通过土地、税收、政府服务等方面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为海洋产业集群的发展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引导和支持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改革,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海洋资源是带动上海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得当,可以带动上海经济发展与繁荣,开发过度或利用不当将导致环境恶化,使经济出现衰退和萧条。这就要求高效的海洋综合管理制度的建立以及相关海洋法律制度的完善。同时海洋产业是一个迅速发展的崭新领域,相对不成熟,但潜力巨大。跟踪研究海洋产业的发展非常重要。相关部门应建立海洋产业发展的跟踪制度,建立相关的技术评价体系和指标体系,制定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为推动和发展区域海洋经济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应该形成多部门配合统一的信息采集体系,减少数据的采集难度,提高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参考文献:

1.刘阿成,上海海洋资源综合调查与评价[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2.中国海洋统计年鉴[M]2000-2008.海洋出版社.

3.中国海洋年鉴[M]2000-2009.海洋出版社.

4.徐长乐,朱元秀,上海市进一步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的若干战略思考.科学[J],2011年 (63): 21-25.

5.刘明,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预测研究[M].海洋出版社,2010.

6.徐祥民,海洋法律、社会与管理[M].海洋出版社,2010.

7.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课题组,中国海洋发展报告[M].海洋出版社,2007.

8.徐长乐,罗祖德,姚诗煌等,上海建设海上人工岛及长江口亚三角洲体系的战略意义[J].科学, 2011(2): 3-6.

9.方景清、张燕歌、王圣,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海洋产业集群发展问题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2):101-106

10.周达军、崔旺来,我国政府海洋产业政策的实施机制研究[J].渔业经济研究,2009(6):3-9.

11.韩立民、任新君,海域承载力与海洋产业布局关系初探[J].太平洋学报,2009(2):80-84.

12.伍江,上海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若干问题思考[J]. 2009(6): 6-11

13.俞树彪,海洋产业转型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9( 2): 61-66.

14.王晓惠,徐丛春,李宜良等,《2009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解读海洋经济已初步走出金融危机低谷.海洋开发与管理[J], 2010(4):20-23.

15.2009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J].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0(4): 16-19.

16.周庆海,关于《全国科技兴海规划纲要(2008-2015年)》的说明[J].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8( 10): 14-17.

17.周达军,崔旺来.我国政府海洋产业政策的实施机制研究[J]. 渔业经济研究, 2009(6): 3-9.

18.洪专,海洋产业化研发中若干重要问题的探讨[J].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9( 11): 55-58.

海洋产业分析范文2

[关键词]广东;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SWOT分析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近几年才提出的概念。在2009年就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多数研究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符合国家未来发展战略目标、具有自主核心技术、能产生良好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新兴产业。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作为我国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随后,海洋经济管理部门和理论界相继提出了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从已有的文献看,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以海洋高新科技发展为基础,以海洋高新科技成果产业化为核心内容,具有重大发展潜力和广阔市场需求,对相关海陆产业具有较大带动作用,可以有力增强国家海洋全面开发能力的海洋产业。主要包括海洋生物育种和健康养殖、海洋生物与制药、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海洋装备业、海洋可再生能源、深海技术、海洋服务业和海洋工程等产业门类。

广东是海洋经济大省,海洋经济总产值已占到GDP的15%,在全国居于前列。从广东的海洋产业结构看,传统海洋产业仍占较大比重,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则相对弱小,这显然与广东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战略目标不相适应,因此,广东海洋经济发展的重点应是大力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本文以产业经济学理论为基础,运用SWOT分析框架[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试图对广东省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深入系统分析,从而为广东省制定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和政策提供依据。

一、广东省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优势

(一)资源优势

广东海域辽阔,海岸线长,滩涂广布,陆架宽广。大陆海岸线4114公里,占全国的1/5;海岛1431个,其中大于500平方米的海岛759个;大小港湾510个,优良港口众多,广州港、深圳港、汕头港和湛江港已成为全国知名大港,大亚湾、大鹏湾、碣石湾、博贺湾及南澳岛等也有建设大型深水良港的条件。全省海域面积41.9万平方公里,是陆域面积的2.3倍;滩涂面积20.42万公顷。广东拥有丰富的海洋生物、深海矿产、海洋油气、海洋可再生能源和滨海旅游等海洋资源,其中,海洋生物3000余种,具有经济价值的鱼类200余种;探明滨海砂矿4.7亿立方米,近岸海域石油资源97亿吨、天然气储量3500亿立方米;可供开发的旅游资源100多处;海洋能储量总功率3536兆瓦。资源经济学认为,自然资源禀赋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广东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为海洋经济发展赢得了比较优势。

(二)区位优势

广东濒临南海,毗邻港澳,紧靠东南亚,东接海峡西岸经济区,西连北部湾经济区,南临海南国际旅游岛,发展海洋经济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南海是中国及世界的重要贸易通道。资料表明,南海有37条世界交通航线,航经南海西南端马六甲海峡的油轮比苏伊士运河的油轮多3倍,比巴拿马运河多5倍;每年有4万多艘船只通过南海,世界上的超级油轮有一半以上航经南海海域。广东不仅是我国联系世界的重要门户,也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中国最早建立的4个经济特区有2个在广东。优越的区位条件,无疑是广东发展海洋经济得天独厚的优势。

(三)科教优势

广东省海洋科教实力雄厚,在科技方面,拥有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研究机构。目前,广东省已建立了海洋生物技术、海洋药物和海洋渔业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等7个省级重点试验室;构建了以国家和省级试验示范基地、科技信息服务平台为框架的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平台体系,初步形成了海洋生物工程(广州)、海洋生物制药(深圳)和海洋可再生能源(珠海)等产业技术密集区。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科技创新成果,其中海洋能源开发、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深水抗风浪网箱和海水养殖种苗繁育等多项技术居全国领先地位。在“十一五”期间,广东省海洋科技项目共获得省级以上奖励99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海洋成果创新奖9项、国家专利36项,海洋科技贡献率达到50%。0在海洋人才培养方面,中山大学创建了海洋学院,拥有生物学国家重点学科和水生生物学、海洋生物学、海洋海岸地理学和海洋科学博士点;暨南大学拥有水生物学国家重点学科和水生生物学、生物医药工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博士点;华南理工大学在海洋工程方面拥有较强实力;广东省与国家海洋局共建的广东海洋大学是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特色的海洋大学,正在建设水产、食品科学与工程和海洋科学等3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在长达80多年的办学中已为国家培养了10多万海洋科技和管理人才。强大的科研力量和较为完善的海洋教育体系,为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技和人才支撑。

(四)海洋经济发展已有良好基础

1978-2011年,广东GDP由185.85亿元增加到5.26735万亿元,人均GDP由370元增加到5.0140万元,GDP总量连续10多年居全国第一位。海洋经济在广东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2006-2010年,海洋经济规模逐年扩大,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也在逐年上升(见表-1),海洋各类产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见表-2),海洋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海洋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由2005年的23:40:37调整为2010年的10:42:48,初步形成了珠江三角洲、粤东、粤西三大海洋经济区和广州、深圳、珠海、汕头、惠州、湛江等海洋经济重点市。总体上看,广东海洋产业基础雄厚,海洋科技力量较强,文化和地缘优势突出,发展海洋经济具有良好的支撑条件。

二、广东省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劣势

(一)总体规模相对偏小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多为技术含量高、研发周期长、风险较高的产业,难以吸引大量的投资。我国投融资体系的明显缺陷也严重制约了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就全国来说,由于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起步晚、投入资金偏少、科研力量不足等因素的制约,导致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仍然较小、经济结构也不尽合理(见表-3)。表-3中数据显示,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海洋油气业等产业规模较大,而海水利用业、海洋电力业、海洋生物制药业和海洋化工业等产业规模较小。广东虽是海洋经济大省,近几年也在着力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但由于受资源、资金、科技及观念等因素的制约,传统海洋产业在海洋产业结构中仍居于主导地位,而且相对于山东、浙江等省来说,增长速度也显得滞后。

(二)科技力量相对薄弱

目前世界发达国家的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已超过50%,而广东新兴海洋产业产值只占海洋产业总产值的1/4,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不高,科技力量仅处在全国沿海省市的中等水平,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如院士)的数量与山东差距较大。在主要沿海省(市)中,广东海洋科技队伍落后于山东、上海和江苏,获得高级职称的从业人数不及山东和上海,科研机构的经费收入次于上海、山东,海洋科技机构专利申请受理数量居上海和山东之后;科技论著发表数量也居山东之后(见表-4)。在海洋教育及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相对于山东、江苏、上海和辽宁来说,广东仍存在一定差距(见表-5)。

(三)发展瓶颈明显

总体上看,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方式比较粗放,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海洋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目前海洋经济仍以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盐业和滨海旅游业等传统产业为主,而海水利用、海洋生物、海洋电力、海洋工程和海洋服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值比重小、发展能力也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区域发展不平衡,海洋经济整体竞争力有待提高。广东的海洋资源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粤东、粤西三大区域,然而粤东、粤西海洋经济的发展明显落后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粤东、粤西地区的海洋资源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虽然在海洋生物、海洋渔业、海洋地质、海洋工程和造船等领域,广东已经拥有一批水平较高的学科带头人和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但总的来说高层次人才仍然不足,全省海洋系统高层次人才和优质劳动力短缺,海洋科技和海洋高等教育的整体实力还不能满足海洋经济发展的需要。

(四)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足

海洋产业是高投人、高风险的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加强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建设。从全国来看,广东省属于台风的高发区,每年都面临着多个台风正面登陆的危险,而且随之而来的风暴潮灾害往往与沿海经济发展区相重叠,台风、风暴潮、赤潮等自然灾害对海洋产业发展的危害呈现出逐年加重的趋势。2009年,广东遭受风暴潮灾害影响直接经济损失高达38.99亿元人民币,远远高于沿海其他省市(见表-6)。从目前广东省的抗灾能力看,沿海的防灾设施明显不足,抗灾能力较弱;而且由于船舶溢油等引起的生态灾害在广东也屡见不鲜,环境质量的日益下降对海洋产业的发展也构成了严重威胁。

三、广东省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机会(Opportunity)

(一)世界海洋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海洋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1990年第45届联合国大会作出决议,敦促沿海国家把海洋开发列入国家战略,以推动世界经济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各沿海国家纷纷制定和实施新国家海洋战略。俄罗斯为了实现海洋强国梦想,2004年成立了由政府总理、国防部长及各部门高级官员组成的俄罗斯政府海洋委员会,制定了新时期海洋发展规划,强调加强对海洋资源、海洋战略、海洋军事、海洋国防、海洋外交和海洋交通等领域的有效管理,最大范围地确保俄罗斯国家利益;出台了新的海军战略;提出加强对大陆架和世界大洋国际地区海底地质与矿物构造的研究,使其最大可能地投入工业开发;制定了发展海洋水产养殖业的计划。加拿大把合理利用海洋、充分保护海洋环境和保证海洋的可持续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政府在制定21世纪海洋战略时确定了三个原则(即可持续开发、综合管理、预防的措施)和四个紧急目标(即现行的各种各样的海洋管理方法改为相互配合的综合的管理方法,促进海洋管理和研究机构相互协作,保护好海洋的环境,力争使加拿大在海洋管理和海洋环境保护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韩国制定了21世纪的海洋发展战略,提出了创造有生命力的海洋国土、发展以高科技为基础的海洋产业、保持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三大基本目标。。进入21世纪以来,越南进一步强调了海洋经济战略的重要性,2007年越共十届四中全会讨论并通过了新海洋战略规划。规划提出,至2020年要使海洋经济产值占到GDP的53%-55%,出口额占到总出口额的55%-60%。同时强调大力发展水产养殖、捕捞和加工,油气勘探、开采和加工,造船和海洋运输,旅游以及保护环境。2004年日本了第一部《海洋白皮书》,提出对海洋实施综合管理。2005年制定了《日本与海洋:2l世纪海洋政策建议书》,2006年制定了《日本海洋政策大纲》,2007年颁布实施了《海洋基本法》,同年了《海洋基本计划建议》。从沿海国家的海洋战略看,大多数沿海国家都已把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看成是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赢得发展主动权的重要领域。

(二)我国实施了海洋经济发展战略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海洋经济发展。中共十六大、十七大先后提出了“实施海洋开发”和“发展海洋产业”的要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将海洋以专章形式列入。辽宁省、山东省和上海市分别提出建设“海上辽宁”、“海上山东”和“海上上海”,浙江省提出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河北省将海洋经济作为“新的增长极”,广西提出“蓝色计划”,海南省提出“以海兴琼”发展战略,国内掀起了海洋开发热潮。“十一五”期间,海洋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海洋经济规模不断壮大,海洋经济年均增速12%,超过同期GDP的增速,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见表-7)。近些年,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有了较快发展,2001-2008年,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增速在20%以上,2009年产业化程度较高的海水利用业、海洋电力业、海洋生物医药业分别比上年增长18.6%、25.2%和12.6%,远远快于传统海洋产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制定和实施海洋经济发展战略。2011年,国务院相继批准山东、浙江和广东海洋经济发展的示范区。国家以及沿海省(市)政府对发展海洋经济的高度重视,标志着我国进入开发利用海洋和发展海洋经济的新时期。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创造了机遇

广东是我国乃至世界的制造业重要地区,据统计,2011年广东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2.62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为56.6%,出口额5319.42亿元,其中加工贸易3115.22亿元,占出口总额的58.5%。但是,广东制造长期存在的粗放、轻型、低端和低值的问题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目前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越来越强烈;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球生产分工模式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使得传统制造业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小,广东经济发展转型刻不容缓。因此,重点发展以低碳环保和节能降耗为特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是必然选择。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广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总体上看,广东的陆地自然资源相对贫乏,能源矿产资源几乎全部从外省购进,棉花、油料等轻工业原料也大量依赖其他省(市),随着资源和劳动力等要素价格的上升,经济发展成本越来越高,产业和产品的竞争优势将逐渐丧失。坚持海陆统筹,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广东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再创广东经济发展新优势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四)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2010年,广东省被确定为全国海洋经济调查的省级试点地区,广东省政府与国家海洋局签订《关于促进广东海洋经济强省建设的框架协议》,广东省出台了《广东省海洋综合开发规划》和《广东省海洋综合开发试点总体方案》;2011年国务院批准了《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2012年广东省制定了《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规划》提出的目标是:到2015年海洋生产总值达1.5万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0%以上;海洋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3:44:53;海洋经济布局进一步优化,基本形成“一核二极三带”的新格局;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形成,海洋科技贡献率提高至60%;海洋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90%以上。根据规划,广东将建设珠江三角洲海洋经济优化发展区和粤东、粤西海洋经济重点发展区三大海洋经济主体区域;在提升传统优势海洋产业的同时,重点培育和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水综合利用业、海洋新能源产业和海洋现代服务业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

四、广东省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威胁

(一)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发风险较大

新兴产业满足的是潜在性需求,不但由潜在需求变为现实市场需求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而且在其发展过程也存在着明显的波动和风险。产业发展规律表明,在新兴产业成长初期,只有少量的领先消费者对新兴产业领域内的相关产品具有现实需求,大量的普通消费者仍处于对产品的判断和观望过程中。目前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普遍具有开发周期长、前期投入大、风险高、综合利用水平低等特点,这就加大了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风险。不但如此,海洋产业发展还面临着巨大的自然风险。广东省洪涝和干旱灾害经常发生,台风的影响也较为频繁;春季的低温阴雨、秋季的寒露风和秋末至春初的寒潮和霜冻,也是广东省多发的灾害性天气。2009年,受风暴潮灾害影响广东省海洋水产养殖损失15.9千公顷和4.1万吨,海洋工程损失136.97公里,直接经济损失38.99亿元;受海浪灾害影响,广东省海岸工程受损长度12.6公里,直接经济损失1.0163亿元;发生的赤潮灾害,影响珠海市淇澳岛附近海域达280平方公里,损失难以估算。

(二)海洋经济发展面临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双重制约

在海洋经济发展的同时,海洋资源的掠夺性开发与沿海环境污染都很严重,海洋资源环境负荷已经处于过载状态,大量的污染物质排人海内,加之海洋开发过程中的不合理因素。使得近岸海域污染范围不断扩大,海洋水质不断恶化,海洋资源和海洋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海洋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已成为制约海洋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数据显示,广东海洋生态形势非常严峻,全省近岸海域约有近半海水水质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在南海5220平方公里的严重污染海域面积中,广东省以3800平方公里占了大半。广东近海海域总面积中,有20%的海水受轻度以上污染,约有10%的海域水质处于中度污染和严重污染的状态。据统计,2010年,广东岸海域达到一类海水水质标准比例23.1%,比上年上升11.6个百分点;达到二类海水水质标准比例50.0%;达到三类海水水质标准比例15.4%;达到劣四类海水水质标准比例11.5%。

(三)沿海省(市)海洋产业发展竞争激烈

目前广东的海洋经济规模仍居全国第一位,但山东、浙江紧随其后(见表-8)。从增长速度来看,2006-2009年,山东分别是52.1%、21.6%、19.4%、8%;浙江分别是-19.2%、20.9%、19.2%、26.7%;广东分别是-4.0%、10.1%、28.5%、14.3%。不难看出,山东、浙江的海洋经济发展同样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目前,沿海各省(市)都已推出了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其中,山东省提出,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方向,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打造和建设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浙江省要求,增加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研投入,着力将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成为海洋经济支柱产业。广东、浙江、江苏等已出台了“十二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浙江的目标是,2015年海洋生产总值接近7000亿元,2020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力争突破1.2万亿元。江苏提出,到2015年海洋生产总值突破6800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0%以上;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占主要海洋产业的比重提高

20%以上。从发展的角度看,广东、山东、浙江、江苏、福建、辽宁、河北等将成为未来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发展海洋产业的要素和市场竞争将会更加激烈。

海洋产业分析范文3

关键词:船舶产业; 转型升级;发展建议

一、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金融一体化的发展,中国船舶工业发展迅速,已成为仅次于韩国、日本的世界第三大造船强国。2012年,我国造船完工量达到1 452万载重吨,占世界总量的19%,比2011年的世界占有率提高2%;船舶出口80.64亿美元,比2011年增长70.9%;月均出口金额达到6.72亿美元,占造船总产值的80%;手持船舶订单6872万载重吨,占世界总量的24%。

山东省也顺应潮流,大力发展海洋产业,船舶制造业因此成为了山东省的支柱产业。随世界经济的复苏和贸易增长,海运需求和船舶需求也持续增长,山东各大船厂出口量不断创新高。但是,山东船舶出口80%以上都是加工贸易,产品研发能力薄弱,品牌自有率低,产业价值链增值率低,极易受到市场变化的冲击。故山东省需要加快船舶产业结构调整,提升规模能力,转换造船模式,培育产业链条,推动船舶产业转型升级。

二、船舶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船企在困境中求生存。2011年底,国际造船业步入“寒冬”,许多拥有充足产能的造船企业出现了一单难求的局面;银行业因金融危机受到很大冲击,船企很难从银行获得足够的融资。2012年,受全国经济持续放缓影响,船舶需求市场继续持续低迷。1-6月,全国造船完工3220万载重吨,同比增长4.2%,承接新船订单1074万载重吨,同比下降50.3%;6月底,持船舶订单1.2587亿载重吨,同比下降30.7%。从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虽2012年上半年造船完工量有增长,但该增长主要归因于历史订单尾量因素。面对寒冬,各企业努力在困境中求生存。许多船企已经开始进行内部调整,引进现代造船模式,着力降本增效。加之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今后该省船舶工业将不再只是从事单一的船舶修造,而是要向着更高层次的产品制造领域发展。

(二)国家政府政策扶持。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国家和各省政府为了扶持中国的船舶制造业,纷纷出台了各种政策措施予以支持。国家把“十二五”定为我国船舶工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国将在自主创新能力、产品结构、生产效率和船舶配套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培育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船舶企业,争取在“十二五”末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造船强国。另外,山东省政府也大力支持推动船企转型,提出要重点建设沿海“蓝色经济”产业带,着力培育造船、临港石化和新兴海洋产业等战略性产业。随着海洋经济战略的实施,山东造船业将在行业低谷中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三、造船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

(一)订单压力凸显。外需下降,内需不足;客户对于供货价格和付款周期更加敏感;同行业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都造成了各大船企订单短缺。

(二)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价格的大幅波动导致各个船舶制造企业面临巨大的库存风险,通过提高成本增加了企业经营风险甚至会威胁到一些企业的生存。

(三)资金紧张。销售不畅、融资渠道堵塞、库存增大、资金周转压力增大,这些都是金融危机以后带给企业的问题。

(四)人力资源成本持续上升。中国践行以人为本加之人力资源成本上升,各大船企都面临着人力资源结构性短缺和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

(五)研发投入与产品创新不足、节能环保责任加重。全球环保意识增强,有些国家运用环保原因制造绿色壁垒。中国企业在此准备欠缺,势必要求企业在短期内加大产品的研发力度,这必会影响到船企短期的经营业绩,降低船厂的收入。

(六)风险控制能力不足。随着我国经济的调整我国企业风险控制意识不足的问题逐渐暴露,因此风控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影响船企转型升级的一大障碍。

四、造船业转型升级的建议

(一)政府扶持,打造上规模的船舶企业

1.加强规划,落实土地。认真解决造船企业的用地问题,在用地规划和用地指标等方面予以必要的倾斜支持,让船厂拥有自己的土地所有权证,减少投资的后顾之忧。2.加强投资,顺利融资。金融部门要加大船舶出口买方信贷资金投放力度,增强船东进一步注资力度,使造船周期缩短为四至六个月,提高效率。3.加强扶持,重组优势。国家已通过了船舶工业振兴规划,通过信贷和财政政策支持稳定船舶企业生产,通过限制产能扩充或淘汰旧船支持兼并重组。4.加强鼓励,促进研发。为提高船厂的产品研发能力,政府通过优惠和扶持鼓励船厂进行自主研发,成立自己的研发部门,井且要涉及设计步骤的各个方面。5.加强引导,转变模式。政府积极提倡提升创新能力,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工艺设计、技术装备、生产制造和管理模式,建立现代造船模式。

(二)企业转型,建造强竞争的船舶企业

1.提升品牌建设,推动技术升级。船企转型升级的实质是提高企业与其产品的竞争力,抢占生产经营的制高点。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为企业和产品提高了知名度和诚信度,可以帮助船企迅速占领更多市场份额。2.拓宽融资渠道,解决资金问题。针对当前融资难的问题,船企自身要走出一条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结合的新路子。比如:大力推动企业的股权投资。3.定期员工培训,提升综合能力。企业必须定期对生产研发人员进行培训,让员工掌握最新的技术和知识,从而使自身的技术紧跟时代的步伐。4.提高利用效率,减少无谓损失。各大船企应该针对自身的情况,提高设备的利用效率,使企业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扩大生产,提高竞争能力。5.提升管理能力,协助转型升级。企业的转型升级不仅包括技术的转型升级还包括管理水平的转型升级,因此建议船企在进行技术升级的同时,适当改变落后的管理观念与水平,从而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6.增加研发投入,掌握核心技术。增加研发投资用于研发设备的更新和研发人员的引进,才能提高企业总体的研发能力,掌握生产的核心先进技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参考文献:

[1]胡兴军.我国船舶工业发展现状及促进措施[J].天津航海,2007(4):39-42.

[2]包张静,洪鸿雁.中国造般业当前仍面临严重考验[J].船舶经济贸易,2010(6):18-20.

海洋产业分析范文4

关键词:海洋产业关联;海洋产业结构;综述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海洋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海洋发展战略的高度重视,党的十报告中提出,要发展海洋经济,并且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指出,要坚持陆海统筹,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和综合管理能力。国内学者主要就海洋经济理论和海洋产业结构理论成果进行了综述,极少涉及国外研究成果(乔翔,2007;张金珍、张敏新,2010)。

本文针对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海洋产业关联与产业结构理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整理和评述。

1 海洋产业关联研究

国外关于海洋产业关联的研究不多,更侧重于研究某一具体海洋产业发挥的作用以及产生的影响。Briggs等(1982)从投入产出角度分析了海洋渔业的发展。Jin等(2003)构建了海岸带经济的投入产出模型,并用1981年至1991年的渔业相关指标进行了回归分析,他们还与Managi等(2005)借助墨西哥湾的相关数据,测度出技术进步对石油开采的影响系数。Herrera(2004)研究了海洋生态旅游与国际贸易、商业捕鱼、商业捕鲸等相关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Kwaka(2005)借助投入产出分析法探讨了海洋产业在韩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结果表明韩国海洋产业存在着前向、后向产业关联以及对生产的拉动效应。

从国内相关研究看,学者们多从产业层面研究海洋产业与陆域产业,以及海洋产业之间的关联。王海英、栾维新(2002)从生态系统联系、空间依赖性、技术依赖性、开发的强相关性等方面进行了海洋产业与陆域产业间的相关性分析。综合运用了灰色关联、结构分析、相关分析、贡献率分析等多种方法,宋薇(2002)对海陆产业子系统间的密切联系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于谨凯、曹艳乔(2007)在投入产出分析原理基础上,结合海洋产业关联的特点,建立了海洋产业关联的一般模型、陆域产业与海洋产业关联、海洋三次产业关联的模型。

关于海洋产业之间的关联,国内学者多用统计计量方法测度海洋产业间的关联程度。叶持跃(1999)建立灰色关联度动态分析模型,并用其对各主要产业间关系展开动态关联分析。许长新等(2002)借助产业关联参数分析海洋产业的关联性, 并就江苏海洋产业关联性展开了实证分析。姜国建等(2006)描述了海洋生物技术产业与其他产业间的关系。张燕(2009)构建了海洋产业综合实力、海洋产业结构转换、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这3个评价指标体系, 并运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层次分析法,评价沿海区域协调发展的综合协调度, 研究表明海洋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及海洋经济综合实力三者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吴明忠(2009)借助海洋经济推动力系数以及海洋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指标, 研究了江苏海洋经济发展对区域经济产生影响的程度。韩立民等(2010)以海洋服务业增加值和海洋服务业内部三个行业作为参考序列建立指标体系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发现中国海洋服务业经济内部的优势产业依次为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旅游业。张丹(2011)利用灰色模型比较了辽宁省各海洋产业与海洋经济之间的关联度,研究表明各海洋产业中对辽宁省海洋总值贡献率最为突出的是海洋渔业和海洋船舶工业。总体上看,海洋产业关联的相关研究较多关注海洋产业间关联模型的构建和关联程度的定量测度,对海洋产业间相互关联和融合的机制分析较少。

2 海洋产业结构研究

2.1 海洋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

关于海洋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学者们比较认同海洋产业的演变和发展基本遵循从第一产业到第二产业为主导, 再从第二产业到第三产业为主导的动态演变规律(张静等,2006;陈可文,2008)。关于区域海洋经济结构,曹忠祥(2006)揭示了其一般的演进规律:以海洋运输、海洋水产、海盐等传统产业为支柱的起步阶段;逐步转变为以海洋石油、海上矿业、海洋生物工程、海洋船舶等海洋第二产业为发展重点的高速发展阶段;以海洋运输、海洋信息、技术服务、滨海及海岛旅游等海洋第三产业为主导的高级化阶段, 即海洋经济的“服务化”阶段。

2.2 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原则及政策建议

国内学者比较认同市场需求、技术进步、经济效益、区域协调发展、可持续利用海洋资源和环境以及综合效益等原则,认为海洋产业结构趋于协调是海洋产业未来优化升级的方向, 应该在协调化的基础上凭借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促进和加速海洋产业升级(徐质斌等,2003;陈可文,2003;李宜良,2009)。关于海洋产业优化升级应采取的措施,国外学者对此的研究较少。Smith和Lalwani(1999)分析了英国海洋知识产业――海洋培训、研究及教育业的发展及其管理对提升传统海洋产业的影响。Doloreux和Melanc-on(2009)分析了海洋科技行业中创新支持机构的运作协调机制以及其技术及标准化服务在加拿大魁北克沿海地区的商业化及应用。国内学者则比较认同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促进并加快新兴海洋产业发展和成长、调整企业组织结构、组建大型海洋产业集团、加强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等政策(陈可文,2003;李宜良等,2009)。此外,关于海洋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海洋服务业的作用,黄蔚艳(2009)从系统功能角度,提出构建由基础系统和管理系统构成的现代海洋产业服务体系。吕惠明(2011)认为对区域海洋服务业进行定位,选择适当的主导服务业,须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在原有基础上稳步摸索,综合考虑各项因素。

2.3 海洋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

关于影响海洋产业结构的因素,学者们较多利用定量方法进行分析。周洪军等(2005)借助灰色关联度分析及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影响海洋产业发展的相关因素,找出我国海洋产业结构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优化海洋产业的相关对策。周罡(2006)通过研究发现海洋主导产业的选择、海洋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海洋环境资源的制约是影响海洋产业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马洪芹(2007)分析得出金融抑制是影响我国海洋产业结构高度化的主要因素,银行主导型金融模式才是适应我国海洋产业结构升级的金融发展模式。姜军(2007)提出产业结构的不同是导致海洋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通过构建熵、产业变动率、海岸线的经济集中度和比较劳动生产率四个指标,把我国沿海的11个省市划分为四类。张耀光等(2010)通过锡尔熵指数、变差系数等定量方法,分析了海岸带利用的结构和海洋经济区域间的差异,研究表明资源条件、区位状况、环境影响、开发历史、发展战略是辽宁省区域海洋经济差异形成的主要因素。

2.4 海洋产业结构的评价指标及预测

关于海洋产业评价的指标及模型,董永虹(2002)以宁波地区为例,采用灰色线性规划方法,建立了海洋渔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模型。王永生(2004)提出了我国海洋产业评价的一系列指标,并进行了测算分析。刘洋等(2005)利用长时间序列的数据拟合建立模型,为优化海洋三大产业结构提供了数学模型支持。

关于我国海洋产业结构的整体评价,郭越(2004)分析了全国产业与我国海洋产业的异同,以及海洋三次产业、海洋第二产业各部门、各海洋产业间的相互关系。吴凯等(2006)构建了模拟模型,估算出2005-2020年间我国海洋三次产业的比重和海洋产业的年增长率。赵昕等(2006)通过标准结构方法,测度并评价我国海洋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状况,结果表明我国海洋产业结构基本处于合理水平。关于我国海洋产业结构发展的过程及预测,学者们认为我国海洋产业结构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基本经过了海洋产业恢复发展期、曲折前行期和大发展三个时期(姜旭朝等,2009),并对我国未来的海洋产业结构演变阶段进行了预测(刘明,2010),提出各个阶段海洋产业的发展重点与区域发展模式(张耀光,1995;王海英,1998),分析了不同发展阶段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重点(王海英,2002)。

关于省市海洋产业结构的评价,韩增林等(2007)从静态、动态及结构效益等角度对辽宁省海洋产业结构进行分析,认为辽宁海洋产业结构层次偏低,调整速度较慢,增长稳定性较全国平均水平偏低, 海洋产业仍处于初级不稳定发展阶段。黄瑞芬等(2008)通过第三产业增长弹性系数、霍夫曼系数等指标,分析并比较了沿海省市的海洋产业结构,给出了沿海省市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翟仁祥等(2010)构建了产业结构熵指数、产业结构变动幅度K值等指标,分海洋三次产业结构和海洋产业部门结构两个层次,定量测度出江苏海洋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方向及效率。学者们还具体分析了辽宁省、环渤海地区、湛江市的海洋产业结构(纪建悦等,2007;等,2010;吴海燕等,2011)。

3 结论与未来研究方向

现有国内外研究分别运用产业关联理论和产业结构理论,比较全面地分析了海洋产业的关联程度、结构演变的规律、特征及影响因素等。但深入分析海洋三次产业各自内部结构变动趋势或具体行业间关联机制和作用的成果较少。此外,目前海洋经济发展已进入“服务化”阶段,学者们已经开始关注海洋产业关联和结构调整升级过程中海洋服务业的作用,但对其作用的认识和研究并不深入。究竟海洋第三产业如何融入到海洋第一产业和海洋第二产业中,融入的模式与路径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海洋第三产业促进海洋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优化升级的微观机制和影响如何?如何建立产业间的良性互动机制,并评价其产生的绩效?对于上述问题的深入探讨,将为研究海洋产业关联和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乔翔.我国海洋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研究述评[J].改革与战略,2007(11):15-19.

[2]张金珍,张敏新.海洋产业结构理论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727-19728,19732.

[3]Herrera, G.E. and P. Hoagland. Commercial Whaling, Tourism, and Boycotts: An Economic Perspective[J]. Marine Policy, 2006, 30(3):261-269.

[4]Jin,D.,Hoagland,P.,Dalton,T. M. Linking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Models for a Marine Ecosystem[J].Ecological Economics,2003,46( 3) : 367-385.

[5]Kwaka, S.J., Yoob,S.H., and Chang, J.I. The Role of the Maritime Industry in the Korean National Economy: an Input-output Analysis[J].Marine Policy,2005,29.

[6]Jin,D.,Powell,H. L. K.,Thunberg,E.,Solow,A. R., Talley,W. K. A Model of Fishing Vessel Accident Probability[J].Journal of Safety Research,2002,33 ( 4) : 497-510.

[7]王海英,栾维新.海陆相关分析及其对优化海洋产业结构的启示[J].海洋经济,2002(6):28-32.

[8]叶持跃.象山县域海洋经济发展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8):25-29.

[9]许长新,陈浩.海洋产业的关联性研究[J].海洋经济,2002(5):31-34.

[10]姜国建,文艳.世界海洋生物技术产业分析[J].中国渔业经济, 2006(4):45-49.

[11]张燕.海洋产业结构转换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关系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9.

[12]吴明忠,晏维龙,黄萍.江苏海洋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1996-2005[J].江苏社会科学,2009(4):222-227.

[13]张丹.基于灰色模型的辽宁省海洋经济关联度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8):705-708.

基金项目:

广东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一般项目(批准号:13ZK0416)。

海洋产业分析范文5

1引言

福建省是中国东南沿海的省份,东北与浙江省毗邻,西部、西北与江西省接界,西南与广东省相连,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岛相望。福建海岸线狭长,有3752公里,位居全国第二。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着力实施“大念山海经”、“发展蓝色产业”、“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等战略部署,特别是把“海峡西岸经济区”纳入福建省“十一五”规划中。2009年,福建省海洋产业占已经达到了25.1%,海洋产业在福建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但海洋产业发展不是很成熟,在大力发展海洋产业同时,还要注意对海洋产业的产业部门和产业结构进行适时的调整,以适应海洋产业的健康快速的发展。选择与福建省的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海洋主导产业,可以发挥海洋主导产业对海洋经济的带动和聚集相关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国外研究学者研究SSM方法比较,FOTOPOULOS&SPENCE(2001)利用偏离份额分析法,根据结构分量和竞争分量之间绝对数的大小说明区域与产业结构在增长中所起作用的大小,并判断是什么力量起主导作用。PENEDER(2003)在对28个OECD国家研究的基础上,发现产业结构是20世纪90年代宏观经济发展和增长的重要因素。

国内学者研究和运用SSM方法较晚,王品慧,潘若愚(2008)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从区域增长份额、产业结构偏离份额和区位偏离份额三大指标分析,得出安徽省工业部门的产业结构基本趋于合理,但总体增长力和竞争力较差。

潘雄锋、李名子(2008)采用偏离份额分析法,从经济增长的3个相关因素即份额分量、结构分量和竞争分量,对我国2000-2006年各地区农业经济增长的差异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种植业产值总量较大,但结构性矛盾突出,并且各地区农业内部及整体的结构和竞争力因素对产值增长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王宜虎、徐银良(2009)运用偏离份额分析对山东省服务业的竞争力作了实证研究,从服务业的行业结构和竞争力两个角度分析,得出山东省服务业虽然相对全国增长较快,有一定的竞争力,但是产业内部结构存在较大问题。

本文运用SSM方法,从份额偏离选择基准、结构偏离选择基准、竞争力偏离选择基准出发,对福建省海洋产业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并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初步选出适合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2海洋主导产业选择新基准

由SSM的数学模型可知:如果Gi较大,L>1,说明福建省海洋的经济增长快于全国;如果Pi较大,W>1,则福建省拥有较大比重的朝阳产业且产业结构较好;如果Di较大,u>1,则福建省有较多的海洋产业在迅速发展且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地位在不断上升。我们可以把分成三个选择基准:

(1)份额偏离选择基准。该基准源于份额偏离分量Nij,代表了福建省海洋产业部门的经济发展趋势。值为正,说明该海洋产业部门在本区域内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且正值越大发展前景越好。

(2)结构偏离选择基准。该基准源于结构偏离分量Pij,代表了福建省海洋产业部门的产业结构基础。值为正,说明该海洋产业部门在本区域内具有较好的产业结构基础,且正值越大结构基础越好。

(3)竞争力偏离选择基准。该基准源于竞争力偏离分量Dij,代表了福建省海洋产业部门的相对竞争力。值为正,说明该海洋产业部门较全国的相应产业部门增长快,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且正值越大竞争力越强。

3运用SSM三基准对福建省海洋产业进行分析

3.1数据来源

统计中所用的原始数据来自《2006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报》、《2009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报》和福建省统计局,各产业部门均以海洋产业增加值为分析对象。

3.2实证结果分析

(1)福建省海洋产业总体结构特点分析。

由上述SSM方法的公式得出表1,由表1可以得出福建省2006年到2009年海洋产业的总体结构特点:由于L<1,得福建省海洋产业的增长率慢于全国总体水平,总体发展速度偏慢;由于Pi较大并且W>1,可知福建省的海洋产业构成中包含比重较大的朝阳增长部门,海洋产业总体产业结构比较好,这种结构对海洋产业的增长有较大的贡献,不必进行大规模的结构调整;从Di为负数,并且u<1,可以看出福建省海洋产业发展较快的产业不多,总体竞争力明显偏弱,需进一步提高海洋产业的层次,加强海洋产业的竞争力。

(2)福建省海洋产业的Shift-share分析图。

为了对各海洋产业部门进行比较,找出各个海洋产业部门份额偏离分量、结构偏离分量、竞争力偏离分量,分析福建省海洋产业的结构、竞争力情况和海洋主导产业的逐步确定,据表2所得数据,对其5个指标以标准化方法进行无量纲处理,并根据处理所得数据做产业部门优势分析图和产业部门偏离分量图(图1,图2)。

在图1中,分布于第一象限的海洋产业部门,属于较好的海洋产业部门,一方面具有较大的产业部门优势,另一方面全国增长优势较明显,是具有产业部门优势的增长性产业部门;分布在第二、四象限的海洋产业部门属于一般产业部门,要么具有一定的产业部门优势,要么具有一定的增长优势;分布在第三象限的海洋产业部门则属于较差产业部门,该象限的产业部门在全国的增长优势既不明显,产业部门优势与其他产业部门相比也无优势。在福建省海洋产业部门中,1(海洋渔业)和12(滨海旅游业)属于第一象限,说明这两个产业既有产业部门优势又有产业增长优势,可以作为福建省海洋主导产业的候选。2(海洋油气业)、3(海洋矿业)、7(海洋生物医药业)、9(海洋电力业)、10(海水利用业)则属于第三象限,说明这几个海洋产业部门在全国既没有增长优势,与其他海洋产业部门比较也无优势。剩下的海洋产业部门属于一般产业部门,分布在二、四象限,都有自身的优势和不足。福建省的12个海洋产业部门第一、二、三、四象限都有,说明产业结构比较合理,虽然两极分化严重,但不缺乏作为优势产业补充的一般产业部门。

在图2中,分布于第一象限的海洋产业部门,其结构优势和竞争力优势较为明显,原有的产业结构基础很好,较其它海洋产业部门也具有很好的行业竞争力,属于较好产业部门;分布于第二象限的产业部门虽具有产业结构优势但竞争力优势不明显,第四象限的产业部门则具有竞争力优势但没有产业结构优势,分布在这两个象限的产业部门属于一般产业部门;第三象限的海洋产业部门,结构优势和竞争力优势都不太明显,与其它产业部门相比则属于较差产业部门。从图中可以看出,福建省没有一个产业部门属于较好产业部门,也没有一个产业部门属于较差部门。福建省海洋产业部门都是有竞争力优势但没有良好的产业结构基础或者有良好的产业结构基础而没有竞争力优势,但1(海洋渔业)、6(海洋化工业)和12(滨海旅游业)都较接近第一象限,有很大的潜力成为较好产业部门。

(4)主导产业的初步确定。

根据本文建立的主导产业选择的基准——偏离份额基准,主导产业应选择份额偏离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均较大的产业部门作为主导产业。由于图2中,1(海洋渔业)、6(海洋化工业)、12(滨海旅游业)比较接近较好产业部门,所以可以初步选择1(海洋渔业)、12(滨海旅游业)两个产业部门作为主导产业。因为它们在属于全国增长性产业部门,发展趋势较好,有很好的发展潜力;它们都具有很好的产业结构基础,在海洋产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它们的增长率明显高于国家同类产业部门,从侧面反映出其生产率较高,具有大区域竞争优势。

在福建省2010年海洋规划中把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船舶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作为福建省海洋主导产业,本文初步选择的福建省海洋主导产业是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说明SSM方法初步确定的海洋主导产业在实际的海洋产业发展战略中具有基本客观的有效性。

4对福建省海洋产业的几点建议

针对以上分析,结合福建省海洋产业大环境,对福建省海洋产业做出以下几点建议:

(1)对于原有产业结构基础较差但有良好的竞争力优势海洋产业部门,如海洋油气业、海洋矿业和海洋生物医药业等,这些产业虽然结构基础较差但具有后发优势,发展潜力较好,应该抓住海洋产业的大发展这个机遇,从宏观微观方面进行积极培育和扶持,使其向着主导产业部门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业属于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潜力较大。由于其海洋生物医药和功能产品需要较强的创新技术研发体系,故应该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建设产品研发基地,引进高科技人才,加强海洋生物医药科研成果的转化,形成以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为核心的产业链。

海洋产业分析范文6

[关键词]海洋产业结构 层次分析法 产业布局

一、引言

浙江省毗邻我国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陆地经济发达具有发展海洋经济的资源组合优势与经济区位优势。2008年浙江海洋经济总产值占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40%。浙江的港口、渔业、海岛资源在全国名列前茅,但海洋生产总值占GDP的比重排在全国第8位,与浙江经济发展质量不符,同时浙江海洋经济也面临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关键时期,因此,依托陆地经济优势,优化海洋产业空间结构对于加快发展浙江海洋经济,推动浙江产业结构升级具有促进作用。本文站在陆海联动的角度,结合浙江海洋功能区划,通过分析浙江海洋产业空间结构现状及问题,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浙江省海洋产业发展方向,以期为浙江海洋产业空间结构优化调整提供合理的科学依据。

二、浙江海洋产业发展现状

本文按照产业属性,结合产业发展的技术标准,根据本文的研究需要选取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盐业及盐化工业、船舶修造业、滨海旅游业及未来海洋产业为本文海洋产业优化调整的分析对象。

1.海洋渔业

浙江沿海渔业资源丰富,渔场优良,海洋渔业产量居全国前列。2007年浙江的海洋渔业产量达337.62万吨,海洋捕捞产量在全国遥遥领先。浙江台风多,江河入海位置污染比较严重,浅海养殖发展受阻,但是随着深水抗风浪网箱的研发成功,明显拓展了浅海养殖的范围,使得浙江海水养殖潜力巨大。

2.海洋交通运输业

浙江港口湾道资源丰富,港口客货吞吐量居全国前列。浙江沿海港口呈现以宁波一舟山港、温州港为省沿海主要港口,嘉兴港、台州港为地区性重要港口的分层次布局。

3.海洋盐业及盐化工业

浙江降水量多,不利于盐的生产,单产及产量在全国很低,企业规模小、散,多分布于象山港北部盐田区、舟山中南部岛屿盐田区、舟山中西部岛屿盐田区、台州南部盐田区。浙江盐业自有产品的品种比较齐全,保健食用盐和洗化类盐形成了比较全面的产品系列,且国内领先。

4.滨海旅游业

浙江有世界闻名的旅游项目,例如钱江观潮节。舟山国际沙雕节是国家旅游局重点推介的旅游活动;象山滨海旅游、开渔节成为宁波象山一大特色,为旅游收入带了巨大贡献。

5.船舶修造业

浙江造船工业发展较快,竞争力正在逐步增强。舟山、台州、温州、宁波的船舶修造业发展迅猛。据中国海洋统计年鉴资料,2007年,浙江省造船综合吨数在沿海各省市中排名第3位。区内的产能分布情况是:大型船舶主要在舟山、宁波建造,台州、温州、杭州主要建造中小型船舶。

三、浙江海洋产业空间结构存在的问题

1.海洋渔业存在的问题

(1)渔业发展不平衡

根据2008年浙江统计年鉴,浙江海洋渔业产值主要分布在台州、舟山、宁波三地区,三地区总产值基本相同,且占全省总产值的67%左右。各县市海洋渔业产值前几名分别是是舟山、象山、温岭、岱山、杭州市区、玉环。这些地区海洋渔业产值占浙江海洋渔业渔业产值的47.3%。舟山远洋捕捞量为16.86万吨,宁波市为3万吨,其他地区极少。

(2)渔业发展的矛盾

浙江绝大部分海洋渔业都位于近海岸,各个行业在利用在使用海岸线、滩涂、浅海方面存在矛盾,海洋捕捞能力过剩和渔业资源不足也比较严重,如不解决这些矛盾,将会阻碍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损害渔民的经济利益。

(3)水产企业分布不集中,不利于形成集群效应。

水产加工企业大多规模小,大多粗加工,深加工不足,不能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并且加工企业总体山呈现产业集群不明显,产业链短的特点,水产品加工企业龙头企业少,还没有形成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的企业,不利于海洋水产品深加工及海水养殖发展。

2.海洋交通运输业问题

2008年宁波舟山港的吞吐量占全省吞吐量的75%左右,达到全省的四分之三,浙江港口发展不平衡,宁波舟山港竞争优势明显,加强港口合作,推进大中小港口互动联通平衡发展是浙江港口产业布局面临的重要任务。

浙江海运企业规模参差不齐,经营主体多。由于企业规模、行业特点等因素影响、企业融资困难、船舶更新缺乏资金、企业发展后劲不足,海运高素质人才匮乏。

3.海洋盐业的问题

浙江海洋盐业企业工艺及技术设备落后,竞争力低,没有主体品牌。盐化工业规模小、产业链短、集中度低,盐化工尚处于初级阶段,并且缺乏发展规划缺乏产业发展规划。产品结构单一,市场空间狭小,大部分限于食用盐等附加值低的系列,缺乏高附加值的盐产品开发,从品种及质量上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4.滨海旅游存在的问题

根据地理位置和资源分布因素,浙江省海洋旅游区可以划分为甬舟、温台、和杭州湾三个地区。杭州湾宁波及舟山一带旅游经济较发达,温州台州发展相对不足。海洋旅游以传统的滨海旅游观光为主,没有形成观光、休闲度假、海上健身休闲等多层次的产品层。同时滨海旅游服务设施开发不到位,旅游开发硬件不到位会阻碍滨海旅游业的发展。

5.船舶修造业存在的问题

浙江造船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多数企业只能生产小型船舶,船舶产品的吨位和附加值低,企业综合实力不高,尤其是温州、台州地区的造船企业。船舶配套滞后,产业体系不全,特别是发动机等关键部件需要从外地购买或国外进口,本地配套率不高,船舶产业集聚度不高,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四、浙江海洋产业结构优化方向

1.浙江海洋产业发展方向

通过分析浙江海洋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其问题,发现海洋产业涉及范围大,影响因素多,海洋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要多方面考虑,因此海洋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向要结合社会经济效益、环境保护、经济持续增长等方面要综合考虑。层次分析法(AHP)是一种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解决多目标、多准则、多时段等决策问题的数学方法,在方向选择方面有很强的实用性,因此对浙江海洋产业结构优化方向上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发展方向。

列举浙江省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主要海洋产业,综合考虑浙江省海洋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各项目标因素,结合浙江省海洋资源状况和各海洋产业的特点及发展现状问题,按照层次分析方法的步骤构造判断矩阵进行综合比较并求解。

模型的层次结构如下图所示。以浙江省海洋产业发展方向的确定作为层次分析的总目标,浙江省海洋资源充分利用、海洋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效益与环境良好作为准则层,由这3方面具体考虑15个因素作为子准则层。在综合考虑了15个因素的情况下,浙江省海洋产业发展方向主要是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滨海旅游、船舶修造业、海洋盐业及制盐、未来海洋产业。列举各层的判断矩阵后,利用yaahp软件对其进行处理并进行一致性检验。经过检验后发现,各层次判断矩阵均通过了一致性检验,符合理论要求。

根据yaahp软件计算出浙江省主要海洋产业的权重,据此确定浙江省海洋产业结构优化的调整方向。具体求解结果如上表所示。

由计算的结果可以浙江省海洋产业发展的方向依次是未来海洋产业、滨海旅游、海洋渔业、海洋盐业及盐化工、海洋交通运输、船舶修造业。未来海洋产业占据很大权重,因此可以将未来海洋产业作为发展主要方向。同时由于浙江特殊地理位置,受上海港口及上海造船业的影响比较大,浙江可以考虑承接上海高校及科研单位实力,积极发展科技含量高的未来海洋产业及海洋盐化工业,推进滨海旅游业这一绿色产业的发展。

2.海洋产业空间结构优化方向

结合全国海洋功能区划及浙江海洋功能区划,浙江海洋产业布局应该遵守以下原则:以全国海洋功能区划及浙江海洋功能区划规定为前提,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的原则,坚持发展速度和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坚持陆海一体发展原则,统筹陆海产业布局,促进近海开发和外海开发相结合,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大力利用民间资本,大力调整和改造传统海洋产业,积极培育新兴海洋产业,优化海洋产业结构。

海洋能源、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功能食品、海洋环保技术及设备、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等新兴领域,在浙江开发潜力巨大,并且是浙江海洋产业首要发展方向。积极推进海洋产业多门类的发展,努力在原有优势产业逐步成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新型海洋产业,努力在浙江形成多元化发展的海洋产业新布局。

充分发挥杭州湾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中心的作用,依托上海教育科技优势,加大对海洋经济开发的科技、人才和金融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大力发展海洋新兴产业,积极引进海洋化工先进项目,充分利用海洋资源,提升海洋科技含量,为浙江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继续完善特色鲜明的浙北旅游带,打造浙北旅游品牌,大力开发宣传钱塘潮等具有国际旅游潜力的旅游项目。

宁波―舟山海洋经济比较发达,应打造成海洋产业发展和新兴产业的增长极。大力培育沿海水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大力发展海洋药物、海洋化工、海水综合利用和海洋能开发等新兴产业。大力发展舟山船舶修造业,提升船舶修造水准,构建完整船舶修造产业链。积极构建舟山海洋旅游基地和浙东滨海旅游板块,大力发展特色休闲渔业,大力打造舟山佛教旅游及象山开渔节旅游品牌,推进旅游资源陆海联动,打造陆海共游的旅游模式,使之成长为浙江旅游新模式。

温台海洋经济区与其他几个区域的海洋经济规模相比发展程度不足。与其他海洋经济区的不同之处在于,民营经济比较发达是温台海洋经济区的主要经济模式,该区域民营企业有很强的自主性,市场效率高,资金导向灵活,因此要充分利用民间资本开发海洋,这对开发海洋经济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浙江海洋产业空间结构的优化还要完善海洋相关法律制度建设,创造良好的海洋开发投资环境,为发展海洋经济提供综合管理的制度保障。只有正确利用相应资源优势,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注重改善产业布局,依托良好的政策环境,才能确保海洋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浙江统计局.2009年浙江统计年鉴[M].

[2]国家统计局.2007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J].

[3]宋欣茹.庄河市海洋产业空间布局研究[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06.

[4]张红智.论我国海洋产业结构及其优化[J].海洋科技进展,2005(2).

[5]韩立民.海洋产业布局若干理论问题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7(3).